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心地善良、心怀怜悯、心中有国,心中有责。
记得有一个视频,有一个学生问他:你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不退休,是喜欢揽权吗?
曹德旺说,我赚的钱一辈子都花不完,之所以还在岗位上,是因为,国家培养一个企业家不容易,需要大量的失败、大量的成本投入。我还能继续做贡献,为国家赚钱,为国家培养下一代企业家。
朴实的话,不存在一点点私利,包含着大爱,饱含着为国家、为人民的真挚 情感 ,是鞠躬尽瘁的另一个体现。
曹德旺,是立德、立身、立言,是当代圣人的化身。
大善人曹德旺绝对是福清人民的骄傲。
这次曹老捐款35亿给医疗事业和教育事业只是其慈善生涯中的沧海一粟。
一个月前,曹老在一个峰会上坦言,今年已经从股市上套现了10亿,都准备进灾区救灾。
曹德旺说:
说实话,在中国有那么认真的做慈善的企业家,真的是不多见。其做企业本身,如此专注,也是不多见。
不去参与房地产开发,我觉得也是一个非房地产主营的实业家的操守。在房地产如此热门的前几年,能够守住初心,不为所动,没有受巨额利益驱使。
真的很难。
他是跑到美国地盘上赚取美金,把美金拿回来支持国家福利发展的企业家!爱国又有良心!!对比赚起人民血汗钱大肆捐给美国名校的大佬真是高下立判!!!
曹德旺绝对是中国有良心的企业家。他懂得挣了钱来回报 社会 。他应该有捐的一半以上的资产,可能有捐了150亿了吧,很少有企业将会做到这一点。所以,曹德旺绝对是中国的慈善家。
这次他又捐了35个亿,分别给福清市医院二期建设和德旺中学,说明他注重当地的医疗和教育,也热爱自己的家乡。知道把钱捐在这些地方,能更好造福当地百姓。
这两天我看到有一篇写曹德旺捐款的文章,有一位网友评价,我觉得他说的很好,很有道理。这位网友是这样讲的。比曹德旺有钱的一大把,可是像他这样舍得捐的还真没几个。确实是这样子。所以,曹德旺才是真正的企业家。
希望今后在这家医院里上班的医护人员,也能用高超的医疗技术来造福 社会 。在这所德旺中学读书的孩子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做个对 社会 有用的人。
曹德旺,张一鸣都是福建的骄傲,一个造福家乡,一个造福全世界。
过去,福建人给人印象不好,电信诈骗,房地产商抬高房价,搞的福建人出门都不敢说自己是福建人,怕被人喷。
现在,福建因为有曹德旺这样优秀的企业家,有张一鸣这样优秀的青年才俊,做为福建人,才敢挺直腰杆。
曹德旺非常反感房地产业,说房地产业祸国殃民,让民营中小微企业生存困难,让国人负重前行,让中国形象不好。
应当说,曹德旺是中国最伟大、最有爱心、最具善心、最讲良心和爱国的著名企业家!一定将会载入史册!
善行,没有必要去研究和讨论。
百年大计,育人育德!
