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的诗歌

艾青的诗歌,第1张

艾青的诗歌:

1、《风的歌》在此作品中,诗人通过描述了风一年四季的经历,来讲述着风在一年四季中都在不停的奔波忙碌着。通过拟人的手法将这部作品中的风自己来讲述着,使人倍感亲切。

作品原文:

我是季候的忠实的使者

报告时序的运转与变化

奔忙在世界上

寂静的微寒的二月

我从南方的森林出发

爬上险峻的山峰

走过卑湿的山谷

渡过湖沼与江河

带着温暖与微笑

沿途唤醒沉睡的生物

山巅的积雪溶化了

结冰的河流解冻了

黑色的土地吐出绿色的嫩芽

百鸟在飘动的树枝上歌唱

忧愁从人们脸上消失

含笑的眼睛

看着被阳光照射的田野

布谷鸟站在山岩上

一阵阵一阵阵地叫唤

殷勤地催促着农人

把土地翻耕

把河水灌溉

向田亩播撒种子

晴朗的发光的五月

我徘徊在山谷和田野

河流因我的跳跃激起波浪

池沼因我的漫步浮起皱纹

午后,我疾行在悬崖的边沿

晚上,我休息在森林

我是云的牧人

带领羊群一样的白云

放牧在碧蓝的晴空

从上空慢慢移行

阴影停留在旷野

我是雨的引路人

当大地为久旱所焦灼

我被发怒的乌云推拥

带着急喘,匆忙地

跃上山崖、跳下平野,

疾驰在闪电、雷、雨的前面

拍击着门窗,向人们呼喊:

“大雷雨要来了!

大雷雨要来了!”成熟的丰盛的八月

挂满稻草的杉树林里

在草堆上微睡之后

走过收割了的田亩

到山脚下的乡村

裹着头巾的农妇

向我发出欢呼

当她们在广场上

高高地举起筛子

摆动风车的扇柄

我就以我的敏捷

帮助这些勤奋的人

把谷壳和米糠吹散出来

起雾和下雨的日子

我走在阴凉的大气里

自然在极度的繁华之后

已临到了厌倦

曾经美丽的东西

都已变成枯萎

飞鸟合上翅膀

鸣虫停止叫唤

我含着伤感

摇落树上欲坠的残叶

打扫枯枝狼藉的院子

推倒被秋雨淋成乌黑的篱笆

挨家挨户督促贫苦的人们

赶快更换屋背上的茅草

上山砍伐冬季的燃料

因为我知道,对于他们

更坏的日子还在后面

阴暗的忧郁的十一月

带着寒冷的雨滴

我离开遥远的北方

有时,在黄昏

穿过荒凉的旷野

我走近一家茅屋

从窗户向里面窥探

一个农夫和他的妻子

对着刚点亮的油灯

为不曾缴纳税租而愁苦

一听见外面有了声音

就突然打了一个寒噤

当我从摩天的山岭经过

盲眼的老人跟我下来

他是季候的掘墓人

以嫉妒为食粮

以仇恨为饮料

他的嘘息侵进我的灵魂

自从他和我同路以来

我就不再有愉快了

我抖索着,牵着他枯干的手

慢慢地从山上走下平原

沿着我来的路向南方移行

四周,看不见人影和兽迹

万物露出惨愁的样子

这个老人!他一边扶着我

一边用痉挛的手摸索

他的手指所触到的东西

都起了一阵可怕的寒颤

他的脚一伸到河流

河水就成了僵冻

他睁着灰白无光的眼睛

不断地从嘴里吐出咒语:

“大地死了……大地死了……”

于是他散播着雪片

抛掷着雪团

用一层厚厚的白雪

裹住大地的尸身

当我极目远望时

我也不禁伏倒在山岩上啜泣……

等一切生物经过长期的坚忍

经过悠久的黑暗与寒冷的统治

我又从南方海上的一个小岛起程

站在那第一只北航的船的布帆后面

带着温暖和燕子、欢快和花朵

唱着白云的柔美的歌

为金色的阳光所护送

向初醒的大地飞奔……

2、《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作品原文: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盼望》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79年3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分为两节。第一节为两层,只对比两个海员的对话;第二节揭示海员话中所包含的意蕴。表层是海员的不同人生哲学,深层则涵盖着所有人们的不同人生态度。

作品原文: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4、《礁石》从艺术手法来看,在诗中,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问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使礁石人格化,所以在读的答时候,应该超然于物外,想得更深远。

