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望千秋——感悟杜甫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支交响乐队,那些充满才华的诗人们每个人都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简淡,韩愈的险怪,李贺的冷艳,白居易的轻俗,李商隐的雅艳而无疑,李白是这场交响乐演奏中飞扬最高、飘扬最远的一支。杜甫呢?所幸有了杜甫,他为这支队伍压住了阵脚。 每读杜甫,总能让我渐渐冰冷的心又渐渐感觉到丝丝温情,那温情不但是由己及人的关注热爱,那温情更丝丝撩拨着人的心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并因这种渴望而温暖了自己。 一个人活着有很多种选择,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狭隘,深刻或肤浅,骄傲或萎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选择之后心灵的感受也只有自己能够体验。是不是,我们每选择一分高尚,我们就能多一分内心的纯粹和幸福?每选择一分高尚,我们就能多一分内心的平静和安然?所以,杜甫是幸福的,他是那样高尚。 这个常常自称“老儒”的老头,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儒家标举的理想人格——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种伟大的人格,因有了杜甫的诠释而洗去了“腐朽”的铅华,光彩照人,令人神往。杜甫也在诗歌之外显得愈加巍峨高大,辉耀照天。当代学者傅道彬、陈永宏在《歌者的悲欢》一书中言杜甫为后人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说:“在这座非人工建立的纪念碑面前,任何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会在它的面前低下自己仰慕感念的头颅;任何一个有民族自尊和责任感的炎黄子孙,都会自心底深处升腾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为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能哺育出如此伟大高洁的人格而由衷的自豪。” 艰辛的杜甫终生流浪,流浪的路上,他把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一点一点地拣起,扛在了肩上,装进了心里。而他自己呢?“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即便他已经贫得不能再贫了,即便他已经苦得不能再苦了,贫苦一生,却也从来没有推脱更不躲避。就是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在“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尽管“身已要人扶”,他却说“拔剑拨年衰”;尽管“处处是穷途”,他还是“不拟哭穷途”;尽管“万国尽穷途”,他依然“艰危气益增”。他用诗歌作为记录,记述了他“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的一生。
《登高》秋风紧,苍天更空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 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 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 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 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参考http://wenwensosocom/z/q130578563htm
李白
李白与酒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李白(代前言)
李白与酒的关系,就如鱼与水的关系,李白有酒就像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与其说李白是诗仙,倒不如说是酒仙更有人情味。
李白是爱酒的,诗中涉及酒的诗句可谓多矣。最令人吃惊的是,有的诗中居然一连出现好几个酒字,正如前言所录《月下独酌四首》其二,一开始六句连用六个酒字,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几句诗也非李白不能道也,这是何其壮观的诗句啊!酒,酒,酒,酒,酒,酒。也许也只有李白才有资格给酒赋与如此神圣的价值,使爱酒成了天然的合理性。
李白也许一生不离身的,除了诗,就是酒了。而二者又密不可分,酒使诗更加飘逸,更富有想像力,诗使酒更加香醇,更富有诱惑力。李白就这么狂,唐玄宗命他赋诗,他却非要先喝外国贡酒不可。于是李白便在唐玄宗面前醉倒了,醉后非要高力士脱靴,贵妃调羹,玄宗磨墨。是什么使李白如此潇洒,酒也!李白是真醉还是假醉?这倒不得而知了。反正醉翁之意不在酒倒是真的,借酒傲王侯这一故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可是李白没有“失态”啊,《清平调》三首似乎让唐玄宗与杨贵飞忘掉了被李白所戏弄一事了。忙传李龟年作新调,唐玄宗亲自吹箫,杨贵妃轻动玉喉,自娱自乐去了。可高力士这小人却耿耿于怀,背后向杨贵妃进谗,最终李白被赐金放还。野史却说这赐金放还是,李白有到个地酒店喝酒而不受干预的特权,当然这确不可信,但我却固执地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知道李白离不开酒啊,要不这样,李白那什么喝酒呢?
李白也许最难忘的就是刚进长安,便加入了饮中八仙这一喝酒集团了,与贺知章等把酒论诗,不亦快哉中不知老之将至也。怪不得杜甫羡慕的在饮中八仙中赞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大有恨不得与之同醉之憾,这真把李白给写活,写绝了!对于皇帝尚且不买账,何况王侯乎?“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李白又歌又笑,“但愿长醉不复醒”只为“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白喝酒是如此的自然,堪比凡夫俗子喝水了。
李白是嗜酒如命的,“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初是他乡”只要有酒可醉,那管我乡他乡呢?对送他的客人也只谈酒,“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就是有酒相送足矣!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酒抱琴来”,是啊,只有李白才有这样的口吻啊,这是对知音的嘱咐啊。没酒就不必来访了,多不客气啊!李白希望人家这样待他,他也这样待人,正如他给孟浩然中的诗中说道“醉月频中圣,迷花不是君”,与其说是写孟浩然,不如说是李白的写真更贴切。也许这正是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表现吧!
李白是孤独的,喝酒也是。“举杯邀明月,对应成三人”“明月天几时有,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爱酒也爱月,也许正是因为月是他的酒友的缘故吧!李白会不会陷入没酒喝的尴尬呢?不会的,为什么呢?因为李白浪漫啊,因为李白是诗仙啊!点石成金的诗人当然不会没酒喝啊!“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此江若变作春酒------”看吧,这就是李白的酒啊,只要李白还能写诗,酒就不会断啊!
杜甫是李白的好友,给李白的除了〈〈饮中八仙〉〉还有“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等有关酒的诗,连沉郁顿挫的老杜都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酒歌,更不必说飘逸潇洒的李白了?可身为李白的好友,杜甫也有“痛饮狂歌空度日,为谁飞扈为谁雄”的微词,这是诤言啊!可李白应该是不听的吧!有人把王维与李白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合成一联,可谓是酒店的最好广告词了。此外,还有好事者把“酒圣”刘伶与“酒仙”李白放入对联中,以作酒的广告战。但最令人佩服的还得数余光中的“酒入豪肠,三分豪气,七分诗情,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可谓是对李白描绘的又一千古绝唱了!
李白是说不尽的,单酒的话题就足以出专著了,小小一篇文字容量何其有限,鄙人的文笔有何其粗陋,所言不过是对己所钟爱诗人的一点感性认识罢了。说着说着,居然有喝酒的冲动了,不亦怪哉!