中国需要多点像曹德旺这种企业家 有多点像这种企业中国要富强很快
不了解。捐到最需要的穷地方是善款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 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除了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之外,鲁迅还塑造了一些刚刚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知识分子有进步的要求,有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有对人、对己的真诚的感情,真诚的爱,但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容忍他们。“狂人”诅咒人吃人的现象,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不吃人的人”,成为“真的人”,周围的人就把他当成疯子,必欲除之而后快(《狂人日记》);夏瑜为社会而牺牲,茶客们说他“疯了”,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来治自己儿子的病(《药》);魏连殳关心中国社会,社会却来迫害他,到他不再关心中国社会时,周围的人却来巴结他(《孤独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
鲁迅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2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尖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
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清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祖父周福清(1838一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欲县知事,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后任内阁中书。
父亲周伯宜(1861一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
母亲鲁瑞(1858一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三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近郊安桥头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家庭:
在绍兴,周家算得上一门望族,做官经商且都不说,单是人丁的繁衍,就相当可观,所以到鲁迅出世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是大户了。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 quot;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这就使鲁迅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无法享受的条件。家里四五十亩水田,就是周介率不从北京汇一文钱回来,日常生计总是绰绰有余,足以将贫困从他身边赶得 远远的。周家是讲究读书的,周介率甚至有过让儿孙一起考取翰林,在门上悬一 quot;祖 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额的雄心,那种书香人家的气氛,自然相当浓厚,鲁迅家中 有两只大书箱,从《十三经注疏》和《四史》,到《王阳明全集》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从《古文析义》和《唐诗叩弹集》,到科举专用的《经策统纂》,甚至《三国演义》和《封神榜》那样的小说,都挤挤地堆在其中,不但自己家里有书,众多亲戚本家 中,不少人也藏书甚丰,而且不单是那些枯燥难懂的正经书,更有许多使小孩子非常喜 欢的好玩的书,从画着插图的《花镜》,到描写少男少女的《红楼梦》,几乎什么都有。
一次,一位亲戚甚至允许鲁迅到一间堆满杂书的小屋于里自由翻拣,他推开那房门的一刹那间,脸上的表情会是多么惊喜!从六岁开始,鲁迅就开蒙读书,先是随本家亲戚学,后来又被送到绍兴城内最有名的一家三味书屋去读经书,《论语》、《孟子》……甚至连古旧难懂的训诂书《尔雅直音》,也在塾师的指导下读了一遍。自然,要他自己说, 一定不觉得这样读书有什么快乐,但是,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有傅学的老师指点,能够日日读书,还能用压岁钱自己买喜欢的书来读,这实在是那个时代的小孩子能够享受的最好的条件了。
