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女孩的生辰及父母之姓建议名字:陈chen彬bin鹤he(何的同音)
陈彬鹤姓名命盘解析:
1
16 陈 17 金
11 彬 27 金
21 鹤 32 木
总格 48 金
你的姓名乃富有德望之吉运数有天赋才干,能为众人做事,且有德量,故能为众人所尊敬惟此数恐因过份信人而上当,故用人时须注意
性格: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强,注重实践,理性 现实 实际,工作中与人相处友好有良好的观察力和专注力,办事认真细心
情感:罗曼蒂克型,异性缘佳,感情丰富,六亲缘佳若伴侣能宠辱不惊,不贪图虚荣享受,那么你们的情感生活将十分美满
事业方向:自立自成 辛勤工作,善于用脑工作,适合当领导适合从事专业技术方面的工作例如运动 音乐 电脑程序 熟练工人等
《京华云烟》结局:首先遇难的是曼妮。日本鬼子的凶暴,激起了所有人的怒火,迪非、黛芬、陈原、立夫都先后投入抗战。姚思安也云游归来。准备举家前往南方,加入抗战的洪流。这时牛素云打来电话,说莫愁已被牛怀玉劫持!要诱捕立夫,素云还叮嘱姚家,赶快转移甲骨。
可是,等到立夫前往要救莫愁时,莫愁已惨遭毒手!在王府花园,姚思安正要准备转移甲骨,牛怀玉和日本鬼子前来抢夺。
姚思安宁为玉碎,一把壮丽的大火和敌人还有那百年的花园同归于尽!而此刻,山河破碎,烽烟弥漫,一场更为壮丽的民族抗战之火,正在中华大地上熊熊燃烧着。
扩展资料
《京华云烟》主要角色:
1,姚木兰,赵薇饰
女中豪杰,尘世中的奇女子,外柔内刚,有勇有谋,清丽大方、貌美如花。
2,孔立夫,黄维德饰
为人正直,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感到悲哀,与姚木兰志趣相投,是木兰深爱之人。
3,姚莫愁,邱琦雯饰
任性刁蛮、敢爱敢恨、温柔可爱、漂亮俏皮的大**,后为了丈夫和国家,不被汉奸所救而自杀牺牲,是个女中英雄。
摘 要: 出生于嘉兴桐乡的著名艺术家木心在乌镇度过其童年少年时代,晚年归根故里。木心先生一生难舍乌镇的倒影,求学上海、寓居纽约期间,创作的《温莎墓园日记·序》、《寿衣》等多部作品都写到故乡乌镇,水乡景致、地方民俗的刻画再现旧时地方人情风貌。1994年冬重访故里,写下《乌镇》,以游子视角看半世纪水乡变迁,情感真挚动人。本篇论文将以木心先生的具体作品为依据,分析其反映的乌镇人文景致,体会作者心境。
关键词: 木心 乌镇 人情风貌 对比
一、木心先生与乌镇——简述木心与乌镇前后渊源
木心,本名孙璞,又名仰中,字玉山,号牧心,木心是他的笔名。木心生在嘉兴乌镇东栅的小康人家,在此地度过童年少年时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寇入侵,孙家迁往上海浦东,木心遂求学沪上。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任职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工艺美术设计。1982年,年届五十五岁的木心,远涉重洋定居纽约。“纽约客”期间,他坚持美术创作,同时重续年轻时期的文学生涯,陆续出版《散文一集》、《西班牙三棵树》等小说、散文和诗集。1989年至1994年,木心为旅居纽约的文艺爱好者开讲为期五年的“世界文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文学回忆录》正是经由陈丹青先生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来。1994年,时隔五十年,木心回到故乡乌镇,写下《乌镇》一文,失望伤感再度告别故里。2006年,79岁的木心回到乌镇,定居于晚晴小筑,在此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五年时光。
