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丁玲》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记丁玲》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第1张

《记丁玲》(沈从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pCSAnxP4VE7Xb631Whguw

提取码:9w8v    

书名:记丁玲

作者:沈从文

豆瓣评分:89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出版年份:2017-2

页数:320

内容简介:《记丁玲》一书绝版近六十年,现重校,增补被删文字,重印面世。

作者以诚挚的情感、素朴的语言记叙了胡也频和丁玲的故事和丁玲早期步入文坛的契机。同时也记下了在风雨如磐的年代中,三个朋友相濡以沫的不凡友谊。

关于三人的友谊,《记胡也频》及沈从文致王际真信亦多涉及,可参看《友情集》。

感谢巴金先生于1992年6月29日来信,同意将他今年写的《怀念从文》刊于本集之中。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湖南凤凰人,苗族。早年投身行伍,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是白话文学革命的重要践行者和代表作家,他的小说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用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在文物研究上,沈从文坚持以实物为依据,综合材料、形制、纹样的发展与联系,走自己独特的研究道路,坚持研究为生产、艺术创作和历史研究服务。

丁玲的四段情:最难忘的是也频 最怀念的是雪峰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7/12-10/1100203shtml

丁 玲 不算情书

我这两天都心不离开你,都想着你。我以为你今天会来,又以为会接到你的信,但是到现在五点半钟了,这证明了我的失望。 我近来的确是换了一个人,这个我应该告诉你,我还是喜欢什么都告诉你,把你当一个我最靠得住的朋友,你自然高兴我这样,我知道你“永远”不会离弃我的,因为我们是太好,我们的相互的理解和默契,是超过了我们的说话,超过了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地位,其实我不告诉你,你也知道,你已经感觉到,你当然高兴我能变,能够变得好一点,不过也许你觉得我是在对你冷淡了,你或者会有点不是你愿意承认的些微的难过。就是这个使得你不敢在我面前任意说话,使你常常想从我这里逃掉。你是希望能同我痛痛快快谈一次天的,我也希望我们把什么都说出,你当然是更愿意听我的意见的,所以我无妨在这里多说一点我自己,和你。但是我希望得听你详细的回答。 好些人都说我:我知道有许多人背地里把我作谈话的资料的时候是这样批评,他们不会有好的批评的,他们一定总以为丁玲是一个浪漫(这完全是骂人的意思)的人,以为是好用感情(与热情不同)的人,是一个把男女关系看做有趣和随便(是撤烂污意思)的人;然而我自己知道,从我的心上,在过去的历史中,我真真的只追过一个男人,只有这个男人燃烧过我的心,使我起一些狂炽的(注意:并不是那末机械的可怕的说法)欲念,我曾把许多大的生活的幻想放在这里过,我也把极小的极平凡的俗念放在这里过,我痛苦了好几年,我总是压制我。我用梦幻做过安慰,梦幻也使我的血沸腾,使我只想跳,只想捶打什么,我不扯谎,我应该告诉你,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了(可怜我在过去几年中,我是多么只想告诉你而不能),这男人是你,是叫着“××”的男人。也许你不会十分相信我这些话,觉得说过了火,不过我可以向你再加解释;易加说我的那句话有一部分理由,别人爱我,我不会怎样的,蓬子说我冷酷,也是对的。我真的从不尊视别人的感情,所以我们过去的有许多事我们不必说它,我们只说我和也频的关系。我不否认,我是爱他的,不过我们开始,那时我们真太小,我们像一切小孩般好像用爱情做游戏,我们造作出一些苦恼,我们非常高兴的就玩在一起了。我们什么也不怕,也不想,我们日里牵着手一块玩,夜里抱着一块睡,我们常常在笑里,我们另外有一个天地。我们不想到一切俗事,我们真像是神话中的孩子们过了一阵。到后来,大半年过去了,我们才慢慢地落到实际上来,才看出我们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是被一般人认为夫妻关系的,当然我们好笑这些,不过我们却更相爱了,一直到后来看到你,使我不能离开他的,也是因为我们过去纯洁无疵的天真,一直到后来,使我同你断绝,宁肯让我有我一个人知道,我是把苦痛秘密在心头,也是因为我们过去无疵的天真,和也频逐渐对于我的热爱~~可怕的男性的热爱,总之,后来不必多说它,虽说我自己也是一天一天对他好起来,总之,我和他相爱得太自然太容易了,我没有不安过,我没有幻想过,我没有苦痛过,然而对于你,真真是追求,真有过宁肯失去一切而只要听到你一句话,就是说“我爱你!”你不难想着我的过去,我曾有过的疯狂,你想,我的眼睛,我不肯失去一个时间不望你,我的手,我一得机会就要放在你的掌握中,我的接吻……。我想过,我想过(我现在才不愿骗自己说出老实话)同你到上海去,我想过同你到日本去,我做过那样的幻想。假使不是也频我一定走了。假使你是另外一付性格,像也频那样的人,你能够更鼓励我一点,说不定我也许走了。你为什么在那时不更爱我一点,为什么不想获得我?我走了,我们在上海又遇着,我知道我的幻想只能成为一种幻想,我感到我不能离开也频,我感到你没有勇气,不过我对你一点也没有变,一直到你离开杭州,你可以回想,我都是一种态度,一种意属于你的态度,一种把你看得最愿信托的人看,我对你几多坦白,几多顺从,我从来没有对人那样过,你又走了,我没有因为隔离便冷淡下我对你的情感,我觉得每天在一早醒来,那些伴着鸟声来我心中的你的影子,是使我几多觉得幸福的事,每每当我不得不因为也频而将你的来信烧去时,我心中填满的也还是满足,我只要想看这世界上有那末一个人,我爱着他,而他爱着我,虽说不见面,我也觉得是快乐,是有生活的勇气,是有生下的必要的。