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 导语抒情诗是诗歌的一种,这种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下面是 无 为大家带来的:抒情诗: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
选自《龚自珍全集》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即:到。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赏析
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是年,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这首诗是作者最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诗人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又体现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这里典型的诗人本色。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局的化用也恰倒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荷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离京时,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 ,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近代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历史阶段,国内民生凋敝,国际上强敌环伺,曾经无限辉煌的王朝,如今锈迹斑斑、垂死挣扎。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民族心理使得“忧愤”成为一种集体情绪,而文学创作,会有意无意地将这种情感体验诉诸于笔端,并常常与作者的生平遭际、家国之思相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不同感受,而龚自珍的诗作就有此特点,《己亥杂诗》的忧愤含有悲感、矛盾、崇高的多层次意蕴。一 以“悲感”为底色“忧愤”一般指忧虑而愤慨的情绪,当它被放置在具体历史人物的语境下,就会被赋予“这一个”的个性化意义。龚氏的忧愤不是简单的愤怒,而是带有悲怆和同情的“惊秋之士”的无奈之感,如像陈子昂一般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孤独怆恸,在他的很多诗作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那种生机不再、大厦倾覆前的压抑情状和对衰世的预感。《己亥杂诗》是诗人1839年辞官后的作品,这一大型组诗记录了诗人在辞官归乡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前半生严酷的政治现实扼杀了他“少年揽_澄清意”壮志,黑暗的官场不容他挥斥自己的“剑气”,诗人批判这社会的昏聩和了无生机。在返乡的途中目睹了百姓“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产间一饱难”的困苦生活,但上层统治者和贵族居然对此置若罔闻,诗人所看到的社会一片乌烟瘴气。诗人行至东南,在第八十五首写道“津梁条约遍东南,谁遣藏春深坞蓬?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橱_阿芙蓉。”朝廷明令禁止鸦片的诏令在东南却形同一纸空文,地方官员不但不力禁鸦片,反而带头吸食鸦片,社会已经病入膏肓,摇摇欲坠,可是时人_沉浸在太平盛世的幻梦中无法醒悟,诸如此类的社会乱象无不使人感到痛心悲哀。文化现状也令人痛心疾首,“兰台序九流,儒家但居一。诸师自有真,未肯附儒术。后代儒益尊,儒者颜益厚。”(《自春阻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作者不满于当前中和平庸的现状和这死气沉沉的衰世,他对这万马齐喑的社会失望至极,诗人认为诸子百家的学说均有可取之处,若是只附庸一家之言只会固步自封,自取灭亡,故步自封的社会不能不令诗人感到悲愤失望。这位“惊秋之士”以巨大的勇气揭露了种种社会隐患,可始终得不到回应,满腔意气竟都赋予流水。在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社会中,诗人只体会到壮志难酬,孤掌难鸣的悲哀。二 以“矛盾”为表现诗人在很多方面面临“两难”,与生俱来的叛逆精神决定了他要与旧传统决裂,可是个人又不免受到这时代的种种束缚,冲决而上的自由气质和时代局限性之间的纠葛构成了他内心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表现在对统治者的矛盾心态上。诗人一方面对当局者感到失望,在被社会的乱象震惊之时,心中的怒气倾泻而出,便汇成“骂座之言”、“伤时之语”,可是在另一方面,又时时怀念朝廷给予家族的荣耀,如第三首“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沉沉卧九_。终是落花好心绪,平生默念玉皇恩。”表明自己虽然辞官归隐,但不会忘记朝廷的恩德。如果说此首诗还比较含蓄的话,试看第十一首“祖父头衔旧颖光,祠曹我亦试为郎。君恩够向渔樵说,篆墓何须白字长?”更直白地感激朝廷对家族的青睐,不仅祖父曾经在朝为官,而且自己也有幸位列朝班,诗人对朝廷恩赐的三代殊荣不胜感激,认为这样的荣宠足以回乡后向邻里夸耀。