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为何执意杀掉了上官婉儿?

李隆基为何执意杀掉了上官婉儿?,第1张

李隆基为何执意要杀上官婉儿?因为此人如果不能为其所用,就要铲除这是做大事者必备的要素,显然上官婉儿,不易控制,留着也是祸患,李隆基政变,损害了上官婉儿的利益,此时她为保命会委曲求全,事后难保不背后栽赃。

唐朝成也李隆基,败也李隆基

如果李隆基能早死20年,或许唐朝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都将发生变化,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要说上官婉儿要从武则天说起。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治武功最为鼎盛的朝代,汉朝过于久远,经济文化不显,唐朝以后,宋朝丢去半壁江山,不管经济如何发达,也无法回避武力上低能。明朝虽然恢复华夏,但包容性远不及唐朝,清朝康乾盛世,完全是伪盛世。可见唐朝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地位。但唐朝危机和政变几乎也是最多的朝代。其中一点原因是李世民起开了很不好的开头。那就是政变谋取权力。

玄武门事变,让李世民成功诛杀太子李建成,并逼迫父亲退位,虽然贞观之治,为百姓谋福,但是唐朝的权力过渡自此埋下了动荡伏笔。

历史对于李治褒贬不一,李治如果不是有一个武则天那样的老婆大概也是挺不错的皇帝,但他注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绿叶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老婆是皇帝的男人,每当提起李治的名字,就会想起武则天,可以说身前被武则天强势压制,死后也同样如此,早知今日不知他还会不会去庵中想方设法迎回武则天,大概也真的是因为爱情!我怀疑李治有严重的恋母情结,李治是长孙皇后的小儿子,自小十分疼爱在管理上也更加严格,这也为何李治妈宝的原因,能把强势的李世民,驾驭的如此听话,历史上没有几个女人能够做到,也唯有之后大名朱元璋的马皇后能向比,所以李治十分听妈妈的话,也喜欢像母亲一样聪明的强势的女子,这就像渴了看到最甜的泉眼,饿了看到香的包子铺一样,李治喜欢什么,老天为他准备什么而且还是全天下最强势的最聪明的女子。

但夫妻之间难免有磕磕碰碰,可就有人情商低,那就是上官婉儿的爷爷,上官仪。上官家从姓氏就能看出来,一般官不当,要到就当上官,从汉朝开始上官家就是世代为官,到了上官婉儿的曾曾祖父,曾祖父或大或小就是官,真正达到顶峰是上官仪,官至丞相,这可是会进入族谱最上端的成就,然而成也,败也。上官仪介入到了武则天和李治两口子之间的吵架上,并帮助李治起草了废后诏书,你说还有比这更找死的行为?估计是没有了,比这更高的就是给皇帝剃胡子,或当场口头问候皇帝母亲。但凡有点脑子了解武则天都知道这女子是从地狱里一点点爬出来的,是被野心灌满整个身躯的女子(这里有点事后诸葛)。总之上官家被抄家,男子被杀,女子被收至掖幽庭。

上官婉儿也就是在抄家前几天出生的,被其母亲带到宫廷,历史上从掖幽庭一步一步走上国家权力巅峰的女子也唯有她一人,唐朝是一个能够发生奇迹的地方。武则天知道上官婉儿的身世,但是看着她的才华就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武则天阴晴不定,除了狄仁杰,也就上官婉儿最了解她,也因此上官婉儿能够平安无事再其身边二十年,伴君如伴虎,还是一只母老虎!不能说没有代价,因为反了武则天认为的死罪,上官婉儿本该死,还是因为才华,武则天不舍。改为毁容,在上官婉儿脸上刻了字。

上官婉儿我怀疑是斯德哥尔摩症患者,武则天杀了她爷爷和爸爸还有其他上官家的男人,可是上官婉儿并不恨她,相反武则天死后,上官还致力于维护武家的利益,还引荐武三思入朝执政。

武则天死后登基的是另一个妈宝型天子李显。女子毁三代,李家就是证据。他就喜欢上官婉儿,登基后就封上官婉儿为昭容和武昭仪一样的嫔妃品位。并且对于上官极为新任,李显的老婆韦皇后也是野心极大的女子甚至想模仿武则天自己当皇帝,还有其女儿安乐公主,看祖母是史上第一个女皇帝,自己就想当史上第一个皇太女,还有妹妹太平公主。可见这位李家男子李显多惨!青春年少就在母亲的威慑下生存,朝不保夕,结婚的女子时刻想要杀了他当皇帝,自己女儿时刻想要害死他当皇太女,自己的妹妹时刻想害死他继承母亲的大业当女皇帝。韦皇后就是私通武三思获得的权力,进而毒死李显,想要谋取更大的权力,上官婉儿在太平公主和韦皇后之间巧妙游走。你要是李隆基,你会不会放过这样的女子,在李隆基内心有一个“必杀名单”上官婉儿,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都在之上。如果没有李隆基,唐朝在这几个女子的祸乱下,难说不会爆发更大的危机。

