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当年史玉柱反思巨人集团的失败后,给自己定了一条“纪律”

案例:当年史玉柱反思巨人集团的失败后,给自己定了一条“纪律”,第1张

2000年10月,中央电视台开播不久的节目《对话》请来史玉柱,同时作为嘉宾的,还有原瀛海威总裁张树新和万通集团总裁冯仑。这期节目的讨论主题是《跌倒的巨人能否再站起来》。在节目里,史玉柱先是反思了巨人集团的失败。

史玉柱虽然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但是他觉得自己还是具备做企业家的素质。“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在面对市场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更多地思考一下,我们的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问题。理想的状态,就是说今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候,法制环境建立起来,政企脱钩。我最希望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就是一个政府包括国家***,省级***,包括地方***,他做他的事,我们企业做我们企业的事。就等于你这个***定 游戏 规则,然后我们这些人就按你制定的 游戏 规则做事”。

在这个节目上,史玉柱特别提到了他的还钱计划,他说自己认为企业应该有 社会 责任,“这一次创业比第一次要难得多了。第一次创业从4000块钱起家,就是说从零开始吧。我这一次可不是从零开始,我要从负数开始,开头是最难的。当然在开始的时候,我就给自己定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老百姓这部分钱由我个人来还,我努力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先挣钱,通过做实业,做产品,先挣钱。挣了钱,先把这部分钱还掉,然后再发展自己的事业”。

而这次节目的主持人王利芬也在节目结尾高度评价了史玉柱的表态,她说:“我认识很多朋友,他们对史玉柱个人的人格魅力非常佩服。而且他们对史玉柱一复出,就始终在想要还老百姓的钱这一点非常感动。就我个人来说,对他攀登珠穆朗玛峰这样一个壮举,内心也充满着敬意。刚才大家一直谈失败和成功的话题,我在这里想起了一句话:当你想好了怎么去赢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史玉柱和他未来的事业。”

虽然在2000年中国媒体的分化已经出现,但中央电视台的影响力依旧还是无与伦比的。作为权威的官方媒体,中央电视台在节目中对史玉柱的正面评价无疑为他塑造“有良心的企业家”形象定下了一个基调。

而且,中央电视台对史玉柱可谓青睐有加。2001年3月31日,史玉柱第二次进人央视《对话》节目,这一次的嘉宾比上一次级别高了不少,包括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四通集团董事长段永基、中国民营 科技 实业家协会秘书长华贻芳等人。这次节目的主题是史玉柱是否适合做一个CEO。

  创业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在世界各国,创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销售经典创业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销售经典创业故事篇一

女孩网上卖垃圾创业赚了160万

她手下有40多名员工,每月能卖出8000袋以上的“极品垃圾”,除去员工工资等各项开支,每月的纯收入高达6万多元。短短3年,通过“卖垃圾”为白领减压,女孩轻松积累了160万元财富。谈到自己的事业,杨丽一脸的自豪:既能给别人制造快乐又能赚钱,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美妙的职业吗

不当白领要卖“垃圾”

今年26岁的杨丽,是个性格活泼的合肥女孩。从上海一家商学院毕业后,小杨顺利地在浦东一家台资公司找到了市场营销的工作。

工作之余,杨丽发现,在白领多、压力大的上海,自己为何不开一家白领减压用品店呢 如果在白领的办公室和居室摆放一些智能型的生活小用品,不仅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氛围,还能缓解工作压力。

2009年3月,小杨辞职后筹措10万元在淮海路上开起一家这样的实体店。然而,由于开业之初缺少知名度,生意十分冷清,这让杨丽大伤脑筋。一天,小杨偶然路过一家**站时,店老板的一句话点醒了她。老板说:“正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刮开之后的图形是什么,所以这种诱惑最能吸引人。”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来后,她在网上搜资料,找到了一个好点子。很久以前,纽约商人将过季库存商品或少量高档滞销货装入垃圾袋里,交易时不透露商品内容,将其冠名“垃圾”以很低的价格出售。而众多买家,因为不知道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便觉得很神秘,打开包装时往往会马上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刺激感。杨丽觉得这种销售方式挺有趣。

想来想去,杨丽想了一个主意。她开始跑一些厂商,以很低的价格淘到了一些尾单和外贸货品,这些东西质量很好不说,进价还不到市场价格的一半,无疑买家能得到很大实惠。

姐卖的不是商品是惊喜

东西淘来之后,杨丽在淘宝店铺里打出了一个很特别的广告:有这样一件神秘礼物,你既不知道它是什么商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但是你知道,可能会有50%的惊喜。如此有趣的“极品垃圾”,你敢买吗

很快,有“冒险者”来迎战了。那是一位很时尚的济南女孩,在一家合资公司任职。她首先向杨丽问了一个问题:你凭什么知道一定能给别人惊喜杨丽说:“人生本来就充满着未知数,当你等待‘垃圾’的日子里,心情会充满美丽的期待,也许在拆开包裹的一瞬间,你还会兴奋得发出尖叫呢。”杨丽说,自己的东西都是供出口的外贸尾货,质量绝对一级棒,至于买家是否喜欢完全取决于对方的爱好、情调和生活品位。“需要声明的是,每包‘垃圾’都是模仿美国人的销售方式——由电脑自动抽签配货,如果你的运气不够好,说不定会收到一包真正的垃圾。但这种概率比中500万的大奖都小。”最终,这位顾客当即订了一份288元的“极品垃圾”。

自此开始,一包包“内容不详”的“垃圾”开始飞向青岛、大连、南京、广州、哈尔滨等城市,成为白领们在紧张工作之余的一大“笑资”。

杨丽在网上销售的垃圾有大包小包之分,有88元的迷你垃圾包、288元的极品垃圾、488元的大包垃圾等,最大的还有988。8元的巨无霸超级垃圾。除主打的外贸尾货外,还有一些样品、换季产品、滞销高档货,甚至一些从未上过架的产品。

垃圾种类按生活方式分有:乐活、各种宅、文艺范、工作狂、背包客、动漫迷、美剧控、原生态等,每包“垃圾”里装的东西各不相同。白领们虽然不知道自己能买到什么,但正是这种充满挑战味的购物方式让他们充满了好奇,从而引爆了强烈的购买欲。短短7个月,杨丽就赚了20多万元。

 销售经典创业故事篇二

从弹棉郎到“钮扣大王”

