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庆云电视台选秀节目叫什么名字

以前庆云电视台选秀节目叫什么名字,第1张

综艺满天星。

《综艺满天星》是山东电视综艺频道的金牌栏目,开播于2006年,是一档全方位、大规模的平民选秀栏目。已经成为大众实现梦想的舞台、宣传美丽山东的窗口、全社会关注的最具魅力最具活力的电视品牌。 截止到2011年5月,《综艺满天星》已经举办了6个系列的节目,分别是《综艺满天星》(选秀系列)、《美丽新偶像》、《综艺满天星》(K歌挑战赛)、《小心High到你》、《大羽华裳》(全国选拔赛)、《我是大明星》(已举办了11季),拥有李鑫、张敏健、辛凯、芦一洲、杨蕊、点点等一大批优秀主持,签约了龚毅、王亚飞、臧一人、夏菲菲等优秀演员。

庆云广播电台频道是fm896。

庆云县广播电视台也被称为896,电台2020年全新改版后主要内容包括新闻资讯、搞笑段子、音乐美文、健康知识、便民信息等。

广播电台是采编、制作并利用无线电波向一定区域的受众传送声音节目的大众传播机构。庆云县广播电视台包括有线和无线广播节目、电视节目,电视节目在电视公共频道的预留时段内插播活动类专题以及节目和广告。

庆云云天中学是一所由德州市教育局正式批准成立的年轻高级中学,是云天教育集团旗下一个全新的教育实体。

教学质量

建校初期,为了继承和发扬庆云四中成功的管理经验及课堂模式,集团董事会安排具有高中教师资格证的部分庆云四中精英参与云天中学的管理和教学,集团副总、原庆云四中校长刘存民兼任云天中学校长。为了助推云天中学的发展,集团从全国各地高薪聘请了18名高层次教师,用于打造云天中学的精英团队。

为了打造精品课堂,学校对接德州市教科院,接受教育专家的指导和培训,同时在集团总督学王新军的主导下,云天教师经过不懈的努力,通过一次次的研课、磨课,一个高效实用的“361”教学模式在云天中学已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借助集团化办学优势,加之师生的不懈努力,云天中学第一届毕业生创造了高考本科上线494人的骄人战绩。

军训期间,老师一天早中晚三次带领学生诵读励志美文《让世界因我而美丽》,以此来唤醒某些学生近乎麻木的心灵。与此同时,“体验学习、主题班会、成长分享”等活动多管齐下,全方位,广角度、多层次的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抚慰和激励……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短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录取的必备条件是

1)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至少有1科达到C等及以上等级,2科D等及以上等级。

2)信息技术、理化生实验操作技能两学科均达到D等及以上等级。

4)符合1、2条件的考生,按照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四科总分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录取办法

(1)划定专业合格线:根据考生专业成绩情况,分体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五个专业分别划定“专业合格线”,并对合格人员名单及各专业计划设置进行公示。

(2)确定文化课资格控制线:按照市局划定的统招分数线(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四科总分),降低100分作为特长生“文化课资格控制线”。

(3)录取原则:专业合格并且达到特长生文化课资格控制线的考生,按专业成绩由高到低录取,额满为止。

备注:①文化课成绩达到统招分数线录取的不占计划指标,在同一专业内递补录取;②若考生专业成绩相同,则按总分、语文、数学、外语、体育成绩由高到低依次优先录取。

可信。张庆云1971年9月出生,大学学历,二级播音员,大众对他的评价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曾获得淄博市环保十大杰出人物的奖项,非常受大众的喜爱,故而是可信的。张庆云现任淄博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教育部主任,电视新闻杂志《新视窗》制片人、主播,淄博广电首席节目主持人。

#课件# 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使用课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是 课件频道。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鼎湖山听泉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

 2、能说出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泉水变幻莫测、悦耳动听的,能说出自己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3、背诵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泉声变幻莫测、悦耳动听。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主线: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泉水变幻莫测、悦耳动听的?

