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在设计案例中的应用(可以从结果进行分析也可以从过程中进行分析)

“情绪”在设计案例中的应用(可以从结果进行分析也可以从过程中进行分析),第1张

“情绪”是影响设计师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像是戴着枷锁跳舞,思维可以天马行空,但是必须能够被实现,这是技术的制约。情感可以任意宣泄,但是必须照顾到消费者的情感体验,这是市场的制约。设计的好坏最终还是市场说了算,这就是当下设计领域的普遍规则。

  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很多时候是因为情感。对于很多人、很多事的判断,情感也通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情感: 香甜的味道、悦耳的音乐、爱抚、微笑的面孔、漂亮的人们、对称或者圆润平滑的物体、温暖舒适的地方等等,相信都能带给大家正向的情感。 相反的:高处、太冷或者太热的环境、黑暗、拥挤的人、畸形的人体等等,都会带给大家负向的情感。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在很久远的时候人类对于情感的研究并没有分离,而是属于哲学范畴。直到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出现才发生重大转折。冯特将对于人类情感的研究正式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尝试着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随着后来的发展,人们对于冯特人类情感的研究又被细化为三大分支:行为理论、精神理论、认知理论。 夜晚活动活跃的物种有那些吸血鬼僵尸当然还有设计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脾气不佳、脸色苍白、面无表情、都曾经无比健康,呵呵,有同学笑了……你笑了吗笑或者不笑……,笑属于一种行为。我个人很倾向于关于解释情感和行为关系的&lduo;认知理论&rduo;,这个理论认为外界事件 – 能够让人产生情感 – 情感能够影响人的行为。我们不能直接影响人的情感,但是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行为影响对方的情感,最后达到影响对方行为的目的。比如追求一个女生,可以英雄救美、温柔攻势、吃货的满足、浪漫的氛围等等,让她感受到幸福、愉悦、感动、爱,慢慢的影响她的情感,以至于后来她接受你,和你在一起。看似很平常的日常实例,但其中蕴含着&lduo;认知理论&rduo;。什么能让人产生情感: 关于Walkn,相信提到它很多80年代的同学都有共鸣。小时候很希望自己你能拥有一台。首先:Walkn在儿时还蛮贵的,当时全家人一月多元,这个就多元;其次:并不是想就能,一定要有人出国或者去香港才能带回来。如果有一天你通过考试好成绩,或者什么原因受到奖励拥有它。因此虽时过境迁,walkn或许都已经不能用了,但是它还被保留着~~ 想想你有什么东西是保留了5年/10年的码、初恋的情书、有纪念意义的东西等等,这些东西为什么会留着是因为好用或许并不是,很多时候人们记得一件产品或者东西,并不单单是因为性能很好,而是因为拥有对它的回忆,因为有情感。因此我们并不单单要把产品设计好,产品设计好是最基本的,产品总是会被更好的产品所取代,但是情感是没有办法被取代的人们为一件产品消费也并不单单是因为你产品的好,很多时候情感也着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情感因素的三个层面:人通常的情感因素分为三个层面的需求: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那么当我们要设计一款产品的时候该怎样做呢必须考虑人的三个层面需求。而只有三个层面都满足才能让产品产生足够的粘性。 本能的设计关注的是视觉,视觉带给人第一层面的直观感受,相当于视觉设计师完成的工作;行为的设计关注的是操作,通过操作流程体验带给用户感受,相当于交互设计师完成的工作;反思的设计关注的是情感, 相当于用户体验的提升,情感设计无处不在,也是这里要和大家探讨的如何对产品进行情感化设计。情感是感性化的东西,如何设计通过刚才的&lduo;认知理论&rduo;和例子我们知道,虽然我们不能直接设计用户情感,但是可以通过设计用户行为,特定场景下的行为,来最终达到设计用户情感的目的。当我们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相信大家都是希望让特定的用户或者更多的人接受、使用并喜爱我们的设计。那么就需要满足人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三个层面的心理需求。情感化设计体现在:功能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运营设计……等各个环节。