作品原文: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5、《树》写于1940年春天,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正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正给予我们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诗人艾青清醒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产生灵感和联想,写作了这首诗。

作品原文: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生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盼 望

  艾 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最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979年3月,上海

  一首好诗,能给人以启迪、遐想,而且往往是读者意会到的要比诗人字面上写出的还多。艾青的《盼望》就是这样一首好诗。它一共只有六句,描述了海员在“起锚”和“抛锚”时的喜悦心情和两种“盼望”:一种是“盼望出发”,因而便喜欢看到“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种是“盼望到达”,因而就很高兴听到“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至于海员们为什么喜欢“盼望出发”,又为什么高兴地“盼望到达”,诗人没有说,留给读者去思考。

  诗中描述海员的两种“盼望”,实际上是对新中国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的赞扬。因为对于海员来说,“盼望出发”就是企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就是期待与向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没有出发,就无所谓到达;没有战斗,也就谈不上胜利。因此,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正是表达了对战斗与胜利的渴望。推而广之,出发与到达——战斗与胜利,岂只是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每一个革命者在人生的征途上不也常常在脑海里涌现这两种盼望么船在海上,会不停地遇到风浪:人在世上,会不断地碰到困难。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就应该象英雄的海员那样,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这就是《盼望》一诗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 一篇作文关于艾青《盼望》

我盼望祖国更加富强,让全世界都认识到她雄浑的力量,从四大发明的有口皆碑到载人航天的圆满成功,勤劳智慧的炎黄子孙让世界瞩目、让世界赞叹!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一个大而强、富而美的中国向世人展现。

长江拍打巨浪,黄河掀起波澜,展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如日中天。让卫星在她的怀抱里在一次腾空飞翔!追风揽月;让核电站激发更大的 ,击活中华大地每一个角落。

巍巍长城,绵亘无边,擎立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我富强伟大的祖国昂首挺立在世界的东方,骄傲的向世界的大洲大洋,向天外的星球宇宙,纵声呼喊:中华伟大! 太多得盼望让语言苍白无力,无法形容她。祖国的蒸蒸日上、世界的和平发展,难道仅仅是盼望就足够的吗? 我知道,盼望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长长的差距。

这差距只能用一点一滴的努力来填充。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将好好学习,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报效祖国,“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依然是我们的理想。

人生如果没有盼望,就不会有色彩,因此,为了多采的生命,我要探求终生。

2 一篇话题作文关于艾青《盼望》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最起锚所激起

要写好这篇话题作文,就要认真阅读并准确理解这首诗的深刻意蕴,尤其要深入理解“出发”和“到达”这些关键词句的象征意义“出发”,可理解为事情的开始,对目标的追求,准备面临的考验等:“到达”,可理解为事情的结束,理想的实现,成功的喜悦等“出发与到达”与人生中的无数个起点和终点一样,是对立统一、紧密相联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船,一个追求的目标达到了,又要去追求另一个新的目标,人生的价值就是在不懈的追求中实现的对这首诗,如果不能迅速抓住关键词句来思考分析,如果仅局限于从字面意义和诗中的“海员”形象去理解,就会过于狭隘,过于肤浅,甚至偏离题意。

