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珍珠真实历史(乱世王妃沈珍珠的传说与真实历史)

沈珍珠真实历史(乱世王妃沈珍珠的传说与真实历史),第1张

仙庾古庙

在湖南株洲市荷塘区仙庾岭风景区的半山腰,有一座古朴的道观,名曰仙庾古庙。仙庾庙始建于唐代,相传唐德宗李适的生母沈珍珠,因“安史之乱”避难于此。沈珍珠后来改名李慈惠,在此修道成仙。今庙中供奉的仙女娘娘,即为沈珍珠。沈珍珠擅长医术,修道之余常为当地妇女儿童施药治病,深受人们爱戴。沈珍珠得道成仙之后,到此求签问药的人们更是络绎不绝,故而古庙香火千年不衰。仙庾庙大门口的“仙人赞化,庾岭回春”对联,据说是清朝乾隆皇帝所题。仙庾庙原址在仙瘐岭山顶,清代道光十二年(1833年)重修时,官府考虑到朝拜者多为妇孺,登山过于艰难,遂将古庙迁建至半山腰。而山顶的仙庾庙旧址,后改建为一座七层宝塔,取名文昌塔,又名仙庾塔。

文昌塔又名仙庾塔

沈珍珠得道成仙的传说,自然不足为信。但安史之乱中,唐德宗的生母沈珍珠在战乱中失散,一直下落不明,历史上却确有其事。史籍记载,沈珍珠系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出身名门望族,其父沈易直曾在朝廷担任秘书监职务。唐玄宗开元末年,沈珍珠作为“良家子”选入东宫,被太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赐给其长子广平王李俶(后改名李豫,即后来的唐代宗)当侍妾,人称“广平王妃”。天宝元年(742年),沈珍珠生下李俶的长子李适(即后来的唐德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次年,安禄山叛军攻陷京城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避难,来不及逃亡的沈珍珠被叛军俘获。其时,安禄山已在东都洛阳称帝建国,沈珍珠于是被解送至东都掖庭。至德二年(757年),以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的唐军,相继收复了长安、洛阳,沈珍珠获救。但因李俶继续领兵北征,沈珍珠只好仍留在洛阳宫中。不久,史思明叛军再度攻陷洛阳,沈珍珠从此杳无音讯。

仙庾古庙圣母殿

乾元元年(758年),广平王李俶因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战功卓著,被其父唐肃宗李亨立为太子,并改名李豫。宝应元年(762年),李豫即位成为唐代宗,并于当年收复洛阳。收复洛阳后,唐代宗曾派人四处寻找沈珍珠,但十余年间,除了出现几个冒名顶替者之外,一无所获。大历十四年(779年),李适即位成为唐德宗,继续寻找生母沈珍珠,并尊沈珍珠为“睿贞皇太后”。唐德宗在寻母过程中,假冒者层出不穷,但唐德宗对假冒者十分宽容。他说,我宁愿上当一百次,只要一次真的就可以了。如果对冒名顶替者治罪,以后就没人敢提供线索了。遗憾的是,唐德宗终其一生,也未能找到亲生母亲。元和元年(805年),唐宪宗李纯(唐德宗之孙、唐顺宗之子)即位,估计其曾祖母早已不在人世,遂下诏终止寻找沈珍珠,并尊其为太皇太后,建衣冠冢与曾祖父唐代宗李豫合葬元陵。

仙庾古庙元辰殿

既然沈珍珠的下落是一桩悬案,那么株洲仙庾庙供奉的仙女娘娘李慈惠,是不是真正的沈珍珠,也就值得怀疑了。不过,安史之乱期间,中原地区战火纷飞,大量人口逃难至湖南,却是事实。例如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在京城长安红极一时的梨园乐师李龟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就曾流落湖南,以卖艺为生。因此,沈珍珠在东都洛阳第二次沦陷后,跟随南迁的人流来到湖南,也不是没有可能。

