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感情: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主旨: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赠从弟其二》为魏朝词人刘桢所著。
全文: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翻译: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直立。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扩展资料:
本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梁甫行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长期遭受水涝灾害的兖、豫地区人民的生存状况,比较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也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
《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梁甫行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关心天下黎民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指明学生谈曹植在这首诗中的感情。
进而导入本诗教学。
二、作者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三、诗文内容理解
1、关键词语理解
[1]异气:气候不同。
[2]剧:艰苦。
[3]草墅: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
[4]行止:行动的踪迹。
[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6]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7]翔:绕行。
译文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和儿子像禽一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一由穿梭毫无顾忌。
四、鉴赏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一居。所以’妻子象禽一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梁甫行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2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文内容,赏析诗歌意境。
3品味诗歌语言,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赏析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增强同学们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针对评价目标一
(1)了解四首诗的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2)根据朗读要求阅读诗歌,读准字音,读正节奏,读出韵味,感受格律之美。
2针对评价目标二
(1)圈点勾画每首诗中的疑难字词,组内交流,能准确把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以及意义。
(2)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每首诗字面的含义,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
(3)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3针对评价目标三
(1)在评价目标二解决的基础上,深入研读诗歌,赏析诗中生动传神的词语及富含情感的诗句,深入挖掘诗歌的深刻内涵。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优美的语言是诗歌美的外衣”,反复品读诗歌中能够体现诗人情感的语句,尝试诵读其中的韵味,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
教学活动设计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语:古诗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优美的诗词意境深远,幽香怡人,正如一杯香茗,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正如歌中唱到的一样,读你的感觉像春天,读你的感觉像三月醉人的诗篇,美丽的经典,让我们一起走近古诗,领略诗词别样的美。
板块一:读通诗韵赏奇景
1预习检测,简介作家作品。
结合课前预习回顾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2在反复诵读中读准、读通、读美。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划分诗歌节奏。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 。
(3)学生自由读诗,注意重点字音。
教师随机指导,纠正错读。
点拨画线字音:
绿叶发华滋( ) 将以遗所思( )
老骥伏枥( ) 松枝一何劲( )
(4)指名朗读,学生赛读。
教师对读诗的环节引导学生适时点评。(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准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板块二:读懂显意寻正道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读懂每首诗字面的含义,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
2 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重点字词:
①遗(给予,馈赠)
②盈(充满)
③枥(马槽)
④盈缩(指人寿命的长短)
⑤怡(愉快)
⑥劲[刚劲,坚强有力]
⑦罹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凝寒,严寒。)
⑧剧(艰难)
⑨翔(这里指自在地行走)
⑩宇(房屋)
重点句子翻译:
(1)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交流点拨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交流点拨老马虽然卧在马槽子下,但它仍有日行千里的志向;英雄虽然年迈,但仍胸怀壮志。(3)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交流点拨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4)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交流点拨我的处境是多么地凄凉啊,无人问津,门庭萧条,甚至野狐野兔都在我家肆意地玩乐!
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板块三:品读析文明主旨
进一步品读诗歌,师生共同赏析研讨。1诗歌中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折其荣”,目的是“遗所思”。2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否与前面相矛盾?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提示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3 《龟虽寿》前四小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前四小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讲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古代的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都到处求取仙丹企图长生不老,但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在那个时代是可贵的。4“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提示认得寿命最后总有终结的一天,但寿命的长短却又不同,这长短之期,不仅仅是天命决定的。5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借用了孔子的一句关于松柏 的名句,你知道是哪一句吗?提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6 《赠从弟》中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劝勉之情的呢?提示本诗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劝勉之诗。同时也是言志诗。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借青松的刚劲,表明自己 的志向之坚贞。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诗人虽要劝勉,但不明说,而是以松柏为 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历严寒而不凋,把自己对堂弟的劝勉寄 托于其中。7“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提示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8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提示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本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适时安排自学环节,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交流小组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收获。 深入诗文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
板块四:诵读提升强深化
当堂背诵四首诗歌,比一比谁背得更快、更准、情感更到位。
课堂小结:作业分层巧布置
必做:分项积累思亲、爱国、明志、亲民的诗句。
选做:赏读曹操的多首诗歌,试对这位封建时期的伟大人物进行公允的评价。
梁甫行教案第3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分钟)
师:同学们好!你们知道“才高八斗”这个成语的故事吗?(生谈)“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屏显:才高八斗、曹植)你了解他吗?(屏显:后人对曹植评价)
二、( 分钟)
1、简介作者
2、解题
3、出示目标:(1分钟)
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大屏幕!
