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歌曲问的歌词

廖昌永歌曲问的歌词,第1张

歌手:廖昌永

作词:易韦斋

作曲:萧友梅

你知道你是谁,你知道年华如水

你知道秋声,添得几分憔悴

垂垂垂垂,你知道今日的江山

有多少凄惶的泪,你想想呵

对对对,你知道你是谁?

你知道人生如蕊,你知道秋花

开得为何沉醉,吹吹吹吹

你知道尘世的波澜,有几多温良的泪

你讲讲呵,脆脆脆

扩展资料

《问》是20世纪初期萧友梅谱曲、易韦斋作词的歌曲,演唱是廖昌永,收录在专辑《教我如何不想他》。

廖昌永是目前活跃于世界歌剧舞台的极少数杰出的中国歌唱家之一。廖昌永曾师从声乐教育名家周小燕和男高音歌唱家罗魏,1995年以硕士学位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

廖昌永不断荣获国际声乐大奖,1996至1997年间,廖昌永在一年内连续三次分别获得法国第41届图鲁兹国际声乐比赛、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挪威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的第一名,使世界乐坛为之震惊。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意识成为时代思潮主流,中国本土的音乐教育思潮也正发生着变革,对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早在1898年康有为就向光绪皇帝建议在小学堂中设立“歌乐"课,维新派在变法时大力倡行“情感教育",其目的在于说明“情感教育"具有真正价值的两种涵义②;一是精神和品格对中国社会意识的积极影响;另一个则是以情感教育来促进“国民之进步’’的立人目标,并认为“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在他们看来情感教育是中国自强之本。

由于“情感教育’’被看作是中国自强之本,因此作为精神教育之一的音乐教育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此时,音乐教育作为情感教育与改造国民精神之品质的重要手段,在进行思想启蒙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当时音乐文化思潮的主流。

二十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萧友梅是最有贡献的人之一;1927年10月1日蔡元培就任南京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院长。在他的奔走下,政府通过了萧友梅提出的创立国立音乐学院的计划。萧作为“音乐院筹备员”,制订了极为详尽的办学计划(包括招生人数、筹建校舍、经费使用等)。10月26日国立音乐学院登报招生,院址设在上海陶尔斐斯路56号。专门学习音乐的院校登报招生,这在当时确属新鲜事。人们囿于封建传统观念,不免对此取观望徘徊态度。即使是在当时善领风气之先的上海,情况也是这样,因此报名人数极少。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担任院长”的广告感召下,勉强招了二十余人。11月27日正式开学(后即以这一天为校庆日)。萧友梅任教务主任,后来,因蔡元培公务繁忙,12月3日任命萧友梅为国立音乐学院代院长。

由于他的事业心与责任心极强,淡泊名利,不谋仕途,学校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了人才的质量。后来成为著名音乐家的丁善德就是在1928年以自学的一点琵琶知识从昆山前来报考的,萧友梅慧眼识英才,将其招入学校悉心培养,日后果成大器。

1928年冼星海由北平来上海考入国立音乐学院,因家贫无以维系,萧为他安排了文字抄写工作以半工半读。冼星海还会吹单簧管,萧友梅带他去报考工部局乐队,因水平不够而未被录取。其实,早在1926年萧友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主任时,就曾为当时在该校就读的贫苦学生冼星海安排抄谱或做图书管理员,得些收入来补助生活。

1929年,南京政府修正大学组织法,规定仅传授一种专门技术的学校都应改为专科学校,并公布了“专科学校组织法”。国立音乐学院也于此时更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任校长。他将当时在上海甚至全国各地能够找得到的著名中外音乐家,或高薪聘请或苦言相劝,网罗在自己的麾下。就连国文、英文等共同课,他也是请水平最高的人来教。如易韦斋、龙榆生(时为暨南大学国文系主任)曾任这所学校国文课的教师。

1929年,世界著名钢琴家、俄罗斯的查哈罗夫旅居上海。为请其任教于国立音专,萧多次登门拜访,并将月薪提至400元(普通教授为200元)。实践证明,查哈罗夫从那时起直至1942年病逝于上海,对中国钢琴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1930年秋,萧友梅聘请留美回国的著名音乐家黄自任教务主任。此后,二人携手为中国刚刚起步的专业音乐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1925年“钢琴教科书”、1927年的“ 小提琴教科书 ”等,著有“ 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 ”和“中国历代音乐概略” 等学术论著,还创作了 “新霓裳羽衣舞”、“哀悼引”等作品。