中国是个讲究父权的国家,独多那种粗暴专横,将子女认为私产的父母,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里,倘遇上这样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会被糟蹋得暗淡无光。鲁迅的运气如何呢?周介孚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 得相当开通。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就读四书五经,叫一个六岁的孩子天 天去念"学而时习之",他会多么痛苦?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 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然后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自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祖母更是特别疼爱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让鲁迅躺在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摇着芭蕉扇,在习习的凉风中给他讲故事,什么猫是老虎的师父啦,什么许仙救白蛇啦,鲁迅直到晚年,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兴味和惬意。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鲁迅在《朝花夕拾》的那一篇《五猖会》中,记过他一件事,就是在小鲁迅那样快乐的时刻,偏偏逼他去背书。可实际上,周伯宜平时对儿子们的读书,监督得并不紧。在日常管教上,更常常很宽容。 有一次鲁迅和弟弟偷偷买回来一本《花经》,被周伯宜发现了,他们又害怕又绝望,因 为这是属于闲书,一般人家都不许小孩子看的:"糟了,这下子肯定要没收了!"谁料周伯宜翻了几页,一声不响地还给了他们,使他们喜出望外,从此放心大胆地买闲书,再不用提心吊胆,像做贼似的。至于母亲鲁瑞,对他的挚爱就更不必说了,几个孩子当 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鲁迅。从人情来讲,父母总是爱子女的,可由于中国人祖传的陋习,这种父母之爱竟常常会演化成对幼小心灵的严酷的摧残。当然不能说鲁迅就没有遭过这 样的摧残,他后来会写《五猖会》,就说明内心也有深刻的伤痕。但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至少在童年,他经常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回忆录集,收录了鲁迅在1928年间所写的回忆录十篇。以下我为大家收集了《朝花夕拾》的读后感四篇,大家可以参考下,希望对大家有用。
《朝花夕拾》读后感一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则在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语言真情的流露出来。说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时所难忘的经历。在他童年里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很难过,但是他没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来了。他则是将这些长辈的不认同改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诉我们,在童年中的无奈释放出来。同时也给家长们一个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对待我们像鲁迅在童年里那种不被长辈重视的警钟。
在“朝花夕拾”中,给我最深的一篇则是“狗,猫,鼠”。在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题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内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鲁迅在童年里与一只仇猫的叙事。作者与猫的关系和对猫的讨厌。这说明鲁迅在童年里的不知与单纯。也写出作者在童年与一只猫的搏斗。
从鲁迅写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过的,但这也时时刻刻充满着美好的回忆。
鲁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们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鲁迅一样的。童年和青年过得好或坏它都会留给予们回忆,
所以鲁迅和我们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
《朝花夕拾》读后感二寒假里,我在网上找了一本鲁迅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是一部回忆散文集,记叙了鲁迅幼年与青年的生活,共十篇。
