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鉴赏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
1.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刘禹锡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 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即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即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韩愈的《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如李白的《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4.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人等。借代的运用可使语言简练、含蓄。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5. 对偶( 对仗)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的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李华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6.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怀古》:“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7.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如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8. 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这个意思,实际上是说另外一个意思,这另外一个意思才是语句的真意所在。双关可以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大类,在诗歌中常见的是谐音双关。如李白的《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9. 顶真: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句作下文的开头。这种环环相扣的句式,主要作用是贯通语气,突出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如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 ;泣寒螀 ,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10. 比兴:朱熹《诗集传》中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如《诗经》中第一首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1. 反复:是指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气或语势,增强感染力和表达效果。同时,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如辛弃疾的《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2. 互文:是指在古诗文中相邻的句子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内容丰富、相互补充,可以起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3. 通感:就是通过联想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色彩有温度,使声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气味有锋芒。可以创造出更加鲜明的形象,开拓出新颖的意境,抒发出独特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14.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而构成。可以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木兰辞》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15. 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列锦修辞可达到凝练美、简约美、含蓄美的艺术效果。如邵康节的《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二)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1.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 借景抒情( 或借物抒情) :借景或借物抒情即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与感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
①以乐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用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初春美景图,抒发了自己经过战乱的奔波流徙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如杜甫的《登高》,全诗通过对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哀景)的描写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哀情)。
③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更让人觉出无限悲凉。
④以哀景写乐情。这一类比较少见,如《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中以“雨雪霏霏”的哀景,反衬久戍边疆、此时就要到家的战士的欢喜之情。
以上四种情与景的关系,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类,前两种可以看作是正衬,后两种可以看作是反衬。
3.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 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秦观的《踏莎行》中以“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
5.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见景生情,通常前句写景,后句生情。古诗词中有许多传统审美习惯就是触景生情的典范,如望月思乡、伤春悲秋、折柳送别、闻雁思归、见流水而思年华等。如寇准的《书河上亭壁四首(其三)》:“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6.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收束全诗,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7. 托物言志:指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如王冕的《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8. 借古讽今:指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9.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对象本身,如直接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和行动,所以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映衬、烘托所写对象,或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写所写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达到以“虚”写“实”的目的。所以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如汉乐府《陌上桑》中对秦罗敷的描写:“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 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
10. 白描、细描:白描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细描即“细节描写”,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或者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前两句为白描,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后两句为细描,表现衔泥飞燕、静睡鸳鸯的景象。
11.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
12.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3. 多种感官结合:描摹事物离不开视听味嗅触等感官的感受——形色、声音、味道、气味、触感。古诗词在描写中,经常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描摹事物的特征,使景、物具体可感,从而达到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如王维的《过香积寺》:“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14. 多种观察角度结合: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使描绘的画面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立体感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惊风乱飐 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 三) 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
1. 对比和衬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不分主次,反衬有主次之分。如梅尧臣的《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 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
3. 象征:就是诗人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们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 用典:指诗歌中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用典根据用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明用和暗用。明用就是直接援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暗用就是间接援用,又称化用,如欧阳修的《宿云梦馆》:“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5. 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关联性地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这里“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是已经客观存在的。如温庭筠的《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想象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创造性地想出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这里“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原本是不存在的,是人的主观的创想。如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6. 抑扬结合: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先扬后抑)两种。欲扬先抑如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欲抑先扬如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7. 以小见大:就是以细小的内容和景物来表现重大的思想和寓意。如杜牧的《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8. 点面结合: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笔描绘多为点。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9. 主客移位:诗人在表达情感时,不直接从自身来写,而是通过想象从对方入笔,通过客体对主体的情感来表达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从而显得委婉含蓄,更具深意。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四) 鉴赏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
1. 起承转合:①“起”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作用一般有三点: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起”而续“承”:“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由面到点、由大到小、由简到繁、由整体到细节),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承”的作用主要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③“转”开生面:“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它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是由写实转向写虚,或是情感由淡到浓、由弱到强,或是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无论怎样“转”,都显现着诗人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单面到多面、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轨迹。“转”在诗词结构对应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和曲中的“过片”。“转”往往还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转”在诗中作用相当重要: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的重要标志,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④妙“合”主旨:“合”是指诗的收束句,往往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聚焦之处,是诗中谜底揭开之所。“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直结,有的暗束;有的质朴浑然,有的婉曲蕴藉。“合”的作用有:呼应开头,完善结构;总结前文,收束全篇;揭示中心,升华主旨。如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2. 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强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 伏笔照应: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埋伏笔,后面就得有照应。这样,诗歌前后才能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 铺垫:是指通过描述与主要事物相关的次要事物来衬托、突出主要事物。作为铺垫的事物与主要事物之间是宾与主的关系。运用铺垫,有助于渲染气氛,蓄积气势,凸显主要形象,突出主旨,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诗作经常先写景为抒情作铺垫。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 总领下文:严格来说,“总领下文”并不是一种手法,而是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一首诗的标题,或开头的一句诗,或诗中的某个字,经常会起到这样的作用。如南宋宫廷乐师汪元量的《湖州歌九十八首(其六)》:“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6. 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直奔正题,不拐弯抹角。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7. 层层深入:指诗歌内容由浅人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可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8.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你好 给你找了一下作品赏析 个中情感 自己体味一下就出来了
别董大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5]
《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 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 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 看!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其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阳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的这种语法技巧甚至对后来诗人也有启示意义,如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想得家中夜深座,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就不难感觉受到了他的影响。 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 “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
一般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
----------------------
题为《锦瑟》,人们也把它看作是无题的作品。由于它的词藻华丽,情意缠绵,景象迷离,含义深邈,诗的中心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争论。相传宋朝时,"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读了《锦瑟》也觉得不好理解,甚至找他的老师苏东坡请教。可见一千多年来,这首诗成了文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原诗是这样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的每一联都是朦胧的。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忽而又醒来,"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乎,蝴蝶之梦周欤?"这是朦胧的梦境。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这里写的是空灵虚幻的人魂化鸟。诗人写梦迷,写冤禽,所要表达的,仍然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良玉。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朦胧景象。纵观全联,写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异,而怅恨则一。朦胧的自然景象所体现出的,是朦胧的感情世界。
尾联两句更是多层次的、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如此情怀,今朝已化为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当初是何等地使人怅惘迷恋呵!
