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你是如何对父母表达情感的?

谈一谈你是如何对父母表达情感的?,第1张

给爸爸妈妈做顿饭,和爸爸妈妈聊聊天,我觉得可以教爸爸妈妈学习现在比较流行的东西,让他们知道现在的时代都有些什么,比如我们常用的支付宝,微信,如今我基本两三天就和妈妈微信视频一次,爸爸妈妈也学会了微信和我聊天,发朋友圈,让他们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我觉得你在家玩可以,但是不要自己玩,要带着爸爸妈妈一起玩呀。

1 更自主:当与家人的关系变得淡薄时,你会更容易独立思考和作出决策,不再受严格的家庭规则和期望影响。

2 更加独立:随着父母之间的联系减少,你可能会被迫处理一些自己的问题,例如学习成绩、毕业后的职业规划等等。这会使你更加独立和自信。

3 更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的关系变淡,你可能会更加注重友情和爱情关系,这可能会让你更有意识地去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4 更少的家庭冲突:家庭冲突往往是因为不同的期望和价值观之间发生的冲突。当你和父母的关系变淡时,这些冲突可能会减少。

5 更好的心理健康:关系淡薄可以减少或消除家庭压力和负面情绪,这对心理健康有益。你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对保持心理平衡很重要。

我不知道我父母有没有感情,在我印象中,从小父母因为各种矛盾吵架,打架,导致我看见他们在一起就很害怕,怕他们下一刻又吵起来,打起来了,然后我妈妈又要寻死觅活的。这对我影响也挺大的,我听不得别人吵架,也不想跟人吵架,很害怕,害怕暴力。同时,我对婚姻又有点恐惧,也有点向往,想要找一个对我好的人,但是,我又害怕,遇到一个不良人。我对父母之间的感情不是很深吧,我有一个弟弟,从小父母就让我让着我弟弟。小时候我伯伯他们总给我我父母重男轻女,怎么说呢,有点吧。一直以来有什么活首先找我,然后小时候我弟弟欺负我,我妈也只是让我让他,他小。所以,小时候我跟我弟经常吵架,按照我们村里人说,大老远都听见我们家像是炮竹声,噼噼啪啪的。小时候我弟一直跟着父母睡,我一个人在楼上,因为看了聊斋那些,晚上一个人就害怕,然后月光照进来,黑影一闪一闪的,很多次都是哭着睡着。一有点声音就会被惊醒,没有安全感,有时看见弟弟跟父母玩闹也挺羡慕的。还有很多的经历让我对父母的感觉不是很强烈,离开家我也没有很想他们,不过我知道我的责任,他们养我到大,我养他们到老。希望他们身体健康,每周给他们打一个电话,说几句,逢年过节买点礼品,国庆、过年的时候回家待几天,经此而已!

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家庭,看上去和别的家庭或者说和别的家庭中的教育方式没有什么不同,可是这些家庭的孩子会有一种莫名的空虚感和无法归属的感受,这种感受会延续整个人生历程,当我们想办法去探索的时候却又想不到曾经在家庭中发生过什么创伤性的事件。

进一步的探索我们会发现原因不在于曾经发生过什么,而是该发生的一些事情没有发生,因为没有发生,所以没办法想起。

那是孩子和父母的一部分情感链接的缺失,而这些情感链接没有发生往往来自于父母的忽视。当读到《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仿佛在里面看到了我们中很多人的内心。书中为我们列举了12种情况,这也许不是全部,甚至这不是父母的错。但是借由此也许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也许可以理解些什么,或者做点什么。

这些父母很多是多种情况并存的,当我们仔细观察和体会的时候,会发现一些父母(也许就是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自己的父母)兼具其中不仅一个类型的特点。

童年的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了,他们乐于付出,却很难接受,他们不能依赖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自我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不切实际,自我约束能力不好,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紧紧的守护内心空虚的秘密。以至于周围的人很难注意到他们缺少了什么,只有他们最亲近的人才能感受到最细小的一点迹象。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童年经历带来的根基缺陷,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他们往往更倾向于责备自己。他们会疑问:为什么其他人看起来比我快乐?为什么付出比接受更容易?为什么我和亲人感觉不亲近?我缺少了什么?