而且我也痛苦过,这里面不缺少矛盾,我常常想你,我常常感到不够,在和也频的许多接吻中,我常常想着要有一个是你的就好了。我常常想能再睡在你怀里一次,你的手放在我心上。我尤其当着有月亮的夜晚,我在那些大树的林中走着,我睡在石栏上从叶子中去望着星星,我的心跑到很远很远,一种完全空的境界,那里只有你的幻影,“唉,怎么得再来个会晤呢,我要见他,只要一分钟就够了。”这念头常常抓住我,唉,××!为什么你不来一趟,你是爱我的,你不必赖,你没有从我这里跑开过一次,然而你,你没有勇气和热情,你没有来,没有在我要你的时候来,你来迟了一点,你来我愿意不见你了的时候。所以只给了你一个不愉快的陈迹。从这时起,我们形式上一天一天的远了。你难过过,你又愿意忘记我,你同另外的女人好了。我呢,我仍旧不变我对你取着绝对的相信,我还是想你,忍着一切,多少次只想再给你一封信,多少次只想我们再相见,可是忍耐过去了。我总认为你还是爱我的,我永远是爱着你,依靠着你,我想着你爱我,不断的,你一定关心我得厉害,我就更高兴,更想向上,更感觉得不孤单,更感得充实得充实而愿意好好做人下去,这些话我同你说过,同昭说过,同乃超也说过,你不十分注意,他们也不理解,可是我真的这样生活了几年,只有蓬子知道我不扯谎,我过去同他说到这上面,讲到我的几年的隐忍在心头的痛苦,讲到你给我的永生的不可磨灭的难堪。后来我们又遇着了。自然,我们又碰在一块儿了,我们的确永远都要在一块儿的,你没有理我,每次我们遇见,你都在我的心上投下了一块巨石,使我有几天不安,而且不仅是遇见,每次当也频出去,预知了他又要见着你时,我仿佛也就不安的又站在你的面前了。我不愿扰乱你,我也不愿扰乱也频,我不愿因为我是个女人,我来用爱情扰乱别人的工作,我还是愿意我一个吃苦,所以在这一期间是没有人可以看到我的心境的。一直到最近的前一些日子,在北四川路看到你,看到你昂然从我身后大踏步的跑到我的前面去,你不理我,你把我当一个不相识者,你把我当一个不足道者的那样子,使我的心为你的后影剧烈的跳着,又为你的态度伤心着,我恨你,我常常所气愤的想;“哼,你以为我还在爱你吗?”但是我永远不介意你给我的不尊敬,我最会原谅你,我想在马路上再一次看见你,看你怎么样,而且我常在你住的那一带跑起来。你总是那末不睬我的,实际上,假如我不愿离开你,我又得常常和你见面,这事非常使我不如意,我只好好好的向你做做一次解释,希望你把我当一个男人,不要以为我还会和你麻烦(就是说爱你),我们现在纯粹是同志,过去的一切不讲它,我们像一般同志们那样亲热和自然,不要不理我,使我们不方便。我当然解释得很好,实际上是须要这样解释,而且我也已经习惯了忍耐的,所以结果是很好。然而我始终是爱着你,每次和你谈后,我就更快乐,更有着要生的需要,只想怎么好好做人。每次到恨自己的时候,到觉得一切都无希望的时候,只要你一来,我又觉得那些想像太好笑了,我又要做人,到现在我有这样的稳定,我的无聊的那些空想头,几至完全没了,实在是因为有你给我的勇气,××!只有你,只有你对我的希望,和对于我的个人的计划,一种向正确路上去的计划,是对我有最大的帮助的。这都是些不可否认的历史。我说的最近吧。 我已经是比较有理性有克制的人,然而我对你还是有欲望,我还是做梦,梦想到我们的生活怎么能连系在一起。想着我们在一张桌上写文章,在一张椅上读书,在一块做事,我们可以随便谈什么,比同其他的人更不拘束些,更真实些,我们因为我们的相爱而更有精神起来,更努力起来,我们对人生更不放松了。我连最小的地方也想到了,想到你的头发一定可以洗干净(因为有好几次看到你的头脏)。想到你的脾气一定可以好起来,而你对同志间的感情也更可以好起来,我觉得你有些地方是难于使人了解的态度,当然我能了解你那些。而我呢。我一定勤快,因为你喜欢我那样,我一定要有理性,因为你喜欢我那样,我一定要做一个最好的人,一点小事都不松,都向着你最喜欢我的那末做去,当然我不是说我是要因为一个男人才肯好好的话。然而事实一定是那样,因为有了你,我能更好好的做人,我确是可以更好点是无疑的。而且这决不是坏的事,不过,这好像还是些梦想,我觉得不知为什么我们总不能连系起来,总不能像一般人平凡的生活下去,这平凡就是你所说的健全。所以我总是常常要对你说,希望你能更爱我一点就好。所以我常常有点难过,我不知应该怎样来对你说出我新有的梦幻。这是,我最近的过去是这样的,一直到写信以前都这样。 而我现在呢,我稍稍有点变更,因为我看见你那末无主意,我愿意。……~~我不想苦恼人,我愿意我们都平平静静的生活,都做事,不再做清谈了。…… 这封信本来预备写得很长的。可是今天在见你之后,心绪又乱了起来,我不能续下去了。有许多话觉得不愿说下去了,觉得这信也不必给你,我真是一个不中用的人,希望你能干,你强。这样我可以惭愧,可以痛苦,可以一切都不管,可以只知好好做人了。勉励我,像我所期望于你的那样,帮助我,因为我的心总是向上的。我这时心乱得很。好,祝你好,我永远的朋友!八月十一日(一九三一年) 压了两天,终于想还是寄给你的好。这没有说完的一半话,就是 说,我改变了,你既是喜欢的,你就不要以为我对你冷淡而心里难过, 又对我疏远起来。那是要几多使我灰心的!帮助我,使我好好的做人。希望你今天会来。十三日上午 一夜来,人总不能睡好;时时从梦中醒来,醒来也还是像在梦中,充满了甜蜜,不知有多少东西在心中汹涌,只想能够告诉人一些什么,只想能够大声的笑,只想做一点什么天真、愚蠢的动作,然而又都不愿意,只愿意停留在沉思中,因为这里是满占据着你的影子,你的声音和一切形态,还有你的爱,我们的爱情,这只有我们两人能够深深体会的好的,没有俗气的爱情!我望着墙,白的,我望着天空,蓝的,我望着冥冥中,浮动着尘埃,然而这些东西都因为你,因为我们的爱而变得多么亲切于我了呵!今天是一个好天气,比昨天还好,像三月里的天气一样。我想到,我只想能够再挨在你身边,不倦的走去,不倦的谈话,像我们曾有过的一样,或者比那个更好,然而,不能够,你为事绊着,你一定有事,我呢,我不敢再扰你,用大的力将自己压住在这椅上,想好好的写一点文章,因为我想我能好好写文章,你会更快乐些,可是文章写不下去,心远远飞走了,飞到那些有亮光的白上,和你紧紧抱在一起,身子也为幸福浮着,…… 本来我有许多话要讲给你听,要告诉你许多关于我们的话,可是, 我又不愿写下去,等着那一天到来,到我可以又长长的躺在你身边, 你抱着我的时候,我们再尽情的说我们的,深埋在心中,永世也无从 消灭的我们的爱情吧。…… 我告诉你的而且我要你爱我的! 你的“德娃利斯” 一月五日(一九三二年) 这不算情书。