李隆基在40岁前,其睿智忍耐成就可以进入中国历史最佳帝王排行榜前五名。可惜最终依然是女人,毁了帝王业。怪的是女子?不是的,没有杨玉环,也有李玉环。英雄暮年最好的结果就是在该死时死去,不然活着总会犯错,老了就会顽固,握不住宝剑时就会害怕,读不懂人心时就会猜疑。物极必反,势极必衰。

一、郭子仪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郭子仪从小喜武,研读兵书,年轻时以武举进入仕途,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

郭子仪凭借杰出的军事才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恢复唐朝中央政权,安定社会,稳定边境, 交好少数民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很快攻破洛阳,直逼长安。

玄宗避祸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国事危难,肃宗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担负收复洛阳、长安两京,抗击安史叛军的重任。

郭子仪先在恒阳城下大败史思明以及安禄山的援军,夺取了潼关;然后他又率领唐朝15万人马以及从回纥借来的5000精锐骑兵,分三路直取长安。 这时,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郭子仪趁叛军内乱,一举收复了被叛军占领1年零4个月的京师长安。

随后又在新店击败安庆绪,收复洛阳。收复洛阳之后,肃宗对郭子仪赞誉有加,称其为大唐的再造者,并封郭子仪为司徒,代国公。

758年10月,郭子仪等9个节度使又率兵进攻退守相州的安庆绪,安庆绪走投无路,向史思明求援。 由于监军太监鱼朝恩不懂军事,贻误战机,唐军大败。

肃宗听信鱼朝恩的谗言,把相州失败的责任推到郭子仪一个人的身上,免去他的官职,召他回京,命李光弼接替他的职务。史思明听说郭子仪被解职,立即带领大军进犯洛阳,洛阳再次失守。

河东一带的节度使驻军听说洛阳失守,都骚动起来,肃宗只得起用郭子仪,任命他为河北诸州的节度使行营及兴平等军副元帅,并封他为汾阳郡王,出镇绛州,肃宗临死时把河东的一切军政大权都交给了郭子仪。 郭子仪一到任,就杀了 40多个为首作乱的人,稳定了河东的局势。

史思明死后,他的儿子史朝义继续盘跟在洛阳。即位的代宗任命郭子仪为副帅,出兵讨伐史朝义。

郭子仪认为单凭唐军的力量,难以消灭叛军,于是向回纥借来10万精兵,一举攻占了洛阳。史朝义逃往莫州,763年,众叛亲离的史朝义自杀,为祸8年的安史之乱终于被郭子仪平定了。

安史之乱平定后,郭子仪又多次平定节度使仆固怀恩等人的叛乱,并多次击退吐蕃军队的进犯,保证了关中和长安的安全。

二、郭子仪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

郭子仪( 697〜781年),华州郑县(今陕 西华县)人,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初 以武举补左卫长史,唐天宝八载(749年)任横 塞军使,后以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 右兵马使。安史之乱时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 在河北打败史思明。

后联合回纥收复洛阳、长 安两京,平定天下,对挽救唐朝的危亡起到了 至关重要的作用。唐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 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 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 家的安宁。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84岁 高龄时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20 多年。尽管郭子仪一生功劳显赫,但他忠勇爱 国,宽厚待人,从不居功自傲,因此在朝中有极 高的威望,是中国封建社会忠臣良将的典范。

三、郭子仪

84岁,最NB得是单枪匹马吓跑吐蕃,那时候回纥和吐蕃叛乱,郭子仪一个人跑到回纥阵营,吐蕃知道后,连夜跑了。

郭子仪晚年,他的儿子娶了公主,一次夫妻吵架,他儿子说,要没我父亲,早就没了你们大唐,公主跑到皇帝那里告状,这可是抄家的罪,但皇帝却说:“的确,没有郭家,就没有我大唐” 郭子仪可以说是功高震主的元帅、将军里面仅有的几个善始善终,富贵子孙的大将军 独任朔方无限功—大唐名将之郭子仪 提起郭子仪,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打金枝》这出戏,联想到他对大唐帝国的忠诚和大度,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是一个既深情又痴情的男子,在感情上,他从未真正背叛过他的正妻王氏,一生相濡以?i,不离不弃,两人是一对真正的恩爱夫妻。 郭子仪一生有八个儿子,其中六人是王氏所生,所有8个女儿都是王氏的嫡女,仅从生育的频率和数目就可推断两人的感情深度,从王氏的墓碑记载可知,郭暧是郭子仪和王氏的嫡子,后来成为升平公主的驸马,郭映是郭子仪最小的儿子,也是与王氏所生的幼子。