我想,乌镇之于木心是童年和晚年的居所,更是其孑然一身走在上海纽约,经历抗战文革,内心之一隅,沉静而有力量。木心之于乌镇是水乡子女,在这里出生,在这里老去,更是一位摆渡者,通过其作品唤起祖辈对旧时水乡的记忆,让吾等子辈得以窥见嘉禾曾经的面貌,把过去渡到现在,让现在看见过往。
二、难舍乌镇的倒影——从《寿衣》、《童年随之而去》、《温莎墓园日记·序》看旧时乌镇风貌
“木心一生践行福楼拜的信条:‘呈现艺术,退隐艺术家。’但当他写到故乡、童年,则常常不由自主地走到前台,露出真性情。故乡,是木心从事文学艺术创作一座无尽的矿藏。”木心先生的许多作品中都写到故乡乌镇,以《寿衣》、《童年随之而去》、《温莎墓园日记·序》为例,我将从地方民俗、江南水乡风貌、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典型人物三方面来分析作品中的“嘉兴”。
1、地方民俗。民俗是木心回忆故乡的作品中描写较为丰富的一块。《温莎墓园日记·序》中全镇候“班子”开码头而来为此骚然的“社戏”,每年春来买卖蚕种筹开桑行引起的盛大集市“轧蚕花”,《寿衣》中陈妈常向“我”诉苦的“缠足”,祖母在世时就开始筹备的棺材、衾衣等“寿材”。《童年随之而去》回忆童年随家中女眷上山“做佛事”……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对旧时地方社戏和寿衣的描写。“至今我还执著儿时看戏的经验,每到终场,那值台的便衣男子,一手拎过原是道具的披彩高背椅,咚地摆定台口正中,另一手甩出长型木牌,斜竖在椅上——‘明日请早。’”往俗了讲,社戏是“寂寞古镇人眼中的大事”,茶余饭后无所遣兴,看戏变成了一大乐趣。往雅处讲,社戏是古镇人共同的情感联结,“看戏呀”“嗳看戏!”,乡情亦融于其中。于木心先生,社戏是戏台上精心曲折的行头和情节,也是他故乡一别再未见到的“真”,“即使太子总归假的,即使狸猫总归假的,而其中总归有真的什么在——我的童年,或多或少还可见残剩下来的‘民间社会’……”他永远怀念。除此以外,“我执著的儿时看戏的经验宁是散场后的忧悒。自从投身于都市之后,各类各国的戏应接不暇,剧终在悠扬的送客曲中缓步走到人潮汹汹的大街上,心中仍是那个始于童年的阴沉感喟——‘还是活在戏中好’”对此,我不敢做过多解读,只觉社戏在旧时,其风俗确实影响了一代人,开场散场,庸碌之人看戏中悲欢,若愚之人感时世沉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社戏”罢了。
讲到“寿衣”,是在陈妈临终之时母亲吩咐我去置办像样些的棺材寿衣,作者先回忆了祖母在世时,“每年黄梅时节,她出房下楼,亲自到天井里来晾寿衣,不许俗人接触,怕上不了天。”也写了年幼的同辈看到寿衣像“看到京戏中的捺金绣花的缎褂锦氅,觉得十分耀目有趣。”对“寿衣”,木心的态度是摆明的,尤其陈妈看见丫头拎起的寿衣,笑叹自己竟也有这样的寿衣穿时,“我有一种尖锐的反感——何必这样做”,在木心看来,“‘生’、‘婚’、‘死’的奢侈造作不是幸乐、慰藉,乃是徒然枉然的铺陈。”批判态度可见一斑。
2、江南水乡风貌。《温莎墓园日记·序》中写临河的戏台子开演时,“便围泊了许多乌篷船,启篷仰观,观罢荡橹而去”,哪处看戏需要撸了乌篷船来看,怕是乌镇独一处了,又写道散戏后,“电筒的光束忽前忽后,上桥了,豆腐作坊的高烟囱顶着一弯新月,下面河水黑得像深潭,沿岸民房接瓦连檐偶有二三明窗,等候看戏者的归返。”“石桥”、“新月”、“翘起的瓦檐”、“临街的明窗”,都能想见戏刚散场时,满巷的吴语笑音,月亮自顾自地挂起,河水自顾自地流,清冷却有热闹气在。