 训练点:1、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的能力。

 课前准备: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祖国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河上的赵州桥,惊叹过他的坚固和美观,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游览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聆听了那清亮圆润的泉声。听,耳边传来淙淙流淌的声音,摇铃击磬似的、清亮圆润。仿佛我们已来到了鼎湖山。面对鼎湖山,你最想说什么?

 (鼎湖山真美!鼎湖山的泉声真好听!……)

 师:是呀,多么奇特的鼎湖山,你能在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美丽奇特呢?请你把它找出来。

 二、精读感悟体会语言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一)、出示:过了寒翠桥……跳跃前进。

 1、哪位同学能把这段美丽的文字读一下?(生读)

 2、从他的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交错流泻”是什么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回答]让我们去看一看?播放泉水“交错流泻”的画面。

 4、看了这交错流泻的泉水,你想说什么?

 (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机勃勃!……)

 5、那你现在准备怎么读,自己试试。谁来读?生朗读

 过渡: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也陶醉了,忍不住加快脚步,去感受鼎湖山泉的美丽。

 (二)出示“泉声隐到了……音响。”

 1、你觉得这段文字里哪个词写出了泉声的特点?你怎样理解他?你能读一读吗?

 2、听,除了泉声,云中还传来阵阵钟声。(点击钟声)钟声安详厚重、泉声欢快活泼,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你准备怎样读,自己试试。(朗读指导)

 3、我从同学们的表情上就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这里,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我们循着钟声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击出现庆云寺)瞧,这就是千年古刹庆云寺。寺内……

 生: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师:今夜,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入宿,是什么留住我们的脚步?

 生:声音。

 师:是呀,这声音太独特了!以至于我们留下来,想欣赏个够。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要欣赏这么美妙的泉声,只用耳朵够吗?所以作者是在用心——细细的聆听、辨识、品味。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

 2、你最喜欢哪种泉声?他有什么特点?

 (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泉声。琵琶一样清脆的泉声。)

 3、是啊,随着山势,山泉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你们能不能通过四人一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边朗读边品味,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可以开始了吗?

 生分四人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

 师:哪一组先来?

 (指小组读)

 评: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声音,还仿佛欣赏着一曲欢快活泼的交响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奏响他:请一、二组女生读轻柔小溪的声音,三、四组女生读清脆涧水的声音,全体男生读细流汇聚空谷的声音,全体齐读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生:试朗读

 师:真了不起,你们奏响了一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幻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结伴同行,一起去聆听、辩识、品味(播放录音)你能分辨出哪种泉声吗?

 师: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让我们再次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

 生展开想象:像二胡的声音像狮子发出的吼声等。

 师大家刚才的发言很积极、很有趣,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那像()一样()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那像()一样()的,是()。

 过渡:作者那传神的描写,我们怎能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呢?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禁都想一睹为快。

 体会本段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是较为复杂的长句子,用打比方、整齐的排比句等着力描绘泉声的美。特别是连用4个比喻,用“小提琴”、“琵琶”、“大提琴”和“铜管”来描绘泉水的不同声音,即贴切,又富于音乐美。而“忽高忽低”、“忽急忽缓”等又表现了泉声的千变万化,令人心旷神怡。

 4、试背诵

 三、感受情感产生共鸣

 师:(点击)鼎湖山草丰林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是泉水滋润着鼎湖山万物,是清泉孕育出蓬勃生机。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结尾作者说……(引读)

 (讲:作者的感受是在山路见到清泉,聆听、辨别、品味各种全胜之后产生的。)

 师:短短的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

 生自由陈述

 师:是啊,祖国秀丽的山川,怎能不令我们神往。让我们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把鼎湖山独特的泉声留在我们脑海里。

 (点击作业)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并介绍给你的熟悉的人听,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写一写。

 作业:

 1、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并介绍给你的熟悉的人听。

 2、课后将你心中想说的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14鼎湖山听泉

 游记→所见所闻所感→亲近自然

 热爱自然

 那像()一样()的,是()。

 

篇二

 教学目标:

