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过程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过程,第1张

对财富的追求,对黄金的渴望,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1 十四世纪至十五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2 在新航路开辟以前,欧洲与亚洲的贸易一直是转口贸易,在商品从亚洲传到欧洲的过程中,经过意大利 阿拉伯 等商人的 转手,价格要上涨8至10倍左右,巨大的利润使成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直接原因。 3 十五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也是直接原因。 4 政治原因,欧洲各国为了强化皇权,不惜用武力进行扩张,葡萄牙西班牙首先把目光投向了欧洲以外的地区。 5 宗教因素,为了天主教的传播,欧洲人不惜用武力进行圣战。 6 思想因素,此时正值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 西欧国家中,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前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这是因为两国均地处大西洋沿岸,便于进行海上探险,同时他们从威尼斯人,热那亚人那里学到了丰富的航海知识,掌握了先进的航路技术。同时,他们都已完成了政治统一的中央集权化的过程,国家有力量支持和供应远航所需的必要装备。

1487年,葡萄牙国王派遣迪亚士率3只船,自里斯本出发,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到达亚洲的西南端。葡萄牙国王认识到发现非洲西南端的重要性,称它为“好望角”。

1497年,葡王又派达�6�1伽马率3只船从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的航线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这样,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亚洲的新航路就开辟出来了。达�6�1伽马带回的奢侈品出售后获利达到航行费用的60倍,达到其远航的目的,也大大刺激了其他致力于开辟新航路。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率3只船横渡大西洋,到达了欧洲人过去不知道的新大陆,哥伦布以为他所到之处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后来另一航海家亚美利哥证明哥伦布到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新大陆”,于是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亚美利加洲”但是哥伦布最初到达的南北美大陆间的岛屿,一直被称做西印度群岛。后来哥伦布又先后三次到达过美洲,他不仅发现了新大陆,还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1519年,住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海员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一支6条般的船队作环球试航,他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在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绕过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直到菲律宾群岛,麦哲伦本人在同菲律宾人的冲突中战死,他的同伴经印度洋,绕过好望角,1522年回到西班牙,完成人类历史上首例的环球航行。同时,也证明了地圆学说。

这样,从欧洲绕过非洲或绕过美洲到达亚洲的新航路就开辟出来了。

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与人类文明空间拓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根据历史学家研究,西方古代已经有远洋航海的纪录。

(1)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受命率3艘帆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南端。航行期间,船队曾两度遭遇狂躁的大西洋海神奥克阿诺斯的“盛情款待”。然而,排空的巨浪,汹涌的波涛,丝毫未能阻止这位意志坚定的航海家与“好望角”的零距离接触。

(2)达伽马抵达印度:

在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十年后,出身于航海世家的葡萄牙小贵族达·伽马率船队循着迪亚士的足迹,继续探索打开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幸运的他在阿拉伯航海家马吉德的帮助下,顺利抵达印度南部(的卡利库特),带回了欧洲人梦寐以求的香料。

(3)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几乎在达·迦马绕航非洲找到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同时,有人却设想从另一个方向到达东方。他,就是笃信地圆说的热那亚水手---哥伦布(切换到哥伦布)。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向西航行,却始终没有到达“黄金遍地”的东方。但是他无心插柳的意外发现却令其名垂青史。

(4)麦哲伦环球航行

哥伦布所笃信的地圆说在他有生之年并没有得到印证,真正开启环球航海时代的却是这位破落骑士家庭出身的航海家---麦哲伦。他在1519到1522年间,率船队花了整整3年时间,终于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但是,在归程中,他的勃勃野心却使他命丧吕宋群岛。虽然斯人已逝,但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的滚滚波涛,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向过往此地的船员们讲述着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动人故事。

经济方面:

1、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2、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3、这次探险活动加速了西欧工业时代的到来。18世纪晚期开始的工业革命所需的资金全是从海外殖民掠夺及贸易中积累起来的,这次工业革命也是海外市场对于欧洲制造品的需要增长的结果。

4、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的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5、环球航行成功丰富了地理学知识,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6、促进了人口流动,改变了人种构成状况;