王永铮,永嘉桥头沈绛村人,1940年出生,18岁当兵,退伍回来为谋生当了弹棉郎,一干13年。13年的弹棉郎生涯自然是千辛万苦,但这千辛万苦成就了他日后的人生和事业。因为有过弹棉郎的资历,他后来在村办厂当了供销员,作为“十万供销大军”中的一员,几年间他走南闯北跑遍全国31个省市,并在浪迹天涯的行走中捕捉到了机会。1979年他从外省买回一批处理的纽扣在镇上摆摊叫卖,从此,桥头开始崛起,并使这个小山村成就了“东方第一大纽扣市场”和温州30经济强镇之一的风光。

王永铮也在桥头的崛起中一步步成长,从弹棉郎成长为温州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被称为“纽扣大王”:先是桥头白云鞋服钮扣厂,之后是到北京承包西单商场柜台,再后是挟西单之势南下全国攻城略地,建立了遍布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广州等大城市的钮扣销售“王国”。这之后,他又走出国门,在美国洛杉矶创办了康永钮扣公司。

王振滔:

为温州皮鞋正名

温州奥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振滔做过3年木匠,跑过5年推销。1988年以3万元起家,创办了奥康集团的前身——永嘉奥林鞋厂。经过17年的艰苦创业,他把一个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超过18亿元的中国民营百强企业。1999年,王振滔一把火,烧了几千双从全国收缴过来的外地不法厂商假冒奥康品牌生产销售的劣质皮鞋,为温州皮鞋正了名。

奥康集团目前是国内制鞋业最大的企业之一,拥有5家海外分公司,并牵手重庆市璧山县,创建“西部鞋都”。

王振滔关心慈善事业,目前已累计向社会捐款上亿元有“中华慈善大使”的美誉。2005年,他出资2000万元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个人慈善基金会“王振滔慈善基金会”,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家中的第一个个人非公募慈善基金会,也是全国数额最大的。

胡成中:“多元专业化”的一把好手

1984年,“裁缝出身”的胡成中和弟弟以及朋友共同筹资5万元创办了求精开关厂。这就是今天的德力西和正泰集团的前身。还没等公司赚到钱,胡成中和他的合伙人就筹巨资创办了第一个民营企业热继电器检测室,领到第一张生产许可证。昔日的家庭小作坊,如今已成长为国家大型工业企业,综合实力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列。

2007年11月,中法合资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8亿元总投资额,成就浙江省最大的一笔民外合璧合同。

胡成中还是搞“多元专业化”的一把好手,借势利导,壮大了自己的主业。

2003年,德力西进军大西北,控股新疆旅客运输公司等国有公司; 2004年,德力西与北京物美、安徽南翔、河北新奥联合组建了德美奥翔投资有限公司,在十多个城市兴建光彩市场,进军商贸物流业。

随后,德力西又涉足再生资源、环保工程、能源矿业、私摹基金、IT业等领域。在他看来,一个好裁缝,不仅应该会做中山装,还要学会做西装。

 销售经典创业故事篇三

“三级跳”

1、有胆识高起点初涉商海

讲诚信请名师不少分文

1988年,在当时最繁华的东门商圈的金城大厦正好有个铺面要转让,租金是每个月8000元,这个价位在当时深圳的黄金地段要说并不算太高,可对于白手起家、而且对眼镜行业的了解只是一点皮毛的陈美珠夫妇来说不是个小数,如果生意不好,可能连房租都交不起。

要不要接下这个铺面经过几天的思考,陈美珠夫妇认为,想做好生意必须有一个高起点,第一家铺头必须开在最旺的地段,这里的人流将带来财富的聚集,于是果断地定下了这个铺位,“兄弟高登”眼镜店开张了。

除了张罗进货,筹集3万元购置当时最先进的电脑验光仪器外,他们还做出了一个当时看来很“另类”的决定:以月薪1500元到广州礼聘了一位眼镜行业的老师傅。在当时很多人的月工资都只有100元左右的情况下,他们真是下了“血本”。陈美珠夫妇希望新生的高登眼镜能站在一个高起点上,树立一种专业、权威的印象。

“当时我既当老板又是店员。”陈美珠回忆起创业时的艰辛:“开始时,每天从早上 8点半一直忙到晚上10点,可一个月的营业额也就8000元左右,刚刚够房租。虽然我们这样辛苦,又赚不到太多的钱,可老师傅的工钱,我从来不敢耽搁。做老板关键要懂得尊重人才,老师傅与那台名贵的仪器相比,价值要大的多。”

看到店里的生意一直没有大的起色,老师傅每次拿这么高的工钱都觉得不好意思,陈美珠总是宽慰他,这是他应得的。

“不撑到最后就看不见最终。”就是这个信念支撑着陈美珠夫妇,挨过了一年多的亏损困境后,陈美珠发现有了回头客,生意开始有了起色。

2、看准商机再开一店

标新立异连锁经营

1991年,陈美珠抓住了东门一带旧城改造的商机,迈出了连锁经营的步伐。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地处深圳繁华区域的解放路由于实施旧城改造,变成了一个在当时非常先进的现代化街区。总裁学习网专家认为,陈美珠夫妇经过认真的考察和分析,看准了这里蕴藏着的巨大商机,于是,在这条街上改造的建材气味还没有散去的时候,他们的第二家眼镜分店就开张了,这个店铺有50多平米、12个员工,成了第一家进驻改造后的解放路的商家。陈美珠笑言:“比麦当劳来得还要早。”

在当时的眼镜行业,很多同行都是使用“分身术”的方法来降低经营风险,即同时开几家铺头,并且每个铺头的名字都不一样,以此来避免“一损俱损”,如果一个铺头出了问题倒闭了,其它铺头的生意不会受到太大冲击。虽然当时对“连锁店”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可陈美珠想,自己店铺的主要客源是本地居民,而不是游客,诚信必须要放在第一位。于是,他们决定放弃业内的惯例做法,不搞“分身术”,而是实行“只此一家”的连锁经营策略,解放路的这家新店也就叫做“兄弟高登”。

从此,蓝黄两色的店牌,以及统一的“Brother”押花字标,成就了深圳人熟悉的“兄弟高登”的品牌。解放路的老店越做越大,现在已经有近200个平方米的营业面积,也是这条商业街上唯一生存至今的大型眼镜店。此后,高登以几乎平均每年开一家分店的速度,走入了高速稳定发展时期,到1997年,已经达到了拥有13家连锁店的规模。

3、不知足主动质量认证

求蜕变企业成功转型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内的中小企业都面临者国外资本和跨国企业大举进入的压力。在这场大浪淘沙的变革中,一些处在前沿的广东个体私营企业最先感受到了严峻的转型考验。而这时在深圳已经小有名气的高登眼镜也必须面对同样的考验,要么做强、做大,要么被淘汰。这时,郑美珠夫妇做出了一个在现在看来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决定:搭上“国际直通车”,在全国眼镜行业第一个搞ISO9000认证,陈美珠称之为“第二次创业”。

“樱桃好吃树难栽”。那时候的兄弟高登眼镜,从老板到员工对于到底什么是 “ISO”,脑子里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总裁学习网专家指出,只是通过专业公司的介绍,才知道如果通过了这个体系的认证,就可成为企业证明自己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的国际“护照”。既然认准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并且要让公司旗下的13家连锁店同时通过ISO9000认证。其工作量之大、通过之艰辛,事隔多年之后,陈美珠回忆起来只有一个字:“累!”