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 功能设计: 人们对设备的使用率越来越高,端输入成本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屏幕小、物理触感反馈差、室外受光线影响大等问题都在影响用户的输入体验;同时随着设备功能的不断发展,设备已经不仅仅是用来打的功能,很多时候承载了沟通、朋友圈子、分享关注等等新功能,这时人们对输入的需求又是必须和明显的。那么对输入需求增大,输入成本高,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该如何解决&lduo;百度输入法&rduo;通过数据,并结合高端智能的特点,创新性的推出了&lduo;多媒体输入&rduo;模式,可以让用户在输入文本框中根据需要插入、录音、涂鸦、随写、位置等信息,让用户通过非文字的方式进行输入。这是一个新的尝试,是&lduo;输入现实世界&rduo;新的开始,通过最符合用户需求行为的设计带给用户情感。当然这还只是一个新的尝试,后续百度输入持续关注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反馈意见,不断优化设计。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 界面设计: 端(Phone、Pad等)相较于PC而言更为个人化,一款界面风格想要满足千千万万用户的,想要满足用户多变的心情,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通过&lduo;定制&rduo;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也成为设计产品需要关注的一点。&lduo;百度搜索&rduo;提供的背景壁纸自定义的功能,可以让使用者在情感方面得到一定的满足,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随心更换产品提供的壁纸,甚至选择自己本地设定为壁纸。采用这种方式的产品已经很多,相信大家都不再陌生了。这都很明显的体现了通过设计用户行为,特定场景下的行为,来最终达到设计用户情感的目的。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 交互设计:产品的交互设计也能直接影响用户的情感,举个简单的例子&lduo;单线程 – 用户引导式&rduo;设计,是交互模式中常见的一种。 当用户面临选择的时候,如果一定有两种选择,是放任用户自己做主,还是做强我们需要引导的方向 例如左图:在苹果的APP store中,当用户点击下载一款APP,如果此时没有登录,弹出框需要输入用户,这时大多数用户对于下载软件这个需求是占主要的,因此&lduo;OK&rduo;为高亮显示。例如右图:当用户点开时钟软件时,这时大多数用户对于计时这个需求是占主要的,因此&lduo;Start&rduo;为高亮显示。此时采用&lduo;单线程 – 用户引导式&rduo;设计就可以降低用户的选择成本,快速选择。也是通过设计用户行为,而最终设计用户情感的表现。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 运营设计:运营宣传是连接用户与产品的桥梁,是让用户知道、了解并喜爱产品的渠道。除了传统的运营方式外,一个让人印象深刻并喜爱的形象也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Android机器人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看到这个形象就能联想到Android平台。通过形象对于功能讲解,就犹如一个朋友悉心教导,在身边娓娓道来。百度输入法也设定了产品形象&lduo;毛笔人&rduo;,通过功能讲解、节日、主题活动等与用户沟通,让人感觉输入法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产品团队也不再是陌生人。而是切实关注用户需求,志在为用户提供最好输入体验的团队。产品者和用户之间是朋友的关系,可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在Android30版本发布的时候,通过形象来展示使用场景,让用户一看就明白。产品的情感化设计,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难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用户体验设计师,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不仅仅要满足用户视觉、操控层面的需求,还需要实时关注用户的情感,用户真正需要什么领域是正在蓬勃发展的领域,结合端的相应特点,满足用户情感化的需求,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不断对产品带来突破,才能真正做出让用户喜爱的设计。

情感归根结底是人的一种生理反应,与人们自身的期望有关。很多时候,只要人们内在的期望能够得到满足,其内心便会不由得生成一种愉悦的情感,若这样的期望与情感没有得到满足时,又会在内心形成失落感。正因如此,在当前的产品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了情感化表达,其应用思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形态的情感化