7、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 宗教传播、文字传播;资本主义文明;

8、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9、推动了主流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拓展,使主流文明的活动空间不断扩大;

与西班牙将注意力放在地中海不同,葡萄牙扩张政策的目标一直是向大西洋推进。一方面这符合葡萄牙王室寻求黄金的需要,也是葡萄牙试图与传说中非洲大陆上的普莱斯特•约翰王国(Prester John)进行接触。葡萄牙王室的“航海者”恩里克亲王(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1394—1460)在1415年进行了一次关于西非的探险,葡萄牙在这一次的探索中占领了非洲西北,位于直布罗陀的休达城(Ceuta,今摩洛哥塞卜泰),开始了他们的新航路探索。葡萄牙船队在王室的资助下越过直布罗陀不断南下。他们在1434年成功越过博贾多尔角,打破了人们对远洋航行的心理与生理上的局限,因此航海探索的进程加快了。1448年,葡萄牙在非洲大陆西部建立了占领堡垒,这些堡垒的主要任务幷非是维持葡萄牙对当地的占领,而是对当地人进行掠夺,幷逐渐深入非洲腹地进行探索的据点。很快,葡萄牙舰队1470年代到达加纳,1480年代到达刚果和安哥拉。1486年迪亚士的船队达到非洲最南端的风暴角(因绕过此处获取印度财富在望,葡王将其改名好望角)幷在这些地方建立殖民据点,与土著居民展开贸易往来。

在1487年,葡萄牙政府任命巴•迪亚士(Bartolomeu Dias)进行向扎伊尔和入海口以南的探索。这只船队在1488年1月来到南纬33度的西风带,遭到了暴风雨的袭击。在长达13天的暴风雨中,迪亚士曾多次下令改变航向,幷在2月3日看到了陆地,幷将该地命名为“牧人湾”(今Mossel Bay,莫塞尔湾)。幷在接下来一段毫无目的的旅程中绕过非洲最南端。在船队疲惫不堪的情况下完全越过好望角,在好望角他们遇到了大风暴。于是迪亚士将这个非洲的最南端命名为“风暴角”,幷启程返航。1488年末他们回到里斯本,向葡萄牙王室汇报了他们的行程。而这段探索绕过好望角的航线,已经过去了60余年。

终点是印度

在1492—1493年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到达了美洲并建立的殖民据点,这加剧了西班牙、葡萄牙之间对新大陆的控制权的争夺激烈程度。葡萄牙和西班牙对己方船队发现的新大陆,都宣布自己的探险队最先到达的地方为本国领土,两国因此争执不断。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调停下,于1494年签订《托德西拉斯条约》,规定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加(1里加=592公里,这条经线约是西经41度)处从北极到南极的经线为分界线(称为教皇子午线),西侧归西班牙,东侧归葡萄牙。由于这条经线穿过巴西,使得葡萄牙有能力对本属于西班牙势力的美洲巴西提出领土要求。

