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会立刻制止两个小朋友争抢玩具的行为,让两个孩子分别说说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要抢玩具。了解清楚原委以后,让孩子想一想只有一个玩具,两个人都想玩应该怎么办,引导孩子说出轮流玩或者一起玩,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矛盾的方法。
事后,为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进行自我反思,看是否给孩子提供的玩具数量不足,年龄小的幼儿喜欢模仿,看别人玩什么自己也要玩什么,所以给幼儿提供的玩具应该是一式多份的。
第二,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榜样。比如,当有的孩子听了对方的请求仍然不能把玩具给同伴玩时,老师则应以和幼儿平等的身份,去帮助幼儿进一步商量共同游戏的方法,如:“咱俩一起玩吧”、“你先玩,过一会儿再给我们玩”等等,让幼儿从简单地进行模仿,逐渐变为自己成功交往经验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孩子负面的行为自然会得到相应的改善。
第三,家园合作。对于小年龄的孩子认识水平低、理解能力差的特点,在生活中,成人要提醒孩子去使用这样的语言,并帮助他感受成功,让幼儿在潜意识中产生抢玩具不对的印象。
小朋友吵架的点和大人想的不一样。我们都以为,小孩吵不外乎就是在争宠、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小孩最在乎自己有没有被公平对待
最能引发学龄手足斗争的事,就是“被迫分享自己的东西”,如玩具、小汽车等。“为了让爸妈注意自己”这个原因反而垫底。
小孩真正最在乎的是“自己有没有被平等对待”,而他们的对比对象就是手足。因此有没有“拿到一模一样大小的蛋糕”、“一样多的乐高积木”、“有没有分到爸妈另一只腿上的宝座”……绝不是大人眼中芝麻绿豆小事而已。
在老二出生以前,老大根本没想过要计较这些事,但对于老大来说,“家里多了一个宝宝就好像先生对太太说,我要娶小老婆,从今以后,你们要一起拥有我一样”
年纪愈小的小孩,还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或尚未发展同理心时,就愈容易用放大镜去看他人与自己个性上的差异,而这会造成愈吵愈烈的局面。
如果小孩已吵到不可开交、大声尖叫的地步时,爸妈可千万不要以为“让他们自己解决。九岁以下的小孩冲突管理的技巧还不成熟,没有大人正向的引导,很容易陷入没有建设性、鬼打墙的争吵模式:是我的。才不是,是我的。不,那是我的。才不是,那是我的……
如果大人不管,小孩也可能会觉得,反正没有解决或不和好也没关系。因此,孩子年幼时,爸妈还是要积极当调停者,让孩子都有机会发言把事发经过说一遍,协助他们一起想解决的办法,甚至协商轮流退让。
当孩子成功解决争执时,也不忘鼓励他们:“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愈来愈好了!”这过程当然比直接叫孩子去罚站耗时,却是值得的投资,因为你在训练孩子学会为自己发声、自己处理冲突。
父母不必每次孩子吵架都要进来协调,可以选择心情比较平静、不赶时间时再介入会比较好。但若小孩打起来、有肢体上冲突时,父母无论如何都要介入。
如果你家孩子年纪相近、均小于10岁,而你正考虑让他们睡同一个房间,不妨先参考看看:
1建立感应度较高的情绪发现
从小和兄弟姐妹在同一空间密切相处,比较擅于分辨他人情绪,提升情绪的敏感度,有助于未来的人际互动关系,比较能准确拿捏人我之间的份际。
2共享空间,让孩子从小练习协商技巧,应对人我的冲突
手足是孩子在世上最初的朋友,刚开始时,手足冲突会因为误触地雷而不时升温,但可以让孩子练习从小为自己的“底线”争取权益,锻炼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力。
3容易焦虑的孩子,跟手足共享一个房间,有助于减轻焦虑感。
4手足间互动多,长大后关系较亲密。
总之小孩子吵架也不可大意。
三年级的孩子打架处理方法:
1、了解打架事件的原因
小孩子之间打架的原因有很多,家长首先需要清楚原因,父母只有把原因弄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碰上孩子打架,家长不问原因就急着下判断很容易弄巧成拙,要么伤了孩子的心,要么错误的助长了孩子霸道的气焰。
2、不责骂孩子
父母在看到孩子打架或被打以后,经常会火大地指责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先责备起孩子来。孩子在打架后,本身情绪就不好,若是再受到父母的责备,就会把父母对他的责骂理解为失望,觉得自己很没用。所以,家长不要马上就去责骂孩子,要学会询问。
3、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通过快速观察、耐心询问、冷静分析,来推测孩子打人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不要怒气冲冲地质问,因为孩子当时常常回答不上来也不愿意回答,那样只会引发你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先于解决问题以前,与孩子共情,明确表达对他行为背后原因的理解。
4、告诉孩子不当行为的后果
告诉孩子被打的人都会很疼,千万不可以以暴制暴。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确实需要漫长的过程,但若对孩子实施肉体惩罚,无形中也是在告诉他下次你也可以这样做。要客观地帮助孩子分析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但不要用恐吓等方式制造孩子的罪恶感。
5、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孩子在与伙伴相处时,难免会发生摩擦,这时的父母不能听风便是雨,对每一件事都大惊小怪。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要让孩子尽力自己解决。建议孩子远离行为不良的孩子,减少交往或不与之交往,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孩子喜欢在小朋友面前炫耀玩具,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玩具带来的兴奋和自豪感。然而,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玩具应该自己独自享用,或者他们不太理解分享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您处理这种情况:
鼓励孩子分享:首先,您可以鼓励孩子分享他们的玩具。您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些分享规则,例如,只有在没有人在使用时才可以使用玩具,或者分享玩具可以给其他孩子带来乐趣。
以身作则:孩子往往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您可以以身作则,与孩子分享您的玩具,或者与孩子一起制作分享物品清单,以便他们可以知道自己何时应该分享。
给孩子提供选择:在鼓励孩子分享时,您可以给孩子提供选择。例如,您可以问孩子是否愿意将玩具分享给其他孩子,或者让孩子自己决定何时分享玩具。
理解孩子的感受:有时候,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到不舒服或者紧张。因此,您可以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并鼓励他们分享。
总之,教育孩子分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您需要耐心地与孩子交流,并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引导,以帮助他们学会分享并尊重他人的物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小孩子之间争抢玩具的情况,一个要抢夺,一个不给,两个孩子又哭又闹,引发矛盾冲突。
很多家长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孩子之间的冲突,只要没闹出大乱子(比如:打闹中某个孩子受伤了),家长还是不要过度干涉得好。既然是孩子之间的问题,那就交给孩子自己去处理。没有了家长“横插一手”,孩子反而更容易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
。
在我们的生活中,孩子之间争抢玩具的事情是经常都会发生的,这时候有的家长会强迫自家孩子把玩具分享给别人(其实,我也是希望若兰能主动分享的。但是,她不愿意的时候,我会尊重她的意愿,不强迫她);有的家长见对方孩子不肯分享,就给人家扣上“自私”的帽子(那个男孩子也说了若兰“自私”,但我相信他只是用词不当,并无恶意。如果是那位宝妈这么说,我可是不依的)。
其实,小孩子之间的这种小争端,家长亲自上阵,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就比如一开始,我试图劝说若兰同意分享,那位宝妈也试图引开儿子的注意力,让他去玩其他的游戏。但是,一点作用都没有。
这还是碰巧我俩都是比较平和,不喜欢惹事的,如果我们也加入争抢大战,恐怕最后是小孩子之间的争端没解决,我们俩大人反而起了冲突。
好在我们俩都适时“退出”,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孩子们自己去解决。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们完美的解决了这个让我们俩大人都觉得为难的问题,皆大欢喜。
通过这件事,我想说:孩子们都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家长太着急,总想插手孩子间的事情,结果把事情搞得更糟。孩子的事情交由孩子们自己去处理,大人们不去评价,不去干预,相信孩子可以自己找到适合的解决方式!
小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都是十分正常的,孩子年龄小都十分活泼好动,并且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对于行为的把控不强没有明确的自制力。那么在这其中就需要家长进行引导,有些能力是跟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的,而有些能力则需要引导学习才能够掌握。那么当我们遇到小孩子之间的纷争或打人的情况,你如何正确的处理才能对孩子更好呢?
不懂得正确人际交往攻击可以说是小朋友们探索现实世界,表达亲密的一种表现。有时他会用这类肢体语言去表达对彼此的喜欢,但是这种亲密过程接触很容易出现摩擦,孩子就会产生矛盾,从而导致人际关系出现问题,那么我们需要去引导孩子的人际关系,可以通过孩子喜欢的视频以及图画等方式引导孩子应当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表达喜爱,如何表达需求,这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慢慢地摸索。
要正确的回应孩子攻击性是人天生的一种本性,那么可以通过后天进行抑制与引导,面对孩子的攻击性,家长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也不要长期压抑孩子,对孩子是不利的,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我们要将孩子的这种攻击性当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那么这一环我们可以将它正确的转化为好的方面,家长要有耐心积极的态度进行处理。
帮助孩子抑制冲动家长可以用游戏的方式介入孩子的生活,可以多陪伴孩子进行玩耍,骑自行车啊去海边的活动,让孩子释放那些多余的精力,感受到放松,进而学会自我管理。有些孩子会认为肢体语言是表达热情与勇敢的象征,那么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有意识地启发孩子这个部分的能力,并且对孩子的行为及时给予反馈与关注,用正确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攻击性,愿孩子的攻击性能与孩子和谐相处,学会做自己,变成一个人格强大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