《风雨中忆萧红》在丁玲文学研究中经常被忽略,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但是通观延安时期的丁玲,它却有潜在的思想或文化的含义。萧红死讯的传来为丁玲找到了情感的发泄口,她借对自己的好友——作家萧红——的怀念,侧面表达了她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里的苦闷心情,真实地反映了她在延安整风运动前的心态,这对理解和走进《讲话》前夕的“丁玲”有重要意义,并且文本产生断裂,对于新的美学范畴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概言之,《风雨中忆萧红》文本意义就是“特定时代作家的心理个案分析”的一篇经典散文,这也是散文文本的潜文化价值之所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散文文本存在两处明显的“断裂”,这是值得探究的。首先,《风雨中忆萧红》作为对逝去的朋友的追忆,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得到萧红夭殇的噩耗,丁玲本可以回顾自己和萧红在西战团时(从山西到西安的一小段时日)亲密相处的情景,也可以写萧红欲赴延安而终因自身的原因未能如愿的遗憾。但是,丁玲没有写这些,她利用自然界的巧合,抓住身边的风雨阴霾,以将近一半的篇幅,大写自己的心境。”③丁玲为什么会这样写,研究者认为主要是当时的处境的影响,不可否认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在笔者看来其实也是丁玲有意为之,朋友萧红的离去,使丁玲自己又少了一个知心的朋友,又少了一个对她理解的朋友,她在深深惋惜萧红早逝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命运表示了殷切的期待。而天气又是一个阴霾的风雨天气,给人的心里造成无形的压抑④。丁玲联想到自己当时的社会处境,产生了王国维“一切境语皆情语”的写作境界,周围的环境鲜明地打上了自己情感的烙印。即使身处延安这样的广阔天地里,丁玲也感觉到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甚至希望“更大的风雨”、“更汹涌的河水”的到来。我在前面引述了一段丁玲到陕北之初的一段话,可以看出初到延安的丁玲是满怀喜悦的,但是到了1942年丁玲却希望有更大的风雨、更汹涌的河水?这按常理来说是丁玲的矛盾,但在笔者看来,这应该在阐释学上进行重新清理,它其实是一个新的美学审美范畴的引入与阐释的问题。文本发生“断裂”,有的是作家有意为之,有的则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我的阅读体验与作家的写作经验之间产生了分裂。而在这篇散文里,丁玲却有意实现了一次“断裂”,实现了文学意义的新的审美空间的建立——以写人来写己,以小场景来展现大场景。文本真正追忆的朋友萧红是非常少的,占的篇幅不是很多,而主要着笔于自己心境的描绘,传达出自己在特定时代中忧郁的心情,以及内心的极度苦闷,她在为友人鸣不平的同时主要是抒发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创伤。即使是写萧红的文字里,我们也仍可清新地体会到丁玲自己的情感与内心,怀念萧红、追忆萧红却主要写自己,丁玲把自己的郁结解开了。其次,丁玲已经明显地感到延安的文化氛围:“趋炎附势,培植党羽,装腔作势,投机取巧”、以及“猫在吃老鼠之前,必先玩弄它以娱乐自己的得意。这种残酷是比一切屠戮都更恶毒,更需要毁灭的”的政治伎俩。丁玲却惋惜萧红没有到达延安而英年早逝。这不是明显的矛盾吗?丁玲对延安的情感真的是毛泽东所说的“有批评,还有建议”吗?在这个散文文本里,我们发现情况并不是原先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读者在这里可以想想:连丁玲自己在这样的环境里都产生了无尽的苦闷,萧红不是更无法生存吗(因为萧红正是因与萧军产生文学写作的态度差异而分道扬镳的)?那丁玲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种故意地使文本产生“断裂”,正是丁玲自我心态的一次成功的展现。并且在文章开头丁玲一再强调“阴霾的天气”、“没有什么地方可走”。前后之间的差异是如此的明显,已经清楚地反映了丁玲此时期复杂的内心心理。她说延安好是因为她有无法割舍的情感,因为知友瞿秋白、冯雪峰正是不惜生命代价在为理想奋斗,毛泽东亲自出面为她的历史清白问题作出一定的澄清。但是她又心有余悸,感觉到时代环境的压抑,“头膨胀着要爆炸”。丁玲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确立自己的目标。到底该怎样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显然她是在困惑中试图有所追求,真实地反映出她的两难境地。所以她才在文章的结束的时候写到了那样一段轻快的话语,显示出自己的努力。

