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广场舞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锻练身体,广交朋友,陶冶情操,比闷在家里当宅男或宅女要好,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享受温暖的阳光。姐妹相约踏着欢快的舞步,随着音乐的旋律而舞动腰肢,心中充满了幸福感。
广场舞是利用舞蹈来抒发情感的艺术,使舞者内在情感得以宣泄,产生精神振奋的愉悦感。同时观赏者也得到精神享受。这使舞者得到表现自我的机会,产生自我价值感。这就是决定广场舞自娱乐性的原因所在,这也正是广场舞自产生以来经久不衰的原因。广场舞蹈的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都是人民群众,它的个性特征在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实践。广场舞蹈能够最广泛地使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都能成为精神金字塔的建设者。
广场舞弊端也不少,一,高分贝的音响影响小区居民休息,而引起小区居民的反感,有的小区居民与广场舞者发生吵架或打人的事件。,二,广场舞由于人多占地面积大,挤占其它的娱乐项目。三,由于广场舞人员鱼龙混杂,相互之间发生争吵,打架时有发生,有个别广场舞者容易激动而发生突发疾病或死亡。四,个别孤男寡女或有夫有妻者成为破坏他人家庭的第三者。
综上所述,可看出广场舞有利有弊,它既有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促进民族文化传播的有利面,也有影响居民休息和引发矛盾冲突的不和谐性因素。就我个人而言,只要政府和社区对广场舞的发展引导好、管理好、监督好,制定好相应的广场舞公约,让人们去自觉地遵守,让广场舞的排练有专门的场所,并在场所周围做好相应隔音措施,以降低广场舞伴奏的分贝,广场舞利大于弊,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因此广场舞不应该被我们所摒弃。
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愈来愈高了,年青人游戏娱乐的新项目愈来愈多,老人也非常容易寻找自身的喜好了。之前的老人除开家务劳动带小孙子,其他时间基本上全是在家里看电视剧,可如今不一样了,时尚的老年人还会继续去跳广场舞、练拳,她们的老年生活也逐渐绚丽多彩。
如今许多 家庭主妇都热衷跳广场舞,我经常见到楼底下的城市广场,有很多老人聚在一起跟随音乐律动,老大家都弥漫着开心的笑容。
广场舞蹈是中老年人盆友很好的运动健身方法,其益处是不言而喻的:跳广场舞能减肥瘦身,一般状况下持续跳两个小时,能耗费人体太多的发热量,把人体上不必要的人体脂肪消耗。
使睡眠质量更好,获得更充足的歇息,让人更有魅力、更精神实质及更显眼,学习培训及工作中更高效率,协助松弛神经系统,消除念书或工作中产生的心理压力。
协助提升性持久,锻炼磨练意志,敢于应对挑战,协助提升信心,创建身心健康的自身品牌形象。出示与盆友一起共享快乐的机遇,推动大伙儿的情感;出示了解新朋友的机遇及于人群主题活动中,学习培训协作精神实质。
消遣、消磨时间,带来你高兴、有意思、好玩儿、刺激性的觉得,使你学习培训到大量专业技能,这种专业技能更很有可能一生使用。
可是62岁大姐诉苦:千万别沉迷广场舞蹈,由于大家的历经非常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名大姐为什么说千万别沉迷广场舞蹈?
62岁的陈阿姨:尽管说如今很多人跳广场舞,可是我已经不跳广场舞了,并并不是也没有空,也不是我不太喜欢,仅仅我不敢再跳了。为何那么说呢?听我一一道来。上年我都很喜欢跳广场舞的。但是由于跳广场舞,我弄丢了一个小孙子。我确实怕了,我儿子差点儿要跟我断绝父子关系。这一事儿闹得议论纷纷的,如果不是我哭着求我儿子,若不是孩子优柔寡断的话,很有可能如今我儿子都不容易请原谅我都不容易叫我这一妈妈了。
那时我是太迷恋跳广场舞了,随后我接小孙子放学后的情况下,就要他在城市广场那边等着我。我讲等着我跳完广场舞蹈在一起回家了。我已经叫小孙子不必跑来跑去了,但是小朋友哪儿会听?