通读全诗,我们便会发现:诗人托物传情、一往情深所追求的对象,究竟是一位情人呢,还是某种令其神往、促其献身的政治目标?诗中没有明说,也未曾暗示。诗人把这最大的"一团模糊不清"交给了读者。
总起来看,《锦瑟》不可能不是一首"自道平生之诗也"。
但许多人却刻意求深,力图发掘出这首诗的所谓"隐秘"。有的认为,李商隐"婚王氏,时年廿五,意其妇年正同,夫妇各廿五,适合古瑟弦之数。"有的认为,"锦瑟乃当时贵人爱姬之名。" "或云锦瑟,令狐楚之妾。"他们断言《锦瑟》是悼念一个女人的作品。
然而,许多人都不同意这种索隐式的解释。倒是苏东坡对《锦瑟》一诗的解释,既照顾了全诗中间两联四句与"锦瑟"的关系,又能概括五十年的饱和着复杂的思想感情。他说:"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如:"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明月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
不过,作为表现一般的"适、怨、清、和"情致的四句诗,对于李商隐来说,又当有它特定的含义。所谓"庄生晓梦迷蝴蝶",在"适"中又蕴含了"迷惘"的成分,这是"当时已惘然"这句诗所特限了的;所谓"蓝田日暖玉生烟",在"和"中又孕育着"可望而不可及"的短暂希望和最终破灭,这同样是被"当时已惘然"所限制了的。
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李商隐这首《锦瑟》诗的中间两联四句中,似乎还存在"獭祭"的痕迹。唐宋人作诗每有先得佳句而后成篇的,这自然就增加了索解的困难。金代元好问对《锦瑟》早有论定: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他的见解,应当是颇有见地的。
《锦瑟》 作者: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注解:
1、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2、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
3、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4、庄生句:意谓旷达如庄生,尚为晓梦所迷。庄生:庄周。
5、望帝句:意谓自己的心事只能寄托在化魂的杜鹃上。望帝: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子规,即杜鹃鸟。
6、珠有泪:传说南海外有鲛人,其泪能泣珠。
7、蓝田:山名,在今陕西,产美玉。
韵译:
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
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
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评析:
��这首诗历来注释不一,莫衷一是。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锦瑟。但以为是悼亡诗者为最多。有人认为,开首以瑟弦五十折半为二十五,隐指亡妇华年二十五岁。这话未免有嫌牵强。但是,首联哀悼早逝却是真实。颔联以庄子亡妻鼓盆而歌和期效望帝化成子规而啼血,间接地描写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颈联以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隐约地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置。最后抒写生前情爱漫不经心,死后追忆已经惘然的难以排遣的情绪。
这是一位富有抱负和才华的诗人在追忆悲剧性的年华逝岁时所奏出的一曲人生哀歌。全诗借助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将锦瑟弹奏的各种艺术意境(迷幻、哀怨、清寥、缥缈)化为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庄生梦蝶、杜鹃啼血、遗珠有泪、蓝田生烟),以概括抒写其华年所历的种种人生境遇和人生感受,传达他在思华年时迷惘、哀伤、落寂、惆怅的心声。因此它兼有音乐的意境、画面的形象和诗歌的意象的三重暗示性。由于这多重暗示的融汇统一,因而内涵也就显得虚泛、抽象和朦胧,极易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但这些含意朦胧虚泛的象征性图景,又是被约束在“思华年”而“惘然”的总题里。因此读者在感受和理解上的某些具体差异并不影响从总体上去把握诗人的悲剧性的身世境遇和空茫若失的怅惘心理。
综上所述,《锦瑟》这首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徊、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出一个衰颓没落的时代中正直而不免软弱的知识分子典型的悲剧心理;既不满于环境的压抑,又无力反抗黑暗社会;既有所追求向往,又时感空虚幻灭‘既为自己的悲剧命运而深沉哀伤,又对造成悲剧中的原因感到惘然。透过这种悲剧心理,我们也可以看出那个趋于没落的时代对才人志士的摧残,以及象李商隐这类封建知识分子的时代阶级的局限性和思想性格的软弱性。
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
主人只是旧情怀,锦瑟旁边须醉
——《锦瑟》的现代书写意义
写作对现代人来讲是件奢侈的劳作,造就人生意义的劳动逐渐变成公式化的生产。只有个体写作还可保留独特的情感气息。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发展,但人的精神境界却不随着社会的前进一定提高。有些境界出世甚早,后人简直无法超越。如李商隐的《锦瑟》诗,在李诗中是最有代表性的难读却又耐读的作品。有人说它的主题是爱情,如李国文先生。有人说它的文字组织就是一个神奇的生命体,有许多滋生新面目的力量,在技术上体现了中文的传奇,如王蒙先生。又有人说它是个做诗的体会,是一种昭示文学审美创作心理的心法,如钱钟书先生。
前辈高深学养,本文不敢指点,只是想谈谈从写作——哲学意义上的符号创造角度解读此篇。这和钱钟书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有借鉴处,但总体不在一个范畴。钱先生将《锦瑟》解读为如何把握瞬间即逝的美感,诗人的个体修养如何驾驭情感的问题。而本文的论述角度则从写作这一根本不同于话语的思维方式探究书写对人主体命运的改变。西方有句文艺理论的名言,说不是歌德创作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作了歌德。伟大文学著作的写作本身更能显示书写的哲学意义。
为什么说最好不要从单纯的审美角度看待此诗呢?李商隐的著作里有和《锦瑟》的审美意境差不多的篇章。举个例子:李商隐有首词《高阳台》:“宫粉雕痕,仙云坠影,无人野水荒湾。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半飘零、庭上黄昏,月冷阑干。 寿阳空埋愁鸾,问谁调玉髓,暗补香瘢?细雨归鸿,孤山无限春寒。离魂难倩招清些,梦缟衣,解佩溪边。最愁人,啼鸟晴朗,叶底清圆。”与《锦瑟》的意境构画又非常相近之处。都是对故旧事物钩陈描写,这些故旧不是在现世的陈设,很可能是某种已故亡人的故旧之物。“无人野水荒湾。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锦瑟无端五十弦”中的“无端”,在《高阳台》中的意象很能对应于“无人”。一切恩怨悲欢、人世辗转,有“人”才是可理解的,有“人”才能有追忆的对象。“无人”则是难以接受的。“无端”则是根本难以思量的,仿佛结局就是这样,不是谁能安排改变的。“蓝田日暖玉生烟。”脱胎于“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但似乎去掉了一种现实悲剧的血腥气息。“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是有情的血肉之躯变成了无生命之物,而到了《锦瑟》则变成无生命的东西具有人的感官触觉。《锦瑟》的处理不仅没有淡化生命的悲剧性,以喜热的处理方式更沉痛地点出了生命的悲凉。颇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叹。这种感叹已不再是对小我的感伤,而是对命运主题的探索。