《寿衣》一文里则写道街坊小贩的叫卖声,家里头的女佣陈妈微醺时“学街坊小贩的畔卖尤其传神,童子的,苍头的,腔调韵味俱佳。”作者随即回忆起夏日的傍晚,“‘子姜嗯酱茄子酱唉萝卜呵……’卖酱菜的少年贩子,斜一肩,背个藤编的长方筐,内装各式甜酸咸辣酱菜。”冬天的深夜,“‘火肉呵粽嗯子喔,猪油夹沙唉粽嗯子喔……’卖粽子的老头在风雪中声声吆喊。”乡音最是难忘,除了吴语方言外,我想旧时小镇家门口的吆喝声亦承载了许多人事的回忆,而后再难闻见了。《寿衣》中,木心还描写了旧时集市的场景,“早上是农民集市,茶馆、点心铺子、鱼行、肉店,到处黑簇簇的人头攒动,声音嘈杂得像是出了什么奇案,近午就逐渐散淡了。一直要到黄昏,才又是另外一种热闹开始,油坊、冶坊……”现在在乌镇西栅景区仍有水上集市早市的景观,有船夫撸了乌篷船在船头呼幺喝六,有老妪在临江摆起蔬果摊铺。想到几十余年前这里或许真是一派热闹景象,好像见到此地的前世今生,现实照进回忆里。
3、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典型人物。《寿衣》、《童年随之而去》、《温莎墓园日记·序》三部作品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江南古镇的旧家弟子、家中的女佣男仆、战乱时的地痞汉奸……他们不是“断层”的,他们是那个时代古镇民众的群像缩影,在他们身上我们能找到旧时嘉禾人民一些共有的气质,这亦是为何分析这一点的原因。
众多形象人物中,以《寿衣》中的“陈妈”最为典型和深刻。陈妈是“我”家专职的厨娘,由荐头店老板引荐,“黑鞋白袜,黑裤淡蓝上衣”因为干净端正的穿着就此被母亲留下。此处讲到的便是旧时乡下女人的“出客”打扮,“月白布衫玄色裤”。她来时自称是孤女,后有人找上门来大家才知陈妈是逃了第三任瘸子丈夫的虐待投奔来此。文中算命的瞎子唱“早年丧父母,孤女没兄弟,三次嫁人,克死二夫。一夫尚在,如狼似虎,两造命凶,才得共度。命无子息,劳碌终生。为人清白,忠心耿耿……”这是陈妈的“生死簿”,或许也是当时许多女佣的人生写照,女性的地位是附庸的,被迫承受男性的祸福,当时女性的自觉与自省在所谓的命运之下难以见光。
但是即使如此,古镇女子的“忠”与“善”在陈妈身上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抗日战争时期,“我”家迁往沪上,请来舅父主持乌镇家政,不料舅父一家日夜消耗存粮宿酒,伪造不明账目。留在家中的陈妈被陷害后警告舅父“头顶三尺有神明”,被逼无奈暂且逃亡隔省小城,夜宿祠堂角也不愿与舅父一家为伍。她是软弱的,面对来讨债的瘸子丈夫只“慌张颤抖,到外厅去受磨难”,“我们”离家时“她哭得人也站不直了”,但她也是硬气的,瘸子教唆陈妈偷东西时,陈妈“擒子揪住发髻,将她的头连连撞在墙壁上”,面对叔父一家的狼狈勾当她没想过屈从。她封建守旧,被三任丈夫折软了脊梁骨,但是她亦有她自己所不能违背的良心原则,忠和善。
三、归来——从《乌镇》看古乡风貌对比及作者情感
1994年,木心先生回到故里,写下《乌镇》。距离木心的童年少年时代已过去五十年,距离现今也已有二十余年。乌镇作为一代水乡人的共同记忆,它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乌镇》文中木心先生的“回望”、“心底的打量对比”或许能让我们窥见一二。
“楼下的小运河,石砌帮岸,每置桥埠,岸上人家的灯火映落在黝黑的河水里”这是回到故乡的第一夜,作者从窗帘缝里抓住的故乡。五十年,石桥依旧在,河水照旧流。这隅水乡景,现在都没变过。“骚士结社,清客成帮”早晨走在东栅回想昔日光景,木心先生吐露的是对乌镇风土人文的赞叹,“上溯则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在此读书,斟酌《文选》。《后汉书》的下半部原本是在乌镇发现的。唐朝的银杏树至今布叶垂荫、葱茏可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乌镇的历代后彦,学而优则仕,仕而归则商,寻常百姓也不乏出口成章、白壁题诗者……”至此,木心先生与故乡似乎是“亲近”的。