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是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一首《诗经》中的名篇。短短六节,240字的叙事诗,却写尽了一段男女爱情的悲剧。悲剧的根源,应该是诗中的男子——氓的情感变化造成的。
不说这首诗的赋比兴重章叠句,也不说它的多角度的叙述描写,单是男女情感的纠葛演变,就给我深刻的印象。女主人公始终如一的爱情,让现代社会羡慕嫉妒恨。在这里我不想多嘴再去不知趣的赞美了,我只想谈谈氓的情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改变。
诗中女子,没有写她多么漂亮可爱,但是从氓的锲而不舍的追求中可以想见。从诗中可以看到,女主人公是一个美丽善良勤劳勇敢的充满浪漫想法的小资女孩。面对这样的梦寐以求的女孩,氓的情感为什么变了呢?
我认为有几个原因,需要未成年和成年人引以为鉴。
当时的社会,应该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时期,农业经济向手工业经济发展的时期。每一次的社会变革,都会成为人类思想演变的诱因。氓的情感演变,和这个大的社会背景分不开。西周的由盛到东周的转衰,却产生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黄金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个思想文化的黄金时期的萍风,首先应该是来源于这个氓的对于爱情的情感变化。
“抱布贸丝”,说明他们那时种桑养蚕纺线织布的农副业已经比较发达了,而且诗中也没有一句写到狩猎种植。经济的发展,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第一个冲突农业社会道德底线的就是诗中的女子。“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子无良媒应该是一个女子的托词,或者就是没有媒人,她却私定终身——秋以为期。可见她的勇敢是来自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她的果决的离去,也是明证。这也证明氓们对善良勤劳女子的欺凌不堪。氓这个穷小子(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轻易得到女子的许诺,是他不珍惜眼前人的一个开端。所以,自爱自重,是每个人的立足之本。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一个富家女带着丰厚的嫁妆来到氓家,应该给他的生活带来幸福。然而,女子的依赖(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和善良勤劳(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不仅没有感动氓,反而膨胀了他的傲慢,甚至于出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氓的不知感恩,不知报恩,反而恩将仇报,这是人的动物性的一面。没有礼仪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单靠自律就想有和谐的家庭社会生活,那是痴心妄想!氓们是一有钱就任性的败类,因此,狗不要一次喂饱,是人生的智慧。
简而言之,氓的情感演变,既有社会变革的背景,也有女子的善良与忍让,也有家庭教育的过失(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最主要的是氓的三观不正。
当面称对方为“子”,感情距离已拉近,是因为女子明白双方关系已定,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想法。“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复关”流露出热恋中女子的强烈思念,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未定、有礼貌女主人公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
氓”,尊重、客气,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丈夫,合乎身份,这样称呼更加亲切。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不幸后,感情还比较疏远
参考资料:
热心网友
|
2010-11-27
13:14
《卫风•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它叙写了一位劳动妇女在婚姻上的不幸遭遇。她善良多情,追求幸福的婚姻,不料却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欺骗,最后遭虐待遗弃,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折磨和痛苦。她悔恨交加,义正词严地控诉了男子的忘恩负义,表现了她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全诗反映了男权社会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对社会礼教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
第一章写定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得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受虐待,第
六章写与男子决绝。 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熔融于叙事、议论之中,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在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鲜明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卫风·氓》是一首古代民间歌谣,一首叙事诗,弃妇诗。《氓》以一个女子之口吻,第一人称的方式,述说了女子从恋爱到婚姻再到婚变被弃的经历,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也揭露了当时婚姻生活里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卫风·氓》这首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比兴手法、对比的表现手法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等。可拿来鉴赏的内容很多,本篇只就其结构方面谈一点粗浅认知。
《氓》的结构精巧严谨,堪称完美。线索方面采用三线并行、丝丝入扣,伏笔照应自然天成、浑然一体,使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变化都在这样的结构里得以完美呈现。
线索方面:
