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西西比河某处》:文图并茂的长篇散文
思衣谷
一年前,读了于坚的散文集《挪动》。见识了作为第三代诗人的,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的于坚,不仅出色的诗人,同时也是出色的散文家,因为他写散文写得非常有独特的韵味的作者,他的那些睿智文章一直都不忘初心地体现了为天地立心之大宗。这不,最近他的新作摄影+散文集《密西西比河某处》,则又是一部为天地立新之佳作,只不过这次的天地视野和坐标不是中国,而是他漂洋过海地出访的美国。
想谈谈摄影集。我们都知道密西西比河是美国最大的河流,同时也是北美洲最长的河流,是世界第四长河。在于坚到访没有围绕着密西西比河周边的城市时候,都是用相机记录了所见所闻和感想,如摄影集中,就通过背白的底色,体现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摄影风格。如2004年,作者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所拍的作品,其中就拍到装便衣拖鞋进展览馆的市民,体现了当地居民的自由和随意开放自在。另外在2010年,作者在哥伦比亚大学,就拍下一张关于该大学的一个教堂,作者的视野是不同,他注意力在雨中戴头巾的女性,以及被涂鸦的垃圾桶,这就说明作者是关心世间卑微而有价值的人和事的。这种关于关切世间的卑微人物的,还有布鲁克林的一家布鲁斯酒吧的歌手,还如费城街头诗人的坦率直接,还有黑人小贩卖烤白薯,等等。当然还有2019年拍摄的一间房学校,明德镇的废弃的房间,就发现了诗人兼作者那种体贴入微的细腻拍照技术,体现的是关切美国基层的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过工人的于坚自然会体会工人的各种辛酸,但同时也会感受工人的快乐,如在2019年,作者在纽约拍下了美国街头一瞥,该瞥到的纽约的钢铁, 当地艺术家用钢铁只做了无数作品,于是在成为艺术家之前,艺术家们都是需要做电焊工的。由此作者就回忆到了自己也是工人的处境,慢慢的回忆杀之时,是作者辛酸并快乐的情况,辛酸累是一回事,另外一回事是让作者从中得到了锻炼,终也体现了工人的快乐。
当然除了美国大街小巷风土人情的记录,还有摄影书中,还彰显了作者华丽丽阵容的朋友圈人物的合照。如就有美国诗人罗恩·帕吉特、徐贞敏,梅丹理;诗人吕德安、wangxiaoni等,都是见证了作者文化圈的深厚友谊。
而说到重点的散文部分,这就是作者以此实验性的散文写作,这种实验散文,使得书是没有目录的,此书的具体体裁是包含了随笔、散文、记叙文的深厚笔调,彰显的对美国各种基层社会关切,对异国之行、异国见闻的回忆和重构。也说到了他遭遇的诗人、观赏的街景、回忆里的事物,它是混沌的、斑驳的,是“于坚体”的。对的,这就是一种创新的于坚体的散文写作方式。
此书一开头,就说到了美国很有代表性一位民歌《谢兰多亚》。作者并借歌生情,回忆其了自己的往事。接着窃以为,作为诗人,是不可能不知道惠特曼的《草叶集》的,于坚自然也不例外,他也毫不吝啬赞美了惠特曼,另外还强调了他的诗集是由作者的同乡云南人楚图南翻译的,正是因为作者在打工生涯,接触了惠特曼的诗歌,后来是喜欢他的诗歌了,正如作者赞曰:人类总是需要惠特曼之类的声音来提醒生命找回自己,再次上路。文学上,当然不得不提的自然还有《在路上》,这可是美国垮掉一代的经典之作。当然,作为诗人影响作者最大的还是《草叶集》了,毕竟作者爱上《草叶集》之后就不再写古体诗歌了,从而加入到浩浩荡荡的世界自由诗的洪流中。另外作者饿引用了金斯堡的名言:诗语言应来自口语、能吟唱、朗读。这就是奠定了作者的诗歌观念,哪怕如今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的作者,依旧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这就是惠特曼影响了作者的最大佐证。书中也可以让老百姓知道了俄罗斯的诗歌使人会单调的,而也类比地说明了俄罗斯的诗歌使我忧郁,英国诗歌高深莫测,唯独是美国的语言也是唤醒了作者新的生命的激情。
除了诗歌,文学等。在音乐方面,作者在文中就说到了《密西西比河组曲》,该歌曲是由美国作曲家菲尔德格罗菲在1924年所写的,此首歌曲是以黑人歌曲为素材,变现在没够出生的黑人对非洲故土的眷恋。
之后,跟随作者的摄像头,我们可以读到了作者在曼哈顿的所见所闻,这里就说明曼哈顿的设计,是应该让人入乡随足,因为要进入该城市,就得首先接受它对生活的设计。另外在游荡在曼哈顿的时候,作者也写到千篇一律的门好号码的最高建筑帝国大厦,作者还书写了一首诗歌,说明了帝国大厦的存在是反自然的生长着,是工业的野兽代表。
之后,我们也可以读到了时代广场,百老汇和第七大道的交汇地,体现的是一种天堂与地狱的交汇处的特点。而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作者就列举了阿甘本的《敞开:人与动物》的内容中说出了美国生活方式就是最适合历史中甲时代的生活方式。而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下,作者就将随笔性的文调,转换了散文抒情的文调,如在写纽约之城市的时候,就有这么一段“纽约响着蓝调,来自黑教堂的钟声。蓝调是大地音乐听见了棉花地里的黑色甲壳虫的声音。”这样就悲伤的蓝调就体现了作者对黑人做贡献的悲悯之情。写到这,笔者也播放了陈奕迅的爵士抒情慢歌《零下几分钟》,就是很有符合这首书的这个情节的气质的。
之后,跟随作者流动而鲜明并富有诗意的笔调,我们还可以读到了生锈的布鲁克林,生锈的昆斯大桥。说明了时过境迁的一个城市的概况,曾经的繁华,如今只有流浪狗和穷人。当然即使这样,也是有着美国特有的生活方式,那就是一种选择贫穷和流浪的,有点唐吉可德的生活方式,这种脏乱差的流浪方式比迷誉为波西米亚的时髦,也是一番美国的概况。之后在作者引用了桑德堡的为芝加哥写了赞歌的时候,引出了一个比较关注的问题,那就是时下的美国诗歌圈子都是学院派了,都是为了蹭饭吃,而不是为诗歌而为诗歌的聚会,这种诗歌氛围的没落,对于作者是是一个诗人来说,自然是不开心的。因为遥想当年,诗人都是左派的,有抱负的。,为当过工人而感到自豪的。
之后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纽约的博物馆,里面都是陈列了很多动物的死尸。即使这样,美国之行,作者也不忘回忆曾经打工的美好,如写了诗歌《北郊工厂的女王》就是歌颂了煤斗西施的情诗,颇为真挚,饱满。而有趣的是,作者描写了自己好友人在麦当劳吃硬汉堡的情景,说他们像两个老迈的小孩,艰难地抱着那玩意儿啃,满嘴红色番茄酱。而可乐变成了棕色的甜水,可见作者是不喜欢这种快餐文化,毕竟食,还是在中国嘛。
如果有什么引用诗歌的,让笔者最为动容就是引用了艾略特的《荒原》了,“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这样种植尸体发芽的生猛诗歌,无疑是关乎信仰、价值和意义的探讨,以及人的集体困境和遭遇等问题的剖析。这里一方面充满了一种失望乃至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也也体现了诗人那那种黑暗风的讽刺性,以及入心入肺的建设性,这就是艾略特诗歌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比较集中地展示了艾略特的诗歌风格。而这样的诗歌风格,不仅是作者喜欢的,这样的《荒原》精神内核也映照了作者在美国看到的美国文化环境的那些人和事和心态,自然美国的精神气质就是关于荒原里的精神气质之所在的。
而再后来的部分,作者写到诗人帕吉特的人物写法,就是很有小说塑造人物的文笔,体现了作者浑厚的文学写作水平。另外在最后谈到作者写同行文人的情况,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写到罗恩时,就写到了罗恩的待人之处,是与贾木许风格是相相似的,都是一种先照料好家人事情,在拯救世界之前先收拾好房间,再去拯救世界的抱负。
总的来说这本长篇散文,一方面有着随性的游记部分,此套书也是于坚的首部摄影集,他以诗人的轻盈和温暖的眼光记录了他所看到美国。另外一方面此书的作者于坚更为看重的是对异国文化的钻探,对异国之行、异国见闻的回忆和重构。在这部长篇散文中,于坚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如将那曾经的美国之行的经历,通过随笔、散文、记叙文的笔调,也有小说式的片段糅合并重构出他对密西西比河和美国社会的洞察和见解,以及体验。通过此书,我们知道他会交往诗人,也会观赏的街景,回忆里的事物,因此这样情感是混沌的和浑厚的,也就是如作者的诗歌那样,不管是诗歌,连散文也是很“于坚体”的。
无疑,这是一本关于于坚美国之行后,交出了一份文化气息浓厚的,文图并茂的长篇散文佳作。
1 描写感动心情的句子
1 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在我翻阅纸张的指间滑落;记不清有多少支蜡烛,在我的凝视中化为灰烬。
逝者如斯,我时时刻刻会听见自己对生命承诺的余音,感到岁月的流转在渐渐稀释我的年少无知,我愿自己是一只上足了发条的时钟,在昼夜不停的流转中留下自己充实的每一刻。 2 如果人类不好好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终有一天,风沙的肆虐与垃圾的堆积会吞没我们美丽的家园。
我向全世界的人们呼吁: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手挽手,肩并肩共同保护建设我们的家园吧! 3 正所谓“学海无涯”。我们正像一群群鱼儿在茫茫的知识之海中跳跃、嬉戏,在知识之海中出生、成长、生活。
我们离不开这维持生活的“海水”,如果跳出这个“海洋”,到“陆地”上去生活,我们就会被无情的“太阳”晒死。 4 岭上娇艳的鲜花,怎敌她美丽的容颜?山间清澈的小溪,怎比她纯洁的心灵? 5 我拽着春姑娘的衣裙,春姑娘把我带到了绿色的世界里。
6 我把卷子摊在课桌上,恨不得敲一阵锣,叫大家都来看看我这光彩的分数。 7 “上下五千年,龙的看火不灭;古有愚公志,而今从头越……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我们的追求就是让祖国灿烂的喜悦飞扬在美好的明天…… 8 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9 心是一棵树,爱与希望的根须扎在土里,智慧与情感的枝叶招展在蓝天下。
无论是岁月的风雨扑面而来,还是滚滚尘埃遮蔽了翠叶青枝,它总是静默地矗立在那里等待,并接受一切来临,既不倨傲,也不卑微。 心是一棵树,一个个故事被年轮携载;一回回驿动与飞鸟相约;一次次碰撞使它绵密柔韧;一幕幕经历造就了它博广的胸怀。
心是一棵树,独木不成林。因此,树与树既独立又相联,心与心既相异又相亲。