怎么能不累呢在一些制造业的大企业里,通过ISO9000认证所需要的文件就要堆满整整一屋子。按照认证要求,兄弟高登眼镜必须做到所有的岗位、所有的程序都要有文字规范,所有的流程都要有文字记录,所有的员工都要接受培训。最后,这一切还要通过严格的验收。陈美珠和员工们一条一条比照着进行建章立制,对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疏漏,这不仅是对老板的考验,同时意味着每一位员工都要付出额外的工作时间和精力。陈美珠夫妇多次召开管理人员和员工大会,将公司的理想和困难都告诉他们,坚定了大家同舟共济的决心。

历过整整2年的不懈努力,1999年兄弟高登终于通过了ISO9000认证,企业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蜕变”和转型,变成了一个制度完善、管理高效的现代化企业,公司的质量管理、企业形象和竞争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此后的几年时间,兄弟高登眼镜的扩张速度比前10年翻了一番还多。

“高考改变命运”,在科举制度日臻完善的宋朝,这句话得到了印证。寒窗苦读,一举中魁,即能步入官场、翻开人生新篇章。这也是众学子一心求取功名的原因所在。然而,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只有一条,当科考的大门关上,没有国家承认的学历,依然有人能够逆势翻盘,成为人生的赢家。

苏洵少年时纵游天下,27岁才“始发奋,读书籍”。和儿子苏轼苏辙的一考即中不同,他屡考屡败,37岁索性放弃科考。闭门苦读十数年,终成大器,成为唐宋八大家中唯一没有进士功名的思想家,并一手打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苏氏豪门。没有学历的他,凭什么逆袭成了人生赢家?

有一个纵容儿子“不务正业”的父亲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苏家是当地名门,父亲苏序胸怀旷达,乐善好施。在两个哥哥相继考上进士后,18岁的苏洵参加了人生第一次科考,却不幸落榜。谁都没料到的是,苏洵没有继续苦读,而是把书本一撇,跑出去游山玩水了,还洋洋自得地写下“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父亲苏序对苏洵的两位哥哥“教训甚至”,但是对于苏洵的不务正业,却“纵而不闻”。旁人好奇,屡屡追问,苏序回答:“非忧其不学者也”。苏序认为,一来苏洵脑子聪明,却不擅长科举考试的诗赋、记问之学。让一个严重偏科的学生为了考试去学最不擅长的科目,收效自然寥寥。但只要他下决心苦读,是能够“大究六经百家之说”的。二者,苏洵心有大志,去名山大川嬉游,访友拜师,也是学习、开拓眼界。苏序对儿子充满信心,不用科考来束缚他,给了他足够的发展空间。

苏洵后来回忆说:“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

苏序懂得因材施教,能够包容苏洵的“不务正业”。他自己读书“务知大义”,不做死学问,对科举考试的态度也很淡泊。据传,苏洵的哥哥考中进士,喜报传来,苏序在村口淡定地下完棋后才醉醺醺地骑着毛驴颠回家。他的旷达以及对科举考试的清醒认识对苏洵乃至苏轼一辈都产生了影响。

有一个包容丈夫“静待花开”的妻子

18岁这年,苏洵迎娶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程夫人孝恭勤俭,获得族人交口称赞。苏家家景逐渐凋敝,有人劝程夫人去求家境殷实的娘家接济,程夫人却坚决不肯,她不愿意苏洵被人笑话“求于人以活其妻子”。

苏洵屡试不中,游荡不学,程夫人心中担忧,却从未冷眼对他。她知道苏洵天资过人、个性独立。所以默默操持家务,相夫教子,没有催促他去考取功名,而是等待时机加以引导。

27岁这年,苏洵突然醒悟了。他对程夫人说:“我反省自己,觉得自己还能重新开始学习。但是家中生计需要我,学习就会耽误生计,我该怎么办呢?”程夫人说:“读书是你自己的事,你若不想读,我不会说什么。你若有志向,家中的事有我操持,你好好读书就是。”程夫人的话如同定心丸,苏洵自此潜心苦读。

程夫人生了6个孩子,其中3个早夭。苏洵发奋读书后,苏轼、苏辙相继出生。苏洵或在家闭门苦读,或出门游学,程夫人承担起苏轼苏辙的启蒙。

程夫人教授儿子诗书,鼓励他们“立乎大志,不辱苏门,也不悔于国家。”她讲述古今成败治乱的故事,以培养儿子的品德、情操和气节。生活中,她周济同乡,亲身示范做人要有仁爱宽厚之心;言传身教,教导儿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程夫人教导有方,不仅完成了苏轼兄弟教育上的发蒙,也让他们树立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程夫人去世后,苏洵在《祭亡妻程氏文》中写道:“自子之逝,内失良朋。孤居终日,有过谁箴?”于苏洵而言,程夫人是爱侣,更是良朋,她给了苏洵最大程度的包容和支持,给了苏轼苏辙兄弟最好的启蒙教育,最终成就了一门三苏的佳话。

有一颗了解自己“志向何在”的心

37岁这年,屡试屡败的苏洵终于接受了自己的“考渣”体质,决定不再把时间浪费在考试上。他一把火烧掉十年中为应试所作的数百篇文章后,继续埋头苦学。只是,从此他不再是考生苏洵,他要为自己读书、为解决问题写作,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思想家和文章家。

苏洵潜心研读先贤经典,考证古今政治成败,从先贤的经历中汲取思想精华。一开始他只读不写,一直到各种思想层层累积,各种情感在胸中激荡。五六年后,他终于能够在下笔时思接古今,纵横驰骋;终于能够在针砭时弊时心游万仞,畅快淋漓。直到此时,他被考试所累的天赋和才华才迸发地淋漓尽致。

胸怀大志的苏洵始终抱有“学而优则仕”的期待。嘉祐初年(1056年),苏洵带两个儿子进京赶考。二子充分展示了考霸风范——一考即中。翰林学士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大赞其文颇有荀子之风。三苏的文章在士大夫中间争相传阅,天下文人纷纷仿效文风,王公贵胄排队请求相见。曾巩描述当时的情景为“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逆袭的杀手锏