仙庾古庙简介

如果沈珍珠真的流落到了湖南,为何要改名换姓循入道观呢?这得从沈珍珠两次落入叛军之手的不幸遭遇来分析。首先,天宝十五年(756年)长安失陷时,广平王李俶带着14岁的儿子李适出逃,却将沈珍珠遗落在长安,表明广平王对沈珍珠并不宠爱,大难之时任其自生自灭。其次,广平王收复洛阳后,并未及时将沈珍珠护送回长安,而是将她留在洛阳,显然十分薄情寡义。或许是因为她曾落入叛军之手,有失贞之嫌,故而广平王不再把她当作自己的家人对待。哀莫大于心死,悲莫过于无声。所以,洛阳再次失陷后沈珍珠对广平王心灰意冷,从此隐匿江湖,也就不难理解了。至于唐代宗登基后多方寻找沈珍珠,可能是看在沈珍珠是长子李适生母的份上,不想让其流落民间而已。

电视连续剧《珍珠传奇》

1987年,沈珍珠的故事被台湾中国电视公司拍成电视连续剧《珍珠传奇》。虽然剧情纯属胡编滥造,但播出以后却在海峡两岸引起了轰动。株洲仙庾庙也因此名声大噪。此后,株洲地方政府专门拨款修缮,使得仙庾古庙再现光彩。据说农历九月九日是沈珍珠生日,每年这个时候当地都举办民间庙会,以纪念这位“慈沾黎庶、惠及苍生”的仙女娘娘。至于株洲仙庾庙供奉的仙女娘娘李慈惠,究竟是不是沈珍珠,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千多年后人们仍在孜孜不倦地用一个美丽的传说,来纪念这位命运不济的乱世王妃。如果沈珍珠在天有灵的话,一定会倍感欣慰。(文/谢志东)

仙庾岭风景区

齐元妃杨氏,唐太李世民弟弟齐王李元吉的王妃,在 历史 上有名是因为她与李世民扯上了关系。

杨氏出身名门望族弘农杨氏。

根据《旧唐书》记载,我们知道弘农杨氏有一个人叫杨恭仁,本名杨纶,弘农华阴人,隋司空、观王杨雄长子,在隋大业初年,担任吏部侍郎。

当时杨玄感叛乱,杨恭仁奉隋炀帝之命率兵镇压,大败杨玄感军,并与隋唐名将屈突通将杨玄感擒获。

这是滔天的军功,足以封侯拜相,但是隋朝官场腐败,想当大官光有功劳还不行,还要贿赂,杨恭仁讲操守,不屑于行贿,为权臣纳言苏威、左卫大将军宇文述、御史大夫裴蕴、黄门侍郎裴矩等人所不容,虽然立下大功,但是没有升官。

唐朝建立后,杨恭仁在唐朝为官,唐高祖很器重杨恭仁,杨恭仁官拜黄门侍郎,封观国公,任凉州总管,后来又官拜吏部尚书,升任左卫大将军。

唐太宗李世民也很器重杨恭仁,在贞观初年,杨恭仁官拜雍州牧(州牧为一州最高军政首领),加授左光禄大夫,行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贞观五年,升为洛州都督。

行官职名,是唐代官名,受上官差遣,处理事务,代理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主持某事务的家臣。

杨恭仁有个弟弟叫杨师道,娶桂阳公主,有个堂侄女是巢剌王妃,有个侄子叫杨思敬,娶安平公主,杨家与皇室联姻,地位显赫。

巢剌王妃就是齐王妃杨氏,巢剌王就是齐王李元吉。

据《旧唐书》记载,唐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时,李元吉被杀,死时年仅二十四,其五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受牵连一起被杀,李建成和他的所有儿子也全部被杀,这是李世民想要永绝后患。

后来李世民追封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号“剌”,以礼改葬,贞观十六年,又追封李元吉为巢王,谥号还是“剌”。

李元吉的妻妾和女儿们没有被杀,但都被软禁在宫中,一大家子人挤在一个小宫殿里,近二十年没有被放出来,生活过得很艰难。

齐王妃杨氏也许是为了保全自身,也许是为了保全李元吉的五个年幼的女儿,也许就是一个贪慕荣华富贵的人,她屈从了李世民,给李世民当情妇,真正的原因没有人知道,只有杨氏自己知道。