可为何,此次乌镇之旅后,木心在书中写下“永别了,我不会再来”。在寻访孙家花园时,他看见了什么。走过观音桥,昔日行人摩肩接踵,货物庶盛繁缛的东大街现在“是一片雪后的严静,毗连的房屋一式是上下两层,门是木门,窗是板窗,皆髹以黑漆”,20世纪末,乌镇的街景作为旅游景点重修,仿照明式居宅重修,已非昔日光景,木心先生对此“我来乌镇前所调理好的老成持重的心境,至此骤尔溃乱了”。走过街道,凭着记忆走进故居,他都还记得,“这些细棂花格的长窗应是褐色的、光致的、玻璃通明的”、“北面尽头,爬满薜荔和蔷薇的矮墙,互砌的八宝花格窗,月洞门开,是数十年来魂牵梦萦的后花园”,可叹他还记得,再看如今“长窗的上部蚀成了铁锈般的污红,下部被霉苔浸腐为烛绿”、“亭台楼阁假山池塘都杳然无遗迹,种种屋舍也只剩碎瓦乱砖”,童年何处去寻。这应是20世纪末乌镇民居的一般写照了。
《乌镇》中的最后一景是茶馆,茶馆亦是江南水乡之特色。在小桥的石栏上观望时“茶馆内堂很暗,对面又是一条较宽的河,反映着纯白的天光”,客观自然,像某个路过的背包客偶然觉察。再看里头的茶客,“都是中年以上的男人,脸色衣着鞋帽与木桌板凳墙柱,浑然一色”,木心先生眼中,“他们是上一个时代的孤哀子,日未出而作,日入而不能息。”至此,他只感到沉默的悲哀“从前上茶馆的人是实在有话要说,现今坐在茶馆里的人是实在无话可说。”
幸而,这不是木心与乌镇的尾章。1999年,乌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启动,总设计师陈向宏看到了木心在作品中说的“不会再来”乌镇。他几经周转联络到木心先生,希望用诚意和实际行动唤回他。2006年,79岁的木心回到乌镇,“今日之乌镇非昔日之乌镇矣,一代新人给予我创作艺术足够的空间,所以我回来了。”在孙家花园度过晚年时光。
自古以来,海陆丰地灵人杰,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明、清的碣石卫城为国家海防要塞,与着名的天津卫,沈阳卫齐名,重兵镇守,扞卫着国家和民族安全。海陆丰人民爱武术,习武因而兴起,自南北佛教、道教和四面八方的武术文化流入,形成了民间拳技流传下来,历史悠久。
海陆丰地区民间传统舞狮的主要特点突出了一个“武”字,是展示民间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视窗,从这个“视窗”看到的“武术”仅是沧海一粟。根据地方史志、家谱、手抄本及传闻,在这里将对民间部分武术的传承发展情况作初步探讨。
流传在海陆丰的武术主要有少林派、峨嵋派与武当派,种类繁多,派内分派分家。
海陆丰武术文化的传承从清朝中叶开始至今约有260年历史,内容丰富多彩。
罗山拳:
海陆丰着名南拳大师郭转(1720--1790),海丰可塘罗山庄厝乡人。清乾隆六年(1741)只身往南少林学艺,被至善禅师收为少林俗家弟子,郭转先後两次入寺,第二次同在寺中的还有可塘下踏村王铁手、汕尾城区东冲镇石洲村王绍良、陆丰西山曾埠胄等八位。1750年八弟子奉师命下山收复被外界侵占的少林寺庵并回乡开拳馆广收弟子。
郭转大师创立“义兴馆”,以少林拳及跌打伤科行世,久负盛名,其武艺和医学世代相传,清乾隆至现名师荟萃。如乡中前辈有:郭戌、郭林燕(旅居马来亚开馆授徒)、郭三、郭剑、郭歪、郭琼、郭慧、王继葵(郭林燕之子过继给舅父为嗣,由叔父戌师傅授拳艺)、王培芳、郭大孝、郭熙等等,不胜枚举。传下徒弟徒孙不计其数,分布国内国外……
在历史上,罗山少林拳驰名於世,二百五十多年来,传播於海丰、陆丰、汕尾、惠州、港澳及东南亚等地。中国内地解放後,本派大量拳师陆续涌到香港,有的以授拳行医为生,如本乡传人有王继葵(火欉)、王培芳、郭大孝、郭荣、郭业、郭锄、郭石撬、郭填、郭、王捷初、王捷坚(现为风火堂国术协会和南少林罗山拳龙狮总会顾问)、王捷生、郭潭如、郭妈安、郭锦存、郭明丰、郭兴城(现为罗山派张文声国术总会顾问);还有外乡本派传承人(老前辈):黄国辉、庄报、刘家闲、何炳权、吴荣、杨威树、陈妈丹、李益等。
