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古诗《望岳》表达了什么意思?

杜甫的古诗《望岳》表达了什么意思?,第1张

杜甫的古诗《望岳》表达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原文:《望岳》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这两首诗共同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奸邪,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的思想情感。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扩展资料

望岳创作背景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登飞来峰》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揭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只有不畏艰难的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生于巩(今河南省巩县)。天宝五年(746),杜甫西入长安,两次应试,均未中第,困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起,杜甫举家北逃,避难都州羌村。后寄寓四川成都西郊草堂。在此期间,曾一度任剑南节度使严武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也曾在绵州、梓州、射洪、汉州等地,过了两年多流亡生活。大历三年(768)初,杜甫携家出三峡,在湘、鄂一带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最后死在自长沙去岳阳途中的船上。杜甫一生,经历了唐代社会从繁荣趋向衰落的时期,备尝生活和战乱之苦,对社会现实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故能写出不少很有价值的诗篇。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甚大,后人尊其为“诗圣”。其绝句作品,多为入蜀后所作,清新自然,晓畅凝炼。有《杜少陵集》。

这是诗人早年漫游时期的作品,诗歌显示了杜甫开阔的胸襟和青年时期蓬勃的朝气。岱宗横跨齐鲁,郁郁苍苍,诗人初登泰山,赞叹之情由衷流露,以自问自答的方式道出了自己的惊叹与仰慕之情。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的风貌,高大巍峨,山阳、山阴昏晓分明,一个“割”字使场景显得生动,山中云气蒸腾,涤荡了诗人的心胸;诗人极目远方,眺望着黄昏的归鸟。这一切并不能令诗人满足,如果要将“众山”尽收眼底,就必须“凌绝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壮志凌云的青年诗人的胸怀,揭示了一种普遍的生活真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1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