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书,教你避开恋爱、婚姻中的陷阱

2本书,教你避开恋爱、婚姻中的陷阱,第1张

1

有两本书,帮助我理解了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比如,因为拒绝分手,男方捅了女方数刀;婚前百依百顺,婚后变了个人甚至殴打;婚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婆婆百般刁难儿媳,一手造成儿子离婚;邻居老公整天在外面钓鱼。

这两本书是《为何家会伤人》和《为何爱会伤人》,都是由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所撰写的心理方面畅销书,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意在详尽的描绘出中国家庭、婚恋、教子方面的种种怪诞现象。

《为何家会伤人》被分为四大内容:婚恋关系、亲子关系、对待孩子的学业问题以及中国式家庭的总结,其中又把婚恋部分成:恋爱的心理动机、亲密关系中的控制问题、婆媳大战的根本原因、夫妻相处之道。

《为何爱会伤人》衍生自《为何家会伤人》的婚恋关系部分,在这本书里提供了更多案例,更细致的描述了婚恋里的这四种现象,书里还提供了更多令人惊诧、匪夷所思的案例:花花公子、专做小三、专嫁坏蛋、无性婚姻、七年之痒、李阳和Kim、张柏芝和谢霆锋等等,通过心理学知识,揭示出了这些案例的心理真相。

2爱是童年的重复

笔者将这两本书反复看了几遍,发现,其实所有的这些案例都指向了《家为何伤人》第二部分--亲子关系问题,其实质是你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你与父母的关系,会对你产生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超出你的认知和想象,包括:自我的形成、恋爱、婚姻、人际关系乃至教养下一代。

“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可以这么认为,你与异性父母的关系模式,决定了你的恋爱、婚姻模式。所谓的“缘分”,可以归纳为一个等式:缘分=恋上“爸爸”或爱上“妈妈”。

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父母”,是对现实父母的优化,是我们寻找恋人的心理动机和目标。 每个人都渴望来自“理想父母”的爱,目的是为了“重复童年的幸福,修正童年的不幸”。

童年幸福的人,愿意找一个特质像爸爸或妈妈的人,重温童年的幸福;童年不幸的人,更可能找一个性格像爸爸或妈妈的人,通过改造他们,让他们爱上自己,纠正童年的不幸。

如果恋爱、婚姻这么简单,只要简单配对的话,就没有以上狗血的案例了。

3童年的创伤

恋爱、婚姻就像两个人在黑暗中舞蹈,配合好了,能翩翩起舞,共享欢乐;配合不好,是一个人的独舞,甚至两个人的摔倒。

来自童年的创伤,是隐形的命运,让舞蹈的二人在亲密和冷漠中,磕磕绊绊,越跳越远,甚至毁了这两个人的人生。

所谓的命运,就是心理的强迫性重复。童年时,如果你学会信任,你就会重复信任;如果你学会了怀疑,你就会重复怀疑。

比如专做第三者的女人,就是童年时没有处理好与父亲的关系。她通过一次次的与已婚妇女的竞争,重复童年时与母亲的竞争。当她胜利时,反而对这段感情索然无味。

爱情、婚姻出问题,不要在别人身上找答案,而要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行为是否受童年的创伤支配

童年的创伤主要有两类,被抛弃感和被吞没感,这是童年时缺少母亲的关爱和成长期母亲过于关爱造成的。这两组创伤,也造成了男女关系中的追逐和逃离。

a被抛弃感是追求爱情的动力

童年时期没有得到母亲很好的关注和爱,会有被抛弃感;渴望异性的爱,以弥补内心的空洞;会特别依赖对方的爱。

他(她)们通常会积极主动的奉献自己所有的爱,目的是得到相同的爱,一旦对方没有这么做,就会导致他们巨大的痛苦。

女生常说,“他对我好一些,我就觉得自己在天堂;他对我坏一点,我就觉得自己在地狱。”所以她们拼命地对男方好,不能忍受他一丝一毫的冷落。

男生常说,“我可以为她做一切。她是我的生命,我不能失去她。”所以他要牢牢的控制女友,不能让她离去。

有一个对你极度好、以你为整个世界的男人、女人,请你不要沾沾自喜,因为他们没有自我,势必依赖你的爱存活,会慢慢吞噬你的整个世界;当你情绪不适,想要远离时,会有很大的麻烦。

我楼上阿姨的女儿,考上公务员了,要跟原来谈的男友分手,虽然她的做法有些势力,但这不是她的男友后来纠缠、捅她数刀的理由。他主要是太依赖女友的爱,忍受不了女友的离去,最后由爱生恨,产生了报复行为。

一个远房亲戚的女儿,婚前男友对她百依百顺,婚后却变了个人,要求她做这做那,甚至还打她。女孩接受不了,离婚了。

这种情况下,婚前,他爱的不是她,而是投射在她身上的“理想父母”;婚后,他发现真实的她不是想象中的样子,于是以理想父母的标准百般挑剔和要求。至于他打人,则是将童年受的虐待转移到她身上了。

b被吞没感是逃离爱情的动力

成长期间,母亲过于关爱,不给成长的空间,会造成被吞没感;内心渴望独立,有自己的空间;惧怕妻子的亲密和过度依赖,甚至出去找第三者,寻求自由。

有吞没创伤的男人,结婚后既享受妻子的爱,又惧怕妻子的过于亲密和依赖,这会让他恐惧--再次体验被吞没的爱,于是逃离。

健康的逃离:男人很容易有一两个爱好,并且很狂热,沉浸其中,比如游戏、摄影、钓鱼等等。

不健康的逃离是男人出去寻找第三者,甚至第四者,享受选择的自由。

比如邻居老公,他逃离的方式是狂热的热爱钓鱼,能不在家就不在家,到河边钓鱼,有时一钓一整天或一整夜。他的妻子虽然满腹怨气,却也无可奈何。

男人热衷于爱好,是他对你发出“你太黏了,我要空间”的信息。我们要尊重他的感受,给他独立的空间。

成熟的女性有自我、自己的爱好,懂得给双方一些空间,这样既不会太依赖对方,也能给双方成长的空间,这是一种双赢。

从父亲那里得不到情感满足的母亲,会将情感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试图通过结婚独立,但母亲忍受不了与儿子的情感分离,本能的跟儿媳争夺儿子的爱,这是婆媳大战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一个朋友,结婚八个月就离婚的原因。婚后,婆婆对她百般挑剔,而她的丈夫又不敢违背母亲,维护她,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索性离婚了。

5

没有人值得被依赖和崇拜 ,一味地要求和奉献,企图填满内心爱的空洞,最终只能走到亲密关系中各种各样的“陷阱”里;很多人在内心伤痛的驱使下,不断的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好在性格可以改变,命运也可以改变。扼住命运的喉咙,从了解自己开始。