这本书中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与正人君子,其中《狗—猫—鼠》这一篇令我感受深刻,它讲述鲁迅小时候仇猫,因为猫的性情残忍而具有媚态,在夜晚经常嗥叫,扰乱他人读书休息。更因为他在童年时捕食了作者心爱的隐鼠,所以他十分憎恶。虽然后来得知隐鼠是长妈妈踏死的,但终究没有与猫的感情融合。从这里我读到作者在幼年时,就已经爱憎分明,对弱小者产生同情心,憎恶暴虐。同时读这篇文章也通过自嘲在暗暗讽刺着那些散布流言蜚语的“君子”“绅士”,批判着他们的狂妄自大,我不得不佩服鲁迅那文笔的妙处。
《琐记》这一篇也使我受益匪浅。它记叙了鲁迅儿时与伙伴们经常到衍太太家玩耍,因为天伦闹出什么乱子来,衍太太也绝不告诉各人的父母。在鲁迅与伙伴们去吃缸里的薄冰时,衍太太却让他们比赛谁吃得多,并唆使鲁迅去寻找母亲的首饰,变卖成钱给自己买东西,我感到衍太太心术不正,心灵不纯洁,怎么能用不良的做法去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呢?
《二十四孝图》讲述了鲁迅在儿时阅读“老菜娱乐亲”郭巨埋儿等故事,通过对比古今不同的版本,十分不解,甚至反感。我也读了读,发现其中一些故事荒诞愚昧,富有迷信色彩,虽然使读者明白孝顺的道理,但其中大多是把原来的加以夸张虚构,哭泣能使竹笋得以成长吗?赤身躺在冰上能有鲤鱼跳出吗?当然不可能,这说明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朝花夕拾》朴实的语言,细腻的情感,鲜活的人物融合成一篇篇精妙的散文,这里面有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有对社会的强烈抨击,也有对往事的深切怀念,有对社会的强烈抨击,也有对往事的深切怀念……《朝花夕拾》着部散文集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朝花夕拾》读后感三倘若现在让我想想小时侯的事情,恐怕不论是有意义的,还是没意义的我都会忘得精光。
近来,我看了一本书——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讲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部**——“风雨故园”。
这部**讲述的正是鲁迅童年的事情。
鲁迅的爷爷——周福清是被皇帝点中的'翰林,全家都以此为荣。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后来他的爷爷犯了罪,被抓到了京城,判了个死刑。从此,周家败落了,鲁迅父亲的病也就因此越来越严重。鲁迅从此“家、三味书屋、当铺”来回跑。在这期中,鲁迅也曾想过从此不读书,因为他想到了他的爷爷、子凌公公(鲁迅的长辈,考了一辈子,结果连秀才都没考上,最后变疯了)、父亲、三味书屋的寿先生都读了一辈子的书,结果到头来什么也没有。但是,鲁迅的父亲就希望他们三兄弟能读好书,将来好给周家增光。结果真的给他盼到了,鲁迅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了解了鲁迅的童年,我觉得看《朝花夕拾》也就比原来更易懂了,因为我已经初步了解了鲁迅——这位伟人的童年生活。
《朝花夕拾》有十篇文章,再加上一头一尾的小引和后记,一共有十二篇。刚开始看这本书是一页一页、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接着看,但后来我发现有几篇文章太深奥了,我根本看不懂,所以只好跳过去不看。可是有些文章,就好比《狗猫鼠》吧,我虽然可以从文中看出鲁迅对小动物的关心、爱护,但是我却看不到更深层的意思——《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的“流言”,表达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幅媚态”等特性的憎恶。
还有,《无常》我根本看不懂,但是,我可以从导读中理解一点意思,主要还是为了讽刺那些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
在“风雨故园”里,我真的看到了《父亲的病》中所说的那样“要原配的蟋蟀一对”,还有更离谱的呢,要什么了生三年霉的豆腐渣熬成灰,什么三年的陈仓米……唉,那些“名医”真是想得出什么说什么啊!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也反映了旧中国的科学、医术的落后和平民的愚昧无知。
《朝花夕拾》读后感四不了解为什么鲁迅把“旧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说,这夕拾的朝花,已不仅仅是旧事,反倒是新事、喜事、伤心事。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酸、甜、苦、辣、咸五个味道。
