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晚一作:晓)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晚一作:晓)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注释: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晚一作:晓)
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双桥:指凤凰桥和济川桥,隋开皇(隋文帝年号,公元581~600年)年间所建。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北楼:即谢朓楼。谢公:谢朓。
赏析:
谢脁北楼是南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登览的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真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这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这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了宣城。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首联是说,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脁楼远眺晴空。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凭高俯瞰,这“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中似的。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的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这就是李白常用的“开门见山”的表现手法。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颔联是说,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的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映水中,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清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璨色彩。这哪里是桥呢?简直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这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活泼空灵,又一次令人惊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颈联是说,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桔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我们不难想象,当时诗人的心情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练的语言,再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的透露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它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如果我们细心领会一下,就会发现它在高度的概括之中,用笔是丝丝入扣的。
中间两联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首联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关系来看,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末联是说,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瑟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这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两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脁所建造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了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作者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李白在政治上被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是当秋风摇落的季节,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的旧游之地,现在他又来到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起谢脁,这不仅因为谢脁在宣城遗留下来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谢脁对宣城有着和自己相同的情感。当李白独自在谢脁楼上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脁所吟赏过的山川,缅怀他平素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的悲剧一生,虽然古今异代,然而他们的文化基因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感;正因为他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目录
一、家族溯源
二、家训创立
三、家训讲疏
四、家训启示
引言
一个国家的家族乃是民族存在最典型的组织形式。世界上有许多兴盛的家族,他们靠着家训、家风的精神砥砺而代代相传,这些“心法”,如同基因一样,融化在每一个家族的血液里,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如瑞典首富瓦伦堡家族、犹太至尊罗斯柴尔德家族。
在传统中国也一样,“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中国独特的姓氏文化,构筑了中国不一样的家族文化,其中家训、家风,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如周公旦《诫伯禽书》、颜之推《颜氏家训》、钱镠《钱氏家训》、曾国藩《曾国藩家训》等家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家族溯源