所以要谈一场美好的恋爱,不如先把自己变得美好;健康的婚姻不但要始于爱情,还需要你用心的、真诚的经营。

只有你自己真的爱自己,懂得尊重自己的和对方的感受,才能得到健康的爱情和婚姻。

看完这两本书,相信你一定会对自己的人生、恋爱、婚姻有一个多方面的感悟,会对你避开婚恋中的狗血有所帮助,同时这也会是你开启更好生活的开始。

你们彼此双方怎么去爱了在 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就不要去计较爱情的浪漫和很多种的爱情方式,这个每个人的去爱的方式不同,不要不知足,太贪心了,会失去难得的真爱,有人说爱情是不会长久的,你们彼此双方怎么去爱了在 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就不要去计较爱情的浪漫和很多种的爱情方式,这个每个人的去爱的方式不同,不要不知足,太贪心了,会失去难得的真爱,有人说爱情是不会长久的,你们彼此双方怎么去爱了在 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就不要去计较爱情的浪漫和很多种的爱情方式,这个每个人的去爱的方式不同,不要不知足,太贪心了,会失去难得的真爱,有人说爱情是不会长久的,你们彼此双方怎么去爱了在 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就不要去计较爱情的浪漫和很多种的爱情方式,这个每个人的去爱的方式不同,不要不知足,太贪心了,会失去难得的真爱,有人说爱情是不会长久的,望采纳,谢谢

 

  第三章自己是一切幸运的原动力

        大脑不停歇地寻找,不只是为了获得精神食粮,还为了它的身份认同,它的自我感。小我由此产生,并不断改造自己。

        当你想到自己或谈及自己的时候说“我”,通常来说,你是指“我和我的故事”。这个“我”关乎你的喜好和厌恶,恐惧和渴望,这个“我”永不知足。这只是大脑臆想的你,受制于过去并试图在未来得以满足。

        难道你看不出,这个“我”只是个像浪花一样转瞬即逝的存在。

        谁能看穿这一切?谁能意识到身体和精神的形式是短暂的?是我,是和过去与未来无关的深层次的我。

 

        这困难重重的一生,恐惧和渴望占据了你大部分的精力,到头来还剩下些什么?一个刻在你墓碑上的出生日和死亡日之间,一两英寸的破折号而已。

        对于小我来说,这是个令人沮丧的想法,而对于你,这却是解脱。

 

        若每一种想法都能完全占据你的注意力,说明你认同了大脑里声音,这些想法就被赋予了自我感,小我便产生了,它是大脑创造的“我”。大脑创造的小我残缺不全,飘摇不定,于是恐惧和渴望成了它的主导情绪和动力。

        当你发现你的大脑里有一个声音假装是你,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你就从对思考无意识的认同中觉醒了。当你觉察到那个声音,你就会认识到那个声音并不是你,那个思考者也不是你,你是认识到这一切的那个人。

        认识到自己是那个声音背后的觉知,即为自由。

        小我总是在忙于寻找,寻找更多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感觉更完整。这就是小我全神贯注于未来的原因。

        当你意识到自己在“为下一刻而活“,你就已经跳出了小我的思维模式,全神贯注于当下的可能性也随之而来。

 通过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当下,远比小我思维伟大得多的智慧就进入了你的生命。

 

  

  当你活在小我里,你总是把当下的时刻贬低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你只为未来而活。然而,当你完成了你的目标,却并不觉得满足,至少,你很快就会不满足。

 当你更多地关注做某件事的过程,而非这件事所能带来的结果时,你就打破了小我陈旧的制约模式。你的所作所为不仅会变得更加有效,也充满了无尽的满足和愉悦感。

 

  

        几乎每个小我都至少包含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受害者身份”的元素。一些人给自己塑造的受害者形象是如此强大,以致使其成为小我的核心成分,愤恨和抱怨形成了他们自我感的基本组成部分。

 即使你的抱怨"合情合理”,你依旧给自己建立了一个如同牢笼一样的身份,组成这个牢笼的栅栏即思想。看看你对自己做了什么!或者是你的大脑对你做了什么。感受一下你对悲惨故事的情感依赖,回想一下你在想起或讲述它时不由自主的冲动感,像现场目击者一样出现在你的内在状态,你无须做任何事,伴随觉知到来的是转变和自由。

     

        抱怨和抵抗是深受小我喜爱的思维模式,小我通过它们加强自己。对很多人来说,他们的精神情感活动大部分由抱怨和抵抗组成。通过这两种方法,他们使其他人或某种情况变成“错的”。而自己变成“对的”。自己是“对的”让你产生一种优越感,进而加强了你的自我感。当然,事实上,你只是加强了小我的幻觉而已。

 你能够察觉到自己内在的这些模式,并认清你脑海里抱怨的声音是什么吗?

   

  小我的自我感需要矛盾冲突,因为通过和一切事物对抗,通过表明这是“我”,而那不是“我”,它的独特身份才能得以加强。

 部落、民族和宗教通过树立敌人来加强集体认同感的情况并不罕见。没有“异教徒”,“教徒”又如何定义自己呢?

   

  你是否在与人交往时察觉到一些微妙的感受,一些要么比别人优越,要么比别人卑微的感受?那一刻,你正在察觉小我,而它活在比较之中。

  嫉妒是小我的副产品,如果好事发生在其他人身上,或者其他人拥有的、知道的、能做的比你多,小我就会感觉被贬低了。小我的身份依赖于比较,并需要确定自己得到的比别人更多,它试图攫取一切。当这些都失败了,它就把一切都归咎于世事不公,或者没有别人幸运,来加强你虚幻的自我感。你的自我感来自怎样的故事,怎样的虚构情节呢?

    

  小我独特的构造需要反对、抵抗和排斥这些情绪,以维持其赖以生存的分离感。所以才会有“我”对抗”他人“,”我们“对抗”他们“

  小我需要与某人或某事产生冲突,这就是为何你渴望平和、快乐和爱,却又无法与它们长期相处;你常说你想要快乐,却总是与烦恼纠缠不清。

  从根本上来说,你的烦恼并非来自于你的生活处境,而是来自你的思维模式。

 

  你是否对过去所做的或者没有做成功的一些事充满内疚感?当时你肯定是按照自己的意识水平,或者无意识地去做这件事的。如果你那时更加觉醒,更加理智,你或许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内疚是小我构建一个身份、一种自我感的另一种尝试。对于小我来说,自我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并不重要。你在一件事上的成功或失败,只是无意识的表现,是整个人类的无意识。然而,自我却将它个人化,并说“是我做的”,因此你背负了一个“糟糕的”自我形象。

  纵观历史,人类给彼此制造的残暴行为不计其数,现在仍在延续。他们都被谴责、被定罪了吗?抑或这些行为仅仅是无意识的表现,是我们人类进化的必经之路?

