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第1张

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 **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诗歌评析 各段详解: 第一段: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去,他看一条路到尽头 第二段: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充满挑战。 第三段: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但路很长很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 第四段: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 为什么选择人少的路:那条路可能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所以更有价值,而且诗人一直都向往着更富挑战性。更美好的生活。 《未选择的路》借自然之路写人生之路只能选一条,要慎重选择,而且不能回头,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想象。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诗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把理性与不情感融于一首短诗之中,深化了这首诗的意蕴,给人以丰富的启迪。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意境创造和浓郁的抒情表达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递给读者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索。这种质朴无华的风格使这首诗如夏夜里清凉柔和的风,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情趣,给人一种沁人心脾之感。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每一 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其中的哲理内容。 因为这首诗具有内涵的开放性,犹如一个巨大的构架,其中的内容有待读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从而受到触动而引发深深的思索。

这首诗肯定是普希金的瞬间之作,灵光一闪。

最早读这首诗还是少年时代,感受还不怎么深,对人生,对世界,只是觉得这诗很美,蒙着一层淡淡的忧伤,音节铿锵,富于韵律,令人向往。

但当时觉得整首诗味道有点怪,似乎太消沉,对“忧郁”这样的词不理解,象太灰暗。

经历了很多年,才觉得这诗深刻。

原因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幸,古往今来,谁不曾被生活蒙蔽过呢?认识生活是那么容易吗?而人是个永远的矛盾体,社会人生又常常是另一个迷。历尽创伤,伤痕累累……谜底揭开,我们看见了世界的真相。

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彩、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理解

曾经经历过的美好,哀愁,都会是我们记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当我们回想曾经的经历就会觉得无比的亲切、熟悉。所以我们应珍惜现在的每一天。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我可以面对失败,但是不能容忍欺骗!

生活可以抛弃你,但自己不能抛弃自己;生活可以不爱你,但自己不能不爱自己;生活可以欺骗你,但自己不能欺骗自己。

一切都不过是转瞬即逝,而那过去的即使是欺骗也将变成回忆中的美丽。

假如生活欺骗了我,我就去欺骗生活。

生活可以是真也可以是假,就当是欺骗的欺骗等于不欺骗吧。

即使我们被欺骗了,但是请记住:智者不会投降,英雄也不会灭亡。

生活就好似江湖,我们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生活总有它自己的几个面,而欺骗则是它们之间的平衡木。

生活即使欺骗了我,我仍然坚持按自己的原则来决定生活的对错。

在生活这个大戏台,谁都在扮演自己欺骗自己的角色。

假如是美丽的欺骗,我情愿被一骗再骗。

当我被生活欺骗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必须要懂得再欺骗自己,才不至于无法自拔。

一切都无关于生活,是自己将自己欺骗。

生活常常欺骗人,但欺骗的都是应该被欺骗的。

生活如果不欺骗人还叫生活吗?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着。

人对于生活是弱者,生来就是要被它欺骗的!

人被生活欺骗是人的悲哀,人如果欺骗生活那还是人的悲哀!

生活是一张网,而我们都是网中的鱼,所谓生活的欺骗不过是这张网偶尔的散开和收紧罢了。

我们可以被生活欺骗,但决不能被生活淘汰。

生活永远站在强者的那一方,弱者只能被它欺骗。

在痛苦中回忆幸福是另一种幸福。

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们,就让我们一起在悲剧中为生活歌唱。

繁星被称为哲理诗, 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

一、哲理诗的定义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它阐明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哲理诗往往把抽象的哲理同具体的形象熔为一体,以生动的意象来晓人以理、动人以情。如,宋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该诗前两句在读者脑海中展现出庐山雄伟壮观的意象,后两句是说理。整首诗揭示的哲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易犯主观、片面的唯心主义的错误。要想全面地看问题,必须学会“入”和“出”。“入”则深入事物的内部,进行细致的观察。“出”是跳出事物,从多角度、不同距离观察事物,以免“当事者迷”。甚至还要了解事物的前世今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孤立、片面、主观的看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

可见,该哲理诗虽然短短几句,却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二、哲理诗的分类

划归哲理诗的,虽都包含哲理,但侧重点不同,按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偏重于情感。如,《豆芽》

