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娃、投票、撕X??家长群里哪些雷区千万碰不得?

晒娃、投票、撕X??家长群里哪些雷区千万碰不得?,第1张

为了构建更紧密的家校关系,方便老师家长的交流,近几年班级家长微信群渐渐地火热起来,甚至成了一个班级管理的标配。虽然家长群带来诸多便利,但是其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搞得老师和家长万分烦恼。

下面给大家盘点一下家长群里有哪些雷区千万碰不得。

1、造谣传谣

据微信辟谣平台披露,类似“捡到一张高考准考证,刘明炜,考点在一中,请朋友们转发,让刘明炜联系这个号码1517258。一定帮他群发一下,这孩子一家肯定急死了。扩散,扩散,别耽误孩子高考!”这样的谣言几乎每年的5月底6月初都会冒出来。只是和往年有区别的是,这个谣言出现在今年高考尚未开始,准考证还未开始打印的时节,“刘明炜”同学的准考证就“G了”。实情是考生准考证一般在高考前一周予以打印发放,不可能出现“未考就丢”的情况,即使在高考期间真的捡到准考证,快速有效的方法是第一时间交到当地公安部门或者教育部门,通过公安部门和教育部门及时予以归还。

这类消息严重扰乱了大家的正常生活,误信这类消息有肯能造成财产损失。另外,2015年11月1日《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实施,其中第291条中增加了一款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家长群作为校方和家庭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虽然群内人员的辨别能力较高,但是如果类似于上述难以易辨别真假的信息频发,定会扰乱人心,甚至影响到孩子的生活。

2、晒娃炫耀

家长群里晒孩子的成绩已属稀松平常,大家开始“比拼”才艺,闺女古筝八级、钢琴五级了,儿子跆拳道黄带更甚者,假借晒娃开始炫富,晒海岛别墅度假的,晒豪车别墅的这些举动一方面是家长们在攀比,另一方面是在为自己的孩子亮“后台”,给老师加深印象,让老师多多关照自家孩子。

晒好的学习方法大家会喜闻乐道,但是无休止的炫富攀比只会打乱家长群的正常秩序,影响家长和老师的日常作息,因此晒娃需谨慎,炫富攀比不可取。

3、投票拉票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发布《静安区中小学班级微信群建设公约》,已传达至部分学生与师生。

公约规定有:

班级微信群依法实行实名制管理(用于识别联系对象)。

群成员一般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组成,进群家长应为学生的法定监护人。

班级微信群内杜绝任何形式的广告、拉票、红包、集赞等与学校、学生无关的内容。

杜绝群内通报点名、批评学生、公布成绩或排名等。

规定班级微信群仅用于学校发布通知、家校信息沟通交流,不得发布与家校联系无关的消息、言论。不做聊天使用。

4、谩骂吵架

家长群里有某位老师发表了一条消息,家长A跟了一条消息,表示支持老师,家长B则不支持老师,于是家长A和家长B开始了争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火药味越来越浓,终于其中一人骂了出来,开始了持久的对骂,从指责对方升级到谩骂对方的孩子从白天吵到深夜,搞得整个群不得安生,群里的其他家长叫苦不迭。群管理员又不好针对性的将某个人移出群,只得解散了这个家长群。

总之,伤害最大的还是孩子,无论对错在谁,孩子都不应受到言语攻击,

网络沟通工具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承担了家校沟通的部分功能,使用好这一全新沟通平台的关键,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共同维持群内的秩序,完善家校共同育人机制,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管建刚老师在《一线带班》中,关于家长QQ群的使用,给我带来很多启发。

 管老师提出老师使用QQ群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在群里吵架。不管哪个家长发什么牢骚,老师都不要搅合,最好请关系较好的家长去跟不太靠谱的家长进行解释,因为这些“家友”更容易沟通。

老师在QQ群发言要慎重,因为家长会有个性化的理解,老师表达不慎的话,家长可能会产生误解,甚至会有家长对老师的话断章取义往外发送。

2不要在群里发批评,更不要点名批评,也不要变着法子点名批评。孩子犯错可以在班上公开批评,这是作为教育的批评,但家长不是老师的教育对象,而是老师的合作伙伴,所以不能在群里批评任何家长。