另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e23f10100d5ulhtml
也论李白与杜甫
记得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懵懂小青年的时候,我曾经很喜欢这么一首歌:“昨日象那东流水,你我缘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
喜欢这首歌,喜欢它的飘逸轻灵,喜欢其中所透出的淡淡的愁烦,喜欢它所道出的无穷人生感慨。
恕我愚劣。虽然经常挂在口上哼着,直至有一日,经一位长者点拨,这才注意到:原来这首歌就是脱胎于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一首《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原句为: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是天宝末,李白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族叔秘书省校书郎李云饯别时所作。诗句抒发了作者一生抱负难以实现的牢骚,写得很深沉,很优美。
联系诗人艰难坎坷、困苦流离的一生,更加体味到他那颗伟大的仁者之心,体味到他不肯向社会现实低头的傲骨冰心。
关于李白与杜甫——这两位代表着中国传统诗歌两大发展方向的人物,对于这一对生前相知相亲、死后却被硬生生人为对立的好友,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到底孰轻孰重,多年来诗坛上一直是三缄其口,引以为忌,中国历来便有扬李抑杜与扬杜抑李之争。后来,为了求同存异,有人出来打圆场,以李白、杜甫并举为传统诗之二大高峰,这才稍稍平息了众论。然而近几年来,扬杜抑李的声音又抬头了。
其实,这些人不是不懂诗,而是不懂李白以及他的诗。
李白生自大唐盛世。自幼胸怀大志,少即以才名显。年二十五,仗剑西游长安,散金三十万,诗名、豪名满于天下。然而一直是怀才不遇。四十二岁时,始因玉真公主与道士吴筠之荐应诏至长安。满望能实现其一生抱负,但是唐玄宗只给他一个翰林供奉的闲职,并不加以重用。又因生性傲直,不阿附权贵,没两年即中谗被“赐金放还”。他由原先的满腔热血,雄心勃勃,到这时济世无望,希望破灭。自此更加放浪形骸,纵情诗酒。但他报国之心始终不灭。至花甲之年还出来想做点事,却又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几致远涉夜郎。直到六十二岁时得病客死他乡。以他这样空后绝后、才华横溢的大诗人,竟遭遇致此,简直可令河川阻流、山岳动容。
在心情最为落寞的时刻,他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曾感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曾哀叹“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在最为消沉的时刻,他也曾“与尔同销万古愁”,曾“载波随妓任去离”,曾追求“骑二茅龙上天飞”……
许多人以为李诗艺术性与杜诗相为伯仲,但“思想性”不如杜诗。因此,冲着这一点,扬李抑杜者顿噤噤不敢言,因为一旦反对杜诗,即等于政治思想觉悟程度不高,“不爱国”,“不关心国计民生”了。
而我却要说:别坐着的不知站着的腰酸疼。像李白这样的出身及经历,像他这样的个性及境遇,任何人也是潇洒不起来的。只有深入体会到李白坎坷困顿的一生,深入体味他在诗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才会明白:正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一样,他并非不爱国(爱国的表达方式有多种多样,积极是一种进取,消极是一种无奈),情之切而显之薄——他是真正的大爱若恨、大公若私呵!
除了消极成份,我们也应关注到:即使是在被赐金放还后,他的心里始终牵挂着长安。他反复在好多诗篇里提到长安,拳拳之心跃然纸上。如:“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等。即使处处破壁,他始终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有时还乐观地表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他的所谓“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不过是在饱受排挤后心情处在长期压抑中所发的牢骚!
更为难得的是,即使是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他始终不曾忘记关心民生疾苦,体现了一位大诗人应有的博大胸怀。他多次在诗篇中抒发爱民情怀,如反映纤夫之苦的《丁都护歌》、反映农家疾苦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反映思妇及戍卒情绪的《北风行》、《关山月》等以及众多揭露社会不平等现象的诗篇。当然篇幅与老杜相比有逊,但相对来说我却更喜欢他这位性情中人的表现风格。
至于艺术性,我认为:李白的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即足可将某人的所有诗篇压得黯然无光——
这是真正超凡脱俗的诗句,这是真正的魄力,这是真正的心灵的跳跃,这才是真正的灵魂的震憾!
这种诗歌创作的高度至少至目前为止是没有人能达得到的。
虽然现在扬杜抑李的人甚多,但我想,假如二人皆活在当世,喜欢李白的人恐怕会远多于杜甫。因为李白豪爽大方、傲骨凛然,形象潇洒俊逸,令人不由自主产生仰慕崇敬之心。李白的形象无不有血有肉、可亲可敬地闪现在他的每一首诗篇当中。我们在读李白的诗,在读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读他的“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读他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时,那或傲然孑立、或仰天高歌、或仗剑彷徨的、活生生的李白,就如站在我们面前一样。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文中,对李白进行了热情的推崇,而对杜甫则进行无情的嘲讽,故一直受到后人非议。拿一句不很恭敬的话来说,对于这位“老郭”的言论,我这个“小郭”也是不甚赞同的。然而,对于他为李白所作一些赞语,我却是十分地支持。
论者以为李白没写过符合格律的七律而认为他不如杜甫,这简直是象有人因鲁迅不写长篇小说而认为他不佩称文坛巨匠一样地幼稚可笑。毋庸说李白所处年代近体诗发展尚未完成成熟(至杜甫方才一变),传统诗本从没有格律中来,后人设下格律,无非从音乐角度,只为能读来顺口,易诵易唱而已,并没有任何文学目的。遵循与否,视个人好恶而定,并非一定非得往这个套套里钻。说李白没写过真正意义上的七律而否定他不是大诗人,那么置不识七律为何物的屈原、曹植、谢灵运、陶渊明于何地?我以为:中国传统诗就因为这一点才陷入纤弱、拘谨的地步乃至缺乏大气之作。