李商隐的《高阳台》最末一句“叶底清圆”是说荷叶上之水珠姿态,是一种优美的形态,而《锦瑟》中具有圆性的“沧海月明珠有泪”则暗蕴悲意。
整个《锦瑟》似乎在试图留住什么,“锦瑟无端五十弦”,“锦瑟”的作用解释纷纭。在文艺理论上解释的最有力的是钱钟书先生。他说“借此器兴发,亦正睹物触绪,偶由琴之五十弦而感头颅老大,亦行将半百。‘无端’者,不意相值,所谓‘没来由’,犹今语‘恰巧碰见’或‘不巧碰上’也。首两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言景光虽逝,篇什犹留,毕生心力,平生欢戚,‘清和适怨’,开卷历历,犹所谓‘自有恨’,而‘借此中传’。”然后将下面的各句从就此引发的情思运筹、构思、组织、传达、成篇。钱先生的解释思路实际上把“锦瑟”当作了类似于《诗经》的比兴手段。本文则认为除了有比兴效果,选择“锦瑟”作缘起,还有一种声音传达的暗示作用。瑟是一种雅乐,一般为知音传达唱和的发音工具。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意义表达也是通过声音完成的,书写又是它的最重要辅助手段。李商隐较注重声音在诗中的传播作用,“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是听而不闻;另一种声音则是微小而美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怀崔雍崔哀》)因为声音是无法远距离欣赏的,这种远距离不是指空间,指时间,声音的传播意味着现场。必须在现场中才能领悟含意。书写则是声音的留声机,在复制声音美的同时本身也构成了独立的生命体。“锦瑟”的开篇作用是否可以理解为对声音的反思,实际也是对声音背后思维的反思。一切情思无不是用语言表达的,至于语言难以表达的东西其实也是能用语言表达的,只不过是说必须用“神来之语”才能恰到好处。这种“神来之语”又具有不可准备性,这样才值得在事后深深体味。《锦瑟》诗中出现了“春心”,李商隐的其他诗也有“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无题》四首);“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声音的消逝与情感的流逝很相近,“声音”——“相思”——“春心”(伤春)——“天荒地变”,这是李商隐情诗(广义的情诗)的内在思路,声音是第一层,通常不会直接表露,往往通过感情的波折表现出来。“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梦”在历史中也与书写同时出现过,“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梦”不再是简单的诗中意境,直接与书写发生了联系。因为声音是不可把留的,书写成了唯一挽留回忆的工具。这里梦似乎可以成为某种具有重演性质的回忆,让人能较长时间逗留在回忆、过去的写作状态中,将本是一个瞬间喷发生命力的短时间延长。庄生所梦的蝴蝶、望帝所托的杜鹃是现世的凡物,是不难遇见的。敏感的诗人能由它们再次沉浸到审美原型状态中,同时以这种方式把握难以把握其个体的历史命运。
海德格尔说过,“此在并非借重演才变为有历史性的,而是因为此在作为有时间性的此在就是有历史性的,所以它才能以重演的方式在其历史中把自己承担过来。”P437书写者(这里没用写作者,是想最大程度地保留记载此在当下的全部。)总是以过去的时间衡量现有存在的价值,这其实与庄子的思想已经有了根本不同。庄子梦蝶是对此在的价值以疑问的方式凝视,但他并没有就此认为蝶化状态才是此在的本真。而“庄生晓梦迷蝴蝶”则已经把重心倾向到梦,即蝶化状态。并由此进一步走向极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把一般对象特殊化处理,一般的珠、玉被添加了灵性的光彩,借鉴钱钟书先生的观点,这是说写作要使对象材料灵动起来,具有生动感。但我们从反面看,诗人在这里是不是把此在的历史性强加在此在的环境工具中?蝶、鸟、珠、玉都是此在熏染的环境,此在的时间性本不需它们承担,它们只是一个中介。故这种强加的效果,一方面强化了此在的时间性,加重了此在历史性的独特;另一方面也更加突出了此在的空虚,因为脱离了这些此在的特定历史环境后,此在一时失去了继续承担自己历史性的勇气。这之前的绚烂只能更凸出此在当下的困窘。所以才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这固然可以理解成男女之情,其猛烈程度没有其他感情可以相比,其失落后的怅惘也就没有什么感情能比得上。但承接上述对《锦瑟》的分析,我们就不再局限于男女之情,此情更应指那过去的瞬间高峰体验,一切艺术上的灵感降临,一切人生情景的细腻回首,无不具有摧心裂腑的穿透力。而纪录这些情感的文字也就承担了此在在述说中虚拟把握本身历史性的重任。在把理性(有时是非理性)转化为感性的过程中,一方面不可避免地丧失了某些难以言传的精神;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另一个与此在对立的存在,虽然虚幻,毕竟感慨。
当此在似乎耗尽了笔墨精神倾诉后,带给读者巨大的惆怅、感慨,此在也将在真实历史中不能重演的历史性重复体验了一次。不过任何一个此在都不能无限地复制过去已求得真正的未来存在的动力,所以,《锦瑟》很能明白悲剧的不可重复性,将这种不可重复性转化为一种类似绝迹的搏杀,当时已枉然,不待成追忆。追忆变成了一个没有目标的动作
锦瑟 李商隐
1.诗篇首尾呼应。首联以锦瑟为喻,暗写诗人自己。大致意思是这样的—眨眼工夫,我已年届半百;追忆起已逝的青春年华,不禁百感交集,倍觉惘然。尾联写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到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却,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
2.颔联重在借人物典故来抒情表意——用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来表现自己昔日曾有过美好梦想,却又虚幻如梦;又用望帝化鹃的典故来抒写自己也如望帝魂化杜鹃那样执著地唱出自己的悲哀。
3.颈联化典入诗,寄寓深情——借南海鲛人的故事,来形容自己回首往事的伤感;再借“蓝田玉烟”的景象写异常美好的理想,但无法把握与亲近。
在这么多选一点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1 关于落花流水的诗句赏析
关于落花流水的诗句赏析 1描写落花的诗句和赏析
白头吟 李白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
闻王昌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少年行其二 李白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
寄人 张泌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过元家履信宅 白居易
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
