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意义是什么啊?

《边城》的意义是什么啊?,第1张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边城》中所呈现的民俗风情有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婚嫁民俗。

1、饮食民俗

沈从文在《边城》中提到翠翠喜欢用蒜苗泡在米汤里做酸蒜苗;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尖角粽子,就连结婚用的礼品中也少不了一坛酒、一盒糍粑。由这些可见,湘西人喜欢吃糯食、酸辣食品、鱼类,喜欢喝甜酒、烧酒。

2、服饰民俗

沈从文在《边城》中主要描写了中年妇人喜穿浆洗得极硬的蓝布衣裳,做事时在胸前挂有白布扣花围裙,她们平日里孵一窠小鸡,养两只猪也是为了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其他回来。

十三四岁的小女孩逢上过节出门,总在脸上涂上两饼红色,穿上不甚称身的新衣,脚下穿一双尖尖头新油过的皮钉鞋,遇上家里稍有钱的,手上还会戴上一副麻花绞的银手镯,闪着白白的亮光。

3、建筑民俗

边城人家的住房文中描写到吊脚楼建筑,边城多雨水,气候湿润,而边城里面多山,所以建房子时总会出现余地有限,这样修建吊脚楼既能够省地还能够起到防潮的作用,而且外形也很美观,所以很受边城人们的喜爱。

4、交通民俗

沈从文的《边城》以湘西茶峒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5、婚姻民俗

在《边城》中翠翠与老二的爱情是从歌开始的。湘西男女喜爱的是通过带有民族特色的以歌为媒,也就是走马路的方式。

《边城》中的审美意象

  所谓意象,即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说的艺术本体,是文学作品中侧重于表现创作主题的情感与思想的具有较强的主观虚拟性和直接感受性的富有象征一位的艺术形象。①其基本规定就是情景交融,它是任何作品都要创造的对象。

  作者沈从文是一位写景的圣手,更是一位塑造审美对象的顶尖高手在在《边城》一文中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和绘画家的大手笔既简略而又详尽地勾勒了一副优美、宁静、恬然、闲适的湘西田园山水图。文中环境描写的每一处景物,生活画面的每一场景,人们之间的每一丝感情纠葛在不同的作者心中无一不是一种别有风味与特色的审美意象——文章一开篇作者便用白描的语言“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①简略的勾勒了小说发生的特定环境,语言是那么的简练、真挚与朴实,读来是那么的脍炙人口,这里便隐藏着作者的灵魂,栖息着作者对纯美自然的追求和向往的心灵。接着无论是对老艄公形象的塑造还是对妙龄少女翠翠以及情郎天宝与滩送的巨笔烘托无不体现了人性的无私与真诚,纯洁与厚道;在作者的笔下,不管是人还是物,是景还是情一切皆信手拈来,全无雕琢之痕和矫揉造作之态,全都下得那么和谐与安然,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完美与统一。那一轮东升的太阳、那一抹西归的晚霞,溪边小船的开渡,无不展示了自然造物的和谐与统一,字里行间充溢着人间的和平与安详;那每一声鸟儿的啼叫、每一股流淌的河水、每一丝空气的流动,无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无不蕴含着永不褪色的鉴赏价值;在黄昏里那老船夫充满诱惑的故事和小女孩充满好奇的谛听以及身边的黄狗也无一不是一幅也然自乐的美丽剪影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副仙境般的画面和乡民们和睦相处的融洽无不是作者精神的外化和人格的体现,无不寄托着作者内心的憧憬与期待、激情与向往。

  二、《边城》中的审美意境

  众所周知,意境是中国古代抒情文学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它是指文学作品中营造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并且具有深邃、悠远的审美意蕴的文学形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境界。是一种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体、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或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亦可以说是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的审美理想。

  我认为《边城》体现的意境美主要是未被污染的自然之美和优美健康的人性之美。透过《边城》的字里行间,无论是那如诗如画的田园牧歌式的自然风景与社会环境还是那供奉人性的小庙,无一不是一种优美与高尚意境的和谐统一。置身于那平静、平淡朴实、古老而祥和的自然环境中,你不禁会感到有一种回归自然,超凡脱俗的飘飘欲仙之快感,感觉到整个身心

