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红楼梦·葬花吟
曹雪芹(1724—1764),满族。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家庭的衰败使其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稿。现存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中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
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红楼梦》通过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靡、丑恶,展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作者对诗词、金石、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各门学问都十分精通,所以对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等的描写都真实而细腻。《红楼梦》问世以后,引起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猛烈攻击,把它列为禁书,但仍在群众中流传,还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后来被称之为“红学”。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póu)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huán)洁去,强于污淖(nào)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nóng)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sāng)?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题解林黛玉为怜桃花落瓣曾将其收拾起来葬于花冢。如今她又来至花冢前以落花自况,十分伤感地哭吟此诗,恰为宝玉所闻。
注释1榭:筑在台上的房子。2絮:柳絮、柳花。3无释处:没有排遣的地方。4把:拿。5忍:岂忍。6榆荚:榆树的实。榆未生叶时先生荚,像是成串的钱,俗称榆钱。7芳菲:花草香茂。8“洒上”句:与两个传说有关:一、湘妃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二、蜀帝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鹃”。9奴:我,自称。10底:何、什么。11知是:哪里知道是……还是……。12香丘:香坟,指花冢。13一抔:一捧,因《汉书》中曾用“取长陵一杯土”来表示开掘陵墓,后人就以“一杯之土”称坟墓,这里用以指花冢。14污淖:被污秽的泥水所弄脏。
赏读提示《葬花吟》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作者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密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此篇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词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壁。此篇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诵读的基调是感伤的、愁怨的、凄清的、婉转悱恻的,从头至尾都应于低沉轻缓中行进,声音、气息一直处于弱控制状态,只在“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两句上略加着色用情即可。
断句顿挫建议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原因:黛玉把花比作自己,想到自己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无所依靠而且黛玉多愁善感,花谢时她联想到红颜之易逝,想到自己悲惨的命运。花谢时她将它们埋葬,而自己死去时,埋葬自己的又会是谁呢
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是带念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痛到在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因为“试想林黛玉的花容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以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依次,一而再,再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如何解释这悲伤。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
我是如何理解黛玉葬花的 黛玉葬花是林黛玉这一人物性格外显的重要部分,也是《红楼梦》全书感伤基调的突出表现。 就落花这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态度,有乐观的,有悲观的,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而林黛玉却别是一种心境。她眼中的花时令最好的花,是含苞待放的花蕾,并且希望这种状态能够永远持续。只要是花就要绽放,而绽放对于林黛玉来说那无异于自取灭亡,即花开必然花落,花落必然遭践踏。她由花落自然想到了人的生老病死,人的分离合散,而“红颜易老”又移情于“花谢花飞”。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正是古人伤春悲秋的真实写照。寓情于景,同时又借景抒情。她悲悼自己的青春、爱情、幸福将和暮春的落花一样,被人冷落、遗忘,甚至断送。她为花鸣不平,也是为自己鸣不平。她谴责戕害花的梁间燕子,控诉对花风刀霜剑,这多少也是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一种反抗。而黛玉葬花正是反抗这种环境的真实意义的行动。她深知残花的命运与下场,不是被人践踏,就是随波流于浊物,而她却要改变她们的命运。在她看来,入土安葬是落花最好也是最美的归宿,更有哪种方式能保住她们灵魂中的那份孤高与清白呢?唯有葬花! 我认为,黛玉葬花不仅仅只是为落花寻找终极的归宿,其实更是为自己寻找精神上的归宿。对于具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来说,她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那么她自己的葬花也不只是简单的葬花了。她以花自喻。在她看来,花与人同命,人与花同运,花人同一。可以说,她已经和花融为一体了。在她的身上有落花的影子,在落花的身上有她的影子。他们是同运相连的。她为落花找到了归宿,她自认为自己也会有好的归宿。如果说悲花是黛玉性格中移情的开端,那么葬花就是其情感外射的顶峰。 黛玉葬花就其本身而言,我们与其说这是自欺欺人,还不如说是她对情感的美好寄托。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也有人指出黛玉葬花隐喻林黛玉埋葬了自己的青春,这姑且不做深入的讨论,更有甚者说黛玉葬花隐喻了贾府的必然衰败,这可就是无稽之谈了。
