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写作背景

村晚写作背景,第1张

《村晚》写于诗人雷震晚年隐居期间,诗人游览农家时见到了富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即景写就了这首诗。《村晚》的作者雷震是宋代诗人,其诗见于《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

陂(bēi):池塘。

衔:口里含着。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漪(yī),水波。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信口:随口。

译文

池塘里长满水草,池水也灌得满满的,落日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落日映在水面上,浸在带有凉意的水纹里。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赏析

全诗勾勒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前两句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又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村晚古诗意思: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多的要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仿佛叼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牧童骑在牛背上慢慢往家回,手里拿着一支短笛,没有依照乐谱,随意吹着音调。

表达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雷震,生卒年不详,今江西南昌人,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举进士,此诗见明李蓘编《宋艺圃集》卷十四。《全宋诗》仅录其诗一首,即此诗。

前两句写景。首句写池塘周围长满了野草,池塘里的水快要漫过池塘的岸。“陂”,指水的岸边。次句写快要下山的太阳照在泛着涟漪的水面上。“衔”字采用了拟物的修辞方法,赋予山以生命,将太阳快要下山的景象写得很生动,很有新意。“浸”有没入、投入、映入的意思。一个“浸”字,将青山、落日、池塘周围的草、池塘里的涟漪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村晚画面的背景。“寒漪”指傍晚略带寒意的水纹。这里实际上写了诗人所感到的一丝凉意,这在夏天当然是令人愉快的。

后两句写牧童。三句写牧童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末句写牧童用短笛信口吹着无腔曲。这两句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他才是整个村晚画面的主角。

此诗活脱脱是一幅村晚牧归图,画面色彩丰富,层次分明,具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特别是那位牧童无拘无束悠然自得的样子,让人觉得特别亲切、讨喜。

有朋友提问:《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这三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题主把这几首诗放在一块来提问,自然是自己早已有了看法,认为这几首诗所表达的感情类似。但是题主忽略了一个问题,《四时田园杂兴》是组诗,总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那么我们用哪一首来做分析呢?

现在提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一般指他这首: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六麻”部的七言绝句,描写了夏日田园风情。诗意并不复杂,并没有多深远的意思在里面。诗人从一个老人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儿女辈成为劳动主力,而孙辈还在学习劳动的忙碌且各得其所的画面。用笔清新,描写细腻,读起来逸趣横生。

我们再看杨万里的《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八庚”部的七绝。不过首句入韵的“冰”字属于“十蒸”部,属于邻韵,这就是首句邻韵的“孤雁出群格”,是合律的近体诗。

宋朝关于押韵的不同格式也是诗人在韵书越来越细致,创作却越来越灵活之下做出的各方面试探。这种创作间接或直接地促成了韵部大合并,《平水韵》相对于《广韵》,从206韵部到106韵部,合并了将近一半,不得不说和南宋诗人的努力有关。

这首诗从诗题就可以看出是写一个动态场景,小孩子们早上起来把铜盆里面结冻的冰块取出来,用彩绳挂着当乐器玩。“钲”,古代击乐器。青铜制,形似倒置铜钟,有长柄。用于行军。然后咔嚓一声响,脆了。“磬”,也是打击乐器,不过是玉石制成,声音清脆。

玩冰的是小孩子,而写诗的呢?是老人。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正因为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情趣。

好,我们现在就找到了《四时田园杂兴》中那首诗和《稚子弄冰》的共同点,都是老人看小孩,记录生活细节,不过范成大写了几个场景,而杨万里只抓住那一瞬间的动态,这种贴近生活的自然意趣在阅尽千帆的老人眼中,更是值得记录和珍惜的情境。

这是一种什么心态?湖海江河千万里,不及小院膝围孙。就算我们选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的其他诗,反映的心态和情感也差不多。

我们再看南宋雷震的《村晚》,可以注意到这三首诗的作者都是南宋诗人: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四支”部的七绝。注意韵脚字“陂”、“漪”、“吹”我们今天读起来不押韵,但是在平水韵中是一个韵部的,也就是说在当时,这三个字的发音接近。

这首诗写的什么呢?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诗的前两句为静景,后两句为动态,但是疏朗清淡的描写中无不透露出诗人对山野田园乐趣的欣赏。

这首诗成于雷震老年归隐时期,所以同样是从老人的视角观察、描写山村景色和牧童吹笛,在文字中不自觉地透露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满意和喜爱。

所以,我们能找出这三首诗的共同点来,这也就是题主能够把这三首诗列到一起的缘故。

为什么这三首作品能表达出类似的归隐田园、热爱生活的情感呢?

其实这后面是整个宋朝诗的演变和王朝气象的变化,以及最关键的一点,这三位诗人在文学上共同的经历。

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被忽略的巅峰——宋诗脉络》,讲到过诗在宋朝的发展和消沉。我们平时聊到南宋文学,有没有诗人?有很多朋友可能第一反应就是爱国诗人陆游。但是除了陆游之外,脑海中就一片空白。这不是我们的错,在词牌大量崛起并开始侵袭诗的领地之时,确实也只有陆游在南宋诗坛苦苦支撑。到后来有了“江湖诗派”出来,虽然创作激情高,但是由于创作者本身处于文坛、官场的下层,所以格调不高,艺术性也不高。

但就是这样的“江湖诗派”还在南宋末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诗名。

实际上南宋的诗人另有几人,虽然没有成派,却算得上诗在南宋的正统传承和变化。南宋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这些诗人和“江湖诗派”的区别在哪?

这几个人,都是官场中人。即使是生平一片空白的雷震,也是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这些诗人都是家学渊源、文化层次都比较高,不说仕途是否顺利,但至少都是在场面上混过的人。而这些人的老年作品都是自带云开雨霁,怡然自得的感觉,和“江湖诗派”以文横行、不事雕琢、虚浮大气完全不同。

历经风雨之后的沉静,对平淡自然生活发自内心的喜欢,就是这几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是这几位高层文人的情感表达。

我们读诗、析诗,要把诗人、作品放到大的时代和环境中,参考诗人个人经历,才能真正抓住作品的重点,做到对诗人表达感情的心领神会。

不论他的风格是含蓄的,还是坦诚的。

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出自:宋代雷震

原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赏析

诗前两句写背景。首句“草满池塘”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借鉴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但以“满”字易“生”字,显出节令的不同。“水满陂”,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次句写远山落日。

用一个“衔”字,形象地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况,与杜甫“四更山吐月”的“吐”字同见炼字之工。又用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水中,与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句情景非常相似。

诗围绕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绚丽。

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他骑着牛儿,走向村庄,手中拿着支短笛,随意吹着。与上两句的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非常生动活泼。

牧童骑着牛,不是规规矩矩地骑,而是横坐着;他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于是,牧童调皮天真的神态,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为之耳目一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00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