  完全被大自然所融化,遍《边城》仿佛觉得自己的心灵被洗涤了一样纯净如水。这便是沈从文《边城》的魅力和意境之所在。作者正是通过对还未来得及接受外来物质文明,还未遭受外来文明侵袭的湘西小镇及其男女之爱情、祖孙之亲情、兄弟之手足情等的描述,为这些人哀乐背后的“爱”字作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从而使作品也更生动地表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情美与人性美——一种与都市文明被扭曲的人性相反的`一种“近于野兽醇厚的个性”、②一种朴素真挚的人情美。在这里社会古旧的礼法与习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难以施威。如撑船老人的勤劳善良、轻利重义,常年为众人撑渡却不取分毫,反而到处情人喝酒,卖猪肉相互推钱;小城里婚嫁自由,只要儿女们喜欢,即便是最有钱的顺顺也是有一个不在乎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沈从文在《边城》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美是一种超越了具体的事件和物体所达到的一种意识领域中的至高境界,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人性的最原始的面目。然而这种美好、至善的人性美只能存在于作者的笔下和读者的想象之中,现实却是一张被被扭曲了的另一种形态。因此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在谈及沈从文时说:“他并不像鲁迅那样把火一样的热情包在冰一样的冷静里,也不像巴金是火爆的热情洋溢,更不似老舍的幽默滑稽式的提示人生,而是在微笑中藏着哀痛,微凉中夹着忧郁。”③

  《边城》中作者笔下的诸种意象共同营造的意境之美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正因为如此,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惆怅,仿佛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这种美感,也就是尼采说的那种“形而上的慰藉”④。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登高远望,这样来引发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带给读者的就是一种惆怅。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扩展资料

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本文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二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

二是诗画般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

参考资料:

-边城

一是环境的优美,二是人物的淳美,三是爱情故事的凄美。下面就分别从这三方面来具体分析《边城》这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

首先,环境的优美。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给我们着力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景美和风俗美。这种古朴雅洁而又有些原始野性的风情,这种田园牧歌般的情调,刻意淡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阶级冲突,正所谓“浓浓的地方色彩,淡淡的时代投影”,而这些也构成了文中人物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并且,作者在描述这种环境的优美时,主要从自然风光和社会风俗两个角度来进行详细具体地描述的。

自然风光方面,作者在小说一开头,就给我们描绘了碧岨溪那迷人的风光,“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入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此外,在作品中,作者对酉水岸边的吊脚楼、茶峒的码头、小溪流上的绳渡、翠绿的竹篁、清澈的溪水、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等都作了细致描绘,精心勾画了一幅湘西风景画。

社会风俗方面,作者在故事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陪嫁、丧葬、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构成了一道鲜亮的风景线,从而也使《边城》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乡土文学色彩。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几乎占了作品的三分之一的篇幅。难怪有些文学批评家评论《边城》这部小说说其不像是小说,而更像是散文。

不管是自然风光方面,还是社会风俗方面,都是作者在着力为我们描述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这种环境描写的特色,总体可以概括为优美。这是作者在《边城》这部小说中首先给我们读者展示出来的一种美。

其次,人物的淳美。所谓“淳美”,既是一种纯朴厚道的美。你看,不管是主要人物老船夫、翠翠,船总及其两个儿子天宝、傩送,还是其他的次要的人物,如杨马兵、坐渡船的人等,无不是纯朴厚道的。在作品中,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他的职业是在碧岨溪为来往过客摆渡,五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靠公家发给的三斗米、七百钱维持祖孙二人的生活。他不仅拒收过客的钱财,而且善待乡亲,有时在渡口遇到熟人,常请到家里喝酒,有时在城里别人想尝他的酒,他就把葫芦递上让人喝个够,是多么的慷慨大方、质朴憨厚呀!再看翠翠,她是作家倾注“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刚出场的翠翠,是一个刚刚脱离儿童期的船家少女,一举一动还带着点童稚气,体现着童贞美。面对爱情,她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表现为少女的朦胧向往,表现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当爷爷死去,傩送出走的双重悲剧发生后,她仍不改初衷地在渡船上生活下去,并且谢绝船总接她到自家住的好意,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总而言之,她用美好的心灵,抒写了一手湘西边地少女纯朴、坚贞、情爱美的诗篇,这正是翠翠的典型性所在。