没错,就是情妃,不是妃嫔,李世民自始至终都没有给杨氏任何名份,杨氏始终以不光彩的身份,卑微地活着,杨氏的封号始终与李元吉绑在一起,先后为齐王妃,海陵王妃,巢王妃。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弟,软禁父亲李渊,逼迫父亲退位,得位不正,所以史官对这场宫廷政变诲谟如深,要么不记载,要么一语带过。

杨氏有多美,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是否就喜欢杨氏,后世的野史,小说,影视剧有很多狗血剧情,甚至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为了从李元吉手中抢走杨氏,还有将隋炀帝之女杨妃与齐王妃杨氏混为一谈,这些都是假的,错的。

《旧唐书》没有明确说杨氏与李世民在一起生活过,只讲了李世民最小的儿子曹王李明的生母是杨氏,没有任何封号,谁也不知道杨氏是何人,还有就是深受李世民宠爱的高阳公主生母没有记载,怀疑就是杨氏。

《旧唐书》讲曹王李明被过继给李元吉,延续李元吉香火,由此看来杨氏给李世民生了一儿子,就是曹王李明。

曹王李明,唐太宗第十四子,贞观二十一年受封,贞观二十三年,赐实封八百户,唐高宗李治登基后加满千户。

唐高宗显庆中,曹王李明授梁州都督,后来先后担任虢、蔡、苏三州刺史,被李治下诏过继给巢剌王李元吉。

永崇中,曹王李明与太子李贤商议谋反,被降封零陵王,发配到黔州。都督谢祐奉武则天旨意,逼曹王李明自杀。

李治悼念曹王李明,黔州官员都被免职。

曹王李明有三子,李俊、李杰、李备,齐王妃杨氏的子孙没有断绝。

《新唐书》有杨氏的记载:

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乃止。贞观二十一年,始王曹,累为都督、刺史。高宗诏出后巢王。永隆中,坐太子贤事,降王零陵,徙黔州。都督谢祐逼杀之,帝闻,悼甚,黔官吏皆坐免。景云中,陪葬昭陵。三子:俊、杰、备。

从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杨氏一度受到李世民的宠幸,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想立即杨氏为皇后。

大臣魏徵进谏说:“陛下不能被辰赢连累。”

