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该怎么写作才能勾起人强烈的情感反应

小说该怎么写作才能勾起人强烈的情感反应,第1张

说我自己的理解吧。

首先剧情要真实, 不要让主角从头无敌到尾,没意义。 无论是写玄幻,还是写都市, 写这种剧情的,无非就表达一种情况: 屌丝逆袭。 这种文,就连真屌丝都不一定起共鸣, 更别说那些不是屌丝的了。

再来,投入自己的感情。 不一定要每一个角色,但是总是要选几个角色来寄托作者自己本身的情感,这是最重要的, 比如你设定一个 追求自由的人,来表达你心中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当然一定要注入你真实的情感,才能写出真实的人物

情感反应, 大多 悲剧更能引人共鸣,但是现在太多的悲剧情节都被写烂了,看多了难免会审美疲劳,可能会因此丧失一部分读者。 但是如果是写玄幻那就好说了,用自己原创的设定更容易写悲剧。

然后,我觉得应该让喜剧和悲剧结合, 正常生活里 用正经描写喜剧。怎么写呢? 其实就是 在 主角的日常生活中 , 像正常人一样闹些笑话, 跟朋友之间趣味的打骂等等, 这些都可以来自于你自己的生活。

然后适当的时候写点悲剧,随着主线的发展,出现了悲剧,怎么写呢?简单来说就是让主角受虐,受点创伤,例如 爱情啊,家庭啊等等, 最后是和平常写的喜剧 刚好对立起来,这样可以衬托悲剧的色彩。

不过总归来说,这需要 不错的文笔和 剧情构思能力, 多练练就能 做到了。

首先,我不是高手,也不是专业的,我只说一下我写东西的感受。

小说的和纪实、散文等写法不一样,纪实文字需要仔细、准确、客观的描述。而散文需要渲染气氛、辞藻修饰,抒发胸臆。而小说更像是黑白照片,干练、管中窥豹。比如,形容一位美女,并不会直接描述容貌,而是可能通过“一串伶俐而轻快的脚步声袭来”来从侧面描绘出女人的良好身形,通过“春风吹过竹林,飒飒作响”形容女人的声音……等等。更多的通过让读者有相同的感受来描述,而文字本身通常非常简练。如果形容神态,往往是通过一些非常细微的动作来描述,而且不同人物性格往往所表现出的动作不同。《潜伏》里的表演就是很好的例子。每个人心里恐慌的时候反映都不同,在**里的通常表现就是“不断敲击桌面的手指忽然出现了难以言说的停顿”……

总之,小说基本就是描述,人物的刻画全是通过微小的细节来展现。好的小说很多,可以多看看细节。最重要的是读者能有共鸣。

南派三叔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经说只要把自己的人物放在特定的场景中,他们就会自动按照各自性格做该做的事,说他们想要说的话。

这听上去真是一种神奇的体验。在最初尝试写故事时,我一直期待着这种时刻的降临。可事实上,往往都是在苦苦思索人物应该怎样按照大纲的情节去行动并使故事看上去比较自然。这样苦撑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有那么一天,人物开始有了自己的意志,会在某一时刻挣脱大纲的束缚做出些在我安排之外的行动。

这个变化让人欣喜,却远非想象的那么奇妙,作为一个写作菜鸟,完全掌控不了那些想要信马由缰的人物。我开始不知道他们想去哪儿,最后会怎样。更头疼的是,这种时刻往往不会一直存在,他们会在一处让人费解的地方停下脚步,前面大雾弥漫不知道该怎么走,而转身也不知该怎么回到原来的路。

比卡文更糟糕的是,当远远偏离了预定的轨道,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还能回到预定的结局吗?该怎样把故事圆回来?或者说,会有一个新的结局?

我在读罗纳德·B·托比亚斯的《经典情节20种》时,看到他对小说写作中情节与人物的关系进行的阐述:构建小说的两种主要模型——情节模式和人物模式——是相互依存的。结合之前的尝试和摸索,在读这本书时觉得受益良多。

罗纳德对于情节与人物的阐释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要懂得取舍

情节并非简单的人物的行动组成。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物会因他们的行为变得开心或是痛苦,这个过程就是情节本身。简单来说,情节是一种凝聚力。这意味着,人物所进行的许多杂乱无章的行为举止,如果与故事的核心内容无关,都不能构成情节。

在写作时可以问问自己,这个场景对情节发展有具体的作用吗?如果有,保留它;没有,就放弃它。

所以也许有些内容也许在我们自己看来非常有趣,但是因为那只不过是一件无关痛痒的事,既不能推动故事进展,也不能反应人物性格,更无法当成伏笔和线索,就只好忍痛删掉。

二、了解情节的共性规则

巴勃罗·毕加索说:“如果我们想知道如何打破规则的话,我们首先得了解这些规则。”情节的共性主要包括:

