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大多都是以真实的情感表达了同期时代妇女
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使我们强烈感受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她的词无论写少
女的天真活泼,还是写**的相思愁苦,或是写老年妇女的悲惨命运,都表现出一种
与众不同的情趣和韵味,李清照的词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最主要的是词中的情
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
李清照的词和她的生平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寻着她生活轨迹能更深刻的理解李清
照词的意境。根据李清照一生的经历,可分三个阶段来了解李清照在各个不同时期的
心情和意境。
1、 浪漫的少女情怀和新婚的喜悦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山东历城县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死于绍兴二十五
年。少女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活。由于家庭的富足,加上自幼聪慧,这
个时期她的词作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都充满乐趣。她在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赵
明诚青年时就对金石研究有兴趣,后来成了有名的金石学家。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
鹭。”
这是李清照1099年创作的一首《如梦令》,时年16岁。溪亭 日暮 藕花 鸥鹭……
好一幅清新淡雅绚丽豪华的河塘美景图;再看-----回舟 误入 争渡 惊起……仿佛
听到了水声桨声笑声鸟声交织在一起的动人乐章。
“蹴摆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铲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属李清照的早年作品。短短40字便刻画出了天真活泼而又聪慧的少女
形象。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朗猜道,奴面不如花面
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减字木兰花〉〉写于新婚不久,她的活泼俏皮相跃然纸上。全篇通过买
花、赏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和爱美的心情。
在另一首〈〈渔家傲〉〉中,同样可以找到相似意境和情趣:“雪里已知春信至,
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是李清照在新婚期间所写的一首咏梅词。以梅自况,语意双关,借赏梅而自赏,
因此,这首词越发亮丽,具有“大丈夫”的豪爽气概。
2、一个“愁”字贯穿了她大半人生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
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这首〈〈醉花阴〉〉开篇起句,词人便移情于景移情于物,渲染了浓烈的愁苦气
氛:,天空乌云笼罩,地面薄雾弥漫,室内香炉青烟以断。统领这首词的无疑是一个
“愁”字。这首词写于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的日子,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
寂寞与相思。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
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这首〈〈点绛唇〉〉道出了她的千般柔肠。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
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
儿雨,霎儿风。”
词人在这首<<行香子七夕>>中借写天上的牛郎织女之苦,诉怨人生的分离相思之苦
3、
暮年的孤独和凄凉
“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
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
上,没个人堪寄。
这首〈〈孤雁儿〉〉,道尽了词人的悲凉和酸辛。哀叹着〈〈南歌子〉〉曰:“旧时天气
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此时的词人已“病起萧萧两鬓华,窝看残月上窗
纱”。
公元1147年,李清照64岁,在这一年,她写下了堪称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
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
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愁啊,实在是愁,悲啊,实在是悲。李清照用非常沉郁、凄婉的笔调吟唱出一曲人生苦难
的“绝唱”,她孤独而又绝望地守着一盏忽明忽暗的孤灯,慢慢的耗尽了她生命中的最后
一点时光。