同时葡萄牙新君主开始继续支持绕过非洲大陆探索东方的航线,1497年7月,获得葡萄牙支持的航海家达·伽马率领一支船队从里斯本出发,而在上一次大探险中受封为地方要塞长官的迪亚士也随船队一并南下。8月份船队到达佛得角后达·伽马与迪亚士分开,独自进行南方航线的探索。在佛得角补给后船队在大西洋西风带漂流了3个月,并一度接近了南美洲的大陆。舰队于11月抵达好望角附近,并随后在莫桑比克(1498年1月)休整。与莫桑比克当地领主的交谈为达·伽马的船队带来了一位富有经验的领航员,在这位领航员的指导下船队于4月13抵达肯尼亚的马林迪,并获得通往印度的航线与一位领航员。于1498年5月抵达印度的卡里库特港(现在的喀拉拉邦科泽科德),在同当地王宫商谈贸易的交涉中,由于长期垄断印度洋贸易的阿拉伯商人施加的影响而并不成功。最终达·伽马通过扣留数位印度贵族为手段,与卡里库特签订了贸易条约,于1498年8月底离开印度,启程回国。史料记载这场约的印度行收获的香料与财富,数倍于航海成本。这次航行极大的刺激了葡萄牙政府。为此,1502年2月,葡萄牙再次派遣达·伽马率领10艘舰船前往印度。鉴于上一次航行时卡里库特对葡萄牙的态度,达·伽马选择支持当地另一个诸侯科侵王来削弱反葡萄牙的力量。通过数十年的经营,葡萄牙成功开辟了通往东方的商贸航路。在葡萄牙积极出海探险的同时,西班牙也不甘示弱。1492年,哥伦布得到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一世的批准和资助,率领3艘海船(载重分别为100吨,60吨,40吨)和87名水手,带着3份国书(一份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两份空白国书由哥伦布发现新国家时填写),于8月3日出航。经过艰苦航行,在10月12日到达美洲一个海岛。据考证,他第一次在美洲登陆的圣萨尔瓦多(西班牙语意为救世主)岛就是今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可是哥伦布以为他到了印度,因此他将这里的居民称作印第安人(Indian,意思是印度人)。1493年3月,哥伦布留下一小部分人驻守后,率船回到西班牙。他的发现震动了整个欧洲。此后他又进行了3次航行(1493年、1498年、1502年),发现了牙买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并且见到了洪都拉斯和巴拿马。但是哥伦布一直以为他到的是印度,因此至今称那里是西印度群岛。

1499年 - 1504年间,意大利人阿美利哥·维斯普西考察了南美洲东北沿海地区,认为这里不是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后人将这块大陆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亚美利加洲(America)。

葡萄牙和西班牙对新大陆的发现,都宣布自己的探险队最先到达的地方为本国领土,两国因此争执不断。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调停下,于1494年签订条约,规定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加(1里加=592公里)处从北极到南极的经线为分界线(称为教皇子午线),西侧归西班牙,东侧归葡萄牙。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后,争议又起,再次订立条约,西班牙独占巴西以外的美洲全部,葡萄牙则将亚洲、非洲至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之后,荷兰、英国、法国接踵而至,几乎将欧洲以外的土地瓜分殆尽。

由于新大陆的瓜分,导致了印第安人被大肆屠杀,非洲黑人大批贩卖,黄金、白银、香料等不断运回欧洲。

同时,地理大发现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由于航海需要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天文学、数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17世纪,科学的中心已从中世纪商业繁荣和文艺复兴的文化中心德国和意大利北部,转移到受地理大发现好处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如法国、荷兰和英国南部。

1513年,西班牙航海家巴尔波亚从北向南穿越巴拿马地峡,发现了太平洋的水面,称为“大南海”。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得到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的支持,在9月20日率领5艘船和265名船员,从西班牙塞维利亚港启航,横渡大西洋,沿南美洲东岸南下。在1520年3月31日到达阿根廷南部的圣胡利安港,并在此休整。8月24日,从这里出发,通过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后称麦哲伦海峡),进入“大南海”。因为在这个水域里航行3个多月没有遇到任何风暴和巨浪袭击,因此称为“太平洋”。1521年3月16日,麦哲伦船队抵达菲律宾群岛的三描岛。3月25日又抵达马索华岛。经过与当地居民的沟通,麦哲伦发现自己从西方绕到了东方。

1521年麦哲伦被菲律宾土人杀害,只剩下1艘船和18名船员,由德尔·卡诺率领继续横渡印度洋,经过好望角,于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环球航行。

在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

葡萄牙人迪亚士

1487年—1488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率领三艘轻便帆船抵达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后将其命名为好望角(GoodHope)路线:葡→非洲西海岸→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意大利人哥伦布

1492年,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西班牙王室支持了这次航行这次航行到达美洲路线:西班牙→大西洋→美洲西印度群岛(发现“新大陆”)

葡萄牙人达·伽玛

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领船队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1497~1498年,达·伽玛开辟了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葡萄牙王室是他们远航的支持者

路线:葡→非洲西海岸→大西洋→非洲最南端好望角→非洲东海岸→印度洋→印度

葡萄牙人麦哲伦(船队)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再返回欧洲的环球旅行西班牙王室支持了这次航行这次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

