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交友

如何正确交友,第1张

如何正确交友

如何正确交友?“朋友”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朋友的数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生的质量。那么,我们如何正确交友呢?希望以这些内容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如何正确交友1

内观己心

《礼记·学记》所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何为“友”?

《说文解字》讲“同志为友”,志同道合者才称得上“友”。所以说,只有像曾子所说的那样,“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才能昂然并进、携手前行。

《诗经·小雅·伐木》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鸟儿嘤嘤鸣叫,召唤伙伴呼应。小鸟尚且如此,人在社会中更需要友情的滋润。《诗经·小雅·常棣》中有“虽有兄弟,不如友生”的名句,就是说交到挚友,能胜过亲兄弟。

外察世界

交友的心理归因

1、满足个人的精神需要

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后,把归属和爱的需要列为人类基本需要之一,交往是人们通过语言、思想、感情等作用,彼此影响对方,同时受对方影响的过程,它是人类基本生存活动的形式之一。

在众多交往活动中,与朋友的交往是人类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因为它是人与人之间在情感、心灵、道德等多方面的合一。此外,交友还能给人一种归属感、依赖感。

2、暂时摆脱焦虑的需要

现代心理学家已证实了“人们亲合倾向是对焦虑作出的反应”,人毕竟是精神世界最丰富的动物,现代社会长期的焦虑必然会驱使他去寻求同心知己,在彼此友爱和心灵的沟通中,消除心头的阴影和郁结而获得愉悦和超脱。

当然,交友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摆脱焦虑获得愉悦。交友带来心灵沟通和对真情的体验只是相对的、暂时的。

启迪多元思维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根据心理学中的“人格面具理论”,“人”本来是一个整体,但是为了适应环境,便发展一部分心理活动,让其压抑另一部分心理活动。

其中,自己用的部分形成黑面具,也就是“主体面具”,而被压抑的部分会形成对他人使用的白面具,也就是“客体面具”。当过多使用“主体面具”时,客体面具便会受到挤压;当过分使用客体面具时,主体面具亦然。

说得通俗一些,也就是当你看他人不顺眼甚至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与你发生冲突的其实是你自己的“潜意识”,是你把自己压抑的心理活动投射到了他人身上,一旦你与自己的“潜意识”和解,那么人际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但是,如果你择友时选择了“将就”,也就是压抑了一部分你的“不满意”,那么也许一开始你们可以度过甜蜜的半年、一年,然而一旦激情耗尽,“客体面具”(压抑的坏的潜意识)便会出来造作,无休止地制造“矛盾”、“争吵”,除非你可以与自己的“潜意识”达成和解。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寻找与自己三观、兴趣、学识、涵养趋近的人做知己;寻找能与自己“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宽容大度的人做朋友。

正心正举

正心:入芝兰之室 久而自芳

择友是一门学问。

大体来讲,朋友有两种——益友与损友。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人需要择良友而友之。交友应该交品德高尚、学问渊博者。

曾国藩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曾国藩专门谈论了在交往中的“八交九不交”,为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和善意告诫提醒。

交八种益友

1、要交胜己者胜己者,就是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从其身上学习优点,互相切磋,提高自己,结交这样的朋友,对人生大有益处。2、要交德盛者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和这种人做朋友一定会提升你的人生境界。3、要交趣味者一个有趣味的人,生活总是积极向上而又丰富多彩的,和这种人交朋友,会丰富我们的见闻和阅历,增加我们的人生乐趣。4、要交每事吃亏者凡是每事宁愿自己吃亏、牺牲自己利益的人,必为君子。懂得吃亏的人,也必然懂得生活的“度”,便宜不会占尽,凡事都给自己留后路。跟这种人做朋友,就能学到很多处世的道理。5、要交直言者“直友难得”,能直言不讳者,往往存诚务实,患难时,每每即是这样的人还在你身边。跟这种人交朋友,能让人不走歪路,受益无穷。6、要交志趣远大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没有志向或志趣的人注定一辈子平庸。与志向远大的人做朋友,能够让我们看清人生努力的方向和道路,不至于随波逐流,一事无成。7、要交惠在当厄者“惠在当厄”,意思就是在别人困厄的时候帮助他,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恩惠不于在多少,而是在于是否能解决他人的危难。在别人困难的时侯,肯出援手,这种人最仗义,也最为可交。8、要交体谅人者能理解人、体谅人、体贴人,可称益友。与这种人交朋友,很少有什么误会、纠纷、争斗,也不需要多余的解释,很多事情都会莫逆于心。