酸。的确,看鲁迅的文本有点酸,什么酸?心酸。你看《父亲的病》,作者从不正面写家道衰败的颓唐,仅从父亲口里说的嘘嘘的话,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顾后的疲态,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却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亲,却遗留给作者的“最大的错处”。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对衍太太这个自私多言使坏形象的嘲讽。
甜。不说阿长与鲁迅过年时行礼的温馨,也不说看社戏、看五猖会时的快活热闹,单提起百草园“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的童趣,一切心里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体味的亲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独特的鲁氏桥,进了甜美的童年故乡。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阿长、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的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国内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出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趟过的《朝花夕拾》。
辣。鲁迅的本色。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凛然一个顶天大汉的形象,对反对、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是毫不留情。譬如对陈、徐两人犀利、刻薄的讽刺,入口微辣,入肚却穿肠荡胃,甚是寻味。
咸。泪水的味道。朴实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泪下。旧事的点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深思的心灵。
看过的回忆录,大也是风花月残、捕风捉影的闲情逸致,倒没见过这夕拾的朝花也别有风味,也是,百味不离其宗,朝花夕拾一样艳。
有一些人,陷入了爱情的深海之中,会变得格外感性,你只想得到他的一颗心,想得到他的爱,却从未考虑过他是否对你有好感。
女人爱上一个男人,会变得很感性,会把男人放在第一位,会在想念他的时候频繁联系他,然而,对你没有感觉的男人,你给的问候与关心他根本不在乎,他更不可能把你放在心上。
就算你对他再好,他也完全不会领你的情,就算是你天天联系他,他也不可能对你动心。
遇见不在乎你的男人,就不要再犯傻了,你爱的卑微,也得不到他的心,这样和你聊天的男人,摆明了对你没意思,别傻傻不懂。
一、他总是敷衍你
真心想和你在一起的男人,会很认真地回复你的消息,每一次,他都仔细看了你给他发的内容,他会回应你的关心,回应你的热情。
反之,若是一个男人心里没有你,他自然不会把你看的很重要,你和他聊天,如果他有时间,便会和你闲聊几句,顺便打发时间。
若是他心情不好,或者是他不想和你聊天,他便会从头到尾敷衍你,无论你和他说什么有趣的故事,他都提不起兴趣,你能感觉到他是在敷衍你,总是回复你“嗯嗯”“哦哦”之类的词。
从他联系你的态度来看,便能看出他在不在乎你,如果你联系一个男人,他总是敷衍你,那么,就不要再去纠缠他了,他摆明了对你没意思,既然如此,还是选择忘记他吧。
二、他从不主动联系你
若是一个男人爱你,他便会抑制不住对你的牵挂,每每他想念你的时候,都会主动联系你,他想知晓你在干什么,他想要靠近你。
但如果说他并不喜欢你,那他就不会对你的事情感兴趣,更不会对你的事情上心。
每一次,都是你打开话匣子,和他聊他感兴趣的话题,而他却从没有主动联系过你。其实,他的不主动,早就说明了一切,正是因为不在乎你,所以他才会一直对你这么冷漠。
你和他聊天,他会给你回应,但如果你不联系他,他也不会主动来找你,在他的心里,你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只是把你当成了普通朋友,男人这么和你聊天,就别再联系他了。
三、他经常不回你的消息
喜欢你的男人,无论任何时候你联系他,他都会给你回应,即便他很忙,也会告诉你一声,他绝对不会不回复你,更不会让你久等。
而对你没有感觉的男人,总是有一大堆的借口,他总是以忙为由不回复你的消息,在这个时代,很多人的手机24小时不离手,你给对方发消息,他能立刻收到,他只是不想回你而已。
若是他偶尔有一两次没看到你的消息,是很正常的,不过,若是他经常不回复你的消息,就说明他对你没空,不想回复你的消息。
得不到回应的爱,你就不要继续执着下去了,不爱你的人,是不会在意你的感受的,他更不会顾虑到你一直在等待他的消息,不懂得珍惜你的人,不值得你付出,还是放手吧。
爱而不得,是人生的常态,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真的没关系,只要洒脱放手就好,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会看到你的好,和你在一起。
既然他总是敷衍你,从不主动联系你,经常不回复你的消息,那就算了,从此以后,别再对他心心念念了。
只要耐心等待,那个爱你的人总会出现,陪你一生一世。
一个县级市的世界观