自恋型父母时常感觉充满自信和魅力,自认为高人一等。虽然他们偶尔会意识到这种优越感不过是镜花水月般的假象,但他们还是去追求印证自身这种优越的感觉,尽力忽视与此相反的证据。尽管他们自视甚高,实际上却非常脆弱,易受伤。只要事情不如所愿,他们就怒火中烧。他们会记仇,推卸责任,冷落使他们受伤的人。他们不接受自己也会犯错。

当他们成为父母后,会希冀自己的子女成为完美的化身,最低要求是不能让身为父母的他们丢脸。当孩子在大赛中错失了一个重要的球,普通的父母只会略感难堪,而自恋的父母会觉得颜面尽失,愤慨异常。

家庭中孩子的需求实际上是由父母自己的需求定义的,如果孩子想要表达自己的愿望,他们会教训孩子这是自私,不善解人意。他们无法理解或顾及他们孩子的感受。

如果家里有两个以上孩子,他们很难和每个孩子有良好的关系。他们会在孩子们中偏心,至少会有一个孩子会让他们非常失望。但是也会有一个很像自己的孩子会成为受惠者,不管他是因为漂亮、有运动天赋还是非常聪明,自恋型的父母会对这个孩子特别优待。直至这个孩子成人以后才有可能意识到这份爱始终都是带有条件的。

专制型父母推崇规则、限制和惩罚,用一种既不灵活又强硬要求的方式抚养他们的孩子。他们经常会和这样一些语言联系在一起:

“孩子应该老老实实的,不要多嘴。”

“玉不琢不成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多。孩子被要求服从父母的规矩,还不能质疑这些规矩背后的原因。他们只要求孩子执行,当孩子不遵守规矩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粗暴的管教。他们按照他们自己头脑中小孩该有的行为模板来要求孩子,不考虑孩子的特别需要,不考虑这个孩子的气质和感受。

许多专制型父母倾向于将孩子的顺从等同于爱。换句话说,如果孩子静静地、彻底的服从父母,他们才感受到被爱。如果孩子质疑父母的要求,父母不仅会觉得不被尊重,也会感觉到被拒绝。如果孩子是在公共场合表现出不服从,父母会感觉更糟糕,也会觉得自己完全不被爱。

孩子会学到的是有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是自私的表现,他只能把这些愿望、需求和感受埋藏在自己心底。他也知道了自己并不重要。

放纵型父母在很多方面和专制型父母是正相反的。他们的座右铭是“不要担忧,开心点”。放纵型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被看做采取最不容易遭到抵抗的方式。往好里说,他们只是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快乐。往坏了想,他们根本不想做教育子女的工作。他们没有给孩子建立任何限制、规则,或在孩子青春期时可供叛逆的强有力成年人形象。

放纵型的父母觉得与其教孩子做家务还不如自己做来的轻松。当孩子惹麻烦的时候,他们也经常给孩子找别的理由来当借口。

放纵型的父母看起来都是很受孩子喜爱的。因为他们几乎不会和孩子有冲突。父母放纵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没有准备好去面对外面真正的世界。他成长在雾里看花般美好的童年里,根本学不会理解自己或他面临的困难。他们得不到父母足够的反馈,得为自己负责,找到对自己的期待:擅长什么?弱点是什么?应该争取什么?

这些家长经常只是拼命地应付生活。和一个悲伤的家长一起生活可不容易。孩子失去了一个亲人,不管是离异还是生死两隔,他们自己也在经历悲伤。

父母们可能自己应对悲伤的办法都没有,更不用说与孩子一起面对这些了。他们进入了求生模式,只能采取“埋头苦干”的办法。用自己能想到的仅有的办法尽了全力做到最好。

孩子成年以后经常会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灰色的世界里,感受着无法摆脱的悲伤和逃不掉的空虚感。他们疑问“别人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他们能看得到颜色,感受得到事物,彼此相爱并为之感动。我什么都没有,我好像旁观者”。

(待续)

爱是什么?爱的意思很普遍,可以是友情、亲情、爱情。在其中很有可能大家最有兴趣的应该爱情吧?那我也不妨说说爱情。爱情是个最美好的语汇,有几个在千辛万苦地追求完美着,有时候大家把爱情都看比生命还重要。但爱情是啥?有几个真真正正有着永恒不变的爱情?有几个一生都是在追寻?爱情或许便是当时一见钟情时恋爱的感觉,爱情或许便是投怀送抱时的觉得,爱情或许便是生死与共的觉得。爱情是个聊不完的话题讨论。如果你对一个人造成爱情的情况下,你的爱是惶恐不安而躁动不安的,你永远不知道另一方的体会,你需要隐藏自己的情绪,因为你要做一个矜持的人。

