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死后两个月就被毁墓掘尸,其实是顺治帝下的命令,和孝庄太后没什么关系。
电视剧中的顺治
多尔衮在世的时候顺治早就有了杀他的想法。
1意图篡位
顺治小时候,朝政大权在了多尔衮的手中。顺治的皇位,甚至是性命,都要看多尔衮的心情。多尔衮摄政七年,横行霸道,使用的朝服、礼仪也基本上和皇帝的无异,各亲王、大臣见了,都要跪地而拜。多尔衮还排除异己,大臣们如果对多尔衮稍有不敬,就会受到处罚。多尔衮的这些举动,不但得罪了众多的满清贵族,也让顺治产生了怨恨。
电视剧中的多尔衮和孝庄
2与孝庄皇后有染
因为皇太极驾崩的太突然,皇权不稳固。为保全顺治的皇位,孝庄皇牺牲自己,多尔衮以商议朝政为由,经常到慈宁宫,和孝庄皇太后相会。使顺治小时候好几个月才见一次孝庄。
电视剧中的孝庄和多尔衮
多尔衮死后2个月里,多位大臣告多尔衮想谋篡大位 或是奏劾多尔衮横行霸道、无视法纪、目无尊卑等一系列罪行。
顺治皇帝借此,顺利铲除了多尔衮的遗留势力,他下命削夺了多尔衮的爵位,抄没了他的家产,还下令捣毁他的陵墓。多尔衮的尸体被挖出,遭鞭尸枭首,暴尸示众。可见在之前顺治是由多么憎恨多尔衮,只是一直隐忍不发,现在找到了借口,完全是把之前压抑多年的积怨爆发出来
孝庄太后既然是太后,那说明已经历经3朝了,其实她起初只是一个妃子而已,她本人是科尔沁人,名大玉儿,在小时候就和多尔衮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可是,皇太极,也就是多尔衮的哥哥,先是抢了原本努尔哈赤传给多尔衮的皇帝宝座,接着又抢了他心爱的女人庄妃,多尔衮忍辱负重,而且能征善战,很快在朝廷中拥有很高的声望,同时掌管着3旗兵力,终于皇太极死了,多尔衮因为和大玉儿的感情,终于让她的儿子福临登上皇位,并由多尔衮辅政,却拥有皇帝的权利,他利用权利硬是要大玉儿嫁给他,结果被前朝大臣洪承畴给冒死劝阻,才终于没达成,最终多尔衮也是抑郁而终。
首先,多尔衮入关后实行的一些政策侵犯了清朝其他权贵的权益。
多尔衮进入北京后,首先是力排众议确定了迁都北京,让远在盛京的小皇帝赶到北京再重新登基了一次,北京从此确定为清朝的首都。
但在当时,这些决定在八旗内部是有不同声音的。
清军进入北京之初,迁都北京并未被提上议事日程。虽然多尔衮坚持认为“京师乃天下之根本”,但以英郡王阿济格为代表的不少满族将领都表示反对。阿济格认为,汉人跟满人是不会一条心的,应该放手劫掠,让将士妇女财富任取,如同皇太极时代数次入关一样,让大家都满载而归。
这是相当一部分满族将领的心声,他们都流连故土,不愿就此改变生活习惯。
多尔衮的战略眼光无疑高出阿济格许多,他力排众议,坚持迁都北京,并且抬出了皇太极生前说过的“若得北京,立即迁都”来,终于使得阿济格等一众满族将领无法再提出异议。
虽然平息了反对,但这决定无疑是得罪人的,即使从日后来看,这个决定对清朝无比正确,但当时也免不了有守旧派为此怨恨多尔衮。
另外,多尔衮为了缓和满汉矛盾,收拢人心,重用汉人官员。从效果来看,这招很管用,但同样有满洲贵族对此反对,认为这会损害满人的利益。
当然,在封建王朝里,大权独揽的多尔衮用人也难免有自己的喜好,这也成为政敌攻击他的理由。多尔衮死后,就有部下揭发“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官;不合伊者滥降”。
多尔衮赏罚严明,清朝贵族将领犯法,他也同样严惩,这又得罪了一部分人。
这些因素加起来,朝中对多尔衮怀恨在心的人就为数不少。
其次,多尔衮大权独揽,对顺治的地位构成严重威胁。
入关后,清朝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是顺治,实际上的皇帝是多尔衮。举个例子,因为政务都需要多尔衮处理,为了方便,他把皇帝的玺印都拿到了自己府上,方便办公。看上去是为了工作,但这种行为放其他人身上,等同于谋反。
1647年以后,多尔衮已经不用再向顺治行跪拜礼,“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他的头衔也从“叔父摄政王”变成“皇叔父摄政王”,最后变成了“皇父摄政王”。
顺治看多尔衮的眼神,越来越像曹髦看司马昭一样。
顺治朝不保夕,孝庄自然也是如此,孤儿寡母只能任多尔衮行事,多尔衮不是皇帝胜似皇帝,顺治在多尔衮死后才敢说“睿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