如果需要点名批评孩子,就要跟家长“一对一”私聊,发短信、语音聊天都可以。所有好法子的前提往往是舍得花时间、花精力。

3群里发表扬也要有讲究。QQ群里的表扬要以群体为主。个别表扬,也要“一对一”发QQ,让家长感觉到老师对孩子的重视。如果要个别表扬,要少而精,如孩子获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就可以进行个别表扬,这样不会给大多数家长造成压力,又能对这些获奖的孩子起到鼓励的作用。

4在家长QQ群多发些活动的照片。各科老师都可以发活动照片,平日上传的讨论照片、表演照片、阅读照片、散步照片、课间玩耍照片、大课间照片等,可以让家长们对班级有较多的了解,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我的几点收获:

1现在家校群比较多,除了QQ群,大多数班级还有微信群、钉钉群等,班主任既要营造活跃的班级氛围,也要考虑家长们的感受,让各种家校群真正联通家校,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为孩子们的发展铺平道路。

2老师在群里发言,一定要慎重,不随便说话,更不要带着明显的情绪随便发言,以免在家长们心中造成不好的印象。

3老师要引导家长们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大家在群里为班级建设积极献计献策,不要发表负面言论,有矛盾时一定要私聊,不要在群里打口水仗。

4老师要尊重家长,考虑家长们的切身感受,在群里及时表扬大多数孩子和家长,积极营造乐观向上、友爱互助

 关于家校沟通群的话题,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规范区属各学校、幼儿园微信、QQ工作群等家校网络交流平台的管理,减轻广大家长、学生过重工作和学习负担,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出台《家校网络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规定》。

 该规定要求,在平台发布信息要遵循“五要”:

 一要符合教育方针和政策;二要注重实效,提高工作效率,尽量减少信息往来次数;三要传递正能量;四要文明有礼,一般不使用语音交流,不滥用私人化表情;五要规范严谨,通知应当参照正规行文要求。

 “五不要”是:

 一是休息时间不要发,信息发布要在工作时间内,切实保障广大学生、家长的休息权利。二是作业、成绩排名等不要发,学生作业教师要当堂布置,不得在交流群中发布,不得发布学生考试成绩,同时批评表扬不发,拉票评比不发。三是未经区教育局许可的求助、慈善、募捐等活动信息不要发。一般性通知,原则上不点赞、不回复,避免“拍马屁群”的出现。四是与工作无关的言论、、链接等信息不要发,如商业广告或商品营销,严禁教职员工成为“微商”,避免“广告群”的出现。五是他人隐秘信息不要发。

 有人说,家校群里的规矩,不仅老师要注意,家长们更需要规范一下自己的行为。

 那么,有哪些家长的行为被认为和初衷“走了样”呢

 1家长在群里拍马屁

 老师在发布消息后,家长们会一个跟着一个地说:“老师英明”“这样的决定太赞了”……这样的评论盖起了高楼,有时候其他家长想找通知信息都看不到了。

 关于“排队”点赞、“盖楼”留言……有家长表示,每次打开家长群都有超过500条未读消息,其中只有1条通知,剩下499条都是“好的,老师我收到了”“老师费心了”“非常感谢您”诸如此类应答。即使提醒不用回复,也有人视而不见。

 这种无效信息既浪费家长的时间,也会弱化微信群本该有的功能。

 2事无巨细,大事小事都要问问老师

 有的老师诉苦说,在班级群里,一些家长老是发微信问:“老师,我孩子现在干什么呢”“老师,我孩子睡了吗”“老师,我孩子喝了多少水”有些还要求拍照发上去。

 有的班级微信群,不仅孩子的爸爸妈妈入群,连爷爷奶奶都加进来,一个班40个学生,平均一个学生加3位家长,群里就超过100人……

 3攀比、炫耀现象增添焦虑情绪

 有的家长反映,家长群建立的初衷肯定是好的,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却可能出现“失控”的情况。