“常记溪亭日暮欧鹭”---忆昔词。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同样也是李清照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代表。
“昨夜雨疏风骤绿肥红瘦”---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寂寞深闺望断归来路”---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上片抒写伤春之情,下片抒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执着专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蹴罢秋千却把青梅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突然少女发现有人,害羞跑开,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这首词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是一首写封建社会的少女(词人的自我写照)的好作品。(靖康之乱前,李清照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风格明快。)
“莫许杯深琥珀浓烛花红”---写女主人晚来用酒遣愁,梦里醒来的孤寂,隐含无限的离情别绪。通过梦前梦后的对比,把年轻**沉重的愁苦情思从侧面烘托出来。
“小院闲窗春己深恐难禁”---这是一首惜春的词。春色已深,梨花欲谢,不胜惋惜,言外还流露出对人生的淡淡伤感。
“淡荡春光寒食天湿秋千”---通过暮春风光和闺室景物的描绘,抒写了女词人惜春留春的哀婉心情。
“髻子伤春慵更梳辟寒无”---上片首句写人,接下来两句写景。下片通过富贵华侈生活的描写,含蓄地反衬伤春女子内心的凄楚。这是一首反映贵族女子伤春情态的小调。运用正面描写、反面衬托的手法,着意刻划出一颗孤寂的心。
“绣幕芙蓉一笑开约重来”---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
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
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
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
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
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九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
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
对此,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 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惜均未奏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
扩展资料:
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始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其时,曾对清照极为称赏的文学家晁补之与李清照之父同以党籍罢官归隐,自号“归来子”。
晁补之在故乡缗城 (今山东金乡)修“归去来园”,园中的堂、亭、轩皆以《归去来兮辞》中之词语命名(见晁补之《归来子名缗城所居记》) 。李清照、赵明诚以“归来堂”名其书房,盖出于对晁补之的仰慕,步其后而模仿之。
《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其中之雅意。“归来堂”中,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失掉了昔日京师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然而却得到了居于乡里平静安宁的无限乐趣。
参考资料:
这些词表现出女词人的细腻感受、纯真情怀和语言才华,或如实描写,或比兴关合,或即景抒情,或借物咏怀,都语新意隽,委婉动人。使人仿佛看到天真的少女、轻微的抒叹、刻骨的相思。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爱国女词人,也是一位创作丰富的女作家,她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山东济南章丘县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的诗、词、文特别是词,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行当本色”(清.沈谦《填词杂说》)。李清照本以工于写闺阁情怨,离愁别恨见长,是继秦观之后的“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随着金兵入侵、国破家亡,南渡以后的李清照思念故乡故国的情感日益强烈,残酷的现实和流离的生活扩大了她的视野,她的心中燃烧着炽热的爱国情怀,她以诗、词、文为载体,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故国家园的思念源源不断地表达出来,因而她作品的社会意义也明显增强。
一、早期生活安定时,李清照的诗词洋溢着对大自然和闲适生活的赞美,这是她热爱生活的表现,也是她爱国思想产生的基础