1、让压力来推动情节

2、通过对抗制造压力

3、随着对抗增加压力也增加

情节从开端到发展,最后推向高潮,都是由压力来推动的。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如何把握这种压力的力度,外部压力与内部压力的自然结合和转换,却是需要长期积累和练习的。

否则即便了解了这个理论,还会依然苦恼于故事的高潮部分推不上去。

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也许很多时候,情节与人物很难兼顾,但这也并不妨碍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诞生。如果仔细去看,很多经典的故事也并非那么面面俱到。在不能做到完美的时候,不必对自己太过苛求,抓住重点即可。

情节与人物哪个更重要没有绝对的答案。重要的是,我们要根据自己写的内容来判断,自己的故事是由什么来推动的。如果是由情节推动的,那么故事的结构就比具体的人物重要。反之,如果故事是由人物来推动的,那么毋庸置疑,人物的塑造就远远重于情节。

四、因果关系连接情节和人物

情节的转折和变化,总会对人物产生影响。人物的命运,绝不能依靠大量的偶然和巧合,这样必然丧失故事的逻辑性和真实感。情节的设置上,使主人公左右为难,进退维谷,才能赋予作品张力。人物在情节中遇挫,性格和行动上发生改变,这样的反复推进,逐渐递进,才能彰显人物性格的张力。

在情节高潮部分的核心规则是:一定要让主要人物来完成核心活动。

五、学习经典模式与创新并不冲突

经常会担心故事读多了会陷入到套路中去。罗纳德却指出,了解经典模式与创新并不冲突。

剔除血肉,人的骨架都是一副模样,但是一旦有了血肉,我们却能轻易的分辨出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情节模式就好比是骨架,而作者对内容的创新就赋予了其独一无二的血肉。

《经典情节20种》这本书正是告诉我们,读的越多,越能理解这些模式的本质,会明白什么时候可以对情节进行改造加工,什么时候不可以。这本书还没有读完,但绝对是一本值得多读几遍仔细学习的写作指导书。

对于写作,读过最多的建议就是要多读多写。讲故事看似容易,实则是个苦差事,但还是希望在这条不那么好走的路上,能够坚持的再久一点,走的再远一点。

作为一个作者,对于笔下塑造出来的人物,每一个都是自己的心血,遇到里面的人受到难灾时难免会觉得难过,可以适时的排解自己的情绪,写另一段快乐的情节,或是暂停一下笔,感一下真实的生活。

写小说的时候,大部分的作者是比较容易沉迷进小说的情节中,有时难免情真的把自己代入书的主角,特别对塑造出来的角色比较接受真实生活中的自己,都会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七情六欲。当然不仅这些角色,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作者进行塑造,每一个角色的悲欢喜乐都是作者赋与,而每一部小说总是有喜有悲,这个时候作者就体验着小说中的悲欢。有时常写着写着,写到了有阴暗一面的时候,人总是不自主的沉入了低落的心情,这个时候就需要作者很好的调节心态了。

一方面,阳光的产出与阴暗的产生都是会有的,如果实在是心情欠加,在低落的情绪中走不出来 ,不如构思一下欢喜的情节,避免过于难受的心理,让脑子得到交替的休息,也能让欢喜情节的快乐感染一下,这样有利于作者本身情绪的走出,之后得到恢复再来加以修改。当然这种方式也不是人人适合,也可以选择停一下笔,不去想小说中的悲欢,回到真实生活中,听下歌,做下家务,远离一下小说中的虚拟世界,在真实世界中感受一下空气花香,平复心情之后再重新拿笔构思。

对于每一本小说,我相信作者都是以心中最真实的感受在生产出来,所以作者难以避免会在小说情节之中的情绪受到拘束,一般来说,在难受的时候做自己喜欢的事,是非常能排解的,那写写欢乐的情节吧,你们平时写到难受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表示不是写手,但是作为资深言情小说读者的角度,我觉得这主要看作者的整体思路和故事情节。我个人比较赞成是观察着的角度,因为作为主角的角度,有些人的心理可能就写不出了。而且用多了“我”会让人觉得作者很自大。至于理顺故事,可以先列大纲,第一章的主要内容,第二章的主要内容云云

有这种情况,说明你本身还很稚嫩,还需要磨练,写书就是写生活,写为人处世之道。

看书就是看生活,看主角的处世之道,多积累文学作品,多磨练心性,磨练生活,你就会写了。

一问一答的技巧,是学不来的,只能去悟,悟生活,悟人,悟事,多琢磨,多听多看,就是学问,就是智慧。

就好像同样的问题,有人答是,有人答否,但不论是否,都未必是最好的答案,这种时候,唯有主角笑而不语,就会给人一种智慧的第一印象,又或者从某件事上旁敲侧击,将旁人引入自己的话题中,不论是否,都无对错,不论是笑而不语,还是旁敲侧击引人入坑,都是智慧。

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一部好的作品不是作家的文笔多出色,而是这个作家对世事的看法和为人处世的习惯。

希望帮助到你,望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54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