路线:西班牙→大西洋→南美洲东海岸→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政治方面:1使欧洲的实力中心从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2打破了教权对欧洲经济的垄断,消弱了教的实力3国际政治从欧洲拓展到其它几大洲4全球化的发端

经济方面:1为欧洲带来了资本、原料产地、市场和劳动力 2资源配置突破一国界线,商品生产和流通有了完全不同的含义3随后对亚非等洲的掠夺是这些地区贫困的根源4货物、人员往来更频繁,对各国的生产均有刺激作用。5远洋航行让新技术的学习运用转换效率更高

思想方面:1“地圆说”得到证实,证实了人们在某些方面对教义固有的怀疑,解放思想2世界文化得到交流的机会3激励欧洲人探索未知,征服外面的世界,让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时代精神积极向上!

大年初一没下雪

去年三十傍晚,广州火车站突然静下来。时间还早,我买了份报纸,走向车厢。车厢里没人,我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不知到了哪个小站,上来一个农民模样的人,牵着个小女孩,对着车票仔细核对座号,辨认清楚了,他们才坐下。整个车厢其实没几个人,你想坐哪儿都行。一看就知,他们是不常坐车的。

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女孩的脸也是灰黄的,土头土脸的样子,他们坐在我对面。男人坐下去时,半哈着腰,发出一声短促的笑声,好象说:打搅了!

这一路肯定无聊透了,你别想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在火车上玩牌了,我继续看我的书。晚上,餐车送了一次面条,黏糊糊的,看着都没胃口。我拿出上车前买的江南酱鸭,要了一瓶啤酒,准备凑合着吃一顿年夜饭。

我请对面的一起吃。男人连摆着手,说不吃,不吃。小女孩看着面包,咽了一下口水。我递过去一块面包,又撕了一只大鸭翅,笑着说:“吃吧,都过年了,客气啥!”我又拿出花生米、凤爪几样下酒菜,索性喝个痛快。

我边吃边问:“你们回家过年?”“嗯……不,小孩子没看过雪,带她去看雪。”

“喔。”我嘴里应着,心想中国还有这么浪漫的农民。

没怎么说话,饭很快吃完了,酒也喝光了。男人主动收拾桌上的碎骨。小女孩突然问我:“叔叔,你看见过雪吗?”我很舒适地斜倚在椅背上,笑着说:“见过,白的,有的人说像糖,有的人说像盐……”说着话,我想去洗手间,路过洗手池旁的过道,我看见那个男人抱着头,蹲在地上哭泣。

在男人断断续续的哭泣中,我听到那女孩的故事。在她四岁时母亲去世了,九岁时她得了白血病,医生说今年可能是她最后一个春节了。爸爸问她想要啥,她说只想看看雪,生长在广东偏僻的山区,她从来没有见过雪。《济南的冬天》那篇文章激起了她看雪的愿望,在她的脑海中不断想象着真正冬天的模样。这个一贫如洗的父亲在大年三十晚上和她一起坐火车准备看雪。坐着这趟车去,坐着当晚的车回,再也没有多余的钱去住旅店和车上吃饭了。临走前,他们听了天气预报,说杭州今夜有一场大雪。

我无法想象在这样一张灰黄皮肤的脸庞下有这样一颗细腻的心。

我走到座位旁,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她那双黑眼睛就像在灰烬里的火星,一闪一闪的……到站了,杭州很冷,风很大,却没有雪。我拿了三百块钱给他,他死活不要。我留了一堆食品给他们。他们送我上了回家的中巴,在车旁拼命地摇着手。

在回乡的时候,最怕碰风雪天,而我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

一天无雪,一夜无雪。初三的晚上,一家人坐在火炉旁吃火锅,窗玻璃上响起了淅淅的声音。我突然说了声:“下雪了。”

1、文章标题“大年初一没下雪”有什么含义?

2、文中插入了一段“男人哭诉”的情节,这段插叙有什么作用?

3、请梳理“我”对父女俩的情感变化过程?

