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期的李卫,真的是小混混吗,他是怎么当上官的?

雍正时期的李卫,真的是小混混吗,他是怎么当上官的?,第1张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人想必对李卫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剧中的李卫是叫花子出身,潜邸时期便跟随雍正帝鞍前马后,对雍正帝忠心耿耿,是雍正帝潜邸时期的“奴才”。雍正帝即位之后,李卫大受重用,由知县、粮道、布政使,一直做到了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成为了封疆大吏。

那么,李卫真的是叫花子出身吗?又或者用提问者的话说,李卫真的是混混吗?恐怕您得失望了,李卫可不是什么叫花子出身!李卫是江苏省铜山县(今徐州市铜山区)人,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地主家庭。清朝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在财政紧张之时,朝廷会出卖一些非重要官职以换取真金白银,用来平衡财政赤字,并且还为这种“卖官鬻爵”行为取了一个不错的名字——捐纳。

李卫自幼生得膀大腰圆、根本不喜欢读书,虽然也接受过正规教育,但学识却不足以征战科场。就在李卫正为前途发愁时,恰巧赶上康熙末年开捐,于是李卫花钱买了一个员外郎的虚衔。 清朝的员外郎是从五品官员,如果按从四品知府对应现在的正厅局级为参照,李卫买的这个官还真不小,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厅局级,估计李财主可没少花银子呢!

不仅如此,清朝捐纳出身的官员很多都是买个虚衔或者叫候补官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被放实缺。可李卫在买了员外郎之后不久,居然真就被授予了户部员外郎的实缺,不久又升任了户部郎中,估计银子也是没少花啊!但是,李卫出仕之后却没有像众多捐纳出身的官员那样,一心只为捞银子,反而非常清廉、刚直,一心想要作出点儿成绩来。

面对不合程序或违法的事情,李卫谁的面子也不给,管你是亲王还是贝勒,到我老李这儿,一切都得按规矩来!据说因为某位亲王的下属违法乱纪、利用职权敛财,李卫直接把矛头指向了那位亲王,在走廊上摆上柜子便标明“某王赢钱(非法收入赢余)”,搞得那位王爷差点下不来台!而这一切都被潜邸时期的雍正帝看在了眼里。

虽然此后李卫止步户部郎中一职,其办事不畏权贵、不讲情面的作风却给雍正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帝即位。自雍正元年起,雍正帝拉开了雍正改革的序幕。推行新政无可避免会损害到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得罪人无法避免。于是,雍正帝想到了不怕得罪人的李卫,将其提升为了直隶驿传道。还没等李卫上任,雍正帝又把李卫派去了云南,出任云南盐驿道。李卫到任伊始便展现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着实干出了一些成绩。

雍正二年,仅仅上任仅仅一年的李卫便由道员晋升为了布政使,主官一省财政,同时仍然兼管着原来的盐政。在雍正新政的推行过程中,李卫依然秉承了一贯的行事作风,谁的面子也不给!虽然得罪了不少人,李卫的官却是越做越大。上任布政使仅仅一年左右的时间,李卫调任浙江巡抚,成为了封疆大吏!在担任巡抚的同时,李卫还监管了浙江的盐政。浙江靠近两淮产盐区,但是清政府处于政治、财政考量,严禁浙江就近购买便宜的淮盐,只能购买价格较高的官盐。

因此,导致浙江地区私盐贩卖成风。李卫到任后,铁腕治盐,严厉打击私盐贩卖,硬生生刹住了这股歪风邪气!与此同时,李卫在捕盗方面的才能也相当突出,在任期间肃清了浙江境内的多股匪盗力量。之后,李卫便留在了浙江,一干就是四年,直到雍正七年其母去世、返籍丁忧守制,李卫才离开了浙江。

三年丁忧期满后,李卫升任署理(代理)刑部尚书,不久又调任直隶总督。虽然在官场历练多年,李卫的性格却没有变。雍正十一年,李卫公开弹劾雍正帝另一位宠臣鄂尔泰的亲弟弟鄂尔奇!虽然雍正帝看在鄂尔泰的面子上最终的放过了鄂尔奇,但对于李卫不改初心、刚正不阿的作风给予了高度赞扬。