     

对于一个作家的认知,为了更好地理解她的作品,我们需要了解关于她的生活才能更好的读懂作品中所要传达的人文意念。

上承19世纪,下启21世纪的20世纪华文文学,在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连接和与时代情绪的遥相呼应中,积极地开拓进取和不断地自我革新,以其大起大伏、大开大阖的自身演进,书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华彩乐章中光辉灿烂的一页。

丁玲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给当时“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了一颗炸弹一样”的作品。她是中国文学界深深卷入激烈变动的社会历史旋流中的人物,她的命运起落沉浮,都与时代的风云变幻紧紧纠结在一起,她的坎坷命运,典型地缩写着现代中国知识女性的命运。

我们要了解丁玲的代表作,结合她的生平来阅读,无疑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丁玲(1904——1986)故乡在湖南临澧。对于丁玲的成长之路影响较深的,是母亲余曼贞(1878—1953),是一位坚忍刚强、勤奋豁达的女性。她携带孤儿幼女,顶着社会习俗的压力,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到常德、长沙等地的女子师范学校求学读书,汲取新知,毕业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成为自立于社会的职业妇女,以自身的行为给子女树立了榜样。

丁玲说:“母亲一生的奋斗,对我是最好的教育”。而丁玲和母亲的人生经历,则体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女性成长的历史连续性。1919年的她在桃源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就读。后来转学长沙,受到进步教师的教育和熏陶。

1922年初,未满十八岁的丁玲因向往到“一个更遥远的更光明的地方去追求”,和桃源女师时期的同学王剑虹一起奔赴上海,先就读于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后进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一些知名的新文化人物和***人如李达、瞿秋白、陈望道、沈雁冰、田汉等都曾在这些学校授课。

1924年,丁玲在古都北京结识了青年诗人胡也频(1903——1931),丁玲说:“由于我的出身、教育、生活经历,看得出我们的思想、性格、感情都不一样,但他的勇猛、热烈、执拗、乐观和穷困都惊异了我”,而胡也频令人惊异的性格和感情也表现在对爱情的追求上。

1925年秋,丁玲和胡也频在北京结婚,在胡也频的诗歌里,曾有多首写到他们甜蜜而浪漫的爱情,但生活的贫困漂泊和前行无路的思想境况,也时时在其间投下阴翳。

对于当时的思想,丁玲有过这样的描述: 丁玲后来做过这样的描述: “我那时候的思想正是非常混乱的时候,有着极端的反叛情绪,盲目地倾向于社会革命,但因为小资产阶级的幻想,又疏远了革命的队伍,走入孤独的愤懑、挣扎和痛苦。”……形式上我很平安,不大讲话,或者只像一个热情诗人的爱人或妻子,但我精神上痛苦极了。除了小说,我找不到一个朋友。于是我写小说了,我的小说就不得不充满了对社会的鄙视和个人孤独的灵魂的倔强挣扎”。

