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二月二龙抬头习俗

广东二月二龙抬头习俗,第1张

广东二月二龙抬头习俗大全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面跟着我来看看广东二月二龙抬头习俗大全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广东:分祭祀肉等

 分祭肉,聚众宴饮,奏乐欢娱。社祭作为民众欢聚节日的习俗,从春秋时期开始一直相沿,对于这种场景的描绘我们在很多史料及地方志中都可找到。如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载:“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瓶,相和而歌,自以为乐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清代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载:“二月二日为土神诞日,城中庙宇,各有专祠,牲乐以酬。”《广州府志》引《番禺志》载:“二月二日土地会,大小衙署及街巷无不召梨园奏乐娱神。”昔日那祭社的盛况及人们聚众宴饮的欢娱场面,在这些记载中可见一斑。

 阳春:传统“炮会”好热闹

 二月二传说是土地神的诞辰。在广东阳春市石望镇交岗村,当地男女老少会用震天的鞭炮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头节”这一习俗被人们称作“炮会”,在当地已经沿袭了四百多年。

 午饭后,在舞狮、祭祖之后,村民们来到村边空阔的田地里,“炮会”将准时在下午三点举行。“炮会”中由当地懂得制造鞭炮的人自制五个大炮竹,每个大炮竹被安置在一个炮座上。在不绝于耳的鞭炮声中,五个自制的大炮竹顺序燃放。这时候,炮会的重头戏就要开演了。大炮竹里有一个炮胆,村民们称为“彩头”,在每一个大炮竹燃放过后,“彩头”冲天而起,到会的村民目不转睛盯着“彩头”飞出的方向,争先恐后到彩头下落的地方抢“彩头”,抢到“彩头”者会得到一个大红包,并且还有绶带。抢到“彩头”者被人们称为“炮首”,他们将成为下一年“炮会”的'组织者。抢到的“彩头”还要敲锣打鼓送到“炮首”家里,其家人要出门迎接,并将“彩头”珍藏。

 东莞:卖身节、“阿婆会”的狂欢

 每年的二月初二,东莞东坑镇都会举行隆重的节日庆典。学校会放假,很多人都会上街去玩。“童子军”、“娘子军”、“锤头军”还有身穿战甲的“古代战士”手持水枪,见人就“开枪”,全镇上演一场疯狂的“大狙击”。人们都希望在这一天,让东坑之水洒一身吉祥,带回去一身好运,这就是卖身节的主要活动。

 传说,“卖身节”是出自东坑塘唇村,有一姓卢的大户,赶着明清之前开耕,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在塘唇村前,贴出雇请农耕长工启事。自此之后,形成习惯,没有田地的青壮年都在“二月初二”这天,坐在塘唇村前的围篱上,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

 在东莞的麻涌,当地人则煎一种薄饼(俗称“煎薄餐”)来供奉婆娘嫲。薄饼做好之后,连同水果、茶水一起用来祭拜婆娘嫲。

 麻涌的二月二“阿婆会”同样由来已久,而关于二月二拜婆娘嫲,民间流传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婆娘嫲指的是专门保护小孩的十二奶娘,拜十二奶娘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小孩无灾无难,因此凡是家里有小孩的人家都会做很多薄饼来祭拜。也有人认为,阿婆是女娲娘娘,当年女娲娘娘炼石补天时不小心遗漏了一个地方忘记补了,因而有时会发生天漏,导致暴雨、洪灾,后来人们就准备好“煎薄餐”用以补天,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云浮:民俗汇演风头劲

 在云浮市郁南县大方镇一带,当地村民在每年的二月初二举办民间艺术巡游汇演。大方“二月二”,相传起源于明末天启年间(1645年),是当地村民为纪念明末名将戚继光部下吴公父子驻军大方,在农历二月初二清剿贼寇大获全胜的功绩而形成的民间习俗,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二月二”当天,大方村民用三乘布满鲜花、彩带的木轿,将“丁、财、贵”三个炮屏放在轿上,走在队伍的前头。舞狮的、舞龙的、吹八音的、扮戏子的以及穿道袍的道士,沿途锣鼓喧天,鞭炮声响彻云霄。

 巡游以后,村民将早已准备好的一个用红布系成的约五厘米大小的红圈,放在装有火药的座地炮的气孔上,炮声一响,这个红圈腾空而起,人们纷纷去抢红圈,取吉祥如意,好运连连的意头。

 典故

 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传说有误,武则天是唐朝时期人物,玉米是明朝才传入中国的,那时哪里来玉米种子)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习俗

 大人小孩多在这天剃头理发,意思是剃“龙头”,以显尊贵、图吉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这天吃搅团的,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有几句讽刺懒婆娘的民谣说:“过了正月二十三,懒婆娘愁得没处钻。又想上了天,没鞋穿;又想钻了地,没铧尖;又想上了吊,丢不下二月二那顿油搅团。”当地还有在这天炒豆子的习俗,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祈保平安。

 炒玉米:传说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

更新1:

i don't know 就唔好答啦~呃分

这“糖不甩”的由来

据传还跟八仙有关哩。清朝道光十九年

东坑镇一带吸食鸦片之人甚多。初春二月二

由于流毒泛滥

民不聊生

赶往东坑过“卖身节”受财主雇佣的男丁精壮无几,大都是面黄肌瘦

劳动能力退减。神仙吕洞宾闻说后连忙配制治瘾灵丹,普渡众生。但良药苦口,再者私自下凡,乃冒犯天条。于是吕仙人把仙丹藏于熟糯粉丸内

配以糖浆煮成甜滑、可口的“糖不甩”(取之“糖粉粘丹不分离”之意)