好端端的子儿,

无奈被人放进水缸。

浸泡几天几夜变成,

白发苍苍老头———

长长的胡子,

瘦瘦的身材,

不像人也不像鬼。

差强人意被逼,

推向市场。

可怜巴巴地,

出卖形象,

兜售青脆。

该哲理诗,读后使人震撼,

涉及到人的情感等社会问题。

2、偏重于哲理。如上面提到的《题西林壁》,再如,现代鲁藜《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对该诗的理解有多种,小编认为如下理解是正确的:只有人民不朽,只有历史永恒,在不朽和永恒中,个人的作用只能是微乎其微的。“把自己当作泥土”的精神,正是使自己的生命价值获得不朽和永恒的一种追求。

3、偏重于生活情趣。如,《翠竹》

别以为我身材苗条,

鸟就不买我的账,

风老是欺负我,

亲一口就跑。

该诗把竹描绘得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哲理诗的特点

哲理诗意象生动、含蓄隽永。多将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它侧重于总结人生智慧,传达理趣。如,现代余亚飞《观钱塘江潮》

钱塘一望浪波连,

顷刻狂澜横眼前;

看似平常江水里,

蕴藏能量可惊天。

该诗以钱塘江潮为意象,表现了看似平常的钱塘江浪波下,蕴藏着惊天的能量,顷刻间能涌起排山倒海的浪涛。意喻着看似平常的现象后面会蕴藏巨大的力量。

四、哲理诗的要求

创作哲理诗,要意象生动、含蓄,寓理于形象中。避免直白、浅薄无味,尽量避免概念大于形象。如,《世界拳王争霸赛》

被打倒的,

没人同情。

击倒他人的,

反得一笔可观的奖金。

该诗有一定的诗意,但不够含蓄,属于“概念大于形象”一类,因而不是上乘作品。

总之,一首优秀的哲理诗既具备诗的内质,又要有鲜活的意象,含蓄的主题,寓理于形象之中。这样的哲理诗给予“诗词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附录:小编最近习作的两篇哲理诗,请方家斧正,请大家批评!

一、《五绝·查与预》

(通韵押欧韵)

观树长花落,

知一叶见秋。

视人间善恶,

记未雨绸缪。

二、《七绝水的启示》

(通韵押雍韵)

细水潺潺流向东,

千沟百壑不离宗。

奔腾万里终极到,

汇入涛涛大海中!

三、《人生》

在奔驰的列车上,

面对着窗外。

来不及回忆过去;

捕捉着白驹过隙的现在;

憧憬着转瞬即现的未来。

 我们要鉴赏一首古诗的思想感情就要分析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候的情感,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歌思想感情鉴赏,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古诗歌思想感情鉴赏

 常见的诗歌类型及情感

 (1)别离贬谪诗。

 别离诗:表达离愁别绪,多迷恋、伤感;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表达自己的志向。

 贬谪诗:流露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表达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表现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2)思乡怀人诗。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3)爱情闺怨诗

 (4)①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 ②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③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的向往。 ④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4)咏物抒怀诗。

 ①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②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③表现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④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5)边塞征戍诗。

 ①描写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体现边塞风光的自然之美。 ②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思想内容。

 ③揭露战争的激烈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征人思念家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

 ④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

 (6)山水田园诗。

 ①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

 ②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的思想情感。

 ③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对自身处境的感叹。

 (7)怀古咏史诗。

 ①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②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③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④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方法技巧

 1解题策略 (1)抓住诗题

 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语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题材类型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有大体相同之处。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如思乡诗,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乐景”表现“乐情”,“哀景”则表现“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巩固训练

 1(2013·河南省开封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①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 ①迷津:迷路。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思乡之愁和前途渺茫的惆怅之情。首联借树叶凋落、鸿雁南飞、北风萧瑟、江水寒凉的秋景,渲染出清冷孤零的氛围,为抒发思乡迷茫的情怀作铺垫。(意思对即可)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诗歌是言情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诗人表现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及对人、事的看法。古代诗歌中流露的情感有哀怨、激愤、忧愁、欣喜、欢快、向往、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等。通过这些情感可以折射出对人、事的观点,或不满,或歌颂,或赞同,或反对……对于这一类的考题,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1.类别评价法

 如果读完一首诗歌后就能把握它的类别,那么就可以根据诗歌的类别去推测诗歌的思想内容。比如写景诗中的“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基本上是抒发作者对自然风光、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置身其中的闲适恬淡之情,还有的则表达了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之情。“边塞战争诗”主要表现的'是边疆战士的艰辛生活,表现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对战争的控诉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如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就借征夫之妻的口吻抒发了上述这些感情。