人们经常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帝去世之后,不少雍正朝的重臣都遭到了乾隆帝的猜忌,鄂尔泰、张廷玉也不例外。但是,李卫却没有遭到乾隆帝太多猜忌。乾隆二年,李卫还因秉公执法获得了乾隆帝赏赐的四团龙补服。可见,乾隆帝对李卫这位父亲的旧臣还是比较满意的。乾隆三年,李卫病死任上,病重期间乾隆帝还专门派御医前往直隶为李卫治病。李卫去世后,谥“敏达”,从这个谥号也能看得出,乾隆帝对李卫的表现还是非常认可的。

田文镜、李卫、鄂尔泰是雍正朝最受宠的三个大臣,雍正常说他们是“模范督抚”。

李卫,江苏铜山人,康熙二十六年生人,论家境,他是富家子弟;论出身,也是个监生,捐来的。30岁那年,李卫捐了个兵部员外郎,两年后又捐了个户部郎中。大概因为从小家境富裕,李卫对于旧日陋规一点也不沾染,如《小仓山房文集》中即说,李卫在户部管理银库事务时,某分管亲王要求每收钱粮一千两,加收平余十两。李卫屡次谏阻,亲王不听,后者遂在库外置一柜,上面赫然写着“某王赢余”,一时引起哄动。该亲王见后,大为难堪,只得下令停收。

所谓“赢余”,其实就是陋规,这种东西上不得台面但又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当时办公经费不足,办事人员也须有饭食银等补贴,否则公事难办,久而久之,即成一定之规。亲王之举,也未必是为个人谋利,而是为全体人员谋福利、大家一起分肥,但李卫不管那么多,法外之银,说不能收就不能收,得罪权贵也在所不惜。

正因为这种敢作敢当的可贵品格,李卫才被雍正发现并在继位后加以提拔重用。雍正元年,李卫被授为直隶驿传道,尚未上任即改为云南盐驿道。到任后,李卫将当地盐务积弊一洗而空,凡在云南所见所闻所思,无不据实陈奏。对此,雍正很表赞许,次年即将之提拔为云南布政使,仍管盐务并兼管铜厂(铸钱)。雍正还批示说:“尔为人刚直,居心莅事,忠诚勤敏,朕所深知。览所奏数摺,实一片血诚,毫无顾忌。且其中分析款项,井井有条,甚属可嘉,殊不负朕一番识拔!钦此!”

雍正三年,李卫被擢升为浙江巡抚并兼理两浙盐政。抵任后,李卫积极推行“摊丁入地”改革,清理积欠,兴修海塘,成就斐然。在盐务上,李卫一方面加紧打击私盐贩卖,一方面推行盐政改革,“诸场有给丁滩者,以丁入地,计亩征收;无给丁滩者,暂令各丁如旧输纳”。由此,既稳定了盐业生产,又增加盐业税收,这让雍正感到十分满意,李卫也随后官升一级,被授为浙江总督。此时的李卫,刚刚四十出头,和田文镜、鄂尔泰老来才得志相比,可谓是腾云驾雾了。

有人说,李卫官越做越大,这没文化可咋办啊?这倒也是个问题。李卫豪族出身,先祖在明初以军功起家,后为锦衣卫世家,大概是家风的缘故,李卫也是自幼习武,文化程度不咋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臣孤失学,不习章句,缘从母命,访择塾师,仅能讲说《通鉴》,粗知古人行事。”

但文字归文字,李卫的思路却是异常清晰,其手下师爷起草完公文奏章读给他听,他总能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然后将有问题的地方口述给师爷们修改,众人对此都十分服气。升堂审案时,李卫更是才思敏捷,判决如流,其过人机智,可见一斑。另外,李卫办事极有条理,平日开会或派差,一应事务均有记录,凡谕旨、来往文书等,办完即存档,事后一查即知。