  耶稣说:“原谅他们吧,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你。

     

  如果你设立的小我目标是解放自己,加强自己、提升自己的重要性,即使你完成了这些目标,也依旧不会感到满足。

  设定目标没什么不对,但你要知道,达到目标并不是最重要的。万物皆源于当下,这就意味着当下并非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你在每一刻所做的事足以令人满意。你不再把当下贬低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便是自我意识。

   

       

        当被问及佛法的深层含义时,大师说:“无我,无业障。”

                                          第三章完

10本行为心理学书籍打包分享

 10本行为心理学书籍打包分享,一起来学习吧。

 《怪诞行为学》---丹·艾瑞

 生活中我们常有莫名其妙的举动。你真的会失控一时冲动就是没道理可言

 本书作者丹·艾瑞里告诉你:错!所有的现象,背后都有经济的力量!社会当实验室,真人做小白鼠,丹·艾瑞里的这本新作──《怪诞行为学》(Predictably Irrational)一语道破,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又该如何改变。他比别的所有经济学家都更好地揭示、解释了我们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是一本能让你恍然大悟的经济学,用行为经济学家的另类视角看世界,从此你看待生活的眼光会全然不同

 《影响力》----[美] 罗伯特·西奥迪尼

 《影响力》作者是"影响力教父”,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全球知名的说服术与影响力研究权威罗伯特·西奥迪尼。该书从实践技巧的角度,深度剖析影响力的逻辑、交换、说明、树立榜样、回避、威胁等各要素,全方位地提高你影响他人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在这本书中,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

 在这本书中,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一一拆解他们的招术,学会保护自己以及让这6大秘笈为我们所用。

 读过此书之后,定能使你做到以下两件事:一是当你真正的意图是要说“不”时,你不会再说“是”,二是可以令你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具影响力。

 《无价》----[美] 威廉·庞德斯通

 为什么免费的巧克力让我们疯狂为什么百老汇剧场里价格越高的位置卖得越火为什么100万美元带来的愉悦感,400万美元才能让它翻倍为什么议价时,一定要抢先报价,而且一定要“狮子大开口”

 威廉庞德斯通告诉我们答案:价格只是一场集体幻觉。在心理学实验里,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公平价格”,反而受到无意识、不理性、政治等不正确因素的强烈影响。营销专家们很快就把这些发现应用了起来。“价格顾问”建议零售商怎样说服顾客多付钱或少付钱,谈判教练也提供类似的建议帮商务人士谈成交易。全新的价格心理学要求商家设计价签、菜谱、返款优惠等。

 可以说,价格是最为普遍的隐形说服大师。不管是谁,只要平常要跟人讨价还价,《无价:洞悉大众心理玩转价格游戏》就不能不看。

 《清醒思考的艺术》----[德] 罗尔夫·多贝里

 最严谨、最哲学的德国人,都在用《清醒思考的艺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清醒思考的艺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在德国畅销40万册(相当于中国650万册),率先击败《乔布斯传》登畅销榜首。

 好人or坏人左or右屌丝or高富帅公知or五毛我们所看到的,到底是真相,是别人希望我们看到的,或者是我们自己选择相信的在吵闹的世界里,人们都在竭力广播自己,我们努力做到客观、中立。但我们能吗

 思考不可能客观中立,我们在观察思考的时候,必然是戴着“有色眼镜”的,只是我们自己常常没感觉到,我们的思考已经被污染!人性的弱点在本书中完全呈现,是在自己的反思中进步,还是抓住别人的弱点进攻,全在于读者自己的理解和决定。

 《选择的悖论》----[美] 巴里·施瓦茨

 50个心理学实验,揭秘影响选择的心理因素;

 4大权威测试,了解你的行为倾向;

 11条实用建议,轻松作出明智选择!

 在《选择的悖论》一书中,施瓦茨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幸福意味着拥有自由和选择,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究其原因,施瓦茨认为,首先,当人们面对更多的选择时,反而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因为我们的选择总是受到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可获得性启发式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其次,即使人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不一定会感到满足,因为适应效应、比较、机会成本等因素会降低我们的主观感受。

 《思考,快与慢》----[美] 丹尼尔·卡尼曼

 《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在介绍本书之前,我们回顾下昨天的小实验。

 小明性格内向害羞,乐于助人,对客观世界没有探索欲,偏爱秩序和规则,尤其注重细节。请问你觉得小明的职业是图书管理员还是农民

 相信大部分人的选择是图书管理员,因为小明的性格完美契合了该职业,这便是系统1,感性,本能,冲动,无需消耗意志力,快思考。但如果你知道并想起了基础概率(base rate),你会意识到其实小明更可能是个农民,因为在全人群中,图书馆管理员所占比例比农民低太多了,这便是系统2,理性,抑制本能和冲动,需消耗意志力,慢思考。在决策时,潜意识中,系统1快速做出决定,只有当你消耗意志力,去慢思考时,系统2才有可能推翻系统1的决策。

;

精彩地阐述出了当人们访问网站,打开软件,购买实体产品和被某人吸引时的心理状态,并且非常深入地用心理学的方法解释了刺激和触发人类行为的因素。书中提供的众多方法,让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加持久和深刻的用户体验。

Stephen PAnderson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交互设计师和顾问,他在建设和领导信息构架师和交互设计师团队方面有着十余年的丰富经验,其客户包括Nokia、Frito-Lay、SabreTravel Network和Chesapeake Energy等知名企业。Stephen创建了著名的应用程序Mental Notes—一种广泛应用于产品开发、具有心理学要素的交互设计工具。

LinkedIn填写资料的流程:展现资料完善度,如25%,提示用户只需填写另一项资料就能提升到45%。通过逐步激励引导用户完善资料。它为什么会奏效?

行为的拆分 ,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简单的任务,人们更易采取行动。

适度的挑战 ,有挑战才有乐趣,不会困难到无从下手,也不会简单到无聊透顶。

地位 ,人们常常评估,相对于他人和自己的最佳纪录,交互如何削弱或加强人们的地位。

成就 ,人们更趋于参加有意义的受到大家认可的活动。

寻找人们做事的潜在动机,从中提取行为原则,运用到设计中去。

诱惑即有意诱使某个人进行某种行为的过程。多数产品就好比一个沉默的朋友,人很好,但不会表现自己,他们的好,用户不会花时间去发掘。因为还有数不胜数的其它产品来吸引用户的眼球。太多竞争,你怎么可能脱颖而出?

真正使游戏体验如此美妙的原因并非网页的可用性, 而是心理学的应用。 通过清除令人困扰的界面干扰因素,网页的可用性为用户获得良好体验铺平了道路,但真正使用户获得良好体验的却另有其因— 了解用户的动机所在。 把易于使用和真正想要使用混为一谈是不恰当的。

Donald Norman说过:当技术满足了基本需求,用户体验便开始主宰一切。用户体验需求等级模型如下:

选择一种特殊颜色的口红或换个发型,既是为了展现个人风格也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视觉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设计必然包含一些艺术的表达(即风格),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由此引发的人类行为。

美学 包括可以引起感觉的一切事物—不只是我们看到的,也包括我们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和感觉到的。作为用户体验设计者,必须考虑能影响使用者交互的一切刺激因素。

感知的功能可见性,关于用户怎样,以及应该与一个对象进行交互的暗示。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它看起来像一个按钮,那么它就必须是个按钮。如果你不能建出网页的物理模型,那么用户就可能感到困扰。