10 人生是洁白的画纸,我们每个人就是手握各色笔的画师;人生也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长路,我们每个人则是人生道路的远足者;人生还像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我们每个人则是手握农具的耕耘者;但人生更像一本难懂的书,我们每个人则是孜孜不倦的读书郎。
2 如何描写感动时的心理翻书的时候,一片银杏叶悄然滑落。
我弯腰,拾起,惊觉这是初中毕业时同桌送给我的,背面上写着“珍重,朋友!”不记得当时是否有种想哭的冲动,只是现在,枯黄的叶片上早已是滴滴泪痕。想起,这世上还有一种心情叫感动。
很长一段时间,我似乎已经忘了感动的滋味,是我心已冷漠,还是我的心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充斥得没有了空间? 曾有朋友写给我这样一句话:“我们之所以会擦肩而过,不是因为无缘,而是我们的生活中少了两个字——感动。”的确,我们的心因此不再敏感,我们不再用心收藏起身边的一丝一毫感动,只有当我们错过它,再回首时,才发现原来我们真的失去了很多。
总有人抱怨这世上可感动的事情越来越少。可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就会发现,其实感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读书累了,父母为我们削个苹果,是感动;口渴了,朋友帮你打回一杯水,是感动;沮丧时,得到一句宽慰的话,是感动;高兴时,有朋友与你一起分享快乐,是感动;平凡的日子,收到一份小小的祝福,哪怕只是一片花瓣,一片树叶,也是感动…… 人啊,每天被多少平凡的事情感动着!或许,有时正是由于它们的平凡才让我们视而不见。有这样一句话:“人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他生活在爱之中。”
红尘有爱,人间有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让庸碌蒙住我们的眼睛而无法感受感动的滋味呢? 感动是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但,无论是谁,都无法对一个毫无感情的人说出感动究竟是什么。
因为感动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心品出来的。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
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
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敞。 感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
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 这个世上已无感动的足迹的时候,那它也就随之成了一个冰封的天地。
冷酷,亦无情。 朋友,请把心从泥淖中 吧!请腾出一点小小的空间来承载这足以让我们回味一生的感动吧。
3 在考场作文中 怎么准确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写作文时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就越真实,越能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复杂和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给以适当的加工和组合,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我发现爸爸老了》是南通市的一篇中考优秀作文,作者写的就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小时候,为了不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呆在家里,父亲将两条毛巾平铺在装满秧苗的筐上,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担挑着我,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当时的父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村子里是数一数二的壮汉子;如今父亲那嘹亮清脆的号子声已失去昔日的雄壮,隐约间还夹杂着几丝沙哑油亮的黑发现在已染上了霜色,红润的面庞现在已渐渐变得土黄,腰杆也略显弯曲……由于都是亲眼所见,印象特别深刻,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
二、多细节描写
4 作文如何表达情感如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从课文中陶冶情怀。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精选了众多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细细揣摩感悟学习的同时,会自然培养自己的情感和陶冶自己的情怀。《背影》中父亲表现出感人肺腑的一幕幕,令人难以忘怀;《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让人叹惋;《曹刿论战》中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让人叹服。
还有古今中外的好作品,皆可拿来读。读《红楼梦》感受万种风情,读《水浒传》,知晓侠义胆肝,读《巴黎圣母院》,思辨美与丑,读 的诗词可感受磅礴的气概…… 教材文本中,既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报国热情,也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之爱;既有“劝君更进一杯酒”的惜别之情,也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相思之苦;既有“子在川上曰”的感慨,也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既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清高,也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
2、在常常生活中培养情感。 大量的阅读,是成就写作之才的必经之路。
韩寒虽文化课成绩很差,但却能写出老辣的文章,为何?读遍万卷书,方可信手拈来,思如泉涌。 从教材中、课外读物中去培养高尚积极的情感。
古来诗词歌赋,皆情真意切。读之则思接千载,总会产生情感的共鸣。
另外,生活就是情感的大熔炉,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感受真情,只要有颗敏感细腻的心,就一定能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情感。 有人埋怨生活的不公,哀叹命运的不平。
要想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就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要有生活的热情。请记住这样一句话:“当生活99次欺骗了你,你也要第100次地去拥抱生活。”
要不断增加自己情感的厚度,对身边的人多一点热情,对身边的事多一份关心,大胆流露自己的爱与恨,这样我们就会拥有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3、养成用文字表达情感的习惯。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应该把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时时有为文表情的愿望。
纵然胸中情感如波澜,如果不付诸笔端,这种情感也会时过境迁,如果,后再来写,恐难写得真切。 古人说:“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对于一切眼前景物都熟视无睹,那情感就无从依附。因此要养成用文字表情的习惯,一有情感,就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
表达得多了,人的情感也就丰富充沛了。
5 作文怎么表达真实情感 如何写出有感情的作文不要把写作文当作是一种任务来应付
其实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最重要的还是以下两点:
首先你的情感是否能够宣泄到极致以至于达到能够感染读者的效果
想要能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我认为还是要多去体会思考
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去感悟每一件能使你有所感触的事情。
这样会使你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
多留心身边的事物
其实这些都是你写作文时候很好的素材的。
还有就是你的文章结构是否严密思路是否清晰语言是否有条理
像这些比较技巧性的东西是最简单的了
相对于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些东西都是最表层最易懂的了
但是也不能说不重要在能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的基础上
写作技巧还是很重要的
最后一点写作文其实并不需要可以强调要有那么华丽的语言的
不要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语言的优美上
优美的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情绪是很有限的
而且词汇量固然重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拥有华丽的语言才算是好文章
最朴实的情感更胜于最华丽的语言!
