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陈相羽:爱上社联的阳光小能手

重庆理工大学陈相羽:爱上社联的阳光小能手,第1张

海伦凯勒曾经说过:“当一个人感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这句话是重庆理工大学两江校区社团联合会副主席陈相羽最喜欢的励志名言之一。她认为只有怀着理想和信念,并且为之付出行动才能获得成功。事实上,也正因为这样她才会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社联的副主席。

用努力编织社联情

新学期各个组织招新的时候,因为社团联合会是一个团结度很高的组织就毫不犹豫的递交了申请,她凭借着优秀的表现加入了社联并担任副主席一职。社联是一个为学生社团服务的组织,帮助各个社团招新成立、为各个社团寻找资源等等。

社团招新、宣传、成立大会、办公室值班,每天都忙的团团转,辛苦却也由衷的感到快乐。工作中,她也遇到过难题,社团刚刚成立的时候,各种活动都需要活动经费,她们只有向各个社团收取会费来举办活动。但是这却让个别同学对她们产生了中饱私囊的误解。这让她感到了失落和沮丧,但是她最终选择和她们的团队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公开了她们的财务状况。面对这些困难她对记者说道:“我告诉自己,既然是工作,就会有压力,有快乐也一定会有艰辛。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可以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能够努力将社团活动刷新一个又一个记录。”

后来学校开展了社团文化节,这一次,不仅社联之间建立起了互信互爱的友谊,各社团之间也建立起了良好的联系合作。大家互相宣传,互相支持,让文化节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让她更加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一群团结的,有理想,有信念,迎难而上的人!

用兴趣充实校园梦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新区,就会主动去求知、却探索、去实践并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这个阳光女孩就有着广泛的兴趣并一直坚持做着她喜欢的事情。

由于对播音主持的热爱,在开学之前就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广播站,为了使发音更加正确,她每天都会对着镜子重复练习,在选拔过程中因为优秀的表现被选为新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由于对摄影的热爱,她就自己节约生活费存钱买单反,买了单反之后就自学各种摄影教程并且常常带着相机去拍美景。

朗诵,也是她的众多爱好中的一个。她参加了重庆理工大学五四青年表彰大会的朗诵表演,为了排练这个节目,每天她们都会排练到晚上10点多钟。她还参加了学校的演讲比赛,写稿、背稿,她总是认认真真的完成。怕影响到室友,她选择到安静的书香林练习。她室友说:“她朗诵时情感饱满、极具感染力。”这就是兴趣的力量了吧。

用暖心诠释真善美

她的朋友这样评价她:“她就像一个小太阳,温暖了身边的人,每天都很阳光自信,让人不自觉的被她吸引”。她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女孩,在大一迎接新生的时候就自愿报名成为迎新自愿者,她在绿色通道岗位为许多新生提供服务,热情的她总是耐心的帮她们解答疑惑并为他们提供很多帮助。有时候新生太多,她也顾不上吃饭,就用牛奶和面包充饥。

除了在社联担任副主席外,她还是班级的文艺委员。在一次学院的文艺晚会上,大家在舞台剧和朗诵之间争执不下,她就一直耐心为同学们调节,把两种节目的利和弊都告诉同学,最后她用努力让两边的同学都感到了满意。

她怀着一颗不平凡的心,做着她喜欢的事情,把每件事都做到极致。就是这样一位忠于社团联合会的阳光女孩,用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做着社联工作,为每一个社团服务。她会一直在社联走下去,因为她已经爱上了社联和社联的小伙伴。她会让校园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也会一直坚持着自己喜欢的事。(邬美琼)

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写作者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批评是科学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论批评》)这种评论,“是一种洞察过去,启发未来的礼物”“只有当评论是苛刻的、有破坏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误解的时候,它才是有害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欢迎评论,并且接受有益的(富于建设性的)评论”(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评论一部文学作品、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必须掌握批评的标准文学评论的标准有政治标准、思想标准、历史标准、社会标准、艺术标准、美学标准等等用不同的标准来评论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应该用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来衡量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所谓美学标准,指的是艺术规律和美的原则别林斯基指出:“确定作品美学上的优劣程度,应该是批评家的第一步工作当一部作品经不住美学分析的时候,也就不值得对它作历史的批评了”(《关于批评的话》)美学标准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一、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没有形象就没有文学艺术,分析作品要从分析艺术形象体系入手,才能完整地把握住作品,考察它是否真实、生动这里讲的真实性,不仅包括“客观真实”,也应包括“主观真实”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把人写成一条虫,仍是来自对现实的人的思考它是对“客观真实”的一种“变形反映”,渗入了作者“主观真实”的成份,仍然是真实地揭示了现实关系中人的本质的某一方面

二、典型化的程度典型性是作品艺术性的重要标记,要考察作品在典型化上所达到的高度,看是否达到“以一当十”的境界典型化不仅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典型情绪、典型心理等