可看到诗人对朝廷和当政者的还怀有眷恋之情,虽失望痛心却不忍诀别。还有一首更加典型的诗,把诗人对于统治者又爱又恨的复杂微妙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第十六首,“弃妇叮咛嘱小姑,姑恩莫负百年劬。”诗人在返乡途中见弃妇在路,有感而发,既哀弃妇亦叹自己。诗人以弃妇自喻,悲怜自己的境遇,自怜忧国忧民的忠心不能上达天听,悲叹自己的隐忧无法被朝廷理解。以弃妇自比是屈原的奇思,龚氏对清政府的复杂情感和屈原对楚王的复杂情感应是相似的,在这一情感视角上去理解龚氏的诗,则颇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矛盾和愤怒了。其次表现在自我的矛盾上。萧与剑是龚氏诗歌里极具代表性的意象,“剑气箫心”的审美范式在龚自珍身上很具有个性色彩,诗人很好的将两个意向融合在一起,开创性的为读者塑造了“剑气箫心”的自我形象,但从根源上看,剑气与箫心实质上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剑气代表着积极向上气冲斗牛的英雄气概,而箫心多少的带有英雄迟暮的呜咽幽怨,在深层面上则显示了诗人自我矛盾的一面。龚氏反复在希望和失望的矛盾之间徘徊,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犹豫,回想弱冠之年作的振聋发聩的《明良论》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而如今只能面对“剑气箫心一例消”空嗟叹,未来应该搏击长空还是“倦矣应怜缩手时”?词作中也有类似的叹息“收拾狂名,还须珍惜羽毛”,是去是留?战斗还是隐退?“出手”还是“缩手”?心恋社稷却报国无门,身负狂名却无奈壮士暮年。“狂名”和“嗟叹”,“出手”和“缩手”的矛盾对举,足表明他内心的复杂徘徊,诗人之“愤”中之“郁”皆在此。三 以“崇高”为审美感受如果把诗人的作品整体比作一幅画作,诗人用“悲感”这一颜料来泼墨着色,用互相“矛盾”的元素来表现内心纠葛,那总的审美感受就是悲剧性的崇高。诗人壮年时希冀以一己所学报效朝廷,然而冷酷无情的现实浇灭了诗人内心的希望之火,面对“虎豹沉沉卧九_”的社会现实,诗人如今只能低吟“九边烂熟等雕虫,远志真看小草同。枉说健儿身手在,青灯夜雪阻山东。”(见《己亥杂诗》)诗人的一腔热血被现实戕害的进退两难,但即使是这样,诗人也没有彻底放弃战斗。虽然心灰意冷的现实和官场的诡谲使他心生“缩手”之意,但是在内心深处,与时势抗争的战斗热情始终不减,内心依然欣赏枯树“西墙枯树态纵横,奇古全凭一臂撑”的坚毅,勉励自己继续战斗,颇似鲁迅哲学,鲁迅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和淋漓的献鲜血”,虽然心生倦意,但还是坚持在绝望的废墟里寻找希望,就算无力改变时局,也不忍心作壁上观,明知是蝼蚁撼大树,还是要“颓波难挽挽颓心”,这种在绝望中坚持希望的精神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崇高性不仅仅蕴含在诗作给人的的审美感受里,还表现为诗人本身的人性光辉,诗人作品中气冲斗牛的生机,来自于氤氲在字里行间的批判性,死气沉沉的社会不容许“人”的存在,而他“尊情”的诗学理论呼唤“真人”,在理学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当时,呼喊“尊情”口号很具有战斗的勇气。最后以《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欹斜嘘浪震四方,即此难免群公_。”结篇,大风之夜让作者辗转难眠的不是一己的得失荣辱,而是对国家命运的忧心,诗人一生忧国忧民,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在弥留之际,他还打算到梁章钜幕下参加抗英斗争,至死都在忧心国事,正如陆放翁《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一样充溢着一股天地间的浩然正气。龚氏曾说自己的诗“歌哭无端字字真”,实质上,龚诗可谓是“真诗”,龚氏更谓是“真人”。来源:丝路艺术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出自晚清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就是指凋谢的花。全句的意思是凋谢的花朵并不是无情之物,只是化作了春泥呵护花朵成长。
此句出自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心里因即将到来的离别澎湃不已,但是太阳却还是逐渐往西山落下只好挥动手中长鞭策马往东而去。落花并非无情地离弃这个世界,而是为了溶入泥土,催生另一轮的绽放。
扩展资料:
全诗赏析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了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注释〕
1龚自珍:近代杰出文学家。
2浩荡句: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浩茫之意。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3吟鞭句:吟鞭,即马鞭;东指,出城门向东;天涯,天边。本句说当自己出了北京城门,便从此与朝廷隔绝,也就如远至天涯屯。
还有已亥杂诗
著书何似观心贤?不奈巵言夜涌泉。
百卷书成南渡后,先生续集再编年。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己亥杂诗》(二)
已亥杂诗 二
我马玄黄盼日曛,关河不窘故将军。
百年心事归平淡,删尽蛾眉惜誓文。
已亥杂诗 三
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沈沈卧九阍。