多尔衮的飞扬跋扈,无疑在母子二人心中投下恐怖的阴影。并且说实话,如果多尔衮不是狩猎坠马意外死亡,假以时日,正当壮年的多尔衮取代顺治也很有可能。
另外,就是八旗集团内部的互相倾轧。
多尔衮领正白旗、镶白旗两旗,从始至终,他与拥立顺治的正黄旗、镶黄旗两旗的矛盾始终存在。多尔衮为了压制两黄旗,手段也冷酷无情,两黄旗大臣索尼、遏必隆、鳌拜等在多尔衮时代或遭罢黜,或被籍没,结怨极深。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时代的八大贝勒之一,又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他和多尔衮开始同为摄政王,名次在多尔衮之前,在八旗内也是德高望重,却被多尔衮一步步踩在了脚底。虽然济尔哈朗为人低调,主动让出了名次,多尔衮却还要羞辱他,他以济尔哈朗的王府超标为由,罢黜了他的辅政王,换上了自己的弟弟多铎。这份羞辱,济尔哈朗自然会铭记于心。
当初与多尔衮争位的豪格则更是被幽禁至死,死后福晋还被多尔衮所纳,更令许多支持豪格的大臣不平。
以上种种,多尔衮在世时当然没人敢乱发议论。如果多尔衮是正常死亡,死前把身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也不会出太大幺蛾子。但多尔衮是突然暴死,也就没来得及安排后事,他自己正值壮年,又怎会想到一次狩猎事故就导致自己离世。
再加上多尔衮本人并无子嗣,弟弟多铎已死,兄长阿济格又是个政治低能,没有了掌握权力的血亲,最后弄得个众叛亲离,群起而攻之后惨遭清算,孝庄和顺治做出如此决定,也就不奇怪了。
多尔衮仅仅持续了两个月,他便从人生的巅峰跌到了地狱的无底深渊,作为大清入主中原的最大功臣,为何在身后落得如此下场,追夺封典,毁墓掘尸,生前的赫赫功勋为何换不来死后的寂静长眠?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来分析一下。多尔衮死后为何被清算。
多尔衮死后不久,他的政敌便纷纷站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之罪,顺治首先恢复了两黄旗贵族的地位,提升两红旗的一些有能力的人物,白旗大臣苏克萨哈一等人看到势头不对,也纷纷倒戈。在这种情况下顺治皇帝便正式宣布了多尔衮的罪状,下令毁墓掘尸,接着顺治帝就派人将多尔衮多年培植的势力一网打尽,多尔衮家族倾刻瓦解。
多尔衮死后两个月,突然从荣誉的顶峰跌落下来,完全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但是多尔衮对清朝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也绝不是政治对手们的几条欲加之罪所能掩盖的,当时就有人上奏疏,向顺治皇帝表明多尔衮也曾立下汗马功劳,虽然奏疏内容句句在理,却被济尔哈朗骂了个狗血喷头,凡是为多尔衮求情的人一律流放到边疆。直到一百多年后,乾隆当上皇帝,颁发了一部诏令正式为多尔衮平反,并下令为他重新修复坟墓,恢复他原来的封号。到此时清朝对多尔衮的评价才算有了一个定论。
那么多尔衮死后两个月就被打入地狱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是多尔衮败坏人伦的作为,顺治六年,多尔衮成为皇父摄政王刚满一年他的王妃就去世了,一个月后,多尔衮就娶了肃亲王豪格的夫人,此时豪格死去不到两年,这件事引起了汉族士大夫的不满,他们强烈谴责多尔衮用这种方式报复已经死去一年多的豪格,事实上女真人对于这种方式并不认为是一种报复行为,因为他们毕竟不太注重伦理关系。
并且多尔衮迎娶豪格的夫人,恐怕报复的不是已经死去的豪格,而是做给活着的孝庄皇太后看的,我们也无法知道多尔衮的这个举动,对于孝庄太后有什么样的心理影响,但是从常识和常情推测,孝庄太后恐怕很难感到愉快。因为她毕竟与多尔衮之间有着夫妻之实,而皇父摄政王又使多尔衮和孝庄有了夫妻之名,多尔衮娶豪格夫人为妻,显然是对皇太后的一种蔑视和伤害。