在中华民族延绵发展的几千年中,吴兴沈氏可谓其中的典型代表。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沈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该家族延绵至今,人才辈出,仅《浙江人物简志》记载南朝五代人物46人,武康县就有19人,其中除姚察外,均为沈姓。道光《武康县志》卷十三 “爵秩” 中记载的沈姓人物更达到117人,以至于民间曾有“满朝文武半朝康”的民谣,该家族建国后依然隆兴不衰。笔者以为此家族的繁盛与其家训、家风息息相关。
据统宗一百零一世孙沈一新先生在《沈氏迁徙路径简述》一文,可知“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沈氏。此外还有芈姓、金天氏、姒姓等不同说法,但大多称为聃季公后裔。
至于德清沈氏的起源,可从东汉光武帝的时候说起。祖先为沈戎(?—58),其字威卿,祖籍安徽。东汉初,为光禄勋,九江从事,累迁济阳太守。东汉建武中(56-57),说降强贼尹良,光武帝刘秀嘉其功,封“海昏侯”,辞不受,乃避地徙居会稽郡乌程县余不乡,遂世家焉。后封述善候以卒,时在永平元年(58),葬乡之金鹅山。自晋宋齐梁以下,凡余不之沈,皆其所出。其后代子孙繁衍至今,逐渐成为沈氏大家族,而“沈”也随之成为了“德清第一姓”。
二、创立家训
沈氏家族因为年代久远,繁衍广泛,其家训有不同的流传版本,笔者目前所见至少有两个。如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山下头村《沈氏家训》乃后世子孙总结提炼其先祖沈约修身为政思想和相关诗文警句,制定而成,该家训共十三则,以传统儒学为伦理基础,其各条内容既讲道理又重实用,贯穿于家族生活的各个层面。即“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此外还有创立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的《沈氏家训》,共二十条。相对于这个延绵三千年的家族来说,家训的创立是较晚的,但是并不代表此前没有类似的家训,只是在乾隆五十四年变得更加完善和系统了。以下是具体内容:
《沈氏家训》
第一条、祭祀不可不殷也
第二条、侍亲不可不孝也
第三条、天显不可不念也
第四条、身者不可不修也
第五条、持家不可不勤俭也
第六条、尊卑不可不辨也
第七条、择师不可不慎也
第八条、教子不可不严也
第九条、养女不可不训也
第十条、择配不可不谨也
第十一条、交游不可不审也
第十二条、志节贵乎坚贞也
第十三条、志行不可刻薄也
第十四条、邻里不可不和也
第十五条、输粮不可不先也
第十六条、穷难不可不周也
第十七条、出仕不可不清也
第十八条、忍耐不可不讲也
第十九条、奢华游惰当惩也
第二十条、赌博不可不戒也
此二十条家训,从祭祖、重孝开始,再到修身、持家,再到教育、交友、志节、出仕,等等,可谓涵盖一个家族方方面面的事情。这些家训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行为准则,它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家训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故而2015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向全国推广学习《沈氏家训》。
三、家训讲疏
检索沈氏家族历代名人以及家训内容,笔者将结合例子来简单梳理下沈氏家训。
在《竹墩沈氏家谱》开卷便是南朝教育家沈麟士的《述沈氏祖德碑记》,在中国8000余种家谱中这也算得上是特例了。一般家谱,那怕是再寒微的家族,都要请有功名的人来写序,本族无人的话,就请地方官员或是异姓有功名的乡绅来捉刀。“天下沈氏出临泉”的大族,要论文治武功和官阶大小,沈氏一门,前有封侯的沈约,后有榜眼沈树本,至于将军、翰林、巡抚之类的官员不计其数,却由一个教书先生来肇端族谱,而且世代不易,可见沈氏家族对教育之重视。
也正是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故而在乾隆年间的沈氏家训中,第八条“教子不可不严也”赫然在列,其言:“子弟之正邪,每视父母之严忽,严则比匪可入端方,忽则端方必流于比匪,自古迄今,大抵然也,必也。毋姑息,毋纵容,毋听妇言,毋喜称道,虽父子之间不责善而义,方可不训哉!”
可见在“教子”方面,沈氏家族之“严”。“严”是为了出人才,“严”不仅仅是严格,“严”还是传统社会苦耕读、苦读的精神传承。
苦读的榜样,如统宗五十二世孙、休文公沈约(441-513年),他不仅是“三朝为官”,此外还是齐、 梁文坛的领袖。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从小的苦读。《梁书·沈约传》记载有言:“约幼潜窜,会赦免。既而流寓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倦。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能属文。”
此外沈家教育力求文武兼备,故而沈家历代名人中文臣武将很多。如儒将沈世纪(621-688年)便是其中的杰出榜样。沈世纪一生可谓书剑天涯,史载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开漳,任分营将,功勋卓著。唐高宗赐名“勇”,宋理宗加封“武德侯”。其后裔遍布闽南粤东台湾东南亚,人数达数十万,其中在诏安县就有近30万裔孙,被尊为“沈氏唐开漳太始祖”,故后人又叫他“沈祖公”或“勇公”。
第九条“养女不可不训也”。此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谨慎对待,对于女儿的教育,古今时代不同,要求自然不同。家谱中对这条解释道:“四德三从之道,朝夕劝喻,针线纺绩,晨昏督责,使性情即于中和,动履底于勤慎,则异日庶免讥消于他门矣,而况乎福禄之多由于贤淑也。”其中“三从四德”已经是封建落后之思想,自当摒弃。新时代女性,更多的是强调自主、自由、自立,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但是其中所谓的“福禄之多由于贤淑也”还是有几分道理的,不可全盘否定。根据沈氏家谱记载,沈家女性出过四位皇后,分别为陈后主沈婺华皇后、唐代宗睿真皇后、陈文帝沈妙容皇后、宋文帝沈皇后(追封)。如沈婺华,史载她,性端静,寡嗜欲。聪敏强记,涉猎经史,工书翰。有《沈后集》十卷,可惜已经散佚。此外沈氏择婿,亦体现出沈家对女性的教育。如沈濬,字道源,畸子,建炎二年(1128)进士,历任王宫大小学教授,监察御史。其女嫁秘阁修撰自宣城移居德清新市之吴柔胜,生子渊和潜。吴渊嘉定七年(1214)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吴潜嘉定十年(1217)状元,官至右丞相,又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今存《履斋遗稿》四卷。所择女婿,皆为一时清流之士。以上不失为传统社会的女性杰出代表。
第十二条“志节贵乎坚贞也”,家谱中解释道:“无论读书与否,皆以志节定人品,苟守之不定,势将纵其情欲,任意所为,机械变诈,利己损人,不堪述矣。即富贵胜人学问,足羡奚足重耶,善相士者,原在人之志行上定评,不徒狥俗也,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学者当三复斯言。” 第十七条“出仕不可不清也”,家谱中解释道:“致君泽民,吾儒分内事耳,苟以援上之不工,剥下之不巧,为虑凡足以肥囊橐,而贻子孙者,尽力而为之,即眼前幸漏法网,子孙有不受其报者:然则出而治国,不思循分尽职,以光前裕后,而贪黩之,鄙夫,岂非衣冠之盗贼也哉!”