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
已亥杂诗 四
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
白云出处从无例,独往人间竟独还。
作者原注:余不携眷属仆从,雇两车,以一车自
载,一车载文集百卷出都。
已亥杂诗 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已亥杂诗 六
亦曾橐笔侍銮坡,午夜天风伴玉珂。
欲浣春衣仍护惜,乾清门外露痕多。
已亥杂诗 七
廉锷非关上帝才,百年淬厉电光开。
先生宦后雄谈减,悄向龙泉祝一回。
已亥杂诗 八
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
原注:别西山
已亥杂诗 九
翠微山在柘潭侧,此山有情惨难别。
薜荔风号义士魂,燕支土蚀佳人骨。
原注:别翠微山。
已亥杂诗 十
进退雍容史上难,忽收古泪出长安。
百年綦辙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
原注:先大父宦京师,家大人宦京师,至小子,
三世百年矣!以己亥岁四月二十三日出都。
已亥杂诗 十一
祖父头衔旧熲光,祠曹我亦试为郎。
君恩够向渔樵说,篆墓何须百字长。
原注:唐碑额有近百字者。
已亥杂诗 十二
掌故罗胸是国恩,小胥脱腕万言存。
他年金匮如收采,来叩空山夜雨门。
已亥杂诗 十三
出事公卿溯戊寅,云烟万态马蹄湮。
当年筮仕还嫌晚,已哭同朝三百人。
已亥杂诗 十四
颓波难挽挽颓心,壮岁曾为九牧箴。
钟簴苍凉行色晚,狂言重起廿年瘖。
已亥杂诗 十五
许身何必定夔皋,简要清通已足豪。
读到嬴刘伤骨事,误渠毕竟是锥刀。
已亥杂诗 十六
弃妇丁宁嘱小姑,姑恩莫负百年劬。
米盐种种家常话,泪湿红裙未绝裾。
原注:有弃妇泣于路隅,因书所见。
已亥杂诗 十七
金门缥缈廿年身,悔向云中露一鳞。
终古汉家狂执戟,谁疑臣朔是星辰?
已亥杂诗 十八
词家从不觅知音,累汝千回带泪吟。
惹得尔翁怀抱恶,小桥独立惨归心。
原注:吾女阿辛书冯延巳词三阕,日日诵之,自
言能识此词之旨,我竟不知也。
已亥杂诗 十九
卿筹烂熟我筹之,我有忠言质幻师:
观理自难观势易,弹丸垒到十枚时。
原注:道旁见鬻戏术者,因赠。
已亥杂诗 二十
消息闲凭曲艺看,考工文字太丛残。
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廛间一饱难。
原注:过肆市有感。
已亥杂诗 二十一
满拟新桑遍冀州,重来不见绿云稠。
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
原注:曩陈北直种桑之策于畿辅大吏。
已亥杂诗 二十二
车中三观夕惕若,七岁灵文电熠若。
忏摩重起耳提若,三普贯珠累累若。
原注:余持陀罗尼已满四十九万卷,乃新定课程,
日颂普贤、普门、普眼之文。等等
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
选自《龚自珍全集》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即:到。
鉴赏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因为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而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鸦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原文: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⑴离愁白日斜(xié),吟鞭⑵东指即天涯⑶。
落红⑷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⑸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首
九州⑹生气⑺恃⑻风雷,万马齐喑⑼究可哀。
我劝天公⑽重抖擞,不拘一格降⑾人才。
词语注释
1浩荡: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2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3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亦可翻译成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4落红:落叶。
5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6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7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8恃(shì):依靠。
9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10天公:造物主,这里指皇帝。
11己亥:时间。
12降:降生,降临,出现。
作品译文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声,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伤。
我奉劝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泥一定规格选取更多的人才。
文学赏析
己亥杂诗·其五
这首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此番一别,不知何年后才能相见;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令人叹惋。