虽然识字不多,但李卫对文人及文化事业还是非常看重的。其在浙江任上时,由于受汪景祺、查嗣庭案的牵连,浙江被暂停乡试并不准参加会试,这对于本省士人打击极大。为尽早恢复考试,李卫经常深入下层,了解文士呼声,将可能出现的文字狱化于未萌,而一些好的事迹则一一记录在档,随时奏报。在其努力下,浙江于雍正七年恢复乡、会试考,而之后一次殿试中,浙江文士将一甲三名全部收入囊中。此外,李卫在直隶总督任上还创办了保定莲池书院,后者在之后百余年中一直是北方的学术重镇。

读书多是好事,但书读得少有时也未必是坏事,譬如李卫做官,就少了很多书呆气,其办事灵活,讲求实际,这点很合雍正的胃口,如李卫捕盗即为一例。雍正六年,由于“江南多盗”而地方官又“非戢盗之才”,雍正命李卫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将吏听其节制”,后又赐了他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叫:“训练多方资辑旅,抚绥无怠在諴民”。李卫受命后十分卖力,“盗匿山泽间,诇得其踪迹,遣将吏捕治,必尽得乃止,以是所部乃无盗”。这事还得提提武侠书上说的“大侠甘凤池”,其中还有人说,刺杀雍正的吕四娘即“甘大侠”的女徒弟,种种传说,不一而足。吕四娘不知何许人也,不过甘凤池在历史上还真有其人,这位“反清复明”的武林人士,正是李卫将之缉捕归案的。据官方记载,甘大侠似未表现出什么英雄气概,反在李卫的诱逼之下叩头求饶,而且还出卖了同志。事后,甘凤池等人均被处死。

关于李卫的好武,其他笔记小说也有佐证。如《小仓山房文集》中即说,李卫生来身材魁梧,膀大腰圆,臂力过人,俨然一赳赳武夫(大异于徐峥扮演的形象),走在街上也很容易辨认,因为李卫脸大如盆,鼻孔中通,不同凡人。不过,李卫虽然武人身材,脸却长得白皙,只可惜是个麻子脸,煞是可惜。李卫自幼喜好习武,公干之余又喜听人说书,每遇不平之事,往往呜咽愤恨乃至拔剑而起。其做官后,曾自募一勇健营,专门练习搏杀之技。每次外出捕盗,李卫都带着勇健营,自己也身披金甲,执铁如意,亲自上阵过瘾。不过,雍正对他的武略颇有些不以为然,某次李卫主动请缨,请求上西北战场冲杀一番,雍正颇为不屑地说,你不是这块料,还是别多事了。

在雍正眼里,李卫优点很多,但也不是没有毛病。其上任云南盐驿道后,第一道奏折刚上,雍正即批示说,你以“少年锋锐之气”,又急于报效,到地方上后一定要谦虚谨慎,不能以气凌人,如在“上司僚友中过于强毅自用”,难免“致招恃恩犯纵之讥”。果不其然,李卫在云南任上与按察使张谦不和,后来更是与贵州威宁总兵石礼哈互相参奏、缠斗不休。而且,李卫还对上司不敬,其私下里呼云贵总督高其倬为“老高”、云南巡抚杨名时为“老杨”。更有甚者,李卫还公然在自己的执事牌子书写“钦用”二字,甚至收受商人馈赠礼物等。为此,雍正特发谕旨批评,说你到云南后“恃能放纵,操守亦不纯”,“川马骨董,俱当检点,又制‘钦用’牌,小人逞志之态,是不可以已乎?尔其谨慎,毋忽!”李卫听后还不服气,辩解说:“受恩重,当不避嫌怨。”雍正驳斥说,“不避嫌怨”与“使气凌人、骄慢无礼”判然两途,你要加强自己的修养,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宽更远,不至辜负我对你的期望。

不过,雍正的教导在李卫面前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到浙江任后,李卫每次出门都是鼓乐齐鸣,前呼后拥,引得众人争相围观。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李卫每次弹劾别人,还洋洋得意地将奏章抄写一份向弹劾之人展示,以示“公开公正”。就这样胡闹,雍正仍给予包容,说“李卫之粗率狂纵,人所共知者,何必介意。朕取其操守廉洁,勇敢任事,以挽回瞻顾因循,视国政如膜外之风耳。”