李世民这才放弃立杨氏为皇后。

辰赢是秦穆公的女儿,姓赢,具体名字不清楚,她先后嫁给晋怀公和晋文公。

古代讲究好女不侍二夫,忠臣不侍二主,改嫁的女人被人瞧不起,再尊贵的女人都不例外。

不过《旧唐书》没有讲李世民有立齐王妃杨氏为皇后的想法,也没有讲魏徵反对立齐王妃杨氏为皇后。

唐朝以后三四百年的史书也没有有关这件事的记载,旧唐书》比《新唐书》成书早一百年,相对来讲更加可靠。

之所以在《新唐书》中有这么一段文字,估计是《新唐书》的编撰者给宋朝皇后二婚提供一些正当性。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忽闻平叛捷报时的欣喜若狂和兴致勃发,一向被人称作“生平第一快诗”。该诗意境风驰电掣,结构行云流水,既是爱国诗人喜 极而泣的真情涌动,也是对宗力挽狂澜的由衷赞颂。叛乱平息了,愁闷多年的杜甫可以轻松地和妻子放歌纵酒;而唐代宗却因战乱期间两次“弃妻”,陷入了难 以自拔的苦楚之中。 >在历史上,唐代宗李豫不仅是安史之乱的终结者,同时也是一位鲜有的痴情皇帝。李豫(726—779),原名李, 唐肃宗李亨长子,第九任皇帝。李豫十五岁时,封广平王。开元二十九年(741),做主把秘书监沈易直之女沈氏赐给李豫做侍女。沈氏的母亲是李豫 的乳母,沈氏与李豫从小一起长大,情投意合。由于出身微贱,李豫无法将沈氏立为王妃。成为李豫女人的次年,沈氏生下长子李适(即唐德宗)。沈氏虽非嫡妻, 但李豫对她却宠爱有加,二人相濡以沫十五载,感情甚笃。然而,安史之乱却把他们拆散开来。 >至德元年(756)六月,安禄山叛军攻占潼 关,长安告危,唐玄宗仓皇西逃时,李亨、李豫父子随行,“诸王妃、主从幸不及者,多陷于贼,后(按:沈氏)被拘于东都掖庭”。至德二年(757)九月,唐 军先后收复长安和洛阳。在洛阳,李豫找到了失散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沈氏。当时,李豫“方经略北征,未暇迎归长安”,仍将沈氏安置在洛阳。乾元二年 (759),叛将史思明再次攻占洛阳,沈氏又陷贼手。闻此噩耗,李豫悲痛万分。宝应元年(762)冬,也就是“官军收河南河北”后,洛阳收复,叛军溃败, 李豫再次跑进洛阳寻找沈氏,但“失后(按:沈氏)所在,莫测存亡”。(《旧唐书·后妃传》) >沈氏两次被弃,一次身陷囹圄,一次飘渺无 踪。李豫不是薄情汉,两次被迫“弃妻”,均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笔者翻阅大量史籍,结合当时的情况分析认为,李豫第一次“弃妻”,是出于无奈;第 二次“弃妻”,则另有苦衷。唐玄宗决定幸蜀时,事发仓促,时间紧迫,不可能顾及到一个“良家子”出身的孙媳妇;再者,李豫当时只是一个皇孙,身轻言微,也 没办法决定谁去谁留。等到李豫再次见到沈氏时,虽成为皇太子,但张皇后却一心要除掉李豫,好让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李豫身处险恶,也决不敢把沈氏送到长安 这个政治漩涡。史籍中的“从幸不及”和“未暇迎归长安”,显然是史官的春秋笔法。 >天涯两茫茫,不见归路,一片痴心向谁诉?沈氏的失 踪,让李豫愁闷一生,苦楚一生。没有心上人与他温馨相拥相伴,没有心上人跟他分享成功喜悦,李豫即使登上了帝位,站在了世界的顶端,也未免终日唉声叹气, 寂寥缠身。沈氏虽然无觅处,但李豫对她的思念却没有停歇。安史之乱平定后,李豫多方“遣使求访”沈氏的下落,但杳无音讯。当时,李豫已经有好几个儿子,而 他却把德才并不十分出众的李适立为接班人,这不能不说是出于对沈氏的思念,不能不说是爱屋及乌。思念是个怪东西,总让人一生揪心。时间越长,他对沈氏的思 念就越深。沈氏一天找不到,李豫的身心就一天找不到栖息的港湾。 >后来,李豫又纳独孤氏。独孤氏“美丽”,且生性宽仁惠达,娴雅贤淑。 在独孤氏的身上,李豫仿佛又找到了沈氏的影子,这让李豫对沈氏的痴情,终于有了一个寄托的着落。尽管如此,但李豫始终没有放弃对沈氏的找寻,结果“十余年 寂无所闻”(《旧唐书·后妃传》)。李豫即位后,皇后的位子一直虚悬着,因为李豫相信沈氏一定能够找到。再者,他毫不犹豫地把李适立为皇太子,也是想让沈 氏“母以子贵”入主中宫。独孤氏虽然宠冠后宫,甚至被“嬖幸专房”,但她始终无缘皇后桂冠,李豫最后只是将她册封为贵妃。在李豫的心目中,沈氏的地位是谁 都无法取代的,独孤氏永远是沈氏的替身。 >独孤氏陪伴了李豫十余年,先后生下韩王李迥和华阳公主。华阳公主天生聪慧,十分乖巧,能够看 李豫的脸色说话做事,“上之所赏,则因而美之;上之所恶,则曲以全之”(《旧唐书·后妃传》)。李豫与华阳公主在一起,总能开怀大笑,把愁事暂抛。独孤氏 受宠,在很大程度上也沾了女儿的光。爱女病重之际,李豫竟然“啮伤上指”,可见他对华阳公主疼爱之深。华阳公主离世,独孤氏哀伤过度,一年后香消玉殒。独 孤氏死后,李豫追谥其为贞懿皇后,并将其“殡于内殿,累年不忍出宫”。李豫此举,应该说是因为对生命中第一个女人沈氏的不能忘怀,而在情感和名分上对独孤 氏的某种愧疚和补偿。 >沈氏始终找不回来,爱女和爱妃又相继离去,李豫身边没有了知己,凄凉瞬间袭来。加上执政后期,藩镇割据之势已 成,国家经济每况愈下,朝政更是紊乱不堪,李豫焦头烂额,难以应对。爱情和政治的双重打击,让李豫精神恍惚,形容憔悴,身体迅速垮塌下来。大历十四年 (779)五月,李豫在对沈氏的思念中崩于紫宸内殿,享年五十四岁。李豫执政十七年,沈氏始终没有找到,所以他一直没立皇后。为了一个侍女,李豫苦苦找寻 了十七年;为了一个替身,李豫和僵尸朝夕相伴了三年。李豫的痴情指数虽比不上帝,但这种另类的痴情方式,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却是极其罕见的。