城市广场上边那么多好玩儿的,那么多有趣的,小朋友压根不容易听,一旦没有成年人看见,他便会乱串的。而另一边由于我还在跳广场舞,我压根不清楚小孙子是否有立在原地不动等着我,当我们跳完广场舞蹈回家找他的情况下,我发现了小孙子早已不见了。
后来我就报警了。孙子的丢失确实是我的问题,如果我没有痴迷于跳广场舞,而是直接把他带回家,那绝对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就是因为我痴迷于跳广场舞,间接地把我的孙子丢失了。虽然说我求我儿子原谅我了,但是我内心永远也跨不过去那道坎。
我会内疚一辈子的,是我把自己的孙子弄丢了。现在都过去大半年了都没找到。都怪我。每次想到这些我都想哭。所以说奉劝大家千万不要沉迷于跳广场舞,否则的话你会丢失更多东西而丢失东西,都是你在乎的东西,有些东西一旦丢失就不会再存在,你会后悔一辈子的。
为什么很多人奉劝中年女人不要痴迷广场舞怕被邻居说闲话。
很多中年女人爱跳的广场舞,都有一个男舞伴,并不仅仅只是跟和姐妹一起跳,大多数中年女人都会有一个男舞伴,如果和男舞伴之间交往太频繁,就会让邻居说闲话。
无心做家务。
有些女人真的太痴迷广场舞了,每天都在想着要怎么跳才能更好看,都在家里研究舞蹈,太痴迷舞蹈了,所以都没有心思做家务。
引发婚外情。
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中年女人去跳广场舞呢?因为跳广场舞会引发婚外情,大多数家庭都是被广场舞拆散了。有些女人有男舞伴,痴迷广场舞,经常去跳舞,跳着跳着就产生了感情。有了婚外情就影响了自己原来的家庭。
本身跳广场舞是挺好的,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交朋友,可是跳广场舞要有个度。不管是跳广场舞还是其他爱好都要有个度,在这个度范围内,那么就是好事情一旦超出了这个度,那就是坏事情,就像上面3位阿姨跳的广场舞那样。如果他们把握好这个度跳广场舞确实是好事情,锻炼身体吗,又可以交朋友,还可以解无聊。
可是就是因为他们超出了这个控制范围的度导致发生了那么多不好的事情。这又能怪谁呢?只能怪自己没有控制好这个度。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不管是跳广场舞还是其他爱好,否则好事情也会变成坏事情的,千万要把握好这个度啊,千万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我是海说情感,看别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人生。莫走别人的路。
大妈为霸占篮球场跳广场舞,竟合力将篮球架搬走,小编觉得这些大妈的行为没有礼貌,很多年轻人喜欢在篮球场打球,但是这些大妈却公然占用别人的位置,实在是让人非常的气愤,很多网友都义愤填膺,纷纷谴责这些大妈的行为。广场舞大妈在国内是非常出名的,这个团队成员越来越多,遍布全国各个城市,大妈们跳舞时很有激情,但是却丝毫不顾他人的感受。
这些大妈的行为过于无礼,作为长辈应该关怀小辈,而不是利用自己的身份为自己谋私利。现在国家倡导全民健身,但是广场舞大妈也不能够为了一己之私就让那些年轻人放弃自己的球场,这些球场就是为了这些人而建立的。大妈们公然采用这种行为,无疑就是在向年轻人们宣战,如果周围没有年轻人,大妈可以暂时借用一下篮球场,但是如果一直霸占这位置不愿意让给打球的人的话,也会制造一些社会矛盾。广场舞大妈有可能会变成一个贬义名词。
广场舞大妈最好要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跳舞,如果周围有居民区的话,也会打扰别人的休息。现在很多地方提倡无声跳舞,这些大妈们都会戴着一个耳机,所以就不会通过音响将音乐外放,既愉悦了自己,同时也能够造福他人。
有关部门应该为广场舞大妈设计一些公园,这样的话他们也不会占用其他的空间,也不会造成扰民的情况,如果一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的话,辅警的工作量肯定会越来越大,经常要处理一些吵架的事情。更何况有些年轻人性格比较充足,很有可能会直接和广场舞大妈们推推搡搡。有些大妈的身体不太好,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纠纷。
据媒体报道,近日在青岛某广场,来自某舞蹈学校的小朋友在广场上练舞时,遭到一群大妈的围赶。大妈指责小朋友们占用她们跳舞的地方,非要他们去别地儿,甚至把小朋友骂哭。安保赶来协调,用警戒线为小朋友们围了一个跳舞的区域,结果大妈们冲开警戒线,继续取闹,甚至对安保队员抓、打。最终,派出所民警赶到,将双方带离并作进一步调查。
