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淡漠的人通常表现出对情绪的冷漠和缺乏情感表达。他们可能很少流露出喜怒哀乐,不容易被他人的言行所触动。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可能显得冷淡、不关心他人的感受,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层的情感连接。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对他人的疏远或避开亲密关系的倾向。这种淡漠的表现往往源于个体的人格特质、生活经历或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情感冷漠的体验就是两个人虽然在一起,但是却就像离得最近的陌生人的一样,两个人没有一点的感情可言,这样的生活实在是无聊,没有希望的。
一般情感冷漠的原因主要有:
1、在反复的矛盾冲突中,情感不断受挫:俗话说:惹不起,躲得起。但在夫妻生活中,惹不起时也难以躲得起。当一方的霸道、蛮横或恶习、怪癖反复对配偶形成不良刺激时,夫妻的情感还有什么美好可言?这就是所谓的近距最易发生排斥的心理现象之一种。
因此不难得出结论:夫妻关系的维护,重要的一点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改正和调整。如一些夫妻平时打打闹闹成了习惯,有人还以此为乐,觉得挺充实,有朝一日,两人真动了肝火,出手太重,打伤打残了对方,那可就将情感彻底淡漠了。
2、对配偶的过失耿耿于怀,一是记恨,二是不能原谅和宽容:夫妻间情感的深化,贵在宽容和谅解,以心换心才好。如对婚外恋的头脑发热或追求一时的新奇、刺激等等,夫妻中被动的一方应给另一方改正的余地和体谅。而如今较普遍的行为是对配偶的过失耿耿于怀,在耿耿于怀中,情感便淡漠下来。
3、没有把配偶放在正确的位置:在一些大男子主义者的心目中,妻子就该是天生伺候男人的奴仆。当妻子为他端上热饭或递上洗净烫平的衣服时,他不知说句感谢的礼貌的话;并且将哥们儿同性之间的友情看得更重。
反之,在恨铁不成钢的妻子们眼里,绝大多数的丈夫们也是不成大器的平庸之辈。她们对丈夫的关怀,肯定和鼓励的言词总是比黄金还贵,轻易不肯施舍。这就难免不影响对方的自尊心。
这种感觉就像是仿佛时间一切都与我无关的这种体验。
大多数人心中充满了孤独和凄凉。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总是不信任和不满,对感人的事情总是怀疑,甚至拒绝被感动。患有情感冷漠症的人通常不会感到生病,因为她只是觉得自己不容易情绪化,所以人们往往忽视了这种疾病。
“情感冷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广为人知,许多士兵因战争受伤而患上了这种心理疾病。1950年,美国小说家约翰·多斯·帕索斯首次指出了这种精神疾病的“人文原因”:“冷漠”是个体对过多或过复杂的生活或环境压力的本能反应。
美国知名的脑神经学家吉姆·法伦认为,人的大脑结构中属于额叶部分的眼窝皮层是涉及社会伦理认知功能(包括社交、情绪控制、动机与责任等)的关键器官,如果它在幼年时受损或发育不完全,则有可能导致患者处理伦理和道德判断的功能失效,这样可能会产生“情感冷漠症”。
现实生活中,我们遭遇更多的冷漠也许是“生理冷漠”以及从而延伸出来的“家庭冷漠”、“道德冷漠”、“爱情冷漠”……这些可能缘于社会外部环境、身体疾病或生物遗传基因等因素。
且不论“情感冷漠”缘于神经器官受损、外部环境或本能反应,姑娘眼下的“冷漠症”更值得大家关注,因为姑娘在网络和电脑中的包围中成长起来,他们可能更容易患上“情感冷漠症”。
具体的表现当然是上网成瘾,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情友情冷淡冷漠,因为正常社交的缺乏而没有内心体验,同时他们拙于表达,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
我觉得感情淡漠主要因素还是家庭问题。
恋爱的时候没有小孩,无忧无虑!
但是结婚有小孩之后问题就接踵而来,当父母的都能体会到的。
当然还需要双方彼此是否真心,我觉得爱久了就变成亲情了。
遇上还需冷静处理,别给自己留下遗憾
情感变得淡漠很正常,不需要担心,更多的是取决于你自己怎么想的?你是想顺其自然还是想让自己的情感变得丰富?