此外多尔衮死后对他的清算,表面上是由顺治皇帝发动的,其实当时福临刚满13周岁,显然清算多尔衮的另有他人,而此人就是孝庄太后,清算的凶狠程度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憎恶与报复,在大清朝历史上针对自己人,似乎还没有如此凶残过。根据史书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多尔衮掌握大权嚣张跋扈,但始终没有篡位的迹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孝庄皇太后如此痛恨多尔衮呢?问题的答案恐怕只能让后人去探索了。
孝庄给顺治娶侄女做皇后,此女性格暴戾,控制欲极强,顺治顶着压力废黜降为静妃,最后还是只能妥协,册静妃侄女做继后以维持蒙满联姻局面。但顺治对董鄂氏非常专宠,樵夫再嫁的董鄂氏入宫后,顺治帝总算在感情上有所寄托,他重新振作起来,积极处理政务。董鄂氏在入宫当年便晋封为皇贵妃,是清朝历史上升迁速度最快的后宫妃嫔。
又能让多尔衮大权在握。多尔衮此计可谓天衣无缝。作为其母的孝庄皇太后可谓对顺治皇帝寄予厚望,但是顺治继位后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出众,反而令她大为失望。传说多尔衮喜欢孝庄皇后,但又碍于清始祖与孝庄皇后的夫妻名份与事实。只好偷偷的喜欢,默默的帮助孝庄皇后稳固政权。如果多尔衮想取而代之,那是轻易而举的事情。
而且多尔衮很好色,还强迫娶了豪格的媳妇,这样朝三暮四的人,被多尔衮等辅政大臣拥戴上位的。由于年龄太小,顺治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傀儡,多尔衮不但完全把持了朝政,还和母亲孝庄传出绯闻,给顺治造成了很大心理阴影。孝庄肯定不会喜欢吧。所以后来顺治掘多尔衮的坟,孝庄也不会阻止。
皇帝想要剃度为僧,朝中大臣索尼等人也是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皇室成员为保护自己免受感染,定期进入避痘所。福临之所以感染如此可怕的疾病,但是皇帝这时候哪里还听得进去逆耳忠言,理都没理这帮老臣。索尼他们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惊动了皇太后孝庄。
既不是皇后,仅有的一个儿子顺治还不是长子。孝庄得到多尔衮的支持对战长子豪格才把顺治推上皇位。可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顺治皇帝将此归罪于多尔衮,肯定有他的道理。从多尔衮的角度看,将他们母子隔开,固然有皇家制度的因素在,不过,他和孝庄之间的私情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
顺治三年正月,已经牢牢控制住朝局和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多尔衮,任命在小皇帝第二次登基时恢复了肃亲王爵位的豪格为新的靖远大将军,前往四川对付张献忠。当年十一月,在四川南充地区的凤凰山金山铺,张献忠主力被豪格击败,张献忠本人也被一箭射死。
从此,这两支号称具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大军的农民军,大体星散。李自成、张献忠的一部分部下与明朝残余力量合流,试图共同抵抗咄咄逼人的清军。无奈,强弩之末,不能穿缟,他们再也没有能够形成足够的力量。而多尔衮则十分顺利地实现了各个击破的总体战略目标。中国,在他的手里大局已定。
在此期间,清朝迅速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除军事上以八旗制度为其根本之外,其余几乎全部沿袭了明朝的制度设计。多尔衮率大军入关时,一再宣称自己的天下是得自李自成,而不是夺明朝之天下。与此异曲同工的是,顺治三年,以顺治皇帝的名义作序,将朱元璋的《洪武宝训》颁行天下,直截了当地自认为是明朝的继承人,将与天下共同遵守大明祖训。这是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时从未有过的景象,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收拾人心的功效。
这种情形也直接影响到了小皇帝福临的日常生活。譬如,按照大明祖制,皇家子女出生后,不能由亲生母亲抚养,要交由宫中女官、乳母、宫女、太监和师傅们养育辅导。到北京后,孝庄皇太后住进了慈宁宫,七岁的福临大约是住在位育宫,他只能和母亲分开来自己单独住。