文章本天成,天然去雕饰。人的感情原先是自然流露的,适当加以修剪或许可以更完美地表达,但若是限制与束缚过甚,兼及考虑其他种种因素,则再美好也会失去其原汁原味。这样处处拘泥的表达结果,当然不如原先自然表达的生动逼真了,这也许是如今诗赛中获头奖者多为古风的缘故之一吧。
李白与杜甫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明人认为唐诗有“四变”:“一变为陈子昂,二变为李白,三变为杜甫,四变为韩愈”。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之第一首开头就说:“大雅久不作,我衰竟谁陈”,他主张诗歌创作继承传统道路并发扬光大,“我志在删述,重辉映千春”,所以他不为律而拘,他善写古风,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而杜甫则严守格律,精雕细琢,一丝不苟,后人多引以为范。杜诗是一个度。超出这个度,所谓过犹不及。如果将这个圈子越钻越深,就极容易导入一个“为诗而诗”的境地。不少人因辞害意,将传统诗当成了一个可套的公式。我们现在经常看到这种现象:不少人的诗作大都是格律讲究,对仗工整,四平八稳,好像是一位度着方步口里念念有词的学究。一般来说这些作品由于作者功力较深,固然找不出有什么毛病,但也看不出什么特色来。
现在再论杜式诗歌对国民素质及社会风气的影响:
第一,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讲,人的性格之养成来自环境、经历、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如果长期处于惜墨如金、字斟句酌、精雕细琢的精神状态,固然可让人养成勤俭节约,行事谨慎认真、精打细算的习惯,但也极易让人陷入犹豫不决、吝啬小气、工于心计甚至胸怀狭窄的误区,这也可以算是“职业病”的一种吧。唐以后,宋朝就小气了。元以后掺入北方游牧民族的新鲜气息,然而还是没有多少起色。发展到现在,大唐人雍容大度、从容自信的气质再也难觅。我们所能见到的“崇杜抑李”者不少是脾气怪僻,行事乖张,小气得要命,甚至一毛不拔。
这当然不包括所有人,真正学杜诗的人绝不如此。
第二,如果整个诗坛一直是规规矩矩、方方圆圆,那么人的思维方式长期受到限制(在一个圈圈里打转),就会影响整个民族智力的发展,从而缺乏革新精神,并影响到创造力、想像力的发挥,我私下认为这也是后来中国科技实力不如西方的原因之一。
第三,如果诗坛上人人危襟正坐、一本正经,人人精工细镂,人人追求沉郁顿挫——就会造成诗坛一潭死水,再也现不出半点涟漪来,整个社会就会消极沉闷,暮气沉沉,再也没有什么活力了。
因此,倡导一种以大气、豪放、热情为主流的艺术风格有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激发民族内力,搅动社会活力,使改革开放事业由此加大幅度蓬勃发展。
杜甫的诗以贴紧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现实为特色,故有“诗史”之誉。后人仿效者甚多,清人认为好多人如文天祥、谢翱、汪元量、林景熙、吴伟业等等皆可称为“诗史”。这种为诗之道是一个好传统,但不能以为凡关心国家大事的就是好诗。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么一种现象:每逢国之大事,大家就一哄而上争写赞歌。什么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也来一首,什么神五上天神六上天也凑一首,什么十五大十六大也都争先恐后喋喋不休……于是,一些诗词学会上的刊物上常常是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来刊登这些。事无可非,情亦可嘉。问题是“诗史”不是人人做得出来的。如果这些“作品”大多呈口号式,大多缺乏真情实感、缺乏匠心独运或者怀有某种个人目的的话,倒不如去专写讲演稿。否则不用说李白,就是老杜地下有知,恐怕也是捶胸顿足、呼天抢地的了。
我是扬李不抑杜。李白是天才,杜甫是人才。李白的诗篇,是极盛唐朝的产物。杜甫的诗篇,则可以说是唐朝衰退的标志,是乱世的产物。
传统诗由原先的格律不拘到半拘半不拘,是一个高度。从陈子昂的悲慨苍凉,到李白的豪迈奔放,也是一个高度。如果继续往下发展,可能会将唐诗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可惜,历史选择了杜甫。
历史选择了杜甫,正如它选择了唐朝的衰退一样。文章随世运。由盛转衰的唐朝,是再也写不出象李白一样豪放热情、瑰丽奇特的诗篇的了——而中华民族自此后也不再拥有盛唐的豪华气象了!(清有康乾盛世,但当时汉人失权,盛行文字狱,文化高压相当严重,传统诗不可能会出现又一个新的高潮)。
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正如李诗所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现在,历史的时针指向了二十一世纪的初叶,中国传统诗在扬李抑杜扬杜抑李中一直哓哓不休了一千多年。随着经济的大发展,文化事业也初呈蓬勃发展的趋势。虽然目前社会怪象不断,然而瑕不掩瑜,千载难逢的大中华盛世想必即将来临了!我们既需要象杜甫一样关心国计民生的好诗人,但也更需要象李白一样充满激情、豪迈奔放的大诗人!
当然,他也不是李白的翻版,他身上必然流着社会发展新鲜的血液,带有新时代的各种特征;他也不是无谓的歌功颂德者,他代表了人民的真正心声;他关注社会民生,以为全民族奋进摇旗呐喊为己志,但已不再是“沉郁顿挫”,不再是“精工细镂”,而是豪放热情、鼓动人心、引领人们向前进!
时势造英雄。五十年也好一百年也罢,我们都是马前卒,只是在为“他”的“出现”作些舆论上的声势。我想这样的诗人必然会出现的——
因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请问,这些可以吗
如今的德云社开枝散叶算是有了不少粉丝和追捧者,可在前几年的时候,属郭老师门下的师徒关系最乱,当初网友对他的调侃有这样一句话“本山弟子常出事,德纲徒弟爱退团”,所说的就是赵老师门下和郭老师门下的弟子风气。
曹云金退出诚然,作为曾经是非门里的主角,德云社在前几年的相声圈里的确是在咬着牙前进,连郭德纲自己在段子里都调侃说:我这一辈子就完成了两件事,一是让观众们快乐,二是让同行们团结,只是这个团结可不是一般的团结,郭老师前几年被这个团结也是弄得灰头土脸,而在这个时候,儿徒、爱徒的先后退社,让德云社一瞬间就处在了风口浪尖上。
曹云金出生于天津,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初中毕业后,15岁的曹云金被著名的相声演员田立禾看中,并与田立禾先生一起学习相声。学习相声一年后,曹云金通过郭德纲的妻子王慧介绍,成功跟随郭德纲学习相声。那时,曹云金才是一个16岁的孩子,所以郭德纲就把他当儿子养,对他的评价很高。经过师父教导,没过几年曹云金就成为了德云社的支柱,也成为了郭德纲的得意门生。