 比如,有的家长在群内晒娃求关注,经常在群里晒孩子成绩、证书、国外旅行照片等,让其他家长产生了焦虑情绪。

 4家长联系老师不分时间,让人吃不消

 有老师表示,过去打电话或者见面,家长普遍有时间上的顾虑。但有了群之后,曾遇到家长不分时间、事无巨细地“@”自己,感觉随时都在上班。

 要让家校群释放正能量,教师和家长间至少要有三项约定。

 1老师“约法三章”,让家校群良性发展

 首先,约定群内规则。

 要让家长明白,家校群是公共空间,建群的目的是搞好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发展。孩子的成绩如何分享,孩子的问题如何处理;哪些话可以说,哪些事可以做,等等,都要由双方共同拟定一套详尽的规则。比如,当教师发出的消息比较重要时,要在文末注明“请回复”,家长看后必须回复;再如,不在群内发布与教育无关的信息,对炫富、争吵、晒娃、拉票、吐槽、发红包、推销商品、发布广告等行为要坚决制止。

 其次,约定交流时间。

 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考试过后,有的家长急切地想知道孩子的成绩,于是不顾礼貌,不顾他人感受,半夜十一点还在群里向老师发问。这样既影响老师休息,也可能影响第二天的教学工作。教师可与家长约定在固定的时间段交流,这样既不会出现消息无人回应的现象,也可集中时间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

 第三,约定隐私保护。

 教师要保护学生和家长的隐私。如遇要求公布孩子成绩、了解其他同学情况等,老师都要果断说“不”。对于学校组织的活动、孩子的学习情况等,家长之间希望有所交流是人之常情,但教师不宜参与这样的私人讨论。即便在网络世界,教师也应像在学校一样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维护家校群的良好氛围。

 2家长做到这五点,让家校群氛围更好

 (1)做好自我调节。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并对班主任充满信心。

 (2)良性沟通,形成良好的群聊氛围。

 (3)晒娃要适度。毕竟班群是一个公共交流平台。

 (4)理性对待班级群。只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信息,避免盲目点赞。

 (5)晚上尽量不要在群里聊得太晚。以免影响他人休息,有重要事情可以跟老师直接联系。

 其实,做好家校沟通,教师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家校群上,还要运用好家访、家长会、书信等传统方式。要将这些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长处,才能提升家校联系的质量。家长也应该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为全班学生着想,有了“规矩”,才能让家校沟通群更好地为孩子们的成长服务。

家长群变成家长们的负担,早已不是新鲜话题,而一些老师让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孩子功课,早就成为家长吐槽的现象。家长群设立的目的,本来是沟通家校关系,但是如今已经变了味儿,成为一些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甚至要求家长到校打扫卫生等事宜的通知群。个别家长群还异化为“夸夸群”,一些家长开启称赞、感恩模式,拍老师的马屁,个别群竟出现了“争宠”、炫富、争吵、辱骂等行为。家长们都有工作,忙碌一天回到家中,还要盯着家长群看老师布置作业情况以及其他通知,然后进入辅导、批改模式,通常会弄到很晚才去睡觉,第二天还要上班,如此这般,家长们能没有意见吗?长此以往,不仅引发家长怨声载道,导致老师与家长关系紧张,还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家长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家长根本辅导不了孩子作业,让这样的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极有可能误导孩子,得不偿失。还有,家长将全部精力用于布置、批改作业,其家庭氛围会完全集中在作业、学习方面,而其他诸如做人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品质教育以及最最重要的亲子、亲情互动会无暇顾及,且在辅导、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摩擦,严重破坏家庭和谐氛围。实际上,对于家长群的种种弊端,学校老师也不是不知,况且老师在家长群发通知,督促家长做这做那,老师自己也不轻省,甚至节假日也要盯着屏幕检查完成情况。既如此,为什么还要设立家长群呢?一方面是“随大流”心理作祟,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家长的督促,提升学生成绩,取得一个好名次。在目前一些学校仍然将优秀率、平均分、及格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的语境之下,老师们的压力可想而知。