三、形式的完美性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形式的优劣好坏影响着内容的表达和艺术感染力的高低强弱要考察作家对艺术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达到完美的程度忽视形式美的观点是版面的,因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是互为表里、相依相存的

四、作品的美感效果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是发挥不了文学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创作,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创作需要激情批评也需要激情没有激情,没有审美感觉,就无法进入美学的批评所谓历史标准,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把作品放到它所产生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历史实际中去考察文学作品总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离开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氛围,就无法对它作出公正的评价和科学的说明这就要求我们把作家、作品放在历史的发展中,放在一定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用中国的古话讲,就是“知人论世”用历史标准去衡量作品,要考察作品产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方面,要考察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深广程度如何,有没有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感和新鲜的现实感此外,还要考察作家主观方面的情况,研究作家的创作实践和创作个性,弄清作家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写出这部作品的,他的思想、性格、气质如何等等总之,要把这一切作综合分析,而不能抓住一点,以偏概全,任意褒贬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是统一的,两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分离开来前面分开来说,是为了表述的方便如果把批评标准表述为“美学——历史”标准,就更贴切总之,文学评论作者应该把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评论和写作

(1)给孩子展现自己的舞台,不要用包办代替成为常态。

当孩子学着父母的模样整理物品时,家长担心孩子摔坏物品,总是拒绝孩子;

当孩子模仿父母的样子扫地时,家长总是觉得孩子碍手碍脚,让孩子到一边玩去;

当孩子想要尝试一下洗碗的滋味时,家长却告诉孩子这些交给我,你只负责搞好学习就行了;

当孩子想要自己洗袜子时,家长又说孩子不会洗,既会打湿衣服也浪费水,自己去看书。

包办代替成为常态化的情况下,孩子哪有施展自己本领的时候?孩子哪有亲自实践的机会?所以,想要孩子独立或者成为愿意做家务的人,家长就得学会放手。

当孩子学着父母整理物品时,我们可以耐心地告诉孩子应该轻拿轻放,有序归位;当孩子模仿父母的样子扫地时,我们要告诉孩子如何正确握住扫帚,又如何做到不遗漏每一个地方;当孩子想要尝试一下洗碗的滋味时,我们应该给孩子穿好围裙,给孩子做示范或者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洗碗;当孩子想要自己洗袜子时,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清洗的过程,让孩子在劳动中体味快乐……

(2)要有正确的过渡,不要一次性对孩子要求过高。

很多家长特别奇怪,他们前期从来没有花时间教孩子做家务,却在某一天突然大发雷霆责骂孩子什么事情都不会干。这个时候,家长看着委屈哭泣的孩子,自己的怒火更加旺盛,说出一些侮辱孩子的话语就再正常不过了。

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曾说:“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感到痛苦、艰难、失望、伤心,一定是因为方法错了。”

比如,有的家长从来不觉得孩子不会做家务是一件糟糕的事,平日里也没有培养孩子做家务的意识。但是某一天,突然发现同龄的孩子不仅会干家务,还干得特别好的时候,家长心中就会涌出一股羡慕的情感。于是乎,等到孩子因为其他事情惹怒自己的时候,家长就干脆一股脑把所有问题砸出来,对孩子各种诋毁。

一个压根就没有做过家务的孩子,你要求他必须立刻做到完美,现实吗?

所以,在把孩子培养成为家务小能手的过程中,作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过渡。这样才是有效的引导和教育,而不是让孩子承受辱骂和诋毁。

(3)学会鼓励孩子,用认可和爱激发孩子热爱劳动的思想。

昨晚,我们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是我爸爸表姐的女儿。她刚好送儿子去学校住读,回来的时候经过我们家就来串门了。

这是她第一次来我们家,我和她也好几年没有见面了,只是小时候寒暑假经常一起玩耍。我炒菜时,见她来端菜,我的女儿就赶紧去整理饭桌;没有任何人提醒的情况下,我的女儿就把饭碗和筷子摆放好了,并在碗里盛好饭;饭后,女儿主动收拾碗筷,把冷却的菜品放到冰箱里,把还要余温的汤端到厨房冷却……

她都惊呆了,连连夸我女儿听话、懂事。晚上,她回到家拍了几张自己儿子的卧室照片给我,床上乱七八糟,书桌凌乱不堪,地上插线板也是歪来倒去的。随后又感叹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其实,孩子并不是不愿意做家务,只不过是缺乏家长的激励罢了。哪一个孩子不渴望父母温和的爱?哪一个孩子不希望得到父母的鼓励和认可?