李卫的脾气倔,搞得他的手下脾气也倔。据野史记载,某次李卫让一个叫田芳的幕僚写奏折,请皇上封他家五代。田芳不肯写,说:“请求封典最多三代,从未听说封五代的,我不能写。”李卫说:“你别管,照写就是”。田芳还是不肯写,惹得李卫大怒而痛骂道:“要你写你就写,没有先例,我来创先例,干你何事?”田芳也怒道:“大人你是昏了头,你仗着皇上对你一时的宠爱,把朝廷都不放在眼里了。我好意劝你,你不谢我,竟然还骂我!我就是不服!不服!”李卫说:“你不服,又能怎样?”田芳说:“你是大人,我是小吏,就算是你把我打死,我也不能怎样!只可惜,大人之威,能强加到小人的身上,但小吏之理,还是直于大人!”李卫被他说得一愣一愣的,半晌都没有声音,后笑道:“你小子有点胆识,做个小吏有点可惜了,不如我借你点银子,你去买个县丞当当,以后做上了官,也要像今天那样,正直当官,好好做事。”后来,田芳做了富平县丞和凤翔县令,官声还不错。

颇值一提的是,李卫在浙江期间曾疏浚西湖三十里,并增修庙祠,植桃种柳,将这一带变成了风景区。每到春光盎然之际,李卫即与幕僚们携文案至西湖边办理公务,湖光山色,好不美哉。雍正十年,李卫被召入京,署理刑部尚书,后又被授为直隶总督。雍正十二年,李卫同户部尚书海望一起勘海塘至浙江,时人以为李卫再度抚浙,一路欢声震天。大学士朱轼闻之叹曰:“古人云,观徐、傅言论,不复以学问为长,斯言信矣!”

乾隆三年,李卫拜谒泰陵(雍正帝陵)时突发肝病,后请求退职养病,但尚未卸任即病死于任上。据说,李卫死前“声震殿瓦,衙内牛马皆吼应之。同起同止,如是者三昼夜,气乃绝。年五十三。”事后,在直隶总督孙嘉淦的请求下,李卫入直隶名宦祠,后又入了京师贤良祠。后来,乾隆南巡时在西湖花神庙内无意中发现,其中雕像竟然是按李卫及其妻妾所塑,并号“湖山神位”。乾隆为此大为光火,命撤像毁之,并斥责道,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李卫当官和皇上坐在地上的是第16集。思盈为救李卫,直闯四爷府,力陈李卫忠义,并拿出徐祖荫给李卫的罪证,胤稹、胤祀深受感动,想出了救李卫的唯一办法,那就是向皇上陈述李卫是岳思盈未来的夫婿,李卫为岳父报仇而假冒钦差,情有可缘。

李卫在监狱正饮断头酒,胤稹亲到狱中收李卫做门人,并给他捐了个官,李卫欣喜若狂。康熙召见李卫,李卫不识他就是当今皇上,二人畅所欲言。康熙觉得李卫是可造之才,钦点李卫做苏阳县令,并赐他与思盈成婚。

李卫、思盈到雍亲王府谢四爷赏赐,李卫怕思盈为难,向四爷苦求,不与思盈成婚,只认作兄妹。胤稹只好答应。李卫一家到苏阳县上任,途经驿站,见官场腐败现象,决心整治,得罪了致仕归乡的老相国高士奇的侄子。在县衙门口,李卫、高侄针锋相对,气走高侄,李卫慷慨陈词,反被前任县令、已高升为知府的葛春霖痛加斥责。

大儿子李星垣

作为李卫的大儿子,李星垣的才略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李卫的衣钵,而且,自幼还习得一身好武艺,在比武之中曾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按照大清的律法,李星垣后来被封为二等侍卫,从官职上讲,二等侍卫虽然官职并不高,但是他能让其成为皇帝身边最亲近之人。本来李星垣仕途可以说应该是会一帆风顺的,但谁能料想随着李卫的病逝,李星垣没了父亲支持,被外调了,被调到了边关,尽管经过了几年的努力,获得升迁的机会,但是幅度并不大。而晚年的李星垣又卷入了贪污案之中,一生的努力也毁于一旦。