对于产品设计而言,产品的形态作为一种外在表现,对人们的视觉刺激感很强。在这个科技进步飞快、产品日趋多样的社会背景下,产品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在产品的设计中更加注重形态的审美性和文化性,注重以产品形态去展示不同的美学特征和价值取向,以此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让更富情感化的外形打动消费者的内心,从情感层面引发共鸣。

2 色彩的情感化

情感化还表现在产品的色彩上,丰富且独到的色彩设计能够将产品的魅力大大提升,使其造型更加合理与特别,从而给人们带来稳定的情绪和愉悦的精神。可以说,色彩的情感化给产品设计带来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能够快速传递各种信息。比如,婴儿的内衣多选择柔和的浅色,儿童玩具则五颜六色且有着高明度,这些都是色彩情感化的合理使用。

3材料的情感化

材料对于产品来说是其物质基础,其不仅能够充分展现自身独特的美感,而且还可以衬托产品的品质,因此,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会对材料进行合理运用,缩小产品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比如,毛绒玩具的造型只是其价值实现的一大方面,之所以能够如此受欢迎,还在于其柔软的材质所发挥的情感载体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为了使用者的情感寄托[5]。它在使用者感到孤独时的陪伴作用以及情绪消极时的听者角色都让它的价值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4技巧的情感化

产品设计的情感化除了依托外在的形式、色彩、材质等元素外,还可以借助技术技巧进行情感化的表现。正因如此,设计师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对产品的各个元素进行创造性组合,以更加明确的形式展现具体的功能特征。比如,烟盒的设计一般是独立的,烟灰缸的设计也是独立的,但设计师并不一定要始终坚持这一设计思路,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更加灵活的设计,将两者组合在一起进行造型形式的创新。这样的巧妙组合能够打破传统,给使用者带来与众不同的新鲜体验。

汽车内饰的情感设计是一门浪漫的大学问

情感设计的由来要聊到情感设计的由来,就不得不提60年代欧洲盛行的“波普文化”设计运动。随着现代主义设计于19世纪20年代在包豪斯设计学院诞生后,现代主义设计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长足发展,并对整个工业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随着二战后经济的复苏,深受波普文化影响、追求时尚潮流、叛逆的年轻一代逐渐厌倦了现代主义设计缺乏个性和人情味,强调“形式追随功能”的风格。他们更加希望在设计中寻求诸如美感、情感以及个性等方面的体验,重视精神与物质的双重需求,强调设计要表达更多层面的含义,设计不应该只是冰冷的功能体验,还应该带来感官上的享受。

| 衡量汽车内饰设计优劣的行业标准

在汽车诞生后的很长时间内,汽车厂商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汽车外观上,内饰则是作为一个附属品而存在。随着汽车工业逐渐成熟,消费者对内饰的需求也进一步提高,不同于外形设计以视觉设计为重的方式,内饰设计则更加注重汽车和用户之间的情感互动。

简单说来,一个成功的汽车内饰,不仅要考虑功能性、美观性、安全性,更要上升一步,确保基于这些需求下的内饰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心里诉求,或者能够引导用户的情感表达。随着汽车文化不断发展,兼顾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内饰设计已然成为了衡量汽车内饰设计优劣的行业标准。

| 情感设计不仅仅是人机工程

有些朋友可能会将情感设计和人机工程混淆,其实情感设计所包含的范畴更广,注重人、机器、环境三者间协调共处的人机工程设计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汽车内饰情感化设计一方面包括了内饰的造型设计以及内饰布局、色彩以及材料质感的设计,另一方面则是内饰的使用以及人机交互设计,前者强调给人直观的本能感受,希望借此调动用户的情感体验,而后者则强调内饰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谐、完备、人性化的体验是不断追求的目标。