摇身变成一个挑担叫卖的老翁

从街头到墟尾半卖半送。众人吃后,果真煞住了鸦片流毒

体力、智力恢复。东坑“糖不甩”因此而名扬远近。 有关“糖不甩”的趣事尚多。据传公元1883年,即光绪九年,慈禧终止听政,光绪帝亲政,广开贤路,恢复全国科举大考。东坑丁屋村贫苦才子丁仁长,上京赴考,沿途以吃母亲所做“糖不甩”糕点充饥。试后被光绪帝钦点为癸未科进士

御封“翰林院庶吉大学士”,惊动乡梓,“糖不甩”因此又风光了一回,丁屋村尚有碑为证。 “糖不甩”甩不掉的情缘 相传“糖不甩”还跟男女姻缘相关呢。地处东坑、茶山、横沥各镇的“埔田片”一带

旧时男婚女嫁还比较保守

更谈不上自由恋爱了。每当媒婆带后生仔到女家“相睇”

如果女方家长同意这门亲事

便煮“糖不甩”招呼男方。男方看到端上桌上的是“糖不甩”,知道这门亲事“甩”不了了

于是大功告成

大碗“糖不甩”越吃越香

吃完一碗再添一碗

表明愿意好事成双。 如果女方不同意这门亲事

则煮打散鸡蛋的腐竹糖水

男方看到台上摆的是碗打散鸡蛋的腐竹糖水

知道这门亲事“散”了

那就知趣一点

以后别再纠缠了

这时“腐竹糖水”虽甜在嘴巴

却苦在心上

匆匆喝上一口

便告辞而去。这样的事

对上年纪的东坑人来说

都非常清楚。 我们的上辈,50多岁的妇女,在东坑一般还经历过“妹间”生活。她们也离不开“糖不甩”。就是以前,因为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家里的孩子又多,于是村里就出钱盖了一些专门给村里在自家没有地方住的又还没有出嫁的女人、女孩居住的房子,一般能够住下十多人,就是俗称的“妹间”。如果她们当中要是谁有了结婚的对象,姐妹们也会给她做“糖不甩”让她们的爱情、生活,甜蜜、幸福、美满。

自从失恋后

看到路上成双成对

就格外放闪

嘴巴潇洒说只是少一个人来爱

但不可否认还是希望可以多多认识新的朋友

往认真爬文3个月以上

终于找到隐藏在网路中

传说中的李姐

在今年3月初就预约来找

果然是口碑相传

不做广告的

我排第3次就遇到双方非常有感觉的

目前是暂停排约

李姐那边可以暂停排约1次

会员时间可以展延拉长时间

也在这段时间可以观察对方 推荐给有需要的朋友参考

相传糖不甩的出现,是和发生于现今东莞的东坑镇的故事开始: 清朝道光年间,广东东坑镇一带吸食鸦片者众,在每年初春的农历二月初二「卖身节」,受财主雇用的男丁大都是皮黄骨瘦,使劳动力大减。天上神仙吕洞宾闻说后,连忙炼制治瘾灵丹,普渡界生。但良药苦口,再者要他私自下凡,乃冒犯天条,于是吕洞宾便将仙丹藏在熟糯丸内,再以糖浆煮成甜滑可口的糖不甩,取其糖粉粘丹不分离之意。吕并将自己变身为一个挑担叫卖的老伯,实行在街头半卖半送,引得瘾者转吃丹子,恢复体力。从此,东坑糖不甩便声名远近。 糖不甩与婚嫁有关——相传东坑﹑茶山﹑棋沥各镇的「埔田片」一带,当时农村男婚女嫁很保守,没有自由恋爱可言。当男仔随同媒婆到女仔家中相亲,如果女方家长有意这门亲事,便会煮「糖不甩」招呼男方,男方看到端到桌上的是「糖不甩」,便知道这门亲事成功了!男方一吃便要吃满两碗,意谓「好事成双」。但如果女方不同意这门亲事,便会煮蛋花腐竹糖水,男方看到便知道事情「散」了。

1、东莞咸水歌

流传于沿海及水乡的沙田、麻涌、虎门、长安、中堂、望牛墩等镇。由于渔民的流动性,东莞咸水歌极富地方特色,并流行到香港、澳门以至越南等地,其歌词多用东莞口头语,曲调爽朗朴素,节奏自由,形象生动,情感真挚。

2、东莞赛龙舟

东莞自五月初一,水乡各地轮流竞渡,天天有“龙船景”。明代已场面盛大,每船60至66人,时间长达四五个小时。东莞龙舟队多次在国际大赛中获冠。沙田龙舟队曾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夺得世界冠军,被授予全国第一个“龙舟之乡”的光荣称号。

 3、龙舟制作技艺

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历来是龙舟制作之乡,当地制作龙舟的历史已有一百余年,制作的龙舟是龙头高高跷起”大头龙“,气宇轩昂,在2008年,龙舟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康王宝诞

“康王宝诞”是石排镇塘尾村盛大的民俗活动,有着近三百年的历史,每逢农历七月初一和初七,全村男女老幼在锣鼓喧天的阵势下,“抬大神”全体巡游,纪念北宋抗辽名将康王(名康保裔)的生日,以祈求平安好运,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塘尾李氏族谱》中对此有详细记载。

5、东莞东坑二月初二“卖身节”

东坑镇是大朗、大岭山和石龙的水陆交通中转站,来往车船甚繁。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塘唇村一卢姓大户需雇长工耕作,人们闻之前来受雇。来的人多,其他大户亦前来雇去。逐渐形成规律。每年二月二开耕节前,农工自发来到东坑找雇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24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