李清照生长在一个文化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神宗熙宁九年进士,是一个诗文词造诣颇高的官吏,她的母亲是“王状元拱辰女,亦工文章”(清王士 礻真 《香祖笔记》卷九)。
优越的家庭生活环境使李清照早期的生活非常温馨幸福(包括少女时期和南渡前美满的婚姻生活)。她出身书香门第,又刻苦用功,博闻强记,精通书史。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性格开朗,天真浪漫,她常常走出闺门,欣赏祖国风光,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在她部分词里,就充分表达了她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生活的情怀。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里,作者用平淡自然、朴素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她对大自然深沉的爱,她奋力划船,体现了她勇于向前的蓬勃朝气!这首词的意境和意义,正如当今作家薛祥生所说:“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荡舟晚游图,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浓厚情趣,具有唤起人们追求自然美的巨大作用”(《李清照词的审美价值》)。
又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 苹 )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在这首词里,女词人把对祖国河山强烈的爱倾注于外物,借“水光山色”、“眠沙鸥鹭”曲写出来,气势壮阔,情景交融,色彩鲜明,生活气息相当浓厚。充分体现了“词人少年时期的那种积极的、开阔的胸怀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王 王番 《李清照研究丛稿一幅绚烂夺目的秋景图》)。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为伉俪。两人情趣相投,志同道合,生活是甜蜜的。生活的平静甜美,使这时期李清照的创作非常丰富,她的一些词表达了她这种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怀。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曲折地表现出女主人对百花的怜惜,对春光的珍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同时,也含蓄地表现了女词人对恶势力的痛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李清照对祖国河山的炽热的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从她早期的词作中可略见一斑,这种强烈的“爱”,正是她后期的“江山留与后人愁”那种深刻感受的基石,也正是她爱国思想、爱国情怀得以产生的“根源”。
二、对当朝权贵党争的深恶痛绝,以及对历史“安史之乱”的反省,表现了她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她早期爱国情怀的深化,也是她南渡以后爱国思想汹涌而出的基点
宋朝王灼的《碧溪漫志》卷二尝诋毁李清照说:“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其实这正是李清照不受礼教束缚,冲破世俗偏见的可贵之处。李清照的父亲是一个能坚持自己的志向、不流媚世俗的人,他不畏权贵,写下《洛阳名园记》,轰动朝野,文中“洛阳可以为天下治乱之候”,“公卿高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忘天下之治忽”,更是切中时弊,淋漓尽致地批判当朝权贵。李格非这种英勇的气概对李清照有很大的影响,使李清照从小就有正义感,也为她的爱国思想奠定了基础。李清照受其父亲的影响,不顾世俗偏见,敢于大胆谈论国家大事,“耿介忠直,忧国忧时”(黄墨谷语)。当赵挺之初做宰相,与蔡京一党勾结时,作为宰相媳妇的李清照,她敢于指责、讽劝其公爹:“炙手可热心可寒”。宋徽宗即位后任用奸佞,不仅借立党人碑以排斥贤良,还大兴土木,立花石纲,竭尽民财民力,以供自己荒*佚乐,终于导致王朝覆亡,对此李清照的有预感和忧虑的,她引用杜甫《丽人行》中“炙手可热势绝伦,慎勿近前丞相嗔”的讽刺笔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她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七言长诗以吊古讽今的方式,直接反映她对现实的态度,从中也更表现出她的爱国思想和对国事政治的敏锐感受。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又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西蜀万里尚能返,南内一闭何时开。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这两首和诗作于北宋中后期(约在公元1104年),当时统治阶级上层发生了剧烈的党争。最初的斗争是由王安石派的变法和司马光派的反变法引起的。延续到后来,两派政治力量你上我下,互相倾轧,大起大落。而一旦执政以后,本派内部又迅速分化,争夺益甚。神宗的动摇,高后的专权,哲宗的无能,怂恿和支持了大官僚之间的争夺。因而,朝廷竟成了权欲熏心的官僚们操刀相向的战场。北方辽、金对宋的威胁越来越大,但这些权贵们置外患于不顾,反而将互相倾轧的闹剧越演越烈。当时,许多头脑清醒的有识之士已经预感到,大宋复蹈唐代天宝之乱的征象已初露端倪。他们不愿意使盛唐变衰的历史悲剧在大宋重演。因而,便有人借咏开元、天宝遗事来隐喻时政之弊,揭露当朝潜在危机。张耒便是其中之一。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张耒见永州摩崖碑刻唐元结《大唐中兴颂》,吊古伤今,因作《读中兴颂碑》诗 (注1) ,李清照振笔响应,作了以上两首和诗。