俗话说:人红了,就飘了。这句话一点都不假。2010年1月18日,姗姗来迟的曹云金不仅没有对师父说一句生日祝福,而且也没有为来迟而道歉。反而十分的狂暴责骂了所有人,并留下一句话:“我不干了,我挣得不够吃”。看到这个情况有点失控,郭德纲的妻子哭了起来。看着过去从小养到大的曹云金如此对待师父,王慧真的是伤心欲绝。
曹云金与郭德纲正式闹崩据悉当时是因为郭德纲认为单纯的传统的师徒关系不适于现代的经营管理,于是提出与徒弟们签订合同,而曹云金因为对于合同的内容并不满意所以没有想要续签,但是当时曹云金还对外表示郭德纲永远都是自己的时候,随叫随到。但是同年,曹云金已经在外面开设了自己的演出公司,还登上了春晚的舞台。
关于曹云金与郭德纲正式闹崩,还是要到2016年,当时郭德纲宣布将曹云金与何云伟的“云”字辈艺名收回,此后曹云金也在微博上发文,郭德纲是想要把自己给赶尽杀绝,两人的关系正式闹崩。之后曹云金发了数千字长文直指郭德纲的各项罪状,表示自己知道太多郭德纲见不得光的事。
曹云金的出走,对德云社的最大影响是心理创伤。这是郭德纲心里的一块伤疤,永远也不好了那种;于是就有了那个著名的论断“那些不明白情况就劝你一定要大度的人,你要离他远一点。因为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你。”可见郭德纲所受的伤害有多深。
曹云金退出对德云社的影响非常大其实曹云金的退出让德云社直接改变了旗下徒弟和员工的待遇,向着现代化公司模式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曹云金的退出,就不会有德云社的新生!曾经有这样一段话:签合同讲师徒父子,给待遇的时候按公司制度,我想这应该就是讽刺以前的公司丑陋制度吧,很不幸曹云金就在这个时候走的,如果他不走按现在的条件,他应该比岳云鹏红,虽然他在离开后的一段时间赚到了很多钱,但是他消耗了自己的名气,现在已经被岳云鹏抛得很远了。
可很多人也都知道,不管对于曹云金还是何云伟,在郭德纲个人感情里,对他们还是有感情的,毕竟两人都是在自己眼前长大的,但两人所做之事,是郭德纲所不能容忍的,所以自从这几年德云社渐渐成名以后,有关于曹云金等人将要回归德云社的新闻也变得越来越多,一句话来概括:绝情的话好说,可做绝情的事就要难很多了。
记者问郭德纲曹金会低头回到德云社吗?而在曾经参加访谈节目的时候,郭德纲也在记者的提问下回答过这个问题,当时被记者问道:如果曹云金主动低头认错的话,你会不会考虑让他再次加入德云社后,郭德纲想了想说:其实我以前说过这个问题,自从改完徒弟家谱的时候,以往的种种事情就已经是过去式了,我到死都不会再提一个字,你可以问其他问题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不管今后的德云社和曹云金谁好谁坏,今后两者要走的路都不会有任何交集,郭老师自己也不想提起。
当不少网友听到郭老师的这个回答以后,都纷纷表示:话虽然绝情,可说的确实漂亮。郭德纲的对话让人想起,当年他带着一帮徒儿到处谋生的日子。那段艰苦的岁月已经过去,不想在的人没必要挽留。郭德纲这句话很绝情,不过我们任何人不能要求郭德纲大人不记小人过。如今德云社的后起之秀也越来越多。云字辈和鹤字辈的都有了自己的成果,相见不如怀念。曹金等人就算回来,德云社的老观众们想必也是不能接受的。
郭德纲虽然在舞台上骂人无数、把同行几乎得罪光了,但也是个心思缜密的商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搭档于谦闹矛盾、百害无一利,最关键的是于谦心态、位置摆得很正,言行举止滴水不漏,连吵架的由头都不存在。
相声演员找合适搭档,虽然不及伯牙和子期的知音程度、但也远比找老婆来得难。郭德纲先后两个固定搭档,一个张文顺、一个于谦,其他像早期王玥波、李菁、王文林等都给郭德纲捧哏过(量活),但都压不住、火候不佳。
郭德纲的特点是嘴碎、思维跳跃快、现挂成分多、舞台上锋芒十足,能镇得住他、跟上节奏又心甘情愿为艺术“牺牲”家人的相声艺人实在不好找。
张文顺和于谦都有一个共同点:不争名不夺利,台上不抢风头、台下与世无争。在给郭德纲量活之前,张文顺已经很多年没说相声了,经商多年、虽不算富裕但也殷实,仅仅是出于对相声的一份执念、才重新走上舞台,并没指着德云社赚钱、反而时常倒贴。
于谦也是如此,在进入德云社之前基本混迹于影视圈,除了依然挂着体制内相声演员身份外、和相声圈几乎没太多关联了。重新穿上大褂,一是喜欢这门艺术、二是带有“玩票”心态。
当然,俩人合作一段时期后,于谦找到了舞台感觉,不辜负当初舍去“铁饭碗”的决定,一心一意扑在了德云社——除了马场和偶尔拍**。郭德纲断不可能和肝脑涂地充当绿叶的张文顺或于谦闹矛盾。
况且,找默契搭档难、裂穴对于相声艺人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从冯巩和牛群、大兵和奇志、马志明和谢天顺等足以窥见一斑。这种行业最忌讳的事情,郭德纲自然深知其中厉害关系。
最后一点,郭德纲当年能拜师侯耀文,于谦和师父石富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单凭这点、即使现如今的德云社如日中天,郭德纲也不至于和于谦红脸。
郭德纲和于谦为什么要闹矛盾呢?
郭德纲和于谦这辈子最大的幸事就是在年轻时候认识了彼此,用一句很琼瑶的方式来说就是:在茫茫人海中,不早也不晚,恰好你也在那里。
从第一次合作,他们之间就擦出了火花,彼此认定他们就是自己最好的搭档。然后他们开始谁有演出就会叫上对方。2004年于谦决定加入德云社,和郭德纲开始成为固定的搭档。
在和于谦“组队”之前,郭德纲有过很多搭档,比如张文顺、杨进明等人。不能说他们不好,他们水平很高,但却不是和郭德纲最契合的人,而于谦恰恰是那个最适合的人。
郭德纲开挂的人生开始于和于谦正式合作之后,在这之后,郭德纲的名气迅速在北京的四九城传播开来,以至于惊动了北京广播台的大鹏。大鹏把郭德纲的相声放到广播上之后,郭德纲的相声开始在更大范围传播。
郭德纲红了,他的搭档于也红了,于谦捧哏方式的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而于谦秉持的原则是“宁可漏翻,绝不错翻”,所以我们看到两个人的表演是狂抖包袱的逗哏,以及把包袱翻的严丝合缝,毫无偏差的捧哏。
据说,郭德纲和于谦在上台之前,从不对词,老作品不用说。就是新作品,郭德纲也只需要把大纲和于谦说一下,然后那个地方是重点说一下,就开始上台表演,而观众完全听不出他们是在没有经过排练的情况下,就完美地呈现了出来,这就是境界!
捧逗之间“五五”分成,郭德纲和于谦是第一次
说白了不论什么样的人闹矛盾,大多是因为利益的问题,聪明如郭德纲或许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他和于谦的演出费用是“五五”分成。
虽然相声界有句俗语叫“三分逗,七分捧”,但其实,在分配收益的时候,是要颠倒个的,而且就一对搭档而言,红的往往是逗哏,很少见捧哏的名气超过逗哏的。
但郭德纲和于谦这对搭档在 娱乐 圈的地位是旗鼓相当的,亦或者,于谦的名气要大货郭德纲。
在和郭德纲说相声之余,于谦有很多爱好,比如养动物、捣鼓文玩、唱摇滚等等,他的每一个爱好,郭德纲都很支持,去年于谦生日郭德纲就送了他一匹马呢!
