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南京市鼓楼区、苏州市姑苏区、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法院集中宣判5起养老诈骗犯罪案件,涉案金额近20亿元,被骗老年人1500余名。投资“养老项目”、提供“养老服务”、销售“养老产品”……这些案件中的一些诈骗手法,颇具代表性,值得引起公众警惕。
投资“养老项目”、提供“养老服务”、销售“养老产品”据江苏省高院审判委员会委员阚少敏介绍,江苏省高院4月份以来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涉及案件40余个,还有50多件在侦在诉。案件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投资“养老项目”、提供“养老服务”、销售“养老产品”。
不法分子利用老年群体关注“身后事”的心理,设立若干资产管理公司,组织销售团队,推荐养老项目。销售“地宫穴位”等涉老项目的朱国华等人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据办案法官介绍,2014年3月至2018年7月,朱国华等人注册多家公司,将被政府叫停的不合规“地宫穴位”等项目虚构夸大,以年化收益率7%至125%为诱惑,承诺还本付息进行销售。
“公司的人邀请我去酒店参加年会,吃饭时让我帮忙完成业绩,我就刷POS机购买了5万元理财产品。”一位被骗老人说,“后来公司出事,就不能兑付了。”“我连卖房子的钱都被骗了。”一位被骗老人说,“对方不停地找我做工作,送礼品、请吃饭、参观公司,就签了合同。合同上承诺返本付息,结果到现在还有525万元没有兑付。”正好可以治他老伴的病,便打电话咨询。对方自称是北京某医院的教授,说只要吃了这种产品就可以治好病。“一开始购买了一个疗程,没有效果;对方说要吃一年才有效果,就继续买,一共被骗去一万多元。”
近年来,“银发经济”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市场力量参与其中,而不少诈骗分子也利用部分老年人注重养生、投资无门、辨识能力不足等弱点,以“投资返利”“老有所依”“名医神药”等名目对其行骗,从而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两名老人险些掉入骗局
近期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正式启动,对以“养老”为名的涉诈问题隐患开展规范整治。在此,银行机构提醒,广大老年人及家属要提高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
6月30日中午,市民刘婆婆持一张未到期储蓄存单到雅安农商银行大兴支行,要求柜员为其办理提前支取业务,并将马上取走全部现金。当班柜员认出刘婆婆经常在支行办理业务,并在6月29日就取走118万元现金,这一举动引起了银行工作人员的注意。
工作人员见状,一边详细询问其用途,并告知提前支取利息损失、现金支取5万元以上需提前预约等,从而稳定老人情绪并拖延时间;一边积极联系老人所在村的村委会干部,希望帮助找到老人家属,核验相关真实情况。经多方调查后得知,原来刘婆婆参加了某老年养生活动后被骗,她取钱是为了购买所谓“包治百病玉石床垫”。在家人和银行员工耐心劝导下,刘婆婆也发现这是一场“养生骗局”,并感谢银行工作人员及时劝阻,让自己避免了财产损失。
无独有偶。6月13日,市民周大爷同样要支取6万元购买“包治百病玉石床垫”,被银行工作人员发现后及时制止。
“老年人易被针对性‘套路’,而这也存在主客观双重因素。银行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老年群体易与社会脱节,对政策和相关专业信息的了解存在滞后性和盲区,经常既无法有效获取信息,又无法有效过滤和辨识信息,容易被不法分子编造幌子乘虚而入。比如,在针对老年人的养老理财诈骗中,诈骗分子就利用了部分老年人担心“老无所依”的焦虑心理,虚构投资项目,并许诺以高回报,一步步诱骗老人。
此外,老年群体普遍有一定积蓄,需要投资渠道,但在金融理财产品消费市场上,大部分老年人因金融理财知识缺乏、风险意识淡薄、易轻信他人、盲目追求高收益等原因,成为金融消费者中的弱势群体,容易掉入“理财陷阱”和“理财骗局”。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记者整理发现,针对老年群体的诈骗“套路”主要有四类手法:一是打着投资养老院、预定养老院床位、购买养老公寓等旗号,以高额分红为诱饵,诱骗老年人投资所谓的“养老项目”;二是利用老年人网络知识不足、辨识能力不强等特点,利用保健培训和产品推介、投资理财高额回报、直播陪护等手段设置陷阱、诱导消费;三是通过提供免费旅游观光、情感陪护、虚假宣传等手段哄骗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等“养老产品”;四是以代办“提前退休”“养老保险”等名义,收取材料费、好处费,实施诈骗,严重侵害老年人财产权益,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
养老诈骗花样多、手段复杂,消费者该如何防范呢?
