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者诚希意为“希望寻找知己”。
出自唐代韩愈的《知音者诚希》原文如下: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手踏明月。
译文如下:
世上能了解自己的人实在在太少了,正因我想起了你,使我不忍心与你分别。离别前的夜晚,我们能携着手走啊走,夜深了,我们仍踏在满地皎潆的月光中谈心。
赏析如下:
首句开门见山,喊出一声感慨,叹人间知音难觅,其势如飞瀑直下,让人直觉晴天闻雷,立刻惊警。在这句诗里,诗人采用典中典之法,首先化用了南朝文人刘勰之语。
诗人又融入了春秋战国时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识知音的典故。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俞伯牙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雄伟屹立于天地之间的人格形象,像大海一样浩渺纵横于宇宙之间的胸襟气度,而钟子期的情操和智慧,恰好同他产生了共鸣和契合,于是二人成了知音。
然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诗人溶入此典正是为抒发“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词)之慨。这典中之典,不仅让这句诗内容大大增量,而且还让诗人感慨的语气大大加重。
特别是这样的诗句出自韩愈这样一个在政坛和文坛上均属顶级人物之口,再联想到他独特的身世和遭遇,就更觉得这一声感慨有雷霆万钧之力。
这首诗写诗人与知心朋友孟郊不忍离别,只好踏着满地的月色,彻夜相叙。道出知音难寻,依依惜别之情。寥寥四句诗,写出惜别情感,生动真切,极富感染力。
作者简介如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
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
可以。
根据360百科信息显示头条可以发知音上面的文章的,但要说明是知音的文章,这是版权问题。
《知音》是创刊于1985年1月的情感类杂志,以悲惨曲折的爱情故事,以及名人轶事等内容与精英文化形成对垒,多年稳居国内期刊发行量第一、世界第五的位置。
楼上的请不要打差话题,难道你没有学过作文么?这个问题的主题就是爱情于知音,你作文一定不及格,不会紧扣题目!
"世事本质:物以类聚。大家有共同的质素,才会出现共同的结果。这些质素是美好的,代表共同、这些类似最易爆发。
爱情是:彼此欣赏中感情的升华,建立在长期且共同元素中!是两个人相爱后产生的感情才是爱情!所以在我心中的爱情定义应该是:共同经营属于两个人的生活!缘份、激情是文艺小说的「美化」用语,根本与真正的「爱情」完全无关!
知音是彼此欣赏正如物以类聚,有共同的爱好、话题的人!他能于你心与心的交流,能知你、懂你、理解你,并可在他的话语中得到满足和你想要的答案! 知音不是情人它可以有情人般的浪漫温馨 但更多的是坦诚相对宽容理解,也不是爱人但它可以有爱人般的相互关怀不分彼此 他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不离不弃的拆言,看着若有若无却是真实存在的!它没有富贵贫贱之别可以超越多与利的诱惑!它也不需要承诺总是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点然后进行合适的交变。即使是相对无言默默无语!你可以拥有它但是你不能占有更不能驾驭于他!它可以飘然而去可以潇洒而去没有半点的拖泥带水,既然心灵相通心心相印挥挥手足够了!
所以我认为知音类似于爱情。但是区别于知音是重于友谊性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