至于说设计中的情感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各个设计元素组合在一起后,能够诠释出特定的感受,比如舒适的、运动的、协调的、时尚的、亲切的,这些感受就是我们所说的设计中的情感。

| 将情感量化的分析方法

情感作为一种感官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具体的量化方法,将情感尺度进行图表化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在建立图表之前我们需要选定好情感的维度,关于这个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他提出了评价、力量、活性是情感量尺所必须涵盖的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几乎涵盖了语义空间(形容词在表达不同语义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在产品心理学中成为语义空间)中的大多数信息。

评价评价是指对产品的价值进行评定的维度,比如我们会评价内饰是昂贵的还是低廉的,这就属于评价维度;

力量力量是对产品的某种属性维度进行描述,比如说很硬的和很软的,就属于力量维度;

活性活性是指产品所表现出的参与程度,比如说积极地或消极的就属于这一类。确定了维度后,我们会分别在各维度选择一对意义相对的形容词,分别放在量表的两端,中间划分为5个甚至更多连续的等级。

受访者被要求根据他们对被测对象的看法评价每个属性,在合适的等级位置上做标记,由于功能的多样性,语义差异量表被广泛地用于市场研究。

非常贵 很贵 较贵 有点贵 正常 有点廉价 较廉价 很廉价 非常廉价

非常硬 很硬 较硬 有点硬 正常 有点软 较软 很软 非常软

非常积极 很积极 较积极 有点积极 正常 有点消极 较消极 很消极 非常消极

当然了,作为用户我们可能很难找到具体的列表方法,而且三维图表复杂性较大,在某些时候也可以采用降维的方法,获得更为直观的二维图表。

总之,内饰设计中具体的、可感知的外在表现,而情感则是抽象化的理念,它依附于有形的产品而存在,但却并不止步于此。

汽车内饰的情感设计正逐渐受到各大厂家的关注,虽还在发展阶段,但在一些优秀的车型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苗头,它告诉我们,厂家正在不断努力地延伸产品本身的意义,希望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多美好的驾驶体验。

首先声明本人认为这两种方式并不冲突。而且情感化设计更像是用户体验设计的补充。

下面我们就好好聊一下,情感化设计应该算是腾讯提出来的,我个人也是非常认同的,设计的本质在于传达感情,没人会喜欢一个冷冰冰的设计。而用户体验设计应该算是乔老爷子提出来的,用户体验的本质是给予用户一种良好的使用感受。而这两种设计我认为都应该是贯彻产品始终的,并不是某一个单点的运用。毕竟如今的所有产品更像是一种服务。

首先我作为一名设计师,虽然不是什么大牛,但是还是有一颗设计师的心。我认为如今的很多设计师犯了一个很严重的毛病,就是过于爱炫技,之前腾讯设计团队的一篇文章写的很好,就是设计过于追波风。设计的本质在于服务好产品,漂亮的设计是会给人不错的感受,但前提一定要先把产品服务好,如果说漂亮的设计影响了产品的使用感受,那它仅仅是一个美的设计,并不算一个好的设计。做到服务好产品的设计就算是做好了用户体验设计。

那么怎么算是做好了情感化的设计呢?产品本身是没有情感的,这时候我们用设计传递给用户我们的情感,当然指的是好的一面,这时候不仅会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使用感受,更会带来更高层次的心理感受,自己的品牌传达也会有很好的体现。

UIpark培训

请使用手机"扫一扫"x

人类的情感基本情绪有5种: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和厌恶,除快乐之外,其余都是负面情绪。设计艺术中的情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设计师通过设计作品使人产生或兴奋或悲伤、或愉悦或恐惧的各种体验,依此发挥情绪的驱动、监察等作用,从而干预人的认知、行为和判断。

本质上情感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自然选择所保存的性状,必定是对人类生存有利的性状。所有情绪都有其正面意义,因而负面情绪并不应被人类摒弃,是完全值得人类重视的。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能量,设计师只要善加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具感染力,更好地与受众交流。

悲哀是指所爱的人或事物的丧失或盼望的事物的幻灭,而引起的消极的情绪体验。悲伤的程度取决于失去事物的价值或原本期盼的热切程度。它是一种保护性的情绪,能促进深沉思考的反应,能更好地从失去中取得智慧,从而更珍惜目前所拥有的。