刘天华,一个被中国音乐史永远记住的名字。今天,当中国民族管弦乐大步迈进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时候,当中国民乐团在诸多国家引起叹服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80年前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用一把二胡,让中国民族音乐从北京饭店走上国际乐坛。

  那是1931年1月9日,北平发生了一件轰动乐坛的大事。中华青年会的任致荣、高伯雄等人发起在北京饭店举办了一次“国际音乐大会”,参加演奏的大都是当时名扬世界的音乐家,其中有著名的外国钢琴家、小提琴家和声乐家。当时,北平的报纸连续做了多次报道。音乐会的听众大都是当时的知名人士,如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诗人徐志摩、刘半农等著名学者和社会名流,外国听众中有各国驻华使节和夫人、来华讲学的学者和商界人士及其眷属,其中还有一位研究东方文化史的德国著名汉学家雷兴教授。

  刘天华、郑颖孙和魏子龙三位中国音乐家,也应邀参加了那场音乐会。当时,我国的民乐在大多数中外人士心目中,仅只是下里巴人的民间文艺,特别是二胡及其音乐更不被人放在眼里,被贬斥为“粗鄙*荡”,甚至称为“叫花子的象征”,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以致刘天华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教民乐时,校方也只能以琵琶教师的名义聘请。因此,参加这场音乐会的多数听众原本主要是为听外国演奏家的演出而来的,而对音乐会安排中国的民族乐器演奏曲目,则颇不以为然。有人认为这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有人认为只是点缀而已;有人甚至认为是故意让国乐出丑等等。就连支持国乐的人士,也为刘天华捏了一把汗。音乐会大厅里,被一种怀疑、不屑,甚至轻蔑的气氛笼罩着。

  在外国音乐家演奏了一些乐曲后,一位身穿中国旗袍、仪态端庄的女士将刘天华的演奏曲目介绍给听众,这位女士就是刘天华的学生曹安和。当她介绍完第一个曲目《病中吟》后,刘天华在二胡那两根神秘的琴弦上,魔术般地发出了凄楚、幽怨而扣人心弦的乐音,一下子把听众带入哀伤愁苦的意境之中。大厅里静极了,人们的思绪随着他的琴声而跌宕起伏,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少女士眼睛里含着泪水,紧紧地咬住嘴唇。当乐曲结束时,在片刻的宁静后,猛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一阵高过一阵,经久不息。

  可以说是第一次,刘天华就是用这样的中国“土话”,让世界听懂了中国人的情感。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刘天华让世界安静地坐下来,聆听中国民族音乐的声音。那场音乐会所留下的记忆,在整个中国音乐界回荡了半个多世纪。一把胡琴,拉动的不仅仅是奔涌的情感,也拉近了中西方文化的距离,拉动了后来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随后,刘天华演奏了《空山鸟语》,听众又被带入一个苍山翠谷、鸟语花香的境界。刘天华还演奏了《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琵琶曲。当刘天华演奏完最后一曲时,欢呼声、鼓掌声此起彼伏。刘天华一次次返场答谢,可热烈的掌声仍在大厅里回荡。在场的外国人也非常激动,他们无论如何都没想到,中国会有这样美妙神奇的音乐。特别是雷兴教授,更是赞叹不已。他特意留下来等候刘天华,和他紧紧握手,向刘天华表示祝贺和感谢。这本来是一次国际音乐盛会,而刘天华却意外地成了音乐会最耀眼的主角。当曲终人散时,还有不少中外人士到台上向刘天华热烈握手祝贺。难怪曹安和后来在回忆中误将那次音乐会称为刘天华的“独奏音乐会”。

  音乐会后,雷兴教授还特意拜访了刘天华,并向高亭唱片公司推荐,为刘天华灌制了两张唱片。从此,二胡音乐大踏步地登上了乐坛的“大雅之堂”。

  20世纪初,中国民族音乐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当时的统治者中竟有人以“有伤风化”为由取缔音乐教育。也有一些人主张“复兴雅乐,不闻西乐”,片面地抵制西方音乐。而另一些人则主张“全盘西化”,甚至把西洋音乐说成是“蓝眼金发的美少女”,而把中国传统音乐说成是“不堪入目的黄脸婆”。刘天华扛着“中西融合”、“洋为中用”的大旗,思考和探索着中国民族音乐的方向,既要守住民族音乐具有的优良传统及其特色,同时承认并利用西方音乐的优势,来改进和发展中国民乐。