3 求一篇材料作文的论据如题,作文材料如下盼望(艾青)一个海员说,

出发与到达 我不仅喜欢那一片洁白的浪花,同时也聆听着那一阵铁链的喧哗,因为那不仅仅美丽,悦耳,还预示着新的一步和新的彼岸 人生的旅途就好比在海上旅行,有异想不到的海啸;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鲨鱼;但也会出现美丽的太阳,洁白的云彩,蔚蓝的天空不论前面是黑暗的或是光明的,我都想踏上船,然后去看看因为那是我的第一步,我的开始我要出发从我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开始,我便一直往前走,坐在那船上也很紧张,毕竟对前方的一切情况都一无所知,但当看到起锚时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我又兴奋了,因为我要前进了,去另一个彼岸,去看看那里的风土人情,因此,我出发了一路上看到了风景如画的地方,也遇到过大风大浪的侵袭,但都潇洒度过,并无大碍一路的颠簸令我筋疲力尽,好想停下来歇歇,这时听到了抛锚时那一阵铁链的喧哗,我兴奋不已,一个新的彼岸,我从未来过,好奇心促使我去研究研究,待一番研究过后,对此地已有大概了解之后,便又登上那条船,去看看别的地方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海上航行,却要用几十年去完成 人生旅途虽然很象航海,有荆棘,有海啸,但人生的旅途却比航海更累,我一出生就已经被安排到了那条船上,必须前行前方的一切都是神秘的,上天不愿透露一丁点给我出发时是百感交集的,有兴奋有紧张有害怕有恐怖,但内心还想着:既然来了,就要做到最好,一直这样想着,有过失败,所以就有了痛苦,漫漫地到达了“高中”这个彼岸,初涉这个“土地”,令我大吃一惊,这片“土地”是如此丰富,种类繁多,类型多样等等,得待我好一阵研究 其实,我倒觉得出发与到达这两个时刻并无什么,但他们之间的过程是令人回味,也令人留恋的,我要用几十年去完成这次航海,现在刚刚走了16年虽然有痛有乐,有福有祸,但我坚信:我会以最出色的表现完成这次航海,为我人生的历史留下些灿烂的阳光 出发与到达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英姿勃发、 昂扬的年轻人总是渴望出发,他们常常怀揣一腔热血,满腔憧憬,向往着直指彼岸的“到达” 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入关中约法三章,据霸上赴鸿门宴,困垓下斩楚霸王,终于登龙椅而成千秋帝业;诸葛亮初出茅庐,舌战群儒联吴抗曹,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最后实现天下三分的局面;唐玄奘西出阳关,过火焰山,渡通天河,历经磨难,终成正果,大雁塔下,一代高僧 追随着前人的脚步,我们可以看到,出发,然后到达,是一次完美的出发 然而,究竟有多少人能受到上天的眷顾从而拥有一次完美的出发?每当扬帆起航之后,又有多少海员能再次听到回家抛锚而发出的铁链的喧哗?毕竟,完美的“到达”总是显得有有点遥远和渺茫……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河畔,荆轲击筑而歌燕太子丹等众人玄冠素衣,翘首以待,待的是献头颅以刺秦王的佳音回传这是多么壮烈的出发啊,然而历史总是喜欢捉弄一下脆弱的生命,结果大秦帝国车裂荆轲且吞并了燕地勇敢的壮士最终没有完成他的“到达”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江南小城里,柳絮深巷,门扉紧掩,青石板路上传来的马蹄声载着游子科考入仕的梦想,却一次次击碎了闺中思妇的等待那些远行在外寻找机会的游子们终究没有“到达”,“何当共剪西窗烛”的甜蜜只有化作深闺里的声声叹息 终究没有“到达”,“何当共剪西窗烛”的甜蜜只有化作深闺里的声声叹息 罗布泊,那个可怕的拒绝生命的地方,已经成为死亡的代名词在铺天盖地的沙尘暴过后,余纯顺,这个坚忍的上海男人在众人的期待中踏上了向那不毛之地的探险征程,然而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他的脚步终于被无情的沙漠所阻,消逝在茫茫杀沙海中他出发了,却永远留在了出发的路上 出发时多么令人渴望,令人企待,而到达却似乎像一幕幕悲剧在重演,不同的仅仅时主人公罢了于是,在害怕出发而未必到达的恐惧中,很多人就选择了彻底地放弃出发但是,我们需要扪心自问的是,如果出发而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那么,我们还要不要出发呢? 答案必然时肯定的 出发是蕴含生机的挑战,到达是动人心魄的凯旋而每一次出发,并不一定能到达但是,我们要有一种“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每一次出发都是对人生的搏击,每一次出发都是对生命的构建,每一次出发都是对梦想的答复余纯顺们出发了,虽然没有到达,可是,他们用留在出发路上的生命之歌向我们演绎了另一层意义上的“到达”。