 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搜集鼎湖山有关资料、作者有关资料

 认真阅读,掌握基本词汇,思考、理解文章写作思路,体会文本中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不胜收,你在观赏美景时,面对大自然中的种种万物,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学生可结合假期游历众说纷纭,教师做适当的肯定。

 下面我们学习《鼎湖山听泉》,了解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时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1、学生资料交流:

 作者简介:谢大光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我,百花文艺出版社我、副组长、我室主任、副总我,《小说家》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鼎湖山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是地球同纬度上的一片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的成员之一。鼎湖山景区古道两旁,森林苍翠。林中有2000多种植物,飞水潭飞瀑从30米高的峭壁上倾泻而下,雾罩云飞,章太炎当年在瀑布旁的眠绿亭题了四个字:涤瑕荡垢;庆云寺依山而建,嵌于千峰碧翠中,是岭南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建于明末;鼎湖山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673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2、词语掌握:

 肇庆泓泠泠菩提污垢遐想怅惘翩飞礼遇柔曼万籁俱寂楹联

 二、整体感知

 1、带着自己的猜测,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教师可配乐)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此类型的文章,我们一般定为什么文体?它们通常以什么为顺序来组织材料?

 --------游记散文,空间转换顺序。

 4、学生圈划课文中表示空间转换的相关句子。

 例如: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过了寒翠桥-----行至半山等

 5、学生积极发言,概括出作者的行踪顺序: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6、作者还略微交代了时间的变化,请学生指出并概括。

 ------黄昏—晚饭后—夜间

 7、教师小结:

 课文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作者就这样移步换景,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一路走来,就像慢慢舒展的画卷,鼎湖山美景层层展现在读者面前。

 8、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在颂泉,“听”字支配“泉”字,“泉”是关键,是线索,课文依次是:听泉声(§1)——看泉水(§2-3)——寻泉影(§4-7)——枕听泉(§8-10)

 三、朗读体会

 学生感情选读若干语段,教师做适当指导和评点。

 四、作业布置

 1、预习: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标记各部分内容。

 2、词语整理及抄写

 3、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段。

 板书设计:

 听泉声

 看泉水空间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鼎湖山听泉寻泉影时间顺序:黄昏—晚饭后—夜间

 枕听泉

 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准备词语的抽测。

 圈划文中描写山泉和听泉感受的句子,并能适当做旁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复习

 1、词语抽测

 2、提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用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

 二、阅读赏析

 1、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

 -------课文主要写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的美妙感受。

 2、学生圈划出课文中描写泉水的语句,了解作者笔下泉的特点,说说喜欢的理由。

 3、师生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生动描写鼎湖山的泉?试从修辞、内容、情感角度做分析。

 4、师生小结:

 (1)山泉之多“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无处不鸣”

 (2)山泉之态美“那半合半露、欲近故远的娇儿之态”

 (3)山泉之声美“孩子如铃的笑语”“不同乐器弹奏的不同旋律”

 (4)林木之美(衬托)“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直向山顶推去”

 例: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表现泉水的活泼,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后半:“钟”“泉”之声相应,把寺和亭勾连到一起,衬出了山泉的青春气息。

 ⑤第八段:浑然一片的泉鸣,层次分明,起伏变化,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认识到鼎湖山之魂—泉。

 5、精彩再现§8

 导入: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课文如何表现的呢?

 学生画出重点语句。

 思考:“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课文第8段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课文通过这些比喻,写出泉声的千变万化,把泉声写得很具体,有层次,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泉水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明确:先举喻体,再举本体,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出的具体环境。

 “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美的感受孕育出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理解难点:

 (1)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明确:(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2)“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明确:作者的心。

 (3)如何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这句话?

 明确:在聆听泉水的过程中,心灵获得启迪,产生感悟,使灵魂得到净化。

 (4)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

 明确: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5)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明确:是鼎湖山的泉水,滋润了葱茏的树木,给了鼎湖山生命的活力;是鼎湖山的泉水,孕育了鼎湖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的佛教福地;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感受到生命演进的旋律;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有一种心灵洗涤的感悟。

 6、作者对于笔下的泉是什么感情?