最后送你一句话:
“朴实自有真杰作,华丽未必好文章”
6 感动通过一个片段描写,抒发感动的心情,运用多种抒情方法感动不一定要是惊天地泣鬼神,感动不一定要是大事件。中国需要感动,世界需要感动。只要我们心中多一点点朴素的博爱,这个世界就会充满感动。
遥想汶川大地震中每一个解放军战士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我的眼睛就会湿润。
看到那一副副画面,我如同沐浴清风般陶醉在这个爱的世界中。
感动蔓延着,触及心底的最柔软处。
感动是一泓清泉,洗涤了我的心灵
感动是圣洁的光芒,照亮了我的灵魂
大爱无言,感动永存
7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600字1 翻书的时候,一片银杏叶悄然滑落。
我弯腰,拾起,惊觉这是初中毕业时同桌送给我的,背面上写着“珍重,朋友!”不记得当时是否有种想哭的冲动,只是现在,枯黄的叶片上早已是滴滴泪痕。想起,这世上还有一种心情叫感动。
很长一段时间,我似乎已经忘了感动的滋味,是我心已冷漠,还是我的心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充斥得没有了空间? 曾有朋友写给我这样一句话:“我们之所以会擦肩而过,不是因为无缘,而是我们的生活中少了两个字——感动。”的确,我们的心因此不再敏感,我们不再用心收藏起身边的一丝一毫感动,只有当我们错过它,再回首时,才发现原来我们真的失去了很多。
总有人抱怨这世上可感动的事情越来越少。可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就会发现,其实感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读书累了,父母为我们削个苹果,是感动;口渴了,朋友帮你打回一杯水,是感动;沮丧时,得到一句宽慰的话,是感动;高兴时,有朋友与你一起分享快乐,是感动;平凡的日子,收到一份小小的祝福,哪怕只是一片花瓣,一片树叶,也是感动…… 人啊,每天被多少平凡的事情感动着!或许,有时正是由于它们的平凡才让我们视而不见。有这样一句话:“人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他生活在爱之中。”
红尘有爱,人间有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让庸碌蒙住我们的眼睛而无法感受感动的滋味呢? 感动是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但,无论是谁,都无法对一个毫无感情的人说出感动究竟是什么。
因为感动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心品出来的。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
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
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敞。 感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
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 当这个世上已无感动的足迹的时候,那它也就随之成了一个冰封的天地。
冷酷,亦无情。 朋友,请把心从泥淖中 吧!请腾出一点小小的空间来承载这足以让我们回味一生的感动吧! 幸福的感动 有一种感觉叫做幸福,有一种幸福叫做感动。
而我,正是会享受这种幸福的一个幸运女孩。 2 当新年伴着钟声从远方赶来之时,她们,一群无声的天使,用她们优美的舞姿和美丽的心灵,将爱撒向人间 灯光亮起的刹那,音乐响起的瞬间,千手观音将所有人带进了生命的殿堂,一种叫感动的暖流涌入心间此刻,她们已不是耳聋口哑的残疾人,她们是身着金色盛装的天使,用心灵,用灵魂为我们带来绝美的表演 相同的舞姿,相同的呼吸,相同的心跳,相同的交流,相同的心语,我们得到的不仅是视觉的享受,艺术的陶冶,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与感动 感动是一朵埋根于心田的花,开的无声无息,但开的确实很美,美的让人流泪 很喜欢读朱自清的文章,每每翻阅,总会被那闪烁在字里行间的情所感动 读完《背影》我知道了父亲并不只是那个平日里对我严格要求的令人生畏的角色像朱自清的爸爸一样,我的爸爸也在默默地将父爱洒满我人生的征途:小学时每天早晚用自行车载着我上学放学,风雨无阻,我知道这动力是父爱;初中时每次考试前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无声无息却洋溢着父爱的温度;高中时每次见面轻轻拍我的肩膀,我知道这是最普通的动作也是最伟大的爱一路走来父爱一直萦绕在我的周围,而感动教会了我用心去体会 读完《春》我知道了春天并不只是一个让人发困的季节,像朱自清看到的春一样,我身边的春色不仅让人沉醉,那浮动于青草红苞之上的勃勃生机更给人带来无穷的感动与动力也许一缕金色的阳光透过叶片间的缝隙抚摸着草尖剔透的露水就折射出了春天的感动 读完《菏塘月色》我知道了夏天的夜晚并不只是蚊虫满天惹人心烦,像朱自清描绘的夏夜一样,我走过的夏夜也蕴含着一丝静谧,一分热闹,还有一点月光与影子交织成的神秘,让人久久回味 感动是闪烁在心田的一星火苗,燃烧的无声无息,但却十分温暖,暖的让人流泪 感动其实很平凡,很普通,一幅画,一段文字,一曲音乐。
当它冲击心灵的那一刻才明白这滋味的伟大感动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任何精美的文字在感动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是呀,冰凉的文字又怎能传递心中种种种种的温暖 感动于心,感动用心也许一次不经意的感动会让你铭记一生,也许一次不经意的感动,你会被别人铭记一生 感动是一组奇幻的文字,只有心读得懂3 岁月无痕,当我们蓦然回首,翻阅着自己的心灵,总有一段段记忆在你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痕迹。
每当我们想起它时,心里总涌动着一丝久违的冲动,这便是感动。 从不会有人刻意得去寻找感动,因为是一种朴素的真实,一种心灵的震颤。
当我们看见自己的同伴们为了这个集体而战时,总会不禁为他们加油,失败了哭,成功了也会哭,从鼻尖涌起的是酸酸的,但从心里涌出的却是甜甜的。许多人总喜欢听一些老歌,也许并不是那么好听,只是,那些熟悉的旋律和简单的音符总能让人想起过往的人事,回想着当时听这首歌时的心情。
同样的,无论想起的是悲伤还是快乐,总有感动萦绕心头。 其实,在生命的长河中,无时无刻没有感动的存在。
父母。
8 求两篇关于感动的作文,, 直接表达和,, 间接表达,,回味感动 翻书的时候,一片银杏叶悄然滑落。
我弯腰,拾起,惊觉这是初中毕业时同桌送给我的,背面上写着“珍重,朋友!”不记得当时是否有种想哭的冲动,只是现在,枯黄的叶片上早已是滴滴泪痕。想起,这世上还有一种心情叫感动。
很长一段时间,我似乎已经忘了感动的滋味,是我心已冷漠,还是我的心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充斥得没有了空间?曾有朋友写给我这样一句话:“我们之所以会擦肩而过,不是因为无缘,而是我们的生活中少了两个字——感动。”的确,我们的心因此不再敏感,我们不再用心收藏起身边的一丝一毫感动,只有当我们错过它,再回首时,才发现原来我们真的失去了很多。
总有人抱怨这世上可感动的事情越来越少。可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就会发现,其实感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读书累了,父母为我们削个苹果,是感动;口渴了,朋友帮你打回一杯水,是感动;沮丧时,得到一句宽慰的话,是感动;高兴时,有朋友与你一起分享快乐,是感动;平凡的日子,收到一份小小的祝福,哪怕只是一片花瓣,一片树叶,也是感动…… 人啊,每天被多少平凡的事情感动着!或许,有时正是由于它们的平凡才让我们视而不见。有这样一句话:“人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他生活在爱之中。”
红尘有爱,人间有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让庸碌蒙住我们的眼睛而无法感受感动的滋味呢?感动是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但,无论是谁,都无法对一个毫无感情的人说出感动究竟是什么。
因为感动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心品出来的。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
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
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敞。感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
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当这个世上已无感动的足迹的时候,那它也就随之成了一个冰封的天地。
冷酷,亦无情。朋友,请把心从泥淖中 吧!请腾出一点小小的空间来承载这足以让我们回味一生的感动吧!感动,点一瓣心香 高楼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小。
冷漠越来越多,温情越来越少。然而,感动,正以它清淡却足以令人动容的方式,诠释人文的内涵。
——题记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早晨打开窗,看着阳光穿透每一片树叶,以一种无声而又朴素的方式与生命对话,我感动着。
傍晚散步,看夕阳落下,品味着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境,我感动着。感动,点燃了精神家园的一瓣心香,萦绕着人的一生。
时代在发展,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否已经荒芜?我们是否缺失了心灵的一角?行色匆匆,有多少人停下脚步倾听心灵的跫音?大多数人被生活磨砺得太粗糙,渐渐冷漠。纽约曼哈顿街头,车水马龙。