最近一段时间,手机里老师和家长联络的家长群,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热点。因为老师在群里要求家长帮着批改作业,江苏一位家长愤而退群,并且发视频抗议“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这位家长的吐槽,在网上得到了众多家长的共鸣。有人说,家长群已经成了“作业群”和“打卡群”,白天下班以后,不能休息,还要忙群里老师布置的数不胜数的任务;有人说,家长群成了互相攀比、奉承老师的“夸夸群”,本想做个小透明,但生怕因为少说几句,让老师觉得自己不上心,从而忽视自家孩子。本该是加强家校沟通的“家长群”,怎么就变了味,成了一个“闹心群”?对于孩子的教育,退群显然不是解决方案,那么未来,群里的发言又该立下怎样的规矩,让每个人都不为难?《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家长群,别成了压力群。

家长群怎么变成“压力群”?

江苏某家长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你们上课不用心教下课让我帮忙批改一作业,那我要你们干什么?改完作业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你辛苦了,说实在的辛苦什么,教我教,改我改,是谁辛苦啊。

最近一段时间,这位声称退出家长群的江苏家长,将“家长群”推上了各大网络平台的热门话题榜,网友讨论持续至今。而其中,网友们最大的吐槽在于,现在的“家长群”逐渐成了“作业群”,而且不少作业需要家长配合才能完成。

在群里排队接龙、完成任务打卡、帮助孩子录视频、画画、做手抄报、做手工,网友感叹,这届家长真的很忙!而且正像那位江苏家长抱怨的,有的老师还要求家长帮助批改作业,一些网友晒出,老师甚至会在群里给没批作业的家长施加压力。虽然这样的例子不一定普遍,但在这样有形无形的压力中,家长的担子更重了。

安徽合肥某学校家长

像我们家五年级的小孩的作业,基本上我是不会做的,因为我们学历也是比较低的。其实让我看是没有用的,那我没办法我只有查手机。

然而,面对部分退出家长群、取消家长群的呼声,不少老师也感到委屈。在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小学老师陈萍看来,家长群其实带来了不少方便,她每天可以在群里跟家长沟通接送孩子的信息,还会把每天的学习进度和作业发在群里,这样做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希望家长也能关心孩子的学习。

合肥市和平小学二小一年级语文老师 陈萍

你像我今天教学了24个韵母,然后我把拍下来,然后发到群里,我觉得最起码让他知道孩子学到哪了。孩子的作业家长就抽一点时间就去看一下孩子有没有完成,而且完成的是否工整,然后具体的对与错,由我来决定。

不可否认,家长群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家长和老师很少有机会沟通的状况,但是这触手可及的沟通也平添了不少烦恼。从前,一年只开两次家长会,现在,天天都可以在群里开家长会;从前,老师只能在家长会上点评学生,现在,一些老师随时会把学生的表现发到群里加以点评,发生矛盾冲突的可能也变大了。

北京某初中家长

我们这儿就有那个退过群的,他的孩子有时候迟到,有时候打架,有时候这儿那儿的,那时候班主任有时候就在群里说,他觉得伤自尊了,然后还写了一篇公开信发到群,批评老师这样不好、那样不好。他们俩还都挺文质彬彬的,都高学历,发出来那么一个事,我们家长都很吃惊,然后我们在群里安抚老师。

家长群的公开性,让一切的评价都会被放大。批评如此,表扬也是如此,老师在群里为谁点了赞,家长们也得排队点赞;有家长在群里赞美老师,其他家长迫于压力也得跟着赞美,家长群很容易就变成了“夸夸群”。

北京某学校家长

我同事他们家长群里,因为今年有疫情,有小朋友带着湿纸巾干纸巾,给班级送过去了。送过去之后,老师就给拍了张照片,就特别高调,在群里表扬了这几个孩子。表扬完了之后,从那天开始一直到现在,每天都不停有小朋友在送东西。

点赞群,收到群,作业群,攀比群,夸夸群,这家长群怎么就变了味,到底该怎么走下去?难道真的要回到没有家长群的时候吗?