第一线,叙事线。全诗以“恋爱——婚变——被弃”为叙事线索,故事情节完整清晰,层次分明。诗歌的第一二章节,铺叙恋爱经过——从“来即我谋”的求婚到“秋以为期”的定情,从“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热恋到“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出嫁。第四五节写婚变经过,重点叙述女子的辛劳、遭受的暴力以及情感的背叛——“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第五节后四句叙述女子被弃之后的遭遇——“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二线,情感线。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而推进。恋爱阶段,女子一往情深,内心充满了甜蜜和对幸福的憧憬,所以即便“子无良媒”也依然答应“秋以为期”,决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婚姻生活阶段,女子的内心充满了痛苦、煎熬和愧疚——女主人公现身说法来告诫女孩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被弃之后,女子没有一味沉沦,而是做了深刻的反省,决然斩断情丝,不做留恋——“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第三线,意象线。淇水是本诗里的一个主要意象,在诗歌里共出现三次,和故事发展以及情感变化巧妙吻合,不仅丰富了情节和情感,而且又一次加固结构,使之更加严谨有序。淇水第一次出现是在恋爱阶段,女子“送子涉淇”,淇水见证他们的爱情幸福,见证他们的海誓山盟;第二次出现是在女子被休弃回家的路上,“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用汤汤的淇水来表现婚后生活遭遇不幸,衬托女子的内心悲苦;第三次出现是在第六节,被弃之后的反省,“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用淇水比兴,指责男子行为无度,令人发指,也就写出婚姻生活的彻底结束和情感的彻底决裂,同时表现了女子清醒的认识和自省。
伏笔照应方面:
《氓》这首诗歌多处伏笔,用的不着痕迹,草蛇灰线之法;多处照应,内容前后勾连,无论故事发展还是人物形象塑造都显得合情合理。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暗示氓貌相忠厚心思乖巧,伏后文情变;“将子无怒”,尽显氓的性情急躁易怒,伏后来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伏婚变并非由于古人认为的八字不合等天意,夯实了氓的用情不专;“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伏婚后生活中男子的主导地位,暗示女子婚姻里的命运悲剧。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照应第一节“送子涉淇”句,不仅有眼前的淇水滔滔,女子的伤心欲绝,也掺杂着往昔的回忆,往昔与现在的重叠交错,不仅更丰富诗歌的内容,展现了女主人公更为复杂情感,也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照应前文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句,原来两人是青梅竹马,这就择清女子轻浮草率之嫌疑,强化对氓始乱终弃行为的批判,更有力地揭露了婚姻中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氓》作为一首古代民间歌谣,有如此精巧严密的结构,真是令人赞叹。
导致这场婚姻的悲剧主要责任人是氓。
但氓的确一开始就表现出他的性格缺陷,他急躁、暴虐“将子无怒”,最后在对女子不满了以后施以暴行是可以预见的,只是天真的女子沉醉在甜美的爱情里,丧失了判断力。(从“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里,我们可以想见这是一个相当有思考能力的女子。)而且他自私自利,在家境渐渐好起来的时候首先遗弃了在辛苦的劳作中渐渐容颜老去的妻子。
女主人公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天真痴情、温婉顺从。从恋爱时的请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到热切地盼望,顺从地听从氓的话——“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接着马上讨好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使在埋怨氓的无情、背誓时,也不是怒气冲天,而是一连用了六个“矣”,表示深深的哀叹。
因此他们的性格是这场悲剧的根源。
《氓》中女主人公的婚姻观 内容摘要: 《卫风·氓》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让人痛心,然而, 在这样的婚姻悲剧中,女主人公身上却折射了一种接近现代女性的 爱情婚姻观:热烈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用心操持婚姻,保持 人格独立;敢爱、敢恨、保持婚姻中的尊严。也正为此,女主人公 的形象才会经久不衰, 《卫风·氓》才会不断地为世人所吟咏,所 品味。 关键词: 《卫风·氓》 女主人公 婚姻观 《诗经》中的《卫风·氓》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诗,叙述 了女主人公恋爱、结婚、婚变、决绝的过程。在这样的婚姻悲剧结 局中,我发现了女主人公有别于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成熟时期严格礼 教约束下的女性,而具有更加接近现代女性的爱情婚姻观。主要有 以下几种表现: 一热烈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女主人公与氓的相识大概始于一次集市贸易,也许是她的美貌让 氓一见钟情,而氓表面上的忠厚老实也使她心生爱意。女主人爱得 那样炽烈,痴情,她把满腔的热情、温柔、少女的纯真都给了氓。 而在那个时代,婚娶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不经媒人、 父母允许的自由恋爱是违背社会道德准则的“非礼”行为,女主人 公不是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她轻言细语的安慰氓“匪我愆期,子无 良媒” 。善良的她无法面对心上人的痛苦,在恼怒的氓面前,那荡 漾于胸的强烈的爱,让她答应“秋以为期” ,与其结婚。这种置父 母、礼仪于不顾的行为,可敬可佩,这一冲破封建习俗的壮举,需 要何等的气魄与胆量。 二用心操持婚姻,保持人格独立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婚后的生活拮据艰难可想而知,然而女 主人公并没有丝毫怨言,匆匆收起恋爱时的浪漫唯美,她选择勇敢 地面对现实,主动承担起建设美好家园的重担。 “三岁为妇,靡室 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可以想象,一个柔弱的女子在日复 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辛劳作中,需要多大的勇气按捺住孤寂、失落、 贫穷甚至是痛苦!是爱、执著的爱给了她无穷无尽的力量,给了她 生命的精神支柱。而在那个男权意识日趋强化的社会里,女子退出 支撑家庭的历史舞台,男子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是很普通的现 象,女主人公却没有这样做,从她身上散发出来的不依不靠自强自 立的人格魅力实在让我们敬佩!正是因为这样的人格魅力,注定了 她在未来的失败婚姻中表现得那样的干练、果决。 