 学生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读一读,深入体会,抓住关键词。

 情感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7、课文末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这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清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蕴育着生机,滋润着万物,净化人们的心灵,山泉也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因此作者发出由衷的祝愿“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8、你从作者夜听山泉感悟人生的行为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面对大自然中的万物,我们要以丰富敏感的心灵去感悟它们,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感悟。

 三、扩展延伸

 (1)、课后练习讨论:

 1、作者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2、作者听出了泉水跳动的层次,从流淌声中听出了轻重缓急,作者想象到泉水的流淌如岁月流逝,感受到像生命在运动。

 3、①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净。

 ②“泉影越不可寻”是因为林深树茂而难见泉,“而泉声越发悦耳”是因为泉并不远,水势也没有减弱,因山势变化却使泉声更加悦耳。

 ③在于人的精神的纯净。

 ④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2)、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而文中有两节文字写了半山上的庆云寺,这两节文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千年古刹,百年古木,是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危险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四、课文总结

 鼎湖山的泉水不仅泉声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使人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泉水,所以作者感到这泉水仿佛汩汩地流进了作者的心田,也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五、作业布置

 1、继续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句。

 2、请发挥你的合理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具体细致而有序地描写一个观赏自然的情景,并抒写出你从这个情景中领悟到的哲理。200字左右。

 3、预习第二课。

 板书设计:

 鼎湖山山泉山泉之多

 山泉之态

 山泉之声

 林木绿

 种类多

 感情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准并理解“万赖俱寂、流连、磅礴”等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网络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从字里行间去感受泉声的美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感知课文,教给方法:

 由学习第二自然段入手:

 1、课件出示一组词语:

 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

 清亮时隐时现交错流泻遮断路面

 2、师提示学生读这两组词语,发现了什么?(声音、样子)

 3、感悟泉声与泉水之间的关系。

 4、交流后,教师板书:(入目入耳,更要入心)

 5、播放“钟声”课件,请学生用心聆听路上的泉声与钟声,说说感受。

 三、感悟品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要交代“小雨”与“薄雾”?

 (小雨与泉水大小有关;薄雾使景色更美)

 2、学习第4自然段:

 (1)师:伴着泉声、循着钟声,我们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古刹并借宿于此。入夜,万籁俱寂,跋涉一天的我却毫无睡意,仍然沉醉在白天的欢愉和美妙中,仍然意犹未尽地在聆听、辨识、品味着传送到枕边的泉声,就让我们也像作者一样去辨识、品味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四段:画出你认为很精妙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3)学生交流:

 (4)比较体会句子:

 出示: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是轻柔的,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是清脆的,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是厚重回响的,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是雄浑磅礴。

 比较两个句子,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第一段好,因为读起来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乐声。这就是打比方的好处。第二句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5)这么丰富的泉声是作者用心聆听,用心去品味的,来让我们在读中像作者一样去细细聆听、辨识、品味吧。

 (A)聆听

 播放四种“泉声”的课件。

 (B)辨识

 再播放四种“泉声”的课件,辨一辨。

 (C)品味,课件以诗句的形式出示句子: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

 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

 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

 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

 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朗读品味,读出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的感受来。

 (6)其实泉声还不止这些呢,引读: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

 (A)自由朗读这一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很富有生趣)

 (B)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泉水的喜爱,相机理解“流连”。

 (7)师:是啊,正是因为作者有如此美妙丰富的心灵体验。才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章来呀。同学们,走,让我们也一起去听泉去。

 (A)(放泉声)闭上眼,静静地聆听,辨识,品味。

 (B)试着用“那像---一样---的,是---的声音”这种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C)交流。

 (8)想想看作者为什么会听得这么真切呢?(山静泉响相机理解“万赖俱寂”,说说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静。)

 (9)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作者喜欢这儿的泉水,仅仅是因为泉声美妙,动听吗?读读第五段。

 (A)学生自由朗读。

 (B)交流感受,联系前文“草丰林茂”、“浓阴”、“繁花似锦”、“古树参天”“、与古刹同龄”、“有二百多年树龄”等词句相机理解“孕育”。

 (C)师:如果把万木比作孩子,泉水就好似母亲,水是万物之源呢,书上用了一个词来说明,就是孕育。正因为如此,作者在结尾说:——生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拓展:

 1、是啊,泉水不光声音动听,还滋润着万木,是鼎湖山的生命之泉,面对这繁茂的树木,聆听这美妙的泉声,怎能不让作者陶醉呢?他是在听泉,更是在颂泉呀!