春来频与李二宾客郭外同游因赠长句 白居易
朝踏落花相伴出,暮随飞鸟一时还。
金谷园 杜牧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鹭鸶 杜牧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春晓 孟浩然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题兴化寺园亭 贾岛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
北山 王安石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春暮 曹豳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浪淘沙 李煜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忆仙姿 李存朂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更漏子 韦庄
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归国谣 韦庄
春欲暮,满地落花红带雨。
谒金门 韦庄
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好事近 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雪梅香 柳永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瑞鹧鸪 欧阳修
更被春风送惆怅,落花飞絮雨翩翩。
如梦令 秦观
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
临江仙 晏几道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虞美人 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
谒金门 朱淑真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春晚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梅花 王冕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葬花吟 曹雪芹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2描写落花的诗句和赏析
白头吟 李白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
闻王昌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少年行其二 李白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
寄人 张泌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过元家履信宅 白居易 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 春来频与李二宾客郭外同游因赠长句 白居易 朝踏落花相伴出,暮随飞鸟一时还。
金谷园 杜牧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鹭鸶 杜牧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春晓 孟浩然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题兴化寺园亭 贾岛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
北山 王安石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春暮 曹豳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浪淘沙 李煜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忆仙姿 李存朂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更漏子 韦庄 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归国谣 韦庄 春欲暮,满地落花红带雨。 谒金门 韦庄 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好事近 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雪梅香 柳永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瑞鹧鸪 欧阳修 更被春风送惆怅,落花飞絮雨翩翩。 如梦令 秦观 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
临江仙 晏几道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虞美人 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
谒金门 朱淑真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春晚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梅花 王冕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葬花吟 曹雪芹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3形容“落花流水”的诗句有什么
1、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杜牧《鹭鸶》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刘长卿
4、玉楼依旧暗垂杨。楼下落花流水、自斜阳。--邓肃
5、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叶梦得《虞美人》
6、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柳永《雪梅香》
7、黄卷清琴总为累,落花流水共添悲。--李嘉祜
8、落花流水认天台,半醉闲吟独自来。--高骈
9、春来春去。人在落花流水处。--吕岩
10、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11、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曹豳《春暮》
12、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13、欢心未已。流水落花愁又起。--向子諲
14、括烟雨楼台,晓来独上无滋味。落花流水。--陈亮
15、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韦庄《谒金门》
16、桃溪近、幽香远远,谩凝望、落花流水。--黄裳
17、酒到强寻欢日路,坐来谁为温存。落花流水不堪论。--李之仪
18、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19、利及生人无更为,落花流水旧城池。--熊孺登
20、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朱淑真《谒金门》
