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
《2022年版课标》将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聚焦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着力构建核心素养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落实到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要求和学业评价之中。
强调在夯实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上,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促进知识、技能在真实和复杂情境中的迁移和实践运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个体身上的内化,实现“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化和发展。
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答: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厚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十分丰富,可大致将其概括为:道、气、心、舞、悟、和等六个方面。
(1)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 人生价值的学说。 “天人合一”强调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还包括人与人的一体性。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后者强调“主客分立”。“道”体现了天、人的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
(2)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可以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医讲“气”,气功讲“气”,戏曲表演讲“气”,绘画书法也要首先运“气”。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与创造能力的总概括;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得“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 “气韵生动”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
(3)心——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性。
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
(4)舞——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智慧。
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原始的图腾歌舞与狂热的巫术仪式曾经形成过龙飞凤舞的壮观场面。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一体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艺术门类。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并没有消失,后来逐渐渗透与融会到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中,体现出飞舞生动的形态和风貌。
(5)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而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衍生出“顿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6)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和”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对立统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具有特色的朴素辩证思维观,并对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学的许多经典语汇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出现,如“刚柔”、“虚实”、“动静”、“形神”、“文质”、“情理”、“情景”、“意象”、“意境”等,其中,偏于精神性的一面,更多地在矛盾统一中处于主导地位,如“形神”中的“神”,“情景”中的“情”,“意象”中的“意”等。正是这种闪烁着中华民族理性智慧光芒的辩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中极富有民族特色的辩证和谐观——“和”。
2、什么是艺术意蕴?
答: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配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第一,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
第二,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
第三,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纭、众说不一,有时甚至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
第四,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比起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来,艺术意蕴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它是一种哲理或诗情,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通过对整个作品的领悟和体味才能把握内在的意蕴。
第五,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不
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这种形式是因为情感对象化的需要产生的。因为情感就是“有对象的情绪”,这是情感和情绪的重要区别。情绪只有原因,没有对象。情感总是指向某个对象,而且一定要指向某个对象。
所谓“移情”,所谓“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其实就是情感的对象化。如果说审美即移情,我们也可以说审美即情感的对象化,如果说艺术即表现,我们也可以说艺术即情感的对象化。表,就是把内在的变成外在的;现,就是把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的,或者可以感知的。艺术家把自己的情感表现为艺术品,其实就是把自我变成对象。
情感有三个特点,主观性,对象性和传达性。
情感的主观性表现在他不讲道理,如果讲道理,或者能够讲道理,情感的真实性就有了问题。情感是不能强迫的,也是无可替代的。体验情感只能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感是每个人自己的内心体验,它是无法忘记的。
情感是主观的,主观的情感要想得到他人的同情和共鸣,让他人同感此情,就必须对象化,变成他人可以感知和接受的东西。情感因为是主观的,因此必须对象化,因为是有对象的,因此可以对象化。
如果你的情感是要让其他人、所有人、全人类同情共鸣,这个对象化的方式就大有讲究了。它必须能够最好的实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普遍传达。这里有两个要求,一是普遍,二是传达。传达就是让不同的人体验到相同的情感,即同情和共鸣,传达和表现不同,表现只是将内在的变成外在的,不可感知的变成可感知的,传达不但要求可以感知,还要求那“感”是相同的。
情感的第三个特征——传达性。情感可以传达,也必须传达。只有在诉说中人的欢乐才能得到加强,痛苦才能得到缓解。一个向隅而泣的人,是不幸的,一个必须把欢乐深藏于心的人,也是痛苦的。艺术是传达情感的最佳方式,唱情歌比写日记能更好地传达情感,因为每个人的情感都是感性的,具体的,抽象的概念性的语言不足以传达。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艺术就是因为情感传达的需要产生的。任何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都是感性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的,有着自己独特情调即形式感的。
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这是艺术的特点,艺术是情感的传达,这是艺术的功能。情感之所以要用艺术这个形式来对象化,归根结底是因为情感必须传达,让不同的人体验到相同的情感,艺术不是情感的宣泄,也不简单是情感的表现,准确的说是传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