私生活互补不干扰
工作上郭德纲、于谦是好搭档,私底下他们是最要好的朋友,对方的儿子是自己的徒弟,使他们的关系和感情更近了一层。而德云社的那帮“说相声的坏小子们”则戏称他们是“老两口子”,于谦在德云社“母仪天下”。
同时,两个人有各自的私生活,私底下他们不会不会过多的黏在一起,于谦的爱好决定了他需要更多的时间用在相声以外;郭德纲在说相声之余,也有几个以他为主咖的综艺需要忙活。
所以说在台上,他们亲密无间,在台下则“各玩各的”。距离产生美嘛!
郭德纲、于谦之间有有友情、有亲情、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利益,这些决定了他们只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闹矛盾这种事,和他们两个压根不沾边!
作为一个资深的相声爱好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郭德纲和于谦老师是合作了十余年的老搭档,郭德纲在相声舞台上也表示和于谦老师友谊深厚,甚至没急过眼,红过脸,这种友谊真的非同一般。郭德纲坦言在舞台上只要有于谦老师站在身旁郭德纲就有底了,可以说在艺术上于谦为郭德纲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而在台下,于谦老师却表示没有矛盾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是德云社演员,郭德纲是德云社的领导,服从领导安排,这一点分的很清楚,基本上就不会在工作上有什么大问题。生活上,其实与舞台上还有很多普通的,吃开口饭的演员其实台下是很内向的,两个人以前住在一起,低头不见抬头见,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可以寒暄的。郭德纲很讨厌墨分,两个人在一起办公各忙各的,可能一天也说不了几句话。
郭德纲坦言,作为朋友最重要的就是互相尊重,郭德纲很尊重于谦的爱好,于谦也很爱惜郭德纲的才华。于谦过生日,郭德纲送了名贵的宝马,可以说是投其所好,对金钱也是毫不吝啬。于谦评价郭德纲“德刚交友很用心”,可见二人都对彼此很有好感。随着郭麒麟拜师于谦老师,于谦之一于思阳也拜在了郭德纲门下,师徒如父子,两个人真的可以说是有通家之好了,感情更加稳固。于谦老师曾经表示自己退出德云社无外乎三种情况:1、老了病了不能再说相声了;2、自己的相声艺术上停滞不前了;3、郭德纲有了更优秀的搭档。
笔者当然是希望二人能长相厮守,为大家表演出更多精彩的作品。其实生活中,朋友并不是你发泄不满情绪的对象,而且你遇到困难与你同舟共济的好伙伴。
为什么德云社里郭德纲从不跟于谦闹矛盾?因为两人都是聪明人,既重情重义,又不纯粹地依靠情义。进退之间把握的很有分寸。
一,情:彼此是彼此的贵人。郭德纲与于谦相遇之时,郭德纲是一个北漂,为了养家糊口,进入了于谦所在的剧团,与于谦合作了几段相声,郭德纲离开剧团之后,组织了去德云社,也经常邀请于谦搭档,收入平分。后来德云社兴起,郭德纲又邀于谦进入了德云社,成了郭德纲的御用搭档。这对于谦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因为于谦虽然热爱相声,却不愿受拘束,经常到其他团体客串,在剧团里的收入勉强混个温饱,而德云社无疑改变了于谦的经济条件。
同样,于谦也是郭德纲的贵人。于谦的师傅石富宽,是相声大师侯耀文的搭档,侯耀文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三子,又是铁路文工团的副团长, 社会 名望非常高,正是于谦的引见和推荐,郭德纲的才华才能够引起侯耀文的注意,侯耀文爱才,郭德纲求势,二人合作成为师徒,把德云社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二,义:互为对方留路。郭德纲和于谦都很为对方着想,不让对方因为自己而为难。郭德纲在德云社的许多决策,只要牵涉到利益问题,郭德纲都不会让于谦参与,是于天始终以中立的姿态利于不败之地。而于谦也从不过问德云社的经济决策。如果郭德纲出了什么问题,于谦也是毫不犹豫地站在郭德纲这一方。如德云社在遭受到曲艺界的封杀时,德云社的几对比较有名气演员纷纷另找出路,有的甚至投向了德云社的对手的怀抱,但是于谦对郭德纲不离不弃,坚守阵地。
郭德纲和于谦之间合作了20余年,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 情感 上,都成了相声界的一个标杆。正因为二人在 情感 和工作方面的区分恰如其分,而且互相包容,互相理解。是彼此成为彼此的知己。
前段时间我仅看到一份关于二人的一次小矛盾的故事(很早之前),是郭德纲妻子王惠化解的起因不详。但是二人合作小20年了,不可能一点儿小模擦都没有,但大目标是一致的,就会忽略小小不严的小情绪。
本人喜欢这两位的相声
给我的陪伴太多,曾经的那些老段子我也是久听不腻。观众们叫谦哥“皇后”,想必二人比较铁,那么就不会计较小心思小事情,如果赶上二人都是较劲儿的人,也不会合作这麽久。
据悉2000年开始于谦老师来的德云社,开始与郭德纲合作,其间郭德纲的搭档不只于谦老师一个人,正式搭档至今是在2002年开始的,后来一直是他们二人一起合作相声,掐指一算已有17年。
郭于性格特点有反差
郭德纲的性格特点非常突出,且有不饶人的心思,但于谦老师性格特点豪爽,小事大事不计较,两个人很互补,这就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和优势,而且搭子熟悉你我,捧和逗恰到好处,故而得名皇后的贵冠。
合作讲究的是舒服
谦哥对于老郭来说顾全的东西太多,谦哥又是一个不多事儿的人,也有好事者问过谦哥:您在德云社干一辈子啊?谦哥的回答毫无水份: 1、我老了说不动了。2、我的相声满足不了时代潮流了。3、我的捧哏没有造诣了。
所以两个人合作的愉快是第一需要,我希望郭于的相声永远陪伴着我们,空闲有愉悦的心情,何乐不为?
第一娱记出品必属精品!
答案其实很简单:于谦是个聪明人,只要不与郭德纲有利益冲突就不会有矛盾!
郭德纲是个商人,以前和他有冲突的都是因为利益
何云伟、曹云金包括李菁为什么离开?大家都知道,说到底就是因为利益分配!曹云金觉得自己赚钱了,为什么大部分要给郭德纲,所以他才说出“我一个人养活了整个德云社”这样的话。郭德纲要和曹云金签合同,拿走绝大多数钱,曹云金不愿意干了。何云伟也一样,凭什么你郭德纲要拿大头,李菁认为,德云社是我们一起办的,现在变成你个人私有,心里当然不爽。
德云社说白了,就是一个演出公司,那些所有的艺人也好,演员也罢,都是为了各种演出服务。德云社的终极目的就是赚钱!郭德纲这么张牙舞爪也好,卖惨也罢,都是为了利益!