王氏去世之时,郭子仪悲痛欲绝,不能自抑,停柩几近半年,不忍将爱妻下葬,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才送爱妻入土为安,请名士杨绾撰写碑文,为王氏的一生写下深情的回忆。 出生太原王氏的名门仕女有夫如此,情深似海,真是复有何憾,她嫁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郭子仪(公元697年—公元781年)是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身长六尺有余,按照唐尺就是1。80以上的身材,他魁梧英俊,少年时期就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左卫长史,又是世家子弟出身(他的父亲郭敬之历任五个州的刺史),唐代崇尚军功,重视武举制度,郭子仪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太原王氏的亲睐,15岁的王家**成为了郭子仪的妻子,虽然当时的郭子仪还只是一个潜力股,但是他拥有非常出众的资质,太原王氏慧眼如炬,没有放过这样的好小伙子。

“安史之乱”爆发了,带给普通百姓的是无数的离乱和痛苦,带给郭子仪的则是鹏程万里、扬名青史的机遇。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蓄谋已久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十五万叛军如潮水般南下,很快攻占了东都洛阳,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承平日久的朝廷陷入了一片惊恐之中。

郭子仪临危受命,成为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与训练有素的叛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较量,陆续收复了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又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合兵,收复常山郡的九个县城,严重威胁了安史叛军的归路,因为河北各郡是洛阳和安禄山老巢范阳的必经之地,安禄山不敢怠慢,让史思明带上几万人马攻打郭子仪和李光弼。 郭子仪、李光弼的部队退往常山(今河北真定),史思明的部队如影随行,郭子仪兵出奇招,派出五百骑兵,引得敌军追了三天三夜,正当敌军精疲力竭之际,唐军趁势进攻,史思明大败,赶紧向安禄山乞求援军,史思明的兵力很快增到五万人。

此时,郭子仪和李光弼的部队共有十万人,但郭子仪并不急于交战,“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夕袭其幕”,让五万叛军疲于奔命却欲战不能,士气十分低落。 郭子仪眼看时机成熟,在嘉山(今河北定西)以十万对五万,斩首四万级,生擒五千人,史思明披头散发、光着脚板逃到了博陵(今河北定州)。

嘉山大捷,河北十多个郡纷纷杀死叛军守将,迎接王师,叛军退路已被截断,人心浮动,唐将哥舒翰又坚守潼关天险,闭门不出,叛军进退维谷,形势对朝廷非常有利。 在这个关键时刻,年纪老迈的唐玄宗却一意孤行,走出了一个遗恨千古的昏招。

本来郭子仪主张坚守潼关,避敌锋芒,然后北图范阳,唐玄宗却严辞逼迫哥舒翰出潼关迎敌,潼关守军一战全军覆没,叛军直指长安,唐玄宗仓惶逃往四川。长安、洛阳都落入安禄山的手中,大唐风雨飘摇,大厦将倾。

公元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郭子仪率领五万朔方军为其保驾护航,“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被亲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不听安庆绪的调遣,安史集团分裂了。朝廷决定展开反击,皇子李?m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收复两京的重任落到了郭子仪的身上。

安史叛军中的骑兵原是唐军部队中的精锐,一向勇不可挡,清渠之战中叛军9000骑兵列成长蛇之阵,两翼包抄,唐军溃败,只得退守武功(今陕西武功县)。郭子仪看到了双方实力上的差距,力主向回纥借兵,唐肃宗把女儿宁国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 4000回纥骑兵赶至凤翔助战,唐军集结了十五万人马,由郭子仪全权指挥,郭子仪向唐肃宗立下誓言,“此行如果不能获胜,臣将以死谢罪”。

唐军进兵长安城西,以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郭子仪自领中军,与安守忠、李归仁的十万叛军对阵。大战开始了,唐军初战不利,抵挡不出叛军的攻势,前军统帅李嗣业眼见情势危急,脱掉盔甲,袒露上身,挥刀斫杀,他大声呼喊,“今天不拼命死杀敌,我们就要全军覆没”,前军士兵手执大刀,所向披靡,唐军逐渐占据了格斗的上风。

叛军正面进攻未能奏效,埋。

四、历史上真实的郭子仪大揭密 郭子仪是谁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初,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评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

大历十四年(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五、郭子仪对中国历史做出了什么功绩

郭子仪(697—781),祖籍山西汾阳,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代著名 的军事家。

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历任绥州、渭州、桂州、寿州、泗州五州刺史。郭子仪 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他不仅武艺高强,阵法娴熟,而且公正无私,不 畏权贵。

郭子仪通过武举考试获得高等补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一 职。天宝八年(749年),他出任安塞军使,拜左卫大将军。

后又出任天德军使,兼 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由于唐玄宗专宠杨贵妃,不理朝政,政治十分腐 败,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 名,召集了诸蕃兵马15万人,号称20万,日夜兼程,以每天60里的速度长驱南下杀 入中原。安史叛军长驱南下,势如破竹,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

