童话背后的哀戚之品读《边城》

童话背后的哀戚之品读《边城》,第1张

    一、《边城》是长在风日里的童话

        《边城》的开头宛若一幅风俗画,又似一张素描勾勒几笔便把这座童话般的小城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西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蓬船。”就是在这样山清水秀的小城里才滋养了人性的美,造就了童话世界里才有美好。茶峒里的主人公翠翠便是汲取了之日月精华,正如《边城》里所写的那般 “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 ”

      小说里翠翠的名字也是取之大自然,只因“住处两山多竹篁,翠色逼人”故取名为翠翠。翠翠的身上流露着大自然的野性,生命的活力,以及对爱情的懵懂,对爷爷的那份依恋等等。对于这个女孩,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对她心生爱慕并都想娶她为妻,故而翠翠的爷爷就给他们指出了两条路一是车路,另一条是马路。故天保与傩送在一个月圆的夜晚相约到碧溪岨唱歌,他们轮流唱下去约定如果谁得到了翠翠的回应便得到爱情。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两兄弟之间的感情深厚,同时也能够看出他们内心的善良。那晚翠翠在睡梦中也听到了这顶好的歌声,并且还梦到自己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其实在翠翠的心里对于爱情是很模糊的,她不知道内心世界里到底喜欢的是谁?也许她的世界唯一确定的便是陪伴在爷爷身边。而我们可以看出的是在哪个茶峒的小城里老二傩送为了翠翠,宁愿舍弃父亲为自己准备的作为那携带碾坊的婚事,而老大天保则宁愿牺牲自己的爱情来成全兄弟。这种成人之美令我们欣喜。

        此外在这个童话般的茶峒里,因为没有受到“文明社会”的规矩绳墨的浸染与束缚使得这里的民风很淳厚质朴无害。在这个世界里没有纷争,没有心机。正如小说里描绘的那般“ 由于地方的风俗淳朴,便是做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 ”还有老船夫的渡人不收钱,还常常请渡河的人喝酒。翠翠曾对老船夫打趣道“爷爷,你倒大方,请副爷同船上的人吃酒,连葫芦也让他们吃到肚子里去了!”老船夫活了七十多年,二十岁便开始守在这溪边。无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无人过渡时爷孙二人便坐在门前的大岩石上晒太阳好不清闲惬意。 生活在这如诗如画的碧溪岨里,于风日清和的天气去吃一口酽烈的烧酒,尝一尝煎的焦黄的洒有红辣椒丝的鲤鱼豆腐;逛一逛那安静平和的杂货铺、油行、盐栈、花布庄;碰到水手时唠一唠家常日头便也要落山了罢。宛如同童话且富有生活气息。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边地的安静和平、淳朴浑厚的文化氛围。幽碧的远山、清澈的溪水、古朴的白塔、翠绿的竹簧等山水风景与端午赛龙舟、捉鸭子比赛及男女唱山歌等民俗事相互交融,呈现出一种完美的结合。浸透着边城的整体生活风貌和独特的文化品格。

二、《边城》里蕴含的艺术

        《边城》极美,对此聂华苓说:“在《生》中,沈从文是一个雕塑家,在《边城》中,他成为一个画家。”然而她又说“以艺术而论,《边城》不是沈从文最好的作品。”[1]《沈从文研究》88页。不过在沈从文的眼中却青睐《边城》的艺术手法。他曾言:“这作品原本金于一个小房子的设计,用料少,占地少,希望它既经济而又不会缺少空气和阳光。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 “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或许艺术是自然与人生的完美形式的模仿品。而沈从文人生长的经历使得他对“人生”、“人性”、“生命”之间的联系与分割、存在与湮灭的关系产生了思考及远离政治而亲人性的创作手法,采用伦理道德的视角去剖析人生。

        沈从文在《习题》的前记里感慨“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悬山地做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座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正是因为这样,沈从文在进行小说创作时会融入对人性的思考及人性的建构。故在展示人性运用了富有中国元素的中国山水写意画的模式。如文中的“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或“溪面很寂静,祖父同翠翠在田园里看萝卜秧子。”寥寥几笔,若山水墨画那般恬静平和,透出湘西小城的幽静清和。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氛围。