与丁玲同一年以小说家身份在《小说月报》登场的茅盾后来所做的评价应该包含了他的直观感受,茅盾说,丁玲的第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她的名字“在文坛上是生疏的,可是这位作者的才能立刻被人认识了。接着她的第二篇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也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人们于是更深切地认识到一位新起的女作家,在谢冰心女士沉默了的那时,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于文坛”。

丁玲的“新的姿态”,并不同于当时已经开始流行的革命罗曼蒂克式写作,她这一时期的小说,归不到左联酝酿、准备时期的“革命文学”,其实还在延续着五四文学的“新女性”故事,但处女作《梦珂》所讲述的,已经不是传统守旧家庭与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的“父子冲突”,而是年轻知识女性走出家庭以后的境遇。

并且,《梦珂》不是抽象地提出问题,而是展开描述了梦珂进入现代都市之后仍然彷徨无路的状况,表现了都市资本主义生活对这位年轻女性天真个性的压抑、扭曲和改塑。

《梦珂》明显拓展了五四文学“诺拉走后怎样”的主题。当然,从小说的叙述方面看,无论结构安排还是视点的转换,《梦珂》都还流露着生硬的痕迹,到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则产生了飞跃性的变化。这篇小说因为采取一个女性内心独白的叙述方式,得以有效利用女性的视角,更为充分地展现了现代女性的内在焦虑。

《梦珂》所描述的社会阶层与性别之间的权力关系,在这部小说里都凝聚到了莎菲的内心世界,并以反转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小说浓厚的颓废色彩,典型反映了“五四”退潮时期“新女性”的精神危机,也呼应了大革命失败后弥漫于整个社会的彷徨心态,引起广泛的共鸣,是很自然的。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后,丁玲的小说仍然以生活漂泊、精神苦闷的知识女性为表现对象,到了1930年中篇小说《韦护》发表,她的创作发生了变化,

在这篇小说里,主角改换成了革命者,孤傲狂狷的女性丽嘉在和职业革命者韦护相爱以后,使韦护陷入爱的迷狂,也给韦护带来烦恼,最后,为了他所接受的“另一种人生观念的铁律”,不得不下决心离丽嘉而去,而丽嘉在痛哭之后也振作起来,要“好好做点事业出来”。

丁玲早年与***人接触、来往的经历,使小说描写人物性情与生活场面的笔墨颇为生动感人,但就整个情节的设计来看,确如作家自己后来总结的那样,“陷入恋爱与革命,中突的光赤式的陷阱里去了”。

随后的《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之二),也仍然拘囿在《韦护》的故事模式中,《莎菲》时期所探索的女性自我意识,被放到“革命”的语境中进行思考,但丁玲此时给出的分析还是比较简单的:为“革命”放弃个人的爱情,还是改变自我“随着大众跑去”,必须二者择一;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当时属于激进的社会意识的“革命”、“大众”等元素的引入,改变了丁玲写作的格局,给丁玲的小说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发展可能,则是毫无疑义的。

1930年5月,丁玲和胡也频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2月胡也频遇难后,丁玲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左联党团书记,更为激进地投身到左翼文学运动之中。可以说,追求社会政治变革的激进意识推动了丁玲创造前卫文学的激情,她这一时期创作的《水》(1931)、《奔》(1933)等作品,选取农民的反抗斗争题材,以“新的描写方法”勾勒群体人物“集体的行动”,是被作为左翼新小说的示范性作品看待的。

这些作品,与丁玲此前的小说不同,雄浑气势,笔触粗犷,但宏大叙事所造成的空疏浮泛也是显而易见的。就叙述的圆熟程度来说,丁玲这一时期创作的长篇《母亲》是一部值得重视的作品。据作家说,这部小说原计划30万字,拟从清末写起,“经过辛亥革命,一九二七年大革命,以至最近普遍于农村的土地骚动”,因发表的日刊被禁以及后来丁玲的被捕而中断,但已经完成的部分可以独立成篇。

《母亲》描述了一位生活于封建大家庭的女性,在丈夫去世家庭败落之后,如何振作奋起,携带幼儿进入新式女学堂,追寻新的生活之路的故事;小说笔致舒缓地描写大家庭和新学堂的日常生活,清末到辛亥革命之间的社会大事件则隐约于这些平常的场景之间,前景与背景交错,显示了作家把握大时代变动与人物性格、命运的关系并予以从容表现的能力。

小说以“母亲”为题,固然可以从小说主作为五四新文学的第二代代表性女作家,置身更为激进时左翼运动旋流之中,能够以一种历史连续性的目光,追溯前一代女性艰苦挣扎的足迹。

1936年9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

她在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逃离南京,奔赴陕北,由一位大都市里的知名作家,转而成为红色根据地的文学工作者。

丁玲的行为对知识分子和青年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受到毛泽东等中共***的欢迎,而在解放区,丁玲的生活和写作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丁玲率领战地服务团奔赴抗战前线,写作则多是战地通讯、随笔,以及为宣传演出赶写的剧本,还有服务团的事务性杂记。而更多的工作,如行军、演讲、演戏等等,则不是可以用文字留存下来的,这一时期的丁玲是在用实际工作书写文字文学史无法记录的“行为文学”。