曾国藩被誉为“千古完人”,他的处事交友之道,包含大智慧,值得我们参考学习。

正举: 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

1、心理换位法

社会心理学认为,心理换位是指主动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认识一切。早在孔子,也提出了一个与心理换位意义相似的词——“恕”,并被当作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灵丹妙药。

恕,就是将心比心,以我之欲求去推测、忖度他人的欲求,从而了解他人内心的情感和愿望。

因此,凡处理人际关系,就必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处理人际关系要以自己的道德情感为准绳,去量度他人施诸我的行为。这种善良美好、简单易行的调节方法自古为思想家们所提倡。

2、自我反省法

自我反省是指在心理上对自身的思想行为进行检查。在人际冲突中,人们总是习惯注重别人言行中的缺点,如果彼此都指责对方,而不去责己,人际关系势必不能协调。因此,提倡在交友中从白我做起,修养自己,不是先指责别人,而是先检查自己。

孔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说的正是君子应自重自立,凡事都从自身找原因,从不怨天尤人;小人则总是相反,从不检讨自己,对别人却求全责备。

3、自我抑制法

自我抑制指的是自觉地对自身行动与思想限制约束,具体表现为“谦让,、“容忍”、“自卑尊人”等,在人际交往中不突出自我,以对方为中心,以此达到朋友人际关系的和谐。

朋友之间,内心应当怀有谦让之意,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凌驾于对方之上。尤其在朋友间发生冲突时,能通过自身美好的德行的强大感染力,以达到各自的自我抑制,取得双方和谐,是人格魅力作用的结果。因此,自我抑制法实际上是一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协调朋友关系的妙策。

拨迷见智

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寓于两个身体,两个灵魂只有一个思想,两颗心的跳动是一致。——荷马

开启自在之门

友也者,友其德也。

南朝梁学者、文学家刘峻写有《广绝交论》一文,专门批判了五种利益之交:

一曰势交,即追随权贵,阿谀拍马;二曰贿交,即贪图钱财,不顾名节;三曰谈交,即倾慕名士,附庸风雅;四曰穷交,与落魄失意之人暂时苟合;五曰量交,即凡事再三权衡,只求自利。

冯梦龙有言:“古人结交在意气,今人结交为势利。”

在经济发展时代,人们的交往多了功利心。越是这样,越要保持正确的择友观,“不知其人,则不为其友”。只有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交与自己志同道合、有益于事业进步的朋友,交那些“直谅多闻,拾遗斥谬,生无请言,死无托辞,终始一契,寒暑不渝”的朋友。

如何正确交友2

首先,要选兴趣要相投的作为朋友。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兴趣相投自然就有共同话题,语言交流过程中又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气质、素养,对彼此更深入的了解也可以由此展开。如果两个人没有共同语言,聚在一起就只有尴尬的沉默,这样是不适合做朋友的。

其次,要选性格要相近的。性格相近对彼此的认同感就强,对彼此行为的排斥感就弱,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冲突就少,有了矛盾也能尽可能地和平解决。如果两个人性格相差极大,一个安静恬淡一个热烈张扬,这样的人要想成为朋友是要费一番力气的。

第三,选择过程中要控制好付出的度。老话说得好,距离产生美。对待任何有可能成为朋友的人,在一开始,了解不深的情况下,都不要付出太多的热情。十分的感情付出三分即可,剩下的七分要经过时间的考验,经过深入的相互了解,才能决定给不给。并且,如果在一开始就付出全部热情,全心全意地对别人好,那以后友情也就没有了上升的空间,从长远来看也是不利的。

第四,选择以后要给予彼此足够的宽容和谅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这个时候,苛责与争吵会让两个人的距离越拉越远,而充足的宽容与体谅能够给彼此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反省、自我修正,从而为更好的关系打下基础。

第五,打开天窗说亮话。彼此的错误要大胆指出,有令人不舒服的行为也要放到明面上来谈,委曲求全永远换不来真正的友谊。如果对于彼此的错误表面不说却背后嚼舌根,那这段关系也离结束不远了。

最后,你相信缘分吗?有这样一句话“论友情之则,当有一见如故之感,有此情者当与挚友且行且珍惜。”缘分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有些人,在看到的第一眼就像看到了多年的故友,令人无比笃定,觉得自己一定会与他/她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如何正确交友3