一个小女孩守在一棵树下不肯离去。人们惊奇地发现,她在等待秋天最后一片叶子的落下,孩子是纯真的,她会为一个平凡的自然更替而感动。
缺少感动的人不是一个真正的人。缺少感动的社会谈不上真正的发展。
它缺少人文的养分,最终只能走向荒芜。我们有多久没有被那些优美的文字感动?李白的潇洒,杜甫的沉郁,托尔斯泰的浩瀚,雨果的雄奇。
我们有多久没有被那些高尚的背影感动?在冬天为人民打造一轮更温暖的太阳的屈原;撒下“人生自苦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的文天祥;孤独地守望着大汉三千里江山的苏武…… 感动不是单纯地落泪,不是肤浅地感时伤怀。感动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共鸣。
在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精神之路通向何方?学会感动吧。当一颗心与另一颗心之间不再遥远,我们的社会就多了几缕温馨。
当每个人都能体会他人心弦的震动,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巴尔蒙特的话难道不会令我们感动么?点一瓣心香,我们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都将开满长盛不衰的花朵,走向远方。感之,动之 岁月无痕,当我们蓦然回首,翻阅着自己的心灵,总有一段段记忆在你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痕迹。
每当我们想起它时,心里总涌动着一丝久违的冲动,这便是感动。从不会有人刻意得去寻找感动,因为是一种朴素的真实,一种心灵的震颤。
当我们看见自己的同伴们为了这个集体而战时,总会不禁为他们加油,失败了哭,成功了也会哭,从鼻尖涌起的是酸酸的,但从心里涌出的却是甜甜的。许多人总喜欢听一些老歌,也许并不是那么好听,只是,那些熟悉的旋律和简单的音符总能让人想起过往的人事,回想着当时听这首歌时的心情。
同样的,无论想起的是悲伤还是快乐,总有感动萦绕心头。其实,在生命的长河中,无时无刻没有感动的存在。
父母牵挂的目光,一天一天憔悴的背影是一生一世的感动,朋友的信笺,一条祝福的短信是给飘落在远方的你的慰籍,生活便是如此,我们不经意间的一声招呼,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点缘分……这些东西藏在心里便是一种真实,久了,便是深刻,甚至是一生的刻骨铭心。这些温馨的记忆,当我们孤单寂寞时会不自觉的涌出,备感温馨,所以,每每捧着一张偶然翻出的旧照片,不要惊诧自己为何泪流满面,也许那模糊的身影是你曾经的牵挂。
所。
9 请问怎么写一篇感人的文章环境影响心情,而心情影响写作,所以首先要使你自己处在平静状态下然后选择一个阴冷的天,这样你的心情也会阴沉下来。
你再一个人静静的翻开以前的日记或那时的照片或者课本,看写在上面的东西,你就悲从中来。往事的画面一幅幅的闪现,这时写状态最好,趁着这时写一些往事艺术价值较高。
当然前提你的文采要好,表达能力强能。此外我建议你写日记,包括很久以前的能想起来的都写下来,不要以为事情简单不值得写。
不多写,几年之后你会后悔,写了留下来,以后就是一种精神财富,没有文采的日记以后看了 也一样让你有很深的感触。
10 作文怎样表达真情实感作文,要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用心感受生活”,因为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所以要获得真情实感,根本的经验就是实感生活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亲情、乡情、友情、师生情等人皆有之,关键是我们平常要善于感悟生活,要培养对人、事、物的健康的情感一位同学在一篇“写作一得”中这样写道:“我一直很爱看书,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我写《我和课外书》这篇作文时,通过几个具体事例着重突出我对书的喜爱与痴迷由于文章写的是真人真事,流露的是真实的感情,写起来内容自然充实我记得当时我写了1500多字,丝毫不觉得困难这篇文章获得了那次比赛的一等奖”由此看来,用心感受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父亲和我 (6823)
天鹅 (3185)
狐狸中的狐狸 (2555)
群山之中 (2479)
死亡组诗 白天将更加短促 (2469)
曼凯托·二十九 (2384)
吉他曲 (2374)
蟋蟀之王 (2287)
时光 (2123)
陶弟的土地 (2101)
沉默 (2076)
泥瓦匠印象 (1856)
曼哈顿 (1850)
78年的马和81年的鸡合财吗
本 为“一条” ,未经允许不得删改、盗用至任台,否则将追究责任。
2022 年3月,
一场名为“为记忆辩护”的画展在798悄无声息地开张,
展览免费,来了好多年轻人,
墙上挂的都是抽象画,
可是观众们却很喜欢,
说在线条和色块里“看到了日常和自由”。
吕德安在福州半山空间的画室
画这些画的人已经61岁,
叫吕德安,
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新诗浪潮里的先锋人物,
2022 年末,
他的四十年诗歌集《傍晚降雨》刚刚出版,
被誉为“汉语诗歌的沉潜之作”。
在诗人最受追捧的那个年代,
他出了国,在异乡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
靠街头卖画为生,
而后又返回故乡,
在福州山中盖了一所自己的房子,
从此与山石、溪水、松林为伴,
深居简出,
过起了古人那样“诗画同体”的文人生活。
劳作,发呆,见朋友,这就是山居的日常
今年五月,我们专门进山拜访了吕德安,
抓住醉酒和言欢的间隙,
和他聊了聊自己三十年来的隐居生活: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一生没有经历过什么不幸的事,
平凡和宁静让我感到充实。”
自述 吕德安
撰文 余璇 责编 石鸣
快乐是最重要的
在福州见到吕德安的时候,他刚刚结束一场饭局。就在离不远的小餐馆里,我们接着同一张桌子坐了下来,他走到冷柜前,给我们点了炒蛤蜊,蒸鱼,炒螺丝和不知名的海鲜,又倒上他自己带去的青红酒,那是福建人爱喝的米酒,然后点起一支烟,边等我们吃饭,边闲聊。
当时已是晚上八点多,餐馆里仍旧人声鼎沸,吕德安的声音很低,语速缓慢,表情平淡。每次回国,他总有好些朋友要见,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反而显得宝贵。饭毕,他专门打包了剩菜,“这些可以明天带上山,给守门人的小狗吃。”
吕德安在山居接受采访,远处陶罐里的花,是他从院子里剪下的野花。
《星期五》诗社的朋友们,右一为吕德安,那年他25岁
1981年,21岁的吕德安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并陆续结识了舒婷、黑大春、金海曙、韩东等人,开始在诗坛崭露头角。后与当地的诗人画家共同创建了诗社《星期五》,并加入著名诗社《他们》。
那段时间,他读《诗经》,读李白王维,听,甚至去畲族村落采风,写出《纸蛇》那样的作品。在许多人极力书写时代命运和文化等宏大命题的时候,吕德安在埋头写他的土地和故乡。1988年,在他最新出版的书里,记录了最经典的诗篇《和我》。
和我
我们并肩走着
秋雨稍歇
和前一阵雨
像隔了多年时光
我们走在雨和雨
的间歇里
肩头清晰地靠在一起
却没有一句要说的话。
——《和我》
福州半山画室里,吕德安还在继续创作拼贴画,他觉得这是一种类似于书写的创作手法,“还想要做更多。”
说起作品得到年轻人的好评,吕德安嘴角立刻上扬,又得意又开心,“我总是想和年轻人在一起。”
老朋友唐明学生办画展,他是指导老师。福州当地的年轻人举办诗会,请他当嘉宾,他欣然往之,还一起喝酒到半夜三点,第二天直接睡过了头。还好他提前教过我们可以从厨房的窗户爬进他山上的家,“没带钥匙的时候,我也是从厨房爬进来的。 ”
在山上相处的这几天,他任由我们在他各间屋子里走来走去,问东问西。客厅里快30年的木地板吱嘎作响,因为下雨太多了有一块还有点塌下去,每次都要绕着走,西面的墙皮也有一些脱落,发霉。
桌子上散着些诗集,最上面一本是《浪诗世纪末——镂克自选集》,那还是上次几个诗人朋友来的时候翻过的。在给我们介绍屋子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壁炉上挂了许久的一张托尔斯泰晚年出走的照片已不翼而飞,“在山里,发生什么都没什么好奇怪的。”
他自己一直在整理院子,晒书、拔草、修剪树木,忙得不亦乐乎。还给我们做饭,展示从农民那里学来的小技巧,“炒鸡蛋的时候,要多炒一会,那样才香。”而更多的时候,就是一起在银杏树底下坐着,喝茶,发呆,看风吹竹海,听流水虫鸣。
窗外的山色
“其实我也卖画,用传统的说法是,仅供糊口吧。但我在山上有一所房子,所以我觉得自己非常富有。”是啊,房子固然有点旧了,但这屋外的景色,冲天的银杏、盛放的,日益的桂花树,还有那满院,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问他,作为一个“诗人中的诗人”(朋友定义),他是如何一颗浪漫的诗心的,什么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他想了想说:“一个人能够在生活中感到快乐,至少能够自得其乐,非常重要。然后,积极地对当下一种的心态,更重要。”
以下是吕德安的自述:
我叫吕德安。我写诗有40年,画画也差不多40年。画画是科班出身,写诗完全是兴趣,都很热爱。
小镇走出来的诗人
小时候,我成长于一个和睦的家庭。我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老实人。他在马尾镇上的所里面工作,但是他有种文人的气质。在小镇上,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吕”,就好像是一个尊称一样。他们很少会叫一个农民“老陈”,或者对一个工人叫“老王”,所以我觉得是受人尊敬的。
吕德安(前排中间)幼年时候拍的全家福
我的母亲也是一个普通女人,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出纳,一个小会计,后来也去当工人,在一个车间里做车工。她手非常的灵巧,也很聪明。回想起来,会有一丝惋惜,如果我现在知道母亲是一个几级的车工,还带过徒弟,我一定会去到现场,看她到底厉害在哪?但这些都成为过去的事情了。
我的童年基本是快乐的,好像没有过叛逆期,也没有所谓的对抗家庭或者父母那种情绪。似乎只有在我少年时吊儿郎当的,我的父母才会对我有所要求。哪怕是有要求,也基本是以一种鼓励的方式提出。“他们会说,你不是小时候喜欢画画吗,现在继续画画啊?”