指责小朋友“你算老几,凭什么管我”,妨碍小朋友排练节目,对劝阻的安保队员又抓又打,这群广场舞大妈不仅为老不尊,也有可能涉嫌违法。
广场作为公共场所,原本就服务大众。因为在这“跳四五年了”,就阻碍别人使用的行为既霸道又蛮横无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一直是社会恪守的底线。广场舞大妈一般年纪都在五六十岁,甚至可能年岁更高,在公共场所,一般会因为“老者”的身份而受到照顾。但是当“老者”为老不尊,面对比自己更需要照顾的小朋友,非但没有关爱和谦让,反而无理取闹,更让人寒心。
近年来,广场舞大妈扰民、与人抢地盘的新闻屡有发生。比如,贵州理工学院的校园就被广场舞大妈“攻占”,学生称大妈跳舞时同学们只能从校外的马路上过,非常危险。2013年,美国纽约的一支华人舞蹈队因为在公园排练“广场舞”被投诉“扰民”,领队甚至被警察铐起来并收到法院传票。
其实,广场舞作为一种非常接地气的健身活动,自然有积极的意义。大妈们去跳广场舞,显示出其健康的生活理念和乐观向上的态度。所以说,广场舞大妈虽然经常因为噪音大、抢地盘、扰民而被诟病,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广场舞作为一种民众健身活动,本身是值得被提倡和发展的。
广场舞大妈“抢地盘”这一现象背后是我国运动场所严重不足的事实。据媒体报道,“相较于美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6平方米、日本的19平方米,我国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157平方米。体育场地和设施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不少人面临想健身却无处可去的困境,于是就出现了广场舞大妈占据社区公共场所、篮球场、公园、城市广场甚至是大学校园的现象。
当然,客观条件的限制永远都不能成为广场舞大妈扰民、抢地盘甚至打人的理由。从根本上说,只有时刻规范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形成在公共场所不打扰别人的共识,广场舞大妈的舞蹈才能越跳越自如,否则,再大的广场也无法承受这些“不文明现象之重”。
来源:新京报
7月7号
第20期
作者:霓坤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542929/answer/18076927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河南洛阳王城公园篮球场的一场“地盘之争”日前引爆了互联网。起因是网友“兄弟篮球008”公开的视频:在篮球场上打球的几个小伙子和跳广场舞的大叔大妈们发生了口角,之后升级为肢体冲突。视频中,有几位大叔推搡并且按住了一名篮球小伙,其中一名身穿红衣的大叔带头捶打了小伙子。
视频在互联网上传播开之后,网友们几乎一边倒的对大叔大妈进行抨击,“为老不尊”和“坏人变老”的说法甚嚣尘上。公园管理方暂时关闭了篮球场,场地究竟是如何分配,也尚未有明确裁决。
从2013年到2014年,我曾用大半年时间对广场舞进行了田野研究。研究地点恰巧也是在河南的一个非省会城市。在当时,由于广场舞引发的争端已经时有发生,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噪音扰民问题。而在洛阳篮球场争地盘事件发生后,很多网友纷纷表示:多地的篮球场都有类似和广场舞抢占空间的事件发生。人们一般如何解决这些冲突?如此多的空间冲突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广场舞又为什么持续性地制造着网络热点?这些问题,涉及到我们对空间的“现代化”利用,也涉及到如何理解上下不同代际之间截然不同的历史体验。