既然你提出了这个问题那我想应该是后者,你可以从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出发来让自己情感变得丰富,最好的办法要么是爱一个人,要么是被人爱。
如果短时间找不到这样的人,那你可以找一个爱好,把情感灌注到爱好上,也是一样的。
情绪淡漠是一个人对某些事或整个生活丧失了信心和兴趣时的情感减退现象。中学生情绪淡漠的主要“症状”是: 内心体验贫乏、冷淡、麻木不仁,干什么都觉得“没意思”,兴趣索然,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自己为什么而活着,对自己和别人都漠不关心,对生活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心理学家称这种症状为“败兴症”、“空虚病”或“情绪减退症候群”。 青年期的情绪淡漠实质上是一种个体对于挫折伤害的被动保护性反应,是一种逃避现实矛盾与困惑的表现。这被认为是“未能完成自我同一性”,变得“不了解真正的自我”了。从中学生的情况看,产生情绪淡漠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冲击,升学、就业的竞争加剧,人际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了;另一方面是青年期自我意识的快速增长,自身发展的强烈愿望与自我服务能力的不协调。这就有可能造成中学生因心理负担过重或经不起风浪而丧失信心、热情和主动性,丧失与他人感情上的共鸣,陷入情绪淡漠状态。此一时期,父母的过分关心或关心不够,都可能促成这种状态。 可以采取以下办法防止情绪淡漠的产生: 1.培养乐观、自信、积极的生活态度。2.使自己的活动、生活内容多样化。3.提高对挫折的耐受力。 人生遭遇挫折在所难免,应以积极的方式应对。4.换一种眼光看待周围世界。 生活中不乏真善美,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对生活很冷漠的青年应善于从亲人的安慰、朋友的关怀、师生的情意中去寻求温暖、抚慰,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使冷却的心重燃青春火焰。5.及时运用心理调节法,自觉摆脱淡漠情绪。 当出现情感淡漠的苗头时,应及时对自己施加一些积极的暗示:如“这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这样下去很危险,会毁了自己”等。同时,有意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些自己胜任且又有乐趣的活动,特别是欢乐、美好的集体活动中,对于恢复自己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大有益处。
在生活当中我们总会遇见一些在情感上非常淡薄的人,那么像这些人在表面上面对自己家庭里面的人,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以及对自己的朋友也保持在一个不在乎,不问候以及不关心的这个尺度,那么像这样的人经常会给人一种误解,就是不怎么想要搭理别人。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表现的对待感情特别的冷漠呢?
出现了自闭心理首先就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种,那么有一些情感比较淡漠的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样的状况,是跟自己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有一定的自闭心理或者是自我封闭。那么像这样的人或许在之前自己的心灵受到过一些挫折或者是打击,致使自己对外界的事物或者是人心灰意冷,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乐趣,所以就会给人一种非常冷漠的感觉。
情感上的淡漠症其次就是一种形态上面的情感的淡漠症,那么像这样的人不会厄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去胡乱做一些事情。但是却有一种强迫症,也就是说在他们的生活当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不会对任何事情感兴趣或者是也不会关心社会上的事情。一直过着自己认为好的生活,也就是说脱离现实的生活,那么像这样的人也会给人一种非常冷漠的感觉。
自我隔离最后就是这些人肯定跟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关,有一些人在经历了不好的童年以后,就会有一种隔离情感的下意识的反应。那么无论是哪一种人,当大家在发现自己身边有这样的人士,多半都是因为这类人的心理或者是生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才致使他们有这样的情感。因此大家需要多帮助他们,以及去多寻找一些方法跟他们多做交流。
在我们周围,也许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对人、对事表现得很冷淡、不热心,甚至冷酷无情。这在病理心理学上叫做“情感淡漠症”。“情感淡漠”虽说也是一种情绪体验,不过这种体验大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
情感淡漠在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的区分,情感淡漠的形成与发展原因,也包含有病理和社会心理2方面的因素在内。
在国外,现在有些青年心理学家,他们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里,有为数不算少的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的状态。
所谓“三无”,简而言之,就是无情、无力、无心(心思)。这也就是说,他们无动于衷、缺乏活力和漠不关心。这些多年专门从事研究青年心理学的专家们呼吁,生活在现代化社会里的青年,应该警惕这种心理上的“三无”状态。
一、“情感淡漠”的青年,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
(1)从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缺乏生命的活力,整日里有气无力,失去了“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
“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为“和现实的有生命的接触”。这句话是生于波兰的法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明考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他说的这句话,也就是中国古语“行尸走肉”、“哀莫大于心死”之意。明考夫斯基解释说,情感淡漠的人是自闭性的、自我封锁的。这类青年大部分是因为心灵上曾经遭受过种种挫折、打击或创伤,于是心灰意冷,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对人对事都感到索然无味。他们的心“冷透”了,躯壳虽存、“灵魂”已无,心灵空虚至极。
(2)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应。