自郭转师创拳以来,罗山派众多传承者相继在内地及海外设所、立堂、创会,发展传衍罗山武术。如60年代初在香港有由罗山人,王培芳、郭大孝等在九龙红磡创立“郭氏宗亲会”罗山公顶楼,内设“罗山诊疗所和武馆”,联系族亲、行医济世、授徒传艺;80年代後有由黄国辉、刘家闲之高徒张文声和庄报之得意门徒徐连来、李才、苏保、徐志洪等本派传承人,先後在香港设馆(堂)创会授徒;还有众多罗山拳师父,在港屋村家中传教等等。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家乡武术传授香港的子弟,以期传统拳艺能在异地薪火相传,不致枯萎,为弘扬海陆丰武术与狮艺文化作出贡献。罗山南少林拳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意义,也是海丰“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值得弘扬,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莫家拳:
莫遮蛟(香港人称莫清矫),汕尾城区人,西元1746年到南少林学艺、被至善禅师收为俗家弟子,是至善禅师得意门徒,莫遮蛟学艺成後回汕尾授拳。据地方志记载,福建少林寺建於唐代乾符中(西元874至879年)。
明末清初,是福建少林寺鼎盛时期,至清康熙年间清王朝大破少林寺时,传说有数位少林高僧散走四方,隐居他乡,各以其长传徒授技,於是,少林南拳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洪熙官、刘三眼、蔡九仪、李式开、莫清矫等五位少林弟子为代表人物的广东五大门派。它们各有专长,各有特色。
一代神拳刘仕忠(1897 ~1974),诨号“三脚虎”,广东陆丰甲子镇人。自小醉心武学,喜看戏,尤喜武侠义士,由此养成尚武的性格和侠义胸怀。
早年承练蔡家拳和莫家拳、并四处寻师访友,拜师学艺,每到之处有武名者无不诚心求教,不数年已练成一身高深武功,年二十即在潮州设馆课徒,以教寓学,并暗中找寻名师,以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刘仕忠本拟设馆授徒,安居乐业,奈何在一去接受踢馆挑战中,错手打伤挑战者,不得已浪迹江湖,到处为家。
自刘仕忠创派以来,威名远播,盛行於潮汕、海陆丰、东江流域、香港及东南亚各地,人材辈出。传人有刘远成(子)、黄岱、陈妈如、陈述升(娘昌)、陈世正、张合、黄土(永辉)、吴笑、刘乌镭、刘开亮、张造、方梅、曾一然、曾随、曾庆丰、曾昭坚、着名文武生陈宝寿和溜旦等。
相传刘仕忠师父在民国时期曾参加抗日游击队,在潮汕海陆丰一带打击日寇。一次劫狱营救战友的战斗中,左掌被炸药炸断,愈後经刻苦锻炼,左手有如杵槌一样,具有惊人的杀伤力。他平常只以右臂应敌,如遇高手,则突发左臂,锐利如锥,力发千斤,应者辄倒,名闻于惠、潮、梅三州,称“三脚虎”。1974年仙逝,终年77岁。
续後其子刘远成,成为蔡莫派拳第二代掌门人。刘远成幼承庭训,年未及冠即习入门功夫,天性聪敏,过目不忘,又能刻苦勤练,十多岁就协助其父之教务,教学兼长,随其父走遍潮汕、海陆丰、惠州各地,其父见其风雨不辍,朝夕钻研,遂将本门高深功法悉心教导。
刘远成的一手蔡莫拳术,尽得其父真传,已臻化境,尤擅棍法,曾以一手“阴阳弹箭棍”折服不少拳师,而其最擅长的“近身攻防功夫”是武林一绝。五十年代刘远成师父南来香江,发扬蔡莫派拳术,在港创立“蔡莫派国术总会”任武术总教练,设会授徒,在香港致力发扬推广,经数十年的辛勤传播,桃李满门。 1999年在香港仙逝,享年70岁。徒弟有刘标、向华民、江旺、吕堂及誉满中外武打明星向华强等。