一、明确交友原则

我记得上学那阵儿学过一些交友原则,例如“乐交善友,不交损友”“以诚待人,以信交友”。这两个原则实际上是有前后联系的。

首先,什么样的朋友是“善友”?指的是善意、真诚的朋友,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天真善良的,有些小朋友从小活泼开朗,乐于帮助别人,这种朋友是可以交的。

什么是损友?对于成年人来说当然是那种损人不利己,比较危险的朋友。对于小朋友来说,损友可以理解为性格脾气比较古怪,或者有暴力倾向的,以及品性存在问题的朋友。对于这种朋友要尽量远之。

中国有句古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接触什么样的人就会和这样的人相似。

其次,交到了好朋友就够了吗?还不够,作为父母还要教会孩子“诚信交友”。在交友原则中,最重要的就是诚实守信,这也是基础。

古语有云“言必信,行必果”父母要教会孩子老实说话,老实办事,千万不能虚情假意,口是心非,否则终有一天会被朋友识破,而丧失宝贵友谊。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

除了对个体要谨慎识别,还要对所处环境进行考察。父母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交友环境非常必要。

如果班级中,存在问题的孩子比较多,或者教育质量比较差,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很有可能会被问题学生干扰,甚至感染不良作风。此时建议父母尽快给孩子调班,以免孩子受影响。

孟子长大成人后,之所以能获得大儒的名望, 和孟母在其小时候三迁住所有很大的关系。生长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人群环境也可以产生同样效果。

在孩子交朋友过程中,还要帮助孩子熟悉他的小伙伴以及周围的同学,甚至孩子朋友的家庭环境也要熟悉,这样可以给孩子的安全以及健康成长把一道关。

实际上一个和谐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不会差。如果父母身边有好朋友,感觉这个朋友的家庭还不错,这个家庭也有小孩的话,可以主动让自己家孩子和好朋友家孩子结为朋友,这也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正面引导,而且更加可靠。

三、给孩子交友自由

孩子在真正步入社会之前,学校实际上就是他的“小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如何锻炼成长至关重要。

作为父母,要做的是密切关注,但是千万不能过多干涉,只要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帮助就可以了。

为什么不能过多干涉?前面说了,孩子要学会适应社会,就要有自己的处事原则,如果孩子从小为人处世,都是按照父母的方式进行,必然会产生依赖,而且独立性减弱,不利于日后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

怎样在适当时候帮助?孩子交友尤其初次交友都会遇到一些困难,父母要做知心朋友,随时严阵以待排忧解难,并且给一些好的建议,孩子就会非常开心,并且也学会了关键时刻寻求帮助这种生存道理,这是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的。

四、不要为了某种目的而交朋友

首先,不要为了利益而交朋友。比如有些孩子家庭优越,总会带一些好吃的、好玩的,很多孩子会被这个吸引。孩子要学会分清,和他交朋友是喜欢这个人还是物质。

其次,不要为“义气”交朋友。孩子小的时候往往对“朋友”这个概念认识不清,通常会认为讲义气就是好朋友,以至于包庇朋友的错误,不讲是非,非常容易助长坏思想和坏行为。

再次,不要刻意加入某些“小团体”。有些孩子为了迎合某个“小团体”,或者觉得他们比较酷,就主动加入进去,因为害怕被排斥,从而总委屈自己。家长发现的话,要引起注意,观察孩子举动,教会孩子树立自信,找寻真正的自我。

五、多交聪明的朋友

要区分“大聪明”和“小聪明”,“大聪明”是真正的聪明,比如学习好,头脑灵活,主意多,思维活跃等等。

而“小聪明”则是总会想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避免麻烦或者“钻空子”,这种朋友算不上真正的聪明,不要和这种朋友深交。

聪明的朋友智商一般比较高,会给你传达更多的智慧,利于孩子智力的提升。

聪明的朋友视野是开阔的,思想是鲜活的,多接触这样的人,会迸发出很多灵感。

和聪明的朋友长期相处,还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人,从而提升孩子的社交圈。

和聪明的朋友靠近,还会不自觉的锻炼自己的社交技巧,因为聪明的人一般比较高傲,不容易靠近,能成为他们朋友的人也不简单。

六、教孩子维持友谊

交友最可贵的是永恒,如果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能一直走下去,这样的人生,对双方都是非常幸福而难得的。