  刘天华的品格里,既有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又有向世界虚心学习的使命感。正是他的努力,才使得大量的民间音乐手稿,包括《佛曲集》、《瀛州古调》,以及为梅兰芳先生访美演出用五线谱谱写的《梅兰芳歌曲集》等具有文献性的乐谱得以保存。也正是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音乐家致力于收集、整理我国的民间音乐,使《二泉映月》等精品才得以留传于世。而刘天华本人,则以其中西融通的深厚艺术修养和想像力丰富的艺术灵感,创作出十首二胡独奏曲:《病中吟》、《良宵》、《悲歌》、《闲居吟》、《苦闷之讴》、《月夜》、《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以及《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三首琵琶曲。这些作品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成果,也是我国民族器乐宝库中的艺术瑰宝,至今仍广为流传,久盛不衰,其中《病中吟》、《空山鸟语》和《良宵》三首作品被评为“20世纪中华音乐经典”曲目,为我国民族器乐宝库增添了不朽的艺术珍品。

  作为一个音乐领域中的改革先驱,在传统的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的结构和演奏技巧方面,刘天华先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如把二胡传统的三把位演奏发展到七个把位,规定了固定的定弦音高和琴码到千斤的基本距离;规范了弓法、指法,明确了揉弦、下滑、上滑、颤音等技巧的运用规范。在其兄刘半农先生的帮助下,他还完成了琵琶定位等律计算,确立了琵琶的“六相十三品”,并在传统琵琶品位上安装可以拆卸的半音品位装置等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扩展了二胡、琵琶的演奏技巧,丰富了它们的表现力。

  1932年6月,刘天华在去北平天桥听写锣鼓经期间,不幸染上了猩红热,6月8日病逝于北平,终年只有37岁。这位德艺双馨、才华横溢的民乐大师,生命止于英年,但是,他所创作的民族音乐,却流成了大河,流进了人们的心里。自他以后,中国民族器乐开始了真正的光明行。

  在刘天华逝世时,许多知名人士纷纷发表悼念文章,蔡元培先生还亲笔题写了《刘天华先生纪念册》。刘半农曾说:“天华于琵琶、二胡造诣最深,琵琶之《十面埋伏》一曲,变化万千,非天华之大魄力不能举。其于二胡,尤能自抒妙意,创为新声,每引弓一弄,能令听众低回玩味,歌哭无端,感人之深,罕世伦比。”他在《书亡弟天华遗影后》的悼文中还写道:“二胡地本庸微,自有天华,乃登上品。”我国音乐高等教育创始人萧友梅对刘天华的艺术成就也曾赞誉说:“不图中国乐师竞肯俯学西乐,且有如是成绩也。”德国汉学家雷兴教授还专门撰写了《纪念刘天华先生》的文章,对刘天华在二胡、琵琶音乐方面的成就和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刘天华在二胡等民乐演奏上开风气之先河,融合了东西方音乐的技法,是中国最早创作出当代二胡、琵琶曲目的第一人,并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矢志开拓国粹民乐的著名民乐家。他无愧为我国现代民乐的一代宗师。

  80年前,刘天华用一把二胡征服了国际乐坛,今天,他的音乐还在征服着我们,刘天华这三个字应当用金色大字铭刻在我们心中,载入中国民乐史册。(文中印章均为李岚清同志所作)

  [摘 要] 在**的故事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音乐是功不可没的。2001年顾长卫导演、蒋雯丽主演的**《立春》,导演将西方声乐经典作品运用得淋漓尽致,声乐在画面的衔接、主人公的性格表现等方面彰显了声乐艺术的魅力,推动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刻画,赋予了影片更加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本文仔细分析**的《暮春》《乘着歌声的翅膀》《献身艺术,献身爱情》等五首声乐作品对影视作品的叙事作用。

[关键词] 影视作品;声乐艺术;**《立春》

 **音乐是构成**文化艺术的重要部分,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每首影视音乐都必须服务于**主题。影视音乐的作用是烘托主人公内心情感、渲染影片氛围、表现民族特征、传递**时代气息,等等。同时**为了呈现给观众们一个视听盛宴,影视音乐必须与人物台词、音效等各方面相结合,相互渗透。**音乐是伴随**画面内容而播放的,然而**画面本身具有艺术特点,是一种独立的、不受限制的,因此音乐与**画面这样的结合,这样的融合,实现了互补,相辅相成,影片不管是从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观众带来更大的享受。