现在教育到处都是竞赛,都要进好大学,当我的孩子也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也会焦虑。但我对小孩的教育,多少也沿袭了我对我的那种教育方式,比较放任他们,我认为身心健康才是之一重要。
吕德安说,就像土地之于农民,画画对他也是一种劳动,他希望从中发现自己的天性。
我小时候喜欢舞文弄墨,但其实我也喜欢像吕布那样子的人物,想变成那样,能文能武。我在高一的时候就去了,所以高中没有读完。
那个时候,正好是我发育的年龄。那两年,我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就好像提早跳入自己的人生一样。
那时候不会比谁比谁的书读得多,大家喜欢劳动,会锻炼身体,看谁比谁壮。我那时候甚至成为当地的一个劳动骨干。想起来好像很庆幸,虽然没有什么大学可读,但是直接在农村底层工作、劳动,从创作角度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经验。
就在那个时候,我偶然得到一本普希金的诗集,就启发了我所谓的自由诗创作。那本普希金诗集是翻译体的,那种日常的语气的诗句,对我很有启发。
吕德安卧室里窗前的书堆和曾经的诗歌本
恰恰那时我喜欢上一个女孩,就写信似的给女孩写诗,以此有一种优越感,不过确实也得到了挺好的回应。她觉得这小子还挺会写的,跟别人不一样。其实当时连手也没有拉过,只是精神上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而已,但诗歌因此就写起来。
当海上吹来一件缀满星云的黑衣衫,
沃角,这个小小的夜降落了,
人们早早睡去,让盐在窗外撒播气息。
——《沃角的夜和女人》
其实我画画跟我的引导有关系。他不是艺术家,甚至不知道艺术是怎么回事,他只是觉得你喜欢画画,涂鸦。所以那时候刚恢复高考,他就非常决断地说:你有能力,你去考美校!
我还记得,他拿出十块钱放在桌上,说:去买颜料、纸张、笔,不够再来!我之一次被这么严肃地,用一张十块钱的纸币,给吓住了。
当然是到了专业学校以后,我才知道画画原来是一项艺术,是跟你的精神,跟你的生活趣味有关系,就这么慢慢开始画起来了。
而我的诗歌的创作情景,差不多也是这么回事,也是喜欢写,读到更好的诗歌版本就会受到,受到影响,也会唤醒对语言的一种觉悟,一步步写出来。
在德国,吕德安拍下舒婷和朋友朱文的合影,那时候他们一帮人在德累斯特演话剧,舒婷在柏林驻地创作,过来看望他们。
记得我读到舒婷的诗,是从学校放假回马尾,在当地文化馆的一本刊物上。当时我特别激动,没想到就在我们福建,一个女诗人会写出那么精美的诗歌!后来是通过我去问文化馆馆长,也是这个刊物的主编,要了舒婷的地址,又让他写了一封介绍信,回校以后就去找她。
她住的地方离我的学校不是太远,就在去鼓浪屿轮渡码头经过的地方。记得我去的时候战战兢兢的,有点不敢去。可能以前我还是一个比较害羞的男孩吧。到了门口,我徘徊很久才进去。见到她该说什么呢,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那时候也没有礼节说,我要先打个招呼再来,也没有想到先写信,预约见面,但是最后还是进到她的院子,去敲她的门。
她出来了,好像是穿着便服,她让我到她房间,我坐在那里不知道该说什么,就直接把我写的诗向她请教,也不会说客套话,就这么认识了。她当时也还是一个工人,但在我看来她就是如日中天的一个诗人。她看了我的诗说:很有想象力。然后借给我一些其他人的诗让我带回去,甚至还借了她自己的手抄诗。
1991年春,吕德安初到纽约
十几年后,当我在纽约街头画像,想到有很长时间没有怎么跟舒婷写信,当场就用炭笔在画纸上写了一封信。炭笔,黑乎乎的,容易掉粉末。后来她回信说,读我的这封信以后,变得满手乌烟,我就感觉特别高兴。
马的形状,马蹄的形状
只有马和它的马蹄形
亲爱的
这是一条我生来没有见过的蛇
我们的小镇也没有见过
可是在雾蒙蒙的傍晚
它那金灿灿的自由的身体
多么像我漂泊的生涯
——《纸蛇》
人到中年,成为美国街头的异乡客
在去美国之前,我曾在省外文书店工作了十年,做一个美工。在书店工作很,不用动脑筋,还可以写诗,画画。其实那时候如果我一点,完全可以到文学刊物,或者进出版社,或者到作协去。可我就是一点念头都没有,甚至排斥这种想法。
那个工作对我是一种,与我的写作相辅相成。如果我做一个编辑,我觉得我的阅读会受到污染。整天乱七八糟的东西你要去看,去编它。我就尽量一种纯粹的诗歌思维。
1991年,因为妻子去美国读书,我一同前往,一呆就是三年。当然我们不管写作还是绘画,都受文化的冲击影响。所以当有一个出国机会去看看,也很愿意去,但我就不会想象如何在那边生活下去。
在哥本哈根的时候,吕德安写:于坚和我像久别重逢的两个农民坐在那里。
我去美国之一 ,是在明里苏达的一个小镇,它叫曼凯托。之一个印象蛮吃惊的,从机场出来,出租司机一表人才,穿得像参加晚会似的,可他居然是一个出租车司机?