、 、 、 。

4、对小说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雪时的种种趣事,激起了小女孩与病魔抗争的勇气和信心,也给了她父亲为女儿治好病的希望。

B、小说虽然没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能感染读者。

C、父女俩送“我”上中巴,并拼命摇着手,表明他们对“我”的留恋和感激。

D、文中所描写的男人是一个非常自尊、质朴、慈爱的父亲形象。

5、“在回乡的时候,最怕碰风雪天,而我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谈谈你的理解。

:1、标题包含着我为父女俩没达成愿望而遗憾,对他们命运的关心和牵挂。 2、作用交代了小姑娘的遭遇和病情,交代了小姑娘看雪愿望的由来,也是我后来情感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不屑,注意,关注(感动),担忧(牵挂) 4、A 5、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原文好,更加激起了读者对小女孩的同情,使文章更加深刻,更有感染力,也符合标题。

丁香赋

①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轮美奂。

③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像的驰骋。

④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⑤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⑥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⑦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⑧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⑨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⑩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11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哈尔滨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12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

1、认真阅读全文,然后从三个大的方面归纳:哈尔滨人为什么喜欢丁香花。

(1)(从①至④段中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⑤至⑥段中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⑦至12段中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丁香花在文中有怎样的象征意义(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把标题“丁香赋”改为“哈尔滨人的颂歌”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仿照下面的句子,选择你熟悉的事物,运用象征手法写一句话。

示例:蜡烛——站得最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苦。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香赋》:1、(1)因为丁香花鲜艳美丽,香气浓郁。(2)因为丁香花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3)因为丁香花凝聚了哈尔滨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2、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3、不好,原文主要采用了象征手法来赞颂哈尔滨人的精神,这样显得更生动更含蓄也更深刻。而改后太直白,达不到这一效果。 4、开放性试题,想像合理,表达精当,言之成理即可。

(我在百度里下的,中考阅读题,还有,你要不?)

新航路开辟主要有迪亚士,哥伦布,达·伽玛,麦哲伦开辟的四条路线图,如下:

1、迪亚士

1487年—1488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抵达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后将其命名为好望角。路线为从葡萄牙到非洲西海岸,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2、哥伦布

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路线从西班牙到大西洋,最后到达美洲西印度群岛。

3、达·伽玛

1497~1498年,达·伽玛开辟了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路线:葡→非洲西海岸→大西洋→非洲最南端好望角→非洲东海岸→印度洋→印度。

4、麦哲伦

1519~1522年,麦哲伦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率领船队完成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再返回欧洲的环球旅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南美洲东海岸→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扩展资料: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2、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政治、文化联系,使世界由封闭逐渐联为一体;

3、加速了西欧封建制的衰落;

4、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落后的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5、欧洲人开始对美洲、非洲和亚洲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

6、伴随着政治霸权而来的是经济剥削和掠夺;

7、由于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8、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这些地区的长期贫穷、落后。

-新航路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文详细解答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摩擦力 供认不悔 对称(chèn) 穷源溯(shuò)流

B.一拉罐 转弯抹角 隽(jùn)永 令人发( fà)指

C.纪传体 多难兴邦 叨(tāo)扰 一气呵(hē)成

D.化装品 整齐划一 倾轧(zhà) 囤(tún)积居奇

1.答案:C

解析:第一题字音字形,难度相当小,每个错误选项中都有两个错误,且非常明显。字音的错误(溯、隽、轧)也是相当明显。分别读穷源溯(sù)流,隽(juàn)永 倾轧(yà) ; 字形错误像"供认不讳"的"讳(选项作“悔”)易拉罐"的"易"(选项作"一")化妆品(选项作“装“),试题的简单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

B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C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驰骋,不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

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有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

2 答案:B

解析:第二题考成语,"防患于未然"、"信马由缰"、"殊途同归"本来就属于考生应该熟悉掌握的成语,即便这三个成语不了解,"无地自容"也绝对不是语境中的那个用法,不能"望文生义",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此处应为“无处藏身”。考题在延续往年成语题以"望文生义"为主的错误选项设置方法的同时,又降低了一个难度。

3下列句子中,没有并举的一句是

A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B.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记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一的一次。

C.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外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D.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的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3 答案: D