 2、以后有机会,你想亲自去鼎湖山听泉吗?出示课件,介绍地理位置。

 教后记:

 此篇课文,教学后的感受,是要有一双慧眼,发现教材中前后联系的内容,这些课文中不为人注意的细节往往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很大帮助,最有感受的是三处:1、“下了几天小雨”与“泉水”的关系紧密相连,当然也与“泉声”的美妙有很大联系。2、“万籁俱寂”与听泉的联系。3、“孕育”与“草丰林茂”等词语的联系,从而提升了课文的深度。

嘿,你名字里有个“鬲”(音同“隔”)字,就真把好端端个庆云县给一分为二,并且是分到两个省?其实,你的大臂一挥,何止是把庆云给分隔,上游的吴桥、宁津,下游的海兴也没能幸免呢。就像原本一个完整的家,突然的变故,让孩子到河这边找爹,到河那边找娘。世上有多少人、事、物都有相似的命运呢。

还好,河之南的新城叫庆云,河之北的老城依然叫庆云。

戊戌年的酷暑季节,河之南的山东庆云县以这个季节般高涨的热情,迎来全国50位著名作家和诗人,共同欢度一个文学盛典——庆云县首届李之仪诗歌节。当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家,“洞悉”了那个写“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就是庆云人之后,又有新发现,山东庆云举办李之仪诗歌节,采风的第一站竟是河北庆云镇。“啧啧!世上有好多事,难以预料,实在是奇妙。看来有好戏!”有作家这样肯定地说。

一时,鬲津河,河之南,河之北,庆云县,庆云镇,无棣古邑,衙署二堂,庆云文庙,泰山行宫,李之仪,唐枣树,海岛金山寺,这些具有固定意义的名词,像一根根传热棒,把原本炙热的空气搅动得生生冒烟,突突窜火。

当河之北庆云镇年轻的周杰副镇长,在老县衙那棵几百年的槐树下,动情讲述“河之南的山东庆云与河之北的河北庆云,本是同根同族、血肉相连的一家人”时,我发现,几乎所有在场的人都被感染。我,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一脚跨两省的代表,更是心潮澎湃,热血涌动。

说起固定、殷实、温暖,能遮风避雨、寄托情感与相思的家,谁能不动容呢?

七八千年以前,我脚下的这块土地还是一片茫茫浅海。随着大自然几度沧桑巨变,海水渐渐退去,陆地渐渐增多。到了四千多年前的五帝时期,一条奔腾咆哮的大河——黄河,夹带着大量泥沙,越高山跨高原穿沙漠,一路狂奔怒号来到这里,稍作喘息然后入海。我们的祖先炎黄部落,就从上游沿河东迁,依河而居,生息繁衍,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

这块生机盎然的处女地,不仅长出高粱玉米大豆和小麦,也长出了金丝枣树。当然,那些红柳、蒲苇、马绊草,也都欣欣然在这里扎根长叶开花结果,一年一年,生生不息。

黄河也年轻,像条精力充沛、桀骜不驯的龙,在这片散发着青春气息的土地上不安分地撒欢折腾。黄河撒欢,黎民遭殃。于是,就出现了禹疏九河的伟大壮举。于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鬴、胡苏、简、挈、钩盘、鬲津九条河,像九条小龙,也像黄河龙的九个力爪,呈扇面蜿蜒在渤海湾畔冀鲁平原上。鬲津河是九河中最长的河。嘿!调皮的黄河看着有趣,就逗你,就鸠占鹊巢把你的河道当成自己的。苍天之下有不听话的人,大地之上也有不安分的河。于是,弱小的鬲津河就有了被黄河覆盖、与黄河重叠的经历。于是,鬲津河也就有了古黄河、老黄河之称。看来,灾难也是财富,黄河丰富了你的阅历,使你沉稳老练、内涵丰富、荣辱不惊。