在这两首诗中,李清照从大处落笔,深刻分析了唐代之所以会发生安史之乱及唐王朝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即以唐明皇为首的统治阶级耽于*佚,任用奸佞。唐玄宗登基之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唐朝仍处于“盛世”之中。然而当他骄奢*逸,竭民力以快己欲时其诸般功业也就一扫而空了(“五十年功如电扫”)。李清照在第一首诗中总结了这一历史教训,告诫今天的人们应该很好地记取(“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第二首诗中,李清照着重写了奸雄误国的危险。诗人指出,《大唐中兴颂》碑虽然歌颂了郭子仪、李光弼等兴国功臣,但元结对历史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不全面的,他“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奸雄的危害之大是万万不可忽视的(“奸人心丑深如崖”),当年唐明皇,因战乱流亡西蜀,最后虽返朝,可是被权奸人物所作弄,就没有重见天日的机会了(“西蜀万里尚能返,南内一闭何时开”)。
在这两首诗中,政治批判锋芒十分尖锐,诗中不仅将腐化昏聩的唐明皇和诸般谄媚误国的佞臣一同作了鞭挞,深刻总结了历史教训,而且影射了北宋末年腐败的朝政--君主荒*无能,臣僚尔虞我诈。在外患日重的年代,李清照深为如此腐败的朝政感到不安。她忧心忡忡,只有用借古讽今的方式来对当权者予以劝诫。从其深沉的忧国之思中,我们不难看到李清照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体现李清照对当朝权贵的深恶痛绝的还有她的一些词。诸如《多丽小楼寒》: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这首词通过咏白菊,表现了作者对屈原、陶令的景仰,对腐败污浊的社会风气的不满。结尾句指出世态炎凉,人情淡漠;奸佞当道,陷害忠良,这与屈平所处的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才让人常忆起心志高洁、品德廉正、超拔世俗的屈原和陶潜。
又如《庆清朝慢禁幄低张》:
“禁幄低张,彤阑巧护,就中独占残春”
这是一首咏芍药的词,作者把芍药的生长环境写在御花园中,是有明显用意的。她笔下的芍药,格调虽然不高,但却“独占残春”,赢得君王的宠爱和看花者的追幕,显极一时,这种写法,跟刘禹锡用玄都观里的桃花来影射朝中新贵的手法一样,是用芍为影射北宋末年的官僚贵族 。
三、南渡以后,李清照诗词的社会意义明显增强,她通过自己的诗词不断表达她对收复中原的必胜信心,对沦陷区人民的无限关注,同时也抒发自己历尽忧患以后的家国身世之感,从而使这些作品闪烁出爱国思想的光芒
金人的鼙鼓,京、洛的沦陷,二帝(宋徽宗、宋钦宗)的被俘,李清照这位女文豪“浓睡不消残酒”的安宁生活被粉碎殆尽,面对着国破家亡的悲惨现实和东漂西泊的逃难生活,一腔热血的李清照再也抑制不住心头的苦楚和痛恨,她炽热的爱国情怀通过她的诗词源源不断地表现出来。
如《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这首词作于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宋金双方签订“和议”以后,南宋统治者认为高枕无忧了,尽情享乐。“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在这里暗示“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宋史.岳飞传》),表达了作者反对妥协投降的爱国思想,作者的哀怨、留念和感伤都与国家安危系在一起,可见晚年的李清照做到了与国家、民族和普通百姓同呼吸共命运。
又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满纸呜咽,字字含泪,如泣如诉地倾吐了词人内心深处难以言状悲怆之情,特别是开头14个叠字,表达了作者积压在心头的哀怨悲愁之情,好像从肺腑中突然喷射而出,不可抑止,如火山爆发一样,顿时将我们引向一种令人心碎欲绝的意境中。“乍暖还寒”暗喻世道多变,形势险恶,与“次第岂无风雨”含意相近,揭示了那是一个没有希望、没有光明,只有悲痛、只有黑暗的时代。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大多数抒写了国破家亡、丧夫、颠沛流离等种种苦难给她浓愁,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而她的诗,更能直抒胸臆,表达她炽热的爱国情怀,如《乌江》:
“生当做人杰,死也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南渡后,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激烈斗争,李清照旗帜鲜明地站在主战派一边,为国土沦丧,山河破碎而引亢高歌,表现了同仇敌忾的爱国正气。李清照在这首诗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楚汉之争中最后以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的斗争生涯的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敬和推崇。从而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英武慷慨,可歌可泣。总之,人要有气节。在这里,作者把宁可一死以谢江东父老的项羽的英雄形象,与当时临难逃窜、一日蹙地千里的赵构作强烈的对比,讽刺南宋最高统治者的苟且偷安和昏庸无能。表现了作者慷慨激烈的爱国热情和敢于为国犯颜、不怕断头的胆略。