目标导航: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师: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到目标?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一定能达到目标!
三、初读-----领略诗风,把握基调( 分钟)
1、师:有了目标,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往梁甫探寻吧,但在探求的旅途中我们也不能闲着,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在朗读之前谁能告诉大家朗读诗歌有哪些要求啊?
读准字音、节奏、停顿、轻重缓急、读出感情等。
2、下面我们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读一读 领略诗之韵。
3、 学生自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4、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
5、听录音: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师: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幻灯片) 出示《梁甫行》 诗歌(节奏停顿)
6、齐读诗歌一遍
师: 普希金说“读书是最好的学习”。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 再读——通晓诗意,读出韵味(5分钟)
师:在同学们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我们到了梁甫,曹植所吟诵的古诗啊,我们可能听不大懂,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再读—通晓诗意,读出韵味。
1、(出示投影)请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师备案
4、全部讲完,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师:好!同学们对本首诗的内容理解得不错了!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注意:边读边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五、 品读—— 体悟情感,含英咀华(6分钟)
1、 师:从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的自信已经充分的建立起来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环节,老师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幻灯)品读—— 体悟情感,含英咀华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好在哪里?
1、(屏显)1 古人讲究炼字,常常“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首诗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2 贾岛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首诗中哪些句子写得好,试赏析。
选出你最有感触的句子(字),写一写。
我读----句(词),眼前浮现出了———————————————————————————————————的画面。
我读----句 (词), 体会到了诗人 ——————————————————————————————————的情感。
我读----句(词), 仿佛看到诗人 ——————————————————————————————————的形象。
3分钟后,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回答,比谁回答准确。
2、学生自学,师巡视。2分钟后检测、交流。
(分析过程:a让多名学生回答,并从诗中找出词句作证;b其他同学加以补充;c师引导辨析)
答案:
学生进行赏析,师适时点评、鼓励。
3、再读诗歌,要求读出作者对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的感情。
(这一过程,板书)
六、想一想 感受诗之情 (8分钟)
师: 通过同学们刚才对诗歌的理解品读,我们一定会感觉到: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边海人民苦难的生活,将悲惨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来想一想(屏显)根据诗歌推测曹植生活的社会是怎样的?诗人写此诗的目的是什么?曹植作为一个王孙公子,为何会发出如此感慨?
所以,东方树《昭昧詹言》:“意厚词瞻,气格雄浑。”
七、结束新课(1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的“梁甫行”就要结束了,请不要忘记曹植悲天悯人的情怀;不要忘记社会动乱带给人民的苦难;不要忘记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日子;更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欢聚一堂,共同学习。谢谢大家
梁甫行教案第4篇
《梁甫行》教学设计
一、概述 《梁甫行》选自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所用课时为1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通过作者背景介绍和诗歌诵读,知人论诗,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深层情感,并学会赏析诗歌语言,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背景,了解诗人曹植,进一步巩固诗歌诵读和理解的方法,对于进一步的语文学习和课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过程与方法: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情感。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经过多年语文学习,在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和知人论诗方面,已有基本经验,也已经学会了基本的诗歌赏析的方法,情感方面也懂得一些思想要旨。通过一年半的观察、交流、了解,发现本班学生风格教沉稳,话虽不多但十分有内涵,对很多文章和诗都有自己的见地,是一群非常好的学习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的教学以新课标为依据,主要采用诵读法,通过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方面的诵读指导和背景介绍,让学生懂诗会读,并带领学生赏析语言和情感。本课关键是诵读、背景知识和赏析贯穿全文,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本课的主要参考资料是《教师教学用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所使用网络工具有知网、百度等网站,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六、教学过程梁甫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情感。
3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赏析语言。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关心天下黎民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提问法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1、学生背诵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2、指明学生谈曹植在这首诗中的感情。进而导入本诗教学。
二、识作者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与父曹操、兄曹丕合称为“三曹”。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等。
三、知背景曹植因为从小才学出众,深得父亲曹操的喜爱,想把他当作继承人来培养,这就触及了哥哥曹丕的利益。曹植最终因为才子气太重难堪大任被放弃,还是曹丕作了皇帝,但他对曹植始终是防备的,不断排挤他。 曹植自曹丕篡位后,被贬到贫困的海边,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的环境中,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他们的痛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四、解诗题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 。梁甫行:借乐府旧题,古体诗。
五、读诗韵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六、解诗意[1]异气:气候不同。[2]剧:艰苦。[3]草墅: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4]行止:行动的踪迹。[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6]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7]翔:绕行。思考:诗的主人公是谁?他们生活的艰苦体现在哪些方面? 诗中在写边海民的同时还写了什么?