例如:公益广告《如果你不使用,请关掉它》反映了如果人类过度使用能源会引起自然灾害的问题。画面只有房间里在使用着的产品和有可能导致出现问题的画框,非常明确地告诉了受众是什么东西引起了什么问题。而预防这个问题发生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 -- 如果你不使用,请关掉它。

黯淡的色彩、灰暗的光线、空旷而无生命的画框、僵硬几乎无变化的线条和轮廓,以对这种结果的悲哀促进人们思考,使人类能更好地从失去中取得教训,从而更珍惜环境。

简析动画**的情感诉求与设计体现

 导语:情感设计是动画片的灵魂所在,作为动画的情感设计创意,时常受到无意识的偶然因素或是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等

 华夏民族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与丰富多彩的情感品味,而中国动画设计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情感意境的缺失。这是因为在动画创作中鲜少关注对情感的设计与挖掘,究其根本是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关照与活化应用。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讲道:“中国人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生活、一种情感或者人类情爱的生活。”①既然如此,不妨将这种心灵生活抽象地运用到动画情感创意中,并转化为鲜明的动画艺术形式。

 一、动画创作中的情感元素剖析

 情感,是人类思想活动的情绪集合,它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理念与行为方式。那么,如何通过动画设计的物体对象表现抽象的情感,是动画设计师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

 动画艺术形态一般传达两种信息:其一是理性信息的传达,如人物角色形态、场景环境布局、灯光照射,以及排列、色彩风格设定等动画设计的本体形态;其二是情感信息的传达,如人物的行为性格、台词语言、思想活动、内心矛盾、关系冲突等。理性信息是动画生成的基础,而情感信息是动画升华的关键,二者互为作用,为观众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视听感受与无形的情感体验。当设计师使动画在角色、场景、动作、色彩上传递于人的真实感受是一种“美”的体验或使设计具有了“人性化”时,我们将此称之为动画的情感设计。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动画的生命力”表现。

 二、动画创作中的情感诉求与设计体现

 (一)从整体上把握动画情感环境

 众所周知,动画片的创作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概念。这个系统包含众多元素,诸如故事情节,场景造型、剧本语言、灯光色彩、动作设定、音乐音响、角色塑造等,这些基本因素在一起相互作用发展变化,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策划,就形成了动画片的整体情感环境氛围。而这种情感环境的创意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动画设计师个人的专业修养、设计经验以及自我体验来决定的。观众通过物化的角色形象感受着动画片散发出的个性情感,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逐渐深入内心。从整体上把握动画情感环境,营造情感设计的意境氛围,来最终满足观众对自身的情感诉求,这是行之有效的动画情感创意设计途径。

 (二)借助符号表达动画的情感意境

 在动画创作中,情感的设计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转化为特定的视听符号而呈现,也就是设计师对动画设计要素的全面整合,并以符号化的形式再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对动画影片的情感感知,是通过视听的方式来获得,这种视觉与听觉又是情感物化的符号表现。综上所述,动画情感意境得以完美实现必须借助视觉符号和语音符号来共同建构。下面就以美国定格动画影片《鬼妈妈》为例,从三个方面来剖析情感意境符号化的具体体现。

 1借助人物语言的运用对情感进行表述

 人物的语言对白是一部动画片中最易于出彩的地方,其中不乏神秘悬疑而又魂牵梦绕的台词语句。这不仅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并且幽默诙谐地流露出引人入胜的领悟。经典的台词加深了人物的形象,突出了角色的内心独白,进而赋予了动画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鬼妈妈》开场中女主角卡罗琳与小黑猫初次相遇时,卡罗琳的内心独白便深深地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而接下来小黑猫的主人小男孩坏比特的出场方式,以及与卡罗琳之间的对白,更是将影片的感受引向神秘隐晦,并充满探索的情绪之中。

