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每个国家在外交时都努力争取自己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一句话,成为了英国外交的立国之本。
英国和法国说起来,其实渊源已深。有的人觉得英法的关系很好,主要原因是在一战和二战期间,这两个大国两次结盟。然而这两次结盟纯粹是为了彼此的利益。其实,两国是世仇。
英法百年战争,想必每一个学过一点近代史的人都不陌生,归根结底还是霸权争夺造成的,都是为了国家利益。英国是被诺曼登陆的时候被法国的诺曼公爵占领的,所以英国国王曾经还是法国诺曼公爵。当时英国金雀花王朝在法国占有广阔领地,12~13世纪,法国国王逐渐夺回部分被英王占领的土地。但是仍有未被收复回来的土地,严重影响了法国的统一,于是引发了战争。
从1337年到1453年,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打了116年,史称“英法百年战争”,这是人类历史上打的最长时间的战争。百年战争结束后,英法双方结下世仇,为之后的7年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组织7次反法同盟以及最后导致拿破仑帝国最终灭亡的滑铁卢之战埋下了伏笔。
法国一直认为自己是老大,英国就是一个岛国,看不起英国,而英国同样也看不起法国,两者虽相看两厌,但在国际大势下该合作还是会合作。
这主要是因为英国和法国在中东地区曾经有过非常多的殖民地,并且英国和法国在撤出中东地区的时候,曾经给这些国家进行了势力划分,但是这也埋下了非常多的隐患。因为英国在一些势力划分上,故意的挑起这些国家的冲突以及争端。也使得现在这些国家因为领土争端问题一直处在一个紧张的局面。
其实现在众所周知的巴以冲突就和当时英国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这主要是英国当时将巴勒斯坦地区的领土分别给予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这就出现了一地多主的现象。因此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这两个国家爆发过多次的战争以及冲突,给两个国家的老百姓带来了非常大的灾难,所以这和英国当初的决定有着很大的关系。
现在中东地区的局势变得越来越混乱,不光是有英国和法国的原因,现在美国和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博弈,也使得中东地区的局势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在叙利亚问题上,美国和俄罗斯就展开了相互的博弈。美国在背后支持反对派武装,而俄罗斯则支持叙利亚政府。那就导致双方出现了代理人的争斗。
所以我们希望中东地区能够早日的恢复和平以及稳定,这样才不会使中东地区各国的老百姓在饱受战火的袭扰。这也会减少各个国家的伤亡情况,也会使得中东地区的老百姓早日的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所以我们也希望一些大国能够做出积极的作用。
社会认知方面的不同
从地理位置上看,法国和英国是邻居。他们俩之间只隔着一条海峡。按道理来讲这两个社会在形态上非常相似,但本质上却截然不同。
英国人是被动好战型的,而法国人是直截了当开干型的。英国人心里想的不会直接说出来。法国人通常是有话直说!
在英国,英国人更喜欢表面上处于和谐状态。而在法国,他们更喜欢探讨事情的本质,会经常与人争论到最后,很是吵闹!
英国人更看重金钱和社会阶级的概念。在法国,自由仍然是一切,那些有优先权的人会被鄙视的。像英国那样的社会阶级在法国很久以前就被扼杀了。
英国是一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他们的确患有“岛屿综合症”。英国人认为他们的制度在很多方面都是很好的,即使不是最好的。而法国人却对法国极为不满,甚至在一些实际上是好的事情上也是如此!
教育和生活认知方面有很大不同
英国人吃东西是为了生存,而对法国人来说,吃东西是一种乐趣。法国人的生活更享乐,更注重质量不是数量。
英国人为自己只会说一种语言而感到自豪,并相信他们能够面对与他国人交流方面的问题,因为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
相反,这对法国人来说,他们经常把自己置于弱势地位。浪漫的法国人会经常被自己人提醒:“法国是一个中等强国”。所以他们要不停的提高自己的水平,而不是停留在过去的成绩上。
看待问题方面的不同
英国人更善于妄想,对本国存在的问题会选择视而不见,而法国人却经常向总统抱怨生活不如意,即使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他们把这种抱怨当成是一种预防的措施。要时刻提醒法国总统“你做得还不够好!”
在法国人眼里,他们认为法国很多方面都不够好。他们唯一认为好的东西就只有法国大餐。
法国人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他们忙于处理那些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有直接影响的事情,而不关心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然而英国却很在意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经常好管个闲事!