“老年群体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帮助他们守好‘钱袋子’。”我市一家银行机构专业人士表示,金融机构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集中宣传教育等活动,帮助广大老年人和家属提高警惕意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优化金融服务,完善正规投资理财渠道等,挤压不法分子的“诱导”空间。
老年群体要增强理性投资和风险防范意识,自觉远离非法集资漩涡,在购买药品、保健品和医疗器械等产品时,要到正规药房、医院等具备合法资质的地方。同时,要高度警惕利用讲座、互联网、电视、小传单广告等渠道宣传的有特效、药到病除等功效的产品,这些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价格也往往虚高。
此外,老年人承受风险能力弱,在理财选择上,宜以稳健为先,切不可相信“低风险”“高回报”的说辞。与陌生人打交道要谨慎,保持清醒的头脑,投资前一定要和家人朋友多沟通交流。如遇被骗,要保留好证据,第一时间报警。
首先是更能够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以刑事审判和打击犯罪业务为基础,顺利结案多起涉及老年人的诈骗案件,从重处罚被告人,为被害人追回了数百万元的损失,其中包括部分被害人被骗财物利用与辖区、村共建的平台,积极向社区送法,发放上百张涉老诈骗提醒单张,讲解反诈骗、反诈骗知识,解答提出的相关问题由群众。
其次是可以提高群众认识和防范诈骗的能力,提防养老金诈骗。不仅严厉打击老年诈骗犯罪行为的整治,而且从源头上建立健全老年人权益预防、治理和保护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专项行动向民事执法领域延伸,建立涉及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件常态化集中执法机制,组建专业执法队伍,缩短执法周期,加强司法协助执法和解,高效审慎执行多起老年民事案件。大力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再者是能够提高思想意识,切实增强打击养老金诈骗的责任意识。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打击养老金诈骗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彻底铲除养老金诈骗违法犯罪行为的滋生地。要密切关注重点领域、重点问题、重点领域,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线索筛选、访谈调查等线索整理工作机制,打通线索渠道,把养老金线索全部收集起来欺诈罪。
要知道的都是尤其是社区家庭医生在跟进过程中,采取“讲家人、常交流”的方式,真正起到了健康卫士的把关作用。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发放预防老年诈骗宣传彩页,现场宣传和讲解老年诈骗的概念、特点、表现形式和典型案例,加大了预防老年诈骗的宣传力度。继续掀起宣传热潮,切实增强人民群众防范、识别和举报养老金欺诈的意识和能力。
导读
现在的诈骗案件,有很多都是以高龄者为目标。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接到诈骗信息的人数高达438亿,其中40岁以上中老年人最容易上当受骗。近日,一则“老人受骗而得中风”的消息令人心惊。因为电话和短信消息而被骗钱财的新闻也有很多……老人为何更容易被骗?是因为他们更容易相信他人? 如何让他们避免这种情况呢?先来看看这篇吧!
1年纪越大,越容易相信他人?
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待亲友或者他人的信任感也有增长的趋势。年纪越大,信任感越高。这一现象似乎不受地域、国家的限制,普遍存在。
随着人的生命历程时间范围的缩短(如人的衰老),不同目标的优先性会发生变化。这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劳拉·卡斯滕森提出的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中重要的内容。
由此可见,老年人更容易相信他人是有科学根据的,这是为满足其身心的多种需求。
2老年人为何更容易受骗?这些欺骗有哪些共通之处?