诗的后两句: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并不是落花的葬词,而是一首新生命的歌。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也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己亥杂诗·其五》鉴赏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前两句以日暮、天涯渲染出一派充溢画面的浓重离愁;后两句以落花自况,自己的身世飘零之感赋予落花,联想到花落成泥而依然默默奉献着,从而将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能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诗中的哀怨离愁已变成崇高的献身精神,将色调灰暗的代表过太的日暮、天涯、落花,与春泥孕育的充满希望的未来融为一体,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奇丽激越,境界尚远。
首句诗语出惊人,劈头即以“浩荡”两字弁首,既写出离愁之深广,充塞天地,又深蕴诗人的愤激不甘之情。“白日斜”则勾画出夕阳西下、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五味杂陈,眷恋、怅惘、失落、孤独、孤愤、不平等等交织的复杂情怀。诗人南下回乡,却感慨地将秀丽江南称为“天涯”,可见其感慨郁积。
因为离京就标志着离开政治中心,标志着政治生涯的终结,更何况此次他根本就没有任何重返的希望呢。再想到自己仕途蹭蹬,一事无成,不禁更加增添了离愁之浩荡。
全诗意象单纯却情景浑成,比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龚自珍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龚自珍的“吟鞭东指即天涯”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断肠人”而已。
按理说,龚自珍不满于死气沉沉的礼部衙门生活,毅然辞去礼部主事之职,准备回家乡杭州干一番事业,只身出都,有的只是对旧势力的决裂之感和憎恶之情,不应产生浩荡的离愁。唐诗人刘皂《旅次朔方》云:“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说由于迁谪到更远的地方,因此连客舍地也成为故乡了。不同之处在于,龚自珍虽说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但小时候在北京住过,又在礼部和其他机构做了十余年京官,京城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虽然龚自珍是主动要求辞职,但辞职的原因却是因为沉沦下僚,生活拮据,事出无奈,客观上是被迫离京出都。因此,“浩荡离愁”中,含有些许仕途蹭蹬,不为世用的感叹和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孤独感。兼之龚自珍当时与妓女灵箫关系十分密切,《己亥杂诗》十分之一的主题都与灵箫有关,其中一首说自己正堕入“红似相思绿似愁”的情场里,虽说灵箫并不在京师,但在这种情况下,与过去的生活告别,缠绵悱恻、依依不舍的“离愁”也就难排难遣。可见,龚自珍的“离愁”内涵是丰富、复杂和多方面的。
日暮的片片飞花,撩起诗人的离愁。事业未竟,岁月蹉跎,青春已逝,红日西沉,今番出都,也许不再回还,作为描摹落花的能手,诗人爱“探春”,更爱“送春”,爱花开,也许更爱看花落,他曾在《西郊落花歌》中说纷飞的海棠花是到人间飘泊逗留的奇龙怪凤,把大风中海棠纷谢的奇景比作“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冥目观想尤神驰”,想像“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他对落花作过那么多美妙的比喻,而如今,诗人突然感到自己像一片飘飞的落花。辞别京都,诗人乘马车出都,一路情不能已,对着无边的落花,展开丰富的想像。官场的倾轧,沉重的氛围,窒息的人性,拮据的生活,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融为一体。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落花决不是无情的废物,诗人辞去礼部主事之职,正是为了到家乡主掌书院,聚徒讲学,把自己的学业和思想传给生徒,以变革的热情和未来的憧憬启迪他们,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最后一点力量。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色彩、芬芳,正可以献给后之来者。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大自然里花开花落,本来风雨由之,无感情可言,落红说不上是“有情物”还是“无情物”,只是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结合起来,把感情移向落花,才使落花也具有人的感情,从而变成有情物。落花有情,表现在去酿造新的彩色的世界——“化作春泥更护花”。至此,诗人终于把飞花般纷乱的思绪捉住,从愁思中摆脱出来,带着时代的使命感,上升到一种庄严神圣的境界。“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飞花的独自,也是诗人与腐败的官场决裂,向黑暗的势力抗争的庄严而神圣的宣誓。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为了似锦繁花,不惜献身化为春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