这是一种另外形态的情感淡漠症。在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有些青年行为正派,并不胡作非为,但他们却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病症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但却失去对于学习的热情,或者失去了对于社会的关心;他们持续地过着一种自认为“超然”的脱离现实的生活。
然而这类青年并不像精神病患者那样,他们的智力和品格相当好;他们也不像某些神经病患者那样内心惴惴不安、紧张不宁。病理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类型的情感淡漠青年一只是一种表现在行为上的障碍或阻抑,他们是神经症的“预备队员”。比如,有些青年自认为很“老练”、很“成熟”、“看破红尘”,他们斗志减退,不想靠自己的奋发努力而改变现状,他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二、如何治疗“情感淡漠”
病理心理学家认为,对这类青年的“医治”是相当棘手的,比起前一种类型的情感淡漠者,更加麻烦、费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办法可以使他们“死灰复燃”,重新燃烧起生命的火焰,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帮助这类青年朋友寻找回来他们失去的精神乐园,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学习法”和“音乐治疗法”。
1读书学习法
有很多情感淡漠的青年,用读书、学习的办法,填补了他们心灵上的空虚,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热情起来、积极起来。因而,“读书学习法”,被病理心理学家和青年心理学家们一致赞誉肯定,认为它是治疗心理空虚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什么“读书学习法”会发挥这样大的效用?因为读书可以开阔眼界,帮助情感淡漠青年看清前进的目标,在精神上找到寄托,鼓励他们充满信心地一心投入有意义的事业上去。因而在他们养成读书习惯之后,就会改变心理上的“三无”状态,精神生活充实了,生活也就不会再显得乏味。显然,因为有了知识之后,就会找到理想这一精神支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
在黑暗的旧社会,很多杰出人物对于祖国处于忧患中也苦闷过、彷徨过。但是他们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用科学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等)充实与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又用这些知识奋发有为地造福人群。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回忆列宁时写道:“书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一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他从事的那种浩繁的工作当中,书给了他知识,而这些知识又被他出色地掌握住;否则,他就不可能成为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
勤于读书、勤于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心理空虚的状态,而且可以医治精神抑郁。美国有些大学举办周末进修学习班,一些不是由生理上的内脏器官性病变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参加进修班学习后,用不了很长的时间就消除了诸如抑郁、头痛、心动过速等症状。这就再一次证实,“读书学习法”的确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性的心理疗法。
2音乐治疗法
除了“读书学习法”以外,还有音乐疗法等有效地消除情感淡漠的心理疗法。比如,当你因各种原因而心灰意冷、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彷徨怅惘、寂寞空虚的时候,你可以时常听听进行曲那样宏伟奔放的旋律,它会给你带来充实同勇气、希望和力量。
上面是从病理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情感淡漠问题的,下面让我们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做分析。
1964年3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了一则杀人消息:一位年轻妇女夜晚在纽约昆士区自家住宅附近被杀害。由于被杀者奋力抵抗,谋杀者延续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将她杀死。事后调查四邻有38人曾听到她的呼救声,但无人相助,甚至无人报警。这件事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重视,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案例。为什么见死不救,“无人相助”?这可能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但是旁观者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1983年5月24日,我国《光明日报》报道了一则牺牲自己、抢救别人的消息:1983年4月11日,福建省建阳县徐市公社中心小学的乡村女教师冯细珠,当一阵罕见的龙卷风席卷而来,教室就要倒塌的时候,她用双手紧紧地撑住大门,结果,学生们脱险了,而她却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而2008年“5·11”汶川地震中涌现的舍己为人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同前述某些人见危不救的淡漠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两种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心理。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通病。
上面讲的这些,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大众社会心理来分析的。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的一个大前提。可是,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来观察,为什么在同样一种社会制度下,比如说在我们的周围环境里,大多数的人富有同情心和利他精神,而有些人却情感比较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呢?