二儿子李星聚

和他的大哥李星垣比起来,李星聚就更没什么本事了,完全属于那种“啃老族”,他的发展完全靠的就是李卫。他通过李卫的关系步入仕途,一度坐上了知府。在做上知府之后,因为李星聚一直都没有什么出色的成绩,所以即便是李卫活着的时候,李星聚也停在了知府的位置上,在李卫去世之后,李星聚就更没有能力在往上爬了。不过,从结局上来看的话,李星聚的结局要比李星垣更好。

三儿子李星灿

作为李卫的第三个儿子,李星灿也很早就步入了仕途之中,但是,李星灿的官职和他前面两个哥哥比起来,就更加微不足道了,仅仅是一个从七品的小官,而且,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李星灿就停留在了这个位置上,一直都没有得到升迁的机会。按照清朝的官员制度,李星灿仅仅是一个州判的官职罢了,就连史书中关于李星灿的记载,也远远没有李星垣和李星聚多。

四儿子李星宿

和李卫其他的几个儿子比起来,李星宿在仕途上是最顺利的,变动很大,在官位上李星宿是五人中最大的。刚开始的时候,靠着李卫的关系,李星宿做到了浙江嘉兴,陕西同州两地的知府,因为在任职期间做出了一番成就,李星宿从知府官职升迁到了四川补授湖北督粮道。但就在众人都觉得李星宿能够在官场上混的顺风顺水的时候,李星宿的仕途之路却被定格在了四川补授湖北督粮道之上,之后,再没有获得过升迁的机会。

五儿子李星福

在李卫的五个儿子中,李星福是最中规中矩的一个了。李星福的官场之路说顺利也顺利,说不顺利也不顺利。因为李卫的关系,李星福被授予了两江后补四品都司的身份之后,这样的官职对于李星福来说还不错。但是,在这个位置上李星福一干就是一辈子,再也没有过变动,在史料中,对李星福的记载仅仅是他的官职罢了。

总的来说,李卫精明了一世,在我国历史上也留下了很多家喻户晓的事迹。但是,他的五个儿子和他比起来似乎都不是那么成器,而就算是在他的子孙后代之中,也再没有出现过什么名人。

二、细节与大局的关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是大家给苏阳县令李卫指出的第二方面问题。

这个问题,有一件小事最可以说明。众所周知,县衙门口需要经常张贴告示。之前,都是衙役用浆糊贴在衙门口的墙壁上,既不美观,也不牢固。遇到恶劣天气,那告示常常被风雨裹挟得歪歪扭扭、七零八落。李卫是好面儿的人,就想着在衙门口安装一处可遮风挡雨的铜制告示栏。这本是一件极平常的小事,随便吩咐个差役去妥办即可。但是,依着李卫这事必躬亲、处处留心、处处不放心的习惯,这小事情却费了一番大周折。首先是设计。这个告示栏,尺寸、大小是多少,用多厚的铜板、多粗的铜柱,刻何种花纹,用何种顶棚,整体效果怎么样,都必须事先经过县令大人亲自研究把关。在清朝,虽然有手机和微信,但是却没有computer和图文设计。这可难住了办差的衙役,只能要求铜匠找专业画师绘制效果图。县太爷的命令,匠人们执行起来不敢怠慢。但这小小的设计,竟历经县太爷数次把关,铜匠和画师也几易其稿,终于迁延月余才定下图纸。但这仅仅是开始,随之而来的还有安装问题:是把这告示栏立在衙门口,还是钉在照壁上,县太爷又犯了踌躇。立在衙门口,虽不至于阻挡车马通行,但是万一今后车马多了呢,另外抗风性能也不好。钉在照壁上,美观又牢靠,但是需要在照壁上凿孔固定,照壁表面铺了一层水磨石,万一今后撤掉这个告示栏,就会留下几个钉子洞,到那时用泥巴糊上不好看,用水磨石堵上可能配不上同样颜色的,同样会影响照壁的美观。就这样,李卫被这两个“万一今后”,又搞得踌躇不定,进退维谷,迟疑了好久。粗略计算,李卫赴任苏阳不到两年,就这件小事研究了至少五次,历时至少半年。到后来,因为他作为县令琐事缠身,加上得过且过、拖字诀当道,这块告示栏虽然费尽周折,竟然最终也没放上。