 2将造型和场景的设计与情感表达相融合

 动画影片《鬼妈妈》在造型和场景的设计上是极其考究的。整部动画的造型大体倾向于压抑之感,巨大的头部,纤细的身体和四肢,让人觉得头重脚轻。故事的主角卡罗琳身穿**雨衣,给人十分好动的感觉。而反面角色“鬼妈妈”是一只由很多缝衣针组成的巨大蜘蛛怪物,“鬼妈妈”造型多用坚硬的直线构成,再加上尖锐的针形,整个角色的形象极具攻击性和距离感。影片造型中最有特色的是一双纽扣眼睛,纽扣的定位是这部动画**别具一格的视觉符号,它代表危机的产生,也是主人公卡罗琳拼命挣脱的枷锁,又是她迫不及待渴望得到的诱惑。总而言之,该片中的纽扣,这个简单的符号,充分体现出了借助造型抒发影片情感的途径。

 影片场景的色调处理,一开场便被整体定位在神秘诡异的哥特式基调中,场景环境是昏暗迷惑充满神奇感受的。影片采用了几种不同的场景色调处理表现,比如女主角卡罗琳所居住的诡异阴森的小镇,是暗淡冷漠的灰色;卡罗琳家里的环境设计氛围是相对温暖的色调;而鬼妈妈居住的室内色调定位却是高度温暖的亮色调,所以不同场景环境色调需要与个体情感表达相一致,和谐构成完善的视听画面,从而给予观众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3通过动画音乐的感染达到情感共鸣

 从动画影片《鬼妈妈》的音乐背景中,创作者完美地将神秘莫测的画面内容与个性鲜明的主题音乐融合在一起,让观众在优美而舒畅的视听语言中徜徉,并从中深刻地体会到影片所散发出的情感意境。动画片的这种情感属性不是仅留存于剧情之上的表层情绪宣泄,而是透过情节刻画展示出角色内心结构矛盾与思想情感变化的过程积淀。影片《鬼妈妈》的整体设计包括角色造型、场景环境、台词对白等都与具体细腻的情感抒发相呼应,让观众沉浸在温暖、诙谐、冷漠、恐怖、喜悦、滑稽等多种情感的包围中,充满无限的回味与深思。动画片的音乐不仅紧跟情节的跌宕起伏,起到渲染故事的作用,而且是情感发展的有利助推器。

 (三)画面语言的情感传递与体验

 定格动画**《鬼妈妈》以别致的视觉语言为冲击,逆向阐述创意的线索路径,寻求内容与情感的契合,这不失为动画情感设计表现的有效途径。《鬼妈妈》中精致传神的角色造型,瑰丽花园的完美演绎,世界抽象化的美学展现,无不闪烁着每一帧画面的精美语言。

 动画片情感诉求的实质是借助强烈的形式语言与视觉审美效应,以达到个体情感的群体共鸣,这也是一部动画片情感设计的最大成功。在当代动画设计的创作中,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语言为动画情感的设计创造了多元化的表达介质。设计师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运用鲜明的形式语言将客观物象以不同的方式和结构进行重新整合,再通过动画设计的基本要素来创造动画的视觉效果,增强观赏的价值及情感的品味。动画片中的基本元素本不具有感情,是设计师在主观能动性下对人物角色情感塑造的创造变现。

 三、结语

 情感设计是动画片的灵魂所在,作为动画的情感设计创意,时常受到无意识的偶然因素或是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等,这些因素在动画情感设计的创意中是随机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情感突发体现。事实上,这些因素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设计师个人修养、经验累积以及情感爆发等综合基础上的多元整合。遵循动画创作的本质规律,注重动画片情感设计的传递与体验,回归动画创作的初衷。动画片的成功,正是源于对动画创作中情感传递与体验的不断探究与挖掘。

 注释:

 ①邱晓岩,孙慧中国当代动画发展的成长缺失

 [J] 文艺争鸣,2012(3)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09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