21、春来频与李二宾客郭外同游因赠长句,朝踏落花相伴出,暮随飞鸟一时还。——白居易
22、夕阳芳草,落花流水,依然南浦。--詹玉
23、碧草烟淡,落花流水,不堪回伫。--赵以夫
24、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25、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26、流水落花都莫问,等取,榆林沙月静边尘。--王质
27、钱塘江上客归迟,落花流水青春暮。--向滈
28、流水断桥芳草路,淡烟疏雨落花天。--牟融
29、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柳永
30、门外落花流水。日暖杜鹃声碎。--谢逸
延伸阅读:
落花流水 luò huā liú shuǐ
解释:原形容暮春景色衰败。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
近义词:狼狈不堪、一败涂地
反义词:得胜回朝、凯旋而归
语法:联合式;作补语;含贬义落花流水作为词语时的近义词
近义词:
丢盔弃甲:盔、甲:头盔和铠甲。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丢盔弃甲
土崩瓦解:瓦解:制瓦时先把陶土制成圆筒形,分解为四,即成瓦土崩瓦解
溃不成军:溃:溃败,散乱。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队伍。形容惨溃不成军
一败涂地:一旦失败就肝脑涂地。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屁滚尿流:形容惊慌到极点而失去自禁。屁滚尿流狼狈不堪:狼狈:窘迫的样子。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狼狈不堪
一蹶不振:蹶:栽跟头;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
片甲不留:一片铠甲都没留下来。形容全军覆没。
4关于流水的诗及赏析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诗·小雅·沔水>
唐 韦应物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诗:“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唐 李贺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二月》:“津头送别唱《流水》,酒客背寒 南山 死。”
宋 范仲淹 《明月》诗:“明月照前墀,朱弦奏《流水》。”
《瓯北诗话》卷十引 清 查慎行 《送陈泽州相国予告归》诗:“《流水》一弹真绝调,朱弦三叹有馀音。”
5诗词赏析: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什么意思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出自五代李煜的《浪淘沙·怀旧》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赏析
这首《浪淘沙》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情毕现。“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此处表达情感更显委婉含蓄。
“独自暮凭栏,无限江山”,“莫”一作“暮”。“莫凭栏”是说不要凭栏,因为凭栏而望故国江山,会引起无限伤感,令人无以面对;“暮凭栏”意谓暮色苍茫中凭栏远眺,想起江山易主,无限往事,“暮”也暗指词人人生之暮。两说都可通。李商隐曾在《无题》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金陵是多么难舍难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韶华已逝的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一说“天上人间”是个偏正短语,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意谓天上的人间,用在这里暗指自己来日无多,“天上人间”便是最后的归宿。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风格。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6落花与流水的诗句
我记得的只有这些,
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歌声里。落花流水。明日人千里
百年流水尽,万事落花空
落花流水两关情。恨无凭。梦难成
碧草烟淡,落花流水,不堪回伫
夕阳芳草,落花流水,依然南浦
7描写流水落花的诗词曲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好事近◎ 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
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
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
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
更一声啼鴂。
落花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唐·李商隐
晴暖感馀芳,红苞杂绛房。落时犹自舞,扫后更闻香。梦罢收罗荐,仙归敕玉箱。回肠九回后,犹有剩回肠。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相和歌辞·采莲曲 唐·李白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杂曲歌辞·前有一尊酒行二首 唐·李白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尊绿酒生微波。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君起舞,日西夕,当年意气不肯倾,白发如丝叹何益。
杂曲歌辞·少年行三首 唐·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拟古 唐·李白
融融白玉辉,映我青蛾眉。宝镜似空水,落花如风吹。出门望帝子,荡漾不可期。安得黄鹤羽,一报佳人知。
少年行二首 唐·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杂曲歌辞·久别离 唐·李白
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至此肠断彼心绝,云鬟绿鬓罢揽结,愁如回飙乱白雪。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胡为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唐·李白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君起舞,日西夕。当年意气不肯平,白发如丝叹何益。
杂曲歌辞·昆仑子 唐
扬子谭经去,淮王载酒过。醉来啼鸟唤,坐久落花多。
题江潮庄壁 唐·万楚
田家喜秋熟,岁晏林叶稀。禾黍积场圃,楂梨垂户扉。野闲犬时吠,日暮牛自归。时复落花酒,茅斋堪解衣。
河上逢落花 唐·万楚
河水浮落花,花流东不息。应见浣纱人,为道长相忆。
送陈七还广陵 唐·万齐融
风流谁代子,虽有旧无双。欢酒言相送,愁弦意不降。落花馥河道,垂杨拂水窗。海潮与春梦,朝夕广陵江。