三苏中,苏轼名气最盛,苏辙官位最高。世人皆羡苏洵有两个好儿子,有人甚至腹诽苏洵名列唐宋八大家是父以子贵。事实上,他能够得此殊荣,实至名归。

文学上,苏洵没有师承,完全自学成才。他推崇战国纵横家文章,坚持写文章要有真知灼见,言之有物。他写就的文章“博辩宏伟”,上能够和先秦孟子、汉代刘向、贾谊的文章相抗衡;下可以和唐宋第一流的散文家韩愈、欧阳修分庭抗礼。有《权书》、《衡论》、《几策》等名作流传于世。

教育上,苏轼苏辙虽然是天纵之才,但是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得益于苏洵的悉心教育。苏洵带领他们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和尚未成年的儿子讨论历朝的兴废成败。严格的思想和写作训练使得成年后的苏轼苏辙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苏洵通过苦学成为宋代文坛大师,而且开启了苏轼苏辙在文学上的开挂人生。

苏洵虽然以文名动天下,仕途却不坦顺。朝廷征召下,51岁的苏洵当上了秘书省试校书郎。朝廷修礼书,改任其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公元1066年,苏洵在从八品的官位上去世,享年五十八岁。皇帝特赐绸、银,苏轼辞谢,只求赠官,皇帝特赐苏洵为光禄寺丞。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没有学历,能成为人生赢家吗?能!苏洵做到了。放眼当今商界,多少大佬也做到了!实业家李嘉诚是小学学历,民营企业家代表鲁冠球15岁辍学,电焊工张勇一手打造了市值近千亿的海底捞……他们没有高学历傍身,却在商海浮沉中逆袭成为众人艳羡的人生赢家。

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苏洵放弃科举考试后,调整目标,开始了数十年如一日的苦读写作;李嘉诚从不间断阅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鲁冠球笃信人生精不精彩,关键在于怎么学……

由此可见,人生的辉煌或黯淡与学历无关,因为没有学历不代表不学习,有目的、有方法的学习,再辅以持之以恒的努力,逆袭成功便指日可待。

  龚家龙的性格,也许是天性使然,也许是经济转型的中国对一个民营企业家性格塑造的结果,也许是一个能让企业存活17年的民企老板的睿智选择。

“能从改革开放活到现在的民企老板都不是简单人”,湖北天发集团董事长龚家龙感慨地说。从他总是笑眯眯的脸上,从他略带委曲求全的话语中,你很难看出他是一家拥有60多亿元资产、两家上市公司和近万名职工的集团企业的创办者。龚家龙的性格,也许是天性使然,也许是经济转型的中国对一个民营企业家性格塑造的结果,也许是一个能让企业存活17年、“不简单”的民企老板的睿智选择。

从钻井工到董事长

龚家龙的创业历程和时代背景高度相关。聪明让他看到际遇,特殊的历史时期造就也挫折了他的才能。

由于地质学家李四光认定湖北江汉平原有油田,1971年,年仅17岁的龚家龙就参加了石油大会战,成为一名钻井工。年轻的龚家龙由于精于钻研,工作拼命,得到领导赏识,被派去学习汽车修理技术。一年后,他已能在一天内把一辆拆散的解放牌汽车全部装上。正是具备这种技术才能,所以当湖北荆州轻纺工业局组建车队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的他,被调去负责汽车的维修和调度,最后出任五十辆车队的队长。龚家龙说,这是他从技术型人才向经营性人才转折的人生拐点。在车队,他发现了自己的经营头脑,启动了人生的第一次运营。

1980年前后,湖南常德卷烟厂的香烟很有名,但奇货可居,凭借烟票都难于买到。龚家龙听车队跑运输的司机说起常德卷烟厂烟叶不足,而湖北襄樊烟草公司可提供烟叶,于是,他从襄樊烟草公司购买烟叶,拿到常德卷烟厂加工,换回常德卷烟厂的香烟,给荆州轻纺局销售。二年的时间,龚家龙为局里赚回几百万创收,但他当时的工资仍然仅是每月51块钱。这使龚家龙认识到做买卖赚钱太容易了,由此确定了他的人生道路和方向。但是,与此同时,他也遭到了来自社会和历史的第一次打击。1982年,中国政府开始打击“投机倒把”行为,龚家龙不得不停止了这种“投机倒把”,并因一千七百元钱的费用遭到了长达一年时间的严厉审查。

龚家龙的经商才能还是得到了轻纺局的认可。1985年,轻纺局成立轻工产品经销公司,龚家龙被聘为经理。他用美元的外汇配额进口钢板、化工原料、三夹板供应给荆州物资局所属的洗衣机厂、电冰箱厂和纺织厂。“实际上,为何当时彩电、冰箱都要凭票购买?甚至拿到票都要花很大价钱?就是因为原材料短缺。而当时我做的就是想尽各种办法为荆州的轻工纺织企业提供最急需的原材料。”

1988年,龚家龙羽翼丰满,准备大干一场,注册成立了"湖北省荆州地区生产生活资料产品经销公司"。历史际遇再次垂青于他,那一年,是中国经济史上著名的“通货膨胀年”,百姓见什么买什么,疯狂囤积生活用品;而厂家则是无论生产什么都能买得出去,大批购进原材料。所以龚家龙这个“生产生活资料产品经销公司”开张就赚了个盆满钵满。“举个简单的例子,那时候彩电紧张,我用外汇到厦门搞到一千台飞利浦彩电和三千台的日立彩电,一台彩电最少赚七百。而且,在当时的形势下,所有的物品一天一个价。”凭借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以及自己多年的经验、才能和积累的人脉,龚家龙在1988、89两年时间,赚了近千万资产。不过,不管他的财富有多少,他的公司在当时都被称为“皮包公司”,是受审查、打击和歧视的主要对象,他的自尊心和才能都不允许这种状态长期存在,于是,1989年他决定办实体企业,收购了两个石油液化气库,成立“海南龙海石油液化气公司荆州储运站”,迈出了成为今日石油业“大鳄”最关键性的一步。

纠缠不清的政企联姻

从龚家龙注册自己的公司那天起,“民营”和“国营”,企业家和政府之间就陷入了一场难分难解的纠结。1988年的时候,大部分私营公司都挂靠在国企或是事业单位下运营,龚家龙的公司挂靠在荆州经济协作办公室下面。在当时仅有的两种企业性质“大集体”和“全民”所有制之中,他选择了全民所有制。