船总顺顺,为人既明事理,正直和平,又不爱财,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他能够常常体恤穷苦人,送给老船夫鸭和粽子等;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以料理丧事。他的大儿子天保,代表了茶峒人粗卤爽直的一面,在见过翠翠后就爱上了她,于是走车路向老船夫提亲。车路不成,虽然有些许的气恼和愤慨,但是当得知弟弟傩送也同时爱上翠翠时,便毅然让弟弟走马路在碧岨溪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歌求亲,而自己“绝不会捡马粪塞其嘴巴的”,表现出何等的宽容大度。老二傩送,本来相貌就美丽得很,当地茶峒船家人取其一个诨名叫“岳云”,而他不光外表美,心灵也非常之美。哥哥走马路提亲失败,虽然自己也爱上翠翠,但却让哥哥走马路提亲,和自己进行公平竞争;哥哥不善于唱歌,自己就愿意替哥哥唱歌,同自己进行公平比赛。面对爱情,兄弟俩虽说不愿意将情人奉让,却也没有庸俗的嫉妒心和以野蛮的习俗来以死相争。作者特别强调傩送不为团总女儿丰厚的陪嫁——碾坊所动心,在爱情和金钱的选择中,他不爱碾坊爱渡船。在他们兄弟表现出来的既对爱情专一忠诚又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同样寄托了作者的美学理想。这是作品主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美。次要人物呢,其中也不乏此类的例子,如杨马兵,这位年轻时向翠翠母亲唱歌求爱而未能如愿以偿的人,在老船夫过世后却成为翠翠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试想,如果没有宽阔的胸襟,淳朴的性情,他能做到这些吗

再有,坐船过渡的人中也不乏其例。本来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但其中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表示对老船夫的酬谢。团总的老婆和女儿两人过渡,上岸后硬是塞给翠翠一把铜子;当翠翠到河街上顺顺家的吊脚楼上看赛龙舟时,母女二人热情地相邀到她们身边去坐,因为这里看河中的一切朗然在望,属于最佳位置了,而全然不计较翠翠实际上是婚姻问题上的竞争对象,说得严重点,就是“情敌”。卖肉的屠户等商人对老船夫也是非常地友善,老船夫想买肉,屠户总是不愿接钱,若是收了钱,那么称肉时总选取最好的一处,并且把分量故意加多,而其他买肉的人见此情景,却从不责怪屠户偏心不公。民风如此淳朴,人们如此憨厚,实属难得,实属罕见,就连那些被一般人嗤之一鼻的妓女们也永远那么浑厚。她们即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中绅士还更可信任。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表现人物的纯美是作家在《边城》这部小说中表现自己审美追求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三种美,是爱情故事的凄美。怎么说呢?这部作品,不是以大团圆为结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样的结尾,给我们读者昭示着这部作品表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而在作品中,翠翠父母的为爱情而双双献身,大老天宝的溺水而亡,老船夫的猝死,以及白塔在暴风雨夜的坍塌,同样给我们读者说明这部小说是一出悲剧。那么这个悲剧是怎么形成的呢?沈从文先生有意回避或冲淡了人为的对立和冲突,他在小说中涉及了许多误会。当地恋爱的方式有两种:车路和马路。车路是汉族人的风俗,即要听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而马路则是文中描写的苗族的求爱方式,要在远处为心上人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情歌来赢得女子的芳心。在作品中,大老天宝选择了车路,于是托杨马兵做媒人来说合。在杨马兵看来,老船夫是完全可以主宰翠翠的婚姻大权的,因此天宝大老的婚姻成否完全捏在老船夫的手里。可是老船夫出于对于翠翠的尊重和爱,不愿意主宰这场婚姻,所以有人来说媒,他就去征求翠翠的意见。翠翠年龄较小,比较天真,不好意思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使得老船夫误认为翠翠喜欢走马路,所以大老两次托人提亲老船夫都不置可否。而当大老打算走马路时,才知道弟弟二老傩送也同时爱上了翠翠,他们于是准备公平竞赛。可是二老一张口,大老自知不是人家的对手,因此抽身退出,远走他乡,结果酿成大老在烦恼、悲哀、愤慨之中水鸭子反被淹死的悲剧。深爱着翠翠同时又爱哥哥的二老对老船夫吞吞吐吐的行为很是反感,认为是他间接害死了大老,这种情绪明显影响到其父亲顺顺。船总顺顺与老船夫一向非常友好,但是船总因为大老的死而非常伤心,以至于不愿意让间接害死大儿子的女孩再做二儿子的媳妇,使得父子争吵,二老傩送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远下桃源。而这些最终导致老船夫的努力失败,并在忧心如焚中猝然而死。就这样,一个原本可以皆大欢喜的爱情,最终变成了一出凄惨的悲剧,这也正是作家在作品中为我们展示出来的另一类美,即爱情故事的凄美。