        而且为了充分表现人性,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文中写到的爷爷死后及白塔的圮坍,到后来又的重建,便是沈从文内心对善良的人性再现的体现。象征的手法还体现在翠翠与竹林的关系上。翠翠是便是竹林的象征,在文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同小兽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里跑掉了。”故竹林便是她的内心世界的表征。其实对于《边城》而言,本身也具有象征性。它象征着“现代商业文明”尚未入侵,人性道德败坏之风还没吹到的净土。此外,对比的手法在《边城》里也多处运用。表现在人物的对比上面,把爷爷作为过去乡村美好德行的化身,与之相对的是船总顺顺是河街商业阶层的代表,还有大老二老不要碾坊,而要渡船的精神只是至上主义与“现代商业文明”所推崇的金钱至上的物质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这些精神逐渐趋向物质的冲突,把一个民族最后一块具有原始民风的净土所处的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边城》背后的哀戚

        在《边城》所描绘的那个世界,表面是似乎是平和的、温情的、淳朴的、纯美的,然而在这表象之下还存在着隐伏的悲痛。从《边城》所表现出的美与善是很直白的,展现出人性中的美与善是自然的、美好的。不过人性不仅仅存在美与善,还有其隐藏深处的阴暗面。因此沈从文才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 到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轻起来。”

        尤其是在写《边城》的过程中曾回乡探望病危的母亲,敏锐的发现乡村的进步中带有堕落的趋势。正如《长河题记》中阐述的那样“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是近二十年来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面对着种现状,他的内心是哀戚的。表现在《边城》里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是孤独的。那孤独感融入了沈从文自身的情感经历,包括内心受伤后的痛楚及生活中的压抑。这种不为人理解的内心孤独,与翠翠相对应。他热烈的崇尚美,故才描绘了山清水秀的茶峒,里面的生命是经过他美化后的样子。不过《边城》里的生活给我们的感觉是现实的同时也是理想化的,那理想化包含着那种对于堕落的趋势无法挽回的悲剧背后深深的无言的追悼。

        故沈从文才在书写《边城》里时特意在平和之下刻画出一种难以排解的隔阂。那无形的隔膜几乎席卷了主要的人物。其中有爷爷与翠翠、大老与二老、二老与爷爷,甚至对于翠翠自我本身也存在着隔阂。这种隔阂在文中也提到如 “日子平平的过了一个月,一切心上人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么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然“似乎”二字道出了那巨大深沉的无法真正接解除隔膜的悲凉,这无形的隔膜是时刻在暗示着《边城》具有的悲剧性。

        边城中的人越是善良,我们才能更易于感受到隐藏背后的悲哀。这种悲哀,不仅仅存在情节的推进而加深,更体现在人物本身的气质当中。自然愈平静安祥,“自然人”便越显得悲哀,一个无形的“现代商业文明”一步一步笼罩这他们是生存的空间。不过这一切沈从文都没有直接挑明,而是让读者在用身心去感受那风景之美及人性之美的背后是痛苦无奈的哀戚。那哀戚之下蕴含着作者对乡下人现代生存方式的反思及对民族未来生存方式的终极关怀。童话化般的小城随着情节的推进,淳朴善良的祖父去世了,雄壮如小牛的大老淹死了,美丽的白塔坍塌了,傩送的出走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还有翠翠痴痴的等待。翠翠“清明如水晶。”那般的眸子,不得不面对血淋淋的现实。即使茶峒的青山依旧在,碧溪岨的绿水依旧流,但是这个如桃花源般的童话世界终究还是破灭了。 这种破灭虽没有西方俄狄普斯王的剧烈的戏剧性,却有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中国式的天长地久的悲凉。 那种对乡下人在“现代商业文明”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被他浓缩在字里行间里深深地浸透入心灵深处。

四、沈从文里的《边城》

        对于这篇诗情画意的富有童话的《边城》我怀有的是一种深深的热爱,不过在这“纯美的”童话里给我以冲击性的恰恰也是这点。在阅读这副唯美梦幻的“图画”时,仿佛你身处其中似的。你会碰到和蔼可亲淳朴善良的老船夫;会遇到天真灵逸、羞怯中见娴雅气质的翠翠;还会碰到在码头上扛东西的守信自约水手及穿着花布裙的小妇人正坐在门前的小凳子上做鞋子;还会听到傩送那悦耳的情歌。在不知不觉中你会被作者带入他笔下的的理想湘西世界, 那里所有的人都是可爱的,都是可亲的。在那里可以看到买卖双方不肯让对方吃亏的你推我让,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性情以及发现人性中蓬勃的野性的力量。这种原始的力量及人性美在“现代文明”笼罩之下慢慢的消失,这才是让我感触最深的。

