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长恨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第1张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长恨歌》主题思想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扩展资料: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

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参考资料:

-长恨歌

《长恨歌》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的歌赞和向往,对李杨爱情悲剧结局的同情、惋惜和感伤,流露了对一去不复返的开元盛世及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的怀念之情。至于为什么主张诗歌讽渝现实的白居易能写出怀念历史上一度昏庸的玄宗、同情事实上不一定值得赞美的李杨爱情的诗,一些研究者认为,主要有两点思想基础,一是在中唐时期流传着谈论开元遗事的风气,其中渗透着人们对玄宗的怀念之情;二是与白居易个人感情经历有关。

先谈第一点。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藩镇割据于内,吐蕃(又读作bo,音“播”)侵扰于外,宦官专权于朝,人民生活每况愈下。人们不满于现实的分裂和动乱,向往着太平盛世,希望一个有能力的皇帝改变这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免产生对盛唐之世的怀念。杜甫《忆昔》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玄宗在位45年,虽然他后期昏愦,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作为的皇帝,杜甫诗中所说的前所未有的盛唐之世正是产生在唐玄宗“旰食霄衣”(《长恨歌传》)励精图治的开元时期。人们怀念盛世,就必然想到玄宗。即使他后期骄纵*乐,导致了安史之乱,但人们大都认为他是一个受奸臣蒙蔽的“英主”,而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玄宗一生前后期的所作所为,给人们提供了王朝兴盛衰乱的历史教训,也留下了大量值得怀念的东西。各种原因促使当时社会上形成一股谈论开天遗事的风气:“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宫词》),“乡村年少生离乱,见话先朝如梦中”(韦应物《与村老对饮》),“问事爱知天宝里,识人皆是武皇前”(王建《赠阎少保》)。而杨妃又是和后期的玄宗、和盛唐历史密切相联的人物。玄宗对她的无比宠爱,她和玄宗的关系,是构成玄宗形象的一个重要部分。她被当作安史之乱的“祸根”而处死,确实给玄宗带来了巨大痛苦。晚年的玄宗,被尊为太上皇,受肃宗的猜忌和监督,身居西内,身边“无一旧人”。在人们对盛世、进而对玄宗怀念的基础上,不能不对玄宗这种凄凉孤寂的晚景表示同情;对于玄宗对杨妃的深情--在封建帝王说来极为罕见的“钟情”和“专一”,表示赞叹:对他们的悲剧结局表示同情、惋惜和感伤。而在事变过后,痛定思痛,在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中,“堂上有兵天不用,幄中无策印空多”,“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徐夤《开元即事》)等为杨妃鸣不平,对杨妃抱有同情之心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于是民间产生了大量关于杨妃、玄宗的爱情传说。从《长恨歌传》言“……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看,《长恨歌》是根据民间传说加工润色而成的。即《长恨歌》所流露的感情,是那个时代许多人所共有的感情。

《长恨歌》写作的基础之二,是白居易个人的恋爱经历和爱情理想。白居易36岁结婚。据一些专家考证,白晚婚的原因是他青年时代在徐州符离有一个情投意合的姑娘,由于姑娘的家庭地位不高,社会上等级门第观念的阻隔,使他们终究没有能正式结婚而为社会承认,这给诗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直到诗人后来离开符离与这位女友永别后,还一直眷恋着她。白居易的《长相思》、《寄湘灵》、《感情》、《花非花》等诗都对此有所流露。诗人曾这样沉痛地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 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潜别离》)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35岁,即已经离开了这位女友还未与后来的杨氏夫人结婚之时。诗人饱尝了相思的苦痛,渴望着真挚的、永不分离的爱情。因此,在对李杨爱情的民间传说为基础的创作中,他融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出世之才对这些“希代之事”进行了加工润色,按照自己的爱情理想塑造了李杨形象。在对李杨的无休无止、绵绵不绝的刻骨相思的刻画中,倾注了自己的愿望与苦痛;希冀与追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赋予主人公以坚守信义和生死不渝的品质。在朝朝暮暮的思念、上天入地的寻找中,把李杨爱情升华到理想的高度,使之符合于自己的观念。这就是白居易写作歌颂李杨爱情的《长恨歌》并且写的如此感人的思想基础。

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杨玉环十五六岁的时候,貌美如花,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阳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后来唐玄宗贪恋美色,宁冒天下而大不违,就算是**也要让她成为自己最宠幸的杨贵妃。