七、品诗情诗人对生活这样悲惨的边海民怀有怎样的情感?边海民为什么不回家?补充背景:曹叡(曹丕之子)时代徭役繁兴,赋敛苛细,百姓为了逃避征调,常常不敢家居而窜入山林,诗中写的正是这种悲惨情景 。为什么其他统治者压迫人民,而曹植却同情他们呢?补充背景:因曹丕父子的迫害,曹植不断地搬家,生活每况愈下,又被贬到海边,自己身处逆境,也容易感受到人民的悲苦。更因为作者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八、学写法 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九、赏语言赏析角度: 炼字 画面 修辞方法 描写手法除了对边海人民的同情,这首诗还表现出什么思想感情?自己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苦,对身处的乱世的隐隐不安。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受到大家的喜爱,是因为作者把他的血脉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土壤之中!
十、写寄语边海民,我想对你们说……统治者,我想对你们说……曹植,我想对你说…… 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恳切。曹植,我想对你说:
才高八斗郁难平,流离失所遭不幸。
风雨林阻同身受,悲天悯人显真情。当堂展示。
结束语:最后,让我们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读出作者复杂的感情,读出我们心中的悲悯,齐读这首诗。
文/书山花开
( 说明 :本文有一个小小的意图,就是通过资料间的比较,提出对部编教材八上曹植《梁甫行》诗“导读” 的质疑。假如通读了本篇的所有文字,相信应该会同意我的观点,即曹植《梁甫行》诗“导读” 写得非常随意,留下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具体而言,就是:①写作背景的交代如“被贬到贫困的海边”,是因为诗句“剧哉边海民”而作的没有依据的猜想;②“三国乱世”云云,也与张可礼宿美丽《曹操曹丕曹植集》所说的“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曹植随营操北征三郡乌桓途中”,有明显的出入——还在东汉末年呢;③整体的结构理解不到位,细读就会发现,全诗的结构是第一二句引出,第三句总领,以下五句从三个方面分写,而并非是一二句揭示写作目的,中四句记叙所见所闻,末二句深化点题;④用“慷慨激愤”标示本诗的风格,也不见得贴切,“慷慨激愤”固然是建安诗人尤其是曹操等人的整体风格,但就本诗而言,多是直白描写,用语质朴,除了“剧哉边海民”直接表达心声外,含而不露,情感真诚而深沉,表达内心趋向于“抑”而不扬,更非“慷慨激愤”;⑤而对于诗中像“妻子象禽兽”等最能体现生活困苦且因语言悬隔而尤其需要解释的句子,导读者略而不言,同时写了“与野兽为伍”这个含糊的句子,误导读者,以为“象禽兽”就真的与禽兽一起生活。)
❂原诗
曹植 《梁甫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注释
❂翻译
❂解释
诗人以 白描的手法 ,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诗人主观上的深切同情。 “妻子象禽兽”句,以整体形象的描写,反映出其生活之困苦 , “狐兔翔我字”以侧面描写,反衬出其生活环境之凄凉 ,言简意深,形象性极强,可谓诗中有画。 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p670
以简洁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所见到的边海之民生活的现状,栖身草野之中,妻儿如野人一般,柴门内则狐窜兔跳,生活之“剧哉”,如镜头般得以全面展示,借以表达诗人的同情之心。
《泰山梁甫行》又作《梁甫行》,属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梁甫是泰山旁的一个小山,古人迷信,传说人死后魂魄归聚泰山、梁甫。《泰山梁甫行》原是挽歌, 此篇是曹植借用旧题写荒远地区贫民的困苦生活。全诗八句,是一首叙事短歌。诗中具体形象地描写了海边贫民的艰苦穷困生活 。他们寄身于草野,过着如同禽兽一般的野人生活。这是曹植唯一的直接描写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值得重视。 殷义祥《三曹诗文选译》p224