        随着越来越走近那个诗意的小城,会深刻的体会到作者意图不仅仅刻画的具有中国式乡村的暖暖的水墨画,而是想透过边城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重造民族品德。沈从文对此有过说明“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3]沈从文沈从文批评文集[C]珠海出版社,1998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才塑造出了这个纯洁明净、安静和平、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

        这个世界的背后不仅仅是对纯美人性消失的痛苦还夹杂着沈从文身处于都市之中的不被人认可的孤独。这体现在边城里没有老伴的爷爷和没兄弟姐妹的翠翠,以及爷爷死后独守渡船的翠翠,构成了一幅孤独的画面。边城可以说是沈从文内心的写照,他的那句 “照我思索,可以理解我。以我思索,可认识人。” 便是最好的阐释。一生都以“乡下人”自称的他,对湘西人怀有的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他们的命运同情又有他们具有的原始野性的人性美的热爱。而边城作为寄托作者个人情感的载体,不仅表现了对堕落趋势之下的人性美消失的哀痛,更注入了作者自己三十多年生命历程所体验到的哀乐。

一、思想情感:

表达对湘西人民美好纯洁的单纯感情的赞美。例如祖孙亲情,男女爱情,村民之间朴实的情感的赞美。同时也是对这类感情的艳羡。又表达了在现代化的脚步下,山村的原生态被破坏的惋惜和遗憾以及追忆之情。

二、不同:

沈从文在生机勃勃的湘西语基础上,吸取了书面语、文言语的特长,使他的小说长句精确、曲折而富韧性,如“出货物物俱由脚天用桑水扁担压在肩膊上挑抬而来,入口货物出莫不从这地主成束成担的用人刀搬去”,短句则重感兴,活乏有灵气。

如“酽洌的烧酒,从大瓮里用木滤子舀出,倒进土碗里,即刻就来到案桌上了”。

沈从文的小说从不附加词藻,文笔总是任意识的流动纵情写去,多暗示、富情感美、色彩美,形成的是一种恬淡的语言艺术风格

三、鉴赏:

作品鉴赏

1、主题思想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

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2、艺术特色

《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本文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

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

二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翠翠“带着娇,有点儿埋怨”地一再央求爷爷丢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边,让人感受到翠翠对爷爷的无比依恋之情。

听着爷爷唱的“那晚上听来的歌”,“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则让人感受到情窦初开的翠翠对甜美爱情的神往。

二是诗画般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

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

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萌动的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

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边城

《边城》主要讲述了翠翠和她的祖父,船夫去看赛龙舟。他们偶然遇见了英俊的年轻水手傩送,这给翠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并提前向媒人求婚。兄弟俩并没有按照当地的风俗决斗,而是用一种公平浪漫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感情,唱民歌,让翠翠自己选择。傩送是个好歌手,十分懂唱歌,但是哥哥气馁了,毅然决然地出海做生意。后来,歌声再也没有响起,原来歌手是傩送。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板死于船难,不久后爷爷也去世了,翠翠一个人住在渡口上,等着傩送回来。

看完**《边城》后,我感觉很深。他给我的感觉是质朴的、含蓄的和自然的。影片中的翠翠是一个五岁左右的少女,她很天真,可爱。她常常看着周围的风景: 新娘轿子,渡船上的少女。因为她孤独而悲伤。而在她遇到了两个老人之后,她的心里发出了一朵汹涌澎湃的感情之花,但她并不明白,两个老人也对她感兴趣。翠翠在影片中和爷爷之间的亲情更让我感动。翠翠很依赖爷爷,总是跟爷爷在一起。爷爷对翠翠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

**里的爱情自然,它青春、阳光、清新、健康,就像阳光下的花朵,晶莹剔透。不仅描写了审美之爱,还描写了祖孙之间、兄弟之间以及边城各个角落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的爱。翠翠和傩送的爱情一样苦涩。悲伤的结局,我不想看到,我后悔,但它也让我明白,美丽的爱情和爱情有时不能完全为自己把握的一边,它有其社会属性的另一边。

表面上看,《边城》是一部爱情悲剧。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面熟了一段曲折爱情故事。确实是一个爱情悲剧,但她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悲剧。她带给我太多感触,看完之后更是无数回味。