刘标(蔡莫拳传承人之一):海丰县人,自幼喜欢武术,在乡间时学得一招半式,其後来到香港,1966年机缘下得遇蔡莫派宗师刘仕忠的徒弟黄岱,即时拜师习武。黄岱师父仙逝後,蒙刘仕忠宗师儿子刘远成纳为门下,专心致志追随师父学习蔡莫派功夫。其後,刘标师父在1977年正式在香港开设刘标武馆,1978年在台湾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锦标赛”获得亚军。 1998主编出版《南少林蔡莫拳》。
南枝拳 :
以陈南枝命名。陈南枝(1847~1925),字鉴山,海城人,壮年时移居妻家揭阳县南山区邓村(今揭西县境内)。少年时学习家传武术,後得福建少林寺双禅法师的第三代传人松先生的真传。功成後,到潮汕地区设馆授徒。他所授的拳术注重实战,近身擒拿,手足并用,技击特点与当地拳术截然不同,群众把他传授的拳术称为“南枝拳”。
该拳在潮汕地区分为两脉:一脉在普宁、潮阳一带,着名弟子有陈四大、陈任夷、陈宏、谢坤记等。建国後,在普宁、澄海两县均有传授,从学者来自潮安、饶平、南澳、潮阳等地。另一脉在揭阳一带。
陈南枝在揭阳授徒时有7名徒弟:黄国荣、魏内园、周玉添、洪利、林庭、洪卿、许英豪。南枝拳流传於海丰、揭阳、普宁、潮阳、澄海、汕头、潮安、南澳、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各国,有深远影响和较高声誉
黄三拳(安徽凤阳北少林拳):
北少林拳安徽凤阳传人黄三,女,生於光绪3年,享年101岁,5岁开始在曾祖父的指导下练筋骨习武,17岁时已身怀少林柔拳、练步拳、梅花拳、蝴蝶掌、罗汉十八掌、罗汉拳等,还有少林棍、刀、暗器飞刀等北少林拳武术的精湛技艺,尤其擅长蝴蝶掌、梅花掌、少林柔拳、飞刀、内功等。
同时,还深得少林伤科始祖异远真人传下的真方医术、清代技击大师黄严的技击秘诀及神效骨伤科秘笈,中医伤科医术精湛。黄三排行最小,深受师傅兼曾祖父的疼爱,成了第五代传人。
光绪21年,师傅命17女士前往京城配合已经准备好的人员劫狱,营救义和团义士。17女士从安徽赶到京城预定的地点会合时,因泄密,劫狱失败,黄三只身南逃过长江来到南京。後邂逅峨嵋派“会门拳”高手、广东海丰捷胜籍人仕翁明晃(在南京开海味商铺),1896年冬被翁明晃迎娶回大流村完婚。翁、黄婚後生有四子,第四子姓黄继承黄三之香火,辈份按黄家排辈。
1915年,翁明晃夫妇将家庭迁至汕尾城区,1949长孙黄坤泽出生,16岁被授为入室弟子第六代衣钵传人。黄三把一生的拳艺及伤科秘方传授予长孙坤泽。
1972年黄坤泽在某地巧遇河北省籍拳师刘润中,拜其为师,刘润中把“戳脚”、粘衣十八法、混元气功、金锺罩气功、擒拿和刀棍,以及子午流注法和医治法则授给黄坤泽。3年後学成,回到汕尾,坤泽把祖传武功和刘润中武术浑为一体,精益求精,创立了“黄氏子母韧拳”内功拳法。
民国初黄三与丈夫翁明晃开始收徒传授武艺,弟子有李劳工、陈仁桧(字陈芳),刘成芳、曾茂悍、江贵、吴杰、吴荣、石坤、陈并、老尾流、老尾歪、陈妈如等。江贵亦跟江西艺人(流民教)学习武当拳,传人有江韩、江玉等,1942年江韩旅居香港,60年代在港创立“江韩健身学院”传授拳艺,徒弟有罗枪、江旺等。
溪角山拳(朱家教):
赤坑镇溪(鸡)角山村王妈起师傅,生於1852年,1875年到海丰白水磜(莲花山)寻师。白水磜有一位拳师是南少林朱家教高手,姓余名洪,余洪师傅看王妈起学艺意诚,便收他为徒,把自身所学朱家教拳棍传授给他,同期同学还有陶河镇锺闸古,他们满师後都回乡授教,把这种拳术发扬光大。
余洪师傅所传拳术共12个套路,套路中有三步、四门、十二步等,其中擅长於棍术。王妈起和锺闸古师兄弟都长于棍术。棍术套路共9套,尤以中銮及横镰棍为绝。锺闸古因对该棍术加以研究,把它发展成为“锺厝棍”,其子及孙(锺汉集)亦嫺熟此棍术套路。
刘阿梅拳:
刘阿梅(1861~ 1936),又名远跋,法名志远,城东邦唐村人,後移居海丰公平。曾到泉州石角山少林寺求师,後转到湖北武当山拜师,其拳艺炉火纯青。特点:高架软手,灵活善变,以柔克刚,借力用力,攻守兼备,其手法与凤阳拳有雷同之处。传人有刘三(子)号老三牙、朱友爱、黄可桐、陈诗隆、陈海洋、陈俊贤、张根、刘德胜等。