三敢爱、敢恨、保持婚姻中的尊严 女主人公善良、艰苦的经历却不被氓所理解,婚后,男女主人公 的距离拉开了:婚后的女主人公“女也不爽” ,是的,作为一个好 媳妇,女主人公把整个身心都放在家庭上,早起晚睡,吃苦耐劳, 辛苦持家,可是,却忽略了自己,过早地“其黄而陨” ;男主人公在女主人公的照料下,也许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以前的翩翩风度,甚 至更加成熟而有魅力, 终于有一天, 他对女主人公产生了审美疲劳, 开始厌烦,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最后,他背弃了当初爱情的盟 约,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当爱情遭遇背叛,女主人公痛过,哭 过,恨过,悔过,终于,她在生活的磨难中,从现实的惨痛中看透 了那个坏男人的本质,没有苦苦哀求的姿态,也没有归路难寻的彷 徨,更没有无穷无尽的长吁短叹!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长袖一 甩,剪断情思!这是古代女子身上少有的豪迈气概,伤不落泪,哀 不乞怜,她以勇敢的决断维护了做人的尊严。 如果有人问我 《诗经》 中哪个女性形象最美, 我的回答绝对是 《氓》 中的女主人公!她身上的独特的女性美、进步的爱情婚姻观让我怦 然心动,敬慕有加。她就像一株淡雅的丁香,静静地绽放在《诗经》 的长卷中,令人神往。
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出自:《国风·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
原文:
氓
先秦:佚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农家的小伙笑嘻嘻的,抱着布匹来换织布的丝。你哪是来换丝?就是借机会找我商量婚姻事。我徒步送你渡过淇水,到顿丘才和你告别。
并不是我在拖延日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请你不要生气,等到秋天来了再订婚期。登上残破的墙垣,翘首远远地望着你住的地方。望不见你,哭得我泪水涟涟。
见到你来了,我又说又笑的,心里好喜欢。求你算一卦,万望没有凶言。快把你的车子赶来,把我的嫁妆往你家里搬。
桑叶没枯落,嫩绿又鲜活。斑鸠啊斑鸠,别把桑葚啄!年青的姑娘要自重,和男子相爱要警觉。男子沉溺恋情中,还好理解和解脱。女子沉溺恋情中,只有自己吞苦果。
桑叶变黄而零落了,我的容颜也衰老了。自从嫁到你家里,多年过着贫困的生活。淇水奔腾波连波,也没有我的泪水一多。
思来想去我并没有差错,而是你无情无意抛弃了我!男人的心思真没准,当初你说的是一心一意,可现在你却是说了不算,算了不说!
你我夫妻已三年,所有家务都由我一个人承担。五更起三更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对你言听计从,你却暴虐地对待我!哥哥弟弟不但不体谅我,反而还嘲笑我。
细想起来,只能一个人独自悲伤沉默。当初发誓要白头偕老,这样的想法真是徒然!淇河虽宽也有岸,沼泽虽阔也有边。
少年时代我俩多快乐,两小无猜天真烂漫。海誓山盟言犹在耳,如今你忘在脑后边。你既然是个负心汉,从此分手咱俩不相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生产力还相当落后,妇女在家庭中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
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及的将她抛弃。当时作为封建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形态也逐步形成。
妇女的恋爱和婚姻常常受到礼教的束缚、父母的干涉和习俗的责难,进一步形成了对妇女的精神桎梏。《卫风·氓》这首诗正是反映了一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赏析:
诗之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一旦日子好过一些,丈夫便变得暴戾残酷。
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冷笑。
《诗集传》释此段云:“盖*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
说女主人公“*奔”,固不足取;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是: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
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方玉润认为:“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
(《诗经原始》)是的,从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来看,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就是今天常说的悲剧性格。
作品还描写了一个负心男子的形象。他以假象骗得了女子的爱情,目的达到之后,又轻易地背弃女子的爱情。他“二三其德”,反复无常,自食其言。
这样的男子在旧社会是屡见不鲜,不足为奇的。即使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的男子(或女子)也并不少见。
因此,作品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形象,对今天的读者依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作品在语言方面也颇具特色。作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行为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如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就是写“氓”的行为表现,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人物的形态——蚩蚩之状。
而且也理会了他的内心——他是来打女子的主意的。再如第二章“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的都是女子盼望男子到来时的行为表现。
这些描写生动地刻划出女主人公对她所爱的男子的深挚情谊,刻划出主人公女子那纯洁善良的心地,真挚诚笃的爱情。又如第五章“三岁为妇,一靡一室劳矣。
夙兴夜寐,一靡一有朝矣”,这四句诗真切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不仅能勤俭持家,而且还经受得住贫困生活的考验,承担得起家庭主妇的全部责任,即使含辛茹苦,仍然忠贞于爱情的高贵品格。
作品巧妙地用女主人公的自述,刻划了女主人公鲜明的性格,她心地纯洁,品质善良;她勤劳俭朴,忠贞于爱情,但她却错误地爱上了一个“二三其德”的男人。
她初时忍受,希望他能回心转意;不想他对自己竟然粗一暴起来。她痛苦,她悔恨,但是她没有苦苦哀求,乞人怜悯,当她觉察到事态已经无可挽回的时候。
她立刻下定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显示出她绝不甘心忍受欺凌,绝不乞求爱怜的坚强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