李清照的诗还表达了对恢复中原的必胜信心和对离乱中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如《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 (注2) ,这二首古、律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五月,当时高宗赵构派遣签枢院事、吏部侍郎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国,同时去慰问被囚于北方的徽、钦二帝。年值半百且贫病交加的李清照,对此事表示了极大的关心,特作古、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
这两首诗以政治家的眼光,对敌我形势以及对敌斗争策略,提出颇为精到的见解,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战斗性,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密切关注,又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永远不会对敌人屈服的爱国精神,殷切希望恢复失地,拯民水火的热烈感情。
在这两首诗中,诗人希望有人像窦宪那样,北破单于,刻石纪功;能像桓温那样,收复失地,重见旧地杨柳。然而最高统治者不惜任何代价,一味求和,诗人对此不能不表示出遗憾。诗人勉励韩肖胄:要为公忘私,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对敌人的极度蔑视和勇敢的斗争胆略,去与敌人达成平等的协议。诗人希望韩、胡二公像韩信忠于汉室,荆轲勇于赴难那样,完成出使任务。诗人对局势表示深切的耽心,认为“雨势未回风势急”,宋朝的江山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她认为“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希望加强战备,巩固国防。诗人在长期的战争岁月中,亲眼看到和约订了又毁,毁了又订,她对和谈失去了信心,在诗的最后,诗人终于对和议提出了“长乱何须在屡盟”的怀疑。诗人对故国旧家表示了衷心的关切,从北宋故都的现状,到沦陷区人民的生活,敌后将领的抗金斗争,诗人莫不深切的关注。她请求二位使者多带回一些中原人民的消息:“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诗中还直抒了“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 扌丕 土”的壮烈情怀。“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诗人渴望收回失地、实现天下太平安定的情怀从诗中喷泻出来。
李清照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人,她既为个人的不幸遭遇深感悲痛,更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发愁。在国破家亡之际,她没有沉默,她唱出了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忧伤,她要让更多的人诅咒制造了那么多悲剧的南宋统治者;“两汉本继室,新室入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咏史》),她谴责民族败类卖国求荣的可耻行径,其见识之高,人所莫及,正如朱熹所说:“中散非汤武得国,引之以比王莽。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这首诗也被誉为“绝响一代”(《章邱县志卷九.人物.李格非传》)。
眼看山河破碎,人民惨遭蹂躏,家国之痛,紧紧萦绕在李清照的心中,她在诗中唱道:“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题八咏楼》)。诗人由眼前的大好河山联想到蒙受战火的故乡,惨遭蹂躏的山河,心中的哀怨愁苦向谁倾诉?!“江山留与后人愁”,这中间隐含着多少辛酸和愁苦!又道:“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春残》),表达了一个离乡游子在贫病中还“苦思乡”,其爱国愁思溢于言表。
在李清照的诗中,她还表达了自己以身殉国的强烈愿望,如她的《打马赋》后的诗:“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清人李年少把她比作临终时大呼“过河”的抗金名将宗泽:“国破家亡感慨多,中兴汉马久蹉跎,可怜淮水终难渡,遗憾还同说过河”。
总之,李清照是北宋末南宋初一位深有影响的爱国作家,她没有向命运屈服,更没有产生悲观绝望的厌世之情,她顽强地活着,不停地挥动着手中的笔,写出了对祖国的深深的爱,对人民深深的爱,对苟安的统治者和外来侵略者的痛恨!然而,历代以来,人们对李清照的关注多在文学成就方面,有的评论家甚至无视她的爱国情操而对她的所谓“贞操”多加指责,这实际上是儒家思想轻视妇女、把妇女排斥在“爱国”之外的偏见。当然,由于李清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其爱国思想仍有其时代烙印,我们不能太过苛求。