八万周拳:
因首创此拳种者姓周名招胜,陆丰八万乡人,故称八万周拳。其特点和风格:硬马吞吐、八步桩、弓前步、转肩收腹、吊艮挡手、擒拿勾手、收手反弹、宽架马、长距离、长於内涵、转功自如、技击性强,在海陆丰习此拳者甚多。传人有杨梓、洪辉、余镜、彭新会(余镜和彭新会亦为莲花大水坑“文师”之门徒)、西秦剧名伶罗振标等。
圆山拳:
"圆山拳”以海丰县圆山乡拳师陈川、陈向攀为代表,其特点和风格以硬马桩步、手脚灵活、技击快速见称,手法有献爪、猴仔洗面等。据传“圆山拳”其中一种武术套路属“地功门拳”,有“少林地上飞龙”之美称,是女子所创,由福建少林寺对面的白莲庵尼姑传授给陈姓人家(陈鸿鼎、陈鸿悦堂兄弟)。
後经圆山陈鸿鼎前辈多年总结补充,发展到18个套路;奔、扑、滚、翻、撑、仰、蹬、卧、闪、窜、抖、跳的格斗动作,分上、中、下三盘,其中以下盘为绝招,它既有独特的地趟动作和丰富多彩的腿上功夫,又有南拳的手法特点,也是北腿的腿法风貌;刚柔相济,灵活多变,上下飞腾,独具一格。
圆山拳套路中有部分与笏口拳有雷同之处,同属南少林拳系。传人有陈火宗、陈生(50年代陈火宗、陈生在香港创立“圆山国术总会”)、陈锭、陈妙、陈谋、陈代、陈水、陈佛传、陈丁泉、陈孝、陈奋展等。(部分资料录自《海丰史志》)
林田心拳:
林田心(俗称二师),清末海丰海城城北人。拳术招数:直马、花拳、十二步、拳出肩转、技击内顾、马正後坐。相传田心师行拳三次喊力能拔起一棵青竹、拳穿田埂等,足见其拳种威力甚大。传人有林仁、林召飞。
笏口拳:
海丰县附城笏口村以前舞“白额青面狮”的武术套路已失传,现在的拳术套路为五华客家人所传。清中叶期间(离今约180年),一位身材细小俗称“鸟脯师”的打白锡(修理家用金属器具)师傅,另一位名陈灶秀的补箩师傅,二位五华师傅武术精湛,将拳技传授於笏口村先辈陈灶营,後经陈灶营师父传给陈雪隆(红虾师),红虾传亚螺(子)、陈四贵、陈五贵(孙)及陈贵培等。
万仙拳:
鹿境“永和馆”创立於民国初年,馆内三十余人,馆址原设在田书房,当时聘请拳师万维新(称万师、万仙)。曾担任彭湃警卫员的拳师万维新(烈士),原系五华县长乐河口人,後迁居惠阳坚(歧)岭(现海丰莲花崎岭村)。
他宗支张天师(张陵)创立的道教第一山,江西龙虎山正一派,师兄弟有万味清、杨其珊等。万仙传授的虎形拳,(鹿境民间手抄本记载为“朱家螳螂拳”),乡民沿称为“万仙拳”。武馆棍师曹福(莲花山埔仔人),棍术称“溜仔棍”(双头棍)。
当时传下拳棍师有:鹿山的吕睦水、吕义珍、吕守龙、吕守靖、吕啻(称为“五虎”);鹿南的吕水华、吕周等。续後拳术由吕睦水执教,棍术为吕义珍担纲。吕守龙传下高徒有:袁伟、陈荣等。
永和馆虎狮班由山头社村传承至今,狮馆灯笼一面写上“鹿境吕、一面写上潜山县正堂”。值得一提的是,清道光年间,一代武师吕乃顺的武术套路在鹿境乡已失传,实感可惜!当时有一句口头禅:文有吕月槎(贡爷),武有乃顺公(吕乃顺、字式琴,长期在马宫长沙设馆授徒,牌号为“蟠桃广进师,广东吕贤堂”)(吕校选整理)
吕睦水,万维新之高徒,为“万仙拳” 传承人之一,又习郭家拳、刘阿梅拳、凹师拳等,从师多人,招数多样。徒弟有吕从友(老五宁)、吕娘伟、吕强等。老五宁亦练习文师拳,1943年移居香港後,在港设馆收徒,1964创立“香港少林朱家螳螂派惠丰建身学院”。
传人有吕良(子)、吕娘古、吕荣再等100多人。吕荣再又名吕荣,少年跟家乡池口村吕雪引学罗山拳。1962年定居香港、再从师吕从友,尽得朱家螳螂拳法真传。1997吕荣再创立香港“少林朱家螳螂派吕从友国术同学会”,任国术及麒麟金狮总教练,亦兼“香港新界米埔陇敬意花炮会”国术教练。
蔡清玩拳:
蔡清玩(字养好)、海丰县蔡厝围乡人。精通峨嵋拳、南少林拳,其中创立的“猫形拳”属稀有拳种之一。技法上有:主攻偏门、搭桥抢攻、消身借力,打兼收、收即打。特点是“快”,三角形马、提胯收臀、肘不离怀、善用腕力,开爪“扑弹缠封”、闭爪“扣掐擒卷”,两臂变幻难测、声东击西,使人望空扑影。