于谦是个聪明人,他不会触及郭德纲的利益
看,于谦多么聪明啊!他知道郭德纲在乎的是什么?如果他找郭德纲要股份,郭德纲肯定也不会同意,更何况,每次演出,郭德纲都是对半分给他钱,他钱也不少。
就于谦自己来说,他本身是个爱玩的人,抽烟喝酒烫头之外,有马场,爱动物,日子过得悠哉游哉。而除了德云社,他拍**,参加综艺,一个也不落下,收入也是杠杠的,完全没必要去和郭德纲去争那点利益。
郭德纲与于谦,其实是两类人,郭德纲事业心强,总想在相声这一亩三分地更加出人头地,于谦则是那种玩心重的人,啥都玩,啥都没有那么太在乎。
所以郭德纲和于谦的性格互补,一个要强,一个随意,说句实在话,他们两个想闹,恐怕另一个都不带接茬的,他们又怎能闹矛盾呢!
台上:相声上郭德纲于谦心心相惜,互相扶持,五五分钱公平,自然不会有矛盾
在台上,自从两个人搭班演出了第一个《拴娃娃》开始,彼此都在相声事业上找到了知音,郭德纲离开于谦,他的“开口脆”效果可能就没有那么明显,于谦如果没有郭德纲这样的逗哏,他的捧哏功夫也不能很好体现。
而且,郭德纲于谦在相声演出的收入上一直是五五分账,大家公平挣钱,这样的话,又怎能有矛盾?
台下:两人各玩各的,郭德纲忙着开拓德云版图,于谦忙着各种玩,没有太多冲突与交集,自然不会有矛盾!
郭德纲的德云社发展越来越好,不仅在相声上有了很大优势,而且在红酒、服装等方面都有发展,这是郭德纲忙活的事,而于谦则忙着钓鱼、养马、赛马,之前又倒腾了一个干果公司,他们明显是各忙各的,没有太多的交集,也没有什么所谓的矛盾。
当然,郭德纲于谦之间没有矛盾,这与于谦本身的聪明有很大关系,作为德云皇后的他,能够摆在自己的位置,难得可贵!
于谦,北京人,踩着年代末的尾巴成了60后,以后似乎总在踩尾巴。年青力壮的父母随着油田开采队跑,出身四天的于谦被甩在身后。因而成为姥姥家的常驻嘉宾,无心学习,姥姥做主,腾出半个厨房给他养鸽子。同龄人做的事与竞技关联:学习上智力的比赛,或者 游戏 中体力的冒犯。于谦却追逐排在末尾的醉心:二三年级的小孩,兴趣和老迈爷同样,提着鸟笼到处浪。
郭德纲和于谦是一对最调和的搭档,就像昔时的陈佩斯与朱时茂,风雨多年,依旧惺惺相惜,相互浏览。10多年能够保持如许和谐的关系,申明两人在相声艺术和性格上面是相互契合的。
郭德纲说于谦是他“亲生的伴侣”,于谦讲这来往体例是互相尊敬、平居来往。“台上如胶似漆,台下互敬互重。”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梗概也是这事理。德云社十周年,郭德纲对于谦抒怀:“我很有望我们白头到老。”
于谦也曾经如许评价他和郭德纲“我们对各方面的理解和处世态度都同样,相互的默契也不是从小到大培养的,而是半路同盟中相互的感受很好。根据传统的相声教诲,只要郭德纲胜利了,我就胜利了,但郭德纲愿意发扬捧哏的感化,愿意让捧哏的也出亮点,并且不觉得这是捧哏的在抢风头,我们是一个团体”。于谦爱玩并且说相声也是为了玩,但是玩出了地步,他的台风从容自然、反馈急迅与郭德纲那种充强扮愣、嘲笑灵动的样式相辅相成,是郭德纲可遇而不行求的捧哏怪杰,而说到相声界找搭档,于谦觉得那是比找妻子还难。
郭德纲和于谦骨子里都很善良,相互包容,尤其在对艺术的追求上,理念是一致的。他们是真正的志同道合,才能合作这么久。
郭德纲和于谦生性善良,互相包容
郭德纲和于谦虽然都曾有过低谷期,但于谦远远没有郭德纲艰苦。郭德纲那时候经常饿肚子,交不起房租任由房东辱骂,还要被同行排挤和打压。而于谦属于体制内的,不愁没饭吃。
但是,所遭遇的一切苦难并没有影响郭德纲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他从小生活在 健康 温暖的家庭,父母都很善良,三观正,导致他不管处在什么位置,始终对朋友很好,从不亏待朋友。
于谦更是一个爱交朋友的人,也是非常的善良。郭德纲和于谦刚刚相遇时,都很热情友善,彼此第一印象很好,便有了深入接触的机会。
一步一步成为搭档,首先的原因是彼此都认为对方是值得交往的人。王惠曾经说过,郭德纲对身边的人都很好,于谦正是看中他这一点。
而他们合作以后,在长期的交往当中,更是巩顾了友情,彼此都很包容。有一次,郭德纲和于谦的节目马上就要开始,于谦才被别人拉过来,喝得醉醺醺的,上场以后的《汾河湾》就成了车祸现场。
在台上,于谦仍然没有酒醒,说话有一句没一句的,好在郭德纲功力强,把整个节目顺利演完,没有出什么差错。到了晚半夜,于谦彻底酒醒以后,给郭德纲打电话说对不起,郭德纲一句怨言都没有。
话说于谦表演前就不应该喝酒,这是原则性问题,但郭德纲没有跟他计较。如果两个人理论起来的话,就没办法合作了,有一次矛盾,后面还会有更多的矛盾,包容是非常重要的。
郭德纲和于谦在艺术理念上是一致的
郭德纲与于谦搭档说相声,其中有很多段子是调侃于谦的家人,如果是外行的话,可能不太理解,觉得接受不了,干嘛老拿家人开玩笑。
但这就是艺术,相声都是胡编乱造的,为了逗笑而已,于谦认同郭德纲的这种创作方式,才能心甘情愿做捧哏。相声喜欢互损,必须要有承受能力。
于谦有中庸思想,一般不轻易招惹是非,郭德纲做什么他都支持,这样两个人就没办法产生矛盾。
郭德纲和于谦的利益分配公平
德云社的待遇是所有相声团体当中最好的。离开德云社的徐德亮、王文林总说郭德纲对他们不好,让他们挣的钱少了,但王少立等人曾经说过,他们认为郭德纲对王文林还是挺好的。
而郭德纲和于谦作为搭档,在利益分配上绝对是非常的公平,不会让于谦吃亏。二人合作的相声,于谦就简单几句台词,但报酬是对半分。
郭德纲做事是有分寸的,他不会让于谦感到有怨言,才能让他们两个人合作这么久。
郭德纲换了很好几个搭档,王玥波、张文顺等,能够选择于谦,是因为他们两人真正的志同道合。
知音难觅,尤其是相声圈,郭德纲和于谦长期合作已经习惯了,会一直到老。
于谦是明白人,郭德纲是聪明人。明白人知道公司和个人是鱼和水的关系,当相声的 社会 环境没有那么好的时候,个人付出的努力公司不可能分分毫毫往下发,公司要发展,必定有开支。因此于谦看的是郭德纲办公司的不容易,以及郭德纲为相声发展付出的勤勉和执着。所以当德云社有所发展于谦还是默默辅助而不急于收割。于谦享受了事业与爱好合二为一的快乐,感恩郭德纲的知遇之情。所以数度风波,于谦都是那个默默挺着郭德纲的脊梁。
反过来郭德纲也从来不曾亏待于谦。事业上于谦有智慧但不拘小节,郭德纲珍惜跟于谦合作的舒适而包容于谦的小散漫。待遇上郭德纲有大发展大目标大方向,有机会有能力闯荡也极尽可能给于谦创造好的生活好的节奏。这么多年郭德纲无论面对多凶险的风浪,后背都可以那么心无旁骛地亮给搭档,是他识人有方、知人善任、心地善良!