那时候地上还有很多积雪,他帮我从车上拿下一张垫子,让我踩着上去,然后说“你不要动”,行李都是他来提、放,就觉得很绅士。
我在曼凯托待了一个冬天。它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小镇,整个冬天都下着大雪。晚上我会特意跑出来看一看,雪花在路灯下面飘扬,哇,纷纷扬扬的,很美。后来在我的诗歌里经常会出现雪,一定是跟我在曼凯托的生活有关系。
三个月后,我就去了纽约。从曼哈顿42街公交车 一出来,好像进入了一个混乱的世界,街头飘着纸张,到处都是黑人,像影子一样。然后朋友把我装进车里,逃跑一般地离开。
我在朋友的寓所住了一个星期,好像是一个适应期。他给我从报纸上找到曼哈顿的一所出租房。他说这个地方好,画像很方便,走到楼下就可以画,就在著名的第34街。
去看这个房子的时候,我简直吓坏了。在电梯上去的时候,有一个黑人女人,感觉就盯着你看,像一个有病的人。到了具体的房间一看,一个窗户,四壁空空,可能就五六,没有自己的卫生间,没有自己的厨房,只能摆一个床。回到街上,我立马决定,不可能住在这里。
吕德安在洛杉矶
后来我找到了一家,是一处地下室,里面住着两三家中国人,房东也是中国人,这给了我某种安全感。
在纽约搬来搬去的,换房子是常有的事情,所以也没有什么特别新鲜。但确实那时候我深刻体会到,好像必须在这边混下去。
怎么混?只能是靠自己老本行,画画。我们会开玩笑把它叫做什么,街头就是我们的银行,取钱去。
那时候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都市的农民”,靠天吃饭,因为下雨的话,就没有人坐下。只要不是雨天,我基本都会出去画画,在街头,在公园里,常常是中午出去,半夜一两点、两三点才回。
我对居住的地方没有苛求,只要一张床就好。这也是我们那一代中国人在国外的基本状态,好在我写诗,有自己的世界。纽约的街头,高楼耸立的曼哈顿看起来像建筑的深渊,还有纽约混乱,尤其是在夜晚,所有这些都变成了我写作的一部分。
作品《大海几乎是一种陈述》
作品《为记忆辩护》之一
我有一首诗——《偷渡客的一天》,就是写我的室友,那些福建长乐的老乡,他们都是偷渡客,在当地的餐馆打工,做服务员或者厨师,休息的时候就会去海边抓牡蛎,或者螃蟹,回来煮了聚餐。我们就像一个小部落那样生活。
一些人在街头唱歌跳舞,他们是 不同的,各种普通人。他们用吉普车大声放着音乐,所有我又有一首诗——《街头音乐》。
那条街已漂出了,
街的意义之外,
像被掏空的巢,
飞离了树枝。
音乐的通宵达旦的力量,
支撑着那群幽暗的躯体,
他们聚合又离散,
却始终在那条街上。
我觉得在纸上写字,能感觉到一种呼吸,汉字的书写,都带着一种情感。所以我在90年代初出国,我会跟我的朋友说,不要用电脑给我写信,要用手写的。
好几个朋友,可能同情我一个人在外头,会用钢笔写在纸上。诗人黑大春,几乎每次写信都会一首诗。诗句比较短,但每个字都写得很大,把一张纸撑的满满的,我就在想,或者将来这张纸就是一个艺术品。
所谓的字如其人,确实是那么回事。看到他的字迹,就会感到跟过去的连接。
我曾经渴望放弃,
手臂却依旧高举沉重的石头,
我弯时那酷似爱的姿势,
徒劳的要求石头吻合,
我想每一块石头都应该从天而降,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
啊!都是为了证明某种天赋
我但愿自己生来是一个农民。
——《台阶》
回来,把家安在山上
吕德安的山居外景
可以说国外这几年的生活,使我有了这种异乡人的体验,就是说那种漂泊感。我回国,也好像是时候到了,感觉我必须回来。
记得那是1994年底,我揣着靠十块一张在美国画像赚的三万美金回来,以为可以一劳永逸,没想到把原来的单位给弄丢了。我也不会搞一点关系,比如说给老板送几瓶酒,这个也没什么,可当时对我来说,就觉得这种事情很难做得出来。
我想着买一个房子。结果好友唐明修说,买什么买,到山上盖一个不就完了么,于是两个人放弃了计划游遍全国的“光之旅”,跑去山上找地。
盖房子,它本身就很有挑战性,对我做艺术来说又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但更重要的是,这房子是在大山里面,是在自然的怀抱里面,跟城市的生活截然不同。好像我们内心里早年所受的艺术教育,诗歌教育埋下的种子,现在终于有机会可以实现,就很兴奋。
最初的房子草图,据说是一个晚上在酒吧里画成的
95年初,房子初具规模的样子
后来我们看上两块地,我一晚上就画好了草图,就到村里去申请,申请书上写着:“板桥村村民吕德安因住房困难请求批准一块宅,为盼。”当地很快便同意了,他们希望能有些文化名人在此,建立起一个文化村。
我不想盖一个那么像城里的房子,或者所谓的别墅。我盖这个房子没有用水泥,而是砖木结构的,所以我当时直接到村里,找盖过房子的人来建。
比如说木匠罗宝贵,后来他就做了我房子的木匠。在客厅里,有几根大的梁,就是他去村里的朋友那弄来的。然后他也了他的在另一个村庄的亲戚来砌砖。
客厅里高大的木梁依旧挺拔,二楼书房里,上世纪最常见的书架上放着各种文学书和绘画理论的著作,还有吕德安从各地淘来的小玩意:非洲的乐器、福建当地古窑的瓷瓶,一个残缺的木工刨子,其中一个歪脖子宋代瓷瓶是他的宝贝。而窗外,正是春末夏初,一片绿意盎然。
到了房子封顶,各个方向的窗户竖立以后,我突然感觉到我太有福气了,那些窗外的风景都是你的似的,有一种家的感觉。
在这种自然环境里面生活,某种意义上也像有点隐居的那种状态。我晚上经常会挑战自己似的,提着灯或者手电,走夜路去邻居家下棋,聊天。
我们小时候都会害怕,在这种荒山野岭怎么睡觉?后来我深刻体验到,如果你的家是在这,你就没什么可怕的事。所以我盖房子,也是等于重新去体验自然的那种状态。
我原没有想到,
我竟然拥有一所自己的房子,
院前一大堆乱石,
有的漆黑,从沃土孵出,
有的残缺不全,像从天而降,
四周弥漫着房子落成时的某种寂静。
——《适得其所》
在山上写诗,好像能够对传统古典诗词有更加直观的感受。画画也是,山里的石头、流水……都会自然变成一个巨大的意向在推动你。有时候我会觉得,我好像还是一个山水人文画家,这种古代的情结都在,就蛮穿越的。
山上的石头和流水
两幅作品分别是《光的缝隙》(左)和《大地上的居所》(右)
作品《好山好水》
山上的生活,我写了很多短诗,还有一诗——《适得其所》。这诗的主角是一个农民,他叫陶弟。在盖房子的朝夕相处中,我记下了陶弟的不少话,比如溪水“就像脚趾间流白银”,又或者“人走人的路,蛇走蛇的路,没有什么可怕的。”
我也曾亲手触摸过这些石头,把它们变成台阶,变成一小段护坡,好像有一种亲近感。我觉得石头,当它们垒在一块的时候,好像背后有一道光似的,它的能量是从里面出来的。所以我画石头。
好像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大家普遍处于一种丧失故乡的状态,在教育上有很多的缺失,都是自己在补课,然后又有一些国外的经历,受到东各种元素的影响,总体上比较撕裂。但我又觉得,我们从事的诗歌或者绘画创作,它既跟这些经历相关,更 我们更久远的传统。
马尾旧镇,右前方是吕德安小时候日常经过的“闽水综合经营部”。现在这里都是危房,已经进不去了,我们便绕着这片老房子走了一圈。自从人类搬走以后,植物接管了这一片,榕树从墙缝里长出来,还有盛放的三角梅,直接从二楼阳台垂到了一楼,又把屋顶给占据了。
有一次,陶弟说他遇到一条蛇,被他砍成两段掉下来,可是它怎么都找不到另一半,说是游走了。
听到这个故事,我像是听到了一则寓言。就突然觉得,我是那回来的另一半,回到故土,然后在这边盖房,寻找家的感觉。
本 为“一条” ,未经允许不得删改、盗用至任台,否则将追究责任。
以上就是与78年的马和81年的鸡合财吗相关内容,是关于吕德安的分享。看完81年的男和78年属马相配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吕德安做过一件让很多当代都市人羡慕的事,在山间自己建了一座房子。他亲近自然,从民谣获取灵感,年轻时就和诗人朋友们说,要将“生活的重要性置于一切之上”。所以他写的诗位于素朴的美的中心,让这个时代的矫揉造作都汗颜。现在,他四十年间写的诗集结为《傍晚降雨》出版了。
从这本诗集出发,后商采访了吕德安。后商剥茧抽丝地交代了吕德安四十载的生活轨迹和创作脉络,并询问了吕德安创作旨趣的来源。在吕德安身上,创作和生活是一体的,他说,“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写作方式”。将这句话放置在改革气象中,便有了更深刻的意味。