亲近法则 表明,如果我把两个或多个物品组合在一起,你就会假设它们是有关联的。如果其中一个物品相对于另一个物品来说有不同的特征,我们就能感觉出它的不同,这就是 对比 。比起不具有共同特征的元素,具有一致性视觉属性的元素更容易被关联在一起,这就是 均质连接性 。

产品的个性影响我们的感知,想想我们能多快的从一个人的装束及表现就定位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人们倾向认同一些个性, 信任与否和个性有关,看法和期望也与产品个性有关,用户会选择与自己个性相匹配的产品。 索尼的电子狗,如果做成一个机器男管家,那么如果他只对我们一半的指令能做出反应,我们就认为他坏了,但电子狗被认为不一定会执行我们的命令,所以如果它执行了,我们会感到高兴。 考虑一下你的产品有什么个性,同时这样的个性会带来什么样的期望。

据2002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成果:影响一个网站可信度的因素是:网站整体的视觉传达设计,包括版面设计、排印方式、字体大小和颜色方案。相对于信息真实性、结构、知名度,网站对人感官感受的影响更为深远。用户对网页产生第一印象只要50毫秒(1/20秒)

迪士尼对排队路线进行了精巧的设计,让人无法判断出排队路线在哪儿终止,娱乐设施从何开始,从而使得漫长的等待看上去变得更短暂。通过分散注意力和运用错觉效果,使得漫长的等待变得不那么糟糕。

《新科学家》发现:如果进度条要制造出走得更快的假象,其上下波动效果要随之加快。充满了向左推进的博文的进度条看上去走得更快。我们的大脑倾向于计算周期,而不是时间。循环更慢的让人感觉时间过得更快。

好的视觉审美可以弥补差的可用性,减少任务完成时间,降低出错率。当我们放松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更灵活,并更能为复杂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法。Norman提供了另一种解释:我们喜欢去做那些能让我们感到愉快的事情。我们更愿意去面对那些对我们有吸引力的问题。美学不仅影响可用性的感觉,也对实际性能有影响。

视觉设计不是附加的价值,不是核心功能的一层外壳。 形式和功能不是彼此孤立的 ,如果形式独立于功能,就意味着美学和功能是两个独立的要素,那么我们就会忽视“美不仅意味着装饰”这一原则。也许你会说“网页不必美观,只需便于使用”,也许有一定道理,但它与人类对视觉刺激的反应相互矛盾,将事物的外观与功能区分开显得有些可以。

苹果公司推出iPod时,曾直接把它与一盒口香糖作比较,它们的尺寸几乎一样。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隐喻,我们 把新信息同一些为人熟知的事物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法来阐释它们的意义。 尺寸成了iPod与其他音乐破放弃的关键区分因素。

时刻思考大家所做的联想,可以显著提高你的设计。 通过理解各种美学元素所能引发的联想,我们可以使人们对我们的设计做出期望的反应。

设计选择应该支持某种特别的行为目标,大家自然都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但变美并不总会为我们带来好处。

公认的美学。与基本的设计美学原则有关,如对称、协调、三分法则和黄金比例。

文化的美学。是在某个时刻从某种方面我们发现某种文化的迷人之处。

主观的美学。就是你个人觉得对象具有美,这与个人品味有关。

主观>文化>公认

虽然人们喜欢美丽的事物,但要思考我们的美学选择所带来的预期效果,一旦你理解了不同美学选择所产生的的效果,你就会发现有意做出缺乏风格的设计是完全可能的—前提是这种设计能实现特定目标。

视觉理解可以理解为:所得取决于所见和所知。当谈论联想,指的是我们所知的—不管来自过去的经验还是大众智慧—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

我们会朝其他人都在看的方向看。显示他人的存在将显著的改变我们的行为。Facebook注销账号的原始界面文案:我们很遗憾你要离开了,告我们你觉得Facebook没法用的原因。后来新的注销页面放上了一些你朋友的头像并询问:你确定注销账户吗?你的298位好友再也无法联系你了。这种设计让注销率减少了7%。

不要在评估可能的情感和联想价值之前,就判非功能性的设计元素没有价值,并将之去掉。

不要在所有元素中优先考虑视觉设计,就像这部分内容是对美学的论证。好的设计是关于做出全面和可评估的决策。

不要把视觉设计当做一种装饰,在项目的最后才添加。

伺机用图形强化或代替问题,五岁的孩子能理解这个嘛?

用视觉隐喻或模型来解释晦涩的概念。

做出适合于你的受众和商业目标的美学选择。

幽默的各种好处不多说了,通过使用情感化设计,培养用户形成对品牌的积极记忆,不仅鼓励用户成为常客,还能让他们为喜爱的产品做宣传。幽默不适用与一切情况,真正思考的应该是品牌的个性。

当人们感到愉快时,人们能够排除不重要的信息并发现有用的提示来解决问题。紧张时,肾上腺素能制造出恐惧和焦虑,我们会变得更集中。处于积极状态时,多巴胺能让我们变得兴趣盎然,跳出常规思维。

个性化、定制化,比如你的支付宝年度账单。

意外的,越让人意外越开心。

有意义的,有用的,不普通的。

令人愉快的包装。

我们的大脑会自发寻找组织、简化复杂信息的方法,就算没有模式存在,而当我们发现了一种模式,我们就会很高兴。比如对对碰,我们乐于在混沌中寻找模式。通过解决难题,我们可以得到短暂的快感。模式是人类理解知识的关键,你展示什么样的信息,能唤起人们的好奇心并鼓励它们寻找模式?

人们会对悬而未决的问题着迷。餐厅在你结账时会送你一张优惠券,上面写着千万不要打开,否则无效,下次来就餐时带上这张卡,可能会获得某种优惠,从免费的开胃菜到打八折,甚至更多,但直到你下一次来之前你都不知道你得到了什么。这就是激发人们好奇心的部分。

信息可以以直截了当或让人好奇的方式展现,如果选择后者,不但一定能获得关注度,还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参与度—好奇心驱使人们去了解更多。已知的可能被忽视的信息已经被转换成一些未知的、神秘的、需要找到答案的信息。 当我们感觉到有知识空缺时,就会变得好奇。 为了消除被剥夺感,我们想找到丢失的信息,悬疑小说就在创造这种被剥夺感。我好奇,因为我所知道的和我想知道的之间存在空缺。好奇心的强度, 与特定信息填补信息差的可能有关系。 好奇心与我们队某个特定领域的认识程度有关系,我们对某些话题越了解,我们就越可能专注于自己的信息差。LinkedIn告诉用户某公司查看了你的简历,但你需要付费。

让你的小把戏有趣,让人感觉物有所值。

努力使信息与用户有直接联系。

承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并说明获得这些信息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通过之前的体验和上下文线索来建立诚信。

用图形来暗示或直接创造神秘的感觉。

不要尝试使用别处会免费赠送的东西来吸引用户。

/呦呵,作者说50Cent是说唱艺术家,难得/人们想在事物上留下属于个人的标记,表明“我来过这”“这就是我”。从选车牌到选纹身,到贴满贴纸的笔记本,我们喜欢自我表现,我们需要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个性、感受或想法。 当人们被允许控制某些事物,自我表现的需求就会体现出来。 究其实质而言,只要你允许用户发表言论和评价就是一种允许自我表现的方式,只要将这些评论与个人资料链接起来,用户就有机会再网上表现自己。