现在回头看来,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如果不是作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天发集团根本不可能在96年上市(1993年龚家龙把公司改建为“湖北天发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政策规定,凡92年国家体改委《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出台前纳入股份制改造试点范围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均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对待,相关企业都可以上市。由于1989年建石油液化气库时带有集资性质,龚家龙当然会不遗余力地争取入围。而入围的先决条件是龚家龙的公司必须拥有国有股。龚家龙通过运作,将天发集团的631万股划给荆州地区国有资产管理局,并向政府承诺:只要天发集团上市,他会投资把荆州建成全国最好的农业基地。湖北省盛产菜籽,是全国油菜产出大省,但是当时湖北省并没有农业的自主品牌,没有成规模的农产品加工厂,用的面粉、食用油全部来自广东。政府渴盼本地龙头加工企业的诞生。为了让政府放心,龚家龙知道空有决心和承诺肯定是不行的,他立刻投产做农产品加工。1996年,只拥有两个加油站、6000多万元资产的天发股份(000670)上市。

得到了利益,就要尽义务。龚家龙得到的利益和付出的代价基本相同。好企业上了市,就要带动坏企业。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龚家龙一口气把湖北的十五家国企收到旗下。这十五家企业包括七家造纸厂,两家木材公司,一家畜牧良种场,一家金属材料公司,一家化轻公司,一家化建公司,一家物业发展公司以及“著名”的活力28。1996年龚家龙只有二百七十名员工,而98年年底,职工总数激增到两万。

这种收购的代价是:国企、民企产权纠缠不清,到底是政府说的算,还是企业管理者说的算?----这个问题,直至今天仍未彻底解决,并且成了制约天发集团发展的痼疾。

活力28是一个最典型的案例。上世纪90年代初期,“活力28,沙市日化”这句广告全国家喻户晓,1995年集团全年销售洗衣粉近10万吨,浓缩洗衣粉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的80%。但至2000年,由于决策失误,活力28已深陷困境,企业的银行债务达2亿多元,累计亏损5亿元。在活力28职工不知情、天发集团不情愿的情况下,荆州市政府将活力28集团公司“划转”给天发集团管理。这场拉郎配的结果是,1000多名职工对活力28的改制、管理以及职工“三金”的安置不服,不断上访告状,职工和企业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2004年10月,荆州市政府一位副市长主持召开了由政府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天发集团高层管理人员和活力28集团职工参加的座谈会,探讨企业的前途问题。根据座谈会达成的协议,市政府开始考虑让活力28集团脱离天发集团。现在,天发集团和政府仍未达成最终协议。龚家龙认为,天发是以承担债务的方式兼并活力28的,如果政府要收回活力28,至少应该把资产与债务一同带走。

现在,龚家龙提起这些事,总是感慨难尽。他说:“刚开始我想政府支持你上市了,我也要为政府做贡献;后来一看不对劲,这两万职工身份没有转换,我要安置养老和就业,并且他们根深蒂固的国企观念很难转变。”龚家龙估算,天发为兼并企业而承担债务、进行技术改造和安置职工的资金费用为22亿元人民币。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澄教授指出,天发事件的教训是惨痛的。在天发形势大好的时候,政府将把天发作为当地国企改制和企业脱困的主要渠道,把大量企业“给了”天发,实践证明这些企业不但没有被救活,还拖垮了天发。

资本运作受阻

龚家龙绝对是一个很有资本运作头脑的人,他从内心深处渴望大手笔、大资金的运作。荆州早期以农业生产为主,龚家龙见证了大部分荆州企业因为缺钱而进行马拉松式的建设,没等建成企业就已破产的历史。成立实体公司以后,龚家龙树立了一个决心:上就上个大项目,干就干个大产业,当就当个大股东!这个决心一直持续至今。

1992年,在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制时,他看到深圳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很火,就决定也发行内部股票,算得上是全国敢吃螃蟹的第一批人。龚家龙首先发动亲友购买天发的股票,然后动员每个职工买,然后再让职工带动其他的人投资购买。他反复强调深圳股票暴富的案例,并承诺:“一旦拥有天发,暴富不是神话”。龚家龙说,当时外地人通宵排队来买天发的股票,使他一下筹到几千万的资金,为气库的配套建设奠定了基石。龚家龙还有一个得意之作。1997年,龚家龙凭借他的农业生产基地,为三峡工程提供服务,供应几十万人的米、面粉、油、肉等,然后据此申请一只三峡基金,立即发行。龚家龙用募集到的486亿资金再加上银行贷款投资,二年内建成四个至今仍是全国单厂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工厂:三十万吨油脂加工厂,十万吨的面粉加工厂场,东南亚最大的大米加工厂,十八万吨的饲料加工厂。

但是,从2001年起龚家龙的资本运作就不再顺风顺水了。2001年3月,天发股份实施了2000年度配股计划,实际募集资金397亿元。但是配股项目的投入没有并给天发股份带来预期的利润增长,公司在2001年反而出现业绩大幅下滑,当年公司仅实现净利润22343万元,比2000年的52361万元下降9573%,2002年上半年干脆变为25491万元的巨额亏损。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8月28日进入天发进行稽查,天发石油(资讯 行情 论坛)(000670)由于2000年度、2001年度财务报告存在虚假陈述,配股资金实际使用情况与信息披露不符,隐瞒重大事项等违规行为遭到了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2003年,公司因将未到账的财政补贴计入利润表,同时未及时披露会计差错而受到证监会的公开谴责。

雪上加霜的是,中国工商银行荆州市红门路支行于2004年10月将天发集团告上湖北省最高法院,要其归还拖欠贷款。湖北省高院做出的判决是:要求天发偿还工行借款本金149亿元贷款及其相应利息。由于还款能力受到严重质疑,天发在各个银行续贷都受到了阻碍。现在的天发,竟然到了连收购农民的油菜籽的钱,都难以悉数支付,天发的资金链濒临断裂。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天发集团是一个现在拥有63亿元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贷款余额是22亿元;天发集团的失误主要因为:扩张过快,热衷于频繁上项目,力争大上、快上、多上项目,造成流动资金短缺。天发石油先后投资38亿元、42亿元新建宜昌三峡万吨油气库、武汉阳逻万吨油气库。但由于受国家政策调控和流动资金不足,两座大型油气库未能发挥规模效益。这份材料还指出,天发管理落后,也是当前经营困境的重要原因。

谁之过?