一、**《立春》及其音乐

国产**里,有很多部是以“美好理想碰上残酷的现实”为题材的**。例如,著名导演顾长卫早前**《孔雀》轰动一时,之后又出了一部同题材**《立春》。《立春》故事感人,主题思想意味深远,发人深省。故事内容,围绕着一个出生在一个北方偏僻落后穷困的小城,且长相丑陋、龅牙、色斑、有各种疾病、罗圈腿、地方口音厚重等缺点的主人公王彩玲却有一副好歌喉,一生热爱艺术,特别是意大利歌剧,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有个舞台属于自己,可以尽情歌唱意大利歌剧,然而她却因不尽如人意的长相,世间人情薄如纸,梦想一次次被现实拒之门外。梦想碰到具有势利眼的现实,梦想最美也是梦。似乎命中注定她命运多舛,一路坎坷,理想最好最美都是一场梦,现实太残酷,太无情,世人麻木冷漠,**的结局,为我们创造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立春》的导演是非常成功、非常有才华的,他利用摄像机镜头的变化巧妙表现出影片人物内心的世界,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不仅如此,在对**背景音乐的选择上也体现出导演的独特的思想。《立春》**主题音乐的创作,是结合了两方面,一方面是专业的音乐人士创作,另一方面是别具匠心融合了外国艺术歌曲,借用了西洋歌剧中非常美的咏叹调。采用的音乐作品与影片的主题思想、故事情节相得益彰,有着特殊的意味,不仅从音乐中感觉到了主人公脸部的尴尬与对现实的无奈,又使得整部**《立春》弥漫着一种高雅迷离的艺术气息

随着艺术歌曲(lieder)的出现,它是诗歌与音乐的结合体,着重表达世人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艺术歌曲都是选择钢琴伴奏与歌唱合为一体,短小精悍,等同音乐小品,迅速被人们喜欢和接受。西洋歌曲是西方音乐文化的核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洋歌曲是集多种艺术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歌剧音乐又是由声乐和器乐组成,声乐中包含多种形式,如咏叹调(Aria)、重唱、宣叙调(Recitative)等。在众多形式中,咏叹调运用得最多最广,流传性最强,咏叹调在歌剧音乐中发挥着最大的作用,是表现人物情感、表情、语言等的重要手段,也会出现在音乐会,我们也非常熟悉,如《快给城里的大忙人让路》《哈巴涅拉舞曲》,等等。这两种歌唱艺术,艺术歌曲与咏叹调在不同的唱法中有着不同的魅力。如泣如诉或波涛汹涌,两者皆有自己技巧和特征,但在描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上都具有感染力。

二、**《立春》中声乐艺术的叙事作用

(一)《暮春》与画面的衔接

“歌曲之王”舒伯特的《暮春》是根据德国著名诗人乌兰德的诗歌改编而成的一首歌曲。歌曲取景的是大自然,大自然春意盎然,生机一片,大自然弥漫着美好、亲切、善良的浪漫气息。歌曲《暮春》的第一次响起,是影片的刚刚开始,由某街道旁边的喇叭播出,动听的女高音袅袅不绝,委婉动听,一直在小城里回荡,整首音乐带我们一起憧憬大自然、向往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的大自然。此时此刻影片中响起满口浓郁的地方方言的独白:“立春刚过,城市里实际上还没有什么春天的迹象,可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这句话表现出主人公王彩玲对生活对音乐对艺术充满期望,无限的遐想。然而真实生活中的小城却是灰蒙蒙的天空和一群麻木呆滞的上班族,**的开始就为主人公呈现出一个强烈的反差,蕴涵着主人公对高雅艺术的追求以及她生命中的挫折和命运坎坷。

(二)《乘着歌声的翅膀》与主人公的心情对照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擅长抒情和风景,作品以高雅、华丽受世人公认,是位杰出的浪漫派大师。代表作《乘着歌声的翅膀》,是根据德国诗人海涅的诗而创作的。整首曲子以清新高雅的旋律,轻快鲜明的节奏,将舟行水流、人乐舟游的这种幽静快乐的画面描绘得非常真挚自然,整个画面中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使人不觉哼唱起“乘着歌声的翅膀,和亲爱的人一起前往恒河岸旁,在开满红花、玉莲、玫瑰、紫罗兰的宁静月夜,聆听远处圣河发出的阵阵涛声,在椰林中饱享爱的欢悦、憧憬幸福的梦……”的词句。影片运用一种对比,表现世人对异类的冷漠和鄙视。观众愿意给花团锦簇的大秧歌以热爱的掌声和支持但对于王彩玲站在芭蕾舞场演唱《乘着歌声的翅膀》时,人们却是讥讽,嘲笑,不愿多留一分钟,不给她一次演唱的机会。简陋的广场上只剩下王彩玲独自一人,她唱着独角戏,没有听众没有掌声。这时,伴着她优美动听的歌声,天空竟飘落着雪花,这时天气正如她的心情凄凉、痛苦。影片巧妙运用了音画对位的手法,令歌曲中浪漫温馨的暖意与现实生活中阴寒的冷意形成极大的反差,使观众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三)《献身艺术,献身爱情》与悲剧命运