民初年间,被海丰附城鹿境蔡族武馆聘为拳师,传授“猫形”拳技及“左掌右拳三步套路”,俗称(蔡厝围拳)。传人有:鹿境乡的蔡家喜、蔡少贺、蔡谭镇、蔡荣来等。解放前,蔡清玩师父移居香港继续设馆授徒,後因被养猫抓伤感染致病在港仙逝。其子及孙亦嫺熟此拳术套路。以前海丰县蔡厝围村拳术有多种门派,武艺世代相传,名师辈出,除蔡清玩师外,还有蔡谭荣、蔡进滔、蔡乃兴等。
马德新拳:
马德新出生於1902年,海丰联安田心人,自幼爱好拳艺,早年从师黄可桐,黄美旦(俗名老尾旦)等,并到处寻师学艺,是一位集各派拳艺大成的人物。後又得卖艺卖药的外地女郎薛蕙兰真传,学到风吹杨柳名拳,使铜板为暗器,百发百中,成为薜振玉一炁五形拳第三代掌门人。
因马一生重拳德,不轻易与人高低,故其名声远播,影响很大,徒弟有李自鸣、吴古、许登国、温江等,拥有数千人之多。(温江亦练南少林拳、武当拳、李家拳、朱家拳、洪家拳等,70年代在香港创立 “惠雄建身学院”)
叶添拳:
叶添,民初海丰堆山人,早年拜至善禅师之高徒广进师为师,亦练峨嵋拳。拳术招数是硬马吞吐、花拳、半蹲架。传人有陈锭、叶树营、叶柱、叶辅跃、叶汉、叶顶、叶梓存、黄永鑫、黄经秀、林样、鈡元雄、罗标(潮州九)、许祥进、杨其昌、黄国义等。
添师拳在海陆丰以及东南亚澳港地区影响很大;以前有香港“叶树营健身学院(武馆)”、香港“叶柱健身学院”、香港“叶辅跃健身学院”、香港“黄氏健身学院”(黄经秀任总教练)、香港“林样健身学院”、香港“锺元雄健身学院”等,设院传播添师拳术。
杨其昌(添师拳传承人之一):海丰县人,12岁起从师黄永鑫之高徒黄经秀、林样、鈡元雄、罗标等,练习“添师拳”(罗标授棍术)。杨其昌从师多人,集众师拳艺为一体,拳法有:走步、三节、三步推、四门、撩打、赶打、吊打、拳排、龙肩、老虎背猪、观音坐莲等;棍法有:南山臼、贴地棍、四门棍、排闸、倒插金钗、雪花盖顶等。
1962年杨其昌定居香港,2000年杨其昌同黄国义创立香港“南少林添师国术会”任国术总教练,兼任香港“广东汕尾市瑞麟金狮文化国术总会”国术教练。
青塘拳:
黄骞(黄强),陆丰青塘人。早年跟花禅师学习南少林拳、又习峨嵋拳,後经黄骞师父创出技法独特的“前伸後拱架”招式,称“青塘拳”。其拳运动幅度较大,上中下动作快速勇猛,手法严密紧凑,常以左腿出击最为凶猛。传人有陈公坐璧、陈乐盛、陈光泽、陈金泉、陈戊已、吴丰淦、吴招钳、张娘鑫、朱云保等。(旧时青塘村中出名拳师有:黄君愿、钓钩、七霞、同师等)
陈四任拳:
陈四任,海丰县城下围陈人。清嘉庆年间,学艺于福建少林寺,其特点:动作舒展大方,马正步隐,技击性强,突出南拳风貌。陈一生卖鱼度日,不轻露拳艺,有武德。曾与试艺者嬉戏,将铜板捏扁,足见其功力非凡。
易经拳:
易经拳师陈妈丹,海丰青草人。自幼爱好武术,八岁起拜同乡易经拳师王覃春为师,学习福建南少林达摩易经拳法及医术,尽得太极拳艺真传。学成後再跟郭剑、郑覃潮、赖立学罗山拳,其间又练三脚虎拳、溪角山拳、青塘拳、咏春拳、万仙拳、圆山拳、虎鹤双形拳等十多种拳术,集各种拳技为一体。
乌肩拳:
传入海丰海城的南少林正宗“七寸脚”软马武术,源出之白美庵寺(现县防疫站址)的月浪大师。後传於海城北门、龙津下庵及田心仔村,称“乌肩拳”。手法有“摔、拍、穿、劈、钻”。步法有“行步、散步、连环步”。
腿法以暗发为主,重七寸低腿。北门武术爱好者蔡丁国中医师之祖父蔡德才、父亲蔡绿香为“乌肩拳”承传人之一,丁国医师自小耳濡目染,得真传,又习凤阳拳,并吸取诸拳精华,自成新拳,其套路独特,在实战技巧上有很高的价值。
上文承蒙香港:陈文清先生、陈春成先生、刘家闲先生、陈妈丹先生、刘标先生、温江先生、吕荣再先生、王捷初先生、王捷坚先生、罗枪先生、郭兴城先生、张文声先生、杨其昌先生、徐志洪先生、曾兆煜先生,海陆丰:蔡丁国先生、吕校选先生、蔡信会先生提供部分资料。
— The end —
图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