龚家龙把目前天龙集团的困境归结于企业的行业和信贷政策的不完善、历史包袱过重以及产权的不明晰。

天发集团下的天颐科技(资讯 行情 论坛)(600703)有120万吨油菜籽的年加工能力,它与湖北六百万户农民签订了油菜籽收购协议。这种资金运作的季节性很强,如果五、六、七三个月内不能完成收购,天颐科技就会一年缺生产原料。所以,它需要在短期内汇集35亿元收购资金。然而,目前只有国有粮食仓储企业有能力汇集这么大规模的资金,天发集团只能闲置其加工设备,“有心杀敌,无力回天”,龚家龙说:“从工厂开工第一天我就到处呼吁,去年我得到了三个总理的批示,农业部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做出特殊申请,希望解决天发集团的农业资金问题,并且银行也来调查了,但是问题解决起来没那么快。”

龚家龙没有等到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政府已经把天颐科技作为国有资产收回。这让龚家龙很痛心。“当初是我用天发的资产兼并的,又费尽心血做起来,现在政府说收回就收回,企业一点办法也没有。就天发来说,每换一届政府***,就对企业的产权重新界定一番,产权上的不明晰让企业家怎么干企业呢?”

就天发石油这一块来说,由于政策因素,成品油供应受制于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天发只能凭指标分配从两大公司的下属销售公司即湖北石油公司获得成品油指标,或通过非正规渠道高价从油贩子手里采购成品油。1998年,政府开始成品油流通市场清理整顿,天发石油的成品油批发零售资格被强制取消。因此,天发集团的100多座加油站和三大气库被迫闲置,并且,还要承担大量的资产折旧和设备维护费用。

尽管客观环境的确不尽人意,但龚家龙自己也不是一点责任都没有。虽然政府将经营不善的国企压给龚家龙和他的天发集团,但这暗合了龚家龙做大的渴望和野心,只是他没料到,面对历史和社会环境,困难是如此难以解决,麻烦会如此之大,拖延时间会如此之久。另外,急速扩张的心态使得龚家龙犯了一个大错误,他不该动用大量的短期流动资金去做固定资产投资。

在笔者看来,龚家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善于把握历史提供的际遇,善于和政府官员打交道——不然天发不会成为国内惟一同时具备三块牌照(成品油零售和批发商、原油进出口等经营牌照)的民企石油企业,善于打政策的擦边球,善于战略运营,但龚家龙自己也承认,“在管理方面我是‘老好人’性格,发生了事情,我总是心软,总是下不为例。而工厂管理就是要狠,要严格地进行业绩管理,规章制度要铁面无私地执行——这个我做不到。”。

龚家龙认为天发集团已经走出低谷。他拿出湖北荆州市政府给工商银行的申请证明给笔者看。在申请中,荆州政府肯定了天发集团的资质,希望银行能够从社会稳定、经济稳定以及天发集团的能力出发,调整天发贷款的结构,将短期贷款转为中长期贷款,并将部分历史债务打入“坏账打包处理”范围。龚家龙还打算引入战略投资者以解资金的燃眉之急。

向王永庆学习,再干三十年!

近期,天发集团董事长龚家龙又加印了一套名片: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会长。2004年3月至今,龚家龙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将全国200多家企业联合在商会旗下,涵盖了石油行业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现在,中国民间石油企业的力量已经发展起来,全国目前有8万多座加油站,中石油、中石化有4万多座,剩下的一半在民企手上。龚家龙的愿望是:第一,经过商会的联合,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搭建一个民营油企与政府对话的平台;第二,达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对话和联合,共同开发国内及海外的油气资源;第三,实现民企与国际的接轨,把民营油企的影响力做大。为了这个里程碑式的事业,龚家龙半年来都很少在凌晨1点前睡过觉。

在龚家龙的办公室里,放的书不多,除了专业书籍,以下几本或许能透露一些龚家龙内心的想法和爱好:《中国企业纳斯达克上市实战宝典》、《犹太十杰》、《靠什么成为第一》和一套优秀建筑作品图集。

当笔者问及龚家龙有什么生活喜好,比如高尔夫、游泳、旅游时,龚家龙呈现十分为难的样子。“真的没有”,他说,“最大的乐趣也就是在京城俱乐部里与各式顶尖人物交谈,和什么样的人接触,就有什么样的眼光。我还走遍了世界顶尖的石油企业,学习他们的模式运作。我必须站在视野的最高处。近几年来,我三次见到了王永庆,他给我了很大的激励。当时,我对他说,我已经五十了,也快干不动了。但87岁的王永庆说,他在85岁又建了一个总投资为1000多亿人民币的六轻石化项目,目前又在投资一个年产1000万吨的钢铁厂。我想,如果我也干到和他一样年纪,不知能干出多大的事业来!比起王永庆,我再干三十年,也才八十岁,还很年轻。即使现在我一分钱也没有,也没关系,能力已经在我身上,我能干多少事啊,多少事在等着我做啊!”

“高尔夫等我八十岁的时候再打吧。”龚家龙说。(罗威)