紧急关 头,唐玄宗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朔方(唐方镇名,镇治在今宁夏 灵武西南)节度右兵马使,郭子仪被升任为朔方节度使,奉命率兵东讨叛军。 756年四月,朔方军旗开得胜,一举收复重镇云中(今山西大同),大败叛军薛 忠义。

接着郭子仪又使别将公孙琼岩率2000骑兵攻击马邑(今山西省朔县东北), 大获全胜。马邑的收复使东陉关得以重开,从而打通了朔方军与太原军的联系,使 安禄山下太原,入永济,夹攻关中之军事行动无法实现,从而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 权。

捷报传到京城长安,人心稍安,郭子仪以功加御史大夫。 这时,由郭子仪推荐的新任 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东出井陉(今 河北井陉西北),攻下常山(今 河北正定)。

叛军将领史思明部 反攻,妄图夺回常山,李光弼向 郭子仪告急。郭子仪于与李光弼 合兵一处,九门(今河北正定 东)一战,大败叛军。

这时,郭 子仪曾经建议,北取范阳,直捣 叛军巢穴以减轻潼关的压力,但 没有得到唐玄宗的许可。 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调郭 子仪部到灵武,并以郭子仪为兵 部尚书兼宰相。

至德二载(757 年)二月,郭子仪率军攻下河东 (今山西永济),肃宗也由灵武到 了凤翔(今陕西凤翔)。 四月, 肃宗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 (元帅为皇子李俶),继续征讨叛军。

九月,郭子仪率唐军15万逼近长安,与叛军 10万人相持于长安西南香积寺北沣水之东。经过激战,叛军全线崩溃,唐军收复 长安。

郭子仪乘胜东进,追叛军至潼关,占领华阴(今陕西华阴)、弘农(今河南 灵宝)。 757年,安史叛军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帐下李猪儿杀死,其子安庆绪放弃洛阳, 北渡黄河,逃至保邺(今河南安阳北)固守,唐军收复洛阳。

肃宗回到长安,召郭 子仪还京。肃宗派人隆重迎接郭子仪于京城以东的灞上,见了郭子仪,感激涕零地 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干元元年(758年),肃宗调动各路大军进攻安庆绪。郭子仪等唐军围困保邺, 并引漳水灌城。

这时史思明为援救安庆绪截劫唐军的粮草,又以声东击西的战术不 断袭击唐军。干元二年(759年),唐军与史思明叛军展开激战,双方均遭重大损 失。

郭子仪退向河阳(今河南孟县),保卫东京。 肃宗召郭子仪还京,免其军职, 以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取代郭子仪的职务。

不久,代宗即位,又解除了郭子 仪的兵权,调他回长安。 正当唐政府边兵内调,把主要力量用于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西方的吐蕃和党 项乘机向东发展势力,凤翔(今陕西凤翔)以西,邠州(今陕西彬县)以北的地方 失去控制。

郭子仪看到这种危机的存在,曾建议不可忽视这方面的问题,但都没引 起代宗的重视。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开始东进,边将向朝廷告急,宦官程元振置之不理, 根本不向代宗报告。

吐蕃顺利东下,很快到达泾州(今甘肃泾川),泾州刺史高晖 投降,并引吐蕃深入内地,一直过了邠州(今陕西彬县),代宗始有所闻。 吐蕃继 续东进至奉天(今陕西干县)、武功(今陕西武功西),京师震动,代宗才命雍王李 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今陕西咸阳东)。

郭予仪久居京师, 手下没有军队,临时凑集了20余人到咸阳,面对20余万敌军,当然难以有所作为。 他派人向皇帝告急,由于程元振从中作梗,也未能见到代宗。

吐蕃逼近长安,代宗仓促出奔陕州,郭子仪循秦岭而东,沿途收容唐军散兵, 驻军在商州(今陕西商州)。他认为从商州出蓝田(今陕西蓝田),吐蕃自然不敢东 进,代宗在陕州也就安全,于是,代宗没再坚持调他东去陕州的意见。

郭子仪派长 孙全绪率200骑出蓝田,观察敌情。 长孙全绪白天击鼓张旗,虚张声势;夜间多处 燃火,使吐蕃不解其意。

同时,还有数百人于夜间在长安城中击鼓呐喊,还发出郭 子仪将率大军到来的消息使吐蕃惶恐不安。在这四面楚歌声中,吐蕃感到无力控制 长安,只得撤兵西去。

腊月,代宗回到长安,郭子仪等到浐水以东迎接。 代宗羞愧 地对郭子仪说:“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自此以后,郭子仪的声望更高了。 平定仆固怀恩,又是郭子仪的一大功绩。