法国人是极端享受自由平等的一群人。在古代,法国百姓把皇帝推向断头台的事情也不少发生。但是,英国人仍然有他们的女王,女王是教会的领袖。宗教在法国却不怎么被重视!
关心对方程度的不同
除了政治、商业、橄榄球和足球等重要项目,法国人对英国人完全不感兴趣。他们不去想,不去谈论,也不去关心英国人。而英国人却恰恰相反,经常谈论法国人。经常说法国人有多么的不好,比如谈论法国人身上有体味等等!
英国人对外国血统的人持有开放多一点、保守少一点地态度。但是法国人对外国血统的人会表现得更融合。在法国,有法国国籍成为法国人就是自己人,至于祖先从哪里来的不是很重要。在英国则相反!
历史经验的不同
因为英国没有像欧洲大陆一样,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战的大规模战争破坏,所以英国人仍然沉浸在过去战争胜利中的骄傲和光荣中。
反而,法国人在一战结束后就被打得很惨,在这方面比英国清醒一点。只有少数的法国民族主义者才会总谈论几百年前的胜利和谈论法国的伟大。
当法国人在美国人面前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时,英国经常对美国提出的要求说“是”。在欧洲大家庭中,法国人和德国人是表亲,甚至是兄弟姐妹。
法国和英国却经常吵架,互相看不惯,但又不打架。不过当踢球的时候就互相死磕到底!
(1)法德矛盾。法德矛盾由来已久。普法战争中,法军大败,bai拿破仑三世皇帝被俘,德军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在法国引以为骄傲的路易十四修建的凡尔赛宫镜厅里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战后,法国被迫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还支付了50亿法郎的赔款。法国从此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这些对法国人来说是奇耻大辱,复仇主义思想弥漫在整个法国。德国被法国视为最大的敌人。德国深怕法国崛起和复仇,拼命扩充陆军,试图压制法国。从1911年起,德国每年都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增加军事预算。其常备军增加到89万,并有可以广泛利用的预备役兵员,军队中军官成分所占比例很大,这就使德军可能在战时迅速扩编。德军在技术装备上也占有优势,特别是它拥有大量的野战重炮。此外,德国稠密的铁路网,使它能够迅速实行内线调动,更好地掌握战场机动权。由于扩军备战,德国的军费开支也从1899年的9.3亿马克,猛增到1913年的21亿马克。 法国的备战活动开始也较早。在德国使用77毫米速射野炮之后,法国紧跟着发明了75毫米野炮装备陆军。1913年,法国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常备军增加到80万。1914年的军费开支达到15亿法郎,占全部预算开支的38%。法德两国为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已是磨刀霍霍了。
(2)英德矛盾。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希望欧洲大陆上出现强国对峙的局面,便于自己插手欧洲事务。英国首相帕默斯顿曾说过:“大英帝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不变的国家利益。”英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朋友和敌人是经常变化的:当拿破仑称雄于欧洲时,法国对英国构成了最大的威胁。英国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终于打败了拿破仑,消除了法国的威胁;拿破仑失败后,俄国成为欧洲强国,对英国的霸权构成挑战,英国于是联合昔日的敌人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了昔日的盟友俄国,又消除了俄国的威胁。普法战争后,欧洲大陆法、德、俄、奥、意群雄并立,正是英国施展传统外交政策维持欧洲大陆均势的好机会。英国同法国争夺非洲殖民地,同俄国在东亚又有激烈的矛盾。本来英国同欧洲大陆诸国保持等距离外交,但随着德国在殖民霸权、海上霸权两方面都对英国构成了挑战,英德矛盾就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3)俄奥矛盾。俄国同奥匈帝国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多为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人,与俄罗斯人同种同教,沙俄挥舞着“泛斯拉夫主义”的旗帜,以“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自居,向巴尔干渗透。而奥匈帝国一向把巴尔干半岛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奥矛盾因为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而激化了,双方也开始大力扩军备战。1913年奥匈正规部队达到56万,军费开支达到5.83亿克朗。在这一年,俄军达到130万人,沙皇政府还通过了新的扩军方案,准备将常备军扩充至230万人。1912年俄国陆军预算已达5.72亿卢布,海军预算也达到了3.5亿卢布。俄国与奥匈帝国的争夺,使巴尔干半岛的各种矛盾更为激烈和复杂。