所以要鼓励孩子珍惜友谊、彼此关怀,懂得“友谊地久天长”的真正含义。

维护友谊最好的方式就是彼此尊重,例如小朋友之间都会有一些小秘密,作为好朋友最重要的就是保守对方的小秘密,这样才会赢得对方更多的信赖。

还有些小朋友发生不愉快时,会嘲笑对方的缺点,这点千万不能做的。人无完人,无限制的挖苦别人,只会让自己更加惹人生厌,到最后失去朋友的尊重。

交友不在多,交到知心的朋友最重要,能和自己玩到一块儿,聊到一块儿的朋友要好好珍惜。随着孩子的成长,对友情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心理学的定义是如下: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但实际上,这一结论一方面将大家公认的幸福、美感、仇恨、喜爱等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显然忽视了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和社会性情感感受上的爱情、友谊、爱国主义情感在行为过程中具有的交叉现象,例如一个人在追求爱情这一社会性的情感过程中随着行为过程的变化同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而爱情感受的稳定性和情绪感受的不稳定性又显然表明了爱情和相关情绪是有区别的。基于这两点,将情感和情绪以基本需要、社会需求相区别,或者是将情感和情绪这两者混为一谈都显然不合适的。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生理反应是情绪存在的必要条件,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给那些不会产生恐惧和回避行为的心理病态者注射了肾上腺素,结果这些心理病态者在注射了肾上腺素之后和正常人一样产生了恐惧,学会了回避任务。情感也是一样,比如没有性欲当然不会有爱情的,而当人吃了春药以后,伴随着性欲的旺盛一见钟情的可能性也就会随之加大了。所以,由不同的药物刺激引发的行为过程也表明了,情绪和情感显然是有区别的两种不尽一致的心理生理过程。

实质上,在行为过程中态度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就在于: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再以爱情举例来说,当我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同时当我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波折我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情感当然不等同于感情喽,我们追求情感是因为它使我们有一种全新的体验,

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也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同时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

这就是我们离不开情感的原因,作用很大啊。

谈恋爱与做朋友有什么区别

一、

宝黛初次见面,宝玉便说这妹妹自己见过。虽说两人有宿命的缘分,但我就不信没有柳叶眉、含情目的加持。这个文学史上经典的一见钟情,也许可以给我的想法增加一点说服力。我们不妨再盘点一下少女们的那些青春幻想:白衬衣、篮球场、修长的手指、温暖的微笑,让人们心动的只是目之所及的这些特点,而无所谓它是不是真的加诸在自己身上。

说白了,当我看到一个姑娘在街边喂流浪猫而觉得她真可爱想加个微信的时候,她并没有把零食递到我嘴边揉我的头发。

所以我想假设让人动心并不是因为我怎样,而是那个人怎样。为什么每个人曾经定下的择偶标准会在遇到一些人的时候被推翻,我想可能是因为“动心”本来就没有标准。它的运行机制并不是从我开始,列出一些条件而有人刚好满足。而是从那人开始,他们展露出的那些特质,在我心里被打了对勾。如果如此,那么理论上人可以欣赏的范围是无穷无尽的,总会有新的人解锁我们心中新的领域(所以少女们可以拥有千千万万的老公)。这么想想还是非常愉悦的。

当我们逐渐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发现这种为我们所吸引的特质消灭了,“动心”就减淡了。

再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我倾向于觉得伴侣和朋友是不能相互转换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动心”。

说的更准确点,我是不认为非常熟悉的朋友能够转化为伴侣,因为在两个人知根知底后,如果这个“动心”的感觉还没有产生,那就基本说明它并不会产生。有很多人和我讲,多年朋友在一起了,“熟悉感”在里面起的作用更大,但我觉得这和喜欢有些本质上的相背。我的称呼可能过于理想主义了,但我还是觉得比起谈恋爱,基于熟悉感在一起更像“搭伙过日子”。我自己也曾经是这种理论的坚定拥护者,现在写文章打了自己的脸。

当然实践不比理论探讨这样走极端,何况在一起的理由千千万,我完全祝福这样的情侣和夫妻。

那么伴侣能够转化为朋友吗?我觉得真动了心的伴侣没法完全变成朋友,因为遗憾。

二、

我们之所以想把格外喜欢的人变成伴侣,为的是“伴侣”这个词背后的现实性的东西:一种更亲密接触的许可,一种更深入参与对方生活的权利与义务,一种更坦诚的信任……说到底如果用一个词概括,我觉得可能是占有。而“朋友”呢,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却很难完全用“占有”来形容,这对于朋友来说太重、太苛刻了。