安史之乱结束后,仆固怀恩率朔方兵 驻屯汾州(今山西汾阳)。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怀疑仆固怀恩与回纥有勾结,遂向代 宗密奏仆固怀恩欲反。

仆固怀恩受到猜疑,有诏书也不敢进京。当代宗征求除去。

六、郭子仪

84岁,最NB得是单枪匹马吓跑吐蕃,那时候回纥和吐蕃叛乱,郭子仪一个人跑到回纥阵营,吐蕃知道后,连夜跑了。

郭子仪晚年,他的儿子娶了公主,一次夫妻吵架,他儿子说,要没我父亲,早就没了你们大唐,公主跑到皇帝那里告状,这可是抄家的罪,但皇帝却说:“的确,没有郭家,就没有我大唐” 郭子仪可以说是功高震主的元帅、将军里面仅有的几个善始善终,富贵子孙的大将军 独任朔方无限功—大唐名将之郭子仪 提起郭子仪,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打金枝》这出戏,联想到他对大唐帝国的忠诚和大度,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是一个既深情又痴情的男子,在感情上,他从未真正背叛过他的正妻王氏,一生相濡以?i,不离不弃,两人是一对真正的恩爱夫妻。 郭子仪一生有八个儿子,其中六人是王氏所生,所有8个女儿都是王氏的嫡女,仅从生育的频率和数目就可推断两人的感情深度,从王氏的墓碑记载可知,郭暧是郭子仪和王氏的嫡子,后来成为升平公主的驸马,郭映是郭子仪最小的儿子,也是与王氏所生的幼子。

王氏去世之时,郭子仪悲痛欲绝,不能自抑,停柩几近半年,不忍将爱妻下葬,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才送爱妻入土为安,请名士杨绾撰写碑文,为王氏的一生写下深情的回忆。 出生太原王氏的名门仕女有夫如此,情深似海,真是复有何憾,她嫁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郭子仪(公元697年—公元781年)是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身长六尺有余,按照唐尺就是1。80以上的身材,他魁梧英俊,少年时期就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左卫长史,又是世家子弟出身(他的父亲郭敬之历任五个州的刺史),唐代崇尚军功,重视武举制度,郭子仪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太原王氏的亲睐,15岁的王家**成为了郭子仪的妻子,虽然当时的郭子仪还只是一个潜力股,但是他拥有非常出众的资质,太原王氏慧眼如炬,没有放过这样的好小伙子。

“安史之乱”爆发了,带给普通百姓的是无数的离乱和痛苦,带给郭子仪的则是鹏程万里、扬名青史的机遇。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蓄谋已久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十五万叛军如潮水般南下,很快攻占了东都洛阳,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承平日久的朝廷陷入了一片惊恐之中。

郭子仪临危受命,成为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与训练有素的叛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较量,陆续收复了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又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合兵,收复常山郡的九个县城,严重威胁了安史叛军的归路,因为河北各郡是洛阳和安禄山老巢范阳的必经之地,安禄山不敢怠慢,让史思明带上几万人马攻打郭子仪和李光弼。 郭子仪、李光弼的部队退往常山(今河北真定),史思明的部队如影随行,郭子仪兵出奇招,派出五百骑兵,引得敌军追了三天三夜,正当敌军精疲力竭之际,唐军趁势进攻,史思明大败,赶紧向安禄山乞求援军,史思明的兵力很快增到五万人。

此时,郭子仪和李光弼的部队共有十万人,但郭子仪并不急于交战,“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夕袭其幕”,让五万叛军疲于奔命却欲战不能,士气十分低落。 郭子仪眼看时机成熟,在嘉山(今河北定西)以十万对五万,斩首四万级,生擒五千人,史思明披头散发、光着脚板逃到了博陵(今河北定州)。

嘉山大捷,河北十多个郡纷纷杀死叛军守将,迎接王师,叛军退路已被截断,人心浮动,唐将哥舒翰又坚守潼关天险,闭门不出,叛军进退维谷,形势对朝廷非常有利。 在这个关键时刻,年纪老迈的唐玄宗却一意孤行,走出了一个遗恨千古的昏招。

本来郭子仪主张坚守潼关,避敌锋芒,然后北图范阳,唐玄宗却严辞逼迫哥舒翰出潼关迎敌,潼关守军一战全军覆没,叛军直指长安,唐玄宗仓惶逃往四川。长安、洛阳都落入安禄山的手中,大唐风雨飘摇,大厦将倾。

公元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郭子仪率领五万朔方军为其保驾护航,“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被亲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不听安庆绪的调遣,安史集团分裂了。朝廷决定展开反击,皇子李?m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收复两京的重任落到了郭子仪的身上。