当你将某件事进行了简化,你就增加了人们去做那件事的可能性,建议详细的行动步骤,推动人们迈出第一步。设定默认选项,做出小小的承诺,分享地点,这些都是可以引导和改变行为的细节。

两种卡片,一种盖章八次可以获得免费洗车的机会,一种盖十次张可以获得免费洗车的机会,但已经盖了两个章了。结果拿到第一种卡片的人有19%获得免费洗车的机会,而拿得到第二种卡片的人有34%获得免费洗车的机会。

行为拆分将一个复杂的任务分解为几个简单的步骤,行为塑造被用来加强一种期望的行为习惯。教授新知识的时候,从最简单的工作开始,逐步加强对所需行为的训练。另一种方式是,当用户掌握一个技能或熟练度增加的时候,就给予他们奖励。 确定你期望他们做出的行为,列出完成这个行为所需额步骤,每完成一步就给予奖励。

影响人们决策的原因:可利用信息、经验和偏见、问题的表达方式。我们不擅长制定长期决策,更善于理解相对值而非绝对值,情感或情绪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不擅长预测什么会使我们快乐,我们甚至不善于描述自己会首先因什么而快乐。

减少选项。 提供6种果酱时,比提供24种果酱时的购买量多了10倍。

减少文字。

有趣的干扰。 投资网站的 测试夹杂着关于个人喜好的问题。

隐藏信息,制造“少”的错觉。 可展开/收起的表单。

迷惑视觉系统,让内容更简约。 四行表格变成三行表格。

减少思考时间。 代替文字。

运用对比。

利用默认选项。 两个选择之间,我们倾向于选择无需付出任何代价的那个。

提出明确建议。 不要问对方有没有空,选定时间直接问对方同意不同意。

给予方便和个性化的推荐。 Steepster的评级系统,当鼠标停在某个刻度时,会显示之前评价过的星级,便于比较。

损失规避和所有权偏见。 我们讨厌失去。就算可以获得更多也不愿意放弃已有的东西。试验:有杯子的人对杯子的估价是没有杯子的人的估价的两倍。

在交互中进行角色扮演。

记叙体验过程。 记录体验中的每个步骤,包括经历的任务和情感。

将复合式要求分解为简单小步骤。 行为拆分,行为能遵循一定顺序吗? 第四步:将每一刻的选择简化到最少。 将人们必须做出的选择(或行动)的数量限制为最小值。

寻找微时刻。

重鼠标,轻键盘。

为了获得商业成功,人们必须怎样做? 要将商业目标翻译为行为目标 ,比如“提高上传视频的质量”并不是你可以为之设计的行为—它是某些行为改变后的结果。而类似“鼓励人们对所上传视频进行甄选”才是一个合适的行为目标。然后问自己: 如何鼓励这种行为?

稀缺性。 如果某事物的使用受到限制或被宣布为稀有罕见,我们就会推断它有价值。如果限制用户每日的上传数量是否会让用户上传时三思而后行呢?

限定权利。 人们渴望拥有被视作专有或只属于特定人群的事物。如果上传高清或高评价视频的用户获得更多特定功能的使用权呢?

权威。 我们喜欢关注权威并听取其建议。如果向用户发送知名导演的录制教程呢?

行为塑造。 逐渐教授新知识。如果设置适用于大多数用户的很常见的小挑战呢?

游戏首先必须有趣、吸引人—假定现在没有引人注目的积分和徽章,也没有简单的奖励程序,因为这些无论如何都会令人上瘾—如果人们不喜欢游戏所强调的行为,他们就会感到沮丧。好的游戏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欢乐。

玩耍可以自然发生,不需要任何公开宣布的目标。而 游戏有规则、目标 和其他特点。某事物加入游戏机制,这个事物现在具有了之前没有的新一层乐趣使人们更容易被这个事物所吸引。但光是加入积分和徽章并不能将其变成游戏,必须透过表象看本质。

多数游戏都属于下列类别:

玩耍和挑战;

矛盾和选择;

反馈回应;

目标和奖励;

虚构的世界。

社交要素虽然极具影响力,但不属于核心要素。玩家可能会面对各种矛盾,而且反馈回应可能与地位、身份、声望和其他动态社交行为相互关联。

游戏引入了挑战,以目标的形式体现,通过一些人为制造的矛盾及选择,玩家想成功挑战就变得复杂起来。一套所有玩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更加剧了这种状况。矛盾可能是资源的稀有,竞争,或我们在游戏过程中必须做出的选择和计算等形式体现。游戏的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反馈回应,有时这些反馈会引发体现为外在的激励因子,如目标和奖励“升到下一级”。(游戏是一个由各种规则确立的,玩家在其中参与人为制造的矛盾并产生可计量结果的系统)

人的内心趋于讯号新奇事物和各种挑战,趋于扩展和锻炼自己的能力,趋于探索和学习。为使目标明确,你需要建立等级,先建立一系列小目标,然后朝着更有意义更高级的目标发展。

如果你想让一个服务更像一个游戏,思考那些使游戏有趣的机制,不要借鉴其他游戏那些表面的内容,而要理解是什么使一个热门的游戏好玩。然后,寻找你服务中的这些机制。通过建立一个挑战,你能维持人们的喜悦。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人们推断使用受限的事物具有特定的价值。

在商务中运用稀缺性。 饥饿营销。

用稀缺性来提高质量。 限制用户上传文件的数量。

使用稀缺性鼓励用户参与。 收件箱只能容纳15封邮件会不会鼓励用户及时清理邮箱呢?

稀缺性的其它形式 。限制时间、限制权限。

难得的东西一般比容易得到的东西好,人们用“使用受限”来帮助他们决策,如果面包店缺一种点心,但又充足的其它点心,这也许能说明哪种点心更受欢迎。利用稀缺性通常是做出选择的捷径。还有观点认为如果某个事物稀缺难以为人所得,它侵犯了我们对情况的控制感。事物本身的稀缺对自由选择是一种威胁,它可能是一种鼓励用户做出期望行为的有用手段。

所有限制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人们被迫做出选择:现在做还是等会做?怎么做?先做什么?就想RPG游戏,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装备去什么样的副本,你需要计算,哪一种选择能更好的帮你达成目标。

当外界环境对我们的行为做出反应时,我们就获得了一些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相关领域能力的信息。

确定鼓励或阻止用户进行的特定行为模式。

将所期望的行为模式转变为可被动追踪和测定的数据。

将这些行为与积分联系起来。

将积分转换为一种周期性的得分及其他有用的信息。(如月报)

以有趣的方式展现这种得分。(如把距离显示为巴黎铁塔那么高)

创造将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的规则。

设置挑战。

添加社交暗示。(如与好友的比较)