综上所述,环境的优美,人物的淳美,爱情故事的凄美是作家沈从文在《边城》这部作品中为我们读者展示出来的三种不同类型的美。这三种美,各自具有不同于其他两方面的特点,相对独立,而同时又与其他两方面的美相互联系,不可割裂。这么说怎么理解呢?环境是人物生存的环境,它是人们生活、活动,发生一切动人故事的一个场所,当然也是组成故事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离开了环境,人物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从而就使故事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沈从文先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不惜笔墨、大费周章地描述湘西边地环境的优美。把环境描述得优美了,那么处于其中的人物自然也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变得淳美起来。因为在这里,环境本身就有自然风光和社会风俗两个方面。自然风光的优美,说明人物生活的是一个山美水也美的地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自然得山美水美人也美了。社会风俗,本身就是由群体的人约定俗成,经过长期的演变流传下来的,本身就离不开人。社会风俗,实际上对人们的活动和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社会风俗的美,当然使得人们的行为合乎礼仪,从而变得纯朴憨厚起来。这就是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环境是优美的,人物是淳美的,这两者浑然一体,相互映衬。读《边城》这一部作品,我们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不知是因为山水美了才显得人物美了,还是人物美了才显得山水美了。也就是说,在这里,山水的优美和人物的淳美已经不分主次,相互交融在一起了。这也正是作家在《边城》这部作品中要达到的一个审美境界,也可以说是作家的一个审美追求。他把湘西边地的环境描述得如此的优美,人物描述得如此的淳美,正是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祖国和故乡以及这里的人们的一种热爱。作为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管在什么时候,无论祖国富强与否,他都会热爱培养自己成才的祖国,就像孩子会爱自己的母亲一样。正基于此,沈从文先生深爱着虽然当时还处于危难之中的中国。爱祖国,最突出的表现,当然就是爱故乡和这里的人们。《边城》所描述的湘西边地,正是作家出生地的文学再现,也正是反映作家爱祖国、爱故乡以及爱这里的人们的思想的聚焦点。怀着对祖国和故乡及其人们的热爱来描述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然会把这里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美丽如画,也理所当然地会把这里的人们描述得淳朴、善良、爽直、憨厚------这样,就产生了《边城》这部作品中的环境的优美和人物的淳美这两种类型的美来。有些人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如此,那么作家为什么要把《边城》这部作品写成一个悲剧呢?即为什么会出现爱情故事的凄美这一种与前两种美性质截然相反的美呢?我们说,任何一部作品在写作时,都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边城》这部产生与现代文学时期的优秀作品当然也不例外。作家写这部小说时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一种危难时期,国内形势战争不断,动荡不已,国际形势日本帝国主义正对中国虎视眈眈,图谋吞并。因此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河秀丽,人民勤劳、善良等等这些时还是有一定的民族自豪感的,而致命的缺点就是经济的不发达,因此才有了上述的内忧外患。如此的现实,作为一个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作家来说,他必须正视这一点,而不能避而不谈,做一个精神上自我陶醉实则愚昧无知的阿Q。如果作家把《边城》这部作品写成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式的爱情故事,那么他就是对历史极大的不负责任。试想,国难当头谁还有心情谈论和欣赏“风月”呢?鸳鸯蝴蝶派小说的遭众人非议正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沈从文先生才把《边城》最后写成了一部悲剧,一部凄美的爱情悲剧,这一点,正如有些评论家说的“淡淡的时代投影”。也就是说,把《边城》写成一部爱情悲剧,是历史赋予作家的责任感。历史现实宥定了《边城》这部作品的悲剧性质。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爱情故事的凄美和环境的优美,和人物的淳美性质截然相反的美同时并存于《边城》这部作品中了。

总之,环境的优美、人物的淳美和爱情故事的凄美三者并存,共同构成了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也使《边城》这部“美”的作品不但倍受国内广大读者的青睐,而且为外国读者所传诵,从而能够留名于现代文学史

艺术特色:

1、细腻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2、诗画般的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

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作者故事:

1982年5月,沈从文携夫人张女士一起去张家界,前一天看了山下的金鞭溪,第二天要上山去,他因腿脚不方便,夫人和陪同的人去了,他留在宾馆里。

张家界管理处的同志拿来纸和笔要请他题字,他答应了。管理处的人员想陪着他,被他拒绝了。管理处的同志想到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放心,怕有什么不方便。

沈从文说,“至于身体,我才检查的,没什么大毛病,你们放心吧”。玩了大半天,夫人和陪同的人回到宾馆时,看到沈从文写了“张家界”“金鞭岩”“展卷”等好多幅。

这时,他已是一身疲倦,见了夫人便说,今天是真正写累了。看到一沓题字,管理处的同志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对于要出书请他题写书名的,他常常要写好几幅寄给人家,让人家去选

。沈从文写字,从来不讲究笔和墨。1981年,他在给作家彭荆风信中说到,用的笔通只值一毛三分中小学习字笔,纸也只用一毛五分的糊窗高丽纸。

墨是沉淀后加水的墨汁,所以无光彩,应叫死墨,用书行家看来就知道是外行。他也常常不满意自己写字。

-边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76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