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 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 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 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
那林黛玉正自伤感, 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林黛玉看见,便道:“啐!我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刚说到"短命"二字,又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
原因很简单,在后面的话里贾宝玉也有提到“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 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 不把我放在眼睛里,倒把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儿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 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的有冤无处诉!"依照贾宝玉的身份和情感,什么样的女人会不喜欢他?他的一片心全扑到林黛玉身上,可林黛玉的性格却让常人无法接受,小心眼不说还爱猜忌,遇到事情也不问原因,就会做两件事,哭、拿贾宝玉撒气。
贾宝玉也郁闷啊,有什么事你不说,我肿么知道?就拿这次事情,说开了什么事都没有,可就是有人不说,一来二去差点闹崩,亏的是贾宝玉,要是别人林黛玉这回就得死。个人认为,贾宝玉的爱已经偏离常轨了……
《葬花吟》暗示着林黛玉的性格,也是其命运的转折,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1、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
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2、这首血泪交凝,如泣如诉的诗篇在这一回出现标志着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个性发展的转折点,在这之前,林黛玉尽管父母早丧,寄人篱下,客居贾府,身世堪怜,但她毕竟是贾母的亲外孙女。加上薛宝钗这时还未能真正对她构成威胁,基本上林黛玉的个性是比较欢快的,压抑是比较少的。
但是在葬花这个情节后,林黛玉的个性急转直下,成为她悲剧命运的转捩点并为她后来的香消玉陨作了明显的注脚。
扩展资料:
《葬花吟》的内容描写: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
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葬花吟
1、此词反映的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敏而多虑的性格特征;
2、此词反映了林黛玉孤苦伶仃、愁绪满怀、寄人篱下倍感凄凉的心态;
3、此词是林黛玉不愿受辱、不甘低头屈服、好胜要强的情绪宣释。从侧面反映了林黛玉孤傲不阿的性格特征。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
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扩展资料:
《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
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曹雪芹《红楼梦》里的葬花吟,看似写花,实则是写人,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读完整首诗,整个人会有一种压抑的感觉,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林黛玉对感情的迷茫像极了现在很多单身男女的现状,你今葬花人笑之,他年葬侬知是谁?读起来给人一种很伤感的感觉,却道出了现实,人家都笑话她埋葬落花的样子,谁知道自己以后不在了被谁掩埋呢?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衷心地希望我胁下能够生出一双翅膀,随着那飞去的花儿一直飞到天地的尽头。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哪里又会有埋葬香花的魂丘吗?“香丘”为林黛玉心中的理想之处。写出了林黛玉的无奈,想逃离现状的那种急迫心情,我们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有一处香丘,试问一下自己,你的香丘又在何处?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娇艳的花骨,再堆起一-捧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的风流。高贵的身体洁净地生来,也将洁净地死去。不教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此句表现了,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林黛玉的性子我相信看过书或电视剧的都知道,比较孤傲,有种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即视感,像极了我哈哈哈哈,当然这种性子是不好的,人还是要圆润一点,能屈能伸的才是聪明人所为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试看那春暮花儿渐落的时节,便也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之时。等到春天结束了,红颜老去时之,花如何零落?人如何死去?就再没有人知道了。这句也是对林黛玉自身命运的暗示。
林黛玉《葬花吟》以花自喻,从伤春感怀出发,引出对生活的控诉,以及理想的绝望,情感一步步递进。有评论家说:“一首葬花辞,半部红楼梦”,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该诗之妙,曹公才思之绝。读完整个人会有一种代入感,感受女主的无奈,伤感,对生活的失望和绝望,压抑的心情只有女主自己知道吧……
我想,曹雪芹的《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名著,是因为他把人物感情写的太活灵活现了,很多人看完红楼梦,对人物评头论足,却不知,其实自己也曾是书中人,只是我们自己浑然不知罢了,红-楼-梦,红楼之中活一场,梦一场,现实中的我们试问一下,自己的人生是不是也不过是一场红楼梦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