但这样的生活经历对丁玲的文学写作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促使她思考文学家在新生活中的位置和身份认同,探索新的写作方式。1939年至1941年间,丁玲主要在延安学习、工作,得以有时间把自己的生活与思考转化为文学。这是丁玲抗战时期文学写作的丰收季节,几个短篇精品都发表于这一时期。

其中《我在霞村的时候》(1941)因选取一个被迫充当日本侵略者慰安妇”的女性做主人公,而触及了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题材;小说把贞贞回乡之后遭到村人的歧视和诋毁推到前景予以浓重的表现,刻画女性在民族战争的新状况里所遭受的多重侮辱,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接续和深化了五四新文学“国民性批判”的主题。

还有必要注意的是,“霞村”和“贞贞”的故事,都是通过“我”的见闻呈现出来的,小说设置作家身份的“我”作为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应该有深意存焉。

如果联系到左联时代的作品,对比“我”在“霞村”的感受,可以看到,丁玲对知识分子与大众关系的思考,已经由诗意的想象,转向关注其严峻的现实一面。

在这一脉络上,《在医院中时》(1941,后改题为《在医院中》)表现得更为强烈。小说描写年轻的医生陆萍被分派到一个新建的医院,目睹到肮脏环境和涣散懈怠、人敷于事的工作状态,击毁了她曾有的“愉快的理想”,她努力以自己的工作改变这里的习惯,也联合几位同事对医院的工作提出批评,结果不但没有得到医院领导的理解,反倒招致很多有关个人私生活的流言,甚至连住院的“病员们也对她冷淡了,说她浪漫”。

这篇小说曾被认为揭露了革命根据地的“阴暗面”、表现了“反集体主义”的主题而遭到批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陆萍与环境的冲突被解读为“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相联系着的现代科学文化要求”与落后的“小生产者封建习气”的对立,获得了文学史家的高度评价。

但《在医院中时》的另外一条线索,即陆萍的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变化,也应该得到重视。小说不仅写了陆萍和环境的冲突,也写到她对自我和环境关系的调适。她学医,本来不是自己的志愿而是依照父亲的意思,但到了革命根据地,又被‘党的需要’的铁箍”束缚到这个脏乱的医院,她不能“不顾这铁箍”,只能“打扫了心情,用愉快的调子去迎接该到来的生活”。

在文化教育普遍落后的国度,在民族危亡的战争年代,知识分子置身于士兵和农民大众之中,怎样才能既参与社会的变革实践,又保持“自我”的主体个性,做到“经过千锤百炼而不消溶”,尽管小说结尾用的是肯定的陈述语态,但结合小说的整体情节看,毋宁说作家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问题。

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此做出了结论性的8解释。丁玲服膺《讲话》的精神,认同知识分子改造的论述,按照她的理解,改造的最重要途径是投身工农大众的生活:“要改变自己,要根本去掉旧有的一切感情意识,就非长期地在群众斗争生活中受锻炼不可。要能把自己的感情溶合于大众的喜怒哀乐之中,才能领略、反映大众的喜怒哀乐,这不只是变更我们的观点,而是改变我们的情感,整个地改变这个人”。

逻辑上说,丁玲似乎理清了思路,但一进入生活与写作实际,问题就变得复杂,这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作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抗战胜利后,以在晋察冀参加土改运动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作的长篇小说。

过去人们习惯把这部小说看作“反映土改运动”的作品,从题材特征来说,当然是可以的,但这样的概括只看到了小说表现农民阶级从政治、经济方面“翻身”的一面,其实,这部小说还相当广泛地层示了传统的宗法观念、思想积习对这场变革的障碍,以及农民们在破除这些障碍过程中的精神成长。

丁玲曾说:“我在写作的时候,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一一那就是农民的变天思想。就是由这一思想,才决定了材料,决定了人物”。事实确如作家所说,在小说里,表现农村政治经济的历史变革,与表现农民思想意识的变革,是两条紧密联系、平行推进的线索,尽管前一条线索呈现得更明显,但表现农民不断克服“变天思想”,确立自己的精神主体性,才是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由此也导致小说不以紧张的情节变换见长,事件进展比较缓慢,以致于过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才出现农民和地主直接斗争的场面。外部行动缺乏戏剧性,是为了强化内心冲突的激烈性,而这一切,都是作家立意表现思想变革主题的结果。

小说第一章写顾涌赶着胶轮大车回村、带回有关土改的消息,本身就寓意深长。如同小说里写到的那样,土改的重要内容就是把农民划分成若干阶级,按阶级身份决定对他们的态度。《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一个阶级身份含混的“中间人物”开篇,从他的视角和心理展开这场大变动的序幕,以及设置既与地主钱文贵有叔侄关系又与农会主席程仁热恋的人物黑妮,不管作家有意还是无意,都表露了对把人截然划成黑白两极的做法的怀疑。而她以同情的笔触描写这些“中间人物”的处境和心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这些人物的视点去感受土改,无疑具备了更复杂地发掘这场疾风暴雨式阶级斗争运动中“人性”深度的可能。