杨玉环与李隆基都有共同的爱好,喜欢音乐,舞蹈。他俩到李隆基创办的梨园里去演习,她带头下拜,众梨园弟子随之下拜,在梨树之下,拜认李隆基为梨园祖师爷。李隆基亲自作了《霓裳羽衣曲》,杨玉环为感李隆基宠幸之恩翩翩起舞,两人如痴如醉,李隆基大为感慨:“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月15日,李隆基逃至马嵬驿。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老年的李隆基没有了皇权,对人生有了更多本真的体悟,他更加思念爱妃,到了不能自已的地步,他甚至抱着玉环的画像老泪纵横。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天宝四载(745年)八月,册杨玉环为贵妃。为了讨贵妃的欢心,李隆基可谓费尽心机。为了迎合她喜欢服装的心理,有专门为贵妃服务的七百多人给她做衣服。为了让她吃上喜欢的荔枝,李隆基还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有了杨贵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大臣、贵族、宗室为了巴结皇帝,投杨贵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贵族巴结逢迎。其族兄杨国忠也平步青云,做上了唐朝宰相。杨贵妃的姐姐们也得到了实惠,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做了朝中的高官。杨国忠的权势无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辉煌时期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杨国忠的专权下,整个唐朝开始混乱起来,可以说,唐朝的转向衰落固然有李隆基的过失,但杨氏兄妹特别是杨国忠这个哥哥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的为非作歹,也没有给妹妹带来好运,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归路

从诗题看,这篇作品就是歌“长恨”,诗人没有直接说出来,自古以来,这首诗的主题就存在着争议,就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作者的褒贬不言而喻,一国之君应该是“重贤思治国”的,作品是围绕“重色”二字来写的,文章写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欢乐,明显与写一般男女之间正常的爱情所采取的角度和词汇不同。作者笔端所及之处无不透露出作者对唐玄宗和杨贵妃荒*生活的暴露和批评之意。作品的后半部分,就由他们的放纵*乐写到“长恨”本身了,即乐极生悲,悲极生恨,唐玄宗和杨贵妃沉湎欢娱,不理朝政,终于导致了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同时也造成了他们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诗中后来并没有书写唐玄宗对国家倾覆的深刻悔恨,所以文章主要是批判唐、杨之间过分的爱情。文章似乎是在歌颂俩人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但是当悲剧的制造者成为悲剧的主角时,我们就该回过头来,省思这一悲剧的原因了。白居易的创作意图大概和�0�0长恨歌传�0�3的作者陈鸿的一样----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室乱阶,垂于将来也。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才是诗人想要慨叹的,是“长恨”之所在,是这首诗歌的灵魂。

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

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

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

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白居易长篇叙事诗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怎么说,用自己的话说,杨贵妃曾是唐玄宗的儿媳妇,但是在一次洗温泉的过程中,唐玄宗无意间见到杨贵妃,被她的美所震撼,于是乎,让她做了自己的妻子。在生活中,他们还是很相亲相爱的,有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足以见得唐玄宗对她的宠爱,杨贵妃所穿的衣服,据说是700多人织成的,对其姐妹弟兄,更是:“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侯门生光彩。”……总之,他很宠爱杨贵妃。但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太美好,导致唐玄宗不理朝政,所以对安禄山放任自流,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在逃亡的过程中,唐玄宗被迫下令让玉环自杀,所以就这样,在马鬼坡这对恋人生死相隔。可是唐玄宗始终放不下杨贵妃,所以多年后,回到兴庆宫时自是: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对生死相隔的爱人,这段饱经风霜的爱恋,最终也只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两个人情投意合、精通音律``既是失去了一个爱人`亦是失去了一个知己吧。

唐玄宗年过半百遇上这么一个人`犹如重新活过,于是对杨玉环宠爱到无以复加。而杨玉环的真`让这个帝王的他体会到了寻常夫妻的恩爱(只有杨贵妃唤他三郎)

在帝王心最寂寞的时候相遇``而里面的感情不是三言两语能述完的。

在杨贵妃死后`他也并不后悔爱上他`而是因为自己救不了她而抱恨终天。

没有谁可以道出他当时的感受。

这首诗其中还有很多故事呢``并且唐朝诗人多数有意回避。白居易也只好自欺欺人地写道“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知。”(杨贵妃是唐玄宗从儿子那抢来的)

不管后人有怎样的评价``而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都随当事人埋没于尘土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36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