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仪的南乡子端午词的上片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有何作用

李之仪的南乡子端午词的上片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有何作用,第1张

  上片写端午节的景象。端午节下着小雨,诗人独自一人,比较冷清,回忆往日的热闹时光。 引发抒情,旅居在外的诗人在端午节没有友人的陪伴,喜悦的事情只有自己一人享受。表现出心中的寂寥,落寞之闲情。 整首词深婉含蓄,抒发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感。

南乡子·端午

朝代:宋代

作者:李之仪

原文: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对儿时生活的思念,对故乡的热爱。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扩展资料

《端午粽》是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新选入的课文  ,出自屠再华的《嘟嘟糖和小雪灯》。文章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据民间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食物。年复一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那天,便用竹叶把糯米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划着龙船到汨罗江,投到江里祭祀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暮春已过,盛夏未至,六月是一年中最温暖的季节,而六月最古风的日子莫过于每年的端午,《荆楚岁时记》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古人有在端午浴兰的雅致,今人有端午赛龙舟的习俗,但我们如今还记得的恐怕只有不尽东流的汨罗江水和万古悲风的屈原了。古人留下的东西,经过数千年的变迁,到了我们手里,或许早已面目全非,但每逢佳节或纪念之日,几千年民族的情感还是依然涌上心头不曾变迁的。节日对于我们来说,亦是难得的休憩时光,也只有每年的节假日里,我们才能从庸庸碌碌的生活里把自己抽出来,让时光闲置下来,所以如今的节日除了纪念之外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意义就在于它把我们对古人的情感和现世的生活连接了起来,这种感觉是非常奇妙的。

古代人是如何在端午节表达感情的?端午诗话你知多少?端阳其时,最好欢度莫过于回归本源,于是我便怀着崇敬的心情,飞身奔往端午节的起源地、三闾大夫屈原的投江处——湖南省汨罗市。

此地果然是屈子魂飞殉国处,仅祭奠屈原的祠庙多达二十余处。其中最富盛名的,便是位于汨罗江畔的屈子祠。

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祠由祠庙、碑林、书院、花园和屈原故居等建筑组成,古风戚戚、竹林幽幽,恰在端阳节期间举办了国风音乐节、龙舟表演赛等传统文化活动,可惜受疫情影响,遍及景区难闻粽香,只好带着辘辘饥肠悻悻离开。

其实,这一波国人对传统节日的热衷与重视源于一场国际纠纷——自从隔壁韩国江华端午祭成功“入遗”后,我们才开始格外地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促成了全体炎黄子孙人皆受益的端午小长假。然而,经过浩劫的洗礼,如今我们已经忘却了节日本应被赋予的意义。

起先中华民族把农历五月视为不吉利的恶月,吃粽子、饮雄黄、赛龙舟、放纸鸢莫不与先民的祭祀活动密不可分。

时至南北朝文人墨客方才把端午节与屈原联系起来,甚至直到现在还有对端午纪念对象的不同看法,除却屈原外还有辅佐晋文公的介子推、为父投江的曹娥等说法,但对于屈原深沉爱国情怀的纪念却最是深入人心。

这位“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平生素来“惊才风逸,壮志烟高”,无奈彼时处于诸侯纷争、秦横扫六合的前夜,容不得一位香草美人披发行吟的萧索身影。政治理想的幻灭、国都沦丧的悲情,让偏执激烈的屈子无所适从,这世上“执念”终究比“躺平”艰难,屈子的抉择在识时务的俊杰和择木而栖的良禽看来迂腐而“不容于世”,这也注定了他命运的归宿。幸好,我们的国家在灾难频仍的时代总有如屈原一般的爱国者不断涌现,支撑着中华民族如我眼前的汨罗江一般连绵不绝,奔涌向前!

端午节吃粽子表达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民众自古就有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千万不能认为只是粽子文化,端午节的主题从来都是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感。

对于屈原,爱国既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行动。他对自己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当国家兴旺富强,则为之欢欣鼓舞;当国家出现外国仇视或侵略时,便情绪激昂,主动维护国家的名誉和主权;当国家破碎之际,他毅然决然地慷慨赴死。

扩展资料:

历史发展

1、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形状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久远,最初是用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甚远。

2、“粽”字古又写作“糉”(zong),历史上跟粽子沾边儿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052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