让游戏有趣,让玩家开心。

对用户评论的行为实行积分奖励,这种行为可能适得其反。人们做出评论、分享、喜好及其他各种社会行动的理由,与地位、身份、声望和许多其他自发产生的内在激励因子有关。 开源软件和维基百科之所以能长存,是源于人们的内在动机,如果牵扯进外部奖励,必定会抑制这种内在的激情 ,或者导致不好的结果。

奖励促使人们去获取更多奖励,如果发表每一条评论都能获得奖励, 你真正在意的便不再是你评论的内容,你会写很多无意义的评论,因为你关注的是积分。 激励只对特定的行为类型有用。但它也能将人们的关注点从任务转移到提供的奖励上来。

我可以炫耀我的徽章、成绩单上的分数,这些都是我选择的有形符号,我攻克的挑战和我收到的反馈,但要记住, 仅当这些事物代表我的身份,或我尝试建立身份的一部分时,它们才具有意义。 积分和徽章, 当这些东西强调了人们所渴求的事物时,它们才会有效。 当缺乏内在动机时,如果用它们来制造趣味,效果将只是一时的。常见的机制:积分、等级、记分牌排行榜、成就、徽章、任务。

我们离一个目标越近,完成它的欲望就越强烈。不但向用户展示用户已达成的任务,还要像用户展示未完成的,当人们知道自己缺少什么时,就会强迫自己去收集。如早期的QQ图标点亮。新的任务永远都在出现,为用户展示的似乎是唾手可得却又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就好比骑在马上,在马眼前垂一根胡萝卜引诱其往前走。

愉悦并不能持久,所有的关系最后都会陷入僵局。生物学家的观点是,曾向我们大脑发送多巴胺的物质,停止了这项工作。这就是为什么游戏不断向你提出各种挑战。 就算是魔兽世界以令人上瘾而闻名,也必须使它们的世界保持活力,不断进行改造 ,为忠实玩家创造新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人们的兴趣。 相同的东西重复太多,就会随着时间失去魅力。

我尝试分享现实世界、互联网世界的例子,我更专注于这些不变的行为模式,而不是哪一个特别的例子/感兴趣自行搜索Fogg行为网格/

魅力超越了任何特定的策略或战略。许多交际打人帮助人们建立一种身份感和自信感。结交女人的新方法?一开始要弄清你是谁以及你代表着什么。 服务和产品也要确立自身的定位和个性,并努力确保所有的用户交互都能塑造出始终如一的品牌形象。当你有了身份,知道了自己是谁,不是谁,你知道自己代表了什么。一旦确定了这个,你就有了故事,这是一种吸引人们并使他们记住你的最有效的方式。 人们都在寻找与自身最搭配的故事,根据计划进行的每一步都经过我们的深思熟虑,根据我们是谁和我们想成为哪种人而定。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我们想交往的人和想了解的事而决定。你能不能明确的讲述一个关于你服务的故事?好公司的一个特点是,每个人都知道它为什么存在。

使公众关注其他人正在做什么,可能会增加你想要的行为或不想要的行为。 根据其他人的行为来做决定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们是极度依赖社会的物种。如果大家都在做这件事,某种程度上就证明了做这件事是安全的。如果你了解为什么客户评价起作用,你就可以想出一种有创意的方式来展示许多人都支持某一想法。/社交互动很复杂,不能将某种因素作为单一的影响因素去看/

诱惑不是指欺骗或者操纵,而是给予人们更多他们想要的,渴求的或需要的,甚至他们还不知道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诱惑是指在原本互不了解的情侣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诱惑人们,并以此揭示你是谁和你想做什么,并在这个过程中让人知道为什么你值得被关注。

本书的目的是用新颖的交互设计想法来激发你的灵感,如同任意一本技术书籍,现在的例子不久就会过时或被模仿,但这些想法当初起作用的原因却是不变的。这正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这些想法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对人类的行为进行永恒的探索。 如果我们能理解什么样的事物能吸引人们,并保持这种吸引力,我们就可以创造更多令人愉快和极具诱惑的体验。

情感类书籍,公众号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占领市场。这些文章一不小心就成了毒鸡汤,也有的只是不疼不痒的鸡汤。但是还有一部分书真的有用。

如何挑选对自己有用的书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要想从众多的情感类书籍种找到真正有用的,就要看以下几点。

第一点,作者是谁。首先作者一定要是能网上查的到,并且有照片的。因为很多出版社会自己攒稿子,也就是说让别人做枪手代写,再随便安个名字。

这样的情感类书籍往往都是鸡汤或者毒鸡汤,除了浪费钱和时间外没有任何的作用。也不要迷信国外的,什么卡耐基之类的,往往是攒稿子,只有那些真正能被查到简历和照片的才能相信。

第二点,作者的简历是什么样的。如果这个作者被冠与自媒体人,媒体工作者,XX的女子,XX的男子,那么这本书千万不要买。包括没什么名气的作家,自由职业者,撰稿人。千万不能买。

这种作者可能自身的情感都没有弄清楚,更别提专业性了,根本帮不到任何忙。如果作者是专门心理学出身,从事心里咨询行业,或者是心理学博士,教授。那么这类书籍可以购买,因为它有专业性。

第三点,书的目录是什么样的。如果每章节的标题看起来就很文艺鸡汤,那么也不要买,这类书可能就是鸡汤,毫无营养。如果说是专业术语组成的,或者是逻辑清晰,专业性强,那么就可以购买。

毕竟对于情感而言,大多数人最缺乏的是专业知识,不要让不专业的书坑害了你。尤其是一些毒鸡汤,只会让你的情感生活变得混乱而可怕。

 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那么关于来自哈佛推荐的必读书籍有哪些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来自哈佛推荐的必读书籍,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来自哈佛推荐的必读书籍一:

 1、《论美国的民主》

 该书的基本思想在于承认贵族制度衰落的必然性和平等与民主势不可当的发展趋势。它既是第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行综合研究的著作,也是第一部记述美国民主制度的专著。作者把民主作为一个对象来观察。没有掺杂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证。

 2、《来自伯明翰监狱的信》

 这封由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4月16日写的公开信为“非暴力抵抗”这一抵制种族歧视的策略做出了辩护。这封信指出,人民有道德义务来推翻不公平的法律,并采取直接行动而不是一味等待法庭宣判的正义。

 3、《正义论》

 《正义论》全书共3篇,9章。第1篇讲“理论”,讨论正义的定义、历史发展、作用、以及原始状态。第2篇是“制度”,用正义的原则分析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公民生活。第3篇是“目的”,讨论了伦理和道德领域中的一些课题,其中涉及善良、自尊、美德、自律、正义感、道德感等方面的内容。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两个正义原则:平等自由原则、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混合。

 4、《思考,快与慢》

 在本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终极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做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 经验 迅速做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做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做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5《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是2002年在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奥格·曼狄诺,译者是安辽。该书讲述了一个名叫海菲的牧童,从他的主人那里幸运地得到十道神秘的羊皮卷,遵循卷中的原则,他执着创业,最终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推销员。这是一本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的书,适合任何阶层的人阅读。它振奋人心,激励斗志,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本书一经问世,英文版销量当年突破100万,迅即被译成18种文字,每年销量有增无减。这本书记载了一则感人肺腑的传奇 故事 。一个名叫海菲的牧童,从他的主人那里幸运地得到十道神秘的羊皮卷,遵循卷中的原则,他执着创业,最终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推销员。建立起了一座浩大的商业王国。