笔者以为以上两条在沈氏后人的精神风骨表现得尤为明显,也是整个家谱的精神脊梁。故而《沈氏家训》被中纪委网站推荐,并向全国推广宣扬。在沈家当中,从汉代沈戎,《南史》中记载的沈瓉之,到明代的沈从儒,到清代沈祖括、沈天祥,再到近现代的开国将军沈启贤,这些都是“志节”之士的杰出代表。
《全梁文》·卷四十录统宗五十世孙沈驎士《沈氏述祖德碑》颂沈戎有曰:“其他支派咸昌,名人代有,昭耀史策,统而举之,或远引高蹈,或致君泽民,或立言垂范,或折冲御侮,或孝友于家庭,或忠节殉国难。沈氏之兴,莫是过也。”又言:“诰曰:‘东汉故臣沈戎,沈国谪系,世有善行,才智兼长,忠义自矢,遂敢身入虎穴,谕以致诚。一矢不加,逆子格面,茅社之锡,用以旌功;乃国难既夷,挂冠远遁,舍故宅为佛寺,弃封侯如脱屣。进不为身,退不为名,忠上洁已,邦家之光。沈氏积善,惟戎述之,可追封为述善侯。’并敕其所舍寺曰怀德寺。呜呼!戎祖之德,久而弥彰矣。夫人于利害之关,富贵之际,见不透,决不力,避难苟禄,死无得称,以视戎祖为何如耶邪。是知叶祥于天人,而昭显于嗣裔,赠爵于后王,皆由德也。”
沈驎士一句“皆由德也”可谓道出了沈氏家训的真髓。古人讲“厚德载物”,无德之人,自无福报,亦无法长久。
此外第十一条“交游不可不审也”,家谱中解释为“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否则,必至失身,匪类将犯朝廷之法纪,危累父母兄弟者有之,可不慎于择交者哉!邻里不可不和也。”第十四条“邻里不可不和也”,家谱中解释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古有明训,凡兹同里,毋以小隙而构大怨,毋以微忿而结世仇。为父兄者,则训诫其子弟,为子弟者,劝谏其父兄。庶几,里有仁风,而乡邻多惠爱矣。”这些都是家谱中重要的内容,在此我们可以从大文豪苏轼的文集当中讨论的一个小故事给予说明。《苏轼文集》中有《刘凝之与沈麟士》一文,其写道:“《南史》:刘凝之为人认所着屐,即予之。此人后得所失屐,送还,不肯复取。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着屐,麟士笑曰:“是卿屐耶?”即予之。邻人后得所失屐,送还之。麟士曰:“非卿屐耶?”笑而受之。此虽小节,然人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其中大意是说名士刘凝之所穿的鞋被人认去了,他即把鞋送给那人,那人后来找到了自己先前丢失的鞋,就来送还,刘凝之却不肯再收取那双鞋了。而名士沈麟士,他所穿的鞋也被邻人认去了,麟士当时笑着说:“这是您的鞋吗”随即送给了邻居。邻人也找到了他所丢失的鞋,来送还,麟士又说:“这不是您的鞋吗”就笑着把鞋子接过来了。其实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一个“笑”字,因为“笑”与不笑,所表现的情感大不一样,所体现的风度也不一样。从这个小故事可谓生动的展示了沈氏族人在交友、睦邻等方面的性格特点。此家训与其家风中所提倡的“和睦之风”也是极其吻合的,可谓知行一体。
四、家训启示
崔邦德在《我的寻根溯源之路》一文中说:“宇宙万物,以人为本,人之所在,以家为聚也。家族,是一个国家乃至天下的最基本结构,家族的崛起与延续不仅仅代表着一方繁荣,更是国家兴旺强盛的基石,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桥梁。” 由此可见一个家族的兴衰,对社会的重要影响。总结沈氏家族这二十条家训,对祭祖孝亲、教子择配、持家睦邻、志节行操、出仕交游等内容都有着明确的规范,个别条目在新时代下,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大部分都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他们的精神归旨是高度一致的。故而在今天重提“讲家训,树家风,传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应该给予鼓励。
一身正气和威严,震慑了多少可恶的罪犯;一张小小的板凳,融入了一个人民警察对群众的似水深情。这是一块真金:无论在偏僻的水乡还是在繁华的都市,始终闪烁着正直、正气和正义的光芒;这是一座丰碑:金碑、银碑,他得到的是父老乡亲的口碑!千锤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对坏人坏事是刀,对人民群众如水,是如此自然而完美地统一在这样一个普通而不平凡的片警身上。张兴才,你让警徽绽放出本色的光辉!