安史叛军中的骑兵原是唐军部队中的精锐,一向勇不可挡,清渠之战中叛军9000骑兵列成长蛇之阵,两翼包抄,唐军溃败,只得退守武功(今陕西武功县)。郭子仪看到了双方实力上的差距,力主向回纥借兵,唐肃宗把女儿宁国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 4000回纥骑兵赶至凤翔助战,唐军集结了十五万人马,由郭子仪全权指挥,郭子仪向唐肃宗立下誓言,“此行如果不能获胜,臣将以死谢罪”。

唐军进兵长安城西,以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郭子仪自领中军,与安守忠、李归仁的十万叛军对阵。大战开始了,唐军初战不利,抵挡不出叛军的攻势,前军统帅李嗣业眼见情势危急,脱掉盔甲,袒露上身,挥刀斫杀,他大声呼喊,“今天不拼命死杀敌,我们就要全军覆没”,前军士兵手执大刀,所向披靡,唐军逐渐占据了格斗的上风。

叛军正面进攻未能奏效,埋。

从个人生活的角度上看无可厚非;但作为统治者沉迷声色不问朝政,使国家动乱百姓受苦这就不对了

一、

据史书记载,玄宗生性风流,在位时虽然嫔妃众多,但大多数只是博取他一时之欢的玩物,能够博得他的真情并长久地在他心中占有位置的女人很少。他只对极少数情投意合的女人保持着一种比较专一和持久的感情。仅以这点就可看出他虽纵欲而不滥情。但作为一代帝王能做到这一点,感情还是比较专一的。

纵观玄宗的一生,除了与之患难多年的王皇后外,使他长久忠情的女性仅有武惠妃和杨贵妃。自王皇后爱衰之后,武惠妃一人专宠近二十年。然而史书并未记载武惠妃有多么美丽,她死时已40多岁,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来说“女人四十豆腐渣”。但玄宗仍伤感不已,长久的郁郁寡欢,后宫三千佳丽竟无一人能让他摆脱心中的寂寞惆怅。在武惠妃死后的第三年,他认识了杨玉环。也许是杨玉环与武惠妃有某些相似之处,让他一见钟情。在此后的十几年,与杨贵妃形影相随,直至杨贵妃死后,还始终占据着玄宗生活的全部。可见,玄宗并非只求美色,而是一个非常重情的人。

二、

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被诏进宫,天宝四年正式册封为贵妃,从此开始了与玄宗食则同席、寝则同榻的专宠生活。“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高度概括。有人说玄宗之所以爱杨贵妃,那是因贵妃的貌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说玄宗看重的是色、是欲,对他们刚开始认识的那一段生活可以这样认为。事实上,在杨贵妃与玄宗一同生活的十五年间(开元二十八年至天宝十四年),玄宗虽偶有拈花惹草,但对杨贵妃一直是比较专一的,可以说将其全部的感情、爱心都寄托在杨贵妃身上。如果仅从其美貌并不能说明问题,杨贵妃虽姿色出众,但后宫中的绝色佳人并非没有,何况玄宗已年过花甲,情欲的追求已非昔日可比,他之所以对杨贵妃如此醉心,应该说,主要的原因是两人在感情上、志趣上的情投意合。

《新唐书》记载杨贵妃“善歌舞,通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这正是颇有音乐造诣的玄宗所求的知音,据说玄宗非常喜欢《霓裳羽衣曲》,贵妃对此曲似乎心有灵犀,表演的非常出色。每当贵妃舞起《霓裳羽衣曲》,玄宗就兴致勃勃地击鼓伴奏,两人配合的非常默契。两人还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此曲。可以说是音乐这根红线将两个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牢牢的拴在一起,才使两人有了坚实的爱情基础。

三、

据史书记载,杨贵妃曾两次被遣回娘家。第一次是天宝5年,即杨贵妃被册封的第二年,贵妃因嫉妒触怒了玄宗,被遣回娘家。贵妃被赶出宫后,玄宗忽然感到人去楼空,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感和空虚感。玄宗茶饭不思,还动不动就对左右侍从乱发脾气。随即就令人将御膳送去,当夜将贵妃接回宫中,从此对贵妃更加恩爱。

第二次是天宝9年,贵妃因违背玄宗旨意,被遣送娘家。后来贵妃认为自己骄悍不逊,有些过分,便剪下一绺头发,让人带给玄宗并说:“有罪当死,身上的一切都是皇上恩赐,只有头发可以献上报答皇恩。”玄宗大为感动。通过这两次,两人之间那种难分难舍的感情又更深一层。

按照皇家惯例,后妃触怒圣上,只能在宫中处治,重则斩杀,轻则囚禁或被打入冷宫,从不见有送回娘家的。玄宗却开了这个特例,如同寻常夫妻吵架一样,留下了回旋和好的余地。由此可见,玄宗并非视贵妃为玩物,他们能象普通夫妇一样互相迁就。两人之间的感情超越了帝王与妃子的关系,可以说,玄宗是将贵妃当作伴侣、妻子看待的。

四、

玄宗与贵妃虽是帝王与妃子的关系,但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可以发现,他们象一对和睦相爱的夫妇,更象热恋中的少男少女。

《杨太真外传》栽:有一年宫中的橘树结了许多柑橘,玄宗发现其中有一个“合欢实”(即两个柑橘长在一起)。他欣喜万分,与贵妃一起玩赏,并说此橘似通人意,知你我心心相印,固如一体。然后同坐一席共尝“合欢实”。他们完全沉浸在两人相爱的喜悦中,他们欣赏和分享“合欢实”的情景如一幅画映在你我的脑中,难道还要问,他们是什么关系吗?

