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北的草原情怀

北北的草原情怀,第1张

初识北北是1984年5月中旬,当时温州市《文学青年》杂志社在美丽的瓯江畔举行文学笔会。一大批来自天南地北的有影响的青年作家铁凝、李杭育、肖复兴、傅天琳、王英琦、范小青、楚良等,以及一部分文学青年参加了这次笔会。在这次笔会上,北北及今天山东的著名作家凌可新、河北作家孙明杰,还有从呼和浩特去的王再平都是文学青年。 北北那时20多岁,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在福建闽侯二中教语文。她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留着精神的剪发,热情、大方、秀气、诚挚。她没到过北方,但十分向往北方,喜欢北方的粗犷、豪放。因而她给自己的笔名起了北北。她说她尤其向往内蒙古大草原。后来,大家一起在温州雪山宾馆以及风光绮丽的雁荡山改稿,她与北方去的几个文友都结下了情谊。临别赠言时,她在王再平我本上留下了这样的话:“真羡慕你,竟然拥有那么多的财富——奔腾的骏马、无垠的草原、古朴的蒙古包。”

雁荡山分手后,几十个作家和文学青年各奔东西。一天后王再平在杭州西湖游玩,竟又遇上了北北和南方籍的文学青年陶芝华、汪发嗣、田有艺、张燕等人,大家高高兴兴地在岳庙里合了影。

回到呼和浩特后,北北常给王再平写信并寄来她的作品。王再平手头尚有她发表在1984年11期《福建青年》的小小说《赴舞会的“大女”》,发表在1985年总第22期《通俗文艺》上的故事《阿生嫂》,以及发表在1987年第3期《厦门文学》的小说《跟我来》。在信中她除了述写自己文学创作的一些情况、体会,还不时表述了对大草原魂牵梦绕的情感。1984年7月22日的信中她这样写道:“我小时候看过好些描写内蒙古草原的小说,一直对那神秘的土地、神奇的民族充满向往,以后若有可能将去那儿观赏一下。也许北方的、草原的空气与南方的空气不一个味儿。”1985年5月,王再平的短篇小说《草原深处》被《小说月报》转载,她来信祝贺时,也表示了对走入梦中草原的渴望。

其后,北北参加了福建省作协,不久又调到福建省委宣传部《文明建设》(即《文明大观》前身)杂志社任记者、编辑。那几年,她逐月按期给我寄来他们的杂志,里面常有她流畅、精美的文章。1992年7月4日她来信约稿,说:“当年的草原英雄**妹许多人仍然记忆犹新,你能否抽空帮我去采访一下,写一篇报告文学,如果你实在没空,可否委托一个文字好的朋友采写。”遵照嘱托,王再平搜集了龙梅、玉荣大量材料,但因两姐妹不在一地工作、生活,加上王再平行政事务忙脱不开身终未写成。

草原的美体现在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烈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充分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欢迎远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主客话别的顺序记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字里行间渗透着蒙汉人民间的血肉深情。

扩展资料: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例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47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