忆长安·四月 唐·丘丹
忆长安,四月时,南郊万乘旌旗。尝酎玉卮更献,含桃丝笼交驰。芳草落花无限,金张许史相随。
落花 唐·严恽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题兴元明珠亭 唐·京兆女子
寂寥满地落花红,独有离人万恨中。回首池塘更无语,手弹珠泪与春风。
寄史处士 唐·伍乔
长羡闲居一水湄,吟情高古有谁知。石楼待月横琴久,渔浦经风下钓迟。僻坞落花多掩径,旧山残烧几侵篱。松门别后无消息,早晚重应蹑屐随。
题吉州龙溪 唐·何敬
龙溪之山秀而峙,龙溪之水清无底。狂风激烈翻春涛,薄雾冥蒙溢清泚。奔流百折银河通,落花滚滚浮霞红。四时佳境不可穷,仿佛直与桃源通。
落花 唐·修睦
一片又一片,等闲苔面红。不能延数日,开亦是春风。公子歌声歇,诗人眼界空。遥思故山下,经雨两三丛。
1炼字型
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1、指出该字 2、解释该字含义(表层、深层)
3、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 4、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
5、评价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07(全国卷2)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新晴野望 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尘垢:尘埃。(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答案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邻邻,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2一词领全诗型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山行即事 宋·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苹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苹: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③鸥性:海鸥,性喜在海上随潮迎浪,上下飞翔。狎(xiá):戏耍,玩弄。
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案(1)“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2);在结构上,“议”字统领了颔连和颈联,颔联写“阴”,颈联写“晴” 。
3分析语言特色
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点明语言特色(明确,简练)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3、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语言风格自然清新(1)如“堂上燕”、“水中鸥”,意象浅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口语化,自然质朴。(2)作者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此时的闲适心境。小结:检测语言——解说表层含义:字面意义①表现景象②分析深层含义:表达情感③突出主旨④评价形式作用:表达效果⑤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情况适当减少项目,不牵强附会,强加于“诗”。二、检测意象易:确认意象的特点06(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答案](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难:分析意象的寓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的画面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3、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之小),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08江苏卷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三、检测内容和情感易:检测层次内容一般提问: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1、指出具体是几个层次2、分别解析层次内容07(江苏卷)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08四川卷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难:检测中心意思(分析全诗情感)
一般提问: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变式提问: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请说出理由。
答题步骤:1、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
答题套路:我认为( ),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07(福建卷)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四、检测表达技巧
易:识断表达技巧08四川卷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难:识断并分析表达技巧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 3、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套路: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07(安徽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答案�0�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6�5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0�1“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6�5“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08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画堂春 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五、对比鉴赏式
易:有明确提示的比较06(重庆卷)13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新雷 张维屏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答案(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难:无明确提示的比较