 “怀古咏史诗”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古迹的咏怀或评价抒发一种壮志难酬的苦闷或是表达一种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或是借古讽今。“咏物诗”,它或是通过细致描摹某个意象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寄寓一定的生活哲理,如骆宾王在狱中所作《咏蝉》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诗歌类别还有送别诗、思乡诗等等,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它们的类别来推测思想内容。当然有些诗歌的题材类别并不是单一的,可能既包含这一类的内容,又包含另一类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多方面去考虑。总的说来,通过把握诗歌类别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2.背景推断法

 作品大多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写成的,因此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有些诗词要考虑当时的背景。如陆游的《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此词极易让人受“哀”和“悲”字的影响,从而提炼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的思想感情。但从写作背景上看,这一判断是错误的。孝宗乾道八年(1172),陆游接受抗金重要人物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当时抗金前线南郑。本词就是词人在南郑的即月抒感。因此词人登台,眼前的角声烽火,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他对收复失地成功在望的无限兴奋之情。“此兴悠哉”,表现出词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若单凭词的内容,考生是不容易把握这种感情的。

 3.尾句确立法

 不管是绝句或是律诗,大多有一个基本特征,上半部分多叙述描写,而下半部分多抒情或言志,特别是在末句,更明显突出。如虞世南的《蝉》:“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此诗前两句是描写蝉的习性和特点,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声名远扬,不是借助别人的帮助,而是本身确有的才能。而在词曲中一般是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如关汉卿的《碧玉箫》:“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堪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结尾一句“归,学取他渊明醉”,表现了作者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理解、赞赏和向往。

 4.联想类推法

 对于咏物诗,要紧紧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通过联想来把握诗人的感情。松、菊、梅是诗人主要借用的对象,如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中塑造了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具有“独立不迁”的高标情怀的菊花形象,以此来表达诗人至死不变的民族气节。

烦忧——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必读理由

中国现代派的著名作品,古典的节奏,现代的哀愁有机结合。

名作赏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不过百余首),却在诗坛中占有重要位置;他没有系统的诗论,但他的《论诗零札》和他友人杜衡整理的《望舒诗论》却备受重视,他在诗坛以现代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

在新诗史上,戴望舒自有他一席地位,不过地位并不是很高。

“五四”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社会使命感笼罩了一个庞大的“烦忧”群。戴望舒就是这样一位由现实世界转到诗的世界中最忠实的烦忧者之一。他写了许多烦忧者的诗篇,这一杰出的诗篇《烦忧》为这一群体的心态与精神作了集中的观照与画像。

这首诗出自戴望舒的诗集《望舒草》。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的重要派别——“现代”派——的重要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集中描写了现代人的生命感悟与情感体验的心灵轨迹。在人生的旅程中,有阳光灿烂般的欣悦激动,也有阴雨绵绵似的苦恼烦忧,那么,此刻郁结在诗人心中的烦忧是什么叫呢?诗人没有直接表露。

清秋是一个怀人的季节,大海寄寓着无尽的相思,读来已是使人伤怀,加上“寂寞”,加上“辽远”,便把诗人落寞无奈与欲罢不能的相思之情展示得更为深刻细致,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便油然而生。然而在这愁肠百结,落寞孤寂中,作者却突发奇想,身边有人来问你的烦恼,你的忧愁,这时你会如何回答?是和盘托出,把一腔愁绪全部告诉对方,还是讳莫如深,紧紧瞒住?自己虽有选择的自由,但面对关爱你的朋友的询问,你能装聋作哑吗?那么,这种欲言又止的心理又如何表达呢?“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这“不敢”二字实在是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矛盾心态,且把读者引向无穷的遐想之中。上面四句,短短三十六个字,活画出了作者深刻的怀念,激烈的斗争,那种“欲说还休”的滋味,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既意味深长,又强烈迫切。

下面四句,将上面四句作逆向排列,粗粗看似回文诗,细想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花拳绣腿般的故弄玄虚,而是作者那种络绎不绝、日益汹涌的思念之情在放纵宣泄。首句既像反复,又似顶真,联络照应密不透风。尽管是激烈而又矛盾的“不敢说出”。但想要心情倾吐的希望又是那么迫切,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有心人不妨在那里作一次感性的神游。全诗以“清愁”作结,却正好表达了成熟的思想者以“却道天凉好个秋”式的常语来表达自己复杂心态的不同寻常。

全诗八句两组,呈轴对称排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这是作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格律诗影响的结果,前四句的压韵为后四句的复唱设置了先机,故读来十分上口,给人留下齿颊生香的愉悦之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689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