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再别康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赏析1:  

其一: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其二:

  《再别康桥》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于1928年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旧地重游,康桥之景匀起作者再次回忆。但又离别在即,引起诗人错综复杂的思绪而写下的一篇美文。散文主要描写了康桥的自然美,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及内心的惆怅。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具体分析如下:康桥给徐志摩的记忆是最深刻的。于是想要告别,往事就会如陈酒香气回肠,激荡心扉。徐便是如此,往日康桥的一幕幕情景再现眼前:金柳,青荇,潭水,三个意象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的眷恋。对这份眷恋的加重升华,应该说是从第五节“寻梦──”开始,而正是那潭水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勾起了他对当年的旧梦,那些缠绵的“宿愿”和“理想”的记忆。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诗人想再寻旧欢,注定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不能放歌”“只好沉默”。此时此刻“沉默”的不是“今晚的康桥”,是作者自己。诗人已完全陷入对往昔生活的甜蜜回忆之中。当作者醒来,再次明白他是在告别,使得诗的结尾便带上几分苦涩,怅惘和难言的情怀。于是,这最后的“挥袖”便带了几分无奈进去,诗人不愿带走一片云彩,那云彩想来便是那些梦,诗人可能只是想把它永远地珍藏在心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基本上这首诗是一个整体,没有哪些是特定表示情感的。如果说有,那通篇都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起始语“轻轻的”词语轻缓、平和又抚人心弦,足见作者同“对象”的熟悉和亲近。简单的“走”却能使读者即刻触动,一下子便联想起人生的际遇— “分别”的场景。“正如”一词回转话意到“来”,通过对比,更反衬出 “走”的百感交集。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招手”饱含“归来后”又将久别地内心表白,进一步铺陈出难以言表的眷恋。硕士论文,人生意蕴。“作别”勾起人生离别时无限的情愁,“西天的云彩”定然是作者在离别处看到的自然景象,太阳正慢慢的落去,留下那即将被黑暗湮没的余晖中飘散的多彩云朵;读者便会下意识的联想到在怅然若失中对美好事物无奈中地难以挽留的依恋,也能读出作者对作别对象的倾慕和挚爱。

  作为全诗的首节,“轻轻的”采用复沓,清淡无奇却如蜻蜓点水,点拨得读者的思绪延绵,油然地顺着一字一字产生了与作者在情感融通中的“共鸣”。 作者开语就势点题,读者在轻松和愉悦的心境中能体味到离别者的丝丝愁绪,隐隐哀伤,牵绊得离别者(作者)是那道不明“来”后要“走”《再别康桥》的复杂情感。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河畔的”把景物一下由首节的“西边的云彩”远景拉到了近前,让开放的思绪聚焦在了“作别对象”上来。“金柳”表明在斜阳中的柳枝都光彩四溢。 “夕阳”陪衬出了“新娘”的曼妙多姿、纯贞无暇、富有生机的气质。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硕士论文,人生意蕴。”“波光里”由实景转入虚像,闪烁华丽,“艳影”用夸张之词描摹出“影”的飘逸潇洒、流光溢彩,紧着着借助通感把视觉中“波光里”客观的“影”映像到主观感知中“我的心头”,给读者留下无比开阔的想象感受空间,凸显出作者对“对象”美的无比赞誉和喜爱。

  第二节作者进入主题通过象征、比喻表现出了“作别对象”的青春活力;通过夸张、通感又写出“对象”的光艳超凡,作者那愉悦无邪、高尚真切的情感表露的多么坦然,使读者如幻觉般地沉浸“荡漾” 在“光”与“影”的美感中。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由前节的浮“光”掠“影”深入触及到眼前的“水底”里。“软泥”给人一种细腻、润滑、亲和的感觉,“靑荇”即压了韵脚也刻画了嫩绿清新的寻常生命。“油油的” 描写出水草的繁盛、葱郁,“在水底招摇”用拟人化的表现出“对象”的简单清纯、悠闲自得。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作者言由心生热切地道出“康河”。一条河,其实就是孕育生命的地方,褪去光彩后那就是柔顺、祥和, 作者似乎感受到抚育生命的襁褓,用拟物的手法“甘心”自己“做一条小草”投入到“康河”的怀里,把自己的生命也植入其中,期冀能够受吸吮她的营养。