多年以后,早已把死后的多尔衮修理得体无完肤的顺治皇帝,仍然充满怨恨地谈到,多尔衮摄政时,自己和皇太后要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宫室里,经常要几个月才能见上一面,以至于皇太后时时牵挂,特别难受。
顺治皇帝将此归罪于多尔衮,肯定有他的道理。从多尔衮的角度看,将他们母子隔开,固然有皇家制度的因素在,不过,他和孝庄之间的私情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
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知道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之间的情愫,究竟是怎样的情形。福临长大后,性情偏执强烈,形成严重的分裂型人格,和自己母亲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也恶化到几乎无法弥补的程度。从一般心理学规律判断,这种情形,必定和他童年与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而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的关系,可能使他受到过极大的 。这应该是他切齿痛恨多尔衮的最重要原因。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福临可能日益感受到了多尔衮庞大权势的威压。
福临在北京第二次登基后,便颁布诏书,认为多尔衮的功德与辅佐周成王的周公比较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命令为他立碑以纪念这些功德。福临还封另一位辅政王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叔王,从此,济尔哈朗不但在实际上,而且在名位上也正式退居到了多尔衮之下许多。
第二年初,陕西道监察御史赵开心上疏,认为“称号必须正名”。叔父摄政王是皇帝的叔父,只有皇帝可以这样称呼,若大家都这样叫,就没有了上下尊卑之别。因此,应该在“叔父摄政王”前面加一个“皇”字,以便让天下臣民知道,此“叔父”非彼“叔父”也。于是,帝国 机器又紧急开动,规定从今而后,一切形诸文字时,都必须称“皇叔父摄政王”,在一切仪注礼节上,皇叔父摄政王都只比皇帝略少一点点,而远高于其他王公大臣。
顺治三年五月,多尔衮将所有信符收到王府管理。这是调遣全国军队的唯一凭证,本来是唯有皇帝才有权力独握的军国至重之器。多尔衮的理由是,这玩意儿收藏在大内,一有调遣,太不方便。于是,将其拿到了自己手里。
多尔衮死后,这件事被当成他心怀不轨的证据之一。其实,恰恰是这件事,方才表明多尔衮真的没有谋夺皇位的心思。想想看,从拿到调动全国军队的兵符军权,到多尔衮死去,其间间隔了四年半时间。在这么长时间里,多尔衮要想夺位,恐怕是没有人能够拦得住他的。有人认为,是因为代善健在,他的号召力及其两红旗导致了多尔衮不敢轻举妄动。其实,这个理由大约同样很难成立。代善是在顺治五年十月死的。这一年,豪格已经死去,济尔哈朗的辅政王之位也在前一年被多铎取而代之。即便在这种政治、军事势力完全一边倒的情势下,在两年多时间里,仍然没有任何坚强的证据,能够证明多尔衮曾经有过谋取皇位的行动。
多尔衮死后,曾经深受他信任和重用的苏克萨哈出面控告他心怀不轨,其实是一种为人所不齿的投机行为,投合了福临对多尔衮的痛恨,从而,开始了对多尔衮的清算。
对此,倒是福临的曾孙子乾隆皇帝看得更清楚。作为皇帝,他很明白,多尔衮要是想谋取皇位,早就在握有军权时做这件事了,哪里要等到死后去阴间来做于是,我们就有机会看到一个特别熟悉的字眼,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全面 昭雪,并在他那个睿亲王中间,还为他加上了一个“忠”字。实事求是地说,多尔衮还真是当得起这个字眼。九泉之下有知,多尔衮大约会把这个重侄孙子引以为知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