解析:是最容易产生纠结感的语病题,在2010年也显得那样平易近人。A缺主语,“他们”。B“实现了纪录”搭配不当,将“实现”改为“创下”。C项表意不明,在“引以为豪”前加上“美国人”。我们甚至不需要弄清其它三个错误选项都是什么语病,单从"无懈可击"这个标准出发,也能顺理成章地选到正确选项。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长诗《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B.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他的《新乐府》则反映了较强的批判现实的精神。

C.《堂吉诃德》是意大利作家塞万提斯创造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即是滑稽的有是发人深省的。

D 举世公认的文学经典《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该剧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4.答案:C

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查较往年相比略有难度,因为也许相当一部分考生不清楚塞万提斯的西班牙国籍,而对白居易《新乐府》的正确表述产生怀疑。

5.下列依次在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和句子,语意和衔接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白莲水库的群山中的一座大型水库。最大的一条渠道通向山脚下是我白莲胡___① ___着那里的苍生万物。白莲水库的水是绿蓝绿蓝的,_② _____________,触须沿途四散,____③____着白莲浦方圆几十里的农田。

A. ①滋养 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 ③ 浸润

B. ①养育 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 ③浸渍

C ①养育 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 ③浸润

D. ①滋养 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 ③浸渍

5.答案:A.

解析:第五题则提供了往年高考试卷中不曾有过的新鲜感,它作为将近义词辨析与语意衔接题相结合的一种尝试,当为今后语文基础题的命题提示一种新颖的角度。“滋养”与水有关,而“浸渍”是贬义词,答案不言自明。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预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1 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2,咸誊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3。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 ③直:价值、价钱。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善药 居:聚集,搜集

B.积券如山 券:借据,欠条

C.未尝诣取直 诣:前往

D.终不复言 复:回答

6.答案:D

解析: A选项考"居",属于常用词的偏僻义项;B选项考"券",属于偏僻词;C选项考"诣",是初中课文《桃花源记》中学过的偏僻词。而D选项考"复",则是实实在在应该掌握的常用词。复在这里是“再”的意思。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清优主之 不害清之为富也 B.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清不以怠遇其人

C.清其有道者欤 执其道不废 D.求者益众,其应益广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7.答案:D

解析:A选项考的是虚词词性,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B选项考的是虚词的实词意义,第一个"以"是动词;第二个"以"是介词。C选项仍是在考虚词词性,两个"其",一个是副词,一个是代词。只有D项的两个“益”都是“更加”的意思。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译文: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拍成了队

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译文: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乎

译文: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向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王者众矣天下

译文:那些穷困料到的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

8答案:A

解析:错误选项是A,译文中"等待"这个意思是原文中没有的。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津津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上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9.答案:B

解析:此题考理解。错误选项是B,这是对文中人物的过度拔高,可以通过正文中宋清的自白找到这一选项的问题。

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到长远索引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分)

10(10分)(略)

解析:阅读延伸题是今年语文高考的新题型,它是在在阅读的基础上做延伸,既要考阅读能力,是阅读题的一部分,又要考写作能力,要结合自己的积累。文言文延伸题是关于取利长远的,先让考生从文言文篇目中举一个例子,再去联系生活进行阐发。要求考生先解决文中的问题,再书写自己的体验。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来源:学科网]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日存乎鸽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户十发十中矣。

11.答案: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日存乎鸽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户/十发十中矣。

解析:主观题仍然是断句,而非标点或翻译,这是北京卷自2004年坚持至今的特色。抓住句末语气词,再根据文言文骈句较多,句子对称的特点很容易搞定

12在横线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题)

①户庭无尘杂 ,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刘禹锡《陋室铭》)

⑤雕栏玉砌应犹在, ,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⑥山映斜阳天接水, , 范仲淹《苏幕遮》)

12答案:①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⑤只是朱眼颜改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⑥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解析:一要看清题目,是限做,只须选4小题即可,不要全写,二是不要写错字。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激发的基调。

B 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百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鸾 竟巢于恶树之中 ,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13.(7分)

答案:①(3分)A

解析:客观题的B、C、D三个选项中实际上已经把主观题的大部分答案"泄露"出来了,除了没说"怀才不遇"这个给分点之外,其他的在选项中都说到了。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②(4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