来源:《新财经》

从前天到现在,通往王家寨的那条山路小车就没断过,听说王家寨那个老寿星老王头躺倒了,这个老王头可是我们这方圆十里八乡的大名人,他出名是因为他传奇的经历和他那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儿孙们,更出名的是他年过百岁,耳不聋,眼不花,能嚼着黄豆讲历史 现在王家大院的上屋里外挤满王家五代的儿孙和媳妇们,那张雕花大床上老王头睁开了紧闭的眼睛,四周望了望,就问了声:“都回来了。”坐在床边他的长子点了点他的花白的头说:“全回来了。”老王头伸手指了指那个楠木大柜,他的那个也已退休的长孙,拿出了那个红布包裹的布包,在众人的帮忙下打开了一层一层包裹的红布,那是一块红漆的牌匾,上面有黄灿灿的五个烫金大字——家和万事兴,屋里那悲哀的气氛也仿佛被这道光芒驱走,显得亮堂多了,神色疲惫的老王头也像被这道光惊醒,在长孙的搀扶下靠在了床头,那双失神的眼睛又恢复了往日果敢的精气,他扫了一圈屋里的众人,就用那低中有威的嗓音说:“我将去了,我给你们留下一句话,家和万事兴,你们不管现在是小家还是大家,都要永远铭记,这是我们王家立家的根本。”说完,就喘了几口气,挥了挥那只枯廋的手,驱退了众人。 那天晚上老王头就平静的离开了,临终前那一幕在王家子孙们心里烙下了深深的记忆,也让周围十里八乡的乡民有给他那传奇的一生增添了一笔。 听老人们说,老王头是在晚清时讨饭才来到这里,当时他还不到十二岁,后来被这里的大户赵善人留下放牛才落下了脚,到他十八岁时在众人的撮合下才和逃荒到这里一个大他八岁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成了亲,就搬到当时还是荒山野岭的现在的王家村,后来那女人有给他生了七男二女,他那一头牛犊也三十成群,周围的荒山也被他一锹一锹开出了百十多亩耕地,当初的那两眼破窑洞也被八间新瓦房所代替。 他的一个个孩子长的都孔武有力,并且都能识文断字,孩子间相处和外人交往都很通情达理,那个由几个地方的人组成的家庭和睦温馨,让那山乡的人很是羡慕,有好事的乡民就偷偷打听,终于从他那小孩子口里套出了一个秘密,原来老王头出身在关东一个知名的大户人家,他父亲时那生意做遍了全国各地,他是他父亲的最小的孩子,也是父亲最喜爱的四太太所生,从小聪明伶俐,深得老爷的喜爱。 由于八国联军的入侵,他父亲就收了生意养老,闲下来的他父亲身体越来越差,再加上优裕的家庭条件是他那九个疏于管理的哥哥,一个个好吃懒做,吃喝嫖赌一个比一个精通,回乡的老爷看着一个个不成才的孩子有生了些暗气,在他十岁时就撒手归西,立遗嘱给他留家产的四分之一,老爷子一走,那庞大的家产就成了四房的孩子争夺的对象,弟兄们钩心斗角,互使暗招,名争暗斗中,五个哥哥成了牺牲品,暂时平静下的四个哥哥,把目标对准了老王头这个没有势力的孤儿寡母,争强好胜的他母亲中了他们的阴着,不堪受辱,一根绳子就到阴间去找他父亲,孤孤零零留下了年幼的他,还是喜爱他的私塾老秀才,看着可怜的老王头迟早要被哥哥们所害,有不敢收留他,就偷偷给了点盘缠,让他到中原去投奔他舅舅,不太平的年代到处是一片黑暗,幼小的老王头幸运的遇到了我们这里民风淳朴的乡民,倍受人间沧桑的他就落户安家到这里。从小受尽那四分五裂家庭的痛苦和目睹一个大家衰败的他就把治家放在首位,经常给孩子灌输家和的重要,每个孩子到八岁时都要讲这段家史,都要拿出一根筷子让他们折,有拿出一把筷子让他们折,让他们体会团结和睦的力量 说也奇怪,老王头的七个儿子<五个亲生的》找的媳妇,有大户人家的,有贫穷家庭的,有温柔的也有倔强的,但到了这个家都变得知书达理,三十多口人的家庭总能和睦相处,他的儿子们勤劳本分,与人相处容人让人,也多有一技之长,他这个外来户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了当地人教育孩子的典范,民国时一个文人到他们县任县长,听说了老王头的传说,就亲自到他家停了三天,所见所闻深深感动了他,就做了“家和万事兴”这个牌匾敲锣打鼓挂在老王头门上,号召全县人民向他家学习。

后来到解放前,老王头的孙子一辈由于多都识字,***来时,深受旧社会之苦的老王头就鼓动孩孙们参加革命,参加扫盲,宣传政策,解放后几个孩孙,有当教师的,有参军的,还有几个做了政府官员,良好的家教是他们工作和与人相处都很优秀,现在老王头的一家已有一百六十多口人,遍布全国各地,一个大家已经分成了许多小家,干大的已干到厅级干部和资产上亿的民营企业家,但每年春节都要拖家带口赶回王家寨这个小山村,吃年夜饭时对这那块破四旧时取下的牌匾听老王头讲家和的课。 老王头去了,留下了那块“家和万事兴”的牌匾,也留下对儿孙们的教诲,这个牌匾和他的教诲将在他们王家代代相传,他的那些传奇的经历也将在我们这片代代流传,“家和万事兴”这个颠覆不破的真理将永远是我们家兴国盛。

 导语:史玉柱,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屌丝青年,到全国亿万级富豪,再到负债两亿多元的“中国首负”,再到身价数十亿元的资本家……下面是关于他的奋斗故事,欢迎阅读:

  妄建“中国第一高楼”史玉柱沦为中国“首负”

 “失败得轰轰烈烈,当年是中国个人负债最多‘首负’”-----史玉柱

 1991年,M6402开发完成,史玉柱在珠海注册了巨人公司。

 1993年,巨人其中仅中文手写电脑和软件的当年销售额即达到36亿元。位居四通之后,成为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史玉柱成为珠海第二批重奖的知识分子。

 1995年,巨人推出12种保健品,投放广告1个亿。史玉柱被《福布斯》列为大陆富豪第8位。脑黄金取代巨人汉卡成为巨人新的摇钱树。盖72层的巨人大厦需要12亿,此时,史玉柱手中的只有1亿现金。

 1996年巨人大厦资金告急,史玉柱贷不到款,决定将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资金调往巨人大厦。此时,脑黄金每年已经为巨人贡献1个多亿利润。没成想保健品业务因资金“抽血”过量,再加上管理不善,迅速盛极而衰。脑黄金卖不动了。

 1997年初巨人大厦未按期完工,国内购楼花者天天上门要求退款。媒体“地毯式”报道巨人财务危机。得知巨人现金流断了之后,“巨人三个多亿的应收款收不回,全部烂在了外面。”不久,只建至地面三层的巨人大厦停工。负债25亿的史玉柱离开广东躲到北京!

  恶俗脑白金书写神话,史玉柱再续“巨人形象”

 尽管经历了重挫并一度销声匿迹,但史玉柱认为自己的创业并没有中断过。珠海巨人留下的转型战略、产品和团队,仍是史玉柱东山再起的根本……

 1997年底,史玉柱背负2亿元债务仓皇逃离伤心地珠海。他去爬珠穆朗玛峰,在半路上差点迷路冻死,他日后回忆说,“这条命都是白捡回来的,所以人一下子就放得特别开。”这是一个在事业和肉体上都“死”过一次的人,所以,他百无禁忌。下山后,史玉柱蜗居在江苏的江阴县,靠朋友借助的50万元,图谋东山再起。他把脑黄金改名为脑白金,重新包装推出。

 任意夸大及渲染产品功能,以感性促销的方式打动消费者,这是史氏营销的秘诀。除了狂打广告外,他把所谓的“软文”武器发挥到了极致。到2001年,史玉柱仅仅用三年时间就把脑白金做成了中国最畅销的保健品。2月3日,史玉柱在上海报纸刊登广告,宣布向当年巨人大厦的债主们还款。

 脑白金已连续五年被评为“十差广告”,我们还是比较高兴的。你看这五年来,中国“十差广告”得主每年都变化不大,都卖得比较好,活得挺滋润。但“十佳广告”的得主每年都在换,有很多都倒了,它是从艺术角度评的,对产品销售没有帮助。

  建立财富帝国,史玉柱豪赌十八年塑造网游巨人

 “我是骨灰级玩家,网络将是退休前最后一件事业。”