1、英国制定了旨在夺取和控制法国海军,代号为“弩炮计划”军事行动。
2、行动在三个区域先后展开:
3、6月24日,法德停战协定签定后第三天,英国海军突袭停泊在英国朴次茅斯和普利茅斯军港的法国军舰,解除其武装,并接管舰队;
7月3日,在法属西印度群岛,,当地法国舰队与美国达成协议,解除了武装; 如果说前两区域还算顺利,激战出现在了法海军主要集结地的北非海岸的奥兰和米尔斯克比尔军港。皇家海军“H舰队”在萨默维尔海军中将的指挥下,将法国舰队围堵在军港内,提出条件:要么加入英国开展对德作战,要么六小时内自行凿沉所有舰船。
高傲的法国人既不想臣服于德国,更不想屈服于英国,他们拒绝了英国人的条件。英国皇家海军开始进攻,法军在让·苏尔海军上将指挥下奋起还击,这就是著名的米尔斯克比尔大海战。毕竟英军有备而来,而且海空军力量更强一筹,法海军损失惨重,包括3艘战列舰在内的一大批舰艇被毁,1297名法国水兵被打死, 341人受伤。而更令法国人无法接受的是,打败他们的德国人尚且允许法国人保留自己的海军,而几周前还并肩做战的盟友英国人却要对法国人赶尽杀绝,颜面扫地。这一事件激起了法国人的公愤,导致贝当政府断绝了与英国的外交关系。达尔朗当即下令采取报复措施,轰炸了英军在直布罗陀的基地。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弩炮计划”执行后,法国海军虽实力大损,“黎赛留”号战列舰的存在仍使英国海军并不放心,在1940年9月,英国对在北非达喀尔的法国海军舰队又发动了“威吓”行动。在达喀尔战役中,驻达喀尔的法军舰队得到了炮台和本土赶来的巡洋舰队的有力支援,击伤了英国驱逐舰三艘,重创了“坚决”号战列舰。法国也有两艘驱逐舰被烧毁和搁浅,“黎赛留”号战列舰被创。达喀尔之战法军取得了胜利,但英国也完成了最主要的目标——“黎赛留”号战列舰被创。英国不再面临来自法国的海上威胁。
米尔斯克比尔战役和达喀尔战役,也使英法这对昔日的盟友反目,法海军视英国为宿敌。
在相对沉寂了两年左右,时间转眼到了1942年,美英两国共同制订了在法属北非登陆的“火炬”作战计划,计划以此为跳板,进攻意大利,实现反攻欧洲大陆的目的。两国特混舰队在1942年11月8日分别于法属北非的阿尔及尔、奥兰,卡萨布兰卡地域登陆。在登陆过程中,遭到了对英军极度仇恨的法国海军的猛烈还击。在阻止盟军登陆的战斗中,法军损失了1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7艘鱼雷艇,10艘潜水艇, "让巴尔"号战列舰也被重创,伤亡达3000人。事情的转机又发生在达尔朗身上,这时的达尔朗,已经是维希政府三军总司令。出于对德国人的极度憎恨,而这种憎恨超过了对英国人的恨,他命令法属北非各地立即停火,并下令在土伦和达喀尔的法军剩余舰队迅速开往北非。但是,在土伦的法国舰队不愿与英国舰队一同作战,他们无法原谅英国人在米尔斯克比尔和达喀尔所犯下的罪恶,土伦舰队司令拉博德海军上将坚决拒绝了达尔朗要求。英国人为他们当年的行动付出了代价。
英国人所支持的自由法国***戴高乐将军也大骂英国的愚蠢和无耻
巴黎和会是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这个和会是胜利国举行的和会,又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德国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导了和会的进行。和会上签订了处置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奥、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它们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会议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重塑现实政治格局,遏制德国等战败国以及苏俄,与此同时又通过筹组国际联盟来企图建立理想的国际外交规范。
巴黎和会矛盾斗争的焦点是是否过分削弱德国。
1英国为了保住自己在欧洲的霸权,联合美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又联合法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2美国为了达到自己控制欧洲的目的,插手欧洲事务,联合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3法国为了获得自己在欧洲的霸权,坚决过分削弱德国的意见,联合英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