类似的还有,雍正六年,邻县的一位王姓豪富士绅,因为一个宠妾老家在苏阳,在红粉迷离、醉眼摇曳中,说了个大概意向,要到苏阳投资建棉纺厂。棉花纺织,是我国较早发展起来的工业模式,具有增加税收的直接好处,还有提升棉花价值、解决富余劳力就业的远期好处。据李卫估计,这个厂投资大、前景好、收益高,一旦落户苏阳,既可极大缓解县衙的财政赤字压力,更可迅速扭转李卫在州府长官眼里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的形象。这件事,对急于脱困、渴望政绩的李卫来说,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他二货不说,且不管这个老王是否真来苏阳建厂,也不问将要投多少银子、建多大规模,也不琢磨琢磨苏阳对老王投资的吸引力在哪里,就毅然决然地召集起一班幕僚,一厢情愿地冥思苦想、研究推敲起来。嗯!这货的银子投进来,先给他挪用多少,这得好好想想,先把拖欠的水渠维修款堵上吧,再把衙役们上个月的辛苦费发了吧。嗯!厂子建在哪个乡也得好好想想,老王的岳父在东乡,需要照顾一下,可知府大人在西乡的岳父也和不能忘啊。能不能把这个厂建在两个乡呢……幕僚们虽觉得这样研究不妥,但是县令一把手要研究,食人俸禄,忠人之事,就跟着干呗。如此这般,一讨论就过去了大半年,这期间还厚颜无耻地几次把这些无理要求寄信给隔壁县老王。正当苏阳县衙兴冲冲地终于达成一致意见的时候,老王却变卦了。原因很可笑,竟然是他的小妾失宠了,要把厂子建在另一个小妾的老家苏阴县。其实,深层次的原因老王没说,那就是:我若把白花花的银子投进苏阳,与你们这班庸才共事,那是石牛入海,自己找虐。

这两件事,听起来都不可思议,甚至有些耸人听闻。但这确实是李卫初入官场时的所作所为。对这些,李卫有时也觉不妥,这番被大家指出来,他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处理细节与大局的关系上确实做得不好, 在细枝末节上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

第一件,钉个破牌子,至于这么费尽周折吗!作为县令,只需要去盯住“这牌子该不该放、花多少钱、找谁来施工、负责的衙役会不会贪污”这四个核心,随后定期调度、听汇报、抓验收就足够了。至于折磨李卫半年之久的两个“万一”,既然都不是万全之策,那就选择一个方案上马再说呗。今后的事,自有后来人操心。说不定,县衙以后搬迁了,那不就无所谓了嘛!

第二件更可笑,人家一句醉话,方向还没最终确定,怎么能一门心思研究起细节来呢?

李卫痛定思痛,下决心改正。他认识到, 作为一把手,要想带领苏阳县衙这艘大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必须学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而不是去盯在船舷边上逮小鱼、捞海带、补油漆。 这些小事,船员都不应该、也不屑去做,而是指派给船员下边的学徒小厮去练手。

李卫思绪至此,忽然想起,怪不得我每天从白忙到黑,还是忙得不可开交、晕头转向,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啊。原来老子整天价干的都是替最底层随从小厮的工作啊。老子替你们管小事,谁替老子观大势、管大事啊! 紧盯大局,兼顾细节,这才是自己的主业。 以后,老子不管了!

咦!按邬先生教的成语怎么说来着?

对,越俎代庖!

至于越俎代庖有何危害,咱们下次再说。

三、……

(待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407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3
下一篇2023-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