 6、《羊皮卷》(奥格·曼狄诺所著的励志书)

 《羊皮卷》是2009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奥格·曼狄诺。该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励志丛书,《羊皮卷全书》所辑录的11本书的作者都是近200年来美国各个行业中的成功人士,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循循善诱地向世人告知成功的秘密以及由之所带来的幸福生活的意义。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做人处事的原则却是亘古不变的。心灵的纯净会带来纯净的生活和纯净的身体。同样,肮脏的心灵会带来肮脏的生活和腐化的身体。太多的人都在忙于改善自己在物质社会中的地位,拼命地去占有一切,孰不知,生命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了一定的原则去生活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实现你的目标,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羊皮卷全书》,该书的作者奥格·曼狄诺便是这样的人类多年难得一见的精英。此书附会了一个耶稣降生的故事,人们可以信其有也可以信其无,说在那个时代流传下来十道羊皮卷,里面记载了经商与致富的秘诀,谁要是得到了它,谁就会成为富可敌国的人。经过几世单传之后,才于近年被允许公诸于众。该书一经问世,英文版当年销量突破100万,迅速被译成18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1996年4月,该书在中国大陆出版,同样受到各个阶层广大人士的热烈欢迎,那如诗歌般美妙的文字,闪烁着人类思想精华色泽的,不知影响了多少读者的生活。一本帮助你获得成功与财富,改变命运,走向幸福生活的励志书。《羊皮卷》犹如一炷明烛,照亮你的人生之路。影响全世界的伟大作品之一,被誉为“全球成功人士的启示录”、“超越自我极限的奇书。”被译成数十种语言,风靡全球,影响和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每个时代都会产生自己“有力量的文学”的作品,这些作品充满智慧、灵感和爱心,蕴涵着巨大的力量,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羊皮卷》辑录中的12部伟大励志书就是这样的作品,它们阐述的人生哲理和成功理念,能够鼓舞千千万万成功人士再攀高峰,更激励无数困境中的人们重获信心和勇气,向命运挑战,获取人生应享有的成功、财富和幸福。一本羊皮卷,11部伟大励志书,带给你智慧和财富,引导你走向成功和幸福,值得你一生珍藏。

 关于来自哈佛推荐的必读书籍二:

 1、《邮差弗雷德》

 《邮差弗雷德》是中信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励志图书,外文名为The Fred Factor 。作者(美国)马克·桑布恩,译者:康国莉。主要讲述了一个邮差改变周围人生活的故事。该书初版销售200万册,创造了一个图书销售神话。《邮差弗雷德》讲述了:你也可以成为弗雷德!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投递邮件的工作繁琐而枯燥,邮差弗雷德却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他竭诚为大家服务,并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次机会,一次改变周围人的生活的机会。正因为有这样的信念,所以他在投递邮件时愿意多走一些路,愿意将所有人都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都会遇到弗雷德这样的人,但正是演说家马克·桑布恩让我们知道如何成为“弗雷德”:我们每个人只要迈出一小步,就能让我们平凡无奇的生活变得卓尔不凡。我们也能构建更好的人脉关系,发挥 想象力 ,无需花费一分钱就能为他人创造价值,并塑造新的自我。全球超级畅销员工励志经典。一个邮差的故事改变了数亿人的观念。像弗雷德一样,成就他人,亦成就自我。

 2、《早期 教育 法》

 本书钻研各种教育方式所得的素质教育概念与幼儿教育操作入门,教导父母如何让零岁到三岁的幼儿全脑开发。主要观点包括: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开发越早,开发的程度就越高;孩子的某些能力的发展是有时间性的,抓住特定时期进行教育可以使孩子受益终身;人的性格和习惯在三岁之前就成型了,所以,教育和管教孩子的关键期是三岁之前;教育的本质是“青出于蓝”,教育孩子的最高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超越自己的人等等。

 3、《俗物与天才》

 书中没有十分详尽地记录塞德兹博士培养儿子的过程和具体细节,而是更多地谈论他关于孩子的教育观念。他之所以采取这种行文风格,可能更多的是由于他的职业和学者生涯的影响。尽管如此,这本书并非充斥着枯燥乏味的理论教条,而是由一个个生动而饶有趣味的故事构成,而且理论也极其精辟、深刻。

 4、《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生动而具体地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仁慈而睿智的父亲、一位伟大的英国思想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小斯宾塞的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历程在书中有详尽的叙述。人们在教育中遇到的几乎所有难题和困惑差不多在这里都可以得到较满意的解答。

 5、《做有出息的孩子·影响你一生的哈佛演讲》

 这本演讲集收集的是10位各个领域的名人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其中包括著名作家 J K罗琳、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朱棣文、罗伯特·清崎、比尔·克林顿、德鲁·福斯特,他们面对的是即将在哈佛大学 毕业 的天才学生。仅此几点,本书就让我们感到了分量的轻重。

 关于来自哈佛推荐的必读书籍三:

 一、《蓝海战略》

 《蓝海战略》是哈佛商学院强推的一本书,本书在全球也有着很高的价值,作者在书中所阐述的思想和观点非常的具有说服力,如果对商业领域的有兴趣的话是很值得研究下的。

 二、《思考,快与慢》

 这本《思考,快与慢》主要讲述的是对大脑思考速度的看法,共分为五个部分,如果整本书读完后会一种很难忘的思维之旅,它在社会思想上也属于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著作。

 三、《风格的要素》

 在哈佛十大必读书籍中《风格的要素》在美国几乎是人手一本,它首版发行于2009年,主要阐述的就是一个道理,人若要想打破一个规则首先必须是要了解那个规则,写作的技巧性非常强。

 四、《经理人员的职能》(TheFunctionsoftheExecutive)

 是由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切斯特·巴纳德编辑的一本管理类书籍。《经理人员的职能》是巴纳德毕生从事 企业管理 工作的经验 总结 ,他将社会学概念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提出了一套组织的理论,建立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在现代管理学领域,巴纳德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大师级人物,他对现代管理学的贡献,犹如法约尔和泰勒对古典管理学的贡献。巴纳德是个罕见的天才——他是一个管理理论家,同时又是一个成功的商业人士。美国《财富》杂志盛赞他为“可能是美国适合任何企业管理者职位的具有最大智慧的人”。对于这位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管理学界几乎一致认为:巴纳德关于组织理论的探讨,至今几乎没有人能超越,西方管理学界称他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德鲁克、孔茨、明茨伯格、西蒙、马奇、利克特等人都大大受益于巴纳德。对于一个希望将传统组织改造为现代组织的经理人来说,巴纳德的书不可不读。同时,巴纳德也是第一位将决策提升为管理核心的人,这一观点此后得到西蒙、马奇等人的发展,衍生出决策学派。

