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是努尔哈赤诸子中最优秀的儿子之一,他能力突出,有匡国之才,为清朝的建立立下赫赫功劳。他身前策反明朝关宁守将吴三桂倒戈向清,最终清军挥师入关定鼎天下。他身居摄政王的高位,为清朝前期巩固统治贡献极大。多尔衮为人强势,独断专行,与顺治帝关系并不好,在死后不久即遭到顺治帝毁墓掘尸。
清太宗皇太极没能实现挥师入关,定鼎天下的夙愿,但是他把这个夙愿留给了自己最信任和重视的弟弟多尔衮来实现。在皇太极死后,面对立储之争,多尔衮以一己之力,联合孝庄太后,打败皇长子豪格,年仅八岁的福临被扶为皇帝继任大统。此后,多尔衮又策反明平西伯吴三桂倒戈向清,最终在山海关大战中出其不意大败大顺军,清军顺利入关。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朝迁都京城,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辅政,为清朝定鼎天下,稳定统治鞠躬尽瘁,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但天妒英才,一代枭雄如多尔衮却是个短命鬼。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游猎塞外,于十二月初九日病死于喀喇城(今河北滦平),年仅三十九岁。多尔衮生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摄政王,但是他死后不过两个月即遭大臣交相弹劾,最终顺治帝下旨将多尔衮毁墓掘尸,这是有多大的仇恨,会让多尔衮死不安宁
多尔衮灵柩回京时,顺治帝亲率大臣出郊跪迎,在哀诏里顺治帝高度评价多尔衮的功绩:
昔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时,诸王群臣拥戴皇父摄政王。我皇父摄政王坚持退让,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混一天下,至德丰功,千古无两。不幸于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戊时以疾上宾,朕心摧痛,率土衔哀,中外丧仪,合依帝礼。
下旨,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并封多尔衮的元妃为“义皇后”,可以说,顺治帝在多尔衮死后给予了他最高的肯定和最大的荣耀,追封为“皇帝”就是最大的体现。
多尔衮身为摄政王,治国能力毋庸置疑,但他滥用职权,树敌太多。他害死帝位之争的头号政敌太宗长子豪格,对反对他的两黄旗大臣极力压制,他藉越追封自己的生母,努尔哈赤大妃纳喇氏为太皇太后,这是皇帝才能做的决定,此举无疑加深了多尔衮和顺治帝之间君臣关系的不和谐。多尔衮表面上与顺治帝和平相处,实际上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早已经架空了顺治帝。
多尔衮在顺利扶立顺治帝后,依然没有放过顺治帝的最大竞争对手,他的皇兄豪格,多尔衮将豪格以谋反罪逮系下狱,顺治帝曾苦苦哀求多尔衮留豪格性命,但豪格最后仍死在狱中。害死豪格早已经让顺治帝对多尔衮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另外,为了使自己的儿子能顺利登上皇位,顺治帝的生母孝庄太后不惜委身于多尔衮,更盛传多尔衮还迎娶皇嫂为妻,此事不管真假,但毕竟是宫廷丑闻,顺治帝凭空多出个后爹,此等奇耻大辱顺治帝不可能坐视不管,因此,他对多尔衮表面上“以父事之”,实际上早就想治罪多尔衮。
多尔衮去世后的第二年,即顺治八年(1651年),陆续有人站出来揭发多尔衮的许多不法之事,诸王大臣对死去的多尔衮毫不留情的群起而攻之,称多尔衮专擅朝柄,为所欲为,有谋逆之心。在汹汹众口之下,顺治帝“顺应人心”,下诏将多尔衮削爵,撤出宗庙,开除宗室,追夺所有封典,籍没家产人口入官,其养子多尔博归宗(多尔衮膝下无子,抚其弟多铎之子多尔博为嗣)。更有甚者,还将多尔衮陵墓平毁,鞭尸示众,并砍掉脑袋。短短两个多月,多尔衮从云端跌落谷底,其一生名誉尽数被否定,而且是由自己一手扶立的侄儿下的旨,多尔衮泉下有知定难瞑目。
将多尔衮挖出来鞭尸的并非是孝庄太后,而是顺治帝福临。为什么顺治帝恨多尔衮,其中的恩怨就比较复杂了。