吕德安:天堂就会更加遥远
采访、撰文:后商
天然的诗人
“他的灵感源出自然、世界本身,他的心性如孩子般无邪、天真,他因其内在的伟大而自成源泉,并在这个矫揉造作的世界里带领我们进入一种伟大的安宁,进入它素朴的美的中心。他可能会因其淳朴稚批反而引人注目,也可能会因其谦逊甚至羞怯而得其所哉,但他不会主动哗众取宠,更不会胆怯。如席勒所言,每个真正的天才必定是素朴的,他的素朴单独使他成为天才,素朴还因其无邪的天赋而天然具有一种道德感。在这个时代,素朴往往更能照见我们的琐碎和贪念,让我们倍感羞愧。”评论家朵渔在吕德安位于北京环铁艺术区的工作室内曾做如此感慨。
从《纸蛇》到《父亲和我》以至《树和我》,进而有《曼凯托》,然后是《同一只老虎》,或者还有《池塘逸事》,最终是《最后的雪》,自始至终,吕德安的诗歌都脱离不开自然、民间、乡土、谣曲,无论是在福建乡下,还是在曼哈顿。
吕德安的诗歌生涯从民谣开始,他实地走访了畲族等地,采风采曲。几乎同一时期,吕德安接触到了《中国民谣》一书,和西班牙诗人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的西班牙谣曲。在谣曲的浸润下,吕德安写作了一大批谣曲风格的自由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纸蛇》。后来在回答金曙海的访谈中,吕德安又论及民谣,“我是说过‘民谣是我写作的秘诀’这类话,那是我高兴那么说——有点得意忘形罢了。事实上我更愿意从歌唱这个角度去理解民谣,感觉到那里面有某种令人癫狂的元素,这个元素使歌里的事物变了形,我对这个感兴趣,你也可以说歌唱本身具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
在同一时期,吕德安结识了一批中国知名诗人,其中就有舒婷、韩东等人。1982 年,一群年轻诗人回家在福州的上海西餐厅,组建了诗社,刚巧桌上翻开的是一本进口画册《星期天画家》,于是就起名“星期五诗社”。历时八年,“星期五诗社”印制了四期诗刊和《纸蛇》《南方以北》等个人诗集,还举办了一次正式画展。
在应 OCAT 深圳馆《共生:诗与艺术的互文》邀请所撰的《回顾“星期五诗社”》一文中,吕德安如是提要星期五诗社的诗学,“甚至由于年轻气盛,由于某种盲目的力量,我们从不操心文学或艺术之于生活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写作和画画。是的,我们更倾向于相信生活(经验)本身的启迪,将它的重要性置于一切之上。”
在一篇随笔中,吕德安提及未能成稿的《白鹇》一诗。“《白鹇》这首未出现的诗让我着迷,它很有意思,当我还不知道到底要写些什么的时候,它仿佛已经可以被一页页地翻开,一个字,一个字,一行一行地排开,某种书写可以被整体预见。我觉得那已经是一个美妙的开始了,但我没有开始。也许是我意识到这首诗必将美不可言,以至小心翼翼,不敢轻举妄动;也许我在等待一个正确的时间,然后一气呵成;也许只是因为懒惰为自己寻找一个借口,以为有的是时间来写它。”换句话说,吕德安诗歌的氤氲之感正来源于此。
如若完成,《白鹇》想必或近似于《天鹅》。“那一天,房间里多出了一个人,像上帝/照亮了孩子们,又顷刻间把她们驱散/而那些天鹅,十几只,没有飞远,没有害怕/也没有羞怯,仍旧是一副岁月悠悠的模样/仍旧期待着,期待房间恢复光亮,只是/风吹落了它们羽毛上的黑暗/纷纷扬扬还带着降雪的迹象”
适得其所
吕德安出生在福建马尾,插过队,后考入厦门工艺美术学校就读,毕业后分配到福州一家外文书店。1991 年初,吕德安陪读赴美,落脚在明尼苏达州曼凯托,不到 4 年回国,在山间盖自己的房子。世纪初几年,吕德安往返中美两地,在城市和山居之间流转,会谈作画。纵观吕德安半生,其自在洒脱的质地夺人眼目。
1994 年,从纽约归来的吕德安,更加贴近了自然。他自己亲力亲为建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从看地,到打地基,到草图,到修建,吕德安都主持参与,历时一年多时光,建造了一处山居。而他的隔壁则住着漆画师唐明修。“正确地开向幻想中那问共有的房间/天堂就会更加遥远”
因之而成的长诗《适得其所》表达了吕德安对自然的体悟。“我感觉这样的双行体诗很透气,适合跳跃性强的诗,让意象在里面有足够的空间,而且清晰可辨,”在回答诗人明迪的访谈中,吕德安说道,“在《适得其所》里的那首附诗,写我真实的一场梦,写我梦见一个人同时活在两个地方,一个他是在家里,另一个他在荒山野岭被蛇咬死了,而当人们把尸体运回,让另一个还活在家里的他见证了,后者才因此安然死去。梦让我出了身汗,可我知道那井不荒谬,甚至最终给人以某种慰籍。”
其实,吕德安坦言自己未曾“适得其所”。他总是感受到生活在别处,而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才是人们最终的归宿,无非是诗人所祈求的一种愿望和努力。实际上,吕德安一直是一个外乡人,中国的外乡人,自己的外乡人。在《外乡人》一诗中,吕德安写道,“我是一个单纯的外乡人/对奇异的事情总是要去问卜/……/现在,除了再叫你一声’亲爱的’/除了再写一首诗,我就要回去安慰我寂寞的妈妈”其实这里的妈妈,本应该是父亲。父亲是吕德安多处着笔的形象和生命,传递着他内心对人与世界深深的依恋和感怀。
吕德安还是一名画家,他的个展将要在北京作者画廊举办。此前,吕德安参与过多个群展,也办过画展。2000 年以后,吕德安更多勤于绘画,而非写诗。在一篇散文中,吕德安说,“画画也是一种劳动。我希望在劳动中发现自己的天性。我记得西方的雷诺阿曾经说过,艺术要不会让你变成一个天使,要不会让你变成一个娼妓——这两者我在美国的纽约和当代的北京都曾撞见过。我也得知在东方的禅修过程中,艺术是一门古老的手艺。为什么用门这个词,因为它某种意义上也是修行。在禅修里据说动手的能力是必须通过的诸多关口中的一道关口。”
吕德安的画展
文章的最后,吕德安落脚在了“看”。他写道,“为此我只好作最好还是让我们重新回到看。济慈沉迷于看,另一个伟大的英语诗人弗罗斯特也在一百年后的一首诗《不深也不远》中写道:
他们望得不太深
他们望得不太远
但有什么能遮挡
他们凝望的目光”
以下是对诗人、艺术家吕德安的访谈:
一个诗人的四十年
单读:《傍晚降雨:吕德安四十年诗选(1979—2019)》这本诗选,对您而言是否一次诗歌写作的总结?
吕德安:相对于之前的诗集,本书可以说是较完整地将我各个时期的作品呈现给读者。
单读:为什么《适得其所》没有收入《傍晚降雨:吕德安四十年诗选(1979—2019)》?
吕德安:由于编幅限制,本书仅编入《适得其所》这首长诗的最后一个章节《梦歌》。
单读:四十年来,您的的诗歌发生了什么变化?
吕德安:关键在于我一直在努力寻求写作上的变化,我认为这么多年来我的诗歌是有变化的,回顾起来,我认为自己的创作有四个演变期,都跟我具体的生活变动有关。比如在纽约异地生活和在故乡的山中筑居生活,感受的诗意是不一样的,造的句子自然也不一样了。
单读:普希金、洛尔迦、王维、弗罗斯特……这些在您的履历表和对谈中经常提到的诗人,谁对您的影响是最大的?或者说,您的诗歌和谁的诗歌的最为接近?
吕德安:在我写作的不同时期,他们都对我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较明显的影响是洛尔迦和弗洛斯特。但他们都是可以不断地重读的。在我看来,像王维这样的诗人,他是唯一的诗人,也是所有的诗人。
单读:您在应《共生:诗与艺术的互文》之邀写作的《回顾“星期五诗社”》中提及星期五诗社在某种程度上强调真实、生活,这在前后的文学史或者艺术史都是很罕见的。为什么你们确立这样朴素的标准或者哲学?
吕德安:我想在八十年代,那首先是某种民主意识在具体生活上觉醒,才有了诗歌或艺术上的这种自觉。提倡创作贴近生活,让诗歌涉及日常事物,这个观念并非“星期五诗社”首创,我们只是较早尝试这个观念的一个诗群。我们无意将这种观念提升到哲学高度,但它是提供了一个风向标似的,让大家的创作有了鲜活性,而如此进行当下经验的转化,它确实考验着每个个体的诚实或“朴素”。
单读:相比较星星画会,或许您在艺术上更接近的是无名画会?
吕德安:现在看来是这样的。我尊重艺术品的社会属性,我便更尊从艺术本体的成就。
单读:顾城之死和您的《蟋蟀之死》的关系是什么?