我相信多年交往,他们之间也会有偶尔的迷茫小小的误解,但抓大放小看准方向,随着时间他们真的酿就了醇香!
总而言之,郭德纲于谦,一对别无他求的事业伴侣。说实话,人的一生能够互相成就成这样,真无遗憾!
最近曹云金发表了一篇针对其师傅郭德纲的声讨文,洋洋洒洒的写了7000字左右,内容可谓真情流露,惹人怜悯,对郭德纲的“罪行”也是有理有据,不容反驳,导致网友和舆论对郭德纲的指责之声也是一波接一波,但是在我仔细阅读了着7000字的声讨文后,觉得里面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对曹云金发表这篇文章的真实性和用意也是另有一番看法。
首先说下我个人,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因为自己从事活动策划、节目策划这个行业,加上家里有亲戚在北京开影视公司,也有发小在阿里影视当高管,所以对娱乐圈的行事作风以及媒体的炒作手段还是略知一二。对于曹云金的7000字,也是根据我的了解以及个人的观点提出一些质疑。各位看官觉得有理没理,大可看完了再说。
“来了之后,我才发现,你这儿根本没有什么学堂教舍,是住家教学,除了每年交小一万块的学费,每月还要交500饭费,500生活费,吃饭要饭钱,住店要店钱。你总跟人说,有的徒弟是儿徒,从小养在家里长大的,我不知道谁是,反正我不是,你还记的吗,那时候家里就咱俩人,师娘一个月才回来一次,你的生活也拮据,我在你家,给你洗衣服做饭,养狗沏茶买菜做家务,学艺三年,就是这么过来的。”
这一段曹云金主要说明了郭德纲当初没有什么学校,就是在家带徒弟,什么都要收费,还要徒弟干这干那。看上去好像非常刻薄,但是大家自己想想,相声作为传统艺术,古往今来不都是收徒授课吗?相声学校都是什么时候的事了,而且相声学校出来的人还不是一样要拜师,这些师父有几个是开相声学校的?这是其一。其二,拜师收费不是很正常嘛?你大学除了学费,住宿费,伙食费,水费……不都是钱吗?曹云金住在郭德纲家里,除了学费,交收其他费用也属合理啊。其三,徒弟跟学生不一样,在古代或者旧社会,徒弟的命都是师父的,那么徒弟给师父干些家务也没有太大过错,只能说郭德纲为人守旧古板。曹云金这段话,说的可怜兮兮,但聪明人一琢磨,他不过是将大学的收费清单“学费、书本费、宿舍费、餐卡充值、洗澡费、开水费……”换了一个说法,全都套在了老郭的头上。
“可零三年的某个月,没来得及给我交饭钱,你便把我从家里赶出去,我足足在公园的长椅上睡了一个星期”
这一段,可以说已经把郭德纲说的丧心病狂了!但是思考一下前因后果以及客观条件,首先郭德纲不是做慈善的,人家收费教徒弟,徒弟应该给钱吧。其次,曹云金只说了没来及交饭钱,却没说他拖欠了多久的饭钱,欠了人家多少饭钱!这个数字影响很大的,就好比你租房子,你拖欠人家三个月房租不交,你觉得房东不会赶你出门?因为这个你就能说房东是黑心?第三,他说他睡公园,我不知道真假,但我就想问,既然何云伟后来帮了你,为什么一开始不帮你,非要让你睡一个星期公园。第四,你清楚的记得是一个星期的公园,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我们大多数人能记住悲愤的事情,但是具体几天、几个小时谁能记住那么清?就好比我说5年前我失恋了,当时我伤心了33天!这种数据要么是拍**,要么是编造的,因为有数字才显得真实,但其实反而违反人性。
“1500元/月的房租,你负担不起,又找我分担,你说你出1000,我出500,这事儿就这么定了,我把钱如数交上,又回到你家里,谁知好景不长,因为琐事你不高兴,再次将我赶出家门。”
这一段,老郭跟曹同租房子,郭1000,曹500,这还挺稀奇……后来因为琐事把曹赶出去了!大家注意这块,这是曹云金7000字声讨书的管用手段,就是避重就轻,曹只说了郭把曹赶出去,说明了郭做了什么,让大家觉得气愤!但是我想问,曹又做出了什么“琐事”?为什么不说明呢?睡觉打呼也是琐事,上厕所不冲也是琐事,但是偷鸡摸狗、招**、抽大麻也可以被说成“琐事”,最重要的部分,曹云金是不会说明的。
“你说我和何云伟,每个人要交3000块拜师费,这是规矩。后来你觉得3000要少了,琢磨这事儿还能赚钱,你让我和何云伟,统一口径,告诉潘云侠拜师费是5000,这样你又能多赚2000。”
这段不是在说曹云金自己的事,只是单纯拿出来败坏老郭的,说老郭贪财。但是这话是被包装过的,我们换个说法,郭德纲在起步阶段,收徒的费用只是3000,后来随着郭德纲的成名,身价也水涨船高,从潘云侠开始就是5000元的拜师费,到今天为止,想拜郭老师为师,50万元也不一定能打动他了。大家看明白了吧,曹云金说的这个事不过是市场发展的变化,好比房产涨价,今年是6000一平,随着买主越来越多,明年就8000一平了,这跟人品有什么关系吗?你曹云金出名前也就几十块的出场费,现在我给你100,你肯出场吗?曹云金wwwpangdancom/caoyunjin/这段话,如果是骂老郭,那可以说他把整个市场都骂了。
“零六年我参加CCTV相声大赛,一路过关斩将到决赛,决赛是直播,大赛给了我18分钟,让我好好表现,可在直播的前一天,你告诉我:“退赛!”我问为什么?你说:“没有为什么,我让你退,你就得退。”我没办法,总导演气得摔了电话,师爷侯耀文先生打了两个小时候电话问我是不是疯了:“你这么不负责任,以后,谁还给你机会?”我只能说:“师爷,我没办法,您得和我师父说,您是他师父,我是他徒弟,有一句话说的好,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这是我的处境。”我还记得,师爷最后冲我嚷嚷了一句,:“他不接我电话,你们要造反!”之后也摔了电话。最终,这个事件以你勒令弟子退出央视相声大赛的新闻,铺天盖地而告终。我后来才明白,我可能会因为退赛失去央视这个平台,遭到封杀,你以后好控制管理,我再想出头就难了。”