《开元天宝遗事》也记载着玄宗与贵妃温柔缠绵、相亲相爱的故事。一次

玄宗酒醉,两天后方醒,醒后他拥着贵妃同赏牡丹,并摘折一枝与贵妃交臂相闻,玄宗说:“不惟萱草忘忧,此花香艳,尤能醒酒。”

《怅恨歌传》载:天宝十载秋,七夕之夜,玄宗与贵妃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郎织女重逢的悲欢场面,密誓要世世结为夫妻,言毕,抱手呜咽。这就是白居易《怅恨歌》所写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莲理枝”。在七夕之夜,对天起誓,足见爱的至深,情的至诚。说明他们生死与共超乎寻常的爱情的确是存在的。

五、

安史之乱,造成了历史的遗憾,却也造就了一段爱情佳话。对贵妃的死,玄宗耿耿难忘,忧虑难眠。甚至问仙访道,以求与贵妃相见。可以说,玄宗在风蚀残年的最后时光,都是在对贵妃的深深思念、痛苦和哀悼中度过的。

对于国难,就贵妃本人而言是无罪的,但对降临到自己头上的灾难,心情如何呢?我想清代剧本《长生殿》里写的好:“算来无计解军哗,残生甘愿罢。” 一个“罢”字,不仅道出她是为情献身,更是为国扑难。

对于贵妃的死,玄宗是负有很大的责任的,但事到临头,也是被迫的。他只能无奈地说“贵妃是无罪”,在危难关头,不舍贵妃,即舍江山,熟轻熟重,玄宗自然知晓。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玄宗对贵妃的爱。用今天观念来看,在国家危难的关键时刻,当功与私发生冲突时,玄宗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的无私精神,更显出其伟大。

回到长安,玄宗想祭供贵妃,要改葬,后因政局而罢,于是让人画了贵妃的像挂在殿中,朝夕与之相伴。对于宫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院都令其触景伤情,睹物思人。“芙蓉如画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夕殿萤飞思悄然,残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入梦来。”玄宗也就是在这样孤独伤感的思念中,日渐衰老,几年就追随贵妃而去。

公元737年,唐玄宗李隆基已经52岁了,却在这一年突然有了找回青春的感觉。因为他看到了年仅18岁的儿媳杨玉环。

这是大唐历史中,最奇妙的一刻。从此后,无论谈大唐的风花雪月,还是兴衰存亡,李隆基和杨玉环,就成为了“不老的话题”。

在唐玄宗的安排下,杨玉环出家当了尼姑,为唐玄宗的老妈窦太后去祈福。这个借口,让人啼笑皆非。真不知若窦太后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因为从此后唐玄宗就以想念母亲为名,开始幽会杨玉环了。

一晃5年后,年近花甲的唐玄宗,终于把杨玉环接入了皇宫,册封为贵妃。由此杨玉环完成了从儿媳,到老婆的转变。

从此杨玉环就被唐玄宗专宠了长达11年,直至公元756年的马嵬坡事变中,香消玉焚。

看到这,恐怕许多人要问了:11年的专宠,杨玉环到底好在哪?须知历来是“帝王心,似海深”,一位皇帝,能如此长时间的专宠一人,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这到底是为何?只因杨玉环有三大优势,让李隆基欲罢不能。

其一:杨玉环毫无野心和权谋

在别的朝代,后宫虽也讲究不得干政。但比之武则天之后的唐朝,显然要宽容许多。这点,李隆基最有发言权,因为他的权力就是从武则天、韦后和太平公主,三位大唐“女汉子”手中夺来的。

这种刻骨铭心的教训,李隆基比谁都体会得深。所以,李隆基对待跟自己患难与共的结发妻子王皇后,就是相当绝情。

由于王皇后无子,她的哥哥便请来一位和尚做法,然后取来一块霹雳木,上面刻着王皇后和李隆基的名字等,说:“带上这个神物,就能生儿子,可跟武则天相提并论。”结果就因这一句,王皇后差点被废。什么恩情,恩爱,都被唐玄宗丢弃了。