百姓的评价
提起张兴才,当地的老百姓都竖起了大拇指:“张兴才是好同志呀,我们都非常欢迎他,他来了之后我们这里的治安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再没有什么人敢欺压、敲诈当地的老百姓了,生活变得安定了起来。”
张兴才生活一向简朴,但他却时时刻刻把群众尤其那些老弱病残者的冷暖记挂在心,而且很是慷慨。在雁翅当派出所所长的十年间,有十多名孤儿和家境贫困的小孩在他的支助下完成了学业,有的还为他们找到了工作,数不清的一件件小事,换来的是群众发自内心的敬重和爱戴。
老百姓家里有卖不掉的粮食,对他一讲,他二话没说,就去帮忙找买家,棉花卖不掉要找他,老奶奶牙齿疼没钱安牙齿也要找他,只要是他能办到的事情,他都毫不犹豫地帮忙解决。他能够拿自己的工资给学生买书本、做衣服、买学习用品,看到80岁的老头子背着一大捆柴火往家赶,张兴才就立马上前接过柴火,帮忙送到老人的家中。
2003年,张兴才在雁翅乡派出所服务了整整十个年头,这期间他作为安徽省公安英模代表赴京并受到国家***的亲切接见。而就在这时,由于乡镇区划调整,雁翅派出所将被撤销,他这个派出所所长也不得不无奈作别,得知这一消息,四乡八邻的群众无不自发含泪相送。
许正国老人说:“一个这么好的人离开了雁翅,我只是深深地怀恋他,舍不得他离开。他是我们的大恩人,我们要感谢他,感谢他为雁翅所做的一切。他在我们雁翅吃了不少苦,我们都看在眼里。”
离开雁翅后,当人们再次见到这位公安英模时,令许多人感到意外的是,张兴才去宣城市区西林派出所当了一名最小的兵———片警,尽管组织上想给他安排一个坐机关的位子,但被他谢绝了。从农村到城市,为了当好这个全新的社区片警,五十多岁的张兴才一切从头学起,他觉得要为社区居民做好服务,就得先熟悉每家每户的情况。
扎牢篱笆 他要让居民安心放心,夜间巡逻中的的张兴才(右一)敬亭苑社区自从来了张兴才,社区警务室的灯光就成了小区不眠的平安信号。居民们有时看见老张戴着老花镜在一丝不苟的整理查访资料,有时看见他正在热情接待群众,有时看见他正带领社区保安队四处巡逻。
“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是衡量一个社区好坏的晴雨表。“小区治安,防范在先”,张兴才这样认为。
在敬亭苑社区警务室,我们发现宣传栏上张贴着“治安防范警语”和“为民服务提示”,还能看见一大摞特殊的提醒单,提醒居民夜晚将摩托车、自行车等贵重物品妥善保管好,避免盗窃案件的发生。去年下半年,老张夜晚巡逻时连续发现B区9栋有户居民经常将摩托车放在楼下过夜,他先后多次在车身上张贴提醒单,但是这位老兄是个“马大哈”,总是不一为然。这天深夜,老张又发现这辆摩托车停在外面,他真的急了,跑上楼敲开这户人家,一再要求车主将车停进车库。这户居民本来认为小区很安全,不必要将车子送到车库,送来送去麻烦。但看着老张认真执着的样子,这户居民感觉不好意思了,赶忙下楼,将摩托车送进了车库。
去年冬天,有小区居民向张兴才反映,小区西南角有小偷半夜爬围墙。张兴才立即于当晚冒着凛冽的寒风只身在围墙下蹲守,一夜都没有发现有人**。老张没有就此罢休,一连守了二十多天,终于弄清楚原来是附近学校的学生深夜调皮出来玩耍。弄清原委后,周围的居民就可以安心睡觉了,老张为此很高兴。
虽然在老张的努力下,小区案件一直少发。但是今年正月初六,张兴才还是感到了莫大的耻辱。这天,敬亭苑小区一家门面房开张的第一天晚上就被小偷撬开卷闸门了!新年才几天,小偷就向自己“挑战”,老张既自责又愤怒。他觉得自己和保安队没有完全尽到责任,他开始着手整顿保安队伍,加强24小时巡逻。社区里少发案件、不发案件是他朴实的愿望。
D区4栋的一户居民准备将房子卖掉,多筹一点钱给远在上海的儿子买房子,却意外地遭到了女儿强烈反对。母亲问为什么?女儿告诉母亲,这儿有这么好的社会治安、这么好的社区民警,我们住得放心、安心,怎么舍得卖掉房子!这位母亲前后思量,最终同意了女儿的意见。也就是这位母亲到上海看儿子前,将张兴才的警民联系卡交给女儿,嘱咐她如果遇到什么困难,就打老张的电话。因为有了老张的承诺,原准备只在上海住几天就回来的这位居民,最后在上海待了好几个月。她对家里放心!