吕德安:《蟋蟀之死》与顾城无关,它写于 1989 年。是继《死亡组诗》之后再次重笔处理死亡题材的一首组诗。《死亡组诗》是写我父亲的去世,而《蟋蟀之死》则是因海子的自杀消息才动笔写的。之前我跟海子有过两次接触,在一起讨论过诗艺,当时我们的抒情诗风较为接近,只是他用词更高调一些,但人却非常朴实,带着土地的气息。《蟋蟀之死》的写法和《死亡组诗》一脉相承,只是死亡的事实围绕着蟋蟀这个意象被象征化,或者这么说,整首诗自始至终似乎仅仅在追忆一个声音的存在,在浓缩的夜色中,这声音如此短暂、脆弱、易逝,但是还有什么比它深藏在记忆里更顽强,更持久?比如一个人或一只蟋蟀的曾经存在。
单读:父亲在您的诗歌写作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吕德安:父亲这个具体形象出现在我早期的诗中,如同我运用其它的日常的意象一样,与其说是当时的情感和审美趣味使然,它更是我让自己的写作落地于现实的一种努力。父与子似乎从来都意味着人性情感的敏感地带,但我们父子关系却一向是温良的,似乎没什么可挑剔的。但是到了父亲去世后,在我远走他乡进入所谓的”中年写作“之后,我的某些诗中的”父亲“似乎有着某种宗教意味,这也许跟当时具体的写作背景有关,跟诗中的题材有关吧。但无论如何,他在我的文字里仍是一个可触的、有着具体情感意义的形象。
单读:实际上,您后来参与的“他们诗群”,或者“星期五画派”,和您的整体诗歌样貌有很大的区别。就您个人而言,您和“他们诗群”,或者“星期五画派”共享了什么相似的东西呢?
吕德安:整体地看,我认为我现在的诗歌乃是我过去不同时期的创作的种种综合或纠正,其中自然包括对某些影响的综合和纠正——而这一点或多或少也构成我写作的动力。“他们”是一个卓越的诗歌群体,其中许多诗人在早期就有各自的写作格调,但如果说“他们”诗群的写作互相之间有何相似之处,那就是尊重当下的经验,尝试着应用口语,并力求在文本上努力营造出某种简朴的风格。至于“星期五画派”,它的前身是“星期五诗社”,它是在 2010 左右因绘画的缘故才走到一块的诗人画家群体,它对我的诗歌创作没有太大的影响。
单读:为什么您在 2000 年后的写作锐减了?
吕德安:准确地说是 2010 年以后我才真正疏于写作了。我想这主要跟我分心去画画有关。虽然我对自己未来的写作仍像以往一样有所预期,但由于大部分时间投入于艺术方面,加上生活的具体事务缠身,所有这些,都让我渐渐削弱对诗歌的专注,这也常常造成即使我想写什么,多半又想着留给将来写吧,像受制于某种拖延症似的——我想大概就是如此情况吧。
单读:您对未来的诗歌写作有什么规划或者预期?
吕德安:我只能说,希望我在艺术方面的经验会给自己未来的写作带来些变化。
吕德安的诗学
单读:洛尔迦、《中国民谣》一书、畲族采谣,以及您早期写作中几乎全部是民谣,为什么您会选择民谣作为诗歌的起点?
吕德安:在我还在诗歌学徒期时先读到了洛尔迦,才引起对民谣的真正兴趣。我认为打那以后我便渐渐开始较为自觉地写作,就是说,我当时开悟似的在民谣里深深感受到某种具有原初意义的东西,它关乎到语言的发生,关乎到比兴赋,关乎到日常情感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中国民谣论》是一位台湾学者的著作,其中引用了大量中国各地的原始性的民歌,这在八十年代是罕见的,它使我了解到不同类型的民歌形式,并在诗歌创作中得以有效地借鉴。
单读:在后来的写作里,您一直在表达一种朴素的、谣曲式的、当代《诗经》般的的诗歌,即使在您写纽约的时候也不例外。您的诗歌联系的是《诗经》,还是洛尔迦,还是弗罗斯特,还是红色时期的诗歌,抑或是其他?
吕德安:可以说民谣是我切入中国传统诗歌的一个很对我胃口的途径,这个传统首先是《诗经》,它最接近民歌,不是它的用词而是它的比兴方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某种歌唱的方式。它启发了我对种种情感和音律的关系的理解。这一点也更新了我对古典诗词的认知,也让我在阅读许多近当代的国外大师诗歌时有自己理解的角度。而这些无疑也一直影响着我的创作。
单读:鼓浪屿、福州、纽约、曼凯托、山居,这些环境非常显见地渗透在您的诗歌里。民间、乡土、自然、环境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
吕德安:简单地说,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写作方式,或者相反地说,我的创作也是我的某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我喜欢去发现生活里朴素的东西,而就地取材就地歌唱,是我所遵循的基本的写作趣向。
单读:您诗歌里的“我”,它的流动性很强。比如《树和我》里边,我可以轻易变成树,树也可以轻易变成我。实际上,要让“我”或者主体流动起来,是很困难的。您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吕德安:写作如一面镜子,是一种自我观照和自我审视的过程,因此在写作的现实中,我必然也是”他者”。
单读:就您所感知到的,中国诗歌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红色诗歌、朦胧诗、第三代以及后来的诸多小潮流的变迁里,您认为主要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变化里面又有什么不变?
吕德安:诗人朵渔曾在一篇有关我的诗歌的论述里谈到我早期受郭小川等人诗歌的影响,我颇为惊讶!其中也有负面的东西,我后来意识到这些,就有意纠正了这部分。当我开始写我所认为的“自由诗”,我会追溯胡适或徐志摩,或马雅科夫斯基,而对红色时期的自由诗愈加不屑了。那时正值朦胧诗兴盛时期,大家都在致力于颠覆,发出个人的声音。
到了“第三代”,写作更意味着避免陈词滥调,那是诗歌写作的核心伦理。此时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这个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伴随着人们对民主开放的种种愿景——而这正是当时诗歌的生态以及之后出现诸多流派的主要原因。那是一个诗歌实验的年代,如今看来似乎都是为了让诗回到现场,从中获得某种个体意义上的宏大经验。诗是经验,具有其天然传承的秘密,它就如一滴雨,落地时把水变成了预言一一我这里斗胆引用自己的一句诗,诗充满了惊奇,也带着幻灭,但不变的是,诗是人们追求诗意的一种文字生活,如果没有先人创造了这种生活方式,我们也不可能有。
单读:您的个展由朱赫策展,今年春夏时节在作者画廊开幕。您期待这次个展能得到来自社会、同行、市场什么样的回响?
吕德安:我期待他们会有所反应,或者会说: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他很不错。
单读:您在《回顾“星期五诗社”》提及“星期五三人画展”和黄永砯,但您似乎从未提及您的艺术起源。对您而言,有没有这样一个起源?如果有的话,它是什么?
吕德安:从八十年代起,由于诗歌方面的“先锋实验”,我就开始意识到绘画艺术作为一种语言载体也应该回到现实和日常。为此我画一些身边的事物,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我那时候对观念艺术知之甚少,只对有绘画性的画面感兴趣。绘画性意味着身体的动作或书写,它本身是诗意的,或许也是观念的。我说过我画画最好能像油漆工一样,这才有了后来那些“抽象画”吧,如果非追溯到我作画的来由的话。
单读:我曾采访过马可鲁,他曾表示大多数艺术家在纽约或者美国都特别“中国”。对您来说,是这样吗?
吕德安:我认识马可鲁,在纽约时我去过他的画室。也许我们这一代人会“特别中国”吧。那时候在纽约住久了,才开始慢慢意识到西方生活或西方的艺术就愈加近乎于一种镜子,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是东方人。或者随年龄成熟,我们身上古老的传统或智慧起作用了,这一切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的创作,但何去何从,至今仍不失为一个问题,不是吗?
单读:您和主流一直保持着某种距离?无论是中国主流,还是艺术主流,又或者是诗歌主流。您是有意如此的吗?
吕德安:实际上,我无所谓主流或非主流什么的。我个人的判断是,所谓的主流意识更多意味着对个体创作自身真实的偏离。我要做的或正在做的,无非是尽可能消解这种偏离。
"曼哈顿夜曲"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流行歌曲,由中国音乐人周杰伦创作并演唱。这首歌曲的时间长度为4分16秒,也就是说它的时长是4分钟16秒。
这首歌曲于2001年发行,成为了周杰伦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了众多歌迷和音乐评论家的喜爱。歌曲中充满了浓郁的爵士乐元素,配合周杰伦独具特色的嗓音,营造出了一种深沉而又优美的氛围。
"曼哈顿夜曲"的歌词也非常具有诗意和情感,主要描述了一个人在夜晚漫步曼哈顿街头的心情和感受。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深情,极具感染力,让人深深陶醉其中。
总的来说,"曼哈顿夜曲"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歌曲,它的时长为4分16秒,充满了浓郁的爵士乐元素和周杰伦的独特嗓音,让人陶醉其中。如果您还没有听过这首歌曲,不妨找时间欣赏一下,相信您也会被它打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