“现代化”利用的空间,遮蔽了什么?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环境规划专家 Caroline Chen(陈乐伦)2007年曾来到北京研究广场舞文化。她总结了广场舞大妈们心目中理想场地的五大条件:一是不易打滑的地面;二是夜间跳舞照明;三是防晒保护措施;四是能容纳30到60人的空间;五是要和居民区或办公区域有一定距离,以确保不会影响到附近不跳舞且不喜欢音响的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城市空地,实际上少之又少。其结果就是,城市里的大妈大爷们在“见缝插针”跳舞,“占领”了城市的中心广场和各个小广场,“占领”了商场门口的空地,“占领”了小区附近的街心花园和停车场。根据 Caroline Chen 的研究,北京在奥运前后,一些扭秧歌的大妈们在立交桥下跳舞,她们主动不用锣和钗去伴奏,因为这些乐器的动静太大,她们也不去相对人少的公园里跳舞——因为那里有很多需要静养和散心的病人。Caroline Chen研究的团队最后选择去了闹市中的立交桥下面跳舞。
空间问题的另一面,是城市规划中常常忽略广场舞一类的市民活动需要。一位参与城市广场设计的设计师告诉我,他曾经参与设计某一线城市的小广场。他们团队的设计思维“以人为本”的,先评估人的需求,再有设计。他们在前期调研中观察到,需要改造的空间中已经有很多人跳舞,但是没有座位可以给跳舞的人或观众休息。因此,他们最终的设计把这些需要考虑在内。但做成提案时,这些设计需要换一套说辞,比如一些听起来更加高大上的,符合中国文化特色的——比如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等等的说法。由此可见,城市空间规划中,市民的娱乐需要似乎“难登大雅之堂”。
如今,满足广场舞需求的运动场地显然是不足的,更别提是专属广场舞的场地了。这是我们看到大爷大妈们开始“占领”篮球场或羽毛球场这样的公共体育用地的现实背景和大前提。
近年的一些研究中,城市研究者和人类学家也普遍主张,实际上恰恰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后,私人空间的扩张在侵蚀老人们的可用公共空间。在当代中国城市,特大型超市和私人房地产的扩张,是挤压公共空间的一大原因。经济学家卢周来曾经指出,开发商为了最大密度使用土地,在私人住宅与公共空间之间几乎没有任何隔离。
在洛阳王城公园的冲突事件中,篮球小子们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评论说“要跳去广场跳”。可是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城市中很难找到适合广场舞的场地——在哪里跳,似乎都不太对。即使这些大爷大妈去广场跳了,也仍然被认为是“占领”,而不是合理使用。我们广场的功能不是单一的,更不是专属给广场舞的。哪些空间可以变成跳广场舞的地方,为大爷大妈服务?这仍是悬而未决的事情。而与之相对应的,篮球场的空间属性十分明确。这和中国的城市设计沿袭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模式,运动场地考虑了足球场以及篮球场、网球场,但是很少有并没有专门设计过跳广场舞的场地有关。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空间”和“地方”的概念是不同的,因为“空间”是物理性的,而“地方”则有社会和文化属性。 当“空间”因一些人使用而被赋予意义和价值感,就变成了“地方”。关于广场舞占用空间的争议,实际上就是关于这些“空间”应该被变成什么样的“地方”,为谁服务,涉及价值高低评判的争议。人们对空间使用的观念,与社会对阶层、年龄和性别等等要素的看法相一致。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城市应该是年轻的,有活力的,或者是安静有序的,而代表着城市形象的公共空间,也应该是现代化的、与国际接轨的,有品位的。
我们在社会文化层面,似乎并没有认可广场舞“值得拥有”一个专属用地。这或许是因为这项运动不够“国际化”,不够“现代化”,不够“有品位”?这次事件的评论中有不少人说,“篮球打的好还能进NBA,进奥运会,广场舞跳的好又能怎么样呢,所以要让给年轻人。”这就是一种“现代性”逻辑在空间分配上的日常运用。
广场舞的话题背后:悬而未决的代际之争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老人曾一度被认为拥有特权,年轻人需要服从老年人的权威。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同时也是一名杰出运动员)Susan Brownell 就在研究北京迪斯科表演时发现,在这项运动中,年老的迪斯科舞者可以打破一些行为及穿着的禁忌:比如身着鲜艳的服装,紧身裤之类的,这些禁忌都是儒家传统的产物,而年轻女性则不同,她们则必须遵从这些禁忌。通过对待常俗的不同态度,年长女性实际上实现了对年轻女性的压制,而年轻女性则是被牺牲的。在90年代,针对迪斯科的很多公共争议也恰恰是围绕着它挑战了传统道德和规范而展开的(Brownell 1995)。