若是我们能够常常鼓励孩子,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愿意加入到家务劳动中来。只要我们肯多一份认可,孩子自然就会以更高的要求约束自己,尽量做好,再向更好发展。

小说人物心理(常规答法):

1 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时间——白天、夜晚、季节等;场景——江边、图书室、咖啡馆等;人物关系——朋友、陌生人、长辈晚辈等,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

2 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起因—经过—结果,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

3 抓关键词:对话提示语、动作细节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

《越野滑雪》 赏析

[ 美] 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梆梆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用一系列动作描写开篇,人物娴熟地进行准备工作,不着痕迹地刻画了一个年轻的滑雪爱好者形象。连贯紧凑的动词连用 将年轻人的轻捷凸显。)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人影了。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蹲得几乎倒坐到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 本段描写滑雪进行中的状态,用 “ 一起一落 ”“ 再一落 ” 等词语将画面连缀起来,使之具有动感。本段人物心理的插入让读者转换视角,从旁观者变为滑雪者,两种视角并存,让读者既能从第三方领略刺激场面 , 也能从第一方感受忐忑心情 。 “ 越滑越快 ” 重复使用两次 , 使场景的运动感加强 ,营造紧张气氛 。 将飞雪比做沙暴 , 体现雪的来势凶猛和极具力度 , 巧妙描写下滑时的惊险时刻 。 )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大声叫道,“那堆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 尼克 、 乔治二人交流滑雪经验 , 谈话中暗示他们都是熟练的滑雪者。尼克赞赏乔治滑雪身姿优美且想看他滑下山谷,流露出自己对乔治的欣赏,彰显年轻人的单纯情感。)

尼克赶过了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才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尼克虽然后开始,但赶超了乔治,说明他的技术在乔治之上,但他依然采纳了乔治的建议 “ 坚持靠左滑 ” ,体现他对乔治的信任。此处同第一次描写乔治滑雪时一样,多个动词连用且穿插一个比喻,将下滑的姿态生动描写。)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把雪杖比做 “ 虫子的细腿 ” 和 “ 两个光点 ” ,体现出二人距离之远和雪的莹白反光,从第三视角让读者直观感受现场情景。此处依然是描写乔治滑雪的场景,此前虽已出现过 , 但由于观察角度再三变化 , 并不让人感觉重复啰嗦 , 反而有全方位观察的清晰感 。尼克的此次观察运用两个优美的比喻,更显示他的欣赏态度。观察角度的变化中也夹杂情感。)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给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片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低矮的长形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 尼克帮助乔治越过铁丝这一情节是二人滑雪情节的收束 , 而前往酒馆是本段的主要情节 , 这样一来就将乔治 、尼克滑雪的场景延伸到下一场面,即二人去喝酒,这样安排让情节连贯,且读者会自然将在上一场面中的阅读感受带入本段的主要情节,构成情感冲突,从而产生深层思考。此前都是白雪皑皑的滑雪场和年轻人激动人心的滑雪镜头,笔锋一转就来到伐木工常走的大路和破旧的酒馆,上下文宛如两个世界 : 一个是纵情滑行的 , 犹如梦境的世界 , 一个是现实世界 , 文章冲突就此展开 。 )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低矮。屋子两边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都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混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

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对酒馆内部进行细致描写,酒馆的色调、装潢和客人举止等细节,进一步增强真实感,让读者易于融入其中。尼克、乔治二人在选酒时的对话暗示身份,乔治滑雪不如尼克熟练,对酒的选择也不很在行,说明他并不像尼克一样有大把时间钻研二者,更像是一名学生,这个猜测在下文将得到验证。)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抽着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着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叮当作响。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伐木工的出现是又一次的现实侵入,他们进酒馆的细节动作符合身份且与乔治、尼克形成反差:伐木工由于长时间在树林中工作,靴子上粘上了厚厚的雪,所以需要跺脚才能使之脱落。而两个年轻人由于一直戴着滑雪板所以只需要蹬一蹬就能把少量的雪抖落。伐木工身上的水汽也是劳作后出汗过多导致的,高强度的劳动让他们无心闲聊,只是默默抽烟不做声。店员没有询问便直接上酒,暗示他们是酒馆常客。这些与兴高采烈聊天的年轻人形成鲜明对比。)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峰,直奔瓦莱洲,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光了剩酒。( 二人继续滑雪的计划由于乔治需要上学而不能成行 , 两人身份的不同使彼此不能顺从自己的想法,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在此处由暗示转为明示。海明威作品的特色在于 “ 冰山原则 ” 的使用,即文字表达出的仅是作者意图的八分之一,剩余八分之七隐藏在文字之外。此处虽然看似在表达滑雪计划和年轻人生活安排的冲突,但蕴含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暗含焦虑、遗憾等情绪,含蓄的笔法让文章简洁而深刻。)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二人先是约定而后反复动摇,反复强调,体现他们对未来的迷茫。残酷的现实让他们对未来不敢抱有太大希望,但也是因为现实的残酷,他们才希望约定能被履行,以暂时摆脱现实的束缚。文章到二人走出酒馆就戛然而止,此刻直到分别前的经历一概略去,留下很多空白:二人怎样度过剩下的共处时光?二人分别后各自如何生活?他们是否会再一起滑雪?有太多可能留给读者猜想,有太多空白留给读者填补。这种留白给读者诸多悬念和再创造的空间,更引人思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00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