  此节深入主题,由前一节的华彩光艳转入平淡朴实、自然纯贞。通过清淡地描写,讲述了“康河”的清纯、柔和、包容、自由和对生命的抚育;另外一面则是抒发了作者对“康河”的挚爱之情;当然在触景生情中作者也流露出在这种“爱”中自己的“平凡” “渺小”为下文的“沉默”和“不带走”设了伏笔。胡适曾这样评价徐志摩“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我还可以说,只有从这个观点上才可以了解志摩的行为……”②笔者认为此节写出了全首诗的“文心”—康河的灵性③,是全诗最高情感意境的率性道白,是全诗所传达的作者在康桥的自然景象中体验到的生命灵性所蕴含的“爱、自由、美”。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开始句承接上节做进一步的展开,景象由身前至近处, “树荫”是旺盛生命的宣示,“一潭”是水的聚集,“清泉”是活的水的源泉,作者却把它升华为恢弘绚烂的“天上虹”,是为“对象”多么的充满激情而无声地颂扬。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此句递进式地细化“揉碎”,更进一层的入微到“浮藻”。硕士论文,人生意蕴。 把用于提纯的“沉淀”用来描写“彩虹似的”炫丽飘逸的“梦”境。

  该节是加强性的写景抒情,是对前面几节的照应和深化。借“浮藻”“天上虹”和“梦”来展现从“对象”中领略到的朴实平淡,多彩和缥缈;作者引领着读者把情感融入了景中,又如书法行笔中的过度,几乎神来之笔到了离奇的“梦”境,加重了情感的感染,又为下文的做了铺垫。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寻梦”一词用“?”设问,对前节的呼应衔接,又是启程下文的开语。“撑一支长篙”读者脑海浮现出驾舟 “康河”中。“向” 指示追寻的去处,“青草更青处”可见河水的清澈、顺和;植物生息的旺盛、闲适,“漫溯”寻梦者舒缓的痴情徜徉。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满载一船”其实象征满心的充盈,“星辉”是浩瀚宇宙间变换迷离的微光,是无处不在而有时不易觉察。硕士论文,人生意蕴。作者给人的就是“寻梦”到了难以叙说,溢满身心的喜悦。硕士论文,人生意蕴。“斑斓里”更加渲染了喜悦的丰富多彩境界,“放歌” 心志所发,是高亢喜悦、闲适自由情感的彰显。

  此节是作者对 “康桥”又深一层的感受,前句由“梦”到实景撑篙,情感加以聚敛,后句张扬奔放出喜悦。尤其是两句中的对仗语,在清澈中看到了多彩,清淡中抒发了浪漫,在漫游中畅想自由。此节展现出作者对宽松、浪漫、自由境界的领悟、讴歌和神往。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但” 就在情感高潮即将涌起迸发时一语转折,意念缩归到“我” 在幡然回味“不能放歌”中嘎然而至。“悄悄是”呼应首句“轻轻的”尽显心境的静寂凄然,“别离的笙箫”情绪陡然低沉跌落,顿生百感交集的离愁。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夏虫”本应是悦耳的鸣叫,如聆听到了“我”的心声而变得“沉默”。用顶针的手法传递了“沉默”中的哀愁,以致“沉默”这种内心的忧郁居然 “是今晚的康桥”的一“!”。

  此节是激扬情绪的低转,“笙箫”的哀婉凄凉声传到了读者内心,“沉默”中的哀怨。硕士论文,人生意蕴。先前“康桥”的光艳、清纯、浪漫、自由之“美” 对比反衬黯淡、静谧的心境,借助拟人化的“沉默”将一股沉郁之气贯透了读者身心,把无言的“别离”情怀推向谷底。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临结束“悄悄的” “正如”回环往复首节,加之重复用法恰似无声太息,情感节奏在压抑的“沉默”中得以舒缓,表现出“再别”时的痴情和感伤,揭示对“离别对象”难舍而无法忘却的情愫。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情思凝结地沉重时,心扉洞然打开;把不能带走的“对象”和产生的忧怨“挥一挥”从“衣袖”中拂落,把哀怨剔除得干净。“不带走”犹如在表明连“对象”在记忆中“一片云彩”都要消除,把离别时无以言状的痴情回归到了平和。

  结尾一节,于壮怀悲切,愁肠百结中尽情回味康桥的“云彩”,正是在这种美的昭示下,作者摒弃沉沦失落,在领略了康桥的宽松、浪漫、自由,在别离的情感煎熬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第八》)迈向洒脱自如,豁达释然的精神解脱。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白居易)作者最后实现了自我情感的超越,得到精神上的涅槃复归。

  我们阅读《再别康桥》体味全诗情感意境的变化,能看到“洒脱中寓婉约,依恋而不低徊” ④的情感特色;掩卷领略这首诗给人的艺术感染力,我们品悟到其中推及平凡生命的博爱,尊重独特命运的自由,颂扬自然造化的纯美,而最让人触动的是对“爱、自由、美”感悟后奋争缺憾现实的勇毅等人生丰富意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30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