研究者试图从年龄老化的认知和神经机制上理解这一问题。有一项研究要求被试将照片中的人区分为三类:可信赖、中性、不可信赖。结果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都能正确区分出可信赖与中性的人,但对于不可信赖的人,老年人不如年轻人敏感,容易误认为是可信赖的。老年人对陌生人的盲目信任也是大脑功能衰退的一个外在表现。
老年人更易信任他人的这种心理特质,往往会被各种骗子所利用。研究数据表明,高龄者已成为被欺诈的重要人群。老人出于对家人的关爱,更是成为电信诈骗的主要受害者,每年因为接到“家人”出车祸电话而遭受财产损失的报道也数见不鲜。
3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网络和街头骗术层出不穷,还出现了不少“升级版”。不论老人还是子女们都要从自身做起,提升防范意识,避免遭受损害。但也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容易被骗。家庭和谐、婚姻美满、生活多姿多彩的老年人很难受骗上当。我们也要改变养老观念,我们都会相对忽视大脑的保健,要把脑健康作为养老的最重要目标。因此,有必要进行脑科学知识的普及,延缓脑衰老。
老人们大多都不会主动相告或求助子女。但在做出需要动用资金数额巨大的决定时,不妨与子女商量,让家人帮自己把把关,确定真伪,这是很有必要的。平时可以多看新闻,留意近期发生的欺诈事件,了解骗子的欺诈手段,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慌。不要轻信不明号码的短信或电话,尤其借子女朋友之名要求汇款、索要银行帐号或密码的,更需高度戒备。
作为儿女,要常与老人聊天交流、聆听心声,化解老人心中的苦闷、疑虑,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而非只是给些钱财了事。要准确理解和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和情感需要,让老年人过得舒心。对于老年人盲目信任社会人员的行为,做子女的往往都是简单粗暴的劝阻,这样的效果反而不好。不少老年人都是担心子女反对,特意避开子女,才被骗的。所以,子女也要学习一点老年心理学和脑科学知识,先顺从好老人的需求,再帮老人提高警惕,避免被骗。
4预防诈骗小技能
1对欺诈保持防范意识
不要盲目信任他人,尤其是陌生号码的电话、短信,不能轻信。对于那些借子女朋友之名要求汇款、索要银行帐号或密码的,更需高度戒备。要坚持读书、看报、看新闻,勤学多思,保持理性和脑健康。
多关注电视和报刊的法制栏目,社区内的黑板报、宣传栏、标语等,了解当前多发的诈骗活动,提高对诈骗伎俩的识别能力,从别人上当受骗的经历中汲取教训。
2切忌贪小便宜
天上不会掉馅饼!那些获利巨大的投资类项目不要轻易相信或碰触。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克服贪欲。
3相信科学,绝不迷信
有些骗子会利用老人们关爱家人的弱点,拿老人或子女的福祸及健康说事,让老人破财消灾。接到陌生来电或短信说家人受伤的,要先给家人打电话确认,不要掉进骗子的陷阱里,更不要听信骗子的其他言论。
4遭遇侵害后,及时维权解决
独自外出时不要带贵重物品,需要动钱的时候,要有周全的安全措施,不要轻信外人。拿不定主意时,一定要找家人和亲友咨询,商量对策。万一不幸被骗也不要慌张,保留好证据,及时告知子女,报警处理,避免更多的损失。
(作者:潘鸣 青岛一鸣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咨询专家,微信公众号:YMXL525,樊春雷 中科院心理所专家,由中国心理学会推荐)
关注我们:搜索微信号“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
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公众号ID及作者
想要提高老人的反诈骗意识,就需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多做一些反诈骗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要跟老人多进行交流,让他们保持头脑清晰,而且要让老人了解家里面的基本情况,这样在被诈骗的时候才能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而在这一次被报道的诈骗案件当中,老人的三连问的确让诈骗犯无所适从。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反诈骗意识以及对老人的保护。
第一,老人的反应是非常正确的。在当时他接到诈骗电话的时候,诈骗犯称他是老人的孙子,而这个时候老人对自己的孙子非常熟悉,很快就发现了声音是不对的,所以就直接问自己的孙子叫什么名字以及自己的儿媳妇的名字又叫什么?这两个问题直接让诈骗犯没有办法准确的回答出来,同时也没有办法将接下来的话术应用,所以老人占据了主动的位置。