“能成为密友大概都带着爱”,那些带着占有的友情,我始终觉得只是模糊了界限的pre-伴侣。

如果“伴侣”只是一个名号而不会对生活有任何改变,那它毫无意义,完全不会像现在这样让人着迷。而相反,如果我们现在把伴侣的所有意义转嫁到另一个词A上,那么A就会成为人们心中最宝贵的那个位置,“伴侣”同样一文不值了。

因为动心,因为喜欢,所以我渴望更深的、更久的介入别人的生命,这是从外在;我还希望在那人的心里我也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我希望那人怀着和我同样的心情想要和我拥有彼此。

从人类诞生时起,“私有”就能给人一种满足感与安全感,这一点从哲学家们的自然法中能找到答案。现代社会人人平等,况且人心从来不是财产,人与人说到底充满了各种不相通,“伴侣”所带来的一切,是我们最大程度拥有彼此的可能。我又想起上次的文章里有人留言“喜欢一个人就是我最后不希望她嫁给别人”,我现在品出滋味来了。

你说这样一个从出现就注定特殊的人,我们能坦然地把它放在“朋友”的行列里吗?

三、

最后,是时候给我自己一个答案了。谈恋爱不是因为“我能够”、“我应当”,而是“我想要”。

那些本来自己过得很好,谈起恋爱却相互操心的不得了的人,是一下子生活能力都退化了吗?不见得。我问过我妈怕不怕麻烦我爸,我妈说好多事情她自己也可以,但就是想让我爸做。

“就是想”,这就是全部的答案了。因为喜欢,我们愿意、甚至尽力地让另一个人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允许他们减损我们“独立自主”的形象,承担他可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一样、变差、甚至是离开让我们的生活倒塌的风险。这是伴侣在我们心中特别的部分。

我也理解了我堂姐和我讲的话:先别想着十年后户口本写谁的名字,也先别想毕业了前途一不一样,你想见她吗?想和她一起吃饭吗?想起她会笑吗?

我突然很羡慕这样一种体验,它可能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很好的结尾,但是过程应该很令人幸福。

我会不断地成长,享受我现在喜欢的独自相处的快乐,真的遇到了动心的人,也能坦诚地把我的生活一部分交出来共享。

我是这样期待“爱情”的。

正确的交友之道就是以诚待人!

真正的朋友就是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无话不说,在关键时候能义无反顾地帮助你的人;就是对朋友敢说不,有什么说什么,不能把对朋友的善意提醒当成对自己有看法;就得肝胆相照,在朋友无助时,能伸出无私的手;就是要相互多为对方考虑,不能光顾自己,不想朋友;是可以帮你认清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是当你落魄时仍然对你如以往,当你辉煌时不改初衷;是你伤心时能陪你哭,当你笑时会为你开心;就是离别时,满不在乎,相互鼓励说,告诉对方一定会怎样,然而分开后却无限思念对方;就是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你,却不需要回报的那个人;永远不会让你掉眼泪!你难受时,他也难受,你开心的时候他也开心,他就是第二个你,在他身上你能看到自己的缩影!简单地说,我认为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够彼此欣赏、彼此真诚、彼此信任、彼此理解以及彼此的宽容!永远都想把他当成自己的那个人惊天地 ■朋友是什么?是和你去郊游时,什么不带却面不改色吃得最多的人;是拿着你啤酒说:只喝一口,而到你手里却真的剩下一口的人;是无论多么铁证如山显示他对不起你,他却依然理直气状地说我没有的人; 是有了难事首先想到去找你,如果找不到你最终会对你大发脾气的人;是笑咪咪地听你天南海北地闲扯,非但不厌倦,而且不断为人续上一杯香喷喷的咖啡的人;是你在他面前可以不带面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人;朋友是你无论被快乐或悲哀都首先想要告诉的人;是被子温暖自己的始终是自己的体温;是冬夜里和你拥被而坐,彻夜长谈的人;是你一个电话能让他不远千里赶来的人;是真真切切让你感觉一个足矣的惊天地 ■tmpf 朋友是一种相遇 大千世界红尘滚滚 于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中 朋友能够彼此遇到 能够走到一起 彼此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走近,实在是缘份 在人来人往 聚散分离的人生旅途中 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上 在不同经历的海中 能够彼此相遇相聚相逢 可以说是一种幸运 缘份不是时刻都会有的 应该珍惜得来不易的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214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