网络上也有很多对年长一代的批评,比如心理学家武志红对此事的点评就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优待”年老者,而对年轻的人是“要求”,他提到传统社会是“杀子文化”,年轻人被牺牲,老人胜。而洛阳广场舞争地盘事件中,老人的一方则是拿老来讹人,他也批评中国很多老年人不懂界限和平等。
然而,中国社会迅速变化,已经开始触动和挑战这一“尊老爱幼”传统了。在家庭领域内,新的代际交换的逻辑也正在解构传统中国文化中老者的权威性。在家庭内部,实际上“孝道”有下降的趋势,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对老人的照顾也在势衰。洛杉矶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阎云翔在调查了黑龙江下岬村之后认为,传统意义上“无条件的孝顺”已经被一种新型的“代际交换“的逻辑取代了。相伴而生的是日渐增长的对老人的不尊重。在公共领域,由于更擅长使用媒体及科技,现在年轻人正在逐渐控制话语权。关于广场舞的几次争议事件,无论是几年前武汉出现的跳舞被泼粪,还是这次洛阳争地盘打架,网络上几乎都是一面倒对老人一方的抨击和讨伐。
广场舞的话题性,正在于它不断折射着中国代际之争的最新战况,而这种代际之争,又和不同代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不同理解有关。有多少人在评论的时候是完全就事论事,而不是夹杂着对老人碰瓷、被老人讹等等社会事件的吐槽和引申呢?
这个时代前所未有加速着“老人特权”的破产。而它很有趣地和对广场舞的批评联系在一起了。其中耐人寻味的是,这群人“不文明”、“自私”以及“落后”的印象,因为广场舞与文革的联系被合理化了。
要知道,广场舞背后是一种公开展示的身体文化,它的本质也是一种“合理化身体”的视觉形象的生产过程。广场舞杂糅了儒家传统文化、集体主义时期的身体文化、以及市场时期的逻辑。通过舞蹈,人们的社会经验、身体经验也被提炼和展示出来了。
围观者、评论者把广场舞与文革联系起来。广场舞发展到今天,和建国前后的秧歌表演,之后的集体广场舞蹈,甚至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迪斯科,迪厅吉特巴表演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90年代末,跳迪斯科的老年人是被称为“共和国一代”的,因为那拨人生于3、40年代;而今天跳广场舞的人群呢?他们是被认为是“文革一代”。或多或少地内化了那个时代的行为方式,而当前社会的中青年,则更多受到改革开放后文化的影响——强调个人空间权利的重要性。这种由于经历不同,而对公共空间行为方式的不同理解,其实都有其合理性,但中老年一代却轻而易举地被扣上了“文革一代”、“坏人变老”的帽子。
广场舞的参与人群,舞蹈形式,都让人把它与人们不愿面对的一段过去联系在一起了。因此广场舞始终被认为是不美的,不能代表现代化国家的。不少年轻人纷纷表示大妈们应该回到私人空间,不该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在对洛阳篮球场事件的评论中,年轻网民们甚至恶语相向,让他们“去公共厕所或者坟场去跳”。
因为研究的关系,我的微信里有很多跳广场舞的阿姨朋友。这次“抢场地”事件之后,有几个阿姨都评论说:“现在年轻人不容易,我会让给他们的。” 但愿这次洛阳事件只是极端的个例。视频中红衣老人打了年轻人当然不对,但是打人之前年轻人究竟是否爆粗了?是否也做出了过激举动,这些没有在视频中显示出来。它是真的不重要?还是被我们选择性屏蔽了呢?比如曾于里刊登在澎湃思想市场的文章中就提到,这些信息的消失,可能恰恰因为“中老年人在互联网上是缺席的,他们在网络舆论中败下阵来毫不意外。”
广场舞的话题性,在于它不断折射着中国代际之争的最新变化。年轻人所代表的“现代”越来越成为主导,老年人和他们所代表的历史,则越来越被遗忘和视为“落后”。广场舞热点背后的一场又一场网络狂欢,不断把广场舞大妈大爷塑造为他者,塑造为“变坏的老人”,不少人轻松地彰显了自我,刷取了优越感。可是大爷大妈到底去哪儿跳舞?这才是合适的问题,而它还是没有答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