著名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其歌剧题材以现实主义为主,通过描写普通人、社会底层老百姓的情感和命运,揭露社会对待底层百姓的不公正,不公平,内容丰富、情感细腻,是19世纪末欧洲现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托斯卡》其讲述的是一名充满正义的画家马里奥帮助一位政治要犯逃跑,而被人举报发现,被捕进了监狱,女友歌唱家托斯卡为了解救自己的男友,四处奔走、找关系希望马里奥能获得自由,托斯卡找到了警察总监斯皮卡,斯皮卡是一个衣冠禽兽,好色之徒的他答应放了托斯卡爱人但有个条件,就是托斯卡必须委身于他,为了解救恋人于水火,托斯卡假装顺从趁他疏于防范之时,刺死了他。托斯卡营救失败,黎明时分,马里奥被处决,托斯卡悲痛难忍,对生活丧失信心,遂自杀身亡。《献身艺术,献身爱情》作为托斯卡的咏叹调,曲调悲切缠绵,表现出她对艺术的热爱、对美好爱情与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无法掌握的命运表现出的痛苦和无奈,被公认为是意大利歌剧中最优秀的咏叹调。

二十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萧友梅是最有贡献的人之一;1927年10月1日蔡元培就任南京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院长。在他的奔走下,政府通过了萧友梅提出的创立国立音乐学院的计划。萧作为“音乐院筹备员”,制订了极为详尽的办学计划(包括招生人数、筹建校舍、经费使用等)。10月26日国立音乐学院登报招生,院址设在上海陶尔斐斯路56号。专门学习音乐的院校登报招生,这在当时确属新鲜事。人们囿于封建传统观念,不免对此取观望徘徊态度。即使是在当时善领风气之先的上海,情况也是这样,因此报名人数极少。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担任院长”的广告感召下,勉强招了二十余人。11月27日正式开学(后即以这一天为校庆日)。萧友梅任教务主任,后来,因蔡元培公务繁忙,12月3日任命萧友梅为国立音乐学院代院长。

由于他的事业心与责任心极强,淡泊名利,不谋仕途,学校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了人才的质量。后来成为著名音乐家的丁善德就是在1928年以自学的一点琵琶知识从昆山前来报考的,萧友梅慧眼识英才,将其招入学校悉心培养,日后果成大器。

1928年冼星海由北平来上海考入国立音乐学院,因家贫无以维系,萧为他安排了文字抄写工作以半工半读。冼星海还会吹单簧管,萧友梅带他去报考工部局乐队,因水平不够而未被录取。其实,早在1926年萧友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主任时,就曾为当时在该校就读的贫苦学生冼星海安排抄谱或做图书管理员,得些收入来补助生活。

1929年,南京政府修正大学组织法,规定仅传授一种专门技术的学校都应改为专科学校,并公布了“专科学校组织法”。国立音乐学院也于此时更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任校长。他将当时在上海甚至全国各地能够找得到的著名中外音乐家,或高薪聘请或苦言相劝,网罗在自己的麾下。就连国文、英文等共同课,他也是请水平最高的人来教。如易韦斋、龙榆生(时为暨南大学国文系主任)曾任这所学校国文课的教师。

1929年,世界著名钢琴家、俄罗斯的查哈罗夫旅居上海。为请其任教于国立音专,萧多次登门拜访,并将月薪提至400元(普通教授为200元)。实践证明,查哈罗夫从那时起直至1942年病逝于上海,对中国钢琴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1930年秋,萧友梅聘请留美回国的著名音乐家黄自任教务主任。此后,二人携手为中国刚刚起步的专业音乐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1925年“钢琴教科书”、1927年的“ 小提琴教科书 ”等,著有“ 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 ”和“中国历代音乐概略” 等学术论著,还创作了 “新霓裳羽衣舞”、“哀悼引”等作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07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