1948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初稿写出后,交给了文艺界的有关领导,受到了冷淡,后来因为毛泽东的关心,书稿交给胡乔木、艾思奇、陈伯达等人审读,得到了肯定评价和修改的建议,作家做了一定的修改和调整,如把黑妮从钱文贵的女儿改为侄女等,才得以出版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新的人民文艺的重要代表,丁玲活跃在国内外的文学舞台上,并先后担任《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等领导职务,是新中国文艺体制的创建者之一。由于工作繁忙,发表的作品不多。

到了1955年,特别是1957年,由于“左”的错误风潮日盛,丁玲先后被划为“反党小集团”、“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遭到政治批判,1958年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残酷迫害,直到1979年,才得以重返文坛。

复出的丁玲,虽年高体弱,仍饱含极大的创作热情,在写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续篇《在严寒的日子里》的同时,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散文、随笔和文学评论,其中,《牛棚小品》、《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杜晚香》等,都堪称“新时期”文学的精品。

来源:《丁玲精选集》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锦言录》(鲁迅 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vucg

书名: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锦言录

作者:鲁迅 著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年份:2018-10

页数:392

内容简介: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锦言录》是一本十多万字、撷取鲁迅著作精华而成的集子,由著名学者、资深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选编完成。全书共包括“论中国人”“论旧中国”“辩证法”“论文化”“论人物”“谈人生”这六个相对独立而内在联系紧密的主题。它比语录周全,比文章浓缩,就如同置身于鲁迅著作的巅峰绝顶,能将其中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确能收顷刻之间,借一斑而略知全豹之效。尤其适合当下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里,亲近充满睿智、富于哲理的鲁迅经典著作,充实自我。

作者简介:

鲁 迅

1881-1936

浙江省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文学家、思想家。1918年发表首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震动文坛。此后18年,笔耕不缀,在小说、散文、杂文、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翻译及古籍校勘等方面贡献卓著,创作的众多文学形象深入人心。他的作品有不朽的魅力,直到今天,依然拥有众多读者。

代表作品丨《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

陈漱渝

1941年生于重庆,祖籍湖南长沙。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

资深鲁迅研究专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著名学者,原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

曾参加 1981年版《鲁迅全集》及 1992年版《郭沫若文集》的部分注释工作,著述颇丰。

代表作品丨《搏击暗夜——鲁迅传》《鲁迅在北京》《扑火的飞蛾:丁玲情感往事》等。

赏析:

莎菲充满矛盾的性格,在她与懦弱的苇弟、表里不一的凌吉士失败的爱情选择中得到充分揭示。莎菲从封建家庭出走,崇尚个性的真正解放,但总是求爱失爱,在无乐可寻中抱着“及时行乐”的幻想。她鄙视社会的隔膜、欺骗,以个人的孤独的灵魂进行倔强反抗。

不甘幻灭的内心骚动,不满世俗的放纵,反抗充满着病态,而敏感、多疑、怪癖和狷傲,则构成其性格的基本特征。丁玲以这个形象生动折射出时代剪影,即五四的个性解放随着历史的进步只剩下了凄厉的哀伤和疲惫。作家高度浓缩了一个过渡时代苦闷青年的精神面貌,并且以女性独有的细腻、率真的心理描写,深入到人物内心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莎菲作为摩登女子,有着现代都市颓废文明的特征:享乐主义与道德虚无主义共同造成的生命意识,使她们成为“胃的奴隶”与“色的奴隶”,成为放纵自我的情欲追逐者莎菲“还不是完全资本主义化的”。她是二者的混合物,既厌恶颓废的色欲又渴望放纵它。

莎菲的“苦闷”隐喻启蒙主义与颓废主义的文明冲突,或者说,表达了启蒙主义遭到颓废文明挑战与侵袭的历史痛苦。这样,莎菲作为一个“Modern Girl”形象的审美意义,就不是反抗传统的“五四”时代意义的现代女性,也非新感觉派作家与茅盾小说中的新女性,而是一个启蒙文明向颓废文明衍变中的“历史中间物”,既时髦又守旧的行为与心理造就了她的形象特征与审美价值。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者于1927年写的。它是一篇日记体裁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五四”运动后几年北京城里的几个青年的生活。以五四运动为写作背景,用大胆的毫不遮掩的笔触,细腻真实地刻画出女主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

再讲到中国民国时期的文学史的时候,你发现除了有鲁迅、胡适、蔡元培等诸多男性外,也还有一批女性作家的存在,她们让中国的文学史显得色彩柔和起来,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张爱玲、冰心、还有丁玲和萧红,特别是后两位在情感之上都有相似,结果却炯然不同,由让人几分扼腕叹息,为丁玲为什么能乘风破浪,而萧红却红颜薄命?个人认为虽然和当时的时代社会背景有重大的关系可是她们各自的性格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一、丁玲是个成熟的女性,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该做什么。

丁玲不光是是笔者的同乡(湖南常德),而且她家和我家还有一些沾亲带故,小的时候听家中的女性长辈提及过她的一些事情,提到她的时候往往都流露出一种羡慕,因为她从小就不会接受家中的安排,总是自己拿的主意,从来不会仰仗他人,就算是家中断了她的经济来源,她也没有低过头回到家中,

