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有社会化功能,情感功能,社会控制功能。
1、社会化功能。
社会成员在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被社会所接受的社会人的过程中需要家庭、同辈群体和邻里等 初级群体的影响。家庭是成员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场所,个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成员在家庭生活中树立最基本的价值观,形成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同龄群体和邻里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2、情感功能。
初级群体中成员对群体活动的参与程度比较高,在直接的人际互动中建立起较亲密的人际关系,成员在初级群体中能够获得多方面的情感满足,这种情感功能是次级群体无法取代的。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初级群体成员的关系开始松懈,成员普遍感到孤独、失落,很难找到可以推心置腹、倾吐衷肠的朋友。初级群体情感功能的减弱必然会带来成员的情感危机。
3、社会控制功能。
初级群体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另外,初级群体还通过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影响成员,使其在行动中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对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初级群体会通过劝解、说明或指责等方式促使成员改正。
(一)初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
初中生比小学生,情绪反映要强烈。他们很看重感情,也容易动感情。初中生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个“大人”了。于是他们积极要求参加到成人行列中,对许多活动都表现出很大的热情。高兴时欢快跳跃,不高兴时会怒气冲天。研究发现,就5—17岁儿童神经活动的兴奋型变化来看,兴奋型多见于5岁儿童。以后,兴奋型的百分比逐渐下降,平衡型的百分比上升。到了青春期,兴奋型的百分比又重新增多。青春期结束,再次减少。因此,初中生的情绪状态比较多的处于一种易兴奋状态中,很容易冲动。情感的外部表现比较明显,而且带有比较明确的两极性。初中生的情绪、情感有强烈粗犷的一面,又有温柔细腻的一面;有高亢、激情的一面,也有平和、含蓄的一面;有善良、爱心的一面,也有冷漠、麻木的一面。虽然从外部表现看,初中生的情感尚未成熟,但他们情感的内容比起小学生更加丰富多采,情感体验也日渐深刻。有一定的自控力,使中学生出现了小学生少有的外显情感与内心体验不一致的表现。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高级情感在日渐形成发展,不过尚未占据主导地位。
(二)初中生高级情感的发展
初中生的道德感日益发展,尤其是集体感和友谊感发展很快。有的学生还出现了异性之间的“爱恋”情感。但初中生由于认识水平的原因,有时在交友中,容易用义气代替道德原则,分不清是非,盲目地保持所谓的友谊。在理智感的发展上,初中生对学科的兴趣已经开始分化,求知欲望更加扩大和加深,兴趣爱好广。惊讶感、喜悦感、好奇心、自豪感经常在他们的身上表现出来。在对美的理解上,初中生比较重视自己的形象,对他人的外表也很关注。但对心灵美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抽象,体验还不够深刻。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划分标准如下:
1、社会地位:初级群体通常是社会地位较低、经济条件较差的群体,而次级群体则相对地位更高,经济条件更好。
2、文化程度:初级群体的文化程度通常较低,教育水平不高,而次级群体则相对文化程度更高,受过较好的教育。
3、社会关系: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通常比较简单,互动较少,而次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则更加复杂,互动更加频繁。
4、生活方式:初级群体的生活方式通常比较简单,基础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即可,而次级群体则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享受。初级群体指的是人们最开始所属的群体,例如家庭、学校、社区等。次级群体则是在初级群体之外形成的,例如兴趣爱好组织、职业团体、志愿服务团体等。初级群体通常具有较强的亲密性和情感联系,而次级群体则更多地基于共同利益和目标。
平时和她多接触一点,遇到不会的题目就去问她,但不要让对方感到心烦,课下可以轻松地开开玩笑 聊聊天什么的,等住些日子你就会知道自己对她的感情属于哪一种了,到时候要不要说出来看你自己的勇气了!其实,初中那会,我们仅仅是喜欢而已,淡淡的喜欢,那种感觉很好,不要急于做男女朋友,到高中再说
初级社会关系和次级社会关系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类型,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频率,以及群体的规模和组织结构。
初级社会关系通常是由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群体构成的,反映了人们最初、最简单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的特点是成员之间有互动、产生感情,没有分工,且规模较小,如家庭、邻里等。
次级社会关系是由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的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如公司、政府机构、学校等各类社会组织。这种关系的特点是成员之间在感情联系上相对较弱,面对面的互动有限,且规模可大可小,如较大的次级群体中,总会出现一些较小的次级群体,如一个科室、班组等。
总的来说,初级社会关系和次级社会关系在成员互动、情感联系和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