《边城》意在向我们介绍一个也许一生都接触不到的世界——这点在作者的题记中表露无遗——所以“世界观”说明在前几章占了不少篇幅:和《白鲸》一样,详尽细致甚至显得琐碎的叙述来源于作者真切的生活体验,令书中的一草一木触手可及,呼之欲出,仿佛这是从另一个世界旅行至读者之间的漫游者,为我们带来的邀请函。

而维持两个世界的联系,令我们不至于在这远离俗世的边城水土不服的,则是在异世和常世都灿烂夺目的共通之处——情感。

《边城》是一部讲述人的情感的故事,理性在其中几无立足之地:老船夫守护渡船数十年不愿收取船资,为自己取利的算计自然是没有的;船总顺顺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舍弃了让自己更加富有的机会,自然也说不上精明;傩送为了自己的心上人“不要碾坊要渡船”,更标志着代表感性的爱情战胜了代表理性的利益。

情感也并非只会带来美德:兄弟二人爱上同一个姑娘,越是光明正大的争夺,越让失败者饱尝痛苦;老船夫为孙女的未来操碎了心,却无意间促成了天保的悲剧;理智上不应迁怒于人的顺顺和傩送,还是无法阻止自己心中生出的疙瘩。

书中唯一的重要女角色,女主角翠翠,更鲜明地体现出了情感的美丽与脆弱。翠翠的生活并不多彩,她满溢的情感主要的倾泻对象也只有爷爷(明明是外公,真是逼死强迫症)和爱情。

少女对爷爷的感情清晰明确,从一开始单纯的依赖,到后来学会关心,又时常任性赌气,但对分离的恐惧还是常常把她拉回最初依赖爷爷的小女孩。故事结局,爷爷去世,这份情感在爷爷生前为她带来多少快乐,就在最后为她带来了多少悲伤。

爱情在翠翠的心中还只是朦胧的幻梦,害羞与向往是十五六岁少女感受爱情的主旋律,为爷爷的调笑发怒却又关注新娘出嫁花轿的翠翠也不例外,刻意回避心上人的娇羞与任性是她的特权,哪怕不理性,又有谁能指责她,能否认那份单纯的美丽呢?

情感的复杂即在于两份不同的情感难以独立,而是交缠混合,互相作用。翠翠萌动的春心时常干扰她与爷爷的交流,而对爷爷的深厚情感与对别离的恐惧又让女孩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爱情——其实这点在爷爷这里又有何不同?对女儿旧事的痛苦回忆让爷爷对翠翠的将来满怀担忧,而对孙女的关切又迫使老人努力促成好事,看似矛盾,却在情感的乱流中显得理所应当。

由于所有人类所共通的情感的注入,这部描绘陌生乡村的小说具有了让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的人接触并理解的契机,而接触后又反过来使人适应了书中浓烈的湘西风味。茶峒的集市、水流、渡船、龙舟,为并没有亲眼见过这些新鲜物事的人们提供了有趣的谈资,在这新奇描写的字里行间流泻出的,则是湘西农人淳朴的心。

对乡村风物和人民形象的塑造不仅在《边城》,也在作者的其他作品中得以体现,其中令人印象深刻之处,更是在不同小说中登场,反复渲染出了这些与《边城》来自同一世界的人事物们共通的特征:

沈从文的短篇《屠桌边》对屠户朴实的描绘,与边城中善良真诚的屠夫十分相似;而在他的另一部作品《三三》中,女主角三三家中也有一座边城中提及过的碾坊——想必这民间色彩浓烈的装置令作者印象十分深刻吧;此外,《三三》这篇小说中渲染着的少女对城里,对朋友,乃至于对爱情若有若无的向往,以及一以贯之的羞涩,又让人很容易将她与翠翠联系起来。

与不同情感间的交缠一样,《边城》以及其他湘西小说对于民风的塑造也在作品的情感灌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书中的主角若不是这样一群毫无机心利欲的人民,又如何能让小说被闪耀的情感充满而不掺以沉重的理性,构建出一片宛若梦幻的真情世界呢?