她在情感之上也是如此,她对于喜欢自己的人就会直接进行表白,如果感觉没有结果或者是感觉这个男人不值得相信的时候,她也不会报以任何的幻想,会直接的果断利落的断绝关系,她也不会牺牲自己的自由和孩子的幸福去换取爱情,如果不能够从内心深处接受自己的过去和孩子的人,她也绝对不会接受。也就是这样的个性,她才会在38岁的时候主动去表白小他13岁的丈夫,然后这个男人陪她风雨走过了一生,

丁玲是一个非常果决、成熟理智、富有责任心的人,这种人肯定,面对挫折的时候并不会低头,自然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二、萧红太过幼稚,总是拿一切去换取爱情

虽然萧红是一个新时期的女性,可是她在本质上依然会倚仗男性,对于爱情,她显得太过于自信和盲目,她似乎认为身边的男性都会接受肚子里的孩子是别人的,为了追求爱情,她把自己的孩子送给了医院看门大爷,甚至有传闻,她曾经为了爱情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只是为了和另外一个男人在一块,

也许她给别人最后留言,便指出了自己的悲哀所在:

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

很喜欢《莎菲女士的日记》,虽然几个朋友都觉得它又枯燥又纠结,神经兮兮。而我却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看着看着,竟不知道莎菲是莎菲,是丁玲,还是另一个自己。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作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心高气傲、而又希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依靠自身去获得完美爱情的理想主义者——莎菲,这是一个病榻上的女人,渴望一份轰轰烈烈的爱情,却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她把最内心的情感包扎起来,让亦真亦幻的痛苦与快乐、落寞与激情吞噬着自己。她渴望拥抱这个世界,却又踌躇不前;她渴望追求真爱,却又不愿妥协。一本日记,记录了她所有的心事,将这个女人最私密的情感展露无遗。

莎菲是个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的代表。个性张扬的典型,形象出众。而我仿佛也进入了那个世界,充满了渴望,强烈的压抑感充斥着空气,等待下一秒的爆发。可事实是我在下一个世纪,无法轮回。只能在那油墨香中找寻迷失的方向。

不知道莎菲是否真的存在,或许是虚构的人物。全篇采用日记体裁,描写了主人公莎菲在养病期间的内心独白,和以女性的视角看得的人间百态。主人公是莎菲,围绕在莎菲身边的每一个角色都衬托出其的抑郁,纠结的形象。

忧与爱交错的重现,交杂着内心的求知欲。在一个身患疾病的女子身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有些先进思想的文人总喜欢安静的地方,而常常又渴求在热闹中升华。莎菲的体弱多病更让她觉得性情烦躁,即使有苇弟,有朋友的时时家访,也觉得事事不顺。孤僻的闷常常笼罩在心头,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的格格不入造就了她的性格:思想的抗拒,卑微的低头,在事前的鄙夷。

莎菲是一个真诚的女人,她爱她的朋友毓芳和云霖,也在乎童年时关系最好的`朋友,以至于每每见到与其极其相似的剑如,她也会那么介意当初为何不回应她寄出的八封长信。她气得只想哭却纵声而笑,她痛恨过去,痛恨自己不可追悔的无赖行为。她是一个爱面子的女人。面对苇弟的求爱,她从不欺骗和玩弄他,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她毅然地拒绝了苇弟,却又总是将苇弟弄哭自己却很得意。

莎菲是一个内敛的女人,她向往爱情却又胆怯退缩,她在日记中写到:“我要着那样东西,还不愿去取得,我务必想方设计地让他自己送来。”她是个聪明的女人,懂得矜持却又会取巧,以至于终究等来爱人的真心表白。可却因为她内心的高尚,她鄙弃凌吉士内心的世俗,单单只是一副好皮囊也不能使她失去本有的纯洁与真实,她终究还是推开了他。

分析莎菲的形象,一个对爱情具有憧憬般的妙龄女子。(wwweduchecom)在文章一开始就显示的十分突出,“但我却宁肯能找到些新的不快活,不满足,只是新的,无论好坏,似乎都隔得我太远。”无论是住店的旅客的唤叫,还是电话旁的喧闹对语,加之语言的渲染,写出了她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蔑视周围的低俗,痛恨落后的低潮。又极力追求新的事物。在给剑如写了八封信都杳无音讯之后就像遭到了不可原谅的待遇,就不理会剑如,尴尬的碰面场面却故作陌生,最终内心的蛊惑受不住虚情假意的掩饰,独自离开。可见莎菲的孤独与任性。

本想以胜利者的姿态获得爱情的莎菲,其实在推脱和阻挠中,早就失去了自我,那么波澜的内心,那样起伏着的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情爱的唾弃。莎菲的遭遇显示人性的莫测,塑造性格的典型性。具有反叛精神的女子总是不盲目的,忧心忡忡的表现更加觉得自己觉得这个世界的灰色。她激起我内心的波澜,让我自觉能感到,我便是莎菲,虽然我身体健康,但我同她一样内心矛盾。

莎菲的日记让我们初次看到了女性隐蔽的情爱观,也反映出现代背井离乡、来到都市闯荡的女性内心的苦闷、矛盾,精神的孤独和迷惘。莎菲的心路历程激荡而热烈,狂热而赤诚,但是到最后,却只留给读者一个不可知的结局,莎菲的未来会怎样还待我们自己去实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52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