你身后几公里处有条无棣沟,比你小很多,就从我老家门前流过。我曾经以为是条无名的河,其真实身份让我大吃一惊——当年徐福东渡,走的就是这条河。面对破烂不堪的河流我茫然不解,这么浅的水这么窄的河,那几千童男童女和武工百匠,还有几十条大船,可有瘦身法吗?长大后读史方知,当年的无棣沟波澜壮阔,宽八百多米,四条大船能并排前行呢。故乡河啊,我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河,原来你也曾浩瀚气魄过!

唐朝诗人刘长卿曾作《晚泊无棣沟》——

无棣何年邑,长城作楚关。

河通星宿海,云近马谷山。

僧寺白云外,人家绿渚间。

晚来潮正满,处处落帆还。

唉,往往是这样,好的东西,存在时不知珍惜,待失去了,很难再恢复它的模样。

说起徐福东渡起航地,河两岸的人都津津乐道,言之凿凿,徐福是从鬲津河北岸千童镇登船,从无棣沟入海的。当年徐福领了秦皇命,就在千童镇周围挑选三千童男童女集中训练,作为厚礼去东海寻仙问药。秦始皇要长生不老药心切,就频频到海边登高远眺,最后一次打道回府时死在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城附近,是古黄河的重要渡口)。如若还有疑问,这里的人们会当即搬出许多史证物证来,这一带还完整保存着千童城、无棣沟、开化寺、训童港、秦台、百匠台、老君炉、链船湾、龙骨井等遗址。自汉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这里举办过多次“信子节”,以祭奠那些东渡不归的人。这里与徐福最后栖息地日本佐贺金立山一带,始终保持着频繁的文化交流与密切的民间往来,为的是祭奠同一个人和他创下的历史性伟绩。

站在无棣沟的桥上向东向西眺望,我看见了波浪中奋力前行的浩荡船队,同时也听到了船上的撕心裂肺与两岸的哭天抢地。鬲津河,你在此流淌了几千年,见证了两岸百姓血雨腥风、披荆斩棘的不易。一些不朽与文明,往往是与老百姓的苦难和灾难同根并株呢。

河南岸有棵老枣树。她可真老,有1700岁了。在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哄我和妹妹,就从蒲囤里捧出一捧金丝小枣来,说,枣真甜啊,是仙果。枣树通人性,是神树,可不能随便糟蹋。说她家村西有棵老枣树,头遮天盖地,老得皴了皮空了肚,两搂也搂不过来。谁家有个天灾病祸求了它就好,谁吃了那树上的枣就长生不老。皇帝给封名,罗成拴过马,小日本都不敢动它。鬼子据点在老城里(今河北庆云镇),离她村三里地,鬼子汉奸三天两头去要火头,村南村北的枣树杏树,全成了鬼子据点灶膛里的灰,就是那棵老枣树,任谁也不敢动。

您家在哪里啊?

俺家在河南啊!

河南在哪里啊?

出了咱刘庄往南走十八里,有个老庆云,老庆云城南有条河,河南的王古泉就是俺的家。

夏天河里水多,有时都漾出来。如果大水淹了桥,就坐船坐筏子,到庆云城里赶庙会,听戏,走亲戚。

我这才知道,奶奶除了刘庄还有一个家;知道了刘庄之外还有老庆云、鬲津河、王古泉,还有老枣树。

我常陷入遐想,奶奶说的那条河,到底有多宽有多长?那棵老枣树有多粗有多老?十八里地到底是多远呢?