三、“情感淡漠”的原因分析
有些病理心理学认为,淡漠是一种对挫折的退缩式的心理反应。通常人们在遭到挫折的时候,先是表现为“攻击”反应;如果攻击反应失败,或者由于攻击反应而招来更大的挫折时,就会表现为“逃避”反应;如果不能逃避,就会表现为“淡漠”以至“无情”的反应。
攻击—逃避—淡漠(或无情),这3种不同的对挫折的反应方式,究竟采用哪一种?这决定于当事人所面临的不同的具体情境,以及和它们不屈的效果。因此,这3种不同的对待挫折的反应方式,并不是从强到弱地必经的3个步骤。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现,对待同样的挫折,有的人采取攻击方式,有的人采取逃避方式,而有的人则采取淡漠以至无情的方式。
说起“淡漠”和“无情”来,似乎是对挫折情景漠不关心、甘心退让、无动于衷,没有什么愤怒的情绪。其实不然,淡漠只不过是把愤怒暂时地压抑下去,用“间接方式”表现出来罢了。可以说,淡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言的反抗”、“消极的抗议”。
应该说,引起淡漠情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并不限于我们在开头所讲的那两种类型,实际上还包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的多变量因素在内。因而单纯地从生理上或心理上查找原因还是很不够的。因而,我们不仅应该运用病理心理学的知识,也同时应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情感淡漠青年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与发展的真实奥秘。
国外有一位病理心理学家叫做金布尔,他在1963年提出,下列一些人容易产生淡漠反应:①长期遭受挫折的人;②处于无助和无望状态的人;③有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痛苦的人,④心理上既不能攻击也不能压抑的人。
这4类人在情感上容易产生淡漠的共同性基因,还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所造成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一个人是否产生淡漠行为,那是取决于他(她)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信念的。说到底,淡漠行为的核心是保护个人、保护自我。
我们如若仔细深究便会发现,情感淡漠的人并不是真的“与世无争”、逃避退缩;如果碰到个人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并不全然表现为淡漠。上面讲的那桩美国纽约昆士区惨案发生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达利等人立即着手进行了调查。他把淡漠的旁观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归纳为下面4种:①害怕暴徒用刀子捅自己;②怕参与干涉后,法院要自己去作证,这样一来,就会费去许多时间或产生其他牵连;③由于是突发事件,思想准备不足;④也许是一场虚惊,并无其事,自己贸然去救人,太冒失,会被人笑话。
实际上很明显,这桩杀人惨案冷漠无情的“旁观者”(他们当时都听到了年轻妇女的呼救声)所申述的4大类见死不救的理由中,③和④只是一种借口;②是次要的;①才是主要的、真实的原因。也就是说,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的淡漠行为的基本原因,是保护个人,“怕暴徒用刀捅自己”。
不过,也有些情况和兆头,值得人们深思。比如说,近几年来,我国法律咨询工作者,在总结父母不负责任地离婚,从而给子女带来了不良影响中发现:父母离婚的子女,因为缺少家庭温暖,而对人生和社会抱冷漠态度,对人缺少必要的信任,他们大多数性情孤僻古怪,道德感不强,要么对什么都漠不关心,要么粗野无礼,缺少应有的教养。这种情况尽管是少数现象,但也不能不引起社会上的足够重视。
因此,为了消除有些青年的情感淡漠,不仅希望他们本人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向广大的父母、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呼吁:要尽力创造使青年人感到温暖、安全,受尊重、有希望的有利环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