多尔衮生前乃是大清实际掌权的皇父摄政王,而死后成为了被开棺鞭尸的罪臣。当年清军入关,多尔衮绝对是一大功臣,顺治帝能够即位也是他拥戴扶持的结果。福临在北京即位成为大清皇帝,但是依旧不是中原之主。
满洲贵族进驻中原后,强迫汉人剃发易服,强行圈占汉人的房屋和田地,将汉人捉来充当奴隶。彼时全国上下到处都是抗清运动,全国各阶层都掀起了暴动。满清面对的的最大障碍就是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多尔衮集中手中的精锐部队,付出了重大代价才夺取了潼关,李自成战死。此后,张献忠亦战死沙场。
这时候的多尔衮在大清皇族之中的威望如日中天,顺治帝将其封为叔父摄政王。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的多尔衮依旧不满足,对于自己的阵敌多方打击,在公开场合直接惩治了一些满清贵族的不法行为,招致了满清贵族的憎恨。
顺治帝对多尔衮日益跋扈的个性越来越无法忽视。当初多尔衮本想支持福临继位,这对孤儿寡母比较好控制。他在朝中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甚至出现了他在入朝之时诸臣跪迎的场景。多尔衮的睿亲王府更是豪华壮观,大有和皇宫相比的趋势。当时的百姓都在纷纷议论,多尔衮的王府的豪华奢侈已经超过了皇宫。在这样的重压之下,顺治帝对多尔衮的厌恶越来越深,只是暂时只能忍在心中。
当年一起扶持顺治帝极为的索尼、鳌拜、遏必隆等大臣,因为多尔衮纷纷被罢黜,他们一直等待着有朝一日可以报仇的机会,一旦多尔衮的清算开启,必定一触即发。
多尔衮在权力的巅峰突然暴毙,终年仅38岁。摆脱了摄政王控制的顺治帝终于得以亲政,当时的他不过是个十四岁的小孩,但是终年累月对于这位皇父摄政王的恨意已经忍不可忍。他在亲政之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清算多尔衮的罪名。
因为在他的童年之中,母亲孝庄太后和多尔衮的暧昧关系让他无法忍受,特别是多尔衮曾经杀死他的大哥豪格,在顺治帝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可能是上天可怜这个小孩,让多尔衮早早就死了,不然顺治帝必然要在多尔衮的控制之下活大半生。
顺治帝首先要追责的就是尚且活着的多尔衮的兄弟身上,正如多尔衮杀死他的哥哥一样,多铎死的早,阿济格则被顺治幽禁并且抄家,十个月之后阿济格就被赐死了。而多尔衮则是被削去了爵号,不仅仅从太庙之中撤出了多尔衮的排位,还包括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的排位。他还命人将多尔衮从坟墓里面挖出来鞭尸,这一系列的惩罚手段,反应出顺治心中多年的愤怒和阴暗。
多尔衮的机智多谋让他在生前站在了大清王朝的最高处,获得了卓越的政治地位。但是随着顺治帝的成熟,他和皇帝之间微妙的君臣关系注定了他死后的悲剧。乱世需要手段强硬的能臣,多尔衮做到了,只是他的功劳,在国家安定之后,顺治帝就不想再去回忆了。
对于多尔衮和孝庄的印象,应该就是在小时候看得《孝庄秘史》里了。他们年少相遇,并相互倾心。他爱的她的明朗欢快,她爱他的少年英武,少年时的爱扎根发芽,却又无奈枯萎。孝庄那时是科尔沁草原上最受大家崇敬的格格,被誉为小福星,是五福俱全之人,皇太极看上了她的美名,大福之人必会对他的霸业有所助力,再者,她的姑姑哲哲多年不育,也该科尔沁提上来一个格格,巩固和草原部落的关系。于是,皇太极向科尔沁求娶孝庄,而孝庄为了整个科尔沁,只能与多尔衮就此止步,变成他哥哥的女人。
多尔衮也只能看着自己的爱人嫁与他人。可是皇太极并不爱孝庄,他爱的是她的名声和福气,他爱上了新寡的海兰珠,万千宠爱予她,甚至想要废了他和孝庄的儿子福临来给海兰珠铺路。可惜,红颜易逝,海兰珠在皇太极征战时重病,皇太极于千里之外赶了回来,却还是留不住心爱之人。
再之后,皇太极逝世,多尔衮成了摄政王,辅佐福临登基,只是因为他是心爱女人唯一的孩子。多尔衮全心全意的辅佐皇帝,却还是逃不过皇帝的猜忌,。身有疾的情况下被派去江南平叛,被刺客所伤,在野史中这段被说成是皇帝派来的刺客。多尔衮逝世,他和孝庄终究是无缘。但也许在经年累月中,他们的爱早已经被权力浸染,但不可否认,这位传奇的摄政王,始终站在孝庄这边,为她和她的孩子保驾护航,直至人生终结。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第一个真相:清太宗并未死于暗杀