皇后  长孙皇后,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宗室长。父长孙晟。仁寿 贞观帝后元年生,大业九年嫁李世民。唐代隋后被册为秦王妃。武德末年储位之争期间,与房玄龄“同心影助”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激励将士。李世民即位后,立为皇后。长孙氏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贤后,自称不涉朝政,但时常以古事设喻劝谏皇帝,更留下“朝服劝谏”的美名;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无忌为宰执,却因不愿留下“恃宠”恶名而请求李世民赦免其参与谋反的异母兄安业;性情不好奢靡,却有以丹羽金叶制作的“歧头履”传世;史载“造次必循礼”,却有活泼浪漫的《春游曲》流传;出生于崇尚佛教的家庭,却斥责佛道为异端,在重病时驳回皇帝为其大赦延寿的决定;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却敢于在其著作《女则》中毫不留情地指摘东汉明德皇后的过失。贞观十年去世,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谥号文德。李世民曾在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魏征婉谏,方作罢。这是一个十分令人玩味的历史人物,具备一切成为祸国妖姬特质以及条件的女子却选择了一条往往令今人曲解为压抑刻板的道路。也许结合今人所理解的相悖的两端,我们才能看清一位充满野心的、一生荣宠不衰的、优雅与妖娆并存的、骄傲自负得可爱的贤后的真面目。妃嫔  韦妃(贵妃) 韦珪,字泽,生纪王李慎、临川公主 杨妃 (贵妃)生赵王李福,贵妃为其死后唐高宗李治追封 徐贤妃 徐惠,帝崩,哀慕成疾,不肯进药,曰:“帝遇我厚,得先狗马侍园寝,吾志也。”永徽元年卒,年二十四,赠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郑贤妃 燕德妃 生越王李贞、江殇王李嚣 杨妃 隋炀帝女,生吴王恪,蜀王愔 阴德妃 生齐王李佑 韦昭容 杨婕妤 杨恭道第三女 萧美人 萧铄第二女 崔才人 崔宏道长女 萧才人 萧铿第二女  武才人 武则天 王氏 生蒋王李恽 杨氏 生曹王李明子  太子李承乾( 母长孙皇后,太宗皇子中最为彪悍聪颖者,深得宠爱,因嫉妒同母弟李泰受宠而怀疑太宗改立,于贞观十七年谋反被废。按律谋反是死罪,因太宗不舍赐死,最后按通事舍人来济的处理方法,使李承乾活了下来,来济也因此得到看重) 楚王李宽(母后宫,过继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逝。贞观初追封,无后,国除。 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皇子中最为博学者,最受宠爱者,受宠事件举不胜举,也因此而萌生野心,争夺皇位被贬后,太宗依然十分挂念他,后进封为濮王。永徽三年(652年)死于郧乡县,时年33岁) 齐王李佑(母阴妃,后废为庶人)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 蒋王李恽(母王氏) 越王李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为晋王,母长孙皇后,皇后去世后,与妹妹晋阳公主一起被太宗带在身边亲自抚养长大,深得父亲宠爱,太宗出去游玩经常带在身边,立为太子后,应该出居东宫,因太宗不舍硬把他留在宫中,十天半月才回东宫一趟,被褚遂良、刘洎谏不可过于私爱) 纪王李慎(母韦妃) 江殇王李嚣(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早薨) 赵王李福(母杨妃,后过继李建成为嗣) 曹王李明(母杨氏,后过继李元吉为嗣)女  襄城公主 帝曾敕诸公主为师式 汝南公主 李宇 南平公主 遂安公主 长乐公主 李丽质(母长孙皇后,太宗特所钟爱的女儿,出嫁时因给的嫁妆倍于长公主被魏征谏。下嫁长孙冲) 豫章公主(长孙皇后养女) 巴陵公主 下嫁柴绍与平阳公主之子柴令武,永徽四年与房遗爱谋反,被唐高宗赐死。显庆中追赠为北景公主 普安公主 东阳公主 临川公主 李孟姜(母韦贵妃) 清河公主 李敬 兰陵公主 李淑 晋安公主 安康公主(下嫁独孤谋) 新兴公主 城阳公主(母长孙皇后,公主出嫁前,唐太宗专门为她卜卦,下嫁杜荷,又嫁薛瓘) 高阳公主(下嫁房遗爱,主帝所爱,颇骄恣,后因谋反赐死,神龙年间追封合浦公主) 金山公主 晋阳公主 李明达(母长孙皇后,皇后去世后,与哥哥李治一起被太宗亲自抚养,为太宗最宝贝的女儿,多受众臣喜爱,有其母风。十二岁去世,太宗悲痛欲绝,一个多月不能正常饮食。) 常山公主 新城公主(母长孙皇后,初许配与魏征长子魏叔玉,后因魏征生前荐人失当,太宗因而悔婚。初嫁长孙诠,太宗特升其公爹为岐州刺史。后嫁韦正矩)编辑本段主要诗作  赐房玄龄 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辽城望月 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 驻跸俯丸都,伫观妖氛灭。 