这一段是网友觉得特别气愤的!但我想说,事情的真假暂且不论,如果真是这样,郭德纲也没有什么错。因为娱乐圈的艺人都是这样的,你是公司的人,就不能随意演出或者参赛,这是公司的风险把控,也是人力风险控制。郭德纲让曹云金别参赛就是罪大恶极,但是大家看看今年采访宋小宝等刘老根的人,这些人已经名声在外,但是那此演出、节目、电视剧等不适由团里决定的?这个事是宋小宝亲口承认的,他每天去哪演出,参加什么节目都不是他自己决定的,而且在有刘老根大舞台的城市,宋小宝这样的人连酒店都不能去住,只准住团里的宿舍,这就是规矩!哪个企业,哪个剧团,哪个组合是没有规矩的?曹云金光说老郭阻止他成名了,他没有说参加大赛的时候有没有经过老郭同意啊?岳云鹏参加欢乐喜剧人,怎么不见老郭去叫停呢?大家想想吧。
“零九年拍《三笑才子佳人》,上海拍摄近两个月,也是分文没给,这回连演出费都没的赚了,就这么零收入生扛了过来;你总说你在钱上没亏欠过任何人,拍戏没钱,是因为片子没卖,所以不能给我片酬。我想不明白,我又不是投资人的身份,为什么要与你们担卖片子的风险?我在你那,连合作都谈不上,就是一个雇佣关系,为什么我演了戏,付出时间、付出了劳动,连养活自己的工资都没有呢?平心而论,没有收入,我真不知道靠什么活。你也穷过,你应该知道活不下去的滋味。最不能理解的是,后来片子播了,影片也上映了,这笔钱也没补还给我,这就是你对谁都毫无亏欠,是这样么?”
这段的描写,是把老郭塑造成一个昧着良心的包工头,而曹云金是一个讨薪无门的农民工。但是影视工作我也参与一些,所有的演员都是事先签合同,确定片酬待遇以及戏份的!如果老郭不想给钱,曹云金一开始就会知道,那后来还要什么啊?如果一开始签合同是有片酬的,后来老郭没给,可以拿合同告他啊。再者,根据我的了解,很多人在一开始就是0片酬,为了能够拿到一个角色,还要倒贴很多钱进去!曹云金在09年之前拍过什么影视作品吗?他有明确的身价吗?……或者说,曹云金后来觉得**上映了,自己没钱拿,多亏啊。
“二零一零年,所谓“八月风波”,你四处哭诉,一行人在你危难时刻离去,背弃了你。可实际上,我当时毫无离开的想法,只是对你们合同的条约心存疑虑,在与你商量,得到你允许的情况下,暂时没有签约,你跟我说:“金子,任何时候,任何一家剧场,你都可以演出,这是你的特权,也是我对你的承诺。”我当时也对你说:“家里任何演出,我分文不取,这是我对你的回报。九月,你安排的团队自查结束,一切回归风平浪静,我依然在团队正常演出,然而,到了10月中旬,我却突然遭到禁演,一个从未听说过的“演出部”禁止我登台,为此我到处找你,沟通无门,直到十一月,失去舞台的我,才意识到,之前没有签约的行为导致我自己可能已经被赶出来了。可是我没签约,你是亲口同意了的啊?你忘了么?”
这一段就更是颠倒黑白了,在叙述中主要表达的是郭德纲不给曹云金安排演出。但是我们自己看看,曹云金说没有跟郭德纲签合同,是因为自己对合同心存顾虑!这么重要的一点他没有说明,到底什么顾虑呢?曾经经历过企业倒闭的人都有经验,这种时候总有一种人,他把握不好企业未来的走向,所以在企业这边打擦边球,人还在企业上班,但是不签合同,如果企业好了,他就是共患难的功臣,如果企业跨了,他就立马走人,不会有合同纠纷……但是任何企业都不会喜欢这样的两面派!曹云金其实就是做了这么一个事,事后老郭不给他安排演出,我不知道是不是还有其他事,但就这个墙头草的做法,就足以让大多数老板看不上曹云金了。后面结合曹云金说每年还会给师父师母发祝福短信,我觉得首先这是你徒弟应该做的,没什么值得表扬的,其次,这或许又是曹云金为自己留后路的一种做法。
文章后半篇主要是讲述了郭德纲如何打压曹云金……我对这些做法就持正常眼光,首先你曹云金离开师门,在古代或者旧社会是要受到极大的惩罚的,当然现在是不会有这些事了,但作为相声同行,彼此的竞争有什么问题吗?郭德纲于谦在曹云金这么大的时候,被主流相声界打压的还少吗?怎么没有人出来给他们鸣不平呢?歌曲界、影视界、艺术圈那个成名的前辈敢说自己没有打压过年轻人?这样的竞争都承受比起,混什么娱乐圈啊?
最后,我总结一下。曹云金这篇7000字的声讨书,明眼人都能看出是“七分真三分假”,大多数事情都是发生了的,让网友坚信不疑,但关键就在那“三分假”上面,这里的假指的不是说假话,而是说对事情进行包装!惯用的手法就是避重就轻,添油加醋,煽动群众,激化矛盾等,懂行的人立马就反应过来了,这些好像很眼熟啊,对!没错!这就是公关公司常用的手段!所以这篇文章我认为就是公关公司包装出来的,只说老郭做了什么,不过曹云金做了什么,这样的文章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各位看官自己想想吧。
PS:在这说点艺人运作的常识。一般经纪公司签了艺人,会有2-3年的时间投资打造他,如果没有效果,可能就会放弃,对于有一定知名度基础的艺人,会多花些时间,但也不会超过5,6年。曹云金离开德云社以后,在最初的2-3年还是比较活跃的,不但说相声,上春晚,还当过主持,做过嘉宾,拍过**,演过电视……但是这两年慢慢出现的少了,原因就是他和老郭这段恩怨慢慢淡出了人们的首先,那么曹云金这个普通相声演员,也就没什么包装价值了~~根据刚才说的艺人运作的周期性,这篇7000字的声讨文,出现的时间也太凑巧了吧!
婵娟是屈原的学生、崇拜者和追随者。婵娟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是诗人热爱和爱恋的对象。在这部剧作中郭沫若先生意在表现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他要改变这个世界他要借助外力作用。那就是通过激烈的民主运动来变革现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