网络上流传着清太宗皇太极被暗杀的故事,称凶手正是前朝名将袁崇焕的属下,说得有鼻子有眼。然而,在史料中我们根本找不到相关的记载。正史中皇太极的死因是“无疾而终”,原文是这样的:“是夜,亥刻,上无疾,端坐而崩。”
在那个平均寿命不高的年代,五十二岁的皇太极并不算短寿。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能看出,他极有可能死于突发性疾病,例如:脑卒中或心肌梗塞。从皇太极生前的饮食习惯中,我们或许能找出此疾的诱因。皇太极身宽体胖,且嗜好吃肥肉,无肉不欢。
肥肉吃多了,自然会患“三高”,所以,死于心脏病和脑中风的概率比健康的普通人高得多。倘若皇太极死于暗杀,那么,史官绝不会将他的死亡原因写入史料,这是历史的惯例,没有例外。之所以时人判断皇太极“无疾而终”,是因为当时的医学界尚未对三高这种亚健康状态进行研究罢了。
第二个真相:顺治的继位并非由孝庄主导
皇太极死得比较突然,在生前还没有立储,所以,该由谁来继承大统成了最要紧的政事。在拥立新君这件事上,有话语权的人总共有七个: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
起初,代表了两红旗的亲王代善支持豪格。代善是最年长的亲王,所以,他的话很有分量。不过,豪格自然会进行一番推辞,所以,他以“福少德薄,非所堪当”的借口等人劝进,没想到此举竟让他与皇位失之交臂。
多铎则认为自己才该继承大统,不过,多尔衮却认为该由大哥代善来继位。代善根本没有考虑过接手烫手山芋,所以他又推举了多尔衮。不过,多尔衮亦明白凭借自己现在的实力,根本没有办法坐稳龙椅,遂“无继统之意”。
大家推来推去,最后,不得不取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立先帝的儿子福临为帝,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从旁辅佐,等到福临能独当一面后再归政。从这里我们能看出,福临继位是黄、红、蓝、白八旗共同商讨的结果,并不是多尔衮孝庄的阴谋。
当时的诸王爷为何推来推去?还不是因为他们的实力虽有强弱,但总体来说势均力敌、相互制衡。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想要以一己之力主导此事无疑难于登天。至于孝庄,她在这件事上根本没有话语权。且不说满八旗会不会让女子参政,当时皇后和其他妃子尚在,既然她们都无法干涉政局,孝庄又有何德何能参与立嗣呢?
或许有人会说,毕竟她是福临的生母。但孝庄的地位是靠“母凭子贵”得来的,在“子不贵”的前提下,孝庄又有什么资本干政呢?
第三个真相:孝庄与多尔衮之间并无婚姻之实
诚然,按照古代北方民族的制度,继婚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但是,这并不代表孝庄嫁给了摄政王多尔衮,这根本不符情理。倘若,多尔衮登基,那么,他迎娶孝庄倒有可能,毕竟,继婚是发生在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前提下的。
倘若,孝庄下嫁给多尔衮,那么,她的地位便要从太后降格到王妃(且不是正妃),这是说不过去的。况且,在正史中,我们根本找不到孝庄曾嫁给多尔衮的记载。唯一能为此提供佐证的,就只有顺治在位时曾称呼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了。
说到这,既然顺治都将多尔衮视作皇父了,那是否可以据此说明多尔衮与孝庄之间存在什么暧昧关系呢?
显然是不可能的。
历史上也曾有统治者称德高望重的大臣为“父”,如“尚父”、“仲父”、“亚父”等,但这只是对大臣功劳的认可,并无父子之实。周幽王在位期间,也曾称手下的宠臣为“皇父”。多尔衮为大清做出了什么贡献?让偏居一隅的王朝定鼎中原,这样的功劳换来一句“皇父”完全在情理之中。
至于张煌言所写的“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更不能作为佐证。
张煌言何许人也?
他是南明大臣,行走在反清复明最前线的前朝忠义之士,他嘴里说出来的祝词也能成为证据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