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经破薛举战地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还陕述怀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出猎 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 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 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 元日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喜雪 碧昏朝合雾,丹卷暝韬霞。结叶繁云色,凝琼遍雪华。 光楼皎若粉,映幕集疑沙。泛柳飞飞絮,妆梅片片花。 照璧台圆月,飘珠箔穿露。瑶洁短长阶,玉丛高下树。 映桐珪累白,萦峰莲抱素。断续气将沉,徘徊岁云暮。 怀珍愧隐德,表瑞伫丰年。蕊间飞禁苑,鹤处舞伊川。 傥咏幽兰曲,同欢黄竹篇。 入潼关李世民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 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 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于北平作李世民 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旆。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 海气百重楼,岩松千丈盖。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李世民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 紫庭文佩满,丹墀衮绂连。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 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编辑本段轶事武功  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可见其武功一流。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太宗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太宗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太宗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太宗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太宗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尚书令  由于唐太宗在即位前曾当过尚书令,故当他做皇帝后,大臣多不敢任其职,于是这个职务就不再授人,尚书省的长官就只设左、右仆射,后用其他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参预朝政,执行宰相职务。至高宗时,又用低级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参预朝政,执行宰相职务。左、右仆射成了听令执行的官员,不能参加大政,唐中宗复位后,仆射就非宰相职务。中书令、侍中在安史之乱后也不常设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了宰相最普遍的名称。改名  据两唐书的太宗本纪,李世民曾经于四岁时与父亲李渊郊游时,见一识相术之士,其相士先赞李渊为贵人,又赞世民,说其“凡二十岁,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后遍寻相士不获,并将其改名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书法  李世民酷爱书法,其书法以隶书见长,并且酷爱书法名品《兰亭序》( 李世民书法《温泉铭》拓本即《兰亭集序》,王羲之书法珍品,王羲之的字十分多变,就一“之”字就有十数种变化之多),相传当年某大臣见太宗似有郁结难纾,问之原因,知道其欲得《兰亭序》,于是便与辩才和尚(王羲之当年墨宝辗转传至其七世孙智永,智永出家为僧,又将墨宝传予其弟子辩才和尚)斗智最后终于为李世民获得。救驾  据新旧唐书太宗本纪,李世民十六岁时参军,跟随隋将云定兴,一次隋炀帝杨广被围,云定兴军负责救驾,李世民献计,故布疑阵,吓退敌军,救回天子。 相关典故 李世民畏魏征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885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