安徽合肥某学校家长

我们是QQ群,但是是禁言的,学校有什么活动会发一下,正常我们是不交流的。每天老师送到门口,真的有问题老师会跟家长直接沟通。网上我还不建议,面对面比较好,你小孩有什么问题,直接提出来大家都知道。

白岩松:

因为事关孩子的教育,许多家长都把家长群在手机里置顶。害怕漏掉信息,回复晚了,他们还不敢开“消息免打扰”。经常上班时间,手机滴滴滴滴,响个不停,有时半个小时不看群,消息就有了90多条,还得一页页爬楼,翻上去找。连番的信息轰炸,如果遇到工作、家庭的烦心事儿时,真容易让人心烦、绷不住。难怪有人说“压垮成年人只需要一个家长群”。但老师其实也有苦恼,不光与教学有关的信息要发布,一些上面压下来的,检查、考核、表格等等等等,也要发。就算下了课,也不能休息,还得盯着群里有没有家长有疑问,需要随时回复,感觉一天醒着的时间,几乎都在工作,恨不得第一个退群。家校的沟通,真到了不得不调整的时刻。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又该什么时间说,相关的公约规范有吗?

家长群运作

有了“滨江经验”

赵媚媚,是一名已有11年教龄的小学班主任。这些年,除了日常课程教学,她还要在早上七点四十到校等学生,下午六点下班离校,白天被排得满满当当,私人时间和空间对她来说显得尤为珍贵。

杭州市滨江区滨和小学 赵媚媚

下班回到家 其实有时候也已经很疲惫了,毕竟家庭也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就会发现那个信息从早到晚。有时候晚上10点多了,家长他可能在家里发现了什么问题,还是会在群里@老师。随时候命的那种感觉,这个就是会比较尴尬,就感觉可能自己的生活也会受到打扰。

家长群便捷,可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间感和空间感,意味着要随时保持联系。这样的家长群交流场景,映照着彼此敏感的神经,带有极强的直观性,如果回复不及时或表述不加注意,家长群便成了矛盾集散地。

杭州市滨江区滨和小学 赵媚媚

家长他可能从他自身的角度出发,他想到某件事情,他可能就会想要跟老师说,在群@一下老师。但事实上我们老师在校期间,尤其是上课的时候,我们的手机是不带在身边的,或者干脆是不看的。等我们看到的时候,可能孩子都已经放学了。他觉得怎么我等了老师这么久,老师都没有回我,是不是老师不是很在意,不是很重视怎么样。

孩子尚小,正当年的父母们急切的想知道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偶尔从孩子口中听到的只言片语便会被无限放大,自己被谁推了一下、和谁有了小矛盾,也可能表述成被哪个小同学打了……家长因此在群里互相指责也时有发生。

杭州市滨江区滨和小学 赵媚媚

那家长听到这个消息,其实都是心疼孩子的。他可能就会在群里,直接@某某某家长,叫你们班孩子、你们家孩子不要怎么怎么样子。另一个家长他也是一头雾水,听到这个消息,他确实可能也是一下子比较难接受信息的。然后一个孩子的矛盾最后可能就会升级,好像老师处理起来就像救火一样,我们就是消防灭火队,这里出事情了,要赶紧找这个家长去补救,然后找那个家长去了解。

时时找人,事事找人,像赵媚媚这样的老师,迫切希望家长们能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让老师们能多多少少把个人时间与工作时间相区隔。11月底,她所在的滨江区教育局推出微信群公约引发热议,公约分家长篇和教师篇,各6条规定。赵媚媚发现,其中表述,“若非十万火急,在当晚9:30到次日7:00的休息时间,尽量不打扰老师”,这一条正是她所渴求的。

杭州市滨江区滨和小学 赵媚媚

对我们老师来说,我觉得对家长来说其实都挺好的,都是一场及时雨。我自己觉得特别特别好的一点,就是它对于我们这种精神状态的一种引领,它需要家长心平气和的去沟通。每个人言论都是自由的,对不对。但是公众场合 我觉得还是需要关注大家共同的,一些想要获得的东西,那么个性化的需求 你完全可以私下找老师。