以旧题写新内容,直接描写民间疾苦,展现边海人民生活,字里行间寄寓同情,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泰山梁甫行,一作《梁甫行》。梁甫是泰山下的一座小山。相传泰山和梁甫都是人死后魂魄所聚之处。属乐府相和歌楚调曲。在庸俗社会学盛行的日子里,由于此诗最能够表现曹植诗歌中的人民性,因而倍受关注。在今天这样一个商品经济为中心的年代里,已经没有多少人关注这类诗篇了。《泰山梁甫行》不是子建的代表作,也不是其诗篇中的主流,我们没有必要去夸大它在子建诗歌的位置,但也没有理由去漠视它。一个出身于王侯之家的公子,能够用他的笔去描摹海边贫民的生活,纵然只有一首,也是难能可贵的。 全诗用白描手法,未加任何雕琢。越是这样保持生活的原生态,越能感染读者 。殷义祥《三曹诗选》p167
在曹植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中,《梁甫行》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篇。诗题又作《泰山梁甫行》,属《相和歌·楚调曲》。梁甫,泰山旁的一座小山名,泰山、梁甫皆为传说中人死后鬼魂归往之地。《梁甫行》原为挽歌。此诗作于何时,不可确考。近人黄节先生、赵幼文先生都认为作于太和年间,但无确证。全诗只有八句、四十个字,却为我们 描绘了一幅边海贫民困苦生活的画面:边海的贫民,栖身于草野之中,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在山林险阻的地方,简陋的房屋冷落荒凉,狐狸、野兔在房屋内外窜来窜去 。比较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贫民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它虽然写的是边海贫民,但却有那个时代最底层社会的典型意义。“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两句,以对偶的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仿佛以兴开篇,却又暗含比喻。 诗人以“八方”、“千里”比喻远近不同的地区;以“异气”、“殊风雨”比喻各处的气候大不一样。 在诗人看来,远近各方的气候尽管千差万别,但边海贫民的生活却都是一样艰难的。诗人先从自然现象写起,既渲染了气氛,又为正面描写边海贫民的生活作了必要的铺垫,起到了烘托作用。接着,诗人用“剧哉边海民”一感叹句,总括边海贫民的艰苦生活,点出了全诗的中心。 “剧哉”是一篇关目所在,下面的具体艰苦的生活由此而展开,起到了提望全诗的作用 。《梁甫行》属曹植后期的作品。这个时期,他在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下,“抑郁不得志”,其作品的思想内容较前期充实、深刻。《梁甫行》在反映人民生活的程度上要比其他作品深刻得多。诗人面对边海贫民的痛苦生活,感慨万端,用“剧哉”二字,便把深沉的同情之感,宣泄无遗地表达了出来。边海贫民的生活到底怎样?感慨之余,诗人继续为我们描绘其贫困、艰苦的生活情景。这里, 共选取了三件典型事例 。 一是写其生活环境之苦:“寄身于草墅。”草墅一作草野。二是写其生活之苦:“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三是写其居住环境之简陋:“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这三件事例极有说服力。人民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等,诗人紧紧围绕边海贫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及其生活环境,刻意描写,表现其艰难困苦的程度。这些具体的描写,具体、真实,边海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给读者以亲临其境之感。 作品正是通过边海贫民困苦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劳动人民猪狗不如的生活,比较真实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倾向 。面对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诗人表示深切的同情,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读来悲凉凄切,感人至深。《梁甫行》的写实在艺术上无疑是成功的。 作品中所描写的“草墅”、“禽兽”、“柴门”、“狐兔”等事物,都是来自现实生活,写得鲜明、生动,诗人欲言贫民生活之苦,而不言其怎样艰苦,而是写其妻子、儿女像禽兽一般,初看似觉夸张失真,细想又感真实可信 。那些因生活所迫、衣不遮体、蓬头垢面的百姓,用“禽兽”来比喻,是再贴切、再深刻不过了。此外,诗歌的语言也很朴实、自然,毫无雕琢造作之感,足见诗人运笔之妙。王巍 , 《三曹诗文鉴赏辞典》,p120-121
