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学里的社交?

如何看待大学里的社交?,第1张

大学里的社交是一个人从学生社交转向社会交际的一个过度时期。对于个人来说,他既不像我们在中学时代交际那般单纯简单,又不像走入社会后的人际关系那般复杂险恶,是我们建立新的社交方式的好时机。所以我认为大学社交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并且的确可以培养出一种属于自己的社交风格和方式。

对待大学社交,我们不必过分拘谨。我们交际的对象大部分是同龄人,年龄差距最大也就三岁,所以说之间没什么代沟,有什么想法大胆提出来就好。我在大学时一半的朋友都比我高一两级,而我们在沟通的时候没有丝毫障碍,因此我也能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向他们吐露,而他们也能够考虑我的意见。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小心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陷害。我所在的学院学生会竞争激烈,甚至不乏一些不良竞争。我曾不止一次无意间听到几个老师身边的“红人”在学生会选举前就通过吐槽竞争对生来讨好老师,然而那些吐槽的事情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大学社交我们也要时刻留心,对待一些人通过平常的相处判断是否对他保持信任。

作为走向社会预备阶段的大学社交,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社交风格和原则底线。本人更倾向于热情型的社交,就是对所有初次谋面或者半生不熟的人都会保持热情,对于信不信任不会从表面上显露出来,当然题主可以选择那种冷酷型的,只对有利于自己的人进行交往。另外,社交也有原则,我们讲宁缺毋滥就是这个道理。

社交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人际关系、扩大社交圈、获取信息和资源等。但是,每个人对于社交的需求和方式都不尽相同,因此最舒服的社交模式也会因人而异。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个人对于最舒服的社交模式的看法,并探讨其中的原因。

首先,我认为最舒服的社交模式是在小团体中进行深度交流。小团体可以是由几个好友组成的,也可以是由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组成的。在这样的小团体中,每个人都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更容易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与此同时,小团体中的人也更容易互相理解和支持,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背景和价值观。

其次,我认为最舒服的社交模式是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交流。自然的环境可以是公园、海滩、山林等,这些地方都可以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宁静。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放松身心,打开心扉,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起真诚的联系。此外,自然的环境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力量,这种感受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促进交流和思考。

第三,我认为最舒服的社交模式是在有意义的活动中进行交流。有意义的活动可以是志愿者活动、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等,这些活动都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这样的活动中,人们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也可以从他人那里学习新的东西。此外,有意义的活动还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乐趣,这种感受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最后,我认为最舒服的社交模式是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平等和尊重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它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可以更容易地与他人建立起真诚的联系,也更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此外,平等和尊重还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这种感受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促进交流和合作。

综上所述,对于我来说,最舒服的社交模式是在小团体中进行深度交流,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在有意义的活动中进行交流,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这些社交模式可以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意义,也可以让我与他人建立起真诚的联系。当然,每个人对于最舒服的社交模式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交模式。

在中国社会交往的典型例子中,每个人都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活动来表达他对周围等级制度的了解。如果一个人的面子被人尊重,那么交往就会很顺利地进行。一旦某个人的不良行为被公开出来,人们就会不再给他面子,于是他也会感到丢险、害羞和窘迫。因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顾全自己的面子,同时别人也为挽回某人的面子做些努力。根据维护面子的目的,可以将中国人在社交中的行为分为十类。

第一类:讲面子。中国有句俗话说:人要面子树要皮。面子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在社交中不可缺少的自尊心和人格的一种表现形式,因而中国人最讲究面子,以致于在任何一个场合都按照“礼”所规范的严格的等级制度来排列自己的位置,以维持自己的声望和尊严,并且在交往中尽量显示自己的品格,以获得最佳的面子效果。

第二类:爱面子。中国人最讲究面子,因而也就最爱惜自己的面子。有时为了爱面子的缘故不惜人力、物力、财力以装饰自己的门面,以获得他人的好评,有时甚至不惜牺牲他人或自己的生命以保持自己的面子,维护自己的形象。