“表达理性诉求”、“理解老师的忙碌”、“欣赏他人孩子”,这些具有针对性的公约规定约束着家长的发言行为,同时,要求老师“分清作业边界”的规定中,也回应社会极为关注的“不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等问题。记者梳理发现,全国至少十省份叫停“家长批改作业”,个别纳入学校绩效管理,老师们在家长群的表现也被着重警示。

杭州市滨江区教育局局长 来江飞

整个公约的出台,前后整整三个礼拜,因为我们发现了这个问题,你必须要提出以公约的形式。来规范的话,那我要有很大的群众基础,所以我们专门请了专业的机构,就我们区的教育研究院,专门管德育的,家庭教育的,家长学校的有关的专家我们组成了一个小组,然后他们去调研,然后提出具体的要求。

如果跳脱出家长群的磕磕绊绊来看待家校沟通的种种问题,这一纸公约,与其说体现了家长和教师都有个性化的沟通需求,不如说这是对家校良性沟通的拨乱反正。对于这一点,赵媚媚有着自己的体悟。

杭州市滨江区滨和小学 赵媚媚

事实上在微信出现以前,可能跟家长的沟通,更多的会倾向于是面对面交谈 。我们知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您看我看着您是微笑着的,语速是比较舒缓的,比较慢的,然后您看着我可能心情也是愉悦的,就知道我认可您的话,然后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这是不一样。但文字表达不出来,哪怕我是通过电话,我笑着说话 我慢慢的说,也比急躁的,噼里啪啦的说效果会好很多,所以我认为语言文字有时候,它可能确实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白岩松:

“家长群”本身并没有错,不能因为有了矛盾,就否定它的作用。这种家校沟通的形式,其实一直都有,只不过随着技术的变化,形式不同。往前数10年,可能是电话,再往前数10年,又可能只是学生带回家的一张通知单。你会发现,随着时代的变化,学校和家长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这本来应该更有利于我们教育孩子。已经不止一个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作为学校和家庭沟通的桥梁,“家长群”该怎样回归它本来应有的定位?学校与家庭之间,又该怎样更好地互动?

如何让家长群回归良性沟通本位?

6岁的美琪,今年9月刚刚就读小学一年级。因为先天发育的问题,她的左手仍然像个小肉球。这个小小的缺憾,曾是她最大的心结。

美琪妈妈 彭翠平

刚开学的时候,就回来跟我讲,妈妈上学不好,小朋友们老是问我,手怎么了?一会儿来一个,一会儿来一个,我心里都不开心了,她说我上课也不想和别人玩了,他们都出去玩,就我一个人在教室里玩。

美琪的妈妈明白,孩子们只是出于对陌生同学的好奇,并不是真的有恶意。但看到女儿沮丧的模样,她还是决心在家长群里详细介绍女儿的情况。她想请其他家长帮忙,不要让孩子过度关注美琪的左手,因为“这让她很伤心,也很害怕,不敢和别的小朋友玩”。

六安市毛坦厂中学实验学校一年级一班班主任 都亚平

我们班一共47个孩子,她妈妈发完以后,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给她妈妈留言了在下面,都说我家的孩子肯定会和叶美琪做朋友的,我肯定会教育我的孩子,多去帮助叶美琪小朋友。

班主任都老师发现,隔天再上学,就已经没有小朋友再去对美琪的左手好奇议论。取而代之的是,下课之后,很多小朋友围绕在美琪桌边,邀请她一起去操场玩。原来,看到美琪妈妈那条发自肺腑的留言,很多家长当天就对孩子做了善意的引导、教育。

由于力气太小,美琪只凭右手还不能太好地独自生活。中午吃饭时,担心她弄翻盒饭,总会有同学帮她递一盒。平时喝水,如果拧不动水瓶,也会有人伸出援手。现在的美琪,与曾经那个躲在角落里的女孩相比,不再腼腆,脸上经常浮现笑容。