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步骤:1、确认问题的角度或找出相关的比较点 2、结合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汴河曲 [唐]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汴河: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②隋家:隋王朝。
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 ④不较多:差不多。
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⑵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
答案(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
1 关于人性的古诗有哪些 关于人性的古诗有以下这些: 1、《在狱咏蝉》 唐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2、《怨情》 唐 李白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3、《孤雁》 唐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4、《送琴师毛敏仲北行三首》 宋 汪元量 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来天。 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5、《征怨》 唐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在狱咏蝉》 唐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译文 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多么炎凉,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 无人知道我像秋蝉般的清廉高洁,有谁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 情感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2、《怨情》 唐 李白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译文 美人卷起珠帘, 深闺独坐还皱着蛾眉。 只见玉颜上泪痕斑斑, 不知她心里究竟恨的是谁。 情感 这首小诗抒写一位美人的幽怨,不直截了当地写怨,而只作美人神态的描绘:含颦独坐,泪痕满面,却表现出了她心中深深的愁恨。 3、《孤雁》 唐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译文 几行归雁消失在遥远的塞外,不知你形单影只要往何处飞? 暮雨中呼唤同伴已失去联系,想要落下寒塘却只畏惧迟疑。 沙洲上层云低垂慢慢地穿过,只有关山冷月与你紧紧相随。 虽说不一定会遇到强弓暗箭,独自奋飞难免让人疑虑凝眉。 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孤雁独自飞翔,孤苦无依的凄凉情状,借此以喻诗人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感情真挚,凄婉动人。 4、《送琴师毛敏仲北行三首》 宋 汪元量 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来天。 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译文 西塞山前,落日昏黄,北关门外,风雨飘摇。(元军正移师湖州,首都已沦入敌手)亡国的南人将悲恸化为血泪,得胜的北人狂笑发泄着横行无阻的*威。面对这残破的故国河山,你我都会(像杜甫那样)闻鹃啼而下拜,永远怀念。 情感 友人北行,诗人自己也不知将流落何方,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失去根柢之感使诗人在友人面前慷慨悲歌,一诉衷曲。结句用典以表心志,南宋拱手亡国的耻辱在汪元量心里留下了时时作痛的伤疤。 5、《征怨》 唐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译文 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 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 情感 此诗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戌,感到痛苦不堪,面对着荒凉的环境更是心生怨苦的情状,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之意。 2 表达人性的诗句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 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 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杜甫《槐叶冷淘》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崔涂《孤雁》碧天凉冷雁来疏,闲望江云思有馀。 秋馆池亭荷叶后,野人篱落豆花初。无愁自得仙人术,多病能忘太史书。 ——李郢《江亭晚望》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岳飞《小重山》倚空高槛冷无尘,往事闲徵梦欲分。翠色本宜霜后见,寒声偏向月中闻。 啼猿想带苍山雨,归鹤应和紫府云。——韩溉《松》桂冷微停素,峰干不遍岚。 何溪背林处,犹覆定僧庵。——陆龟蒙《残雪》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李白《长相思·摧心肝》寒炉局促坐成劳,暗淡灯光照二毛。 水寺闲来僧寂寂,雪风吹去雁嗷嗷。——齐己《楚寺寒夜作》颠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 ——郑燮《沁园春》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瑶瑟怨》早被婵娟误,欲归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杜荀鹤《春宫怨》仙闱井初凿,灵液沁成泉。色湛青苔里,寒凝紫绠边。 ——孙欣《奉试冷井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云冷江空岁暮时,竹阴梅影月参差。 鸡催梦枕司晨早,更咽寒城报点迟。——殷尧藩《寒夜》厨冷烟初禁,门闲日更斜。 东风不好事,吹落满庭花。——徐铉《寒食日作》树绕池宽月影多,村砧坞笛隔风萝。 西亭翠被馀香薄,一夜将愁向败荷。——李商隐《夜冷》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阴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月楼风殿静沉沉,披拂霜华访道林。 鸟在寒枝栖影动,人依古堞坐禅深。——陆龟蒙《寒夜同袭美访北禅院寂上人》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白居易《杂曲歌辞·竹枝》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雨余庭院冷萧萧。 