无论是情感还是风物,单独写出来都是散文范畴,而令《边城》成为一部小说的,是作为书中丰沛情感与乡村风情的载体的,一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故事。

不计算小说开头的“世界观介绍”,剧情是从第四章叙述翠翠在两年前的端午遇到傩送二老开始的,这次相遇促成了翠翠与傩送的情根深种,但他们却没有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迅速而热烈地开始恋爱:说实话,在许多西方故事,诸如《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乃至《百年孤独》中,人物爱情的发展都快得让我有些惊讶,好像主角根本没发展什么感情就突然干柴烈火了——传统上,中国人习惯了好事多磨,习惯了日久生情,习惯了明媒正娶,所以不习惯太“快”的爱情。

中国倒也不是没有一见钟情的作品,比如以牡丹亭为代表的爱情戏剧,但那终究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虽然西方同样有基督教的压制与文艺复兴的反抗,但回溯文化根源时我们会发现,古希腊人民在津津乐道他们的种马主神时,我们的孔老夫子则在大声宣告“思无邪”。

所以我们不可能责怪翠翠对爷爷的询问赌气发火,也不可能责怪少女看见心上人却避而远之——要知道,一首山歌就能勾搭走翠翠母亲的湘西农村,受传统的毒害已经算比较轻的了:身为翠翠长辈的爷爷丝毫没有封建家长的架子,是真的全心全意以翠翠的态度为第一标准,甚至推荐派来媒人的天保靠“走马路”的方法来追求爱情,这样的家长放在其他故事里,本应该轻松引出皆大欢喜的结局才对。

爷爷让出自由恋爱的通道后,挡在翠翠面前的障碍只剩下一层薄薄的窗户纸,那是积累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镌刻在她心口的记忆,是少女的矜持。

我在这里绝非要否认文化传统的正确性——实际上正因为它根本算不上错误,才令悲剧色彩更加浓重:没有人怀有恶意,没有人犯错,可悲剧还是发生了。

为了维护未给出答复的翠翠的最终选择权,爷爷对天保派来的媒人只能含糊其辞,直到傩送向天保表明态度,兄弟二人以山歌决定爱人归属,天保又拒绝让弟弟代唱——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天保已经清楚自己会输,但当老船夫怀着误会前来“祝贺”时,他仍旧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刺激。

天保出事之后,爷爷虽然怀着内疚,但对翠翠终身大事的重视还是令他强迫自己屡屡出现在傩送和顺顺面前,这又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促使两人对老人愈加冷漠,直至其带着遗憾离世。

对于这个悲剧,我们能责怪什么呢?

难道要责怪爷爷尊重孙女的开明吗?

难道要责怪天保拒绝代唱的磊落吗?

难道要责怪老人促成幸福的奔走吗?

难道要责怪傩送痛失至亲的哀伤吗?

小说的终幕伴着一场仿佛要毁天灭地的雷雨拉开——在第二章里,作者就叙述了茶峒水患的情形,一句“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便生动地刻画出灾难来临时给人带来沉重乃至麻木的痛楚,然而这几句话笔触轻描淡写,又夹在若干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世界观介绍”里,并没有给人很深的印象。

直到与故事主线息息相关的灾难来临:老船夫“管了五十年的船”被冲走,“与茶峒风水有关”的白塔坍塌,还未看到孙女安宁未来的老人猝然离世——三重前所未有,触目惊心的破坏在刹那间充了满眼,读者才猛然回头,发现前文那短短几行字里,到底积攒了多少深不见底的凄苦。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边城》不是一个悲剧,而是两个悲剧。

我本该更早一些想到这点的,因为在书中第一个经历亲情与爱情双重悲剧痛苦的并不是翠翠,而是傩送。

作为主角,翠翠经历的悲剧线索更加清晰,两份交缠的情感迎来两个悲剧,这两个悲剧又同样交叉融合在一起:如果没有爷爷尊重和关心翠翠的情节,亲情悲剧的结局就不会如此动人,而二人的亲情细节,则是在老人帮助孙女推动爱情进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反过来,由于误会产生的爱情悲剧,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促使老人郁郁而终,造成亲情悲剧的压力。

小说的最后,作者派出在前文并没有多少刻画的杨马兵,用他的善良呵护双重痛苦下的翠翠,稍稍化解了老船夫死后过于沉重的气氛,而顺顺决定将翠翠接回家等傩送回来的情节,又令湘西农人的淳朴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

当然,要消去翠翠的悲伤,还是要等那和她经历过相同磨难的,唯一的人回来。

这个小说的结尾洋溢着如此动人的气息,使我不舍得,也不敢用自己的笨嘴拙舌来自作聪明,只好原封不动地录下原文,与君共赏:

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711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