张兴才的工作也赢得了上级公安机关和同事、领导的充分肯定。2004年,张兴才管理和服务的社区警务室光荣地被省公安厅评为“全省示范社区警务室”。西林派出所所长何春水说,他始终以一个***员和劳模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仅实现了从所长到民警、从农村到城市的角色转变,而且圆满完成本职工作,同时积极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为基层民警树立了好榜样。 宣城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汪洪流告诉记者,张兴才对人民群众具有质朴无华的情感,对党和人民事业无比忠诚,他是全市公安民警的先进代表,更是一面旗帜,全市公安民警都应以张兴才同志为榜样,在各自的岗位上真心诚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做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
“板凳民警”称号,“全家福服务”的来历。
在入户查访时,张兴才总会自带一个小板凳,坐在居民家门口了解情况,这样既可以拉近警民之间的距离,又免去了换鞋的尴尬。他说:“小板凳它是这样的,入户查访时你把门敲开以后,老百姓邀请你进来,但是你感觉进去又不太方便,因为我这个脚气比较重,所以你把鞋脱掉的话,那整个一家都闻臭味,不如就在门外面坐下来,一坐下来呢跟老百姓距离是拉得很近,零距离接触了。但是还有个高矮,老百姓站得高,你在底下,他就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他就感觉哎这个人跟人家工作方法不一样,好像就是对于人的一种尊重。”时间长了,小区里的居民都亲切地称他为“板凳片警”。后来,细心的老张又创造了全家福服务,将每户的全家福照片和所有联系电话登记在查访本上,便于遇到情况及时联系。同时,几年来,老张以警务室为家,一天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在警务室,随时接待、解决居民遇到的各种麻烦和问题,从办户口到夫妻吵架、邻里纠纷甚至连讨要外债也会找到老张,而老张总能耐心细致地处理好。
张兴才来敬亭苑服务五年了,1600多户居民不仅每家每户早已走了个遍,而且有不少已很熟悉,对一个年近六十的人来说,楼上楼下跑个不停并不容易,更何况老张的双腿曾经在办案中受过伤,时有发作,有一次他在爬楼时突然跌倒,从二楼的楼梯上连滚带爬就跌了下来,险些酿成大祸。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社区警务工作是今年基层基础建设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作为全局众多社区警务工作者中的一员,早已年过半百的张兴才同志依然怀着对工作的热情、对事业的执著、对群众的厚爱,率先垂范,积极探索,继续在自己所管辖的社区里,在自己坚守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展现出了一个劳模民警的风彩,并以行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以真情感染着所有熟悉他的人。同事们真诚地称他为“大家的领路人”,居委会干部动情地称他为“社区的守护人”,群众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贴心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