第二,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绝大多数老年人在面对网络诈骗,特别是电信诈骗的时候,往往会非常不习惯,这主要是因为有很多的诈骗犯会掌握我们的家庭基本信息。在猛然间接到这样的电话的时候,会感觉对方说的都是正确的,的确对自己非常的了解。特别是以一些公共部门的身份去命令我们做一些事情,很多老人都会照做。
第三,如何看待老人的反应?这一次老人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准确的识别出诈骗犯的身份,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头脑比较清晰,虽然已经年过80,但是思维非常的敏捷。另外一点就是因为他对于自己的家庭条件非常的熟悉,而且日常生活当中跟自己的子女,外孙交流也比较频繁,所以能够清楚的了解到现在的一些骗术。
那是因为我国的大部分老人,他们都是没有受过教育的,防诈骗意识这方面很薄弱。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一些不良分子瞄准了互联网,开始了新的诈骗模式,这些非法分子就瞄准了老人,在他们眼里,这些老人严重与社会脱节,在这些老人的眼中,只要是可以说上几句话了,就会打从心里认为这个人是比较善良的,这些骗子就是利用了老年人这样的心理。来进行欺诈的,有不少的老人甚至是被骗了还在帮人家数钱。一点都不怀疑他们是为了骗自己的钱财。
随着网络的普及,不得不说确实是让很多人都受益匪浅,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现如今高速发达的时代,有着很多老人。大部分与社会脱节了,正是因为他们这些老人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得他们无法跟上时代的节奏,信息比较迟泄,特别容易轻信一些谣言,在防诈骗意识这一方面非常的薄弱。很容易受到陌生人的迷惑,最后到头来钱财都被骗光了,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老年人眼里的世界和我们年轻人是截然不同的,老年人他们年轻的时候很多都是没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所以在文化程度这一方面都是比较低,他们在面对骗子的时候,连最基本的判断都无法掌握,凡是骗子跟他们说的话,老人们都会选择相信,并没有一丝丝的怀疑。这是因为如此不良分子们就非常喜欢用这样的诈骗方法来骗取老人的财物,这样的成功概率会比较高,我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不良分子他们不用担心,没有人可以欺骗,老年人成为了他们选先的诈骗目标,不仅容易得逞,还能赚取高额财物。
诈骗案件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老人陷入诈骗案中,导致自己的积蓄被骗光。各地积极开展有关涉老诈骗、防骗的宣传活动,如何提高群众社老反诈辨别能力呢?
各地积极展开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宣传教育热潮。全国多地积极开展相应的防诈骗活动,具体包括北京、山东、河南、郑州、辽宁、广东、贵州、黑龙江、甘肃等,推出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还有着一系列的宣传海报和相关的宣传片,更好地提高老人的防骗意识。
如何提高群众涉老反诈辨别能力?开展线下活动和线上活动相结合,宣传相应的诈骗套路。网络诈骗手段太高级,很多老人没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不知道如何应对。相关部门可以开展线下活动和线上活动相结合,拍摄一定的防诈宣片,制定一定的宣传海报,向社会群众宣传相应的防诈骗知识。还可以跟年轻人多多交流,让年轻人多跟自己的父母交流,多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进一步的维护老人的财产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
多个部门积极合作,密切交流,时刻关注老人的财产安全。在这种情况之下,各个部门应该密切合作,推出一系列的整治措施,更好地维护老人的财产安全。布下天罗地网,让诈骗分子无漏洞可钻,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
教会老人正确上网,在网上保持理性和谨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很多人都在网上冲浪,老年人也喜欢在网上冲浪,在网上寻找不一样的慰籍。人们应该正确教会老人上网,让老人在网上冲浪时保持时刻理智和谨慎。不仅如此,家中子女应该给老人一定的安全感和陪伴,让老人不孤单、不寂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