此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曹植随营操北征三郡乌桓途中。开始两句,从大处着笔, 概写各地风气习俗和地理气候有很大的不同 。但诗人的视野和感受并没有停留在广阔之处,而是由广阔转向了局部,特别注意了海边的人民。于是, “剧哉边海民“ 以下六句转入了对海边人民生活的叙写。“剧哉边海民”一句,用慨叹的语气,概括了全诗主旨,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面五句,紧承“剧哉边海民”一句,具体写海边人民艰难的生活境况。“寄身于草墅”,从大的方面,写海边人民生活在人烟稀少的草野之中。 “妻子象禽兽”两句,写由于贫穷,妻子没有衣服,或者衣不裹体,行止如同禽兽,只能在树林中,依靠树林来遮蔽 。“柴门何萧条”两句,写住处的荒凉破败,以至成为野兽的行游之地。最后四句,诗人选取了妻子没有蔽身之衣、野兽在住处行游两个典型,笔墨不多,但写出了海边人民生活的艰难和困苦。这首诗在表达上,受民歌的影响,运用白描、直叙的写法,不作雕饰,语言自然质朴。借用乐府旧题予以表现人民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并且表现得如此真切感人,实属难得。在建安诗坛上,写中原一带人民悲惨生活的诗歌较多,而集中写边远之地人民艰难困苦生活的,却只有曹植此篇。 张可礼/宿美丽《曹操曹丕曹植集》p145
此篇解读,最令人信服。具体表现在:(1)第一二两句,“概写各地风气习俗和地理气候有很大的不同”,自然引出后文对边海民生活状况的叙写;(2)第三句“剧哉边海民“,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分析,最为到位:“剧哉”是后面的概括,为以下从三方面描写作总的交代;(3)“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中对妻儿生活的说明最为精准(“妻子没有衣服,或者衣不裹体,行止如同禽兽,只能在树林中,依靠树林来遮蔽”),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写儿媳因为没有完好的衣服(也就是接近于“衣不蔽体”)不便“出入”见人,情形类似。网文《 布衣将军皮定均 》也写类似的内容,写将军皮定均五十年代访问山区所见的情形(某日,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皮定均将军至甘肃张掖视察地形,见途中山穷水恶、颓垣破屋,心中不悦。吉普车进山,山民聚而围观,皆破衣烂衫。一10余岁女孩衣不蔽体。将军亦不悦,问地委书记:“何不着衣?”曰:“此乃傻女。”将军下车进山民家。 屋里数妇人盘腿坐炕上,无一起迎者,见将军到,遂用双手将衣襟拼命往下拉。炕上人均未穿裤子也 。将军更不悦,怒问地委书记:“看到了没有?你们这里的女人没有裤子穿。”地委书记答曰:“这里的老百姓就是这个习惯。”将军大怒:“你家的女人有没有这个习惯?”书记讷讷无言以答);(4)最后两句“写住处的荒凉破败,以至成为野兽的行游之地”,通过“狐兔”活动,侧面描写,写出“萧条”之况。
部编教材对此诗的解读,和前面几家的赏析有出入的地方是:(1)对作者的创作背景的交代(“被贬海边”);(2)人民困苦原因是“三国乱世”,人民无家可归;(3)“与野兽为伍”,对“野兽”的理解过度;(4)最后两句的理解,一般认为“狐兔出没”,和“寄身草野”、衣不蔽体而如“野兽”等是描写的三个方面,是侧面描写,并不是“进一步感慨”。如果没有相应的材料佐证,那么,所谓的“贬谪”,是“想当然耳”,如果不曾考证出此诗的写作年代,那么所谓的“三国乱世”,更是主观臆想(开头两句,其实就交代了那些居民本就不同于一般的百姓,因为“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至于所谓的“普降恩泽,施惠于民”,似乎把这首诗看作是一封奏章,立志要向最高统治者“谏言”一般,似乎属于“过度阅读”。假如前面几篇的解读基本正确,那么,这则向初中生所作的本诗“导读”,更像是可笑的呓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