 ——史玉柱研发出汉卡软件,后成立巨人公司。

 1997年,欲筹建70层高的巨人大厦,负债25亿。

 1994年转战保健品,先后推出脑黄金、脑白金及黄金搭档等。

 2003年起注资金融业。先后成为华夏银行、民生银行股东。

 2004年11月,创办上海征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7年征途网络正式更名为巨人网络。同年11月赴美上市。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大盘暴跌200多点的大势下,巨人网络逆市成功挂牌,开盘价达1825美元,比发行价155元高出18%。此时,史玉柱圆满地完成了他从房地产到保健品,再到网游的三级跳。

 证券界内部人士透露,巨人市值高达50亿美元,成为中国最大的网游公司,也在美国发行规模最大的中国民营企业。

 2008胡润中国富豪榜榜单出炉,在互联网富豪中,李彦宏和史玉柱以160亿并列第一,在内地富豪榜中排在第20位。

  口诛笔伐,史玉柱成中国最受争议的企业家之一

 史玉柱再一次喧嚣地在商业上成功了。尽管他标榜自己的本意朴实无华,但他此次非比寻常地“快速致富”,使他又一次站回到了媒体聚光灯的焦点上。

 像以前一样,他带着财富的炫光,同时也带着千夫所指的骂名。有人称,这款再次给他带来财富的网络游戏,“先是毒害了中国的青少年,接着又套牢了美国的投资者”。

 但史玉柱却不能不被注意。他颠覆了网游产业的运作常规;他开阔了资本中国的创富视野;他引发了商业模式的道德争议;他留下了独特个性的神秘谜团。

讲好企业民营故事的方法如下:

1、通过生动、有趣、感人的表达方式唤起与传播群体之间的共鸣,对内可加深员工对企业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认识和认同,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企业内部凝聚力;对外能够提高用户对企业的认同感,树立企业形象,提升品牌影响力。

2、民营企业家要从思想上、理论上、感情上统一到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大局中;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同时要引导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打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

我国是一个国土面积十分广大,人口众多的 社会 主义国家。凭借着我国政府的英明领导以及利好政策,我国整体的经济也是实现了快速的发展。现今我们国家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当然这也是得益于产业市场的推动。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的优秀民企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市场当中。

这些企业当中的佼佼者基本都成为了一个地区的招牌,而且在这些企业的发展历程当中,同时也造就了很多杰出的企业家。比如说陈建华,他就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企业家。 陈建华不仅创造了我国第三民营企业,同时还登顶了江苏省首席富豪职位,下面我们也是来了解一下陈建华的故事。

江苏省处于我们国家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同时背向我国的中部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江苏省一直都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镇地区。在江苏省当中,自然也是有着许多实力强劲,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 比如说恒力集团,这家企业相应的发展极其快速,每年的市场营收极其可观。

恒力集团的主要业务是以炼油、石化、聚酯新材料为主,另外还形成了纺织等全产业的发展链环。多元化的业务发展模式确实是恒力获得了极大的市场,获得了高额的市场应用数据。由于相应的市场营收数据高,企业发展的规模也大。 恒力集团也是成为了我国的第三大民营企业,在江苏省当地更是占有着一定的地位。

根据相关的媒体报道来看,陈建华拥有一架价值高达3亿元的私人喷气式飞机,同时还有一架市场价值8,200万元的直升机。 这架直升机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就是为了每天定时定点地接送陈建华上下班。 如此的生活品质可能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不过这其实并不是因为陈建华铺张浪费,只是为了节省出更多的工作时间而已。

所以说我们也是不要过于诟病陈建华乘坐直升机上下班这个问题。不管是成为首富还是自己所创办的企业成为我国第三民企,这都是陈建华自己努力的成果,他有资格去享受这一切。 那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陈建华究竟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呢?下面我们也来了解一下他的创业历程。

从相关的资料上来看,陈建华出生于江苏省的苏州市,是一名不折不扣的70后企业家,陈建华幼时家中的经济条件其实并不算太好,因此陈建华并没有像其他的企业家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是早早的进入到了市场当中去赚钱谋生。 13岁的时候,陈建华就已经开始在市场当中摸爬滚打了。

刚刚进入 社会 的陈建华并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同时不具备任何的职业技能,因此他只能在建筑工地上打打小工而已。 工地的工作让陈建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还令陈建华落下了双腿骨折的永久残疾。不过经受了这些苦难的陈建华并没有放弃,而是依然决定自己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下。

上世纪80年代之时,应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陈建华也是开始下海创业。当时江苏省发展最为繁荣的产业是纺织业,而陈建华也开始投身于此。凭借着倒卖旧蚕丝的生意,陈建华赚到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桶金。 这一生意也是持续了几年的时间,陈建华在这段时间当中积累了200万元的资产。

陈建华真正富起来是在上世纪90年代。1994年陈建华跟妻子一同买下了一家面临倒闭的化纤工厂,这家化纤工厂便是恒力集团的前身。虽然说在他刚刚购买了工厂之后,很快市场就遭受到了金融危机的重创。 但是陈建华并没有畏惧退局,而是反向操作,收购其他破产工厂的设备和资产。

苦苦的坚持确实有了回报,金融危机过后市场也是开始呈现出再次的发展高峰,而陈建华在当时贱价购买和收购的资产价值无疑是极大的提升了 。他旗下的产业也是开始规范化的集中,恒力集团就此而诞生。虽然说此时的恒力集团已经是发展壮大了不少,但是陈建华并没有满足,而是开始加快集团的发展。

后续我们也是可以看到,以纺织产业为主的恒力集团开始陆续涉足道沪房地产酒店产业当中开启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这样的发展模式确实使得恒力集团获取到了高额的营收。 在去年的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当中,恒力集团就以将近7,000亿元的市场营收数据排在了榜单当中的第3名。

恒力集团现今的发展实力是有目共睹的,陈建华也确实是一位有远见有头脑的杰出企业家。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现今我们国家的市场也是到了一个转型阶段,产业市场当中的主流开始进行交替。

恒力集团只有把握住未来产业市场发展的主流,那么他们的成绩才可以保持下去。 相信陈建华对此也是非常的有自信,未来他必定会带领着恒力集团实现更为辉煌的成绩。

综合全文的内容来看,陈建华作为一名杰出企业家,他创办了我们国家市场当中排名第三的民营企业,恒力集团 。同时还做到了江苏省首席富豪的位置,这跟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当然现在他也收获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每日乘坐直升机上下班确实惹人艳羡。

只不过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恒力集团也是有着更多的困难需要去克服。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恒力集团才能发展得更加繁荣。 那么最后,各位读者对于恒力集团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欢迎在下面评论区当中一起交流讨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998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