杨玉环恰恰相反,从不干预朝政——其实就是没有任何野心和权谋。这让唐玄宗非常放心。杨玉环要星星?给!要月亮?给!只要没有当第二个武则天或韦后的苗头,啥都好说。

杨玉环表现出来的是对唐玄宗本人的喜欢,而不是权力。自然这样的女子,就让唐玄宗欲罢不能了。

其二、杨玉环能让唐玄宗享受人间烟火

皇帝首先是个人。既然是人,他就渴望享受到人间的烟火。而杨玉环恰好满足了唐玄宗的这种需求。

比如在天宝五年,杨玉环因为持宠骄纵,其实就是耍小女儿性等(不含有权力诉求),把唐玄宗给得罪了。于是唐玄宗一怒之下,把杨玉环赶出了皇宫。

再看杨玉环却更生气,啥话不说,收拾起东西就回了娘家,完全是一副夫妻吵架后的模样。结果,没多久唐玄宗受不住了,开始变得无精打采。高力士多机灵,立刻揣摩到了唐玄宗的心思。

于是高力士从中斡旋,把杨玉环给请了回来。唐玄宗一见杨玉环回家了,完全是一种喜从天降的感觉,啥过错?都忘了!两人感情因此升温了!

看看,唐玄宗跟杨玉环的这件事,是不是都觉得很温馨?没错,这其实就是生活,人间最美的烟火,能让唐玄宗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自然他就对杨玉环,欲罢不能了。

其三、杨玉环是才女,唐玄宗是“文艺老炮”

唐玄宗堪称是一位“文艺老炮”。据《唐语林》记载:“玄宗洞晓音律,丝管皆造其妙。制作诸曲,随意即成,如不加意。尤爱羯鼓横笛……”再看杨玉环,除了漂亮外,更是一位才女。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杨玉环跳舞非常好。

唐玄宗敲鼓或横笛,杨玉环翩翩起舞,这种场景在当时是很常见的。这可谓是心灵上的相通和互动了,其情感从来都是最为长久。

同时,杨玉环还能作诗,比如这首收录在《全唐诗》中的作品: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一位才女,一位“文艺老炮”,在如此的姻缘中,岂能不让唐玄宗欲罢不能?以至于在唐玄宗晚年时,对杨玉环依然念念不忘。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乃令图其(杨玉环)形于别殿,朝夕视之。

由此可见,唐玄宗对杨玉环岂止是欲罢不能,应该是至死不忘才更真切!

关于唐代宗李豫的评价说法各不一,有说是昏君,有说是明君,在文献资料记载中李豫有着很高的评价,不仅对其人品,还是对其能力都有着高度评价,特别是旧唐书中,一句“古之贤君,未能及此”这简短的8个字是对唐代宗一生的肯定。

先来看看唐代宗的资料。唐代宗李豫是唐肃宗李亨的大儿子,先帝驾崩后登基成为唐代宗。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除去奸臣李辅国,平定了安史之乱,在为政举措上对政治进行了大改革。在政治上,唐代宗李豫改革槽运,改革盐政,改革粮价;但是在军事上他反了个大错就是姑息余孽,这对唐朝后期有很大的影响。

唐代宗李豫当了17年的皇帝,这段期间他走的一直是温和路线,执政期间没有出现滥杀无辜的不良记录,历代皇帝中谁能不被利益奸臣迷惑双眼而做出错事呢,从这一方面唐代宗李豫就很不错了。在用人方面,他知人善用,善于纳谏。为人方面英明豁达,胸怀宽广。曾有一个典故"不痴不聋,不为家翁",讲述的就是唐太宗李豫。李豫将女儿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暖,一日公主和驸马吵架,郭暖很生气就说仗着你爸爸是皇帝了不起啊,我父亲还不要这个位子呢。公主很生气就找唐代宗告状。事后郭子仪带着儿子负荆请罪,唐代宗说了一句话"不痴不聋,不为家翁",意思是不装聋作哑就当不了别人的公公婆婆,足可以看出唐代宗的气度。

唐代宗被称为是痴情帝王,大唐第一多情天子,他一生的情给了他的皇后,一个是沈氏一个是独孤氏。沈氏是唐代宗的结发妻子,两人于741年结婚,婚后生活幸福美满,相敬如宾,两人生有一子。唐代宗对沈氏很是宠爱,结婚10多年还是很恩爱,后安史之乱爆发,夫妻两人在战争中失联,唐代宗登基后寻找发妻10多年之久,皇后之位一直为沈氏而留,对后宫佳丽不闻不问。

直到多年后,遇见了独孤氏,两人成婚并且生有一儿一女,但是始终都没有立为皇后,他对独孤氏也是敬爱有佳,情深一片。

关于唐代宗李豫是一个好皇帝吗揭秘痴情帝王唐代宗,我们已经介绍完毕了,唐代宗李豫在历史上的名声很好,不仅人品好,性格好,工作能力强,对爱情更是坚贞不移,实为一个难得的明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257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