用世界的钱,盖福清的房子
福清人可能是日本人最怕的人——这个地方成了著名的偷渡客输出地,但也有了福州仅有的八辆劳斯莱斯。
和许多县城一样,福清的公交车肮脏而缓慢。这里最主流的交通工具是摩的,便宜且穿行便利,很适应福清老城区又短又窄的街道。摩的司机多开一趟就是多做一单生意,所以,总是着急上火,狂按喇叭,让这个小小的县城从早闹到晚,一刻不得清净。如马蜂般飞驰在福清街面上的摩的,也会让初到福清的外地人恐慌:这里红绿灯稀少,如何才能过马路?前几年,当地的交管部门也整治过,街面上多次上演“警摩追车”的险情,出了几次事故之后便作罢了。摩的让这座城市混乱而繁忙,充满了草根的活力。跟福清人的气质很相称:爱拼才会赢。
福清传统:飘洋过海讨生活
福清在全国“百强县市”中位列第20位。2007年,福清全市生产总值3435亿元。但是当地人说福清有钱,特指福清人有钱,民间资本雄厚。福清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八山一水一分田,地里只能长出番薯和花生,自然环境恶劣。所幸临海,向外发展便有广阔的天地。郑和下西洋时,福清人便随之漂泊他乡,清朝咸丰年间有福清人被卖到东南亚当猪仔,然后是一批一批出国闯荡的人。福清人在外辛苦打拼,回家建大厝,修祖坟,荣耀乡邻。福清人小时候上的学校是华侨捐建的,出村的水泥路是华侨铺的,工作的工厂是华侨投资的。那些乡间气派的别墅,衣锦还乡时喧天的锣鼓和鞭炮,都是福清人不顾一切往外闯的动力。
福清人出外闯荡的决心让这个地方成了著名的偷渡客输出地。上世纪90年代,坊间流传着“日本人怕福清,英国人怕连江,美国人怕长乐,全世界怕福建”的说法。
关于福清与日本倒是有十分有趣的渊源。明朝嘉靖年间,福清曾是进犯中国沿海的倭寇在福建的一个老巢。后来戚继光的戚家军在福清东南有个牛田大捷,把倭寇赶出了福清。现在福清的特产中还有一种叫光饼的,饼面撒上芝麻,烤得干干的,中间夹上肉菜,就是当年戚家军用麻绳串起来挂在身边行军时的干粮。五百多年后,福清人欠着债,冒着生命危险,揣着光饼浩浩荡荡地去日本讨生活,建筑工地、制衣厂、洗衣店、餐馆……凡是有活干的地方就有福清人。
曾万宗(化名)曾经在日本“黑”了十年,前年“投降回来了”。他说:“钱也挣得差不多了,再黑下去自己要疯了。”在日本他一次最少给家里寄100万日元。在外面是死命挣钱,挣够钱回到家才能过踏实日子。这是支撑他十年的信念。前几年,家里人用他寄回去的钱盖了6层楼的大房子,拍了照寄到日本。日本的同事看到后都不相信这是他家。日本人无法理解,这个一天打3份工,总是吃店里扔掉的过期食物,晚上睡在餐厅过道上的人,家里怎么可能会有那样的豪宅。
所谓“日本人怕福清人”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因为“福清帮”,传说中行事狠,且十分抱团,日本当地的黑社会如果玩黑吃黑,对它都要顾忌三分。还有传说“福清帮”精于入室盗窃,令日本警视厅头疼。这些都是福清人海外奋斗史中复杂而诡谲的一面。福清人说,曾经有一段时间,福清人去日本的签证经常被拒签。
如今福清有83万人在日本、美国、英国、阿根廷、南非、东南亚甚至非洲的喀麦隆,刷盘子、开超市、捣腾石油……把一笔笔的血汗钱攒起来寄回家。截至2008年10月,光是福清市各金融机构的外币储蓄存款额就达3019亿元。最近经济形势不太好,福清的坊间流传,光是在山西煤矿,福清人就被套牢了几百个亿,一说四百亿的,另一说是两百亿的。
福清市区最多的是各大银行的营业网点。三四百米的街道会有五六家银行。当地人都说,一到年末,全世界的美元都要往福清汇。西联汇兑的广告牌高高地矗立在从福州长乐机场到福清的高速公路上。所以,即便是经济走低,全国房价都下降,福清市区的房价还是雷打不动,均价在6000元/平方米左右。当地的房地产商对于成交量一点都不焦虑:福清人肯吃苦,乡土观念又强。赚了外面的钱,最后总是要回老家置业。
福清地区的优越感:比谁有钱
除了著名的偷渡客,福清在全国好像一直都颇为低调。名气比不过临近的长乐,长乐有天生的地理优势,是闽江入海口,也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那里还是冰心的老家。而福清相对偏僻,历史上不算富庶,近代出了林则徐,再往前追溯,有明代的叶向高,也都是做官的,无法编排出人杰地灵的传统。所以,现在的福清人通过财富来自我确认的倾向十分明显。他们会搬出数据,比如,在全国百强县中,福清排名20位,而长乐排名64位。从长乐机场一路到福清,外地人如果想要感叹一下长乐人房子气派,就会被福清人打断,这算什么,你没看过福清高山镇的那些大厝,那才叫气派。显得你这个外地人是那样没见识。房子也是福清地区优越感的来源之一。至少在这一项,福清就能把别的地方比下去了。
在老城区的商业中心小桥街上开着一间铺面卖牛肉饭的老板自诩,这不足50平方的小店里经常会有身家上亿的人吃饭。“现在这街面上是不准停车了,要是在过去,一到春节,不要说奔驰,劳斯莱斯都不稀奇。在外地做大生意的福清人都要回来过年的。”据说福州地区仅有的八辆劳斯莱斯车全是福清人的。2000年之后,在国外打工、做小生意挖到第一桶金的福清人开始在中西部投资煤矿、房地产,赚热钱让他们的财富迅速翻番,也让福清这座城市的繁华有些时光交错的混乱。
从小桥街出来是福清老城区的一个中心,一拂公园,为纪念北宋郑侠而建,他不畏权贵,为人耿直清廉,告老还乡仅有一柄拂尘,人称一拂先生。公园内原本建有他的花岗岩雕像。这几年,发了家的子孙觉得花岗岩不够气派,就给镀了金身。他的一生以朴素节制为品,如今成了金身,若他泉下有知,不知会不会怪子孙多事?