帘幕度微飙。鸟语唤回残梦,春寒勒住花梢。 ——周紫芝《朝中措》九衢金吾夜行行,上宫玉漏遥分明。霜飙乘阴扫地起,旅鸿迷雪绕枕声。 远人归梦既不成,留家惜夜欢心发。——鲍溶《寒夜吟》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佚名《孟冬寒气至》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冷日微烟渭水愁,翠华宫树不胜秋。霓裳一曲千门锁,白尽梨园弟子头。 ——赵嘏《冷日过骊山》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无题》月是阴秋镜,寒为寂寞资。轻寒酒醒后,斜月枕前时。 ——元稹《初寒夜寄卢子蒙》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春怨》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唐·李商隐《对雪二首》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咽:泉水因冰冻而流动不畅,因以呜咽来形容。 吟:歌吟。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 3 表达人性的诗句有什么 1 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释义:怎么能够低三下四地去侍奉那些权贵之人,让我自己一点都不开心 2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代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释义: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3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代李白《 行路难·其二》 释义:人生道路如此宽广,唯独我没有出路。 4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代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释义: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 5 尝闻长老言,人性原不恶。——宋代袁燮《送楼叔韶尉东阳三首》 释义:常听老人说,人性原本不恶。 6 野人性似修行僧,长愿幽居近林麓。——宋代苏轼《次韵子瞻留别三首》 释义:山野人性情像修行的僧人似的,长期居住在山林之间。 7 云作达人性,东西无定居。——宋代释文珦《送僧》 释义:云彩豁达似人的性情,东西奔走居无定所。 8 天分本无私,人性皆相似。——宋代 丘葵 《风雨中与吕之寿读文公诗传》 释义:人天生本是无私的,人性也相似。 9 人性涵万善,其位配两仪。——宋代五迈《题赵别驾委斋诗》 释义:人性是善良的,这与天地匹配。 10 主人性清旷,静夜发幽想。 ——宋代薛师石《寄题赵十四知县听雨堂》 释义:人性情清幽旷达,寂静的夜里 发人深思。 1 怎么能够低三下四地去侍奉那些权贵之人,让我自己一点都不开心 2 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3 人生道路如此宽广,唯独我没有出路。 4 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 5 常听老人说,人性原本不恶。 6 山野人性情像修行的僧人似的,长期居住在山林之间。 7 云彩豁达似人的性情,东西奔走居无定所。 8 人天生本是无私的,人性也相似。 9 人性是善良的,这与天地匹配。 10 人性情清幽旷达,寂静的夜里 发人深思。 4 描写人性凉薄的古诗有哪些 1、《钗头凤·世情薄》 宋代: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译文:世事炎凉,黄昏中下着雨,打落片片桃花,这凄凉的情景中人的心也不禁忧伤。晨风吹干了昨晚的泪痕,当我想把心事写下来的时候,却不能够办到,只能倚着斜栏,心底里向着远方的你呼唤;和自己低声轻轻的说话,希望你也能够听到。 2、《菩萨蛮·玉纤弹处真珠落》 唐代:温庭筠 玉纤弹处珍珠落,流多暗湿铅华薄。春露浥朝华,秋波浸晚霞。 风流心上物,本为风流出。看取薄情人,罗衣无此痕。 译文:纤纤玉手弹开处,美人之眼泪零落,泪多多濡湿脸上薄薄的铅华粉。泪如春露润湿早晨的花儿,眼如秋波浸润晚霞。风流是心上的宝物,眼泪本为风流而洒。看那些薄情寡义之人,他们的罗衣上绝无泪痕。 3、《怨情》 唐代: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译文:美人儿卷起珠帘一直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4、《君难托》 宋代:王安石 槿花朝开暮还坠,妾身与花宁独异。 忆昔相逢俱少年,两情未许谁最先。 感君绸缪逐君去,成君家计良辛苦。 人事反覆那能知?谗言人耳须臾离。 嫁时罗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难托叶。 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 译文:槿花早晨开放黄昏时就已凋谢,我的命运与花难道有什么差异。回忆过去相逢时都在青春年华,两情没有确定是谁最先提及?为你的缠绵情意所感动我就随你而去,替你操持家计而辛苦不息。人事的翻覆变化哪能预先想到? 你听信诽谤之言不多久就将我离弃。出嫁时的罗衣我羞于再穿,如今才觉悟你不可依托悔之莫及。你虽然不可信托啊,当初的海誓山盟我还是不能忘记! 5、《钗头凤·红酥手》 宋代:陆游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译文:美丽的春景依然如旧,只是人却白白相思地消瘦。泪水洗尽脸上的胭脂红,又把薄绸的手帕全都湿透。满春的桃花凋落在寂静空旷的池塘楼阁上。永远相爱的誓言还在,可是锦文书信再也难以交付。遥想当初,只能感叹:莫,莫,莫! 5 唐诗三百首中体现李白张扬个性的诗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 6 诗句里有李白的诗 《赠汪伦》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把酒对月歌》 年代: 明 作者: 唐寅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 《松》 年代: 唐 作者: 郑谷 下视垂杨拂路尘,双峰石上覆苔文。浓霜满径无红叶,晚日高枝有白云。 春砌花飘僧旋扫,寒溪子落鹤先闻。那堪寂寞悲风起,千树深藏李白坟。 《读杜工部集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贯休 造化拾无遗,唯应杜甫诗。岂非玄域橐,夺得古人旗。 日月精华薄,山川气概卑。古今吟不尽,惆怅不同时。 甫也道亦丧,孤身出蜀城。彩毫终不撅,白雪更能轻。 命薄相如命,名齐李白名。不知耒阳令,何以葬先生。 《感事六言》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李白嶔崎历落,嵇康潦倒粗疏。 生世当行所乐,巢山喜遂吾初。 《记梦》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夜梦有客短褐袍,示我文章杂诗骚。措辞磊落格力高,浩如怒风驾秋涛。 起伏奔蹴何其豪,势尽东注浮千艘。李白杜甫生不遭,英气死岂埋蓬蒿? 晚唐诸人战虽鏖,眼暗头白真徒劳!何许老将拥弓刀,遇敌可使空壁逃。 肃然起敬竖发毛,伏读百过声嘈嘈。惜未终卷鸡已号,追写尚足惊儿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