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了作者的“心迹”,既有现时的观感,又有往事的回忆;既包括对个人身世、事业、理想的感慨,又包括对国家安危、民生疾苦、时政得失的关切。
思想内容以积极、健康为主,保持了以往的战斗锋芒,但仍有消极思想、行为的表现,如“选色谈空”,这其实是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表示。作者亲自编定刊行这些组诗。
大体按照写作时间的先后编次,这种编排虽无深意,但在客观效果上呈现出完整性与深刻性,原因是:它是作者在一生的关键时刻和特定遭遇中写成的。作者“动触时忌”、屡遭迫害,终于在己亥年辞官归乡,这表明他不容于统治阶层并与统治者决绝之情。
在旅途中,抚今追昔,思潮起伏,诗如泉涌,汇成巨制,自然而然地反映出作者大半生的影像和思想。组诗写法多样包括记事、抒情、言志题赠、酬答等。由于思想内容复杂,其艺术风格也多样,既有雄奇又有哀艳。
整体赏析
《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己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己亥杂诗》表达了作者离开京城的忧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但是仍然想要为国家出力,想要效忠于国家的爱国情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有着非常丰富的寓意,成为千古名句。
扩展资料:
全诗原文如下:
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西斜的落日方向延伸,马鞭一挥,我奔向天涯。我辞官回家乡,就像是从枝头掉下的花朵,并不是无情,而是化作春天的泥土,培育下一代。
赏析:首先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离开京城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无限愁苦之情,后两句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作者借用落红来比喻自己,表达自己辞官并不是无情,还是会尽自己所能报效祖国,表达出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近代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历史阶段,国内民生凋敝,国际上强敌环伺,曾经无限辉煌的王朝,如今锈迹斑斑、垂死挣扎。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民族心理使得“忧愤”成为一种集体情绪,而文学创作,会有意无意地将这种情感体验诉诸于笔端,并常常与作者的生平遭际、家国之思相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不同感受,而龚自珍的诗作就有此特点,《己亥杂诗》的忧愤含有悲感、矛盾、崇高的多层次意蕴。一 以“悲感”为底色“忧愤”一般指忧虑而愤慨的情绪,当它被放置在具体历史人物的语境下,就会被赋予“这一个”的个性化意义。龚氏的忧愤不是简单的愤怒,而是带有悲怆和同情的“惊秋之士”的无奈之感,如像陈子昂一般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孤独怆恸,在他的很多诗作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那种生机不再、大厦倾覆前的压抑情状和对衰世的预感。《己亥杂诗》是诗人1839年辞官后的作品,这一大型组诗记录了诗人在辞官归乡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前半生严酷的政治现实扼杀了他“少年揽_澄清意”壮志,黑暗的官场不容他挥斥自己的“剑气”,诗人批判这社会的昏聩和了无生机。在返乡的途中目睹了百姓“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产间一饱难”的困苦生活,但上层统治者和贵族居然对此置若罔闻,诗人所看到的社会一片乌烟瘴气。诗人行至东南,在第八十五首写道“津梁条约遍东南,谁遣藏春深坞蓬?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橱_阿芙蓉。”朝廷明令禁止鸦片的诏令在东南却形同一纸空文,地方官员不但不力禁鸦片,反而带头吸食鸦片,社会已经病入膏肓,摇摇欲坠,可是时人_沉浸在太平盛世的幻梦中无法醒悟,诸如此类的社会乱象无不使人感到痛心悲哀。文化现状也令人痛心疾首,“兰台序九流,儒家但居一。诸师自有真,未肯附儒术。后代儒益尊,儒者颜益厚。”(《自春阻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作者不满于当前中和平庸的现状和这死气沉沉的衰世,他对这万马齐喑的社会失望至极,诗人认为诸子百家的学说均有可取之处,若是只附庸一家之言只会固步自封,自取灭亡,故步自封的社会不能不令诗人感到悲愤失望。这位“惊秋之士”以巨大的勇气揭露了种种社会隐患,可始终得不到回应,满腔意气竟都赋予流水。在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社会中,诗人只体会到壮志难酬,孤掌难鸣的悲哀。二 以“矛盾”为表现诗人在很多方面面临“两难”,与生俱来的叛逆精神决定了他要与旧传统决裂,可是个人又不免受到这时代的种种束缚,冲决而上的自由气质和时代局限性之间的纠葛构成了他内心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表现在对统治者的矛盾心态上。诗人一方面对当局者感到失望,在被社会的乱象震惊之时,心中的怒气倾泻而出,便汇成“骂座之言”、“伤时之语”,可是在另一方面,又时时怀念朝廷给予家族的荣耀,如第三首“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沉沉卧九_。终是落花好心绪,平生默念玉皇恩。”表明自己虽然辞官归隐,但不会忘记朝廷的恩德。如果说此首诗还比较含蓄的话,试看第十一首“祖父头衔旧颖光,祠曹我亦试为郎。君恩够向渔樵说,篆墓何须白字长?”更直白地感激朝廷对家族的青睐,不仅祖父曾经在朝为官,而且自己也有幸位列朝班,诗人对朝廷恩赐的三代殊荣不胜感激,认为这样的荣宠足以回乡后向邻里夸耀。可看到诗人对朝廷和当政者的还怀有眷恋之情,虽失望痛心却不忍诀别。还有一首更加典型的诗,把诗人对于统治者又爱又恨的复杂微妙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第十六首,“弃妇叮咛嘱小姑,姑恩莫负百年劬。”诗人在返乡途中见弃妇在路,有感而发,既哀弃妇亦叹自己。诗人以弃妇自喻,悲怜自己的境遇,自怜忧国忧民的忠心不能上达天听,悲叹自己的隐忧无法被朝廷理解。以弃妇自比是屈原的奇思,龚氏对清政府的复杂情感和屈原对楚王的复杂情感应是相似的,在这一情感视角上去理解龚氏的诗,则颇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矛盾和愤怒了。其次表现在自我的矛盾上。萧与剑是龚氏诗歌里极具代表性的意象,“剑气箫心”的审美范式在龚自珍身上很具有个性色彩,诗人很好的将两个意向融合在一起,开创性的为读者塑造了“剑气箫心”的自我形象,但从根源上看,剑气与箫心实质上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剑气代表着积极向上气冲斗牛的英雄气概,而箫心多少的带有英雄迟暮的呜咽幽怨,在深层面上则显示了诗人自我矛盾的一面。龚氏反复在希望和失望的矛盾之间徘徊,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犹豫,回想弱冠之年作的振聋发聩的《明良论》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而如今只能面对“剑气箫心一例消”空嗟叹,未来应该搏击长空还是“倦矣应怜缩手时”?词作中也有类似的叹息“收拾狂名,还须珍惜羽毛”,是去是留?战斗还是隐退?“出手”还是“缩手”?心恋社稷却报国无门,身负狂名却无奈壮士暮年。“狂名”和“嗟叹”,“出手”和“缩手”的矛盾对举,足表明他内心的复杂徘徊,诗人之“愤”中之“郁”皆在此。三 以“崇高”为审美感受如果把诗人的作品整体比作一幅画作,诗人用“悲感”这一颜料来泼墨着色,用互相“矛盾”的元素来表现内心纠葛,那总的审美感受就是悲剧性的崇高。诗人壮年时希冀以一己所学报效朝廷,然而冷酷无情的现实浇灭了诗人内心的希望之火,面对“虎豹沉沉卧九_”的社会现实,诗人如今只能低吟“九边烂熟等雕虫,远志真看小草同。枉说健儿身手在,青灯夜雪阻山东。”(见《己亥杂诗》)诗人的一腔热血被现实戕害的进退两难,但即使是这样,诗人也没有彻底放弃战斗。