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1张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

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扩展资料: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述而篇》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篇》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党篇》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篇》

每每看到孔子这些话语,整个人心都柔软了很多

1、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篇》

孔子只用竹竿钓鱼,射飞着的鸟,既是为了生存,也是给鱼儿和鸟儿逃生的机会,“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一目了然。用网捕鱼是一网打尽、射杀宿鸟是出其不意,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过度欲望,而下毒手赶尽杀绝。白居易《鸟》有云:“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杀生要有其道,要有节制,要有游戏规则,不能在滥杀中培养恶的种子,这句话看起来保护的是弱小无助的小动物,其实是保护人的慈悲之心。

有保护小动物的爱心,一定也有爱人的能力

大家有没有发现小孩子就很喜欢小动物。

2、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述而篇》

孔子在“丧者之侧”的不饱和“日哭不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孔子的悲伤是出自内心的真诚表现,是对他人痛苦的一种同情,这种同情心虽然看似简单、平常,但它却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也是人类结成社会的重要基础。孟子曾说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也就是说,它是仁义的发端,是人们心底最基础的道德,只有具备了这种情怀,才能谈及个人品德的提升与完善。也只有通过这种情怀,才能让人们推己及人,在彼此的心与心之间搭设一条沟通的桥梁。

3、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篇》

这个故事很有名,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只问人有没有受伤,没有问马的情况。反映了孔子重人轻物的仁爱精神。由此可见,儒家学说是“人学”,是“以人为本”的学说。

以人为本,就让我想到了心理学中说的,对于来访者,要以人为本,尊重、平等、耐心、理解、关爱…

是人重要,还是事重要?大家一定要学会区分,如果人重要,很多家长就不会凶孩子,甚至打孩子

4、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党篇》

尊老敬老,这是一切善德的基础,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尊老敬老绝非一家之事,更不该是一时之风,由心而发,从点滴处做起,给予可爱的老人最真挚的关爱。

孔子本人对鬼神之事并不感兴趣,一向都是秉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但是,孔子对于乡人的驱鬼习俗,却保持了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孔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养。敬人者,人恒敬之。若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要先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其实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5、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篇》

朋友之交,在“义”不在“利”,“于我殡”是舍“利”而取“义”。“朋友馈”,是重义不重利,看中的是情义,而不是物品的贵重。送你一根柳枝,与送你一辆贵重的马车,都是朋友之间的情义,“义”以养心,“利”以养体,心意到了,是真朋友,真知己。“祭肉”是祭祀祖先之用,朋友送你祭肉,是把自己祖先赐予的恩泽也同时赠送给你,对待朋友的祖先要同自己的亲人祖先一样敬重,所以朋友其它赠品可以欣然接受,只有“祭肉”,要行拜礼之后才能接受。

为什么王阳明说,人人都是圣人,为什么?

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是非”属于智慧,“善恶”属于道德。

但良知往往容易被私欲所遮蔽。(个人见解:良知即仁心)

仁心是什么?

仁心,就是善恶的试金石。就是是非的指南针。

世界上的一切事,无非就是是非善恶,分清了是非,你就是绝顶的聪明人,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就是智慧。分清了善恶,你就是大慈大悲的佛。

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自己的内心上,时刻注意自己是否处于仁的状态,做儿子,就要有孝顺之心,做父母,就会有慈悲之心;做员工,就会有忠诚之心;与朋友交,要有感恩之心,这样才是有仁心的人。

一、关于品行教育的思想

1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 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 系时,总是5;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洲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愿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示意学生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学生立志的一种方式。

一、关于品行教育的思想

1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 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 系时,总是5;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洲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愿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示意学生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学生立志的一种方式。

一、关于品行教育的思想

1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 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 系时,总是5;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洲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愿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示意学生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学生立志的一种方式。