不过,身处发达县城的中心闹市区,一拂先生是休想清净,他的旁边就分别立了两个七八米高的大柱,一个属于麦当劳,一个属于肯德基,大刺刺地写着“KFC前方50米”这样的标识。麦当劳在福建县级市最早只有三家,分别是福清、晋江、石狮,表明了本地的消费能力,是地方实力的一种象征。让福清人觉得自豪,觉得自己是较早接受全球化洗礼那一拨。
2008年11月,福建省的第二座核电站在福清正式开工,福清一下子名声在外。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项目,福清每年的财政收入将会有一个跃升。当地老百姓对于这次福清的“出名”有点不适应。主要是他们对于核电厂还心存疑虑,很多人都喜欢把核电站与厦门的那个PX项目联系在一起。尽管两者事实上完全是两码事。核电站所在地的前薛村村民,担心核电站会污染海水,他们不能“做海”,影响生计。但是福清民间有传统: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即便反对之声在民间很盛,在外很有闯劲的福清人对于离乡背井上访这样的事情并不热衷。福清人自称很鬼(精明之意),是有实用主义的色彩在里面的。
福清人发家秘诀:民间信贷传统
上世纪90年代初,福清当地最出名的小吃是番薯丸,2000年之后,当地最出名的是AOC显示器。从2000年开始,福清经历了迅速发展的阶段。从全省64个县(市)排名倒数第三位一跃升至第二位。福清这时期崛起,当地的华侨发挥了很多作用。如印尼华侨林文镜创办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了大量台商过来投资。仅林文镜一人就投资和引资创办了160多家工业企业。他还发现并带头开发世界级规模的江阴码头。福清的华侨从捐资修路到修建工厂,从输血到造血,让福清经济有了飞跃。
1993年去阿根廷,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拥有多家超市的郑爱明的名片上地址写着“俄罗斯莫斯科市和平大街74K,93”,2014年俄罗斯的索契要举办冬奥会,郑爱明的公司在那里承包工程。他会抱怨在俄罗斯的种种不便,被警察敲竹杠,被当地管理部门穿小鞋,毫不掩饰对福清的偏爱,觉得每天在福清醒来都会觉得一身轻松,在家乡已经盖好退休养老的房子,连结儿女亲家都最好要找福清本地人。但是索契的投资机会更好,生意还是会在陌生的异国做。这是新侨务实的地方,生意和情感会分得很清楚。
新侨与老侨一样有过十分艰辛的创业过程。郑爱明夫妇当初去阿根廷时举债二十多万,当初开超市时,西班牙语的水平是从“1”数到“5”,“6”就不知道怎么说了。进货、点货、记账靠的是条形码和阿拉伯数字,因为他只认识阿拉伯数字。夫妇两人一天工作16个小时,节假日不休。从一间店做到十间店。
自称“7岁上学8岁就放牛”的郑爱明在总结自己一路历程时,提到了挖到第一桶金的关键,勤勉吃苦之外就是自己家族的实力,兄弟姐妹多,手头有余钱,也肯帮忙,让他筹措到做生意的本钱。家族和同乡之间的信用比较好,福清的民间借贷发达。郑爱明说,福清人之间,欠条可以不打但是利息一定要算,哪怕是亲兄弟之间。
民间借贷发达,再加上乡族意识强烈,现在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福清同乡会,方便大家沟通交流。在阿根廷开超市,三条街以内是不准同时有福清人两家店的。这也是同乡会的约束,通过最优化的方式在艰苦而陌生的环境中获得生存的契机。
周伯宜(鲁迅父)和鲁瑞(鲁迅妈)结合,很门当户对,很符合婚配条件。先说门当户对。周家是官宦人家,鲁家是书香门第;周家爷爷是举人,鲁家爸爸也是举人;鲁瑞的两个兄弟都是秀才,周伯宜正在努力向秀才冲刺。再说婚配条件。女大三,抱金砖,鲁瑞恰好比周伯宜大三岁。查生肖,一个属蛇,一个属猴,不犯冲;查八字,也不相克。好啊,这是一对好姻缘。
果真好,好在鲁瑞旺。一旺,她嫁了不久,周伯宜中了秀才。婆家娘家那个高兴啊:娘家感叹女儿嫁了个有出息的好女婿;婆家庆幸娶了个有旺夫运的好媳妇;二旺,她的肚皮争气,头胎就生了个儿子。