解析:主观题的题干提示非常明确,要求考生"结合全诗"作答,也就是说尾句的意蕴都可以在前面几句中找到对应的答案,结合第五句中的"荣华"、第八句中的"无定"以及第九、十句注解中标明的典故,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四本大题共两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他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市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得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实际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涉嫌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民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取材于李政道的文章《楔》)

14下列说法符合题意的一项是

A.人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是人类创造力的基础

B.举李白、苏轼作品为例,表明题材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热闹的共鸣

C.科学的深刻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形成反比。

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

14 答案:(3分)D

解析:A项原文是说“人类的创造力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艺术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对象弄错。B项原文是“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不是热闹的共鸣。C项原文是“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明显是正比,不是反比关系。 D项原文是“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才得以存在。”表述正确。

15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5分)

15.答案(5分)①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

②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院里的普遍性。

解析:社科文阅读将"艺术"与"科学"融合在了一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2010年的社科文阅读中戏剧性地会师,这当真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人文科学不再玄虚,自然科学不再枯燥,社科文阅读至少从阅读感受来说更具有亲和力;而对于社科文阅读而言,阅读感受的改善本身就意味着难度的下降。从如此简明清晰的文章中筛选信息,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件愉悦的事情。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的一个高屋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

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儿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片段,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 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透现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要仔仔细细得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16 答案:(4分)A C

解析:B项第 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是表现自己似乎与海棠花无缘。D项是写作者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他这样做。而且也做不到不看海棠花。E项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的战争年代作者十分浓烈的思乡之情。

17.通过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① 文章第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3分)

17.答案:①并非无缘。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相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归终点。

解析:解释作用题",这一题型的特点就是问考生某一段落、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的作用或原因。其答题套路是先答结构,再答内容,内容部分则是先答表面,再答本质。题干中问为什么,显然就是问原因。而且出题人还提示考生"真的是无缘吗",显然答案分成两部分,一个是表面上是无缘的,一个是本质上却又是有缘的。所谓无缘,指的是作者在国内外总是与海棠花失之交臂;所谓有缘,指的是深层次的情感,海棠花能唤醒作者的思乡之情。

② 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答案:②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解析:这属于标志非常明显的"解释作用题",直接问你某一事物的作用。按我们刚才说的套路,先答结构作用,显然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再答内容作用,则是寄托乡思,抒发爱国之情。

18.第⑤段划线部分描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4分)

18(4分)

答案: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

对心情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与情感的铺垫。[来源:ZxxkCom

解析:按照语句理解题的套路,我们首先要"从形象到抽象",找出句子中的抽象词,即"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以及"心情不能平静",然后把这两点连成一句话就是答案了。此外,题目还问,"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这就已经对答题方向有明确指示了,显然是让你指出这句话铺垫了下文什么内容,只要根据刚才得出的抽象词和下文的大意,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19.第⑧段“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越远,它们却离我越近”该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19(10分)(略)

解析:现代文阅读延伸题,以 "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为答案之间的区分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距离"与文学作品的关联,构成了区分度,而"怎样的体验",则以题干明确要求的形式再一次保证考生不会偏题。可以说,阅读延伸题的实质已经非常清楚:"阅读"是题干应有之义,它保证了考生具有大致相同的起跑线,分数差距不至于过大;而"延伸"则为试题区分度开疆拓土,这里只能凭真才实学,或者积淀,或者视野,很难来得半点虚假,"干货"才是王道。

六、本大题共一小题,共60分。

20.作文(60分)

请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问题不限

解析:从题型上看,北京卷也延续了去年的风格,仍是采取命题作文的形式,这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套作。"仰望星空"不过就是"理想"话题,"脚踏实地"也不过就是"实践"话题,这两个话题都是考生在考前就准备过的,其中任何一个都极易造成大量的"套作"现象。但命题作文不得自拟标题的规定则可以限制套作。因为标题既已如此,则考生必须要写出二者的关系。即便事前已经对这两者做了充分准备,但却很难针对二者的关系做足准备。关系型的命题作文就在很大限度上限制了考生的思维,也限制了套作行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894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