4 艾青的盼望

“洁白的浪花”和“铁链的喧嚣”分别从哪两个角度写的?有什么好处?它描述了海员在“起锚”和“抛锚”时的喜悦心情和两种“盼望”:一种是“盼望出发”,因而便喜欢看到“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种是“盼望到达”,因而就很高兴听到“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诗中描述海员的两种“盼望”,实际上是对新中国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的赞扬因为对于海员来说,“盼望出发”就是企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就是期待与向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没有出发,就无所谓到达;没有战斗,也就谈不上胜利因此,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正是表达了对战斗与胜利的渴望推而广之,出发与到达?dd战斗与胜利,岂只是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每一个革命者在人生的征途上不也常常在脑海里涌现这两种盼望么?船在海上,会不停地遇到风浪:人在世上,会不断地碰到困难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就应该象英雄的海员那样,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这就是《盼望》一诗给我们的深刻启示盼望(艾 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979年3月,上海 (选自《归来的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一首好诗,能给人以启迪、遐想,而且往往是读者意会到的要比诗人字面上写出的还多艾青的《盼望》就是这样一首好诗它一共只有六句,描述了海员在“起锚”和“抛锚”时的喜悦心情和两种“盼望”:一种是“盼望出发”,因而便喜欢看到“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种是“盼望到达”,因而就很高兴听到“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至于海员们为什么喜欢“盼望出发”,又为什么高兴地“盼望到达”,诗人没有说,留给读者去思考 艾青一贯强调诗歌的语言应富有启示性他的《诗论》有云:“启示的语言,以最平凡的外形,蕴蓄着深刻的真理”他的许多歌唱平凡的真理的短诗,大都是“以最平凡的外形”抒写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真知灼见,语言都富有启示性 《盼望》一诗也是如此诗中描述海员的两种“盼望”,实际上是对新中国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的赞扬因为对于海员来说,“盼望出发”就是企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就是期待与向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没有出发,就无所谓到达;没有战斗,也就谈不上胜利因此,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正是表达了对战斗与胜利的渴望推而广之,出发与到达——战斗与胜利,岂只是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每一个革命者在人生的征途上不也常常在脑海里涌现这两种盼望么?船在海上,会不停地遇到风浪:人在世上,会不断地碰到困难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就应该象英雄的海员那样,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这就是《盼望》一诗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艾青诗作刻意追求单纯的美、朴素的美这首小诗意象单纯,主体是两个海员的两句富于形象的话,而这两句话又由两个象征性意象组成诗人正是通过对两种盼望的具体、形象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一代海员的思想情怀诗作完全采用口语入诗诗人曾说:“我用口语写诗,没有为押韵而拼凑诗,我写诗是服从自己构思,具有内在的节奏,念起来顺口,听起来和谐就完了”(《诗论》)这首小诗正是这样诗中两句散文句式的诗行长达二十余字,但念起来像山泉一样自然流泻,显示出朴素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美 起锚与抛锚 汹涌着波涛的大海无边无沿…… 诗人对于大海是太熟悉了它的欢乐,它的痛苦,它的辽阔,它的深邃,它的浪花,它的浪谷…… 在他19岁的时候,就乘过一条邮轮漂洋过海而后又几次出国,到过欧洲、南美洲等地他对海员的生活也是非常熟悉的1979年,他在上海写下《盼望》一诗 这首诗是写海员们的生活的,着重在写海员们的心情海员们长期在海上生活,远离大陆,远离城市和乡村,远离普通的、喧嚣的生活,也远离亲人他们的生活是单调的,而又是别具一格的这样长期的海上生活,养成了他们特有的性格,也塑造了他们特有的心态可以说,他们的生活具有特有的风采,他们的生活是艰苦的,但也是富有诗意的诗人对他们的生活很熟悉,完全可以从许多角度来写而《盼望》一诗,却极其巧妙地只选了这样一个角度:以锚为中心,写起锚和抛锚锚,是船上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起锚和抛锚,又是海员生活的两个最富代表性的两个动作起锚,意味着一次新的航行开始了,抛锚,意味着一次航行结束了诗集中地写起锚和抛锚时海员的心情,并以海员的话来表达,就更具真实感和亲切感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起锚和抛锚,是一次航行的两头,可以说,此时海员们的心情最激动起锚,是新的工作开始了,海员们盼望着去建立新的业绩抛锚,是一次工作结束了,取得了这次航行的胜利诗人对海员们的这种心情很理解,抓住起锚和抛锚来写,既准确又很精练地能把海员的心情写出。

“洁白的浪花”和“铁链的喧嚣”分别从哪两个角度写的?有什么好处?

它描述了海员在“起锚”和“抛锚”时的喜悦心情和两种“盼望”:一种是“盼望出发”,因而便喜欢看到“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种是“盼望到达”,因而就很高兴听到“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诗中描述海员的两种“盼望”,实际上是对新中国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的赞扬。因为对于海员来说,“盼望出发”就是企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就是期待与向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没有出发,就无所谓到达;没有战斗,也就谈不上胜利。因此,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正是表达了对战斗与胜利的渴望。推而广之,出发与到达dd战斗与胜利,岂只是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每一个革命者在人生的征途上不也常常在脑海里涌现这两种盼望么船在海上,会不停地遇到风浪:人在世上,会不断地碰到困难。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就应该象英雄的海员那样,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这就是《盼望》一诗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201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