周氏家族兴房一支从鲁迅曾祖父周以埏那一辈起就人丁不旺,周以埏只育有一子一女,子就是周福清。周福清又只有周伯宜一个儿子(那时还没有周伯升)。两代单传,很危险,弄不好兴房就会断了香火。眼下好了,鲁瑞生儿子了,周伯宜有儿子了,周福清有孙子了,香火续上了。不仅如此,又四年,二小子周作人出生,又三年,三小子周建人出生,又五年,四小子周椿寿出生。女人鲁瑞完成了女人最要紧的任务,而且超额。
鲁瑞能生,也孝还贤惠。鲁迅曾祖母活着的时候,鲁瑞把老太太伺候得妥妥帖帖。吃饭时,她总是把好吃的放在老太太面前,还时不时夹几块好菜到老太太的碗里。每天一早一晚,她会准时到老太太房里请安问好,谈些家常,问她想吃什么,想要什么。有一次,她问老太太:想不想让人给画一张画像。她兴致勃勃地鼓动说,挂在房里天天看,很好哩。
鲁瑞小接受传统的家庭教育,不仅孝顺父母、公婆,相夫教子,尽心尽职,而且待人和蔼、宽仁而富于同情心。她时常把自己不多的零用钱,送给急需的人。家里人有时对佣人说话不和气,她总是说:“不要大声小气说他们,即使他们做错了,可以同他讲么!……”她还给雇工王鹤照做鞋、袜、衣服。现在绍兴鲁迅故居内,还陈列着她做针线活用的工具,和亲手为王鹤照缝制的一只袜船。 鲁瑞还热心教王鹤照识字,并说:“我就苦得不会写,你学起来,可以记记账。”
鲁瑞乐观、开朗。有时,媳妇们因生气不吃饭时,她便说:“你们每逢生气的时候,便不吃饭了,这怎么行呢?这时候正需要多吃饭才好呢,我从前和你们爷爷吵架,便要多吃两碗,这样才有气力说话呀。”用周作人的话来说:“这虽然一半是戏言,却也不难看出她强健性格的一斑。”
鲁瑞也是个思想开明,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人。清末天足运动兴起,她就放了脚。本家中有人扬言:“某人放了大脚,要去嫁给外国鬼子了。”她听到这话,不屑置辩:“可不是么,那倒真是很难说的呀。”1902年,鲁迅在日本给母亲写信,要她放足、剪发,她回信说:“老大,我年纪已大,头发以后剪,足已放了。”后来鲁瑞又剪了头发。绍兴光复后,她还劝有的男人把辫子剪掉。在她七十多岁时,看到青年人织毛衣,她也要学,做得不好就拆掉重织,一次又一次,日日夜夜,坐下就拿着织针,终于,连复杂的花纹都给织出来了,衣服也编成功了。鲁迅看了也佩服地说:“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
鲁瑞性格坚韧刚强。她经历了中年丧夫,晚年丧子等一个个的巨大打击,但她仍能泰然处之,沉着应付。自丈夫周伯宜死后,她就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虽家庭破落,生活贫困,但她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仍一心要把三个儿子培养成才。所以,当鲁迅提出求学要求时,她顶住来自各方面的非议,变卖首饰,送鲁迅去南京的洋务学堂读书,以后又让鲁迅东渡日本去留学,接着鲁迅的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也一一走出了家门。
1936年,她接到同乡宋紫佩送去的鲁迅病逝的电报,虽悲痛万分,但很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只是颜色阴沉,待送走宋紫佩后便嚎啕大哭,说:“我不能累宋先生难受。”事后,她广集儿子死后的一切记载,当看到各方面人士对于儿子普遍的悼念,真诚的爱戴,她自慰自解地说:“还好,这样子,儿子死得不太冤枉。”
周伯宜早逝,或许夫妇的情感对先生影响不大,但母亲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和他的母亲在性格上有着相似的一面。在鲁瑞的培养和影响下,周家出了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的鲁迅,也出了被史学家称为中国现代史上的“周氏三杰”。她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值得后人敬佩和纪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