虽然心灰意冷的现实和官场的诡谲使他心生“缩手”之意,但是在内心深处,与时势抗争的战斗热情始终不减,内心依然欣赏枯树“西墙枯树态纵横,奇古全凭一臂撑”的坚毅,勉励自己继续战斗,颇似鲁迅哲学,鲁迅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和淋漓的献鲜血”,虽然心生倦意,但还是坚持在绝望的废墟里寻找希望,就算无力改变时局,也不忍心作壁上观,明知是蝼蚁撼大树,还是要“颓波难挽挽颓心”,这种在绝望中坚持希望的精神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崇高性不仅仅蕴含在诗作给人的的审美感受里,还表现为诗人本身的人性光辉,诗人作品中气冲斗牛的生机,来自于氤氲在字里行间的批判性,死气沉沉的社会不容许“人”的存在,而他“尊情”的诗学理论呼唤“真人”,在理学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当时,呼喊“尊情”口号很具有战斗的勇气。最后以《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欹斜嘘浪震四方,即此难免群公_。”结篇,大风之夜让作者辗转难眠的不是一己的得失荣辱,而是对国家命运的忧心,诗人一生忧国忧民,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在弥留之际,他还打算到梁章钜幕下参加抗英斗争,至死都在忧心国事,正如陆放翁《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一样充溢着一股天地间的浩然正气。龚氏曾说自己的诗“歌哭无端字字真”,实质上,龚诗可谓是“真诗”,龚氏更谓是“真人”。来源:丝路艺术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赏析
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诗的前两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叙事抒情,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并不如烟;另一方面,离别又是愉快的,毕竟自己是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两句,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它本身并没有感情,但是诗人却说它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因此成为传世佳句、千古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个人志向与私人情绪融为一体,将叙事、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己亥杂诗其五 表达了作者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的可贵精神。
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
全诗如下: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如下: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创作背景: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
原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中国要想生气勃勃就需要风雷激荡,这种万马无声的局面实在令人悲哀。我希望皇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去选用治国的人才。
赏析:"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作品鉴赏:《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己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作者: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编辑于 2020-10-09
查看全部136个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杂志订阅_20年杂志订阅
杂志铺杂志订阅,订2021年杂志数千种杂志特价3折起,快递投递低价 方便 省心的一站式杂志订阅平台
广告2020-10-17
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 希望能帮助到你
145赞·811浏览2019-10-26
己亥杂诗其五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 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写就巨型组诗。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原文: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扩展资料 赏析: 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便可想而知。如果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 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178赞·4,262浏览2019-08-20
龚自珍的已亥杂诗的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于是写下此诗。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其中第125首《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沪教版)收录,以及五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收录,七年级下册(2017版)还有一首《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扩展资料:
457赞·7,701浏览2019-08-19
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
本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于是写下此诗。
13赞·287浏览2019-10-20
已亥杂诗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
扩展资料:
参考资料: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想要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
原文: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扩展资料: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
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从字面看,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这两句的通俗解释:
落花并没有忘记树根的哺育,带着无限的眷恋深情地告别树根,宁化作春泥而护树根,以回报树的养育之恩。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⑴诗中表明作者心志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请你对该句做一点赏析。
作者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⑵诗歌首句中的“浩荡”一词,写出了诗人离愁之多。
⑶诗歌的三、四两句抒发诗人的即使辞官归隐,也要奉献自己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志愿或志向,这两句诗包含的哲理是:“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