李清照中期作品很多是表达离情别绪的,李清照,赵明城从开始开始相识的,到后来他们结了婚之后,他虽然做太学生到后来做官,也都是在东京。就是后来到了青州的时候,这十年两个人还是厮守在一起,所以他们俩基本上没有分开过,这段时期随着李清照,赵明城青州十年的安逸生活结束,赵明城仕途重新开始,他们两个也就开始了两地长久分居的这样一种状况。“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都是这一时期的著作。我们以《一剪梅》为例来分析她这时期的作品,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归家,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之人,盼望他从远方寄来“锦书”。下阕以花落水流比拟丈夫离开自己以后的寂寞寥落之感,说明彼此伉俪情深,两地相思难以消除。我们可以见到,柳眉刚刚舒展,心中又见翻腾,词语浅近,感情深挚,体现了漱玉词的艺术风格。
明诚因事远游,相亲相爱的小两口眼看就要暂时别离了,清照情绪怏怏,依依不舍送走了明诚,这是她结婚以来,首次品味到这离别孤独难奈的滋味。于是她在锦帕上写了〈一剪梅〉寄给明诚: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这首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相思之词,千百年来不知道感动了多少有情人,但你可知道这一对神仙眷侣,曾一度冷眼相看。而清照再嫁之后又休夫,这背后又经历了哪些沉浮变化?今天就来讲讲这其中的故事。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自幼耳濡目染,才华出众,17岁时,便以一首《如梦令》名满京城。
1101年,李清照和赵明诚成婚,婚后两人琴瑟和鸣,都很喜欢书画、金石。手里稍有余钱,他们就跑到相国寺的市场,穿过烟火云雾,人声鼎沸,挑选喜爱的金石文玩,又寻亲访友,寄来珍贵的古本书籍,一人口述,一人同喜,彻夜抄写。
但是好景不长,当时新旧党争,赵,李两家先后牵连,被贬青州。浓浓相思,化作诗情,这才有了哪首《一剪梅》
把相思写的如此轻巧脱俗,试问谁能不动心,1107年,两个人终于团聚一起隐居青州。李清照自命居处为《归来堂》,号易安居士。回过头来看啊,在青州这些年可以说是他们最幸福最安逸的一段时光,消去京城浮华,享得乡里清闲,白日里两个人读书或者是收藏金石,夜间校正撰写金石录,他们还制定了一种比赛,每一次喝茶一人出题,一人答,答对者先喝,但往往赢得那位高兴过头倒泼了自己一身茶。
几百年后,一位叫纳兰容若的词人借此写道:
1127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千万百姓流离失所,被迫南迁,李清照就在其中,她从青州出发,拉了15车书籍金石器物,前往赵明诚当时所在的江宁,另一方面因为常年分居,且赵母以无后为由怪罪李清照,私自给赵明诚纳妾,此时两个人的心境也已不如当年。
1129年,赵明诚升为江宁知府,却弃城而逃,面对国破家亡,李清照对丈夫此举更是失望之极,两个人一路无言,行至乌江,面对滔滔江水,李清照一字一顿,一笔一划,愤然写下力透纸张的绝句:
赵明诚站在她身后,闻听之后愧悔难当,从此便病体多发。1129年病死在建康(今南京)。近三十年的美好生活戛然而止。
面对丈夫逝世,乱离、贫困、孤单的生活和境遇,李清照的创作风格就如同这首《声声慢》变得忧郁、凄戚、憔愁。
然而,身处乱世,她才 46 岁,一个寡妇何其难也,这样一位天才女词人,是不应该在这种生活中走向人生终点的。很快,在痛苦迷茫中,一个男人出现了,他就是时任右承奉郎的张汝舟,在这个男人甜言蜜语的攻势下,李清照确实被他吸引了。没多久,李清照就嫁给了张汝舟。
然而,事实证明,命运没有显出它的仁慈,它仍然在给李清照制造接连不断的噩梦。张汝舟追求、迎娶一位46岁的寡妇,显然不是为了她的容貌与无与伦比的才华,他赤裸龌龊的目的——得到她的收藏品。
婚后,两人都有上当的感觉。张汝舟渐渐的将自己浅薄、暴虐、恶俗的本性暴露无遗,张汝舟以为哄骗、欺诈,可以诱使李清照将藏品相让,结果一无所获。最后,张汝舟恼羞成怒,竟对李清照拳脚相加。
李清照无法忍受张汝舟对自己做的暴行,于是将张汝舟告上了朝堂。虽然李清照最终成功与张汝舟离婚,但是当时有法令规定,妻子告丈夫要判处3年徒刑。李清照于是要在牢里度过两年,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下,李清照仅仅坐牢九天就被放了出来。
但是被释放出来的李清照,却不得不遭受百姓的辱骂和诽谤。于是她就写下了下面这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李清照与赵明诚是古今人人共同羡慕的恩爱夫妻,神仙眷侣。但细细看来,夫妻二人婚后也并不都是和谐之声。世界上没有矛盾、永远和谐的夫妻是不存在的,尤其是人到中年之际,容易产生“中年情感危机。” 李清照与赵明诚也不能免俗。
但我们不能夸大两人的矛盾,人为地拿着“放大镜”去寻找李清照与赵明诚的裂痕,那样则会导致一种偏颇,乃至厚诬古人。而我们最应当引以为戒的,恐怕莫过防范生命中出现象张汝舟这样的小人才对!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主要是抒写李清照的思夫之情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也是人之常情。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 李清照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扩展资料: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赵明诚出门游学之时。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