 五、《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

 该书是斯特娜夫人在老卡尔·威特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及其他早期教育家经验的基础上,身体力行,进而创造早期教育神话的一部教育经典著作,赋予了早期教育以新的。书中借鉴了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的成果,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作者的一些创造性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为广大教育研究工作者、家长所熟知,其中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 方法 对当今父母教育子女而言,可谓是操作简单容易,方法明了。该书是一部有关早期教育集大成的著作。

 六、《 家庭教育 法》

 本书题材广泛,研究翔实。梅森在本书中告诫天下父母,对于社会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抚养和指导 儿童 。在家庭中更是如此,因为家庭的影响决定着人的性格和职业生涯。为人父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任何提升、尊严都不能和家庭教育相比。梅森在吸收裴斯塔洛齐等教育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和生活,阐述了人的一生该如何开始以及她对如何学习的见解。

 七、《卡尔·威特的教育》

 这是一本跨越三个世纪、畅销全球的教育经典。本书写于1818年,其德文原版藏于哈佛大学图书馆内,据说是美国的惟一珍本。全书记录了小卡尔·威特零至十四岁的教育的过程和方法,详细阐述了老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特别是他的潜能教育思想。本书掀起了近两百年来世界性的儿童潜能教育的大潮,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问世至今,凡是有幸读到此书并照书中方法去做的父母,都成功地培养出了极其优秀的孩子。一系列声名卓著的天才少年,巴尔、塞德兹、威纳等都受益于此书。

 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史蒂芬·柯维。本书不仅是企业、组织机构,更是个人获得自我提升的人生必修教材。2002年,《福布斯》杂志评选《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为十本最有影响力的书之一。《首席执行官》杂志的调查结果,《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两本书之一。《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被《观点精要》书摘评为2005年最佳商业书籍。

 九、《致加西亚的信》

 《致加西亚的信》 是100多年前的一个傍晚,阿尔伯特·哈伯德与家人喝茶时受儿子的启发,创作了一篇名为《致加西亚的信》的 文章 ,刊登在《菲士利人》的杂志上,杂志很快就告罄。到1915年作者逝世为止,《致加西亚的信》的发行量高达40000000册。创造了一个作家的有生之年一本图书销售量的历史记录。其后的80余年,该书被翻译成许多的文字,许多政府、军队和企业都将此书赠送给士兵和职员,作为培养士兵、职员敬业守则的必读书。

 十、《细节决定成败》

社会心理学书籍:《幻想即现实》

 《幻想即现实》被誉为真正解决自我、爱情、婚姻、父母、子女问题的心理学读本!

 内容简介

 幻想是内心的现实,你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与你有关,与世界无关。

 人真的是这样一种动物,没有情感,会被“饿”死;情感太多,会被“撑”死;不多不少,才是好。从这一点来说,亲情与爱情都应该向友情靠拢;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污染了钱,而不是钱污染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父母打孩子还声称这是为孩子好,明显地是在掩饰潜意识里的恶毒;

 一个内心充满焦虑、全无幽默感的父母,一跟孩子说话就挑孩子的毛病,似乎不这样就显示不出自己爱孩子似的。后,逆耳的忠言就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

 ……

 本书源于治疗过程,然而,本书并非只是治疗过程的简单记录,并非只是一本“单纯”的治疗笔记,而是曾奇峰作为一名心理医生在见证了无数人间悲欢离合和爱恨情仇后,认认真真地思考,开出的一剂“曾氏药丸”。书中随处可见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用心良苦、具有治疗意义的语录,简洁而深刻。

 作者简介

 曾奇峰

 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首期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学员,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中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学组副组长及华中地区组长,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精神医学委员会委员,德中心理治疗院(在德国注册的机构)中方委员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独家心理咨询杂志《心理辅导》专栏作家。

 编辑推荐

 1曾奇峰老师为著名心理学家、畅销书作家,是科班出身,首期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学员,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并非半路出家的情感专家。因此,本书强调心理学的运用,强调彻底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与陆琪等情感指导的图书截然不同。

 2同时,作者又是全国独家心理咨询杂志《心理辅导》专栏作家,粉丝量巨大,无论在专业领域,还是在心里咨询领域,都拥有超高人气。

 3 本书源于治疗过程,是作者面对纷纷扰扰的家庭关系、雾里看花的情与爱、越管越糟糕的亲子关系、无法控制的自我……认认真真地思考,给中国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单身男女,开出的一剂“曾氏药丸”。让身陷问题深渊的人们重新认清现象背后的事实,找到幸福的方向。

 4书中随处可见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用心良苦、具有治疗意义的语录,简洁而深刻。

 目录

 序一:一身烟火味的曾奇峰

 序二:课、酒和书,老伍与老曾的那些事

 序三:精神分析的俗人

 第一章 心理疾病的真相

 不满是自己对自己的攻击

 你会享乐吗

 为何别人不理解你

 受助者为什么恨你

 懒惰,是心照不宣的忠诚

 信任他人,就是信任自己

 疾病和虚弱是自己吓自己

 别说太正确的话

 以游戏之心,做养家糊口之事

 有希望就可能拥有一切

 吃,也是一种“示弱”的状态

 亲情与爱情都应该加入友情的品质

 以善意之名,行恶毒之实

 对待疾病的心态,是疾病的一部分

 过度期望就是施虐

 你没有生病

 第二章 改变命运的战争

 你有“无钱型人格障碍”吗

 “恋母情结”不是恋母

 你的爱是对孩子最好的“挫折教育”

 爱是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自由

 爸爸还是“初中生”

 别人怎么对你,是你教会的

 疲惫感的实质是吸引他人的照顾

 哀伤的时候别坚强乐观

 焦虑的蝴蝶效应

 在幼稚的年龄绝不成熟

 为什么你总是去碰那颗摇摇欲坠的牙

 你做了什么来寻找你的好运

 “行动”是通向幸运还是灾难

 学习活着

 你的青春期在浪费生命吗

 焦躁的子弹射向了谁

 言如其人

 不要用爱控制你的孩子

 把家变成健康人的“娱乐城”

 家有网瘾儿子

 成长就是背叛自己的童年

 第三章 心灵的伪装

 “我爱你”的魔力

 原来可以不那么哀伤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自恋

 对创伤成瘾

 自作多情是自己制造的

 不必要的提醒就是暗示

 心灵的年龄

 外表从来都是被内心决定的

 在亲情中加上友谊的距离感

 固执的内心充满了对他们的依赖感

 流行语让你缺乏创造力

 抱怨——自处低下的难堪

 人生是创伤的连续体

 第四章 精神分析的知识

 找个人做做精神分析

 心理治疗的目标

 弗洛伊德也有弱点

 内心的安全感与外界无关

 抑郁症从何而来

 孩子,你并不欠爸爸妈妈任何东西

 “网络成瘾”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

 “中德班”十年教会我的事

 抑郁症患者是严厉的自我惩罚者

 心理治疗的学派之争

 读了那么多心理类书籍,为何还是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附录:曾奇峰精神分析经典语录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090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