美琪妈妈 彭翠平

现在她就很自信,很愿意去上学,而且走在路上,以前的时候,人家可能会喊她,她就是很自卑那种不答应、不理别人,现在会答应别人,会跟人家招手,会拿着手跟人家招。

作为全班家长集合的公共领域,家长群不能仅仅是作业群、通知群,它应该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比如,方便家长参与班级决策、消解同学间矛盾,特别是加强老师与家长的互动、合作。

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二年级四班班主任 程红

这就是我们的家长群,我给它起名叫二(四)班的小可爱。除了发布一些学校的通知之外,我也会经常把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上的问题,在群中和家长们交流,让家长共同参与到孩子们的教育中来。

程红是武汉的一名小学班主任。最近,她刚刚与全班家长,组织了一堂关于家庭教育的线下研讨课。疫情以来,不少家长在线上向她倾诉了教育孩子遇到的困惑。她总结成4个方面,由家长们在群中投票,选出其中一个作为这次交流的主题。

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二年级四班班主任 程红

有5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磨蹭、拖拉是现在最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咱们就把这次活动的主题就定为“拒绝拖延,远离磨蹭”。孩子的磨蹭,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不是个涉及到道德品质的问题,往往会引发家长的心里崩溃,心态爆炸,从而引起很多家庭矛盾,亲子矛盾。

这次活动中,分享经验的三位家长代表,也是投票选出的。家长们认为,这些平时在班级中做事果断、迅速的孩子,父母更可能带来具参考意义的新视角。一位家长代表提出,孩子之所以习惯拖拉,是因为家长经常事后层层加码。想改变孩子,首先要家长做出改变。

家长

就是小孩他做得快,发现他节约出来的时间并不能马上反馈在他自己身上,他看不到那个利好的效果,他就做的多,任务就多,做的快任务就多,他还不如做的慢,然后反正事还少,所以就是当我重新制定好计划之后,我就发现他平常叫嚣着需要40分钟的写字练习,他15分钟就问题了,并且效果很好。然后剩下的25分钟,请你自己安排。

在程红看来,以80后为主体的年轻家长,普遍是双职工,平时见面最多的是接送孩子的老人、保姆。这种情况下,更应善用家长群,促成与家长更多的沟通、交流。在群里,她经常发送孩子们校园生活的片段、掠影,她希望能借此给家长们多留住一些孩子成长的记忆,也能够多提供一些话题,帮他们找到,走进孩子世界的钥匙。

家长

小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我就出国在驻外,但是这个群来说,我基本上每天都要看,信息量还是比较大的。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我通过群里面我能看得到,现在网络信息化了,我觉得这种沟通的方式是可以的。小孩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们和老师们通力的配合。

最近越来越多的媒体和文章对家长群进行了讨论和报道。对现在的学校教育而言,家长群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必备工具。不论是学校老师,还是补习班,都会有这样一个家长群。作为一种沟通工具,本意上家长群是为了加强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能够对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情况,达成信息交换,可以做到相互协调补充。

但我们说,凡事有利就有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家长群已经逐渐变味。突然冒出来很多抱怨,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渴望退出家长群。而针对这一现象,人民日报也进行了报道。在人民日报所发表文章里,认为家长群的矛盾,主要在于家长与老师之间界限的模糊,进而引发出了双方职责上的模糊。

家长认为,老师把很多对学生的教导和督促工作扔给了家长,在工作之外,增加了很多原本应该老师承担的责任,自己也苦不堪言。而作为老师们,也有很多抱怨,认为家长群的维护经营,以及这种及时回复,也给他们增加了很多,除教学工作以外的内容,反而没办法安心教学。

其实双方都有道理。做过网络运营的人大概都知道,对于一个群来讲,要去维护,要去及时响应并解决家长各种问题,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耗时而且耗心力的工作。家长和老师都有自己本职工作要做,额外还要关注好几个群消息,有时候反而本末倒置,让人疲惫不堪。如果一个工具的使用,导致弊大于利,那么显然这可能并不是一个明智办法。

距离产生美。家长群最大的弊端,恰恰在于过度拉近了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我们常说职责要分明,能简单去做的事情,就不要复杂化。在家校沟通上,家长群显然就是将简单事情复杂化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124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30
下一篇2023-09-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