或许你当时爱的说到底你心里的一个影子,你给他们披着了一件梦的衣裳,你沉醉在梦的出现幻觉里不肯醒来时,很长时间地彷徨、奔走着,如果你知道另一方的情感时,一切都早已云淡风轻,由于你早已摆脱了他的影子,他的外套不会再绮丽,你所怀里的爱情也早已失去风彩,你的生命此后引入了深灰色。当我们没爱他人的历经时,就想:“爱他人简直种享有。”当我们深爱时,就想:“被别人爱简直种幸福快乐!”但不管爱与被爱,都那麼令人悲伤,由于人的内心一直那麼难料、欲壑一直那麼事情针对她而言,都只有是擦身而过。

没什么能够深层次到她的心灵深处。如同一朵消沉暗然的花,拥有失落的姿势却仰着一张天确实脸,冲着全部的残酷和耻辱笑容。深深地的墨绿是没有泪水的。那样一朵始终开在黑暗之中的花不相信眼泪,也就终究一世孤单。经常,在拥堵的人海里,觉得很多路人的拓宽、响声、味道,错乱而噪杂。而静下心来再去看看,去听。拥有爱与被爱就拥有情感漩涡里的挣脱,拥有爱与被爱也就多了情感生活里的纠扯。

爱与被爱的错误,爱与被爱的不解,爱与被爱的牵制,爱与被爱的无可奈何,一望无际地面,针对一个对全球心寒而心里无恋的人而言,到哪里并不是一样呢?始终置身于路程中,全部的爱,忽然间便会发觉原先这儿啥都没有。空荡荡,悄无声息。有很多人 是没有灵魂的。碌碌无为活着,没有目地,不清楚为何要活着也从不去想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一全世界那样的人也许会愈来愈多。他一直在找寻那一个和他(她)拥有一样觉得的人。即便是远远地的,即便是人潮汹涌,都很有可能觉得到那一片空白的孤寂,随后了解,与自身同样的人就在附近与他互相体会着彼此之间。

我们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往往会影响我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但是,什么样的原生家庭会让我们感到反感,甚至产生仇恨的情绪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点:家庭环境缺乏安全感。一些家庭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种面临未知事物的惶恐心理,或者学会了将问题隐瞒或憋在心里。这种情况下,孩子将会没有安全感,认为未来充满了危险和威胁,对父母或者家庭感到反感。

第二点:家庭成员缺乏真正的情感交流。情感的表达是我们建立亲密关系和连接的基础,缺乏情感交流的家庭往往会使家庭成员间产生疏离感,因为这是一种无法忍受的孤独感。这种状况下,孩子会感到被忽视和不被重视,从而对家庭感到反感。

第三点:过于严厉的家长管控。一些家长过于强调规则,给孩子很少的自由和谅解。他们试图通过惩罚和严厉驱动孩子的表现,这种家庭环境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生活在一种冷酷、紧张、压抑的氛围中,从而对父母和家庭感到反感。

第四点:家庭存在暴力和虐待现象。这也许是最明显的一种情况。当家庭中存在身体暴力和心理上的虐待时,孩子的生命受到了威胁,这将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仅会对父母感到反感,还会产生恐惧和不安。

综上所述,家庭状况是该决定了一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避免家庭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我们需要从多维度去谅解和支持每个家庭成员,促进情感间的关系,缩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认识上的误解和差距。在此基础上,家庭成员才能更好地相互支持和理解,避免产生反感情绪。

你的形容有问题, 也许是你没有具体表达出你的真实感觉

从你的语言上理解,以为你长大了觉得和你自己的父母没有感情了 怎么可能呢 人心割肚皮,相处越久感情越浓才符合人之常情 你语言上这样的现象也不是没有,一但有就是不正常的叛逆或者心病

你的意思是不是,你长大了,感觉自己与父母的沟通上话语少了很多呢 或者感觉越来越不是那么直接亲密了 这个很正常的,每个人的感情表达方式都不完全一样, 与父母的那种爱一般来说都是无私的,也就是说不是用语言就能说得明白的, 但是行为上可以证明,你们的感情都稳固着呢对吧!

如果你是这种现象的话,唯一的问题就是出自于性格,我觉得也没什么大碍这种感情会导致你们的默契感越来越好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34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