七八岁时,俺娘给缠脚,俺说啥也不干,就哭就闹。正赶上蒋介石宋哲元来了,让放脚。稽查队隔一天一趟,挨家挨户查,逮着就罚两块现大洋。你是没看见呐,来的人骑马,两男一女,都打着绑腿穿着军装,可威武啦。他们就住在城后的陈家。我把裹脚布扯下来扔到柜缝里,再也没缠脚。奶奶说的城后的“城”,就是指河之北的老庆云。

多少年后,我从老家到山东庆云(河北人称新县或新庆云)读书。周末,骑车走在鬲津河桥上,看着满眼或满或浅、或动或静的河水就想,奶奶从河之南嫁到河之北,我从河之北又到河之南读书,多么奇巧!又是多年后,奶奶从生活了70年的河之北,又回到她的出生地河之南,跟着孙子孙女进了城。

故乡?他乡?有时很难分清其界限。能找到相关联的密码,那你就算是个有故乡的人啦。

说了这么多,要想明白河之南、河之北,老庆云、新庆云的来龙去脉,还得从“根”上说起。

庆云是座历史古城。“庆云”即五彩云,古人以为喜庆、祥瑞之气,也作“卿云”。《史记·天官书》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喜气也。”舜帝与群臣百工唱和作《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多么美妙吉祥的名字。

庆云县境,夏属兖州,秦属齐郡,汉属渤海郡,三国时属乐安郡,晋属乐陵国,南北朝属乐陵郡。因为此,我常向人解释,家乡著名特产金丝小枣为何叫响了乐陵而不是庆云。隋开皇六年(586年)设无棣县,县治在今山东庆云县于家店村北,后称西无棣。自始庆云有了自己的县治,就像一家人,终于盖起房子,有了固定住所。据说,新建县治之所以叫无棣县,缘起我家门前的那条无棣沟。史载,无棣古邑城墙周回八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车水马龙。明洪武六年(1373年),一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无棣古邑毁之殆尽。县治遂迁到城西北4公里处鬲津河北岸庆云镇址,易名庆云县,新筑县城。我常愤愤地想,1373年的那场大火,不论是战乱天灾,还是别的原因,都是罪恶之火。八国联军一把火烧了圆明园;还有长沙的天心阁、岳麓书院,无不是被罪恶之火焚毁。为何明丽的阳光下,总是有罪恶潜藏?

新修的庆云县城,规模宏大,建筑气派,功能齐全,风景秀丽,著名的八景——棣城烟雨、鬲河夜泊、龙冈晴岚、雁滩渔歌、东岳晨钟、西山暮笛、杏岸晓云、月沽春涨,被历代文人墨客刘元宰、崔旭、马龙潭等人作诗极尽歌颂,还配了典雅静美的图画。

不论多风光的人物,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台,县城也是。如若不是,好端端一个河之北的庆云县城,为何说迁就迁,非要跨过鬲津河又迁回河之南呢?一纸命令,把个庆云县城南移九公里,在四个自然村的空阔地带安营扎寨。于是,选址,画图,盖房,搬迁,这是1965年。在多年之后,我由那个骑车穿行在鬲津河上的中学生,成了大学生,成了公职人员又进了新庆云县城,听迁县过来的老干部讲当时的情景,感慨万千。当年新县的建设管理与发展的艰辛自不必说,一到周末,返家的自行车队伍由南向北,浩浩荡荡,在一条窄路上蜿蜒几里地,相当壮观。老人说,当时在河之北庆云县城工作的干部,都迁往河之南,成了山东新庆云人,在乡镇工作的依旧留在河北。一个人的归属,一条河就定了乾坤!县城迁走了,县城的底子还在,建制划归河北盐山,降格为一个镇。降格后的庆云镇,一下子由繁华归于平静。老县衙古井旁的青苔,青了绿,绿了黑;庆云文庙古碑下的小草,孤独地绿了黄,黄了枯。风光了五百九十多年的老县城,也有个自我疗伤、慢慢适应的过程吧?!

还好,一个声音让我替古城担忧的心境稍稍得以宽慰,也多亏了县城外迁,否则,眼前的这些名胜古迹,或许早在某些当权者手上化为泥土了呢。

鬲津河啊,以你为界,河北、山东就这样隔开了,河北庆云与山东庆云就这样一分为二,干净利索,泾渭分明。但是,那些历史的、文化的,亲情的、乡情的,还有千年不变的习俗……那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你能隔得开吗?