第三类:争面子。中国人最爱惜自己的面子,最怕丢面子,因为丢面子会使人体验一些不愉快的情绪,如尴尬、羞愧和耻辱等。所以,中国人往往对丢面子的行为作出严厉的反应,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争回面子。争面子的行为,概括起来说有如下三种:一是补偿行为。当丢面子的责任在于自己时,当事人会采取一些挽回面子的行动,这些行动包括马上停止丢脸行为,重新解释自己行为失态的情况,请求别人原谅,努力去提高自己的地位。二是报复行为。当丢面子的责任在他人时,当事人就会采取报复手段。由于在中国人的团体内部公开的攻击行为是禁止的,所以通常是采取一些微妙的,间接的方式来表达不满,但如果羞辱是来自团体外部,当事人会马上直接报复。三是自我防御。当补偿行为和报复行为都不能采用时,当事人就不会采取任何公开的行为,而是采用内部防御机制来对付丢脸的事情,这些防御机制包括:在心目中贬低对方,削弱丢脸事情的严重性,或假装任何事情都没有发生。

第四类:给面子。为了抬高自己的面子,除了提高自己的形象外,中国人还善于抬高权势者的面子,这样以达到取得权势者赏识的目的。这些手段包括吹捧对方,附合对方的意见,送礼或做其他取悦对方的事情。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名声去“顾面子”,那么,地位低的人就会变成溜须拍马的人,去为权势者“增加面子”。这样,权势者就会欣赏或报答当事人并在别人面前提高下属的地位,于是双方在交往中感到“大家都有面子”。

第五类:看面子。为了维持或提高自己的声誉,中国人还善于看权势者的面子去做一些事情。看面子的行为包括给权势者的亲戚朋友、以及与权势者有关的人去做一些有利于他们的事情,或者说一些有利于他们的话。同时,中国人还必须照顾周围人的面子,尤其是权势者的面子。与此相反,由于暴露他人的缺点会破坏关系的和谐,所以中国人很少批评他人。如果不得不批评,那么为了顾全他人的面子,中国人会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来表达。由于拒绝他人的请求会解释为“面子问题”,所以当权者很少拒绝上司或有关系的人的要求,如果不得不拒绝他人的请求,为了“敷衍面子”,他们常常会采取一些补偿性的行为,如道歉、说明自己无能为力,建议别的渠道等等。

第六类:虚面子。中国人很清楚地知道在社会交往中哪些品质是讨人喜欢的,就可以为了抬高自已的社会地位而故意炫耀自己的这些品质和才能。人们非常注意交往的环境和自己的仪表,并为了给人留下好的印象而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例如,一个“要面子”的人会尽力去美化自已的境遇、能力、社会关系和品质,以致于到了名不符实的地步。为了显得比别人更突出,他也会“撑面子”来引起公众的注意。

第七类:丢面子。在中国的社会中,“丢面子”会对个人带来严重后果尤其是丢了“道德的脸”。中国人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与道德标准保持一致对于维护个人的地位和声望非常重要。如果某人被认为违反道德标准而谋取个人利益,那么他会被斥为“不要脸’或“没有脸”。这两句话都表明这个人没有做人的尊严。在中国社会中个人常常属于某个团体,团体的荣辱反映了个人的荣辱。因此,当某人“不要脸”时,与他有关的群体或团体也跟着“丢脸”。所以中国人宁愿受到直接的损失或损害,也必须为了面子而“家丑不可外扬”。

第八类:损面子。在中国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必须清楚与上下、左右的关系,并了解某人是权势者。当事人要求有权势者办事时,他必须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成功的可能性。如果他的要求被接受了,那么就是权势者“给面子”,他自已也会感到抬高了面子。如果对方拒绝了他的要求,就是对方不给面子,如果对方的职位较低还可能责骂对方,损害他的面子。如果职位相近也有可以故意羞辱对方,伤害他的面子。

第九类:撕面子。在中国的社会交往中,撕面子行为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下才出现的。如父子、兄弟、师徒、君臣和亲友之间,由于某种利害关系撕开双方的情面,而互相谩骂、诋毁甚至互相残杀,是损害他人面子的一种极端的行为表现。

第十类:双面子。在中国人的社会交往之中,“双面子”是指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是十分常见的。其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顾全他人的面子,以维持自己的面子;二是可以在社交中给自已留下最大限度的回旋余地,以便在社交圈中使自已不致因为损伤他人的面子而名声下坠。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关心面子、讲究面子是中国社会中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不过,令人喜欢的面子在文化中则要具体得多、形象得多。通过这样的概括和归类,由此可见,在中国的社会交往中“面子”这个概念是多么重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61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