孔子所说的仁,固然是心理的,但又不是纯粹主观的。仁是一种生命意识,以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它又包涵着普遍的自然理性或生命原则、生命关怀,这些原则进入社会角色的实践活动,就成为不同情境下的伦理规范,这时便以礼的形式出现了。仁是内在的,但“为仁”即施行仁德却是由内向外的过程。这就是孔子提倡"为仁由己"的实践主体的道理,这就是从孔子学说中得到的最大启示。孔子的仁爱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但也隐含着对人之外的其他生物的爱。后来孟子明确地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我们不仅要爱父母亲,还要爱一般的人,不仅要爱一般的人,还要爱万事万物,这正是对孔子仁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他的学生变化气质。而有一个人,有一本书,能让一个民族变化气质,这个人就是孔子,这本书就是《论语》,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这种气质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气质。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洽生民。历史是最好的过滤器,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精华。1988年,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会巴黎,曾发出这样的声音: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儒家那里去寻求智慧。联合国总部也刻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我国一位官员称孔子为孔老二,韩国的官员听到后全体站立退场!韩国的学生当知道孔子不是韩国人时泪流满面!韩国三星集团的外派人员必须会背论语;韩国把24孝拍成电视剧每天播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不是身上应该洗去的污垢,而是流淌在血管里的血液。

其实圣贤的价值,就在于在千古之前,他们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的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谈的言论中收益而已!

国学大师潘守宇说:古人的智慧,是现代人很难超越的,比如说我们是学哲学的,我们中国啊,有很多的哲学系,也有很多的哲学家,但是有哪一位哲学家能够写出一本书,如老子的《道德经》一样传承久远,还被翻译成多国的语言文字,为现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所研究。中国有这么多的历史学系,有这么多的历史学家,又有谁能写出一本书,如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国有这么多军事学家,有这么多军事院校,又有谁能写出一本书,如《孙子兵法》,仍然被西点军校奉为教材,所以我们只是略举了几个例子,那就告诉我们,其实中国古人的智慧,我们不能说是后人没有办法超越的,但是它确实是后人难以超越的。原因在哪里呢?就是因为《论语》上,孔子说的这样一句话,他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的工匠,要把桌子做好,必须首先使你的工具锋利起来,同样的道理,我们人,要认识客观事物,要认识得清楚,首先必须把我们的心清静下来。

我们看到当代日本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池田大作,他在和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先生对话的时候,他就讲了这样一句话,他说,一般人认为是落后象征的东西和这样的国家,实际上秘藏着时代最先进的东西。但正是因为它是秘藏着,所以很多人认识不到,还经常对它妄加批判。这就是导致传统文化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的区别是孔子的仁爱,就是把自己从近到远,从亲戚到陌生人,有着同样的区别。另一方面,墨子反对儒家“爱有区别”的学说,强调爱的层次没有差别,主张亲疏不分的平等爱。仁爱和兼爱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爱。

孔子所提倡的仁爱是“仁者见仁,仁者见仁”。最好离得近一点。人们相信爱是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人们总是比别人更爱自己的亲戚。

仁是儒学的核心和基础。“仁”思想包括“亲”、“仁”和“爱”三个方面。一般来说,我们应该先亲近父母和亲人,然后再去爱身边的人,最后上升到关爱世界万物的水平。孔子提倡“仁”,宣扬仁人之爱,把个人道德修养的意义提升到仁人之仁的高度。

那么如何落实“仁”的理念呢?儒家提出“忠恕之道”作为实现“仁”的根本途径。所谓“忠恕之道”,就是“不给别人你不想要的东西”。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仁爱是一种普遍的爱。我们应该热爱大众,提倡博爱。

儒家仁学:是一种血缘之爱。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孝经》所说:"不爱亲人却爱他人的人是违背道德的,不尊重亲人却尊重他人的人是违背礼仪的。"

儒家仁学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从近到远,从一个家庭到一个部落、一个地区,再到一个国家,最后到人类,到宇宙万物。

所以,仁爱是一种高起点的爱,因为其实我们总是爱自己的亲人胜过爱别人;仁爱是一种低劣的爱,他表现了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仁爱是一种情感上的爱,对应着原始的血脉冲动,其出发点是对特定人的冲动。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路过看见可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51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