李之仪诗歌节期间,作家们对听来的一件事唏嘘不已,如今河之北沿河的农民,在河之南的山东庆云境内还有零星的责任田。对此,有关方面做过协调,可地的主人依旧坚持。有作家就感慨,你说,老庆云新庆云,都是一个庆云,能分得开吗?

唉!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令作家们惊叹的还有:现如今,河之北有大批人到河之南的庆云县城买房,或上班,或办企业,搞经销,打工,读书,养老……美其名曰:进城。

县城迁走了,县城的根还在,魂还在,文化还在。如今的河之北庆云镇,当年的辉煌与气魄依稀可现。泰山行宫、庆云文庙、衙署二堂、古监狱旧址、古城墙残余、儒林街等名胜古迹,每一处都像一个满腹经纶、洞察世事、饱经风霜的老人,站在那里向世人诉说……就说建于1373年的监狱吧,它是专政者的机器,谁掌权,就乖乖地为谁服务。在监狱旧址前,我分明看到了在此被关押过的形形 的人影,他们或怒,或恨,或羞,或愧——马颊河大罢工的***刘格平、胡恒熙、杨德然、胡林晓,大叛徒邢仁甫,伪庆云县长于中孚,大汉奸陈甲林,还乡团头子撒耀林……

这一切,都成了历史。历史,就写在扉页之下、人心之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衙署二堂内有棵古槐,佐证了这里的高古内秀与曾经的显赫尊贵。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名将完颜岱携夫人索绰尔来庆云任知县。因勤政廉政、护佑百姓留下了好名声。索绰尔在县衙后院亲手栽下一棵国槐,提醒丈夫要清廉勤政,像国槐一样不为虫蛀,清香于世。因白莲教造反,完颜岱调任河南南阳知府。离任前,百姓洒泪相送,并为其夫妇制衣送伞。如今,这棵古槐高大直立,状如伞盖,青翠欲滴,成了老县衙一道盛景。

河之南也有棵古树,就是奶奶讲的老枣树。因品质不同,其形状也异。这棵被唐太宗封为“唐枣”的古树,树高8米,胸围4米有余,1993年的一场台风,把主枝刮掉,仅存一侧枝,仍枝繁叶茂,叶绿果红。它是鬲津河两岸金丝枣树的鼻祖。

古河两岸的繁荣兴盛,百姓安居乐业,还体现在这里的佛教兴盛上。隋唐时期,这里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人心向善,寺院众多,最著名的当属海岛金山寺。在隋朝,九河之一的钩盘河,在河之南的分水镇处分流又合拢,中间形成一个狭长的孤岛,延绵数百亩,岛上建寺,取名海岛金山寺。寺院建筑雄伟,气势磅礴,大殿、禅院十几排,僧侣众多,香火鼎旺,有“骑着毛驴关山门”与“日进斗金”之说。传说,唐玄奘就是在这里长大从这里出家的。进入新世纪,齐素萍居士在海岛金山寺旧址上恢复重建寺院,使其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都说人杰地灵,人杰与地灵是相辅相成的。鬲津河两岸的庆云大地上,自古英雄才俊辈出。后唐宰相李愚、北宋工部尚书李之纯、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明代尚书王佐、龚威将军马龙潭、同盟会革命女杰崔震华(当时有“南秋瑾,北震华”之称)、哲学家关锋、科学家张炳炎、一门双将军刘存智刘存信……

如今,鬲津河两岸又联起手来,打造冀鲁平原旅游胜地,文化高地。你说,一条鬲津河,你最终隔开了什么?不论是河之南找爹,还是河之北找娘,只要有爹有娘,只要“根”和“魂”在,我们就不是弃儿。

当然,之前的鬲津河,早已改名为漳卫新河。就像古代的西无棣改名为庆云县一样,那,又有什么要紧的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592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